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二十一中学教研联片2023-2024学年七年级4月月考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白居易在《隋堤柳》中写道:“西自黄河东至淮,绿阴一千三百里……上荒下困势不久,宗社之危如缀旒(liǔ)。”与诗句描绘相关的是( )
A.隋朝的建立 B.大运河开通 C.贞观之治 D.安史之乱
2.“这种考试制度十分公正,因此,即使是国家中最贫穷的人,也只能说,如果他命运不济,那是‘天意’如此,他的同胞们并没有设置任何不公正的障碍来阻挠他的提升”。以上材料主要肯定了这种“考试制度”的( )
A.以德取士 B.分科考试 C.门第优先 D.公平竞争
3.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规定双方为兄弟国家,宋每年向辽纳岁币,绢20万匹、银10万两。此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与此相关的事件是( )
A.唐蕃会盟 B.澶渊之盟 C.宋金议和 D.宋夏议和
4.北宋宰相赵普曾推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下列体现北宋在经济上“夺其权”措施的是( )
A.将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 B.采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C.设通判监督知州,以分知州的权利 D.设置转运使,收回地方财赋权
5.“王朝兴废事,尽在钱币中”,宋王朝当时正在逐渐兴起一场经济变革,而四川经济很好地适应了这场变革,更深远地是,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一场货币革命,此后金属货币逐渐被取代。这一场“经济变革”指的是( )
A.江浙地区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B.四川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
C.山西晋商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
D.在地方设立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6.中国拓展自己的海上力量,是受最内在的动机所激发,而绝非一次探险。作为一个新建王朝,明朝需要威望,而威望的实现则是需要外国访客带着货物到中国,然后中国人把它们作为象征性的“贡品”接收下来。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尽管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但他们还是在追求一种外交上的认可。于此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文成公主入藏 B.玄奘西游 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洋
7.武则天于684年下令:凡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垦辟(开垦土地),家有余粮”者升官。这反映了武则天( )
A.创立殿试制度 B.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C.严惩贪官污吏 D.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8.皇帝通过考试等途径选拔官吏。凡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论出身如何,都有经过考试成为官吏的机会。该制度正式诞生在( )
A.隋文帝时期 B.隋炀帝时期 C.唐太宗时期 D.唐玄宗时期
9.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工具,“形似纺车,四周缚以竹筒,依靠水力旋转,转动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昼夜不息,并能把低水引用到高地灌溉”。它是( )
A.秧马 B.曲辕犁 C.筒车 D.耧车
10.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 B.隋炀帝三次征辽东
C.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爆发 D.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11.宰相魏征去世后,唐太宗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由此可以印证唐太宗( )
A.爱民如子 B.虚怀纳谏 C.提倡节俭 D.重视文教
12.被西北各部首领尊奉为“天可汗”的唐朝皇帝是( )
A.唐高祖 B.武则天 C.唐太宗 D.唐玄宗
13.天宝初年,边镇兵力达49万人,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15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禁军仅有12万。材料反映了唐玄宗后期( )
A.形成外重内轻局面 B.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14.据唐末陆龟蒙《耒耜经》记载:首先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使犁架变小变轻,操作灵活且节省人力和畜力。这里记载的生产工具( )
A.诞生于隋朝的江南地区 B.促进了大运河的开凿
C.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杰作 D.使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15.《大唐西域记》记载葱岭的环境时说:“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通过这一记载,我们可以( )
A.感悟玄奘西行的精神内涵 B.感受鉴真东渡的艰难过程
C.分析张骞通使西域的目的 D.总结乾隆平定回部叛乱的成果
16.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17.关于禁军之策,宋神宗阐述:禁军三十三万,“京师牛万余,诸道十方余”,使京师之兵与诸道之兵“内外相制”,天下因此安定百余年。这一策略
A.导致了武将专权 B.分割了宰相权力
C.提高了文官地位 D.加强了中央集权
18.《旧唐书》记载:在这次战乱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人烟断绝,千里萧条”。从此之后,国势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该战乱发生时的唐朝皇帝是
A.唐高宗 B.武则天 C.唐玄宗 D.唐肃宗
19.“以民为本”的思想在我国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下列统治者在治国理政中体现这一思想堪称典范的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成吉思汗
20.自606年开始,中国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并以此影响着教育和整个社会。观察家默德赫斯评论说:“该制度是真正值得赞赏和模仿的。”“该制度”诞生于
A.隋文帝时期 B.隋炀帝时期 C.唐太宗时期 D.武则天时期
二、综合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
材料二:唐朝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见下图)。
材料三: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1)材料一中的唐诗描绘了唐朝什么样的情景?这种盛世局面的出现与统治者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
(2)请分别写出材料二中图一和图二中生产工具的名称,并选择其一说明其进步之处。
(3)材料三中的这位“伟大僧人”是谁?他的一生与佛学密不可分,他为后世留下的经典著作是什么?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时期,对外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可以通往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许多国家;海路方面可达今天的韩国、日本和波斯湾。唐政府在广州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政府还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任官,和中国人通婚。宋元时期,与前代相比,中外交通有了很大的发展。宋元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两宋海外贸易超过前代,由于陆路和海路的畅通,中国的创造发明输往西方,天文、历法、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入欧亚各国,对欧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明清时期,一方面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另一方面,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甚至发展成为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史》(全一册)2003年第1版
材料二 中国的对外贸易,历史悠久。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2)2007年第3版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隋唐至宋元时期,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的相同措施。
(3)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古代官府控制下对外贸易的最大特点。列举一个符合这一贸易特点的典型事例。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005年,宋辽达成“澶渊之盟”。宋真宗应允每年向辽输纳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约为兄弟之国。
——摘编自《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1141年,宋金达成“绍兴和议”,主要条款是:一、南宋称臣于金,并且要“世世子孙谨守臣节”;二、宋金两国,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为界,宋的唐、邓二州皆属金国;三、南宋每年向全国输纳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摘编自《中国史纲要》
材料三 熙宁、元丰(宋神宗的年号)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摘编自《宋史》
(1)材料一、二中的“宋”分别指哪个政权?
(2)材料二中的“和议”导致我国出现了怎样的局面?请评价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涉及的两个盟约的利与弊。
(3)根据材料三,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由材料“西自黄河东至淮,绿阴一千三百里……上荒下困势不久,宗社之危如缀旒(liǔ)。”并结合所学可知,《隋堤柳》反映的是隋朝大运河,白居易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加速了隋朝的灭亡,B项正确;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的清明政治,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这种“考试制”度是科举制,依据材料“这种考试制度十分公正……”可以看出,材料主要肯定了科举制的公平竞争,D项正确;“以德取士”与科举制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项;“分科考试”虽然是科举制的形式,但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门第优先”符合察举制,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根据题干“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此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结合所学知识,1005年,辽宋议和,辽军撤兵,宋给辽岁币,这次宋辽盟约称为“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宋辽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B项正确;唐蕃会盟是指公元821年唐朝和吐蕃双方派使节,先在唐京师长安盟誓,次年又在吐蕃逻些重盟,排除A项;宋金和议指的是1141年南宋和金朝双方签订的和议,排除C项;宋夏和议是指公元1044年北宋和西夏签订的和议,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据所学知,北宋在经济上“夺其权”措施的是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D项正确;A项是军事上的措施,排除A项;BC两项都属于政治方面的措施,排除B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提取材料中关键信息“宋王朝”“四川经济很好地适应了这场变革”“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一场货币革命,此后金属货币逐渐被取代”,结合所学知识,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可见,材料所述“经济变革”指的是四川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B项正确;材料突出反映了纸币取代金属货币适应了经济领域变革,与并未提及手工业工场的出现,排除A项;山西晋商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发生在清朝前期,北宋并未出现,排除C项;在地方设立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是北宋政府加强对地方财政有效管理的措施,与货币变革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依据题干“明朝需要威望,而威望的实现则是需要外国访客带着货物到中国”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为了提高国家威望,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交流,D项正确;文成公主入藏、玄奘西游、鉴真东渡都是唐朝时期的事件,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7.D
【详解】根据材料“凡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垦辟(开垦土地),家有余粮”者升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把生产粮食的多少作为官吏升迁的依据,D项正确;创立殿试制度是武则天选官制度的变革,排除A项;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反映武则天重视人才,排除B项;严惩贪官污吏是武则天的政治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 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B项正确;隋文帝时期不是正式建立该制度,排除A项;唐太宗和唐玄宗时期对科举制进行发展和完善,排除C和D项。故选B项。
9.C
【详解】根据题干“形似纺车,四周缚以竹筒,依靠水力旋转,转动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昼夜不息,并能把低水引用到高地灌溉”可得出,这是一种灌溉工具。结合所学可得出,唐朝发明推广了新式的灌溉工具筒车,与题干材料中所描述的相符,C项正确;秧马是宋朝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拔秧工具,排除A项;曲辕犁是唐朝发明耕作工具,排除B项;耧车是西汉时期发明的播种工具,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暴虐无道,滥用民力,导致失去民心,人民忍无可忍最终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是导致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D项正确;开凿了大运河、三次征辽东是隋炀帝暴虐无道,滥用民力的具体表现,不是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B项;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爆发是隋炀帝残暴统治的结果,不是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 200 多次。材料中“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体现出唐太宗虚怀纳谏,B项正确;爱民如子、提倡节俭和重视文教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C和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C项正确;其余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根据材料“边镇兵力达49万人……拥兵15万……中央禁军仅有12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了外重内轻局面,A项正确;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排除B项;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是唐玄宗后期的政治状况,与材料 不符,排除C项;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排除D项。故选A项。
14.D
【详解】曲辕犁最早出现于唐代,它将之前的直辕、长辕政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改造之后的犁架变小变轻,在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和回转,节省人力和畜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使农业生产得到发展,D项正确;曲辕犁出现于唐朝,排除A项;曲辕犁主要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排除B项;曲辕犁首先出现在江南地区,不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杰作,排除C项。故选D项。
15.A
【详解】《大唐西域记》记载了唐朝时期玄奘从长安(今西安)出发西行取经亲身游历西域的所见所闻,因此通过题干中的记载,我们可以感悟玄奘西行的精神内涵,为完成使命,历经艰难险阻,义无反顾,A项正确;唐朝时期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与《大唐西域记》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排除C项;乾隆平定回部叛乱是在清朝前期,排除D项。故选A项。
16.D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刘得仁与李洞均为显贵身世,但难以科举及第,反映了科举制下不论出身,以才能学识为标准的官员选拔机制,体现了公平公正,故D符合题意;科举考试不重视考生的才能表述与史实不符,A排除;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表述与史实不符,B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C排除。故选择D。
17.D
【详解】北宋通过“内外相制”,削弱禁军的军权,加强了君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符合题意;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改变了武将专权的局面,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分割相权的信息,排除B;材料未涉及文官的信息,排除C。故选D。
18.C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在这次战乱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人烟断绝,千里萧条’。从此之后,国势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可知,该战乱是安史之乱,发生时的唐朝皇帝是唐玄宗。755—763年的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所以C选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9.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戒奢从简,合并州县,改革吏治,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体现了以民为本,故C符合题意;秦始皇的统治有暴虐的特点,汉武帝独尊儒术,成吉思汗杀戮过重,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20.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隋炀帝时期,606年,中国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科举制,故B符合题意;隋文帝统一全国,故A不符合题意;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故C不符合题意;武则天开创武举,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1.(1)描写了唐朝开元时期繁荣富庶、国库充盈、百姓富足、天下太平、生活安定、国力强大的盛世景象;这种盛世局面的出现与统治者采取的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等措施有关。
(2)图一:曲辕犁;图二:筒车。如图一进步之处:曲辕犁轻便灵巧,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
(3)玄奘。《大唐西域记》。
【详解】(1)情景:根据材料“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可以得出这描绘了唐朝开元时期繁荣富庶、国库充盈、百姓富足、天下太平、生活安定、国力强大的盛世景象。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唐玄宗即位之后,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使得唐朝国力达到鼎盛,称为“开元盛世”。这种盛世局面的出现与统治者采取的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等措施有关。
(2)名称: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图一为曲辕犁,图二为筒车。进步之处:结合所学知识,曲辕犁轻便灵巧,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筒车是一种灌溉用具,节省了人力。
(3)人物:根据材料“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结合所学知识,西行求取真经的是玄奘。著作:结合所学知识,玄奘留给后人的经典著作是《大唐西域记》。
22.(1)影响: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加强和发展;促进了海外贸易的繁荣。
(2)相同措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设置管理对外贸易的专门机构;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给予外商优惠待遇。
(3)特点:朝贡贸易,在于宣扬国威,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事例:明朝郑和下西洋。
【详解】(1)影响:根据材料一“海外贸易繁荣”“两宋海外贸易超过前代,由于陆路和海路的畅通,中国的创造发明输往西方,天文、历法、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入欧亚各国,对欧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可得出,隋唐至宋元时期,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产生的影响是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加强和发展;促进了海外贸易的繁荣。
(2)相同措施:根据材料一“唐政府在广州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政府还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 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任官,和中国人通婚”可得出,唐宋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的相同措施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设置管理对外贸易的专门机构;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给予外商优惠待遇。
(3)特点:根据材料二“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 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可得出,中国古代官府控制下对外贸易的最大特点是朝贡贸易,在于宣扬国威,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典型事例:根据所学可知,明朝时郑和下西洋,其主要目的是宣扬明朝国威,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与海外各国友好外来。故符合这一贸易特点的典型事例是郑和下西洋。
23.(1)材料一:北宋。材料二:南宋。
(2)局面:南宋和金南北对峙。弊:两次和议都是在宋军获胜的情况下签订的,反映了宋朝统治者的妥协,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利:议和后形势相对和平,宋辽、宋金之间贸易和文化往来频繁,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丰富了人民的经济和文化生活。
(3)成效: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详解】(1)北宋的宋真宗时期,澶州之战,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宋军击退辽军。后来,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称为“澶渊之盟”,因此,材料一中“宋”是指北宋;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属于“绍兴和议”的内容,因此材料二“宋”是指南宋。
(2)“绍兴和议”的影响是宋金对峙局面形成;依据材料一的澶渊之盟和材料二“绍兴和议”的内容和所学从积极和消极的角度分析,积极的从议和后形势相对和平,宋辽、宋金之间贸易和文化往来频繁,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丰富了人民的经济和文化生活回答;消极的从两次和议都是在宋军获胜的情况下签订的,反映了宋朝统治者的妥协,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等回答。
(3)王安石变法最大特点是开源节流,依据材料“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的信息可得出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二十一中学教研联片2023-2024七年级4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