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一中2023~2024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联考历史
一、选择题
1. 《共产党宣言》中提到,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因此,无产阶级要取得胜利必须具有自我革新精神,要在斗争中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以便更好地推进伟大革命事业。《共产党宣言》的这一表述说明“自我革命精神”是( )
A. 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历史依据 B.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必要前提
C. 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现实需要 D. 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必要性条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无产阶级要取得胜利必须具有自我革新精神,要在斗争中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以便更好地推进伟大革命事业”可知,马克思强调“自我革命精神”,其目的在于保持无产阶级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满足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现实需要,C项正确;“自我革命精神”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现实需要,并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历史依据,排除A项;“自我革命精神”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无关,排除B项;“自我革命精神”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现实需要,未涉及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排除D项。故选C项。
2. 巴黎公社规定,公职人员的任用由具有选举权的人们实行直接的普选产生,接受选民和社会媒体的监督,对选民负责,并随时根据其表现决定是否予以撤换。同时,取消高薪制度,“公社委员最高薪金规定为每年六千法郎,日薪十五法郎”。巴黎公社的这些举措( )
A. 呈现出无产阶级政权的特征 B. 践行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构想
C. 有效推动立法和行政的合一 D. 进一步巩固了工农之间的联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1871年(法国)。根据材料“严格控制国有企业借款限额,对经营亏损的企业,强制性责其减产、裁员和进行整顿”“把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从原来的83%降至60%,1986年公司所得税从原来的52%降为35%”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现象,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各国对此实行调整,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材料所示是英国采取的措施,B项正确;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并不意味着英国恢复了传统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排除A项;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并不意味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失效,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3. 18世纪中叶以后,拉丁美洲与外界的接触日趋频繁,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等启蒙主义者的重要著作在殖民地广泛传诵;到18世纪后半叶,资本主义工业虽然还很薄弱,但它却成为殖民地经济中一种新的因素;1804年海地革命获得成功,1808年西班牙王室被法国推翻。这些情况的出现( )
A. 严重动摇了法国的殖民统治 B. 为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创造了条件
C. 表明殖民地的民族认同加强 D. 体现了亚非拉国家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中叶以后的世界。根据材料“18世纪中叶以后,拉丁美洲与外界的接触日趋频繁,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等启蒙主义者的重要著作在殖民地广泛传诵;到18世纪后半叶,资本主义工业虽然还很薄弱,但它却成为殖民地经济中一种新的因素;1804年海地革命获得成功,1808年西班牙王室被法国推翻”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非拉国家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D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严重动摇了法国的殖民统治,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为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创造了条件,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殖民地的民族认同加强,排除C项。故选D项。
4. 如表所示为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主要工业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的统计情况(单位:%)。这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
年代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俄国 日本
1870 32 10 13 23 4 —
1881~1885 27 9 14 29 3 —
1886~1900 20 7 17 30 5 1
1906~1910 15 6 16 35 6 1
1913 9 3 12 42 4 3
A. 经济发展加剧了欧洲内部的矛盾 B. 国际分工突破中心与外围的格局
C. 国际资本的市场流动性不断减弱 D.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日趋严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的世界。从材料表格的数据可以看出,英国所占的比重不断的下降,美国、德国所占的比重上升,这是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和美国后来居上,超越了英国和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日益加剧,D项正确;材料不光是包括欧洲国家,还包括美国,排除A项;国际分工从材料中看不出来,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国际资本的市场流动性不断减弱,排除C项。 故选D项。
5. 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20世纪初俄国复杂的阶级矛盾,特别是城市与农村同时出现的阶级冲突,为革命提供了根本动力。那种主张“如果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将会成为一个繁荣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看法,乃是一种迷思,不符合历史的真实情况。该学者意在说明当时( )
A. 沙皇封建专制统治的极端腐朽 B. 党内对革命形势存在着分歧
C. 俄国革命爆发具有现实必然性 D. 工人阶级是革命的中坚力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俄国)。据本题材料“20世纪初俄国复杂的阶级矛盾,特别是城市与农村同时出现的阶级冲突,为革命提供了根本动力”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俄国本身社会矛盾尖锐,十月革命的爆发具有现实必然性,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十月革命爆发的必然性,不是沙皇封建专制统治的极端腐朽,排除A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判断这种分歧是否是党内对革命形势存在的分歧,排除B项;因“工人阶级是革命的中坚力量”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俄国革命爆发具有现实必然性”不一致,排除D项。 故选C项。
6. 20世纪20年代前期,苏联领导人认为此时的国际社会“危机孕育着新战争,苏俄实行工业化是历史的必然”。此时农村富农实行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剥削手段,来进一步扩大自身的物质财富积累。城市耐普曼阶层(小商人、小业主和资本家投机者等的统称)盛行、工人大量失业等问题涌现。据此可知,当时( )
A. 新经济政策的理想与实践结果存在一定偏差
B. 政府背离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衷
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是特殊时期的产物
D. 经济改革的措施与政治目的相矛盾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20世纪20年代前期(苏联)。根据材料“农村富农实行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剥削手段,来进一步扩大自身的物质财富积累。城市耐普曼阶层(小商人、小业主和资本家投机者等的统称)盛行”可知,材料描述了新经济政策背景下,苏联境内富农阶层出现,城市资产阶级盛行,而无产阶级却大量失业,这反映了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理想和实践结果有一定的偏差,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属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成功实践,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新经济政策,而非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问题是新经济政策发展中的偏差,但是作为一项解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危机的举措,新经济政策实现了政治目的,探索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径,排除D项。故选A项。
7. 纵观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的民族独立运动,有以中国为代表的、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有以土耳其为代表的、由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有以尼加拉瓜为代表的、由小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据此可知,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
A. 反殖民统治斗争的形式多样 B. 遏制了法西斯势力的快速滋长
C. 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双重性质 D. 打破了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秩序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和二战之间(亚非拉地区)。据本题材料“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有以土耳其为代表的、由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有以尼加拉瓜为代表的、由小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非拉领导力量多样性,从而得出反殖民统治斗争的形式多样,A项正确;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没有起到遏制法西斯势力快速增长的作用,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也有爱国的封建阶级领导的,排除C项;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并未打破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秩序,排除D项。故选A项。
8. 下面是一幅20世纪30年代关于德国的漫画《脑子里的馅》,图中的灌注机器上写着“元首在替你们思考”。该漫画揭示了( )
A.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B. 绥靖政策对于二战爆发的影响
C. 极端民族主义被广泛认同 D. 希特勒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控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前的德国。根据材料“元首在替你们思考”可知人民没有思考的自由,希特勒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控制,D项正确;德军于1939年9月1日向波兰发动进攻,随后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排除A项;绥靖政策是英法等国对法西斯势力的妥协和退让政策,材料不能反映此政策,排除B项;材料陈述的是法西斯势力给人民灌输思想,不能够说明极端民族主义被广泛认同,排除C项。故选D项。
9. 雅尔塔体系重新绘制了战后欧亚地区的政治版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国、日本、意大利等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归属与边界。建立联合国组织,其核心机构安理会的表决程序实行“雅尔塔公式”,即“大国一致原则”。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据此可知,雅尔塔体系( )
A. 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 B. 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
C. 体现了国际事务平等协商的原则 D. 促使美苏走向对峙的局面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二战后(世界)。根据材料“雅尔塔体系重新绘制了战后欧亚地区的政治版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国、日本、意大利等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归属与边界。建立联合国组织,其核心机构安理会的表决程序实行‘雅尔塔公式’,即‘大国一致原则’。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并结合所学可知,雅尔塔体系重新绘制了战后欧亚地区的政治版图,按照美苏意向进行势力范围的划分,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对旧有国际格局的调整,而非强调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排除A项;平等协商原则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雅尔塔体系对战后的世界秩序做出了安排,最终形成了以美国和苏联为两级中心瓜分世界的国际体系,称作“雅尔塔体系”,材料未体现雅尔塔体系促进美苏走向对峙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联乘机在东欧、中近东和远东进行扩张,力图通过把西部向外推进,在东欧建立一系列对苏联友好的国家。而1946年,杜鲁门指出:“我以为我们不应该再作任何妥协……我们应该在伊朗问题上表明我们的坚定立场,我们应该继续坚持基尔运河、莱因一多瑙河水道和黑海海峡国际化。”这说明( )
A. 东欧成为美苏争夺核心地区 B. 美苏冷战加剧了国际局势的动荡
C. 美苏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 D. 世界范围内力量对比已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的美国和苏联。根据材料“苏联乘机在东欧、中近东和远东进行了扩张,力图通过把西部向外推进”、“我们应该在伊朗问题上表明我们的坚定立场,我们应该继续坚持基尔运河、莱因—多瑙河水道和黑海海峡国际化”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希望通过向东扩张,而美国希望该地区的国际化,这说明美苏两国在国家战略方面存在严重冲突,C项正确;从材料无法判定东欧成为美苏争夺的核心地区,排除A项;美苏冷战是在二战后,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世界范围内力量对比已发生改变,排除D项。故选C项。
11. 在第三世界国家强烈要求和坚决斗争下,1963年联合国大会对《联合国宪章》作了相应的修改,亚非拉国家在机构中的名额相应得到增加。从1946年到1987年,第三世界出任联大主席的占64%,而欧美国家只占36%。1980年,在中国等国家的坚决支持下,选出了来自拉美的联合国秘书长。这说明( )
A. 发展中国家国际影响力加强 B. 以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得以改变
C. 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 D. 联合国加强国际合作的作用凸显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6-1980年(世界)。根据材料可知,亚非拉国家在联合国机构中的名额相应得到增加,并且第三世界出任联大主席的比例增大,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国际影响力加强,A项正确;世界依旧处于以西方主导的旧国际秩序,没有发生改变,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国际影响力加强,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国际影响力加强,未体现联合国加强国际合作的作用凸显,排除D项。故选A项。
12. 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严格控制国有企业借款限额,对经营亏损的企业,强制性责其减产、裁员和进行整顿。1979年,撒切尔夫人把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从原来的83%降至60%,1986年公司所得税从原来的52%降为35%。撒切尔夫人的这些措施( )
A. 恢复了传统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B. 意在缓解国民经济“滞胀”现象
C. 说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已失效 D. 平衡了社会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二十世纪七十、八十年代的英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减少了国家干预的力度,缓解当时出现的“滞胀”危机,B项正确;只是减少了国家干预的力度,扩大了市场的调节作用,而没有恢复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排除A项;“失效”说法绝对,排除C项;“平衡了”说法绝对,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寻找兼顾社会效率与公平的手段,排除D项。故选B项。
13. 1990年,第一次专门讨论经济发展中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召开。1991年不结盟国家第十次部长会议决定将不结盟运动的侧重点从政治转向经济上的南南合作;同年伊斯兰会议组织首脑会议呼吁加强成员国之间的合作,逐步建立一个共同市场。这些会议的召开是为了应对该时期( )
A. 美苏干涉其他国家内政 B. 殖民主义侵略遗留问题
C. 发达国家操纵国际市场 D.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的世界。根据材料“1990年,第一次专门讨论经济发展的中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召开。1991年不结盟国家第十次部长会议决定将不结盟运动的侧重点从政治转向经济上的南南合作......逐步建立一个共同市场”可知,从中美洲国家首脑会议讨论经济发展到不结盟国家第十次部长会议将侧重点从政治转向经济,适应了美苏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国际形势,D项正确;此时苏联实力已经衰落,逐渐走向解体,排除A项;材料中未反映殖民主义遗留问题,排除B项;发达国家操纵并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14. 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针对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提出了经济集约化的发展方针。但戈尔巴乔夫上任后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局面:苏联在钢、原料和燃料动力资源生产方面早已无可匹敌,同时却由于浪费、无效的利用而又缺少这些东西以至于一些企业无法开工。当时苏联这些情况的出现( )
A. 反映出经济结构比例失调问题有待纠正 B. 表明经济改革收效甚微
C. 体现出国家技术落后导致工业发展迟缓 D. 折射出苏联模式的弊端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90年代(苏联)。据本题材料“由于浪费、无效的利用而又缺少这些东西以至于一些企业无法开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90年代,苏联在重工业发展同时带来了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从而制约了其经济健康长远的发展,说明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等影响了苏联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苏联模式的弊端,而不是苏联的经济结构比例失调问题,A项偷换概念,排除A项;材料只是体现了苏联针对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提出了经济集约化的发展方针,但没有付诸实施,排除B项;据材料“苏联在钢、原料和燃料动力资源生产方面早已无可匹敌”与“国家技术落后导致工业发展迟缓”相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
15. 日本长期遵循“脱亚入欧”“脱亚入美”的外交战略,但冷战后日本认识到要成为真正的全球性的大国,没有地区性的基础是不行的,所以每届内阁都高度关注亚洲。日本国会于2001年通过修正案,放宽自卫队参加维和行动的限制,试图实现海外派兵。这表明日本( )
A. 重新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B. 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C. 已经摆脱美国经济控制 D. 极力推动国际新秩序建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的日本。根据材料“但冷战后日本认识到要成为真正的全球性的大国,没有地区性的基础是不行的,所以每届内阁都高度关注亚洲。日本国会于2001年通过修正案,放宽自卫队参加维和行动的限制,试图实现海外派兵”可知,冷战后,日本想要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B项正确;“重新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脱亚入美”说明日本没有强调摆脱美国控制,排除C项;日本极力推动国际新秩序建立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6. 如图所示为1970~2015年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移民以及1960~2010年全球贸易对全球GDP的贡献(单位:%)情况。据此可知( )
A. 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 B. 发达国家主导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进程
C. 冷战时期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 D. 经济发展程度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0—2015年的世界。根据1970—2015年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移民以及1960—2010年全球贸易对全球GDP的贡献可知,1970—2015年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移民增长迅速,全球贸易对全球GDP的贡献率大大增加,说明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较为明显,A项正确;材料未直接体现发达国家主导,排除B项;2015年冷战已经结束,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过程,就是资本主义发展和对全球进行侵略扩张的过程。19世纪末的第三次殖民高潮是通过瓜分全球方式把广大地区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据1914年的统计,11个帝国主义国家共拥有各类殖民地面积将近5个欧洲大小,其中英国发展成最大的殖民帝国。从总体上讲,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列强全球扩张基础上的,其目的是为了掠夺。就其性质来说,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从而在世界格局的演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资本主义列强把亚、非、拉广大地区变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只是为了把这些地区变为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属,变成自己的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和资本输出地,而绝非要在这些地区发展资本主义,改变其原有面貌。
——摘编自张红菊《殖民主义与全球化——殖民主义与全球化进程及其消极影响》
材料二 英国自18世纪便开始通过经济手段向伊朗渗透,利用不平等条约和特许权在伊朗扩大了影响力,英国对伊朗的掠夺与渗透加重了伊朗人民的苦难,使人民产生了反抗英国侵略的思想,为革命爆发提供了外部条件。恺加王朝统治者的无能与软弱致使国家逐步丧失独立,经济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沉重打击。内忧外患的处境促使伊朗知识分子寻找国家的出路,通过传播民主思想唤醒民众的反抗意识,并试图建立立宪政体,摆脱伊朗被殖民、被压迫的处境。随着伊朗发生灾荒,各地起义不断,最后王朝作出让步,宣布实行立宪,召开议会并颁布宪法。但在英俄共同阻挠下立宪革命最后以失败告终,两国趁机进一步破坏了伊朗的独立与领土完整。伊朗立宪革命作为当时亚洲各国坚持时间最长的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势力,也保留了宪法。
——摘编自李依聪《英国对伊朗立宪革命的干预及其影响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原因,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伊朗立宪革命爆发的背景,并分析其重要意义。
【答案】17. 原因: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和扩张;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向世界各地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导致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列强要求扩大各自控制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还要求向海外输出剩余资本,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影响:随着殖民体系的形成,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当中,世界越来越连为了一体;殖民统治和掠夺给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伴随着殖民统治的逐渐深入,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高涨。
18. 背景:英国对伊朗的殖民统治,给伊朗人民带去严重的灾难,引起了人民的反抗意识;统治阶级无能和软弱激起了人民的不满;民主思想的传播;灾荒的出现造成社会动荡。
意义:在革命期间制定了伊朗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先发,规定伊朗为君主立宪制国家;革命虽然在伊朗统治阶级和俄英等外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但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外国势力,传播了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原因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世界。原因:通过材料“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过程,就是资本主义发展和对全球进行侵略扩张的过程”“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列强全球扩张基础上的,其目的是为了掠夺。”可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和扩张;通过材料“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从而在世界格局的演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资本主义列强把亚、非、拉广大地区变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只是为了把这些地区变为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属,变成自己的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和资本输出地,而绝非要在这些地区发展资本主义,改变其原有面貌”可知,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向世界各地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导致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列强要求扩大各自控制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还要求向海外输出剩余资本,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影响:通过材料“为了把这些地区变为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属,变成自己的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和资本输出地”并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殖民体系的形成,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当中,世界越来越连为了一体;联系材料“资本主义列强把亚、非、拉广大地区变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再结合所学可知,殖民统治和掠夺给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伴随着殖民统治的逐渐深入,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高涨。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期的伊朗。背景:通过材料“英国自18世纪便开始通过经济手段向伊朗渗透,利用不平等条约和特许权在伊朗扩大了影响力,英国对伊朗的掠夺与渗透加重了伊朗人民的苦难,使人民产生了反抗英国侵略的思想,为革命爆发提供了外部条件”可知,英国对伊朗的殖民统治,给伊朗人民带去严重的灾难,引起了人民的反抗意识;通过材料“恺加王朝统治者的无能与软弱致使国家逐步丧失独立,经济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沉重打击”可知,统治阶级无能和软弱激起了人民的不满;通过材料“通过传播民主思想唤醒民众的反抗意识,并试图建立立宪政体,摆脱伊朗被殖民、被压迫的处境”可知,民主思想的传播;通过材料“着伊朗发生灾荒,各地起义不断,最后王朝作出让步,宣布实行立宪,召开议会并颁布宪法”可知,灾荒的出现造成社会动荡。
意义:通过材料“宣布实行立宪,召开议会并颁布宪法。但在英俄共同阻挠下立宪革命最后以失败告终,两国趁机进一步破坏了伊朗的独立与领土完整”可知,在革命期间制定了伊朗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先发,规定伊朗为君主立宪制国家;通过材料“伊朗立宪革命作为当时亚洲各国坚持时间最长的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势力,也保留了宪法”可知,革命虽然在伊朗统治阶级和俄英等外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但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外国势力,传播了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尽管布哈林的模式,即主张用经济手段刺激经济各部门的平衡,更能受到苏联人民的欢迎,但是斯大林没有给他继续实现政策的机会,在党内斗争对抗中斯大林组织全党批判了布哈林的思想,最终是斯大林主宰了苏联社会建设的权力。斯大林成功地解决了俄国是如何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和战争的危机中加速建成社会主义这一历史难题的,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在苏维埃政权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斯大林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用十年的时间跑完了强国百年的路程。斯大林在反法西斯战争上的胜利鼓励了半殖民地人民寻求解放的斗争,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民族解放运动。但从1929年开始,苏联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全国从上到下要听命于国家计划,这样也容易导致官僚主义的盛行,甚至一些人因此死于非命。
——摘编自刘薇《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及其评价》
材料二 西欧在历史上是资本主义的发祥地,现在又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高度集中的地区,素有资本主义的“心脏”之称。西欧各国重要经济部门中的国家所有制成分大大高于美国、日本。二战后西欧的国有企业不仅发展规模比战前大,而且在结构上也突破了历史上的格局。西欧企业国有化和官营企业的发展,基本上是为了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利润,确保社会资本再生产的顺利运转而进行的。战后以来,西欧各国政府长期把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左右集中在自己手中,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所有环节进行广泛全面的干预。西欧各国普遍拥有相当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开支在政府总支出中的比重通常都达到60%以上,这是美国和日本所不能比拟的。战后西欧出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区域性联合组织——欧共体,这是当前国际垄断调节最发达的一种经济形式。
——摘编自秦建伟《试论战后西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模式形成的原因,并评价该模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战后西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府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作用的认识。
【答案】18. 原因:斯大林政治成为苏联的领导人,主宰了苏联社会建设的权力;经济基础薄弱;国内外的矛盾重重。
评价:建立和巩固了苏联社会主义的成果;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帮助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实现民族独立,扩大社会主义阵营;苏联参加反法西斯战争,扩大其在世界的影响,但是,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官僚主义盛行,破坏民主法制;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计划指令压制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苏联经济的发展;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19. 特点:“国有化”程度提高;国家对经济进行全方面干预;推行普遍的社会福利制度;出现区域性经济联合组织。
认识: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经济管理模式并无国界之分,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可以相互借鉴,学习进步。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第一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的苏联。
形成原因:根据“在党内斗争对抗中斯大林组织全党批判了布哈林的思想,最终是斯大林主宰了苏联社会建设的权力”分析可得出:斯大林成为苏联的领导人,主宰了苏联社会建设的权力;依据材料“斯大林成功地解决了俄国是如何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和战争的危机中加速建成社会主义这一历史难题的......在苏维埃政权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联系所学知识得出:苏联国内外的矛盾重重;政治、经济基础薄弱。
本题第二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的苏联。
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积极、消极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归纳。积极:依据材料“在苏维埃政权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斯大林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用十年的时间跑完了强国百年的路程。斯大林在反法西斯战争上的胜利鼓励了半殖民地人民寻求解放的斗争,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民族解放运动”分析得出: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帮助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实现民族独立,扩大社会主义阵营;联系所学知识,还可以从巩固社会主义成果;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等角度进行分析归纳。消极:依据“但从1929年开始,苏联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全国从上到下要听命于国家计划,这样也容易导致官僚主义的盛行”结合所学知识从破坏民主法制,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角度进行分析归纳。
【小问2详解】
本题第一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的西欧。
特点:根据“二战后西欧的国有企业不仅发展规模比战前大,而且在结构上也突破了历史上的格局。西欧企业国有化和官营企业的发展”分析得出“国有化”程度提高;根据“战后以来,西欧各国政府长期把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左右集中在自己手中,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所有环节进行广泛全面的干预”得出国家对经济进行全方面干预;根据“西欧各国普遍拥有相当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得出推行普遍的社会福利制度;根据“战后西欧出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区域性联合组织——欧共体,这是当前国际垄断调节最发达的一种经济形式”得出出现区域性经济联合组织。
本题第二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的西欧。
认识:根据材料一中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及特征和出现的问题以及材料二中“战后以来,西欧各国政府长期把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左右集中在自己手中,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所有环节进行广泛全面的干预”等信息可从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经济管理模式并无国界之分,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可以相互借鉴,学习进步等角度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统计,1996年国际贸易额已达到6.69万亿美元,是1980年的2.8倍,是1990年的2倍;1998年国际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总额超过6.74万亿美元,约占该年世界GDP总额28.86万亿美元的23.4%。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积极发展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拉美国家在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失败后,于20世纪90年代也开始纷纷开放市场,参与国际竞争。1989年11月,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1993年1月1日,欧洲统一大市场如期建成;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于1994年结成北美自由贸易区。1992年9月爆发欧洲货币体系危机,迫使英国英镑、意大利里拉、西班牙比塞塔和法国法郎先后“暂时”退出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机制或对马克大幅贬值;1994年在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下,墨西哥爆发比索贬值危机;1997年,国际对冲基金冲击泰国泰铢,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1983年人均GDP高收入发达国家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43倍,到1994年变为62倍,1999年人均GDP最高的国家是最低国家的444倍。
——摘编自张昌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特征》
材料二 在不断变化的时代条件下,西方国家越来越难以有效回应民众的诉求,特别是无法限制并消除政治资本化的严重危害,如英国公投脱欧与特朗普逆袭上台充分凸显了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乱象。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宣称只买美国商品和雇佣美国工人。经济全球化使一些国家越来越边缘化,与发达国家甚至新兴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矛盾加剧,恶化了这些国家内部的政治社会生态。逆全球化阻碍了国家之间的贸易、投资、货币与金融联系,增加了世界经济增长与运行的不确定性。部分发达国家的保守主义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对自由世界市场的不信任,加剧了孤立闭锁的经济活动和文化融合之间的矛盾。脱欧公投前,留欧派和脱欧派各自展开造势活动,加剧了业已严重的政治极化现象。为获取更大利益,发达国家趋于保守的对外经贸和政治交往,甚至抱团向发展中国家施加压力,削弱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联系和国际社会和平合作共赢的发展态势。
——摘编自吴志成吴宇《逆全球化的演进及其应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逆全球化产生的原因,并说明其危害。
【答案】19. 新特征:经济全球化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地理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并行发展;金融危机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频繁发生;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进一步加剧。
20. 主要原因:个别大国的霸权任性和责任缺失;国家间发展不平衡;自由主义国际秩序陷入危机。危害:引发全球经济衰退和金融贸易风险;激化社会矛盾与政治不稳定;冲击和割裂国际政治关系;导致经济全球化减速甚至停滞。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世界。
新特征:根据材料“1996年国际贸易额已达到6.69万亿美元,是1980年的2.8倍,是1990年的2倍;1998年国际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总额超过6.74万亿美元,约占该年世界GDP总额28.86万亿美元的23.4%”可概括出国际贸易额空前增长,贸易占GDP总额比例高;根据材料“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积极发展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拉美国家在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失败后,于20世纪90年代也开始纷纷开放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可概活出发展中国家贸易取得长足进步;根据材料“1989年11月,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1993年1月1日,欧洲统一大市场如期建成;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于1994年结成北美自由贸易区”可概括出区域集团增多;根据材料“1992年9月爆发欧洲货币体系危机,迫使英国英镑、意大利里拉、西班牙比塞塔和法国法郎先后‘暂时’退出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机制或对马克大幅贬值;1994年在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下,墨西哥爆发比索贬值危机;1997年,国际对冲基金冲击泰国泰铢,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可概括发展与经济危机并存;根据材料 1983年人均GDP高收入发达国家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43倍,到1994年变为62倍,1999年人均GDP最高的国家是最低国家的444倍”可概括出友达国家依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世界经济日秩序依然存在。
【小问2详解】
本题第一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世界。
原因:根据材料“在不断变化的时代条件下,西方国家越来越难以有效回应民众的诉求,特别定无法限制并消除政治资本化的严重危害,如英国公投脱欧与特朗普逆袭上台充分凸显了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乱象”、”美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收策,称买美国商品和雇佣美国工人”可概括出西方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实行贸易保护王义以束,国家经济受自身政治的影响较大;根据材料“经济全球化使—些国家越来越边缘化,与发达国家甚全新兴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矛盾加剧,恶化了这些国家内音部的政治社会生态”可概括出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存在,国际分工不合理,导致一些发展中国教日益边缘化。
本题第二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世界。
危害:根据材料“逆全球化阻碍了国家之间的贸易、投资、货币与金融联系,增加了世界经济增长与运行的不确定性”可概括出不利于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加剧了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根据材料“加剧了孤立闭锁的经济活动和文化融合之间的矛盾”可概括出不利于世界文化的交流;根据材料“脱欧公投前,留欧派和脱欧派各自展开造势活动,加剧了业已严重的政治极化现象”可概括出加剧了政治极化现象;根据材料“发达国家趋于保守的对外经贸和政治交往,甚至抱团向发展中国家施加压力,削弱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联系和国际社会和平合作共赢的发展态势”可概括出不利于国际社会和平合作共赢的发展态势。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世界历史整体发展进程中始终伴随战争与和平的较量。一方面战争使国际社会走向无序状态,世界历史整体发展趋势受阻;另一方面战争对文明的摧毁又促使人们寻求和平作出努力,国际社会因此走向有序状态。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经历无数次战火洗礼,世界规模的大战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损失,这也促使人们探索和平的途径。历次大规模战争之后国际社会力图通过建立国际组织或国际规则来规范国家行为以避免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害。21世纪共同发展是世界历史进入新阶段各民族国家的必然选择,虽然战争的威胁仍存在,但制约战争的因素在增长,和平秩序终将取代战争秩序,人类社会将进入一个和平稳定的发展期。
——摘编自杨泽喜《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启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战争与和平”提炼一个论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答案】
观点:维护世界和平是人类共同的追求。
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联盟成立,国际联盟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反法西斯国家提出了建立战后国际安全组织的主张。1945年10月联合国正式成立,联合国是人类构建世界和平的成果,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992年,中国第一次派部队参加海外维和行动,截至2020年9月中国军队先后参加了25项联合国维和行动。
综上所述,和平来之不易,面对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各国需共同努力,推动世界和平发展。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现代的世界。本题较开放,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21世纪共同发展是世界历史进入新阶段各民族国家的必然选择,虽然战争的威胁仍存在,但制约战争的因素在增长,和平秩序终将取代战争秩序,人类社会将进入一个和平稳定的发展期”并结合所学可知,虽然世界屡次发生世界性的战争,但维护世界和平是人类共同的追求,论述可结合两次世界战后,人类为了维护世界和平所作出的贡献如国联和联合国的建立等,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逻辑严密。 故答案为:观点:维护世界和平是人类共同的追求。
考生在论述时要多罗列史实,可以列举国际联盟成立、1945年10月联合国正式成立、1992年,中国第一次派部队参加海外维和行动,截至2020年9月中国军队先后参加了25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等相关史实,说明维护世界和平是人类共同的追求。
综上所述,和平来之不易,面对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各国需共同努力,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合肥一中2023~2024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联考历史
一、选择题
1. 《共产党宣言》中提到,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因此,无产阶级要取得胜利必须具有自我革新精神,要在斗争中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以便更好地推进伟大革命事业。《共产党宣言》的这一表述说明“自我革命精神”是( )
A. 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历史依据 B.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必要前提
C. 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现实需要 D. 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必要性条件
2. 巴黎公社规定,公职人员的任用由具有选举权的人们实行直接的普选产生,接受选民和社会媒体的监督,对选民负责,并随时根据其表现决定是否予以撤换。同时,取消高薪制度,“公社委员最高薪金规定为每年六千法郎,日薪十五法郎”。巴黎公社的这些举措( )
A. 呈现出无产阶级政权的特征 B. 践行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构想
C. 有效推动立法和行政的合一 D. 进一步巩固了工农之间的联盟
3. 18世纪中叶以后,拉丁美洲与外界的接触日趋频繁,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等启蒙主义者的重要著作在殖民地广泛传诵;到18世纪后半叶,资本主义工业虽然还很薄弱,但它却成为殖民地经济中一种新的因素;1804年海地革命获得成功,1808年西班牙王室被法国推翻。这些情况的出现( )
A. 严重动摇了法国的殖民统治 B. 为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创造了条件
C. 表明殖民地的民族认同加强 D. 体现了亚非拉国家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4. 如表所示为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主要工业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的统计情况(单位:%)。这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
年代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俄国 日本
1870 32 10 13 23 4 —
1881~1885 27 9 14 29 3 —
1886~1900 20 7 17 30 5 1
1906~1910 15 6 16 35 6 1
1913 9 3 12 42 4 3
A. 经济发展加剧了欧洲内部的矛盾 B. 国际分工突破中心与外围的格局
C. 国际资本的市场流动性不断减弱 D.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日趋严重
5. 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20世纪初俄国复杂的阶级矛盾,特别是城市与农村同时出现的阶级冲突,为革命提供了根本动力。那种主张“如果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将会成为一个繁荣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看法,乃是一种迷思,不符合历史的真实情况。该学者意在说明当时( )
A. 沙皇封建专制统治的极端腐朽 B. 党内对革命形势存在着分歧
C. 俄国革命爆发具有现实必然性 D. 工人阶级是革命的中坚力量
6. 20世纪20年代前期,苏联领导人认为此时的国际社会“危机孕育着新战争,苏俄实行工业化是历史的必然”。此时农村富农实行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剥削手段,来进一步扩大自身的物质财富积累。城市耐普曼阶层(小商人、小业主和资本家投机者等的统称)盛行、工人大量失业等问题涌现。据此可知,当时( )
A. 新经济政策的理想与实践结果存在一定偏差
B. 政府背离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衷
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是特殊时期的产物
D. 经济改革的措施与政治目的相矛盾
7. 纵观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的民族独立运动,有以中国为代表的、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有以土耳其为代表的、由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有以尼加拉瓜为代表的、由小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据此可知,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
A. 反殖民统治斗争的形式多样 B. 遏制了法西斯势力的快速滋长
C. 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双重性质 D. 打破了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秩序
8. 下面是一幅20世纪30年代关于德国的漫画《脑子里的馅》,图中的灌注机器上写着“元首在替你们思考”。该漫画揭示了( )
A.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B. 绥靖政策对于二战爆发的影响
C. 极端民族主义被广泛认同 D. 希特勒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控制
9. 雅尔塔体系重新绘制了战后欧亚地区的政治版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国、日本、意大利等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归属与边界。建立联合国组织,其核心机构安理会的表决程序实行“雅尔塔公式”,即“大国一致原则”。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据此可知,雅尔塔体系( )
A. 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 B. 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
C. 体现了国际事务平等协商的原则 D. 促使美苏走向对峙的局面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联乘机在东欧、中近东和远东进行扩张,力图通过把西部向外推进,在东欧建立一系列对苏联友好的国家。而1946年,杜鲁门指出:“我以为我们不应该再作任何妥协……我们应该在伊朗问题上表明我们的坚定立场,我们应该继续坚持基尔运河、莱因一多瑙河水道和黑海海峡国际化。”这说明( )
A. 东欧成为美苏争夺的核心地区 B. 美苏冷战加剧了国际局势的动荡
C. 美苏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 D. 世界范围内力量对比已发生改变
11. 在第三世界国家强烈要求和坚决斗争下,1963年联合国大会对《联合国宪章》作了相应的修改,亚非拉国家在机构中的名额相应得到增加。从1946年到1987年,第三世界出任联大主席的占64%,而欧美国家只占36%。1980年,在中国等国家的坚决支持下,选出了来自拉美的联合国秘书长。这说明( )
A. 发展中国家国际影响力加强 B. 以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得以改变
C. 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 D. 联合国加强国际合作作用凸显
12. 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严格控制国有企业的借款限额,对经营亏损的企业,强制性责其减产、裁员和进行整顿。1979年,撒切尔夫人把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从原来的83%降至60%,1986年公司所得税从原来的52%降为35%。撒切尔夫人的这些措施( )
A. 恢复了传统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B. 意在缓解国民经济“滞胀”现象
C. 说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已失效 D. 平衡了社会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3. 1990年,第一次专门讨论经济发展的中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召开。1991年不结盟国家第十次部长会议决定将不结盟运动的侧重点从政治转向经济上的南南合作;同年伊斯兰会议组织首脑会议呼吁加强成员国之间的合作,逐步建立一个共同市场。这些会议的召开是为了应对该时期( )
A. 美苏干涉其他国家内政 B. 殖民主义侵略遗留问题
C. 发达国家操纵国际市场 D.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14. 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针对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提出了经济集约化的发展方针。但戈尔巴乔夫上任后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局面:苏联在钢、原料和燃料动力资源生产方面早已无可匹敌,同时却由于浪费、无效的利用而又缺少这些东西以至于一些企业无法开工。当时苏联这些情况的出现( )
A. 反映出经济结构比例失调问题有待纠正 B. 表明经济改革收效甚微
C. 体现出国家技术落后导致工业发展迟缓 D. 折射出苏联模式的弊端
15. 日本长期遵循“脱亚入欧”“脱亚入美”的外交战略,但冷战后日本认识到要成为真正的全球性的大国,没有地区性的基础是不行的,所以每届内阁都高度关注亚洲。日本国会于2001年通过修正案,放宽自卫队参加维和行动的限制,试图实现海外派兵。这表明日本( )
A. 重新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B. 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C 已经摆脱美国经济控制 D. 极力推动国际新秩序建立
16. 如图所示为1970~2015年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移民以及1960~2010年全球贸易对全球GDP的贡献(单位:%)情况。据此可知( )
A. 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 B. 发达国家主导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进程
C. 冷战时期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 D. 经济发展程度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
二、非选择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过程,就是资本主义发展和对全球进行侵略扩张的过程。19世纪末的第三次殖民高潮是通过瓜分全球方式把广大地区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据1914年的统计,11个帝国主义国家共拥有各类殖民地面积将近5个欧洲大小,其中英国发展成最大的殖民帝国。从总体上讲,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列强全球扩张基础上的,其目的是为了掠夺。就其性质来说,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从而在世界格局的演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资本主义列强把亚、非、拉广大地区变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只是为了把这些地区变为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属,变成自己的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和资本输出地,而绝非要在这些地区发展资本主义,改变其原有面貌。
——摘编自张红菊《殖民主义与全球化——殖民主义与全球化进程及其消极影响》
材料二 英国自18世纪便开始通过经济手段向伊朗渗透,利用不平等条约和特许权在伊朗扩大了影响力,英国对伊朗的掠夺与渗透加重了伊朗人民的苦难,使人民产生了反抗英国侵略的思想,为革命爆发提供了外部条件。恺加王朝统治者的无能与软弱致使国家逐步丧失独立,经济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沉重打击。内忧外患的处境促使伊朗知识分子寻找国家的出路,通过传播民主思想唤醒民众的反抗意识,并试图建立立宪政体,摆脱伊朗被殖民、被压迫的处境。随着伊朗发生灾荒,各地起义不断,最后王朝作出让步,宣布实行立宪,召开议会并颁布宪法。但在英俄共同阻挠下立宪革命最后以失败告终,两国趁机进一步破坏了伊朗的独立与领土完整。伊朗立宪革命作为当时亚洲各国坚持时间最长的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势力,也保留了宪法。
——摘编自李依聪《英国对伊朗立宪革命的干预及其影响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原因,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伊朗立宪革命爆发的背景,并分析其重要意义。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尽管布哈林的模式,即主张用经济手段刺激经济各部门的平衡,更能受到苏联人民的欢迎,但是斯大林没有给他继续实现政策的机会,在党内斗争对抗中斯大林组织全党批判了布哈林的思想,最终是斯大林主宰了苏联社会建设的权力。斯大林成功地解决了俄国是如何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和战争的危机中加速建成社会主义这一历史难题的,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在苏维埃政权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斯大林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用十年的时间跑完了强国百年的路程。斯大林在反法西斯战争上的胜利鼓励了半殖民地人民寻求解放的斗争,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民族解放运动。但从1929年开始,苏联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全国从上到下要听命于国家计划,这样也容易导致官僚主义的盛行,甚至一些人因此死于非命。
——摘编自刘薇《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及其评价》
材料二 西欧在历史上是资本主义的发祥地,现在又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高度集中的地区,素有资本主义的“心脏”之称。西欧各国重要经济部门中的国家所有制成分大大高于美国、日本。二战后西欧的国有企业不仅发展规模比战前大,而且在结构上也突破了历史上的格局。西欧企业国有化和官营企业的发展,基本上是为了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利润,确保社会资本再生产的顺利运转而进行的。战后以来,西欧各国政府长期把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左右集中在自己手中,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所有环节进行广泛全面的干预。西欧各国普遍拥有相当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开支在政府总支出中的比重通常都达到60%以上,这是美国和日本所不能比拟的。战后西欧出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区域性联合组织——欧共体,这是当前国际垄断调节最发达的一种经济形式。
——摘编自秦建伟《试论战后西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模式形成的原因,并评价该模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战后西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府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作用的认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统计,1996年国际贸易额已达到6.69万亿美元,是1980年的2.8倍,是1990年的2倍;1998年国际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总额超过6.74万亿美元,约占该年世界GDP总额28.86万亿美元的23.4%。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积极发展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拉美国家在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失败后,于20世纪90年代也开始纷纷开放市场,参与国际竞争。1989年11月,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1993年1月1日,欧洲统一大市场如期建成;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于1994年结成北美自由贸易区。1992年9月爆发欧洲货币体系危机,迫使英国英镑、意大利里拉、西班牙比塞塔和法国法郎先后“暂时”退出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机制或对马克大幅贬值;1994年在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下,墨西哥爆发比索贬值危机;1997年,国际对冲基金冲击泰国泰铢,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1983年人均GDP高收入发达国家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43倍,到1994年变为62倍,1999年人均GDP最高的国家是最低国家的444倍。
——摘编自张昌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特征》
材料二 在不断变化的时代条件下,西方国家越来越难以有效回应民众的诉求,特别是无法限制并消除政治资本化的严重危害,如英国公投脱欧与特朗普逆袭上台充分凸显了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乱象。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宣称只买美国商品和雇佣美国工人。经济全球化使一些国家越来越边缘化,与发达国家甚至新兴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矛盾加剧,恶化了这些国家内部的政治社会生态。逆全球化阻碍了国家之间的贸易、投资、货币与金融联系,增加了世界经济增长与运行的不确定性。部分发达国家的保守主义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对自由世界市场的不信任,加剧了孤立闭锁的经济活动和文化融合之间的矛盾。脱欧公投前,留欧派和脱欧派各自展开造势活动,加剧了业已严重的政治极化现象。为获取更大利益,发达国家趋于保守的对外经贸和政治交往,甚至抱团向发展中国家施加压力,削弱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联系和国际社会和平合作共赢的发展态势。
——摘编自吴志成吴宇《逆全球化的演进及其应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逆全球化产生的原因,并说明其危害。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世界历史整体发展进程中始终伴随战争与和平的较量。一方面战争使国际社会走向无序状态,世界历史整体发展趋势受阻;另一方面战争对文明的摧毁又促使人们寻求和平作出努力,国际社会因此走向有序状态。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经历无数次战火洗礼,世界规模的大战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损失,这也促使人们探索和平的途径。历次大规模战争之后国际社会力图通过建立国际组织或国际规则来规范国家行为以避免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害。21世纪共同发展是世界历史进入新阶段各民族国家的必然选择,虽然战争的威胁仍存在,但制约战争的因素在增长,和平秩序终将取代战争秩序,人类社会将进入一个和平稳定的发展期。
——摘编自杨泽喜《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启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战争与和平”提炼一个论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名校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