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解析版)

贵池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一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 下表为学生进行“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性学习收集的考古材料,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材料 结论
A 距今8000年贾湖遗址出土的龟甲上有些符号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相似 原始社会已产生成熟文字
B 良渚文化时期,多次出土了石犁及其他耘田器等多种稻田农具 精耕细作农业出现
C 距今4300年前后芦山峁遗址大规模的聚落体量,出现“宫殿”式建筑群落 社会分化已产生
D 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寺遗址大墓中,随葬陶鼓、木鼓、石磬、龙盘、玉石钺等彰显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 礼乐制度初步形成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根据材料“距今4300年前后芦山峁遗址大规模的聚落体量,出现‘宫殿’式建筑群落”可知,在遗址中出现“宫殿”式建筑群落,说明贫富分化已经出现,社会分化已产生,C项正确;在出土的龟甲上有些符号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相似,可以说明原始文字的出现,但无法判定文字是否已经成熟,排除A项;良渚文化时期,多次出土了石犁及其他耘田器等多种稻田农具,说明当时农业生产的工具使用情况,无法判定精耕细作农业是否出现,排除B项;发现随葬陶鼓、木鼓、石磬、龙盘、玉石钺等彰显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可以说明贫富分化,或阶级产生,但无法得出礼乐制度是否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2. 柳宗元《封建论》中指出:“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其论述中涉及的制度有
A. 分封制 B. 郡国并行制 C. 郡县制 D. 三省六部制
【答案】AB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的制度是分封制,A项正确;秦朝的政治制度是郡县制,B项正确;汉朝的制度是郡国并行制,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材料没有出现,排除D项。故选A、B、C三项。
3.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士人的活跃推动了思想的繁荣。下列关于百家争鸣各家的主张,叙述正确的是( )
A. 老子主张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B. 墨子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C. 孔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D. 韩非主张控制臣民、加强中央集权以增强国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主张控制臣民、加强中央集权以增强国力,D项正确;孔子主张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而非老子,排除A项;老子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而非墨子,排除B项;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而非孔子,排除C项。故选D项。
4. 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还有不少学者认为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若以此为研究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话题是( )
A.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制度
B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现代行政制度相似
C.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D.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公天下”和“现代行政”的现代视角下重新审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显然可以从中挖掘和探讨这一存在了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的时代合理性与生命力,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不符合民主制度的特征,排除A项;材料内容体现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D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5. 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 )
A. 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 B. 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
C. 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 D. 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南北朝时期。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互派使节,对使节的要求相近。北朝使节都是汉族士族。结合所学可知,北魏政权统一北方,尤其是孝文帝改革,学习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因此南北政权都有利于对华夏文化的认同,B项正确;材料反映南北政权对华夏文化的认同,而没有进行南北政权的比较,排除A项;南北政权处于对峙局面,而不是和好,排除C项;北朝政权仍然是鲜卑族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
6. 如表为3世纪中期中国出现的三大区域经济。推动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一 以许洛为中心的传统经济区域
二 以建业、扬州等地为中心的区域经济
三 以益州、成都为中心的巴蜀区域经济
A. 政权鼎立 B. 人口迁移 C. 民族交融 D. 江南开发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3世纪中期中国”“以许洛为中心”“以建业、扬州等地为中心”“以益州、成都为中心”可知,该时期处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政权鼎立导致出现三大区域经济,A项正确;三大区域经济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政权鼎立,人口迁移、民族交融和江南开发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BCD项。故选A项。
7.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更替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①④②③ D. ④①②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是三国,三国时间是220-280年,②是东晋十六国,东晋是317-420年,③南北朝,时间是420-589年,④西晋,西晋是280-316年,故更替排列正确的是①④②③,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8. 据吐鲁番、敦煌出土文书,武周时出现了“括户逃使”和“括户采访使”等新职衔,其职责是调查登记逃离本土的农户情况。这说明下列哪些制度已受到破坏( )
①均田制 ②租庸调制 ③两税法 ④租调制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唐朝。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唐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武周时期出现农民逃亡本土的现象,可以得出土地兼并使得农民丧失土地,破坏了均田制,同时无法缴纳赋税,租庸调制也被破坏。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唐安史之乱后政府实行两税法,③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BD项;租调制是北魏时期时期,唐前期租庸调制取代了租调制。④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A项。
9. 王安石的募役法和唐朝的纳绢代役相比,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的最大特征是( )
A.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 限制官僚地主在经济上的特权
C. 保证农民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 D. 商品经济发展使封建赋税由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转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设问,需要选出相较于唐朝输绢代役,王安石募役法的最大特征是什么。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的庸是纳"绢"代役,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募役法是纳"钱"代役,可见商品经济发展使封建赋税由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转化,D项正确;二者都具备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保证农民劳动时间、限制官僚经济特权的特征,排除ABC项。故选D项。
【点睛】
10. 下表是北宋前期宰相任职情况表。这说明宋代( )
任用人数(人) 平均任职年限(年)
宋太祖时期 6 2.8
宋太宗时期 9 2.3
宋真宗时期 12 2.1
宋仁宗时期 23 1.95
A. 相权弱化皇权加强 B.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C. 冗官问题弊端显露 D. 官僚政治体系有所完善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据表格信息可知,宋代宰相任职人数增加但年限呈减少的趋势,说明相权的分散和任职时间缩短,这反映了相权的衰落和君权的强化,A项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皇权的强化,不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排除B项;宰相数量增加是冗官的表现之一,但是不能概括整个材料所表达的含义,排除C项;材料信息只能说明宰相受到限制,不能得出官僚政治体系完善的结论,且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出现了冗官的局面,官僚体系并不完善,仍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排除D项。故选A项。
11. 宋朝时,大批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不再关心祖先声望。社会上出现“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 )
A. 婚姻择偶自由 B. 等级差别的消失 C. 门第观念淡化 D. 科举制快速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大批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官居高位’......‘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可知,宋代阶层流动频繁,门第观念淡化,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门第观念淡化,婚姻择偶自由在宋朝是不可能的,排除A项;等级差别的消失,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门第观念淡化,不是科举制快速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2. 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导致其“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
A. 事权的分割
B. 科举制的完善
C. 中央集权的加强
D. 专制皇权削弱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建立后,为了强化专制统治,在中枢权力系统分割相权,在地方上分割地方的政治、军事、财政大权,不同的分支之间相互制衡,降低了行政效率,故A项正确。科举制的完善进一步提升官员的文化素养,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B;中央集权的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总体趋势之一,这并不必然导致效率的低下,如唐朝,排除C;D项不符合史实,宋代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恰恰说明了宋代的专制皇权是在不断加强的,故排除。
13. 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这有助于( )
A. 士族阶层的出现 B.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 科举制度的兴起 D. 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及所学知识可知,书籍作为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南宋时期书籍的流行推动了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D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所以,士族阶层并非在南宋时期出现,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排除B项;隋朝时期确立科举制,唐朝进一步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4. 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下列史实不能印证材料观点的是
A. 交子的出现 B. 城市中出现了“瓦子” C. 高产作物的引进 D. 制瓷业发达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时间关键点“宋代”,结合所学知识,高产作物引进是在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欧洲开辟新航路推动了物种的交流,原产自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引入中国,C项与宋代不符,符合题意;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城市中出现了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而且制瓷业发达,如景德镇被称为瓷都,ABD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15. 宋朝时,佃户租种地主的土地,都需要缔结契约,契约一般都分画疆畎,写明田主、租田人和见知人,并规定地租的数量、交纳形式,以及租佃的期限等。租佃契约制的施行反映出当时( )
A. 农民生产活动受到限制 B. 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C.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 新的生产方式已经产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缔结契约”、“规定地租的数量、交纳形式,以及租佃的期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约对主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作出了比较明确的规定,租佃契约制使佃户拥有更多的自由,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提高了佃户的生产积极性,B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农产品的商品化,排除C项;租佃制是封建生产关系形式,不是新的生产方式,排除D项。故选B项。
16. 有学者指出,王安石变法虽然有着宋神宗的大力支持,但是在旧的官僚、贵族甚至变法阵营内部始终未能形成以王安石和宋神宗为中心的强有力的权力集团。该变法更是遭到了司马光、韩琦和苏辙等众多守旧官员的强烈反对。该学者旨在说明王安石变法( )
A. 缺乏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B. 失败具有必然性
C. 未达到富国强兵的效果 D. 政策缺乏可行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旧的官僚、贵族甚至变法阵营内部始终未能形成以王安石和宋神宗为中心的强有力的权力集团。该变法更是遭到了司马光、韩琦和苏辙等众多守旧官员的强烈反对”可知,王安石变法始终缺乏强有力的集团支持,更遭到司马光等守旧官员的反对,可见其遇到的阻力很大,失败是必然的,B项正确;材料显示王安石变法得到宋神宗的支持,排除A项;材料强调了变法遭遇的阻力大,并没有强调变法是否实现富国强兵,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政策是否缺乏可行性,排除D项。故选B项。
二、材料解析题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一 秦朝郡县制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祚不永于商、周……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利)【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工律》中这样的内容:"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亦必等。"即使在官营手工业系统,这样讲究标准化的要求,也是值得重视的。《工律》还规定,县和工室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其衡器的权、斗桶和升,至少每年应当校正1次。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o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材料四 两千多年来,不管王朝如何更迭,不管哪个民族掌握政权,这种政治制度和统治形式都一直延续下来。它既有助于打破民族间的隔阂和地区间的分裂割据状态,又有助于每个民族内部和不同民族之间的政治凝聚力的形成。这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有如百川归海、日益统一的政治基础。
——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地方行政架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及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的根本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秦朝统一度量衡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
(4)综上,谈谈你对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答案】(1)秦朝地方行政机构是与秦朝中央行政机构相配套的,机构完备,结构严密,各司其职,相互制约,工作效能高。
(2)历史作用:有利于社会安定;任用有才能的人管理百姓,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克服了分封制的弊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根本原因:适应了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
(3)措施:对器物有标准化的要求;政府机构对衡器要定期校正。作用:有利于公平交易,促进商品贸易的繁荣和统一市场的形成;有利于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加强中央集权。
(4)中央集权制度是与小农经济相适应的政治制度,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它有效维护和巩固了国家统一,有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
【解析】
【详解】(1)特点:从材料一中的“秦朝郡县制结构示意图”可知其特征是机构完备,结构严密,各司其职,相互制约,工作效能高。
(2)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的作用可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原因:可从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3)措施:根据材料“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亦必等”可归纳出对器物有标准化的要求;根据材料“县和工室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其衡器的权、斗桶和升,至少每年应当校正1次”可归纳出政府机构对衡器要定期校正。作用:可从促进公平交易、经济发展及加强中央集权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4)认识: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关于认识可从维护国家统一、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及延续中华文明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时期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其中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不仅有权对宰相作出的决策提出异议,也可以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
材料二 唐朝前期的一百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保持着友好而密切的联系,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当时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等活动。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艺术创作成就斐然。唐朝对外交往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都城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制度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盛唐气象的表现并简析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
【答案】(1)职责: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作用:①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②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提高了办事效率。
(2)表现:①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社会安定②民族交往与交融进一步发展③社会风气比较开放④文化生活丰富多彩.⑤文学艺术的多彩与繁荣⑥对外交往活跃,长安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⑦唐朝对世界影响很大,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
原因:①统治者励精图治,政局相对稳定②实行开明的民族、外交和文化政策③统治者的博大胸怀④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解析】
【详解】(1)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结合所学内容进行作答即可,即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作用结合所学可知,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提高了办事效率。
(2)表现:根据“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得出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根据“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保持着友好而密切的联系,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得出民族交往与交融进一步发展;根据“当时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得出社会风气比较开放;根据“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艺术创作成就斐然”得出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学艺术的多彩与繁荣;根据“唐朝对外交往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都城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得出对外交往活跃,长安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唐朝对世界影响很大,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原因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是统治者励精图治,政局相对稳定,实行开明的民族、外交和文化政策,统治者的博大胸怀和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华儿女开发和建设美好家园的长期奋斗中,各民族共同生产生活,抵御外来侵略,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形成了牢不可破、坚不可摧的“大一统”理念。正是在这种理念影响下,中华民族追求疆域领土统一、推崇中央政府权威、注重文化共识凝聚,反对国家四分五裂、地方各自为政、价值观虚无混乱。尽管一些历史时期也曾出现过分裂局面,但统一始终是主流。不论分裂的时间有多长、分裂的局面有多严重,最终都会重新走向统一。历史一再证明,只要中国维持“大一统”的局面,国家就能够强盛、安宁、稳定,人民就会幸福安康。
——朱诚如《中华民族“大一统”理念的历史传承》
材料二 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表现出四个重要特点
——是国家统一。我国历史上曾数度出现分裂割据的状况,但无论怎样分裂,最终都会走向统一。
二是“要在中央”。中央集权是2000多年封建国家治理最基本的制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中央政府通过文书律令、官僚行政、考核监察等方式,推行政令,维护中央权威。
三是郡县体制。郡县体制是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体系的概括。历代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不同层级的行政区划进行管理,如道、路、州、府、省、郡、县等,由中央委派官员进行治理。
四是因俗而治。“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适度保持自治、分治,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状况采取不同治理方式也取得不少成功经验。
——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据材料自选一个特点为角度,运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的相关史实,围绕“大一统与国家治理”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①“国家统一”角度示例:
论题:国家统一是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流。
阐述:中国古代历史分分合合,但历史走向的主流是统一。首先,从时间存续来看,从秦统一到清帝退位,中国历史2000多年,经过汉、隋唐、元明清的发展,基本保持着国家统一的局面,统一时间长达1500多年。分裂时期只有500年左右。其次,即使国家处于分裂时期,各民族虽有矛盾冲突,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往往孕育着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国家新统一。最后,“大一统”的文化理念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追求,在这种理念影响下,中华民族积极追求疆域领土统一、注重文化共识凝聚,反对国家分裂等。无论怎样分裂,最终国家都会重新走向统一。
综上所述,统一国家才能够强盛稳定,人民幸福安康,经济文化发展繁荣,民族团结。所以国家统一是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流。
②“要在中央”角度示例:
论题:要在中央中央集权是我国封建大一统国家治理的最基本制度体系。
阐述:“要在中央”即加强中央集权。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在中央建立了以公卿为首的一套官僚机构,国家重大事务最后由皇帝裁断。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命。秦朝还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传送到全国各地,采用上计制考核官员,建立起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发布法律文告等来加强国家治理。
综上所述,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最基本制度体系,为以后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以后历代也通过官僚体制、文书律令、考核监察等方式加强中央集权,从而促进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③“郡县体制”角度示例:
论题:郡县体制是大一统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体系的基本模式。
阐述:秦统一全国后,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和考核,郡县体制的建立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分裂割据、巩固了国家统一局面。此后,地方行政制度也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调整中。尽管不同历史时期全国地方行政区划有所不同,但郡县两级是历代地方治理体系的基本层级,尤以县这个层级最为稳定,各级地方官吏也都由中央委派。
综上所述,秦朝确立郡县体制,为以后历代基本沿用,它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古代中国大一统的国家格局,成为我国古代大一统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的基本模式。
④“因俗而治”角度示例:
论题:“因俗而治”是大一统王朝治理智慧。
阐述: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模式,并非一味地追求整齐划一,也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情况因俗而治,适度保持自治、分治。如秦朝中央设典客、典属国等管理民族事务;地方在少数民族地区设道管理;汉朝设置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东北设护乌桓校尉。隋唐设礼部和鸿胪寺负责民族事务,隋加强了对岭南各族的治理,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边疆推行郡县制,往往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唐代对吐蕃采取和亲政策,并数次会盟;对南诏诸王加封;西北、东北、北方、南方分设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上统于中央政府。元朝疆域辽阔,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一面,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差别对待政策,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开始实行土司制度。明朝在中央设提督四夷馆;在东北、西北、西南设卫所或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按时进贡,接受朝廷征调军兵;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机构。清朝中央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在蒙古地区设立盟、旗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册封五世达赖和班禅;在西南沿袭土司制度。(要求至少答到两个朝代的相关史实,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综上所述,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在坚持大一统理念的前提下,促进了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同时考虑到边疆与内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差异,有利于各民族的交流互补、和睦相处,充分体现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治理智慧。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时空是古代中国。
历史论文:材料二、三均是关于中国古代国家大一统的材料,题干只要求围绕“大一统与国家治理”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可以是材料二、三中的某一观点,也可以整体上把握材料主旨,本题相对比较开放,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如整体考虑,论题:国家统一是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流。阐述:中国古代历史分分合合,但历史走向的主流是统一。首先,从时间存续来看,从秦统一到清帝退位,中国历史2000多年,经过汉、隋唐、元明清的发展,基本保持着国家统一的局面,统一时间长达1500多年。分裂时期只有500年左右。
其次,即使国家处于分裂时期,各民族虽有矛盾冲突,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往往孕育着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国家新统一。最后,“大一统”的文化理念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追求,在这种理念影响下,中华民族积极追求疆域领土统一、注重文化共识凝聚,反对国家分裂等。无论怎样分裂,最终国家都会重新走向统一。综上所述,统一国家才能够强盛稳定,人民幸福安康,经济文化发展繁荣,民族团结。所以国家统一是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流。
也可以细节上着手,“要在中央”角度示例:论题:要在中央中央集权是我国封建大一统国家治理的最基本制度体系。阐述:“要在中央”即加强中央集权。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在中央建立了以公卿为首的一套官僚机构,国家重大事务最后由皇帝裁断。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命。秦朝还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传送到全国各地,采用上计制考核官员,建立起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发布法律文告等来加强国家治理。综上所述,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最基本制度体系,为以后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以后历代也通过官僚体制、文书律令、考核监察等方式加强中央集权,从而促进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贵池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一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 下表为学生进行“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性学习收集的考古材料,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材料 结论
A 距今8000年的贾湖遗址出土的龟甲上有些符号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相似 原始社会已产生成熟文字
B 良渚文化时期,多次出土了石犁及其他耘田器等多种稻田农具 精耕细作农业出现
C 距今4300年前后芦山峁遗址大规模的聚落体量,出现“宫殿”式建筑群落 社会分化已产生
D 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寺遗址大墓中,随葬陶鼓、木鼓、石磬、龙盘、玉石钺等彰显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 礼乐制度初步形成
A. A B. B C. C D. D
2. 柳宗元《封建论》中指出:“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其论述中涉及的制度有
A. 分封制 B. 郡国并行制 C. 郡县制 D. 三省六部制
3.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士人的活跃推动了思想的繁荣。下列关于百家争鸣各家的主张,叙述正确的是( )
A. 老子主张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B. 墨子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C. 孔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D. 韩非主张控制臣民、加强中央集权以增强国力
4. 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还有不少学者认为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若以此为研究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话题是( )
A.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制度
B.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现代行政制度相似
C.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D.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5. 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 )
A. 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 B. 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
C. 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 D. 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
6. 如表为3世纪中期中国出现的三大区域经济。推动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一 以许洛为中心的传统经济区域
二 以建业、扬州等地为中心的区域经济
三 以益州、成都为中心的巴蜀区域经济
A. 政权鼎立 B. 人口迁移 C. 民族交融 D. 江南开发
7.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更替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①④②③ D. ④①②③
8. 据吐鲁番、敦煌出土文书,武周时出现了“括户逃使”和“括户采访使”等新职衔,其职责是调查登记逃离本土的农户情况。这说明下列哪些制度已受到破坏( )
①均田制 ②租庸调制 ③两税法 ④租调制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②④ D. ③④
9. 王安石的募役法和唐朝的纳绢代役相比,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的最大特征是( )
A.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 限制官僚地主在经济上的特权
C. 保证农民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 D. 商品经济发展使封建赋税由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转化
10. 下表是北宋前期宰相任职情况表。这说明宋代( )
任用人数(人) 平均任职年限(年)
宋太祖时期 6 2.8
宋太宗时期 9 2.3
宋真宗时期 12 2.1
宋仁宗时期 23 1.95
A. 相权弱化皇权加强 B.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C. 冗官问题弊端显露 D. 官僚政治体系有所完善
11. 宋朝时,大批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不再关心祖先声望。社会上出现“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 )
A. 婚姻择偶自由 B. 等级差别的消失 C. 门第观念淡化 D. 科举制快速发展
12. 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导致其“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
A. 事权的分割
B. 科举制的完善
C. 中央集权的加强
D. 专制皇权削弱
13. 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这有助于( )
A. 士族阶层的出现 B.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 科举制度的兴起 D. 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14. 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下列史实不能印证材料观点的是
A. 交子的出现 B. 城市中出现了“瓦子” C. 高产作物的引进 D. 制瓷业发达
15. 宋朝时,佃户租种地主的土地,都需要缔结契约,契约一般都分画疆畎,写明田主、租田人和见知人,并规定地租的数量、交纳形式,以及租佃的期限等。租佃契约制的施行反映出当时( )
A. 农民生产活动受到限制 B. 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C.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 新的生产方式已经产生
16. 有学者指出,王安石变法虽然有着宋神宗大力支持,但是在旧的官僚、贵族甚至变法阵营内部始终未能形成以王安石和宋神宗为中心的强有力的权力集团。该变法更是遭到了司马光、韩琦和苏辙等众多守旧官员的强烈反对。该学者旨在说明王安石变法( )
A. 缺乏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B. 失败具有必然性
C. 未达到富国强兵的效果 D. 政策缺乏可行性
二、材料解析题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一 秦朝郡县制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祚不永于商、周……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利)【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工律》中这样的内容:"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亦必等。"即使在官营手工业系统,这样讲究标准化的要求,也是值得重视的。《工律》还规定,县和工室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其衡器的权、斗桶和升,至少每年应当校正1次。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o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材料四 两千多年来,不管王朝如何更迭,不管哪个民族掌握政权,这种政治制度和统治形式都一直延续下来。它既有助于打破民族间的隔阂和地区间的分裂割据状态,又有助于每个民族内部和不同民族之间的政治凝聚力的形成。这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有如百川归海、日益统一的政治基础。
——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地方行政架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及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的根本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秦朝统一度量衡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
(4)综上,谈谈你对中央集权制度认识。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时期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其中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不仅有权对宰相作出的决策提出异议,也可以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
材料二 唐朝前期的一百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保持着友好而密切的联系,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当时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等活动。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艺术创作成就斐然。唐朝对外交往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都城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制度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盛唐气象的表现并简析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华儿女开发和建设美好家园的长期奋斗中,各民族共同生产生活,抵御外来侵略,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形成了牢不可破、坚不可摧的“大一统”理念。正是在这种理念影响下,中华民族追求疆域领土统一、推崇中央政府权威、注重文化共识凝聚,反对国家四分五裂、地方各自为政、价值观虚无混乱。尽管一些历史时期也曾出现过分裂局面,但统一始终是主流。不论分裂的时间有多长、分裂的局面有多严重,最终都会重新走向统一。历史一再证明,只要中国维持“大一统”的局面,国家就能够强盛、安宁、稳定,人民就会幸福安康。
——朱诚如《中华民族“大一统”理念的历史传承》
材料二 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表现出四个重要特点
——是国家统一。我国历史上曾数度出现分裂割据的状况,但无论怎样分裂,最终都会走向统一。
二是“要在中央”。中央集权是2000多年封建国家治理最基本的制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中央政府通过文书律令、官僚行政、考核监察等方式,推行政令,维护中央权威。
三是郡县体制。郡县体制是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体系的概括。历代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不同层级的行政区划进行管理,如道、路、州、府、省、郡、县等,由中央委派官员进行治理。
四是因俗而治。“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适度保持自治、分治,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状况采取不同治理方式也取得不少成功经验。
——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据材料自选一个特点为角度,运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的相关史实,围绕“大一统与国家治理”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