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揭阳市揭东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科试题
温馨提示: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本题共16 小题, 每小题3分,共 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世纪80年代初,在牛河梁遗址区先后发现了积石冢群、大型祭坛和女神庙,其中随葬的玉器呈现不同组合方式,并于墓葬的形制、规模等形成了一定的对应关系。反映了该时期( )
A.体现多元一体的特征 B.中央集权特征明显
C.具备早期国家的雏形 D.开始出现等级分化
2. 西周统治者不再宣扬自己是天神“帝”在人间的代表, 而是用“天”代替“帝”来表示主宰命运的神灵, 并提出“天命靡常”“以德配天”等主张。 表明该时期( )
A.政治领域弥漫着浓厚的神权色彩 B.传统天命观逐步走向衰落
C.统治思想有敬德保民的民本色彩 D.皇帝制度的雏形已经出现
3. 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在游说君主时, 往往强调“祖仁者王, 立义者伯, 用兵穷者亡”的观点, 即是将仁、义视为“王、伯(霸)之道”的根本。这说明( )
A.诸子百家存在相互借鉴 B.儒家治国理念成为共识
C.社会重视个人道德修养 D.思想领域呈现百家争鸣
4. 春秋时期秦楚等国因地处偏僻,被中原诸侯国视为蛮夷之国。战国时期秦楚却成为七雄中的强国与其他诸侯争雄,僻处西部的秦国更是“六王毕、 四海一”,建立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上述变化( )
A.增进了华夏认同的民族意识 B.展现了宗法分封制的政治影响力
C.强化了贵族政治的垄断特权 D.推动了阶级分化和中华文明诞生
5. 西汉刺史秩仅六百石, 只相当于一个中下等县令的品秩,却“奉诏六条察州”,监察秩二千石的郡国守、相乃至诸侯王。有评论者认为,这样可以使得“官轻则爱惜身家之念轻,而权重则整饬吏泊之威重”。这体现出西汉刺史制度的显著特点是( )
A.内容丰富, 体系完备 B.分工合作, 职责明确
C.地位独立,专权跋扈 D.以小监大, 以卑督尊
6.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隋唐时期则实行了科举制。两种制度的创立都 ( )
A.使考试成为选官的主要方式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使人们的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D.强化了儒学独尊
7. 有学者提出,北魏政府在实行均田制的过程中发现大量户口不实的问题,转而着手创立新制度, 以收整齐户口之效。这一新制度是 ( )
A.大索貌阅 B.三长制 C.编户齐民 D.九品中正制
8. 唐朝政府鼓励养牛,规定牛繁殖超过三头,奖励绢一匹,同时还制订了养牛的饲料标准, 通过学校教育方式传授治疗牛病的技术, 建立牛市促进牛的市场交易。这些举措有利于( )
A.提升养牛业商业化水平 B.加速经济重心向南转移
C.促进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D.推动农业经营方式转变
9.《史记》注最有影响的是“三家注”,即南朝裴驷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今有学者认为,除“三家注”外,还应有第四家注, 即考古学家的注。该学者意在强调( )
A.《史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 B.文献价值有赖于当代学者阐释
C.文献必须得到出土文物的印证 D.考古资料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
10. 王安石希望通过变法使国家体制“返璞归真”,市易法、青苗法对于《周礼·泉府》的参考,“保甲法”对《周礼》乡遂比闾、什伍制度的参考,为此还编纂了《周礼新义》。王安石这些做法体现了( )
A.复古以革新的政治策略 B.重建礼制的理学观念
C.理财为先务的制度设计 D.以文治国的立国政策
11. “一条鞭法”是明代中叶确立的赋税及徭役制度, 它解决了赋税制度的两大核心问题,即实现了赋役征收的定额化和课税客体的标准化与统一化,解决了州县里胥随意征派赋役的弊病。 材料意在强调这一改革( )
A.标志着古代赋税制度的完善 B.实现了赋税征收的公平
C.增加了明朝政府的财政收入 D.使人民的负担有所减轻
12. 如何调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使地方官既拥有相对集中、足以应付突发事变的权力,又不使其权力尾大不掉而违背中央集权原则,是历史统治者反复思考的一大难题。这一难题在清代得到了相对完满的解决, 表现在( )
A.督抚制度的固定 B.军机处的设置
C.奏折制度的创设 D.改土归流的推行
13.2023年3月13日, 国务院总理李强出席记者会时重谈浙商“四千精神”, 即“走千山万水、 吃千辛万苦、 想千方百计、 说千言万语”。 关于“四千精神”的最早的完整文字表述出自1985年12月《解放日报》的报道,该报道不可直接用于研究 ( )
图 1
A.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B.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C.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14. 罗马军队由执政官统帅, 法律规定执政官一年一任, 随着罗马的扩张, 罗马军队远离罗马城作战,当选的长官需要费时费力赶赴驻地与军队会合,造成指挥衔接问题,法律不得不延长执政官的任期, 由此导致执政官的权力不断增长。这反映出, 罗马 ( )
A.政治制度制约对外扩张 B.对外扩张冲击政治结构
C.从公民法到万民法演变 D.从习惯法到成文法演变
15.日耳曼统治者在灭亡了西罗马之后却主动学习了古罗马以法治国的统治理念,“作为征服者反而被被征服者所征服”,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日耳曼人认识到自己的落后 B.日耳曼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C.罗马法律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D.农耕文明比游牧文明更加优越
16. 一部近代英国政治制度史,是议会逐渐取代国王统治国家的历史,国王的权力经历了从“王在法下”到“王在议会”的动态演变过程。其中, “王在议会”这一宪政原则源于( )
A.《大宪章》签署 B,“光荣革命”结束
C.《权利法案》颁布 D.责任内阁制建立
二、 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古以来,我国形成了世界法制史上独树一帜的中华法系,积淀了深厚的法律文化。”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对法律就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管子》 曰: “尺寸也, 绳墨也,规矩也, 衡石也, 斗斛也, 角量也, 谓之法。”汉武帝确立儒学为正统并“定于一尊”“以经注律”“引经解律”等应时而起, 大行其道。 魏晋时期规范汉以来反映“以经注律”成果的律条内容并试图使之法典化。《唐律疏议》完成了“一准乎礼”“得古今之平”并被封建后世奉为“楷模”。明清时期以注释律条为主要内容的律学成果, 则大大提高了法典的司法实用性, 提高了司法效率。
——摘编自李俊《论中国古代法学发展的特点与影响》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我国的法治建设,确立了法律权威,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保障了法律的胜利实施。特别是十八大以后, 国家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适应经济社会新发展新变化,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摘编自杨宝成《新中国60年法律发展的主要历程及启示》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演变的特点,并说明原因。(6分)
(2) 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列举新中国成立后“法治建设”的史实。 (4分)
(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法律的认识。(4分)
18. (14分)官员考察和人才选拔是古今中外国家制度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唐六典》规定:“考功郎中之职, 掌内外文武官吏之考课。”除此之外, 还有40余位职官参与考课分工事宜。唐代对流内官员和流外吏员按照不同标准实行分类考课。其中针对流内官员的考课标准可以概括为“四善二十七最”。“四善”是政府着眼于官德品行。“二十七最”则是根据官员职位职能特点的不同而提出的具体要求。各地各部门先行考课并将考课结果编制成册形成“考簿”, 然后逐级检勘、汇总, 最后上报至尚书省考功司以待会考。最后由皇帝确认后生效,作为官吏俸禄增减、品阶升降甚至职务变动的重要依据。
——摘编自殷文明《唐代官吏考核与监察制度的互洽逆转及启示》
材料二
实际上现代英国的官吏制度,是仿照帝制中国的官吏制度而建立的。同罗马制相比较, 中国的这种制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约在2000年的时间里, 或大或小, 它成了统一中国和巩固秩序的支柱。但它同样是有限度的。鸦片战争时,在侵略中国的英国人心里, 当时的制度是极为优越的, 英国人曾考虑以后英国是否也要采用。各种议论的结果,同样在英国也确立了通过考试选拔任用行政官员的制度,今天已经广泛普及。
——英国汤因比《展望二十一世纪》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唐朝官吏考课制度的特点并简述其主要目的。 (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现代英国的官吏制度”实行的原因,并指出中国科举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相似的作用。(8分)
19. (12分)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完成下列要求。
有学者将中华文明史放到全球视野下考察,对中国古代史进行如下的阶段划分。
中华文明的奠基期 第一阶段 邦国并立时期 文明曙光初现
第二阶段 夏商西周 文明中心产生和发展
第三阶段 春秋战国 文明突破
表 1
——摘编自周国林《全球视野下中华文明演进的阶段划分与道路选择》
选取材料中的一个阶段,并结合所学先秦史知识进行说明。(要求:写出选取的阶段,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20. (12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主流史学界认为,在“封土建国”“主权分散”含义上, 中国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欧中世纪的“封建制度”(feudalism)有形貌上的类似之处: 土地、人民和权力被层层分封; 有采邑(领地)的世袭贵族, 对上面的王者, 既承担军事及财赋义务,又具备政权独立性;对下面的采邑内的附庸, 则是政治、经济上的主宰者。这些特征是东西方封建制度所共有的,但二者的结构和宗旨又存在明显差别。
西欧的封建制度,含义包括强权者对弱者的“保护”和弱者为强权者“服役”这两个侧面,是罗马帝国中央集权崩解后,战乱频仍、 匪盗横行的背景下强权者通过提供保护以赢得对民众和土地的控制而建立的一种互惠性契约关系,可称之为“契约封建制”。与之相比, 中国西周的分封制, 是作为军事征服者的周天子将土地与人民封赐给子弟及功臣, 臣属继续往下作“次分封”, 领主与附庸间没有契约可言, 而是由宗法关系相维系,通过血缘纽带及血亲伦理实现领主对附庸控制的“宗法封建制”。
———摘编自冯天瑜《封建考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 观点明确, 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12分)
揭阳市揭东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科试卷答案
1.C
2.C
【解析】据材料“天命靡常”“以德配天”可知,西周统治者在吸取商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中,看到社会民众的强大力量,认识到“天命靡常”的道理,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教化思想,其中蕴含了一定的民本色彩,故选C项。
3.A
【解析】据题干可知,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主张儒家的“仁义”,说明此时期的诸子百家之间存在相互借鉴现象,故选A项。
4.A
5.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的刺史品级地下,但是享有很大的权力,位卑权重,是中央检查地方的重要职位,故选D项;材料旨在讲述刺史的具体职能,并未提到整个西汉的监察体系,因此得不出体系完备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到刺史和其他部门的分工合作,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刺史受制于中央,并非享有独立的地位,排除C项.
6.B
7.B
【解析】据材料北魏政府“发现大量户口不实的问题”及新制度“收整齐户口之效”并结合选必一第4课所学可知,三长制即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监督耕作,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和兵役,故选B项;“大索貌阅”实施于隋朝,排除A项;编户齐民创立于汉代,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创立于曹魏,且是选官制度,与材料中北魏“着手创立新制度”逻辑不合,排除D项。
8. C
【解析】中国古代,牛很大程度上是做为生产工具存在的,用于耕作,材料中,唐朝政府的举措将极大促进农民养牛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耕牛的数量,直接促进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故选C项。
9.D
【解析】据材料“除‘三家注’外……考古学家的注”可知,该学者认为考古学家对《史记》的注释具有很大的史料价值,即考古资料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考古学的作用,而不是《史记》的史学价值,排除A项;考古学出土的历史文物属于当时的直接史料,不属于当代学者的阐释,排除B项;“必须”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10.A
【解析】据材料“市易法……参考”可知,王安石变法期间制定的政策以《周礼》为参考,借助复古以减轻变法阻力,创新现行制度,即复古以革新的政治策略,故选A项;“希望通过变法使国家体制‘返璞归真’”说明王安石参考《周礼》,主要目标在于国家体制变革,而非重建礼制,排除B项;保甲法是地方的基层自治组织,与“理财为先务”无关,排除C项;"以文治国"是指通过文化和教育的手段来治理国家,而不是通过暴力和强制的手段,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1.D
12.A
【解析】清代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中央又在各省设置了藩、臬、将军等职,分别对中央六部负责,以此分化督抚权力防止督抚坐大,且督抚的任命与罢黜受制于皇帝,故选A项;军机处掌军国大政,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B项;奏折制度是清朝高级官员向皇帝奏事进言的文书制度,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排除C项;改土归流把西南少数民族土司管理的方式改为政府官员管理方式,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统治,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13.C
【解析】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提出于1992年,晚于材料时间,故不可直接用于研究C;据材料“1985年12月”“乡镇工业”“家庭手工业”并结合纲要上册第28课所学可知,《解放日报》的内容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典型表现,故可直接用于研究A;据材料“温州三十三万人从事家庭工业”并结合纲要上册第28课所学可知,这是温州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故可直接用于研究B;据材料“乡镇工业看苏南”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江苏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故可直接用于研究D;选择C项符合题意。
14.B
15.B
16.C
【解析】据材料“王在议会”可知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确立了议会主权,说明“王在议会”,故选C项;1215年,英王约翰奉行的内外政策失败,遭到贵族、骑士和市民的反动,他们迫使国王签署《大宪章》,把王权限制在了法律之下,确立了私有财产和人身自由不可被随意侵犯的原则,排除A项;1688年,“光荣革命”结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18世纪初,责任内阁制建立,内阁行使政府权力,国王“统而不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7.【答案】(14分)
(1)特点:强调“以经注律”;继承与发展;不同阶段特色鲜明。(每点1分,任答两点2分)
原因:小农经济的影响;维护专制统治的需要;儒学的作用;法学家的努力。(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
(2)史实:1954 制定了《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82 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中共十五大第一次完整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9 年和 200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2018 年十三届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宪法。(任答 2点给4 分,每 1 点必须包括宪法修订时间或年代和内容或性质)
(3)认识:法律是统治阶级实现阶级统治的工具;法律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身安全与利益;主权国家是制定、维护法律的前提;法治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课题;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由人民而立,并保护人民的利益。(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
18.【答案】(14分)
(1)特点:考课系统严密和完善;考课标准广泛,以德为先;考课结果与官员奖惩相结合。(4分)
目的:加强对官员的管理,维护封建统治。(2分)
(2)原因:中国科举制度的成功和优越;政党分肥制的弊端(导致政治腐败和政府行政效率低下);工业革命后,国家管理职能扩展的需求;教育程度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强烈;受启蒙思想影响,民主平等思想传播。(4分,写出其中2点即可。)
相似作用: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选拔大量的人才(2分);推动社会走向公正公平(1分);促进了政治制度的完善(1分)。
19.【答案】(12分)
示例
阶段: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的突破期。(2分)
说明:经济上,春秋战国之际,农耕开始广泛使用铁农具和牛耕,井田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态和文明逐渐形成。政治上,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宗法制、分封制逐渐遭到破坏,诸侯国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纷起,各国先后进行了变法,创立了集权制、官僚制及郡县制等一系列新制度,出现了中央集权政治的萌芽。思想文化上,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开始出现,出现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道家、儒家、法家等学派,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百家争鸣”的局面,奠定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基因。(8分)
总体而言,春秋战国时期是旧文明秩序解体、新文明秩序建立的文明突破时期。(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20.【答案】(12分)
示例一:
论题: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和中国西周的分封制体现了文明的多元特征。
阐述:西欧的封建制度是罗马帝国中央集权崩解后,战乱频仍的背景下,民众与贵族建立的一种互惠性契约关系,它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庄园农奴制的基础之上,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近代城市兴起和王权的加强而逐渐瓦解;西周的分封制,是武王伐纣灭商之后为有效管辖东部的广大领土,在内外服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强化血缘纽带而形成的行政管理制度,其家国同构的特征对加强中华民族心理认同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小农经济兴起,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逐渐被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所取代。两种制度都是为适应当时的社会背景而形成的权利和义务相交织、等级森严的结构体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起到维系统治的作用,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为各自经济水平和环境差异,各个文明产生了不同的制度,这些制度有相似之处却不全然相同,体现了人类文明早期的多元特征。
示例二:
论题: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与中国西周分封制的比较。
阐述:西欧中世纪的封建制度与中国殷周的分封制都是为适应当时的社会背景,维护统治而形成的社会制度;受封者都承担一定的义务又在辖区内有一定的自主权;最高统治者都未实现中央集权,往往会出现分裂割据、混战不断。
西欧的封建制度是罗马帝国中央集权崩解后,战乱频仍的背景下,民众与贵族建立的一种互惠性契约关系,它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庄园农奴制的基础之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近代城市兴起和王权的加强而逐渐瓦解;而西周的分封制,是武王伐纣灭商之后为有效管辖东部的广大领土,在内外服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强化血缘纽带而形成的行政管理制度,其家国同构的特征对加强中华民族心理认同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小农经济兴起,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逐渐被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所取代。
综上所述,两种制度都是应运而生、等级森严的政治制度,有相似之处却不全然相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起到维系统治的作用,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示例三:
论题:中国西周分封制的利与弊。
阐述:我国历史上的分封制度是以宗法关系为纽带,用血缘关系将人们紧紧连在一起,对增强家族的认同感、凝聚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分封制带来了政治秩序的长期稳定,推动了疆域拓展、民族交融与文化认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但从历史的发展进程看,它对中国文化也造成了许多消极的、负面的影响:强调血统,使人不能逾越森严的等级,极大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导致了中华民族过分重视人情关系,重传统轻变革、重伦理轻科学,重人治轻法治。
时至今日,分封制的利弊在中国文化中仍然产生着影响,这样让我们更清楚地意识到,没有完美的制度,但要有不断完善现有制度的态度。
【评分标准】
论题
(0~3分) 观点明确,角度合理。(3分)
观点明确,角度选取较合理准确。(1~2分)
观点错误或者没有观点。(0分)
阐释
(0~7分) 对观点阐释具有思维深度,史实准确,逻辑清晰。(6~7分)
对观点阐释具有思维深度,史实准确,逻辑较清晰。(4~5分)
对观点阐释具有一定思维深度,史实不准确;逻辑较清晰。(2~3分)
没有明确的观点,史实不准确,逻辑不清晰。(0~1分)
表述
(0~2分) 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分)
逻辑较严密,表述较清晰。(1分)
逻辑不严密,表述不清晰。(0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