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广东地方官商最感觉《南京条约》给他们私人利益的打击”“《南京条约》以后,他们的意外财源都禁绝了,难怪他们要恨外国人。广州的商人方面也是如此”。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巨额赔款加重清政府财政负担 B.协定关税阻碍了民族工商业发展
C.鸦片战争后中国商贸中心转移 D.列强侵略冲击中国传统经济结构
2.1839年,林则徐组织翻译了1839年伦敦出版的英人所著《对华鸦片贸易罪过论》,“从中得知英国人也有反对鸦片贸易的,坚定了他对‘良夷’‘奸夷’加以区别对待,分化瓦解敌营的政策”。据此可知,译书活动( )
A.吸引了人们关注西方 B.引发了国内士大夫阶层强烈反响
C.有助于国内抗英斗争 D.为国人维护主权提供国际法支持
3.“徐氏在福建巡抚兼闽浙总督的任上收集了大量的外国历史、地理等书籍, 徐氏在记述各国的地形地势时,大量叙述了各个国家的历史沿革和民族渊源。同时,对历史上各国与中国的往来亦有着墨”。“徐氏”所撰之著作( )
A.宣传了学习西方维新变法的合理性B.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D.是汇集西洋各国知识的著作《四洲志》
4.1858年,清政府在准备与英、法等国会商通商税则时,两江总督何桂清建议,会商税则和通商章程时,“不准(其)将内地货物即在内地各口往来运销”,如此则“小民衣食有资,大局尚可维持”。这说明何桂清( )
A.主张武力抵抗侵略 B.坚持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固守传统外交理念 D.力图维护国内经济秩序
5.魏源在《圣武记·武事余记》“议武五篇”之“军政篇”中称:“以彼长技御彼长技,此自古以夷攻夷之上策。”这说明魏源( )
A.未能突破“贵华夏,贱夷狄”观念 B.努力推动中国近代自然科学发展
C.借助传统文化探索御辱之道 D.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
6.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查禁鸦片时,主持将瑞士法学家瓦特尔的国际法著作《万国法》当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翻译,其中包括和禁烟有关的战争、封锁、扣船部分的内容,也包括强调国家主权的重要性的相关内容,林则徐翻译国际法的举措( )
A.标志西方国际法正式传入中国 B.实现启蒙国人思想的社会价值
C.是林则徐禁烟工作的应急所需 D.目的是论证海禁政策的合法性
7.有学者认为: “这场战争是中西关系质变的临界点,整个中外关系至此逆转,旧格局随条约缔结而俱逝,中国被不情愿地拉入到国际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这场战争是( )
A.雅克萨之战 B.鸦片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8.鸦片战争前,中西方往来文书的主要形式是“禀”和“谕”,英方用“禀”申陈或申诉于广东官府,广东官府用“谕”来回复或指令英方;鸦片战争后,中英双方文书往来用“照会”的新形式取代了“禀”“谕”。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中英之间外交的平等化 B.传统华夷观念的松动
C.向西方学习思潮的产生 D.朝贡体系的彻底崩溃
9.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组织编译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徐继畲的《瀛寰志略》等一批地理著作相继问世,地圆说、南北极、经纬度、五大洲和四大洋等地理知识得以传播。这些地理著作( )
A.体现了“师夷长技以求富” B.标志着近代国家意识的确立
C.有利于开阔人们的国际视野 D.传播了西方民主共和理念
10.1793年,英国派马戛尔尼使团前往中国前,曾向两广总督郭世勋递交了一封正式信函,这封信在语气、词汇和行文方式等方面均是以双方关系平等为前提进行表述的。然而在郭世勋上呈朝廷时,却将信译成了下对上的禀帖,尽显英国态度之卑微和“慕顺之心”。郭世勋此举( )
A.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提供了借口 B.旨在引起统治阶级对外交的重视
C.体现了传统外交思维的深刻影响 D.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朝贡贸易转型
11.19世纪中叶,在上海为美商服务的买办吴健彰出资捐得候补道,后因协助上级镇压民众的抗英斗争,逐步升职为署理上海道(官名);广州同孚洋行出身的买办潘仕成,也以八万两白银捐得候补道,后被两广总督委以重任——处理“夷务”。这表明晚清( )
A.政治权力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C.新兴社会力量引领政治改革 D.买办人士情势凸显统治危机
12.雍正年间,西南地区局势愈加复杂严峻,土司依仗自身实力抗击清军、违抗朝命的行为层出不穷。考虑到边疆危机和国家安全,清政府采取的对策是( )
A.实施军事打击 B.册封僧俗首领 C.推行土司制度 D.改土归流
13.奏折文书由皇帝一人批答处理,无需内阁大臣进行票拟。地方官员均通过奏折来秉承皇帝的意旨处理事务。这反映奏折制度( )
A.导致了决策失误B.意在提高行政效率C.加强了君主专制D.强化对官僚的控制
14.某学生梳理清朝康雍乾时期的知识时,记录了“形成奏折制度”“设立军机处”“制造文字狱”三项内容,从中可以看出其梳理的知识主题是( )
A.君主专制加强B.国家疆域奠定C.商品经济发展D.文学成就显著
15.明清时期以讲史、公案、灵怪故事为题材的话本和小说颇为流行,这里的讲史,严格地说,主要是民间传说。在版式形式上均有插图,插图上有题目,揭示图画内容,与正文交相呼应。这反映了( )
A.文艺的大众化通俗化 B.市民阶层娱乐活动丰富
C.工商业资产阶级兴起 D.民众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16.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出现了农、牧、桑、渔的互养,关中地区出现粮、草、畜的结合,珠江三角洲出现了农、牧、鱼、副结合的桑基鱼塘,使动植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常处在一种良性循环之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这说明了明清时期( )
A.区域间生产水平差异较大 B.生态农业模式已得到普及
C.精耕细作技术向纵深发展 D.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二、综合题(共48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的大商人认为土地是不忧水火,不惧盗贼,百年常新的恒产,因此,他们将大量资本投资于土地。这些大商人为谋得厚利还不惜重金结交官府,取得经营特权。两淮的盐商,云南的铜商等从事的都是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只要取得了封建的经营特权,其他商人就无法插手。厚利也吸引着商业资本转化为高利贷资本,高利贷的利率极高,河南地方放债,八折出借,滚算月利,不到一年,利过于本。清朝还可以出钱买官,称为“捐班”。大商人为了改换门庭提高身价,不惜重金买官。而且当官后也是有利可图的,“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摘编自吴量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商业贸易的发展》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后,上海出口货值常占全国出口总值的一半左右,进口贸易亦呈现同步增长的趋势。在进口洋货中,70%由上海转销内地。内地运来的土货,大部分也是转销外洋的。与此同时,为外贸服务和为出口农副产品服务的加工厂陆续出现。20世纪以后,大量工厂生产的国货开始分销内地。据统计,近代上海商业计有204个行业,23个大类,还有面粉、纱布、证券、杂粮油饼等交易所。就是同一行业内部,也有分类。上海的各种商店经营各地土产,“统办全球货物”,永安百货力争做到“凡是名牌产品,只有顾客叫得出,在公司里几乎都可以买得到”。
——摘编自陈立仪、潘君祥《试论上海近代商业的特点及其发展原因》
材料三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中国大陆的封锁禁运。1950年8月,周恩来指出,“对外贸易要加强计划性,避免盲目的出口和进口,要减少对美贸易,逐步摆脱美国的影响”,“对外贸易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得益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执行良好,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贸易协定》,对苏贸易在中国整体外贸中的占比也由1950年的29.8%上升至1955年的57%。由于中苏贸易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量稳步提升,在建国初的十年间扩大了3倍以上。
——摘编自余振、王净宇《中国对外贸易发展70年的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大商人资本的投资流向,并结合所学,说明上述投资流向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述近代上海商业经济繁荣的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上海商业的繁荣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初期对外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析这一时期对外贸易发展的历史背景。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易代使得蹈虚凿空的晚明学风成为众矢之的,清初学风由玄虚而趋健实,“经世致用”蔚为风尚。以顾炎武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全面反思和追溯明代政治经济和学术文化,对封建君权提出了尖锐的批判,设计出了各种“限君”“抑尊”的方案。他们理直气壮地主张顺应和满足作为自然人的本能要求,反对封建理学家冷酷而虚伪的禁欲主义,“天理正从人欲中见,人欲恰好处,即天理也。向无人欲,亦并无天理之可言矣”。基于“保国富民”的诉求,他们对重商主义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总之,凭借着王朝更迭的权力真空和较少顾忌的思想言论氛围,他们在痛心疾首之余,发出较多惊世骇俗之论。
——摘编自孔定芳《清初的经世致用思潮与明遗民的诉求》
材料二 战争中,中国不堪一击,高唱“经世”的知识分子在惨痛之余,不再顽固强调“内诸夏而外夷狄”,转而用理智的眼光来认识中国与诸夷,“师夷”成为一时潮流。同时,他们对顽固派将机器诬蔑为“奇技淫巧”的看法进行了批判,认为“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并以“求富”为口号,对传统的“重本抑末”政策进行否定。
——摘编自田永秀、刘斌《经世致用思想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世致用”思想由传统向近代转变的表现及其影响。
(3)综上所述,就现代知识分子应该如何实现自身价值谈谈你的认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化觉醒”理论为解读近代中国文化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
我想甲午战争真正带给中国的教训和启示就是如李鸿章所讲的,一场战争让中国付出了巨大代价,但是终于把中国长长的大梦惊醒了。”中国终于在悲情的状态下重断出发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马勇《甲午战争十二讲——温情敬意看历史》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被毛泽东称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一批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先进知识分子成长为信奉马克思主义者。1919年5月李大创把《新青年》六卷五号编样为《马克思研究》专刊,此外,还建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团体,传播马克思主义。到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的产业工人达到200万左右,而且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形成了新兴的社会力量。
——摘编自李步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
(1)鸦片战争后初期中国产生了哪些“先觉者”?(列举两个)并回答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把中国长长的大梦惊醒了”的重大事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具备了哪些条件。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唐朝统治者处理当时国际关系时,贯彻儒家“平天下”与“协和万邦”理想,唐太宗要“四海一家”,唐玄宗则要“存至公之道。永协和平之义”。在和平共存之指导下,唐朝与周边和平交往,“蕃汉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互市交通……彼此丰足,皆有便宜”。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发展为繁华商业区。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顺治五年(1648年),顺治帝发布《申严海禁敕谕》,规定北自天津南至广东沿海岸线各省,一律“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交逆贼贸易……不论军民,俱行奏闻处斩”。康熙二十三年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乾隆二十二年起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
——摘编自吴昊《禁海与开海——论清代前期政府海疆治策的转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外交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初对外政策的变化及原因。
参考答案:
1.C2.A3.C4.D5.C6.C7.B8.B9.C10.C11.D12.D13.C14.A15.A16.C
17.(1)投资流向:购买土地;经营高额回报的垄断性商业(或从事盐、铜等最有利于可图的行业);投放高利贷;买官。主要原因:地租剥削的稳定性(土地的收益比较稳定或土地是恒产);获取高额回报的企图(或谋求厚利);政府抑商政策的影响;当官的社会地位高及官僚体系的腐败(或政治腐败)。
(2)表现:商业门类齐全,分工较细;成为全国对外贸易中心及货物转运中心(或进出口贸易或国内贸易的中转中心);新的商业经营形式纷纷出现;商品种类丰富。影响:破坏了自然经济(小农经济、传统农耕经济);使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或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加深经济的半殖民化;促进区域市场成长;助力民族工业发展(工业或近代工业等)。
(3) 特点:强调计划性;服务于发展生产;总量猛增,结构上弱化对美国的贸易,强化对苏联贸易(或贸易结构的变化)。历史背景:新中国初期国家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国民经济的恢复及工业化的起步);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采取封锁政策;新中国确立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18.(1)内容:倡导质朴学风;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肯定人的本能要求的正当性;倡导“工商皆本”。
(2)表现:在民族观念上从传统的重华轻夷转向主动“师夷”;在科技观念上从传统的重德轻艺转向主动学习“长技”。
影响:冲击了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促进了西学在华的传播;有助于抵制西方经济侵略;为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思想环境;加速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3)认识:顺应时代要求,将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与时俱进,注重文化传承。
19.(1)“先觉者”:林则徐、魏源;事件:戊戌变法运动。
(2)条件: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20.(1)特点:以儒家和睦、友邻思想为指导;实行和平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设置了专门机构、划定特区管理对外事务。
(2)变化:经历顺治时期禁海到康熙时期开海的转变(由禁海到开海的转变)。
原因:平定台湾,设台湾府进行有效管理,东南沿海地区逐渐稳定;发展沿海地区经济,恢复海外贸易的需要;统治者对外思想的调整;有识之士的积极推动。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第六中学2023-2024高三上学期12月考试历史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