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南省洛阳市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达标检测历史试题(含解析)

洛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达标检测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据《国语》记载,晋文公使周襄王在郏邑恢复王位,襄王拿块土地酬谢他。晋文公辞谢,要求襄王允许他死后埋葬用天子的隧礼。这表明当( )
A.礼乐制度彻底崩溃 B.周王完全失去对诸侯的控制
C.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2.1912年3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时提出: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必须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提出这一要求的目的是( )
A.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B.防止袁世凯独揽大权
C.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 D.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
3.汉元帝时,根据刺史所监察的郡国大小,设置专门的辅佐人员,俸禄百石,开始有了固定的幕僚;汉成帝时,刺史可以选择所在州郡的统帅,根据自己的意愿任免官员。这表明当时( )
A.朝廷中枢权力出现转移 B.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
C.郡县和刺史间相互制衡 D.政府监察效能得到强化
4.南京国民政府1935年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其中一条规定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这一规定的实质是( )
A.加强了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 B.有利于政府选拔人才参与政治
C.调动了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D.剥夺了共产党参政议政的权力
5.孟子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后来又直接提出了“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的观点。孟子的这些观点( )
A.阐释了“仁政”思想的基本内容 B.使儒学人格精神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
C.强调不分等级贵贱的儒家仁义观 D.有利于统治者利用仁义观念巩固统治
6.公元前367年,罗马设立了裁判官,以接替执政官审判权中民事司法权的部分,负责处理罗马市民的民事纠纷。公元前242年,罗马又设立了外事裁判官,他们处理问题主要是基于一系列对所有人都一致的原则。这反映了( )
A.分权制衡原则在罗马逐步确立 B.习惯法对罗马发展影响深远
C.裁判官法是罗马法体系的核心 D.罗马法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
7.唐朝诗人王维在《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中写道:“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北宋翰林学士李邴的《咏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有云:“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由此可见( )
A.朝贡贸易在唐代时达到顶峰 B.对外贸易促进经济重心南移
C.唐宋诗歌侧重描绘社会经济 D.宋代对外开放注重经济利益
8.据统计,西藏的少数民族干部由1965年的7600多名,到1986年底,发展到3.1万名,2014年底,少数民族干部已有11万多人,约是1965年的14倍多,占全区干部总量的70%以上。材料体现了(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践行 B.政治协商制度得以贯彻实施
C.基层民主建设得到巨大发展 D.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斐然
9.秦汉时女性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立户授田,为“女户”。秦汉算赋,以十五岁为限征收,秦汉的典籍中有不少“赐女子百户酒”的记载。这说明秦汉时期( )
A.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逐渐形成 B.政府采取有效措施限制土地兼并
C.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不断形成 D.女性经济活动是税收的来源之一
10.下表为晚清政府的海关情况。清政府对海关的设置和调整反映了( )
时期 清政府设立海关情况
1854—1860年 设置上海、广州、汕头3处海关
1861—1895年 增设福州、汉口、温州芜湖(安徽辖地)、蒙自(云南辖地)等12处海关
1895年以后 增设沙市(湖北辖地)、长沙、哈尔滨等15处海关
A.中国贸易主权遭到破坏 B.政府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C.关税成为政府主要税源 D.国家主权意识逐渐觉醒
11.唐初对官吏和豪强地主占田行为做了规定:“诸占田过限者,一亩笞十,十亩加一等;过杖六十,二十亩加一等,罪止徒一年。”凡是“居官挟势”侵夺私田者“一亩以下杖六十,三亩加一等,过杖一百;五亩加一等,罪止徙二年半”。这一规定( )
A.有利于赋税制度的构建与运行 B.有利于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强化
C.推动廉洁高效的官僚体系建立 D.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最终确立
12.1929年,国民政府实行国定进口税则后,关税税款被分为值百抽五的旧税与新增关税两部分,前者照旧存入上海汇丰银行偿付外债,后者则存入上海中央银行。1932年,国民政府彻底取消两种税款的划分,将全部关税存入上海中央银行。这一变化( )
A.有利于国内经济的建设 B.使国民政府完全实现关税自主
C.扩大上海中央银行管理职能 D.为全面抗战胜利提供物质基础
13.“编户齐民”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社会中,被国家统一编入户籍进行管理,并按照规定同样担负赋役的居民。这一制度的实施( )
A.增强了国家治理能力 B.加重了普通民众的负担
C.旨在掌握人口真实情况 D.增强了封建国家的财力
14.基层自治是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20世纪后半期以来,西方各国基层治理的发展趋势是( )
A.基层治理主要依靠村社进行 B.庄园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单位
C.自治市镇成为主要基层单位 D.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15.《汉书·循吏传》载:宣帝时,王成为胶东相,“今胶东相成,劳来不怠,流民自占八万馀口,治有异等之效。其赐成爵关内侯,秩中二千石。”黄霸为颍川郡守时,“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汉代对地方治理的重视( )
A.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B.减轻了农民赋役负担
C.提高了农业的发展水平 D.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定
16.明清时期,官府往往委任“族正”充当官府与宗族间的合法联系人,或将族长等作为乡村管理人,代官府行事。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
A.宗族组织被纳入官府轨道 B.宗法社会被行政统治消解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弱化 D.官僚政治逐步确立并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政治民主化是现代政治发展的趋势和重要环节,现代中国政治民主化有着自身发展的历史性、现实性和前瞻性。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地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二 在“一届政协”的政治架构下,一方面正如亨廷顿所说的,“一个现代化政治体系的安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实现了大国秩序的重构,推进了国家一体化的进程,促进了政治体系的良性运转;另一方面则基于其政治系统的巨大包容性而实现了中国革命力量的大联合、大团结,并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国家的巨大热情,使得建国初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究其原委,“一届政协”是发端于西方的共和政体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在现代国家政治建设中凸显中国气派、民族神韵,具有极强的容纳性与适应力。
——覃敏健《试论“一届政协”的历史方位》
材料三 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决议
(1)请写出材料一中“值得信赖的政府”的名称。结合所学,列举政府建立初期“合理的政治制度”。(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现代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建立的原因。(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明代最为成熟且在乡村治理过程中收到显著成效的乡约制度是王阳明编制的《南赣乡约》……官倡民办的组织模式成熟,约规内容具体详尽,如其中明确规定了乡约职务的设置要求,“乡落居民各自会推家道殷实、行止端庄一人,充为约长,二人副之,将各人户编定排甲,自相巡警保守”。王阳明在《南赣乡约》中就明确规定,“通约之人”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都有救助相恤的权利与义务,以确保大家的基本生活保障无忧。可以说,通过朝野上下特别是王阳明等人的努力,除突遭自然灾害等极端情况外,明代乡约的道德教化成效日益显著,在乡村社会营造出了互敬互爱、患难与共的淳朴乡风民风,颇具儒家理想的小康社会之意境。
——摘编自王蕾《刍论明代乡约的历史嬗变及其现代价值》
材料二 中国传统家训是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家训使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家庭化、民间化,它经历了自上而下的模仿、沿袭、借鉴的传播推演过程,其核心思想内容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传统家训教育以血缘亲情为前提,以言传与身教相结合,采用以小见大、化抽象为具体的理论转化路径实现社会核心价值观和
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路径,这对现代的家庭教育乃至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有很重要的启发借鉴意义。
——摘编自杨运庚《中国传统家训的现实文化价值与传承创新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乡约制度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社会教化的现实价值。(8分)
19.有同学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表 明代财政收入
年份 米麦(万石) 布(万匹) 绢(万匹) 宝钞(万锭) 银(万两)
1430 3979 20.5 94.1 7388.9 32.9
1552 2659 13.3 32.0 2414.4 243.3
1621 2780 12.9 20.6 8.1 755.2
——摘《明实录》
材料二:《醒世姻缘传》、“三言”,“二拍”等小说中有关白银的描述不可胜数,大到如捐官、行贿、购房、买卖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见。铜钱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频繁。
——据《醒世姻缘传》等
材料三: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废金银,其利有七:粟帛之属,小民力能自致,则家易足,一也。铸钱以通有无,铸者不息,货无匮竭,二也。不藏金银,无甚贫甚富之家,三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价值。(6分)
(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影响。(4分)
(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发展于春秋,定型于秦汉,以后各朝各代历经变化。传统户籍制度是与中国王朝体制相联系的一项基本制度。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科举考试也往往与户籍联系在一起,考生必须要有籍贯,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首要条件。在唐代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宋朝时期,政府有明确的规定,士子只能在本籍应试。此后,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清朝更是按省划分科举名额,并为官籍、商籍等设立科举名额,创立宗室科举制度。为了贯彻分省取士制度,清政府还要求严查考生的户籍。
——摘编自李文芝《明清科举冒籍研究》等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以来,户籍制度及其功能发生重大变化。清政府在参考日本和欧美等国的户籍法规的基础上,于1911年初制定了第一部现代法律意义的《户籍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世界通行的户口登记与管理方式来规范的户籍法律,其将“人籍”(注:人籍记载出生、成婚、死亡等有关人之身份的事项)与“户籍”(注:户籍记载入籍、除籍等户口变动的事项)分立。1912年《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此条文为民国时期历次宪法所承袭。1915—1927年北洋政府相继颁布了《县治户口编查规则》、《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等户籍管理法规。清末民初制定的户籍法律,将表现欧美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使户籍有了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功能,不再单纯是国家管制工具;还规定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民众不再只是义务载体。新的户籍法律解脱了过去的人身束缚,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大批农民来到城市,成为了第一批城市化的新市民。
——摘编自王海光《中国户籍制度现代化演进路径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并分析“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的历史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早期户籍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6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A.礼乐制度彻底崩溃“彻底”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此时周王的威信降低,但并不是完全失去对诸侯的控制,排除;C.君主专制制度形成是在秦统一中国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依据“晋文公使周襄王在郏邑恢复王位,襄王拿块土地酬谢他”、“允许他死后埋葬用天子的隧礼”说明进入春秋时期,周王室日益衰微,周天子连恢复王位都要求助于诸侯,诸侯可以使用天子的礼节下葬,由此可见传统分封制度已经受到挑战。故选:D。
2.答案:B
解析:孙中山对袁世凯就任大总统提出条件,要求袁世凯必须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目的是防止袁世凯独揽大权,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中华民国成立时已经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不是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而是强调防止袁世凯独揽大权,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北洋军阀是民国军阀的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排除D项。故选:B。
3.答案:B
解析:题干所示为“汉元帝时,根据刺史……设置专门的辅佐人员,俸禄百石,开始有了固定的幕僚”,汉成帝时刺史“可以选择所在州郡的统帅”“根据自己的意愿任免官员”,说明刺史权力远远超过初设时期权力,成为地方行政性质的官员,表明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B项正确;刺史成为地方性质的官员,不能说明朝廷“中枢”权力出现转移,A项说法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题干并没有“郡县和刺史间相互制衡”的信息,C项排除;刺史拥有地方行政权力,并不能说明监察效能强化,D项排除。故选:B。
4.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可以看出这一做法加强了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不是选官,故B项错误。材料的规定不能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故C项错误。当时中共没有机会参政议政,因此没有剥夺了共产党参政议政的权力的说法,故D项错误。故选:A。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孟子提出以“仁”“义”为标准的君臣父子关系,结合所学可知,这一观点有利于统治者规范社会秩序,巩固其统治,D项正确;材料中观点是“仁政”思想的部分内容,A项错误;材料中仁义的具体主张不能说明人格精神在不断丰富和发展,B项错误;孟子的父子君臣仁义观强调了等级尊卑,C项不符合题意。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的发展。由材料“负责处理罗马市民的民事纠纷”“设立了外事裁判官,他们处理问题主要是基于一系列对所有人都一致的原则”可知随着罗马统治范围的扩大,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推动罗马法自身的不断完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故选D项;分权制衡是近现代民主政治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成文法的发展,排除B项;裁判官法不是罗马法体系的核心,排除C项。
7.答案:D
解析:由材料“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可知,为朝贡贸易体系下四海臣服的大唐气象,由材料“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可知,东方第一大港口泉州商贸繁荣的景象,说明宋代对外开放注重经济利益,故选D项;朝贡贸易在明代发展到顶峰,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唐宋诗歌对描述领域的比较,排除C项。
8.答案:A
解析: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之下,国家重视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故A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少数民族地区,与政协、基层民主无关,排除BC;材料数据呈现的是干部队伍,而不是经济,排除D。
9.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秦汉算赋,以十五岁为限征收,秦汉的典籍中有不少‘赐女子百户酒’的记载”来看,“女户”也是征税对象,说明女性经济活动也是税收的来源之一,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反映人们对男女社会地位的看法,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限制土地兼并的措施,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已经形成,排除C项。
10.答案:D
解析: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清政府设置的海关越来越深入内陆,说明其国家主权意识不断增强,D项正确;中国的贸易主权在鸦片战争后就开始遭到破坏,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政府积极开展对外贸易,排除B项;材料内容不能说明关税成为主要税源,排除C项。故选:D。
11.答案:A
解析:限制豪强和官吏的土地兼并行为,一定程度保护了自耕农,为租庸调制的推行创造了条件,故A项正确。材料内容为限制土地兼并,不是官员监察管理,目的也非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C两项;小农经济的最终确立也不是在这一时期,排除D项。
12.A
13.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编户齐民"制度的实施。“编户齐民”制度属于汉代国家直接控制平民的制度。“编户齐民”不准无故迁徙,违者罚作官奴,编户下的平民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徭役和兵役。“编户齐民”制度有利于封建国家加强对社会的管理和对百姓的控制,A项正确。
1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基层自治是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20世纪后半期以来,西方各国基层治理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后半期以来,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这是西方各国基层治理的发展趋势,D项正确;村社治理是俄国的基层治理方式,排除A项;庄园是中世纪的主要基层单位,排除B项;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排除C项。故选:D。
15.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朝廷大力褒奖在地方治理中表现出色的官员,提倡安置流民、发展生产等做法,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定,D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地方财政收入对国家的贡献,排除A项;减轻了农民赋役负担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汉代农业发展水平有所提高,排除C项。故选D项。
16.答案:A
解析:明清时期,“族正”成为官府与宗族间的合法联系人,族长也可以代官府管理地方,这反映出宗族组织被政府利用,纳入官府轨道,故选A项,B项错误;宗族组织被政府利用,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排除C项;官僚政治确立是在秦朝,排除D项。
17.答案:(1)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就: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西方民主制度的影响;政治系统的巨大包容性
(3)民主政治建设的长期性;民主政治建设应依据国情;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解析:(1)名称:根据材料“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地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就:根据题干中“政府建立初期‘合理的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为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原因:根据材料中“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实现了大国秩序的重构,推进了国家一体化的进程,促进了政治体系的良性运转”,可归纳为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根据材料中“‘一届政协’是发端于西方的共和政体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可归纳为西方民主制度的影响;根据材料“在现代国家政治建设中凸显中国气派、民族神韵,具有极强的容纳性与适应力”,可归纳为政治系统的巨大包容性。
(3)认识: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有关知识,可以从民主政治建设的长期性、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政治建设的依据等角度进行分析归纳。
18.答案:答案:(1)特点:官侣民办;内容详细、具体,便于实施;重视儒家伦理;强调救助相恤职能;具有自治性;注重道德教化与社会治理并举。
(2)中国古代社会教化以儒家伦理规范个体行为,整合家庭、家族共同体,利于社会和谐;中国古代社会教化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社会公德:中国古代社会教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中国古代社会教化为现代家庭及学校教育提供借鉴。
19.答案:(1)材料一是明代国家财政收入的官方统计数据,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表现等问题。材料二是小说对当时普遍使用白银的社会场景的描述,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使用的广泛性及其社会影响。材料三是黄宗羲废金银的主张,可用于研究时人对白银货币化问题的认识。
(2)促进国家财政的货币化,有利于赋役制度改革;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区域性商帮群体出现;促进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影响了社会风气;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3)方志、笔记、外国文献、考古资料等。
解析:(1)价值:可以先根据材料出处,判断史料类型,然后再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可以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使用情况、影响以及时人对白银货币化的认识等角度对其史料价值进行阐述。
(2)影响:建议从白银货币化对国家财政、赋役制度改革,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和社会风气,以及对人民的影响等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3)史料类型:可以从考古资料等实物史料,以及个人笔记、回忆录等口述史料等方面进行补充。
20.答案:(1)特点:同封建政治体制相结合;以家庭为本位;社会功能多样;持续时间长;科举制度与之密切结合。
历史作用:保证了选官的相对公平;巩固了封建专制统治;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强化了儒家伦理观念(答出安土重迁、重农抑商等观念也可);一定程度限制了人口流动。
(2)新变化:体现人格平等;突出私权保障;户籍管理法制化;解除人身束缚。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或民族工业的发展);欧美户籍制度的影响;民主思想的传播的推动;政府的政策调整。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发展于春秋,定型于秦汉”,“唐代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清政府还要求严查考生的户籍”等能够得出持续时间长、科举制度与之密切结合的特点;根据材料“传统户籍制度是与中国王朝体制相联系的一项基本制度”能够得出同政治制度相结合的特点;根据材料“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能够得出以家庭为本位的特点;根据材料“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能够得出社会功能多样的特点。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所学科举制的影响,可以得出推动选官的相对公平;从科举制的服务对象来看,有利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根据材料一“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能够得出稳定社会秩序和限制人口流动的影响;中国传统社会以自然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形势影响政府采取相对封闭的户籍制度,推动了中国人安土重迁、重农抑商的思想观念。
(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1912年《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能够得出解除人身束缚;根据材料二“使户籍有了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功能,不再单纯是国家管制工具;还规定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民众不再只是义务载体”能够得出突出私权保障的变化和体现人格平等;根据材料二“《户籍法》”“《临时约法》”等规定能原因:够得出户籍管理法制化的变化。第二小问原因:户籍制作为政治制度发生变化首先应当考察经济因素,尤其是民族资本主义或民族工业的发展问题;根据材料二“清政府在参考日本和欧美等国的户籍制度的基础上”能够得出欧美户籍制度的影响;根据材料二“清政府《户籍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定能够得出政府政策的调整;20世纪初期,世界多元化的思潮传入中,西方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也传入中国。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河南省洛阳市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达标检测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