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福建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答案)

福建 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学者福山认为,夏、商时期的中国并没有完全形成明显的国家结构,周朝才真正具备国家形式的特征。周朝统治者对夏、商以来的氏族组织和血缘关系纽带进行了重大改造,变氏族为宗族,扩“亲亲”“长长”至“尊尊”“贵贵”,建立起了一种政治等级体系。由此可知,周朝( )
A.实现权力由分散到集中 B.民族文化认同意识逐渐增强
C.社会发展出现重大变革 D.政治建构呈现家国同构特点
2.公元前121年,西汉王朝在祁连山下设立五个属国;公元前121年至公元前111年间,又先后在河西走廊建立四郡,从敦煌向西至盐泽(今罗布泊)修筑很多烽燧;至公元前60年,迫使匈奴基本退出西域。这些举措( )
A.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B.为丝路贸易提供了一定保障
C.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特点 D.确保了北部边疆的政治稳定
3.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刘伶、阮咸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常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这反映了当时( )
A.社会动荡刺激了自我意识的觉醒 B.战乱割据阻碍了传统文化的交流
C.三教合一加速了学术思想的融合 D.政权更迭削弱了门阀士族的势力
4.如表是唐宋时代服饰的对比。由此可知,宋代( )
官员服饰 普通民众服饰 画作的物证
唐代 依政府规定严格按等级着朝服、公服、常服等。 流行服黄或白色衣服,崇尚戴胡帽;妇女居家装柬比较开放。
宋代 北宋后期,中原百姓服饰效仿官宦人家,并且衣冠着色从鲜艳、单纯变为繁复、多样且协调;胡服流行。
A.士族制度衰落,家族观念流行 B.民族交融发展,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契约关系盛行,世袭奴婢减少 D.商品经济发展,政府对社会控制的松弛
5.明太祖洪武五年(◎276年)七月,倭夷寇于福州之宁德县,前后杀掠居民三百五十余人,焚烧 庐舍千余家,劫取官粮二百五十石 。洪武三十一年正月,倭夷寇于山东宁海州,劫掠居人,杀镇抚卢智。这可用来说明( )
A.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略由来已久 B.明政府把强化国防作为国家重点任务
C.日本的侵华导致了沿海民生凋敝 D.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
6.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中国近代历史图片展。下列一组图片适合的主题应是( )
A.近代中国生活方式的变迁 B.近代中国教育制度的演变
C.近代中国思想观念的变革 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7.20世纪40年代初期,中国史学界关于边疆史地的研究形成热潮。据统计,仅关于边疆史地的期刊就达到180种之多。这一时期的边疆史地研究涉及范围相当广泛,地域涉及西南、西北、东北以及东南(台湾),领域涉及边疆的历史、地理、文化、民族、经济建设和开发。这一史学研究热潮( )
A.使历史研究出现新领域 B.有利于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
C.顺应了民族抗战的需要 D.实现了边疆史地知识的普及
8.新中国成立后,英国表示要给予中国“法律上的承认”,毛泽东希望利用英国这一态度向苏联施压,促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中苏缔约在即,毛泽东提出对中英建交谈判“拖一下”方针。中英最终于1954年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这体现了新中国( )
A.外交政策的包容性和普惠性 B.外交受到意识形态的严重束缚
C.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D.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9.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这里还要谈一下工厂在统一领导下的独立性问题。把什么东西都统统集中在中央或省市,不给工厂一点权力,一点机动的余地,一点利益,恐怕不妥。中央、省市和工厂的权益究竟各有多大才适当,我们经验不多,还要研究。”由此可见,当时党中央( )
A.积极探索市场经济作用 B.坚持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C.反思了苏联模式的弊端 D.摸清了社会主义经济规律
10.下图是1980—2020年我国工业进出口、初级产品进出口占比统计曲线图。据此可知,中国( )
A.对国际市场依赖性强 B.对外贸易日益多元化
C.工业实力不断增强 D.工业水平世界领先
11.在苏美尔城邦时代,作为神在人间的“牧者”——城邦统治者,他的首要任务是使土地丰饶,国家富有,人民得享安康。为此,修筑运河、发展农业为王之大事。据此可知,在苏美尔城邦时代( )
A.君权神授理论趋向完善 B.经济活动影响君主权威的构建
C.国家治理凸显神秘色彩 D.基础设施建设广受民众的关注
12.7世纪法兰克王国的一位农民立下一份契约“立字人某某,谨致崇高庄严之某某大人阁下:如众所周知,我因衣食缺乏,无以为生,请求大人本笃信上帝之虔诚,与慈爱为怀之善心,准许我委身于大人监护之下,我已如此做了。以后您必须供给我衣食,予我以帮助与救济,我将尽我的力量为您服务,不负您的救援与保护。”据此可知( )
A.自由农对庄园领主的过分依赖 B.封臣必须向其封君宣誓效忠
C.基督教在庄园中地位无足轻重 D.自由农因生计所迫沦为农奴
13.如表是启蒙运动时期三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这些主张体现出对( )
启蒙思想家 主张
霍布斯 人都是自私自利,在没有规则没有秩序约束的自然状态下,人们因欲求同一事物而发生战争
洛克 人性是善的,人们可以理性地在自然法的范围内去处理人们之间关系并且和睦相处
卢梭 在自然状态下,出于善的人性,人们互帮互助和谐共生,但随着私有制取代了原来的公有制,他们需要相互约定
A.分权与制衡的强调 B.权力分配的反思
C.人类不平等的批判 D.社会契约的肯定
14.19世纪初,日本男性的识字率达到了33%,女性达到了25%,而同期英国的识字率不过才25%左右,而清朝更是不足4%。这说明当时日本( )
A.实现了男女社会地位平等 B.文明程度大大超越了清朝
C.已有全面学习西方的意识 D.具有了近代化的社会基础
15.埃及科学复兴的发起者之一、语言学家塔闼维(1801-1873)在《埃及的故事》中主张,埃及文化在好几个世纪里光芒四射。在“法老时期,它(埃及)是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母亲”。在希腊—罗马时期,成为古代世界的学术中心。伊斯兰教兴起以后,又成为伊斯兰文化的支柱,帮助把文明传播到西方。即便到了塔闼维那个时代,它依然保持着力量和光荣。据此推知,塔闼维意在( )
A.强化埃及人民的民族意识 B.推动非洲民族民主运动走向高潮
C.强调埃及文化是欧洲文化的重要源头 D.揭示阿拉伯文化对古代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16.下图漫画船上的女性为德国总理,海中等待救援的是中东难民。该漫画可用于说明( )
A.欧洲一体化遭遇严重挫折 B.区域人道主义形势堪忧
C.法西斯主义威胁人类安全 D.欧盟动荡引发难民危机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初的女界“新”象
提取材料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评析。
18.(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 《郑和航海图》(局部),约成于洪熙元年(1425年)至宣德五年(1430年)间。
图2 《坤舆万国全图》,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明朝官员李之藻于17世纪初共同绘制。
提取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图1、图2的史料价值。
19.(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古漕运所从之道有三:曰陆、曰河、曰海,河漕视陆运之费省十三四,海运视陆运之费省十七八。……按海运之法,自秦已有之,而唐人亦转东吴粳稻以给幽燕,然以给边方之用而已,用之以足国,始于元焉。 况海运无剥浅之费,无挨次之守,而国家亦有水战之备,可以制伏朝鲜、安南边海之人,诚万世之利也……海运视河漕之数,所得益多,故终元之世,海运不废。
——摘编自朱子彦《元代的南北海运》
材料二 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1950年,政务院规定了制定新税则的六项基本原则:1.国内能大量生产或者暂时不能大量生产,但是将来有发展可能的工业品及半制成品,在进口同样商品时,关税税率应当高于该项商品的成本与中国同样货品的成本之间的差额,以保护国家的民族生产。……3. 对于国内生产很少或者不能生产的生产设备、器材、工业原料、农业机械、粮食种籽、肥料等,实行低税率或者免征关税。……依据这些原则,1951年5月《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其实施条例实施,这是我国近100年来第一次真正独立自主制定的关税法规。
——摘自黄天华《中国关税制度》
材料三 长期以来,海床洋底的法律地位是不明确的。进入20世纪60年代,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深海洋底被用于军事目的的威胁与日俱增。1970年,第25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关于各国管辖范围以外海床洋底及其底土的原则宣言”,并决定于1973年召开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
在过程中,海底开发方式成为焦点问题。 海洋大国倾向于自由且独立地开发“区域”资源,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主张由国际海底管理局代表全人类进行管理,倾向于选择单一开发制。经过长达九年的协商,1982年,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就国际海底制度基本上达成协议,通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创设了介于单一开发制与自由且独立地开发之间的平行开发制。作为原则,区域内的活动应为全人类的利益进行,而且只能用于和平目的。
——摘编自鹿守本《海洋法律制度》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列举元代漕运发展的交通条件,并简析“终元之世,海运不废”的动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关税政策制定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简析1951年《海关进出口税则》实施的历史意义。(8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制定的原因,指出该公约在海底开发方面达成的共识。(8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前500年后,旧大陆兴起的四大文明生活方式大致势均力敌,各个文明内部的发展和变化从未停止,其所占据的土地面积都倾向于扩大。当然,这增加了每个文明中心地区的范围和种类,减少了文明地区之间的隔绝,从欧亚大陆的一端到另一端的联系越来越频繁。这使得一种文化能够借鉴或适应其他文明的因素,这种跨文化借鉴的确是每个独立文明创新的主要刺激因素。
但是,世界四大文明之间的均势状态的确经历一系列震荡。首先希腊文明、其次印度文明在发源地之外得到广泛传播。但是正如中国和日本的印度化,中东地区的希腊化最终被证明是表面的、暂时的现象。接着,伊斯兰教兴起,并成功地首先向整个古代中东、北非和西班牙(632~1000年),然后向印度、东欧、中亚(1000~1453年)扩张,印度教的印度最终(1565年)丧失了政治独立。因此,穆斯林统治者与皈依伊斯兰教的人(主要来自印度低级种姓)联合起来,限制和压迫印度教徒的世界平衡格局第三次遭到威胁。
——据齐世荣、吴于廑《世界史》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以“文明的碰撞”为话题,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D B A B D D C D C C
11 12 13 14 15 16
B D D D A 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答案】
清末,民族危机严重;社会各阶层开展了救亡图存运动;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不断深入。(2分)
材料中“女学堂”“阅报之益”等信息反映了在晚清时期,新式学堂的创办促进了民众特别是女性文化水平的提升,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材料中“厮役则奇”“不好看”“规矩”等信息反映了社会中的人们仍然受到男尊女卑等封建思想的影响,用猎奇或反对的眼光看待当时出现的女界新现象。(4分)
20世纪初,民众对女界新现象的态度是当时社会新旧杂陈时代特征的反映。(2分)
18.【答案】图1:形成于1425—1430年间,与郑和下西洋同一时代,是一手史料,有较高史料价值;反映了郑和下西洋的主要航线、经过的国内港口,到达的国家和地区,是研究明朝的航海技术、明朝对外交往(或朝贡贸易)的重要史料;是研究明朝前期人们对世界认知的重要史料;对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和世界古代航海史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对研究亚非地区历史地理风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任答两点,4分)
图2:图2的世界地图已把美洲大陆纳入,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地理大发现的成果,可用于研究15—16世纪的世界历史、地理;图2中有船只在中国沿海、太平洋航行,反映了明朝对外贸易和世界航运的历史,可用于研究明朝中后期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图2上的标注的动物,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动物世界的认识,对研究17世纪世界动物分布状况具有参考价值;图2地图呈现以中国为中心,可用于研究明末西学东渐的概况,是研究明朝中后期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研究明朝中后期人们认识世界视野的重要依据;图2是17世纪初绘制由意大得传教士与明朝官员共同绘制,可用于研究新航路开辟、地理大发现的成果。是第一手史料,有较高史料价值。(任答两点,4分)
19.【答案】(1)条件:创造性地开辟长途海运航线;重新开通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路线,缩短了航程;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驿站,运输官府物资。(4分)
动因:海运相较于陆运和河运有其自身的优势;元朝定都大都,政治中心的北移;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拉大,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南方财赋顺利北运的需要。(4分)
(2)特征:关税保护;根据国家需要灵活调整;关税自主。(4分)
意义:维护了国家关税主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独立的专门的海关税法,统一了全国关税制度;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4分)
(3)原因:海洋法律地位不明;出于军事目的海底开发带来的威胁剧增;联合国的推动;海洋权益争夺日益激烈;独立后发展中国家的诉求。(4分)
共识:采用平行开发制;和平利用;兼顾全人类利益。(4分)
20.【答案】【示例】论题:人类文明在碰撞中变革。(2分)
论述: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包括协作与对抗两种形式。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类的活动能力增强,在对外拓展的过程中,不同的文明互相接触,有的因经济上的互补而结成密切协作的关系,有的因为政治和宗教的差异而相互对立,但人类始终能在碰撞中,参考或吸取不同文明的特色,推动自我革新。
以丝绸之路为例,公元前4-前3世纪,亚欧大陆上形成了罗马帝国、帕提亚帝国、汉帝国等疆域辽阔、力量强大的大帝国,帝国之间相互接壤,又因为自然环境的差异,不同国家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模式,相互之间的商业合作能够丰富自身的物质生活,中国的丝绸成为罗马的奢侈品,西亚的特产传入中国得到广泛栽培。
但在文明交流中,对抗也在所难免。公元11世纪,西欧基督教文明以宗教名义对伊斯兰文明发起了十字军东征,其背后也带有西欧封建主觊觎中东财富和转嫁社会矛盾的因素。这场对抗几乎囊括了欧洲的各个阶级,增强了欧洲的集体意识,使欧洲得到了一些伊斯兰科学成果,但侵略最终失败。
文明的碰撞本质上是在生产关系进步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伴随革新的一种形式。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一方面能够吸取对方的积极因素为己所用,另一方面在对抗中掠夺的资源一定程度上会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部分。(8分)
但总的来看,文明间的和平交流更加符合人们的愿望,从而发展出多元的文明成果,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因此我们应当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助力人类的共同发展。(2分)
试卷第2页,共2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福建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