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城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
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共16题,48分。
1.据史载,夏人经常频繁换土易地,曾在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一带迁徙;《世本·居篇》中也说夏朝的都邑地望不一,“夏禹都阳城,……又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疆域空前广大 B.经济不够发达
C.方国势力扩张 D.民族矛盾尖锐
2.汉宣帝时期,中央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负责管理西域的一切事务,包括屯田、西域诸国国内的事务。西域都护府权力很大,可以行使中央对西域诸国的任命、册封与奖惩等权力,并掌握着一定数量的军事力量。由此可知,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A.解除了北方地区的边患危机
B.造成了西域地方势力坐大
C.直接导致了北匈奴西迁远方
D.有利于维护西域地区稳定
3.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后,向部众宣称自己受命于天,并建国号为“汉”;大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自称“大禹之后”;曾统一北方并欲夺取江东的氐秦苻氏称“其先盖有扈之苗裔”;北魏建立者鲜卑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裔”。这些可以佐证魏晋南北朝时期
A.儒学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B.统治者道德修养较高
C.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D.国家统一趋势已出现
4.唐太宗时期,民间歌谣中流传着“武代李兴”的说法,李世民借故对当时的武卫将军进行了撤换。690年,武则天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A.民谣可以准确预示历史走向 B.个人意志无法影响历史进程
C.女帝的出现具有历史必然性 D.预言与政局存在偶然的联系
5.对于地方官员德政书写的方式,东汉时期以“飞蝗过境”“猛虎渡河”“纵囚归狱”等为模式与范本;到了宋代,多出现“民诵之”“民受其惠,诵之”等话语。这一变化说明
A.经济发展促进观念转变 B.儒学发展影响官吏评价
C.官员考核方式更加规范 D.社会治理模式发生变革
6.《明史·职官志》载:“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司礼监)之批红……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出现了外戚专权和党锢之祸
B.内阁大学士能决策国家大事
C.明中后期宦官专权问题严重
D.明朝中央政府治理效能提高
7.下表为汉阳铁厂初期资本构成。该表内容可以佐证
投资者 数额(库平银,两) 占总额(%)
轮船招商局 250000 25.0
电报局 222000 22.0
中国通商银行 328555 32.8
萍乡煤矿 100000 10.0
钢铁学堂 39000 3.9
南洋公学 6000 0.6
古陵记(盛宣怀家族化名) 36500 3.7
上海广仁堂(盛宣怀兴办的慈善机构) 20000 2.0
总计 1002055 100.0
A.洋务派官僚控制汉阳铁厂的经营权
B.近代民间资本大量涌入洋务企业
C.民间资本对汉阳铁厂筹资反应冷淡
D.近代洋务企业具有较强的封建性
8.1895年强学会成立后,参会的有康有为、梁启超等知识精英,有袁世凯、聂士成等新军将领,甚至翁同稣、张之洞等身任军机大臣或地方督抚要职的高层官僚也成为会员和赞助人,一些以保守著称的人士也开始出现态度上的新变化。这表明
A.体制创新的有利因素增加 B.维新派与封建官僚已达成妥协
C.救亡图存已成为各界共识 D.社会各阶层共同推进制度革新
9.同盟会成立前,孙中山就曾访问设在比利时的第二国际执行局,请求接纳他的党,并表示:“中国社会主义者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端”,“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为此,孙中山主张实行
A.社会主义 B.政治革命
C.民族主义 D.社会革命
10.北洋政府教育部积极推动“国语运动”。1920年1月,教育部正式通令全国:“自本年秋季起,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先改国文为语体文,以期收言文一致之效。”这一政策
A.表明白话文书刊成为主流 B.有利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推动了近代新式教育兴起
11.1943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劳动英雄、模范生产者代表大会,并在报刊上积极宣传这些代表的先进事迹。此举旨在
A.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B.稳定边区民主政权
C.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D.落实“三三制”原则
12.古希腊的建筑艺术在公元前5世纪达到相当的高度,各种神庙和竞技场等争奇斗艳。但希腊人的私人居所简陋而朴素。这反映出
A.希腊人以城邦为公共生活中心 B.希腊公民政治权力受到限制
C.希腊城邦的贫富差别不断扩大 D.海外移民增加导致人口流失
13.法王腓力四世在1302年创设并召开三级会议,确定了王国政府有权向天主教会征税的原则。1314年召开的第四次三级会议上,国王征收新税的要求得以通过。三级会议的召开
A.加剧了王权与教权的冲突 B.打开议会立法的进程
C.阻碍了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D.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
14.下表所示为近代西方国家部分重要法律文献的序言首句或第一条内容的规定。这些内容的差别主要是基于各国
英国《权利法案》(1689年)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1787年美国宪法 本宪法所规定的立法权,全属合众国的国会,国会由一个参议院和一个众议院组成(注:以上仅为第一条第一款内容)
《人权宣言》 (1789年)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除了依据公共利益而出现的社会差别外,其他社会差别,一概不能成立
《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 联邦领土由下列各邦组成:普鲁士、巴伐利亚、萨克森、符腾堡、巴登、黑森、梅克伦堡—什未林、萨克森—魏玛……
A.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广度 B.民主政体建立方式的差异
C.民族国家形成的时间先后 D.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水平
15.下表为英国三次议会制改革选民变化表,据下表可知,英国
时间 增加的选民阶级 改革后选民人数(人) 占20岁以上人口比例
1832 中产阶级、小土地所有者、店主、租地农 720784 7%
1867 城市工人、小农所有者 2231030 16.4%
1884 农业工人和农村其他劳动者 4965618 28.5%
A.形成了责任内阁制度 B.实现了三权分立的制度化
C.逐步进入议会制时期 D.基本实现了大众政治参与
16.从1993年到1998年,美国司法部把其雇员中妇女和少数族裔的比例从54%提高到55%,国防部、环境保护部和联邦通讯委员会等部门中少数族裔与妇女的比例也有所提高。黑人雇员和妇女雇员在联邦部门的技术职位上的比例也从1993年的31%上升到1998年的48%。美国政府的这些做法
A.利于营造平等公正的政治氛围
B.彻底消除了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
C.有助于提升文官系统运行效率
D.暴露出西方文官选拔标准的虚伪
二、非选择题:共52分,其中,第17题、第18题8分,第19题24分,第20题12分。
17.(8分)下表为有关隋唐时期吐鲁番地区大麦生产的出土部分文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序号 内容 出处
(1) “延昌卅六年丙辰岁二月廿日,宋口(注:残缺)”,“边夏孔进渠常田叁亩,亩与大麦”。(大意为农历二月二十日,宋某租种了孔进渠三亩地,所种谷物为大麦。) 《高昌延昌三十六年(596年)宋某夏田券》
(2) 626年五月(农历)高昌某寺的食品消费中,有“(大麦)五斛、糜一斛二斗,用雇外作人十人,用刈麦(注:割大麦)并食粮”的记载。 《高昌乙酉、丙戌岁某寺条例月用斛斗帐历》
(3) 高昌县令各乡“准家口多少各贮一年粮”,“其大麦今既正是收时,即宜贮纳讫速言”,落款时间五月十九日(农历)。(大意为防止灾荒发生,官方命令各家要储粮备荒。) 《唐永淳元年(682年)西洲高昌县下太平乡符为百姓按户等贮粮事》
根据材料推断隋唐时期吐鲁番地区大麦成熟的大致月份,简要说明理由。(8分)
空10行
18.(8分)法国《民法典》又称《拿破仑法典》。为了稳定社会秩序,1804年由拿破仑政府制定并实施。《民法典》共2281条,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下列是高二(18)班史迪同学搜集的准备在历史课上向同学们介绍法国《民法典》相关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法国《民法典》书影及内容节选:
第8条 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146条 未经合意不得成立婚姻;
第537条 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可以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第1123条 凡未被法律宣告为无能力之人均得订立契约;
第1134条 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
材料二 在民法典中把古代罗马法——它差不多完满地表现了马克思称为商品生产的那个经济发展阶段的法律关系 ——巧妙地运用于现代的资本主义条件,……以致这部法国的革命的法典,直到现在还是包括英国在内的所有其他国家在财产法方面实行改革时所依据的范本。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1)如果要研究法国《民法典》,上述史料中哪则价值更高?请说明理由。(2分)
空3行
(2)综合本题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作一则法国《民法典》简介。(要求:结构完整,内容全面,150字左右)(6分)
空10行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 17世纪开始,随着王权的扩张,地方领主及其代表出席或主持村民会议的权利被进一步限制,君主政府不断加强对村官的控制。后来,严峻的社会经济形势造成乡村共同体公有财产的大量流失,人们参与管理乡村事务的热情普遍降低。作为共同体主要纳税人的部分村民则利用这一机会及其经济上的优势地位逐渐把持了乡村的政治权力,决议权从全体村民转移到村民“委员会”,带来乡村共同体内部权力机构性质的变化。与此同时,中央政府利用乡村共同体在近代早期所遭遇的经济困难,将其置于自己的“财政监护”之下。在掌握共同体经济命脉的同时,中央政府逐步实现了对这一地方政治单位的直接控制。
——摘编自熊芳芳《近代早期法国的乡村共同体与村民自治》
材料二 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是一种旨在全面改造传统农村的模式探索,其内容包括对农村政治、农业经济和农民素质的现代性改造。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实际成效来说,乡村建设运动存在着不少缺陷。它改造农村的一些思想认识和具体做法,既把改造农村问题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问题,又企图寻找一条改造农村的有效途径。在农村政治改造方面力图实行民主自治制度,在农业经济改造方面试图推行具有企业化和市场化性质的股份合作体制,在农民素质改造方面企图培养初具现代文化科技知识的“新农民”,从而显示了一种比较系统的具有一定现代化意义的农村建设模式。
——摘编自虞和平《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农村改造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法国乡村共同体走向瓦解的原因。(8分)
空6行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运动进行简要评价。(12分)
空8行
(3)根据材料一、二,概述你对乡村治理的认识。(4分)
空4行
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安东尼·吉登斯在他的著作《现代性的后果》中指出,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变迁是一种剧烈变化,即吉登斯所说的“现代社会制度从传统的社会秩序中分离出来是断裂的”。这种“断裂”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现代性时代到来的绝对速度;二是现代化变迁的范围;三是现代制度的固有特性,即在旧秩序中无法简单找到现代社会的组织形式。
运用所学知识,在中外历史中各举一例,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说明:赞成该观点或提出一个相反的观点,用史实阐述理由均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高二历史月考评分细则与答案
一、选择题
1-16、BDCDB CCADB BADBD A
二、非选择题
17.月份:大致在农历五月。(2分)
理由:(1)第一则材料记载隋唐时期吐鲁番地区大麦播种时间为农历二月,大麦生长需一段时间,其成熟期应在几个月后。(2分)第二、三则材料均记载当地大麦收获时间为农历五月。(2分)(2)上述材料均为吐鲁番出土文书,是实物史料(或原始史料),证据力较强,且三则材料可相互印证,故可推断隋唐时期吐鲁番地区大麦成熟的月份大致为农历五月。(2分,回答其中一点即可)
18.(1)史料价值:材料一。理由:第一手史料,是研究《民法典》最原始、最直接的史料。(2分)
(2)简介:法国大革命时期,为了稳定社会秩序,拿破仑政府颁布了《民法典》。《民法典》内容丰富、条文清晰、语言简洁;继承了罗马法的基本精神,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民法典》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法国大革命反封建反特权的成果;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后来很多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产生了很大影响。(背景、内容和影响各2分。)
19.(1)原因:王权的加强和干涉;地方领主和村民会议权力的削弱;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民众参与管理的热情降低;乡村共同体经济基础的破坏;文化凝聚力的丧失;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冲击(8分,每点2分,任答4点)
(2)措施:政治上实行民主自治制度;经济上推行股份合作体制;文化上提升农民素质。(4分,每点2分,任答2点)评价:是建设现代化农村模式的尝试;内容涉及全面;加强了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经验。(6分,每点2分,任答3点)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所取得的成效有限。(2分,必答点)
(3)认识:要与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要服从于国家政策和经济建设的需要;要协调中央政府与村民治理的关系;要调动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要提高村民的素质;要循序渐进,统筹兼顾各方;要建立多元合理的乡村治理体系。(4分,每点2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0.阅卷要点:(1)观点2分;(2)中外历史举例阐述8分;(3)结沦或升华2分。
示例:
赞同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变迁是一种剧烈变化的观点。
在中国近代史上,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进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社会经济发生现代化“断裂”。主要表现在传统生产模式的崩溃,现代化工业生产与经营的出现。随着西方殖民者大规模对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中国出现耕织分离、纺织分离等经济现象,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无法维持,洋务运动的开展,大量近代工业的建立,机器化生产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在英国,1640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后,经过反复斗争,在政治领域发生现代化“断裂”。通过《权利法案》确立议会高于王权、司法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君权神授”被否定,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被改造成君主立宪制的现代化国家。仅仅半个世纪,民主取代专制,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
由此观之,现代社会制度从传统的社会秩序中分离出来是断裂的,尽管不同国家经历的时间长短不同,作为社会质变,包含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领域,现代化的过程带来的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影响。
解析:
1.【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夏人经常频繁换土易地,频繁迁徙,结合所学夏朝的生产力水平可知,由于当时刚刚步入奴隶社会,经济不够发达,因此要频繁换土易地,故选B项;夏朝疆域并不广阔,排除A项;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朝后期,外服即方国势力有所扩张,排除C项;夏朝主要在中原地区,以汉族为主,并非民族矛盾尖锐,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2.【答案】D【解析】据材料“中央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负责管理西域的一切事务……军事力量”和所学可知, 西域都护的主要职责在于守境安土,协调西域诸国间的矛盾和纠纷,制止外来势力的侵扰,维护西域地方的社会秩序,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因此其设置有利于维护西域地区的稳定,故选D项;西域都护的设置并未解除北方地区的边患危机,排除A项;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势力,排除B项;东汉时期对匈奴的作战直接导致了北匈奴西迁远方,排除C项。
3.【答案】C【解析】据材料“刘渊……宣称自己受命于天”“赫连勃勃自称‘大禹之后’”“苻氏称‘其先盖有扈之苗裔’”“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裔’”等可知,匈奴刘渊宣称受命于天,这体现华夏原始天命论,并且他建国号为“汉”,也体现了对华夏政权的认同,胡夏的赫连勃勃、氐秦苻氏、鲜卑拓跋氏也都标榜自己是大禹、有扈、轩辕的后裔,这说明他们认同华夏先祖,材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蛮戎夷狄的华夏认同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他们通过对华夏族的认同,来塑造自己政权的正统形象,故选C项;魏晋南北朝,儒学正统地位受到道教、佛教的冲击,材料体现少数民族政权对华夏族的认同,并没有涉及他们的治国思想,并不能用来佐证此时儒学的地位,排除A项;材料体现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对华夏政权及理念的认同和靠拢,并没有涉及他们的道德修养,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政局动荡、社会分裂,材料体现出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无法佐证此时出现统一趋势,排除D项。
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民谣与专制统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唯物史观的素养。由材料可知,李世民以民谣内容为借口,对政敌进行了打击,武则天纵容民谣的传播为其统治增添了“天命”色彩,但民谣中的预言同专制统治行为间并不存在客观的内在联系,故选D项;A.B.C三项均不符合唯物史观,故排除A.B.C三项。
5.【答案】B【解析】东汉时期以“飞蝗过境”“猛虎渡河”“纵囚归狱”等为地方官员德政的书写模式与范本,这与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有关,因为董仲舒的新儒学加入了“天人感应”的主张,而东汉时期的书写就反映了这样的特点,宋代儒学发展为理学,强调官员的社会责任感与担当,所以官员德政的书写模式就变为“民诵之”、“民受其惠,诵之”,所以儒学的发展变化影响了对官员的评价,故选B项;经济发展会促进观念转变,但中国古代对官员的评价不是以经济发展为根本目的,而是以维护封建统治为根本,排除A项;题干所述不是官员的考核方式,而是对官员德政的书写方式发生了变化,排除C项;题干所述是对官员德政的书写模式变化,而不是社会治理模式的变革,排除D项。
6.【答案】C【解析】据材料“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司礼监)之批红……悉颠倒于其手”可知,朝政大权和官员升迁等都掌握在司礼监手中,说明明中后期宦官专权问题严重,故选C项;东汉时期出现了外戚专权和党锢之祸的现象,而材料是宦官专权,排除A项;据材料“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司礼监)之批红”可知,内阁大学士不能决策国家大事,排除B项;“内阁之拟票……其手。”强调宦官专权,与中央政府治理效能提高无关,排除D项。
7.【答案】C【解析】据表格内容可知,汉阳铁厂初期筹集资本来自政府或官办、官营企业及其他机构以及买办官僚,民间资本占比极低,故选C项;“经营权”不合题意,与材料只提及汉阳铁厂的资本(所有权)相悖,排除A项;“大量涌入”不合题意,与材料中汉阳铁厂初期资本为官府或官僚投资相悖,排除B项;“具有较强的封建性”不合题意,汉阳铁厂的资本属于股份制形式,带有西方资本主义色彩,排除D项。
8.【答案】A【解析】据材料“参会的有康有为……”“有袁世凯、聂士成等新军将领”“甚至翁同稣、张之洞等……”“保守……人士……出现态度……新变化”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末资产阶级创办的第一个维新派政治团体强学会成立后,参会的有康、梁等维新精英,有袁、聂等新军将领,翁、张等封建高级官僚参与筹备和赞助,一些保守人士的态度也开始出现变化,这表明强学会的成立使维新思想的传播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有可能会壮大维新变革的力量,有利于推动体制创新(伸民权、设议院),故选A项;材料只是体现翁、张等封建高级官僚成为会员和赞助人,他们并不代表所有封建官僚,并且材料并未涉及彼此间是否存在政治层面上的妥协,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维新派、开明地主官僚、新军将领、部分保守人士等,并没有涉及民众等其他层面,无法得出“已成为各界共识”,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涉及社会各个阶层,并且此时维新变法还没有开始,不涉及“制度创新”,排除D项。
9.【答案】D【解析】据材料“‘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被资本家剥削’”可知,孙中山主张发展资本主义,但反对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这表明孙中山要避免资本主义国家的贫富差距等社会弊端,在同盟会成立前就已萌发了民生主义思想,这属于社会革命的内容,故选D项;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其主张是要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社会主义与其阶级立场不符,排除A项;政治革命的目标是要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即民权主义的内容,排除B项;民族主义是反对民族压迫,对应的是民族革命,即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排除C项。
10.【答案】B【解析】由材料“北洋政府教育部积极推动国语运动”“改国文为语体文”可知北洋政府通过国语运动推动白话文的发展,并通过教育部的通令明确白话文的地位,进一步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故选B项;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让白话文成为主流,排除A项;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C项;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新式学堂推动近代新式教育兴起,排除D项。
11.【答案】B【解析】据材料“美方......‘合资经营’......不可能”可知,1978年10月的中国,改革开放还未正式提出来,合资经营涉及到生产资料所有权的问题,与美国的资本家开展合资经营的做法与当时的经济体制和国家政策不相符,可知当时依然固守意识形态的站位和计划经济体制,说明“左”倾思想的影响依然存在,故选B项;对外开放开始的标志是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78年10月,经济体制改革还在酝酿阶段未正式开始,阻力重重的说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中美正式建交的时间是1979年的元旦,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2.【答案】A【解析】据材料“古希腊……神庙和竞技场等争奇斗艳”“私人居所简陋而朴素”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希腊建筑艺术高度发达,其神庙、竞技场等公民公共活动区域建筑风格恢弘壮丽,但私人居所非常简陋,体现希腊人重视公共空间和以城邦为中心的公共生活,公共生活和公共空间加强了人们对城邦的集体认同感和归属感,故选A项;材料体现希腊人注重公共活动区域建设,并没有涉及希腊公民行驶政治权力的情况,得不出“受限”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公共区域和私人建筑的差异,突出希腊人注重城邦公共活动,并没有体现贫富差别(收入不公平),排除C项;希腊人私人居所简朴,是因为希腊人的城邦公共意识强,个人生活让位于集体,与海外移民增加导致人口流失无关,排除D项。
13.【答案】D【解析】据材料“确定了王国政府有权向天主教会征税的原则”“国王征收新税的要求得以通过”,可知王权得到三级会议的支持,王权得到了加强,故选D项;三级会议的召开意味着教权力量在削弱,王权在增强,无法加剧与王权的冲突,排除A项;三级会议是在国家遇到财政或政治上的困难时召开的特殊会议,目的是在重大问题上询问民众的看法,或通过某些重大决议,并不涉及立法,排除B项;就材料内容来看,三级会议的召开并不能阻碍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排除C项。
14.【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英国通过光荣革命确立资产阶级统治,后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出现了“凡未经议会同意……为非法权力”,美国独立战争推翻英国殖民统治,确立民主共和政体,出现“立法权,全属合众国的国会”,德意志帝国的领土主要是由众多邦国组成,这主要是因为德意志采取了王朝战争的方式完成统一,对原有的诸侯国进行重新组合,因此才出现“联邦领土由下列各邦组成”的现象,法国大革命是要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出现了“《人权宣言》”“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说明各国民主政体建立方式的差异导致重要法律文献的内容不同,故选B项;材料各国宪法的内容,都没有共和观念,排除A项;民族国家是指近代以来,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的,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国民主体的国家,对各国法律文献的内容没有影响,排除C项;材料各国法律内容不同是由于各国政体建立方式不同,不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水平,英德两国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但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排除D。
15.【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1832年、1867年、1884年英国先后三次进行了议会改革,不断扩大选举范围,选民人数和选民人数占20岁以上人口比例均大幅度上升,工业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城市工人、农业工人、小农所有者等均获得选举权,基本实现了大众政治参与,故选D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的时间是18世纪2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三权分立指的是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国家权力分别由不同机关掌握,各自独立行使、相互制约制衡,材料反映的是选民的阶级、人数和比例的变化,没有涉及三权分立,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在中古时期就确立了议会君主制,在光荣革命后就确立了议会主权,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16.【答案】A【解析】据材料“妇女和少数族裔的比例从54%提高到55%”“黑人雇员和妇女雇员……31%上升到1998年的48%”可知,美国政府部门中妇女、少数族裔和黑人的比例上升,政府的这些做法有利于营造平等公正的政治氛围,故选A项;“彻底消除了”说法错误,美国到现在也没有彻底消除种族歧视,排除A项;文官特指在政府行政部门任职的事务官,材料中的做法不是文官系统,排除C项;材料中的做法有利于营造平等公正的政治氛围,不是西方文官选拔方式,排除D项。
17.【解析】据材料“高昌延昌三十六年”“农历二月二十日……所种谷物为大麦”可知第一则史料记载隋唐时期宋某播种大麦的时间是农历二月,一般麦子成长期在3—6个月,所以其成熟期在5月—8月;据材料“(大麦)五斛、糜一斛二斗,用雇外作人十人,用刈麦(注:割大麦)并食粮”可知史料记载高昌地区大麦收割时节是五月;据材料“落款时间五月十九日(农历)”可知官府收割和储存大麦的时间是五月;据材料“高昌延昌三十六年(596年)宋某夏田券”“高昌乙酉、丙戌岁某寺条例月用斛斗帐历”“唐永淳元年(682年)西洲高昌县下太平乡符为百姓按户等贮粮事”可知第一则史料是当地的土地券,第二则史料是当地账目,第三则史料是官方文告,都是当时的实物史料,可靠性强,可以相互印证,隋唐时期吐鲁番地区大麦成熟的时间大致是农历5月。
18.【解析】
(1)第一小问史料,综合阅读两则史料的内容、出处等信息,得出材料一。第二小问理由,根据所学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的当时产生,可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可信度高。材料一中的史料是法国《民法典》书影及内容节选属于第一手史料,是研究《民法典》最原始、最直接的史料。
(2)综合材料信息可从《民法典》产生的背景、内容及影响方面对其进行简单介绍写成文。如根据题干“为了稳定社会秩序,1804年由拿破仑政府制定并实施”可得法国大革命时期,为了稳定社会秩序,拿破仑政府颁布了《民法典》;根据题干“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及材料一的内容节选得出《民法典》内容丰富、条文清晰、语言简洁;根据材料二“在民法典中把古代罗马法——它差不多完满地表现了马克思称为商品生产的那个经济发展阶段的法律关系”得出继承了罗马法的基本精神,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根据题干“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材料二“巧妙地运用于现代的资本主义条件,……以致这部法国的革命的法典,直到现在还是包括英国在内的所有其他国家在财产法方面实行改革时所依据的范本”可得对后来很多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产生了很大影响;根据所学《民法典》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资产阶级的权益,确定了法国大革命反封建反特权的成果;《民法典》适应了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19.【解析】
(1)据材料一“随着王权的扩张”可知王权的加强和干涉;据材料一“地方领主及其代表出席或主持村民会议的权利被进一步限制”可知地方领主和村民会议权力的削弱;据材料一“严峻的社会经济形势造成乡村共同体公有财产的大量流失”可知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乡村共同体经济基础的破坏;据材料一“人们参与管理乡村事务的热情普遍降低”可知民众参与管理的热情降低与文化凝聚力的丧失;结合所学法国近代史可知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冲击。
(2)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二“在农村政治改造方面力图实行民主自治制度”可知政治上实行民主自治制度;据材料二“在农业经济改造方面试图推行具有企业化和市场化性质的股份合作体制”可知经济上推行股份合作体制;据材料“在农民素质改造方面企图培养初具现代文化科技知识的‘新农民’”可知文化上提升农民素质。第二小问评价,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分析,据材料二“是一种旨在全面改造传统农村的模式探索”可知是建设现代化农村模式的尝试;据材料“其内容包括对农村政治、农业经济和农民素质的现代性改造”可知内容涉及全面;据材料二“从而显示了一种比较系统的具有一定现代化意义的农村建设模式”可知提供了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经验与加强了基层社会治理;据材料二“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实际成效来说,乡村建设运动存在着不少缺陷”可知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所取得的成效有限。
(3)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文化角度进行分析,经济方面,要与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政治方面,要服从于国家政策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与要协调中央政府与村民治理的关系;文化方面,要调动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与要提高村民的素质;据材料“中央政府逐步实现了对这一地方政治单位的直接控制”可知要循序渐进,统筹兼顾各方;据材料“随着王权的扩张,地方领主及其代表出席或主持村民会议的权利被进一步限制”可知要建立多元合理的乡村治理体系。
20.【解析】
首先,选择观点,并亮明态度,如赞同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变迁是一种剧烈变化的观点。其次,结合中外史实展开阐述,如中国方面,在中国近代史上,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进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社会经济发生现代化“断裂”,主要表现在传统生产模式的崩溃,现代化工业生产与经营的出现,随着西方殖民者大规模对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中国出现耕织分离、纺织分离等经济现象,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无法维持,洋务运动的开展,大量近代工业的建立,机器化生产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世界方面,在英国,1640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后,经过反复斗争,在政治领域发生现代化“断裂”,通过《权利法案》确立议会高于王权、司法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君权神授”被否定,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被改造成君主立宪制的现代化国家,仅仅半个世纪,民主取代专制,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最后总结,现代社会制度从传统的社会秩序中分离出来是断裂的,尽管不同国家经历的时间长短不同,作为社会质变,包含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领域,现代化的过程带来的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影响。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2023-2024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