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寿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由于秦之统一,从前华夏夷狄之分而治之之局面亦随即消融,而成为一个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之社会。全国人民生活于同一版图,沐浴于同一文化。这主要说明秦的统一
A.使各民族生活习俗趋同 B.扩大我国疆域并形成基本格局
C.促使我国人口数量增加 D.使中华民族遂融凝会合成一体
2.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反映出
A.农民生产时间得到保证 B.政府不再抑制土地兼并
C.传统小农经济出现了突破性发展 D.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3.商鞅变法规定:“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这一规定是指( )
A.重农抑商 B.奖励军功 C.什伍连坐 D.推行县制
4.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 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选官的标准趋向于( )
A.看重道德 B.注重门第
C.依据才学 D.根据军功
5.贞观十四年,唐朝征服西域腹地的高吕国,旋即改作西州,西州为正州而非羁縻州,此后,再设军政兼理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的广漠地带。这反映出(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B.边疆与内地治理的一体化
C.唐王朝版图的基本奠定 D.陆上丝绸之路的持续畅通
6.“一带一路”源于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古代丝绸之路的贡献在于沟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东西方交流的是
A.汉代的丝织品远销欧洲成为奢侈品
B.唐代的茶叶在欧洲市场上出现
C.宋元后瓷器开始成为外销重要商品
D.中国印刷术经阿拉伯传到西方
7.宋代建立以各级官吏为主导、社会民众力量为辅助的疫病防治体系。各级官府一方面继续采用传统的赈济措施,另一方面将新医药学知识应用于疫病防治,采取了派医诊治、施散药品、建立医院、隔离病人、掩埋尸体等措施。据此可知,宋代瘟疫防治( )
A.社会力量发挥核心作用 B.重视防疫方法创新与运用
C.受到儒学礼乐思想影响 D.自然灾害频发推动其发展
8.《明史·食货志》:“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货,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枆。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法。”下列有关一条变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条鞭法主要解决封建国家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
B.一条鞭法“按亩征收”的特质使大部分的农民减轻了负担
C.一条鞭法之最大特色为“役归于地”,使得“逐末者千金,而手不沾一役”
D.一条鞭法明文规定税以银征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9.秦始皇、唐太宗、明成祖、雍正帝四位皇帝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坐在一起谈政治。秦始皇说:“我首创了一套沿用了2000多年的政治体制,功劳盖世。”唐太宗说:“可是留下了丞相篡权的后遗症,不如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明成祖站起来说:“得了吧,我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才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雍正帝说:“都别自吹了,只有我才真正实现了咱们皇位世袭、权力至上的梦想。”他们的言论
A.都符合事实 B.都与史实不符合
C.有两位皇帝的言论与史实不符 D.只有明成祖的说法与史实不符
10.汉代开始,中国法律就包含定罪轻重以亲疏、尊卑、长幼为准的原则,唐至清各代法律皆沿用此原则。而近代西方的法律则以《罗马法》为基础发展出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重视私有财产,财产多寡往往决定着法律地位的高低。这表明( )
A.立法的目的在于维护专制统治 B.法律总是代表新兴阶级的诉求
C.立法价值取向受经济形态影响 D.西方立法比中国立法更为先进
11.宋代,中小地主大量增加,官田已不再是主要的土地占有形式,大多数土地被大官僚、大地主兼并占有,形成私人田庄,有少部分土地归自耕农所有。其主要原因在于当时( )
A.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B.政府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D.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形成
12.如图为总统签署的委任何应钦为贵州某地军事长官的委任状,后有时任总理段祺瑞的签字。这说明当时( )
A.北洋军阀统治结束 B.实行责任内阁制 C.正在筹划国民革命 D.袁世凯专制独裁
13.1928年4月,毛泽东总结部队做群众工作的经验,规定部队必须执行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三大纪律是:行动听指挥: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六项注意是:上门板:捆稻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这些规定( )
A.为八七会议整顿党风奠基 B.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已成熟
C.有利于动员红军战略转移 D.巩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4.在1926年印度放弃银本位制之后,中国在当时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以银为货币的国家。1929—1933年我国白银流动情况表(单位:百万美元)
时间 流出上海 流入上海 入超(以-号表示)出超(以+号表示)
1929 123.9 182.8 +58.8
1930 109.2 142.5 +33.2
1931 111.7 166.7 +55.0
1932 160.9 19.8 -141.1
1933 103.9 26.2 -77.8
——数据来源:中国银行《商此和金融月报》(1929—1935年)据上表可知
A.国际银价的下跌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B.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币改革严重受挫
C.中国在世界市场中处于从属地位
D.在经济大危机中我国受冲击最大
15.唐朝在边疆地区设羁靡府州,元、明在西南等地区采用土司制度,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强化了对西南各民族的管理,同时中央政府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便形成了“苗疆、回疆、蒙古、西藏”几大自治区域,新中国成立前后,逐步建立起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说明( )
A.中华文化多元一体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各民族“长期共存” D.民族政策在历史传承中发展
16.下图是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战争”、“和平”与“建设”的使用频率。这反映了50年代
A.中国周边外交环境有所缓和 B.中西方间交流频繁
C.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 D.三大改造已经完成
17.“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下列外交政策和活动体现这一思想的有
①丘吉尔的富尔敦铁幕演说 ②中国实行“不结盟”政策
③中国与美、日等国建立外交关系 ④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新中国成立至2007年底,我国先后将1954年宪法、1982年宪法、物权法等15部法律草案全文公布,征求意见。200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决定,其审议的法律草案一般都要予以公开。从此,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成为常态。这反映了
A.立法工作全方位回应民生关切 B.民众的参政议政意识不断增强
C.我国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D.法律的制定遵循人民民主原则
19.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重视“美”的人文精神 B.注重保护妇女权利
C.法治和法律程序不健全 D.司法审判注重民主原则
20.在西欧,庄园领主在一定的领土范围内,对那里所有的居民办理行政、执行司法、征收赋税……在这样一个政体里,王位只保留一个空洞的宗主地位,只是一个名义上的权力,而国王被缩成一个阴影而已。由此可知,西欧中世纪( )
A.庄园主是最高统治者 B.实行封君封臣制度
C.具有浓厚的自治色彩 D.国王权力是微弱的
21.国际法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为其奠定基础的是( )
A.《至尊法案》 B.《战争与和平法》
C.《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D.《非战公约》
22.《法国民法典》诞生后,法国人坦言罗马法对其影响巨大:“我们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谢罗马人。他们的知识使我们富有,他们的法学格言使我们坚强。”由此可知两部法律从本质上
A.都适用于商品经济关系的社会 B.有效缓解社会矛盾
C.都维护了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D.都属于同一的法系
23.美国1787年宪法修正案第10条规定:“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由各州各自保留,或由人民保留。”但同时又规定,“在共享权力领域内发生冲突时,州必须服从联邦”。这反映出美国1787年宪法( )
A.强化了联邦政府权力 B.极力维护民主共和体制
C.加强了各州政府权力 D.扩大了民众的民主权利
24.18世纪英国童工的生存状况不亚于黑人奴隶,英国社会中上层认识到儿童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人道主义者们也认为工厂童工的悲惨遭遇应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关注与同情,推动政府通过立法改善童工的工作环境;19世纪下半叶,俾斯麦逐渐认识到“如果政府除了保障工人的劳动权利,还使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话,那么人们便不会投向社会主义民主党的怀抱”,由此推动19世纪末的德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建立起比较完备社会保障体系的国家。由此可知( )
A.英德政府致力于改善工人的生存环境 B.工人斗争推动英德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C.多重因素推动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建立 D.政府主动改革使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建立
2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实行“廉价货币”政策,大量美元涌入欧洲,同时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恶化,造成美元贬值的压力,动摇了人们对美元与黄金固定兑换比价的信心。1960年10月,伦敦黄金市场价格猛涨,美元大幅贬值,形成战后第一次美元危机。此次危机表明
A.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缺陷
B.英美两国争夺经济霸权
C.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D.战后国际金融秩序混乱
二、材料分析题
26.文官制度是古今中外重要的用人制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文官制度的发展是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很少受到外来的影响。中国文官制度的主宰和灵魂是皇帝。同时,文官机构又是支撑皇帝专制主义统治的重要支柱。中国自秦汉时起,便开始制订文官律。唐六典的出现,则是文官法成熟的标志。经过宋元至明清。以会典的形式为主,形成了文官法的独立体系。唐代文官制度中的制授、教授、旨授和判补等影响了日本的近代文官制度。13世纪末以来,马可.波罗、利玛窦等人也介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其中便包括文官制度。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综论》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起,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正式拉开了革新吏制的帷幕。1853年,英国财政部高级官员提出《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痛陈了当时政府官吏制度的痼疾,同时提出了改革的原则性建议,包括考试,录用文官、重视文官的专业水平、提拔优秀文官等内容。1855年,内阁颁布了《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令》,决定成立三人文官委员会,独立主持文官考选事宜。1870年,内阁又颁布了第二个改革文官制度的枢密院令,一切文官的任命都必须根据文官委员会的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方能录用。至此,英国文官制度最终形成,也标志着西方第一个公务员法规的诞生。
——摘编自顾新生《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官制度》
材料三 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这是由于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搞多党轮流执政,所以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达”;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
——摘编自俞悦《从英美文官制度着中国“公务员”热》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和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指出与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相比,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独特性。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中,基层治理实行的是“士绅之治”,乡村的实际权力掌握在作为地方精英的士绅手里。士绅们具有公共地位,负责地方事务,其地位则是被其所管辖的乡民所授权的。乡绅必须要对乡民负责,接受乡民监督,一切行为举止要考虑公共舆论和道德习俗的影响,不得任性而为。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士绅的角色类似于政府在地方管理的角色,但作为地方的代理者和维护者,在与国家政权的关系上,其维护的是地方的利益,而不是国家政权的地方代理人。士绅虽也必须受国家管制,但其自身活动空间较大,比如,在维护地方利益方面,其可以与地方衙门进行交涉。
——摘编自秦德君毛光霞《中国古代“乡绅之治”:治理逻辑与现代蕴意一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非行政化启示》
材料二 近代以来,国家面临治理任务日益繁多,控制乡村显得更加重要。于是,政府逐渐重视起对基层的治理,原来乡村自治的界限被国家打破,基层政权日益官僚化,统一编制,基层政权的代理人由国家指派和管理。一方面,国家权力也因此通过多种途径渗入乡村社会,国家对乡村的控制得到加强,地方势力把持基层政权造成的地方团体化也被打破。另一方面,这种变化也打破了“双轨政治”的平衡,使国家有力量剥削乡村,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地方基层治理被严重破坏。
——摘编自王德成《中国基层治理的历史沿革及当代转型》
材料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商品化经济程度不断加深,市场和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地位的变化,中国基层组织逐渐形成了以街道党委为领导核心、以街道办事处为管理主体的治理模式,逐渐构建起“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同时,着力补齐农村基层社会建设短板。通过加强“街道办事处一居委会”体制,使国家政权的力量在城市基层不断得以强化,街道的行政组织机制也不断完善,居委会逐渐成为城市基层的“行政细胞”,行政能力与行政资源得到增强和提升。
——摘编自吴晓霞《当代中国基层治理的演进线索和内在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传统社会城乡基层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基层治理转型的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层治理的历史经验。
三、论述题
2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天下观”是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秩序的看法。在中国历代刻印的“华夷图”“广舆图”中“都把周边国家的位置标得模糊不清,中国的区域画得颇大,而汪洋大海却绘得很小”,认为中原地区的文化优越于四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是天下之文化或文明的中心,并形成了一种“华尊夷卑”的观念。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天下观”受到了挑战,从“天下”逐渐走向“世界”,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告别了自我封闭而成了世界思想文化的一部分。
——摘编自郑大华《从“天下”走向“世界”——近代中国人世界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历史参考答案:
1.D
【详解】据题意可知,秦统一后逐渐消弭了各地之间的差异,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说明中华民族逐渐融合为一体,故选D;习俗趋同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秦统一后中华民族的合,没有涉及疆域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多,排除BC。
2.D
【详解】输庸代役可以让农民用绢或布代劳役,这可以保证农民的农业生产时间,两税法缴纳户税和地税,这些现象反映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故D正确;输庸代役可以保障农时,但只是表象,故A错误;中国古代政府除了宋代都抑制土地兼并,故B错误;材料内容不涉及小农经济的相关内容,故C错误。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非常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材料“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反映的真是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的措施,B项正确;重农抑商强调对农业和商业的政策,材料并未涉及,排除A项;什伍连坐属于基层管理,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推行县制属于地方管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察举制依据品德推荐官员,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选官,科举制通过考试选官,选官的标准趋向于才学,C项正确;察举制看重道德,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不能反映出选官标准的发展趋势,排除AB项;战国时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根据军功授予官职,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唐朝征服西域地区的高吕国之后,“设军政兼理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的广漠地带”,加强了对西域的地区的控制和管理,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A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在一些边疆地区实行羁縻府州制度,与内地治理并不相同,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在此时期仍旧有疆域的开拓,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王朝曾与阿拉伯帝国有战争,陆上丝绸之路并非持续畅通,排除D项。故选A项。
6.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织品开始传入欧洲时被称为软黄金,成为奢侈品,A正确;茶叶在欧洲市场上出现是在明代,故B错误;瓷器开始成为外销重要商品是唐宋后,故C错误;印刷术经波斯外传,故D错误。
7.B
【详解】根据材料,宋代各级官府注重将新医药学知识应用于疫病防治,如采取了派医诊治、施散药品、建立医院、隔离病人、掩埋尸体等措施,说明它重视防疫方法的创新与运用,B项正确;从材料可以看出,宋代瘟疫防治仍以各级官吏为主导,社会民众力量只是起辅助作用,排除A项;C项从材料信息看不出来,排除C项;自然灾害并非推动宋代瘟疫防治的主要原因,其本身对社会造成的破坏力应是主因,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试题分析:一条鞭法实际上是把丁税加到田亩上,“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BCD项均正确。A项错误,一条鞭法实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和保障封建统治的税收,增加财政收入而不是解决阶级矛盾。故选A。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
9.C
【详解】秦始皇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沿用了两千多年,秦始皇的说法正确;唐代是完善了三省六部制,而不是首创,唐太宗说法错误;丞相制度是明太祖废除的,明成祖说法错误;雍正帝时期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雍正帝说法正确。所以他们的言论中,有两位皇帝的言论与史实不符,故选C;综上所述,可排除ABD。
10.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法律具有“以礼人法”的特点,而西方法律则更强调个人权利的保护,这些差异与各自经济形态有关,C项正确;A的说法不符合西方法律的特征,排除A项;古罗马时期,法律代表的则是奴隶主的利益,排除B项;法律没有优劣之分,符合国家即可,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宋朝时期,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大地主、大官僚大量兼并土地,形成私人田庄,只有少部分土地归自耕农所有,C项正确;宋朝时期,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原来的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局面被打破,重视门第出生观念开始淡化,社会成员趋于平等,排除A项;宋代时期,租佃关系发展,政府减少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B项;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形成于战国秦汉时期,与宋代土地兼并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7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总统签署的委任状有总理段祺瑞的签字,结合所学知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大总统公布法律、发布命令均须国务员副署,所以说明当时实行责任内阁制,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东北“易帜”的实现,标志着蒋介石南京政府最终完成了全国统一,同时也宣告了中国近代史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结束,排除A项;国民革命的目标是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材料信息是北洋军阀政府的施政行为,排除C项;图中信息是民国六年,即1917年,袁世凯死于1916年,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据题意可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约束了中共军队的军纪,有助于得到人民的支持,而1928年是井冈山革命时期,所以有助于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故选D;八七会议在1927年就已经召开,排除A;中国共产党的成熟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排除B;这些规定是约束中共军队的军纪,不是动员红军战略转移,排除C。
14.C
【详解】据材料表格数据当中可以看出中国从1932年以后处于严重入超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受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转嫁经济危机,加紧了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殖民掠夺,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处于从属地位,故C项正确;当时白银大量外流的原因是西方国家加紧了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殖民掠夺,故A选项错误;材料数据也无法体现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币改革严重受挫,故B选项错误;材料数据没有对比其它国家的情况,无法说明在经济大危机中我国受冲击最大,故D选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属于典型的数据分析类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材料1929年到1933年的数据分析出1932年是入超发生的转折时间,再结合所学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知识即可联系世界市场的作用,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15.D
【详解】根据材料,唐朝设置羁縻州,元、明设置土司,体现了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因俗而治的历史传承。清政府“改土归流”加强管理,同时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习俗,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这些都体现了民族政策的传承、发展,D项正确;材料只是涉及到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没有体现中华文化,排除A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体现在皇权加强、中央权力加强上,材料中只有“改土归流”有所体现,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不同时期民族政策变化所反映的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16.A
【详解】根据材料中“战争”一词使用频率下降,“建设”“和平”词汇使用频率上升可以得出,50年代以来,特别是和平共处项原则提出以后,中国的外交环境趋于改善。故A项正确。50年代仍处于两极格局之中,中西方间交流不可能频繁。故B项错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邓小平于20世纪80年代时提出的。故C项错误。三大改造完成于1956年,与外交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17.D
【详解】根据材料“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可得出这种外交思想是一种积极的,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丘吉尔的富尔敦铁幕演说不符合这种说法,是一种冷战思维,中国实行“不结盟”政策、中国与美、日等国建立外交关系、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都是符合这种积极的外交策略或者方式,①不符合题意,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18.D
【详解】材料体现了“法律草案全文公布,征求意见”, 这说明法律的制定遵循人民民主原则,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法律制定征求人民的意见,不是回应民生问题,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法律制定征求人民的意见,不是体现民众的参政议政意识,排除B项;我国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的标志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排除C项。故选D项。
19.D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题意,无罪的结果是由陪审法庭投票决定的,投票依据少数服从多数即民主的原则,说明当时民主原则贯穿司法审判,D项正确。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陪审法庭
2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西欧。材料“庄园领主在一定的领土范围内,对那里所有的居民办理行政、执行司法、征收赋税”“国王被缩成一个阴影而已”体现的是在中世纪的西欧,庄园领主权力较大,成为封建庄园的实际统治者,王权受到冲击,国王权力微弱,D项正确;国王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排除A项;材料体现是王权式微,非封君封臣制度和自治色彩,排除BC项。故选D项。
21.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25年荷兰人格劳秀斯出版《战争与和平法》,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B项正确;《至尊法案》是1534 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颁布的有关宗教改革的法令,使英国教会摆脱了罗马教皇的控制,排除A项;《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17世纪上半叶欧洲三十年战争结束后签订的一系列和约,确立国际关系中国家领土、主权和独立等原则以及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非战公约》是一战后西方国家签署的反战公约,在国际关系中对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有一定作用,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2.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两部法律都保护私有财产,追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本质上的共同点是都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A项正确;BD项正确,但不是这两部法律的本质,排除;罗马法维护的是奴隶主的利益,而不是资产阶级,排除C。
23.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787年宪法协调了联邦与各州之间的关系,强化了联邦政府的权力,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联邦制的含义,排除B项;材料反映加强联邦的权力,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扩大民众的权利,排除D项。故选A项。
2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至19世纪末(英国、德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英国是政府通过立法改善童工的工作环境;工人运动和工人政党的蓬勃发展,促使德国政府通过调整政策以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促进经济持续发展。说明是多重因素推动推动英德政府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的,C项正确;英、德政府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致力于保障工人阶级权益”的表述不当,排除A项;工人斗争只是推动英德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的因素之一,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关于英德政府主动改革社会保障体系的相关论述,排除D项。故选C项。
25.A
【详解】“大量美元涌入欧洲,同时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恶化,造成美元贬值的压力,动摇了人们对美元与黄金固定兑换比价的信心。1960年 10月,伦敦黄金市场价格猛涨,美元大幅贬值,形成战后第一次美元危机”表明,没有充分的黄金储备作基础,严重地动摇了美元的信誉,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缺陷,故A正确;B材料无法体现;C不符合材料主旨;美元危机不能说明战后国际金融秩序混乱,排除D。
26.(1)中国古代:独立性强,历史悠久;服务于专制王权;影响深远。
英国近代: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渐进改革,日益完善;趋于法制化,专业化。
(2)区别:政治立场明确;坚持党管干部;不搞“两官分途”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
【详解】(1)中国:根据材料“中国文官制度的发展是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很少受到外来的影响。......中国自秦汉时起,便开始制订文官律”可知,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独立性强,历史悠久;根据材料“中国文官制度的主宰和灵魂是皇帝。同时,文官机构又是支撑皇帝专制主义统治的重要支柱。”可知,中国古代文官制度服务于专制王权;根据材料“唐代文官制度中的制授、教授、旨授和判补等影响了日本的近代文官制度。13世纪末以来,马可.波罗、利玛窦等人也介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其中便包括文官制度。”可知,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影响深远。英国:根据材料“一切文官的任命都必须根据文官委员会的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方能录用。”可知,英国文官制度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根据材料“ 19世纪50年代起.....1853年,英国财政部高级官员提出《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1855年,内阁颁布了《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令》......1870年,内阁又颁布了第二个改革文官制度的枢密院令......”可知,英国文官制度具有渐进改革,日益完善的特点;根据材料“英国文官制度最终形成,也标志着西方第一个公务员法规的诞生。”可知,英国文官制度趋于法制化,专业化。
(2)根据材料“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可知,政治立场明确;根据材料“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可知,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根据材料“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可知,中国公务员制度不搞“两官分途”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
27.(1)特点:士绅在基层治理作用突出;县级衙门与民众间存在断层;乡民地方自治团体影响大;地方政府作用有限。
(2)因素:商品经济的发展;频繁的动乱和战争;外来侵略与渗透;乡绅势力的削弱;基层政权日益官僚化。
(3)经验: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坚持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切实发挥基层协商民主;提升基层社区建设。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材料一“乡村的实际权力掌握在作为地方精英的士绅手里”可概括出士绅在基层治理作用突出;根据材料一“其地位则是被其所管辖的乡民所授权的。乡绅必须要对乡民负责,接受乡民监督,一切行为举止要考虑公共舆论和道德习俗的影响,不得任性而为”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县级衙门与民众间存在断层;据材料一“士绅们具有公共地位,负责地方事务,其地位则是被其所管辖的乡民所授权的。”可得出乡民地方自治团体影响大;根据材料一“但作为地方的代理者和维护者,在与国家政权的关系上,其维护的是地方的利益,而不是国家政权的地方代理人”可概括出地方政府作用有限。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二“原来乡村自治的界限被国家打破,基层政权日益官僚化”可得出基层政权日益官僚化;“国家对乡村的控制得到加强,地方势力把持基层政权造成的地方团体化也被打破”可得出乡绅势力的削弱;结合所学从经济、政治环境等方面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频繁的动乱和战争、外来侵略与渗透。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根据材料三“中国基层组织逐渐形成了以街道党委为领导核心、以街道办事处为管理主体的治理模式”可概括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根据材料三“逐渐构建起‘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可概括出坚持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根据材料三“使国家政权的力量在城市基层不断得以强化,街道的行政组织机制也不断完善”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切实发挥基层协商民主;据材料三“居委会逐渐成为城市基层的‘行政细胞’,行政能力与行政资源得到增强和提升”可得出提升基层社区建设。
28.【示例】
论题:近代中国对西方和世界认知的演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阐述:近代中国对西方的认知是在西方的武力入侵下迫不得已做出的自保之举;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和魏源为代表的先进的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19世纪60年代以来,面对内忧外患,洋务派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传统“天下观”初步瓦解,新的世界观开始形成;甲午战争后,中国向日本学习,政治近代化开启,传统“天下观”彻底解体;随着十月革命的爆发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先进国人开始理性看待西方世界,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中国人的世界意识发生革命性变化。(意思相近即可)
总之,近代中国认识西方和世界的过程,是中国挽救颓势、徐图自强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抵抗外侮、重塑民族自尊的进程。
【详解】根据题目要求,首先需要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拟定论题,如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天下观’受到了挑战,从‘天下’逐渐走向‘世界’”并结合所学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相关知识可以拟定论题:近代中国对西方和世界认知的演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然后根据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近代中国对西方的认知是在西方的武力入侵下迫不得已做出的自保之举;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和魏源为代表的先进的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19世纪60年代以来,面对内忧外患,洋务派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传统“天下观”初步瓦解,新的世界观开始形成;甲午战争后,中国向日本学习,政治近代化开启,传统“天下观”彻底解体;随着十月革命的爆发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先进国人开始理性看待西方世界,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中国人的世界意识发生革命性变化。最后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总之,近代中国认识西方和世界的过程,是中国挽救颓势、徐图自强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抵抗外侮、重塑民族自尊的进程。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