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县友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
历 史
范围:《中外历史刚要》(上) 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2 分, 共 48 分)
1. 商代借民力以助“公田”,而不向百姓的“私田”征收赋税;周代后期,不分公田、私田,均按什一比例征收实物税,政府的收入得以增加。这一变化的发生( )
A. 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 B. 源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C. 推动了生产工具的改进 D. 直接导致分封制的崩溃
2. 武则天自天授三年(692年) 起赐新任命的都督、刺史(地方军政长官)以绣袍, 上绣山形, 周围绣有“德政惟明, 职令思平。 清慎忠勤, 荣进躬亲”等文字; 两年后,赠袍行为推广到所有新任三品以上文武官员,“其袍文仍各有训诫”。武则天此举旨在( )
A. 强化监察制度 B. 巩固专制统治
C. 重塑政治秩序 D. 打击李唐宗室
3. 宋代士人对王安石的为人及其变法的内容多不赞同,称之为小人、权奸,甚至将靖康之难的祸因归于王安石。明朝出现诸多不同于以往的声音,到对王安石变法内容再思考,再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再探究表明( )
A. 历史真相的不确定性 B. 历史认识的时代性
C. 历史评价的阶级性 D. 历史解释的客观性
4.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指出,“夫天子无以博察乎人之贤奸而悉乎民之隐志,唯此一二辅弼之臣寄以子孙黎民者,为其所谨司。然而弗能审焉,则天子无以为天下君”。其意在强调( )
A. 选贤任能是国家治理的关键 B. 集权制度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C. 君主执政理念应是以民为本 D. 士大夫要发扬忧国忧民传统
5. 晚清时期, 常关、海关、厘金局三者业务范围变化示意图如下:
注:常关负责管理水路沿岸与主要内陆贸易,收入归中央;厘金局负责管理地方贸易,收入主要归地方。
这一变化过程表明( )
A. 清政府财政自主权逐步削弱 B. 列强资本输出缓慢增加
C. 税收机构重叠影响行政效率 D. 地方财政收入日益减少
6.1894年,在丰岛附近, 日舰“浪速号”在中日两国尚未宣战的情况下击沉满载清兵的英国商船“高升号”,并向落水清兵射击。事后, 日本公布一份以“浪速号”军官和被救英国船长等人的证词为依据的调查报告,说服英国其行为符合国际法准则。这反映出( )
A. 日本歪曲甲午战争爆发的真相 B. 英国调整远东政策方向
C. 国际法有利于解决中日的争端 D. 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7. 1903年,清政府颁布《奖励商勋章程》规定:“制造火车、轮船、汽车能与外洋新式车、船相符者,造长桥在数十丈以上者,能出新法造电机者”,奖励一等商勋加二品顶戴。“仿造西式物品畅销内地者”,奖励五等商勋加六品顶戴。这表明当时( )
A. 民族工业发展的环境有一定改善 B. 官员选拔的程序渐趋合理
C. 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 官制改革推动了洋务新政
8.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次年在地方各省筹设咨议局。《咨议局章程》规定,各省咨议局议员由州县选举产生,有决议本省预算、决算、税法、公债等权力,又规定地方督抚对“咨议局之议案有裁夺施行之权”。咨议局的设立,从侧面反映了( )
A. 中央地方的权力制衡 B. 民主政治的首次实践
C. 立宪派掌握地方实权 D. 晚清社会的制度转型
9. 中国人的家中都有牌位,传统写法是“天地君亲师”五个字,“君”是指皇帝。民国以后,一些家庭改写为“天地国亲师”,将“君”易为“国”,表示不要皇帝, 而崇奉民国。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动摇 B. 西方民主思想影响深远
C. 近代国家观念得到传播 D. 社会改良依然任重道远
10. 新文化运动时期, 陈独秀在批孔批儒反传统过程中, 一方面反对把原始儒学(孔孟)与后世儒学(宋明理学)截然划开, 认为两者一脉相承,另一方面指出儒学中的民本主义与近代西方民主主义是两回事。陈独秀这些做法在当时主要是为了( )
A. 否定专制统治 B. 确立民主共和制
C. 传播启蒙思想 D. 理性认识传统文化
11.1937年底,全国共有工厂3925家(不包括东北)其中仅上海一地就有 1235家, 占总数的30%以上,其他沿海各省共2063家,约占总数的53%。为避免沿海工业遭受灭顶之
第 2 页 共 8页
灾,南京国民政府开始逐步动员沿海沿江工业内迁, 并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这一举动( )
A. 推动了中国经济均衡发展 B. 促进了经济重心西移
C. 为抗战胜利奠定经济基础 D. 推动了统制经济形成
12. 从 1952年下半年起, 全国粮食购销开始呈现紧张形势, 哄抬物价的风潮随时可能发生。面对这种严峻情况,中共中央紧急作出一项重大决策:在农村实行粮食征购,在城市实行粮食配给, 严格管制粮食私商。这一政策简称“统购统销”。 该政策反映了当时我国( )
A. 农业生产落后于工业发展 B. 国家对粮食实行统一管理
C. 人民公社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D. 民主与法制建设有待完善
13.如图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工农业产品发展情况。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化建设取得突出成果 B. 借鉴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C. 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和发展 D. 贯彻了科学合理的经济指导思想
14. 从1979年开始,对于《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得出的“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 以及按照这“规律”而形成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中国一些学者陆续提出了公开的质疑,并掀起了关于“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的学术大讨论。这一讨论利于( )
A. 突破苏联模式对中国改革的束缚 B. 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 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及 D. 明确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方向
15.1982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与商业部合并,但保留了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牌子,设立了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保存了省以下供销合作社的独立组织系统。改革后的供销合作社在为农服务、改进经营方式、提高综合实力和扩大对外交往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些做法在当时 ( )
第 3 页 共 8 页
A. 标志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B. 使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得以完成
C. 有利于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定 D. 服务于改革开放事业总体进程
16.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焦点从放权让利激发民众的积极性逐渐转向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宏观管理体系的建设上来。导致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B. 冷战结束后和平发展成为时代潮流
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初步形成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17. 有学者研究得出,现代农民阶层的结构由八大群体组成(其中有重叠现象):农业劳动者、农民工、私有私营者,这三类在 1999年底分别占乡村从业人员总数的66.3%、25.6%、9.6%。此外还有雇工、乡镇企业管理者、乡村管理者、农村知识分子以及其他从业人员群体。这一结构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城市化进程不断的加快 B. 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C. 国家户籍制度持续放松 D. 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
18. 1989年,重庆大江车辆总厂在合并搬迁过程中经历了“一统就死,一放就乱”和“平行移动搬迁”模式的反复挫折。1994年,大江厂组建了工模具中心,第一次进行了资产重组,打乱厂际界限,根据生产要求各分厂统一调配设备和人员,各分厂按模拟法人独立核算、 自负盈亏,各分厂被“逼向”市场,各显其能,职工收入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大江厂的发展历程表明,这一时期( )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效 B. 国企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
C. 政企分开是改革成功的关键 D. 资产重组确保了企业的活力
19. 1993年,上海市发布《关于本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通知》,宣布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1995年年底,全国有沈阳、青岛等12个城市初步建立了城市居民低保制度。2002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迅速在全国各地推广开来。这些低保制度的建立和推广( )
A. 得益于国民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 B. 推动了沿海港口城市的进一步开放
C. 凸显出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 D. 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确立
20. 中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中央军委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形成了新的格局。这一新的格局是( )
A. 人才强军、绝对忠诚、聚焦备战 B. 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
C. 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 D. 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第 4页 共 8 页
21. 明中叶至清康雍乾年间, 由于闽广两省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与全国主体部分经济结构差异,出现200 余年的禁海与开海之争,立足于全国制定的包括对外贸易政策在内的中央政府,一而再、再而三地将“禁海”定为国策。由此可知,海禁政策的根源在于( )
A. 不断强化的君主专制 B. 重农抑商的传统经济政策
C. 根深蒂固的小农经济 D. 西方殖民侵略的现实威胁
22. 据某学者回忆说,“它从根本上废除了在中国大地上盘根错节的封建制度的根基, 使农民大众翻身做了主人,使我党获得了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有力保证”。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 )
A.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 B. 陕甘宁边区的减租政策
C. 一九四七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D. 人民解放战争占领南京
23. 有学者在研究晚明至清中叶的江南经济时提出,商业的繁荣不仅没有逐步瓦解传统的家族和宗族组织,相反,区域范围内的大市场是以血缘为核心,以地缘为辐射,通过其构筑的商业网络将分散的区域市场沟通起来而形成的。能够为该结论提供佐证的是,当时江南( )
A. 农业趋于商品化 B. 乡约的普遍推行
C. 区域性商帮崛起 D. 新生产关系浮现
24. 1860年6月,李秀成在苏州颁布告示,督促从速举官造册,“凡乡邻熟识之人,举为乡官,办理民务……盖所举之人,必度其干事才能称职者充当其任”。最终,“军帅请当地有价者充当, 师帅以书役及土豪充当,旅帅、卒长以地保、正身伙计分当, 惟两司马、伍长硬派地着中殷实者承值”。这表明太平天国( )
A. 赢得辖区实力派的支持 B. 重视地方吏治建设
C. 选官政策符合现实需要 D. 基层治理潜藏危机
二、非选择题(25题25分,26题15分, 27题 12 分, 共52分)
25.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25 分)
材料一 在反秦大起义的过程中,拥兵自重的军事实力派人物先后称王; 汉高祖刘邦在与项羽争天下时, 也不得不以封王为手段,笼络韩信、 英布等豪杰为自己效力; 汉初的思想家又批评秦始皇“非封建, 行郡县”是出于“私天下”之心的暴政, 形成了革秦之弊必行封建之制的社会舆论。与秦朝推行单一的郡县制不同, 汉初的统治体制是“郡国并行制”。汉初的封国领土广大,诸侯王地位尊崇,“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僭越天子”。根据周振鹤的研究统计,当时全国有57郡,其中10个诸侯国共领有42郡之地,占总数的73.7%;
第 5 页 共 8 页
而中央辖属的郡县之地共有15郡, 仅占总数的 26.3%。
——摘编自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材料二 在八国联军被义和团截击于京津之间的时候,英国驻上海代总领事霍必澜于6月14日即电告本国政府, 指出长江流域的任何骚乱, 必将对英国造成巨大的损失,建议“应当立即与汉口及南京的总督 (张之洞、 刘坤一) 达成一项谅解”, 如果刘、 张想要得到英国的有力支持, “他们将在所辖地区内尽力维护和平”。 霍必澜的意见得到英国政府的肯定,并被指示向刘、 张作出相应“保证”。 显然, 英国并不是真的要维护两江、 湖广的稳定,而是为维护它在该区域所攫取的权益。在英国的首倡下, 其他列强也各怀私利加入进来,与英国联合行动。 刘坤一和张之洞一贯仇视义和团运动, 主张坚决镇压。 在清廷对义和团 “剿”“抚”不定甚至决定利用之时, 他们仍固执己见,说“拳匪”势甚“猖獗”,主张竭力“剿办”,并强调“各国纷纷征兵调舰, 大局危急”。 而以英国为首的列强关于“互保”的提议,正与其原有的意向不谋而合。
——摘编自董丛林《“东南互保”究竟保了谁的利益 》
材料三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规定并承认了少数民族的自决权、 自由权,在倡导联邦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民族纲领, 宣告了民族权利。1934年11月29日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关于苗瑶民族中工作原则的指示》,确定了民族平等团结这一根本原则,为长征时期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1936年, 中共中央领导成立了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在事实上开辟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局部实践之路。1941年,经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 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政权制定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七条之规定提及建立自治区, 民族区域自治的思想初步确立。 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并于 1949 年12 月2 日改称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摘编自谭玮、陈心林《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实行封国制度的背景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列强与南方督抚达成“东南互保”的共同目的并说明其危害。(10分)
第 6 页 共 8 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民族自治制度历程的特点并说明其积极作用。(8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面对建国初经济混乱和基础薄弱的国情,陈云奉行计划经济的原则,对财政经济工作进行统一管理;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又根据当时的实际国情制定了与我国当时国力相适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大跃进时期,坚决反对脱离实际的钢产量指标,提出了关注民生的主张。在稳定物价时, 他并没有主张直接动用政治手段,对投机资本家进行管制,而是通过调运粮食、物资的手段, 利用经济规律的本身来实现对物价的稳定。在推行统购统销时, 努力缩小“剪刀差”;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之后, 敏锐地发现人民群众的各种不满意现象,并及时提出解决方案。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后陈云经济思想探析》
材料二 改革开放后, 陈云提出了“鸟笼” 问题,即捏在手里的鸟会死,只有让鸟飞,它才能一直活着, 但是没有笼子鸟会飞走,要让鸟在笼子里飞。 在参与撰写“六五”计划稿时,陈云指出: “打破 ‘铁饭碗’ 是一场革命, 其意义不下于公私合营……各个方面都搞活了,内在动力也就可以发挥出来了。” 同时他还指出: “无论是工资、 奖金还是补贴, 必须遵照一定限度”, 否则国家将“无法集中资金办大事”。在环境问题上,陈云强调环境污染必须以预防为主, 不可先污染后治理,并提出三大举措: 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建立环保节约工程项目; 加大监督和管理力度,各部门严格落实责任。在农村生产责任制推广后, 陈云反复强调:“郊区要计划种菜,养猪要派任务,烟草种植面积不能增加,粮食种植面积不能减少。”此外,陈云还指出:对外开放的目的是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设,并强调在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交流时, 中国不能依附于他们。
——摘编自刘洋《改革开放后陈云经济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陈云经济思想的特征。(7分)
第 7 页 共 8 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后陈云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并分析其当代意义。 (8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从北宋到明清,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强大的文化主体性; 然而到了清朝末年, 中华民族的这种文化主体性的强势地位却遭遇严重冲击,中国文化主体性逐渐迷失。鸦片战争后,国门被迫打开,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文明发展跌到历史低点。 中国农业文明尽显拙态, 明显落后于西方工业文明。 随着西方文化进化论的广泛传入, 中国文化被贴上落后的字眼, 整个中国文化被一种迷茫凝重的气氛所笼罩。
——摘编自刘文、郑大俊《近代中国文化主体性迷失因由与重塑策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知识, 自行拟定一个论题, 并进行阐述。 (要求: 论题明确, 史论结合, 阐述充分,逻辑清楚。)
第 8 页 共 8 页兴县友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B A A A A D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A D A D D B A A B
题号 21 22 23 24
答案 C C C D
1.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西周晚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私田规模进一步扩大,公田逐渐被废弃,严重影响了国家税收,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改革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将私田也纳入了征税范畴,故选B项;西周时期的土地生产主要由奴隶完成,然后诸侯和公卿大夫向天子缴纳贡赋,排除A项;正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工具的革新才推动了生产关系的调整,选项存在因果倒置的错误,排除C项;分封制的崩溃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2.B【解析】据材料“‘清慎忠勤,荣进躬亲’……赠袍行为推广到所有新任三品以上文武官员”结合所学可知,绣袍上绣有“忠君”的训诫,可见武则天的这种赠袍行为是为了加强官员对皇帝的忠诚,巩固专制统治,故选B项;材料中的赠袍行为只是皇帝笼络官员的行为,并非正式的制度,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赠袍只是增加官员荣誉感,不可能重塑政治秩序,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武则天赠袍笼络官员,没有涉及打击李唐宗室,排除D项。
3.B【解析】据材料可知,宋代士人对王安石变法多不赞同,明代则出现诸多不同于以往的声音,明代与宋代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认识反映了历史认识的时代性,故选B项;历史真相是客观的,并非不确定,排除A项;题干提及“不同时期”,而非“不同阶级”在历史评价方面的差异,排除C项;不同时期不同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认识,反映的是历史解释的主观性,排除D项。
4.A【解析】据材料天子“博察乎人之贤奸”“唯此一二‘辅弼之臣’寄以子孙黎民”“弗能审焉,则天子无以为天下君”可知,王夫之认为天子要辨别贤奸,任用“辅弼之臣”来治理国家,故选A项;“集权制度”不合题意,与材料侧重天子应选贤任能相悖,排除B项;“以民为本”不合题意,与材料提及的君臣关系相悖,排除C项;“士大夫要发扬忧国忧民传统”不合题意,与材料中王夫之侧重对天子的要求,排除D项。
5.A【解析】据图2可知,19世纪50年代以来,常关、海关、厘金局三者的业务范围出现了重叠,特别是在19世纪90年代,被列强控制的海关管理权也管理了一部分厘金局和常关的税收权力,这表明清政府财政自主权逐步削弱,故选A项;常关、海关、厘金局的税收是关于商品贸易的,与资本输出无关,排除B项;19世纪70年代以来的税收机构重叠,体现的是地方和海关的税收机构侵占了清政府的税收权,与效率无关,排除C项;图2反映的是税收机构的业务范围变化,不能看出税收的实际数目,不能得出地方财政收入日益减少的结论,排除D项。
6.A【解析】据材料“在中日两国尚未宣战的情况下......其行为符合国际法准则”可知,日本在没有宣战的情况下就攻击了满载清兵的英国商船,并向其落水的清兵射击,然后通过公布一份调查报告,说服英国其行为符合国际法准则,此举明显歪曲了甲午战争爆发的真相,故选A项;材料主旨是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做法,虽然涉及英国商船,但不能说明英国调整远东政策方向,排除B项;据材料“在中日两国尚未宣战的情况下击沉满载清兵的英国商船”可知,日本没有按照国际法的规定行事,事后又说服英国其行为符合国际法准则,说明国际法在解决中日争端方面,没有起到作用,排除C项;材料仅是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行为,并不能体现出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排除D项。
7.A【解析】据材料“《奖励商勋章程》规定‘制造火车……奖励商勋和顶戴’”可知,清政府奖励发展工商业,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一定政策保护和支持,故选A项;据材料“《奖励商勋章程》”可知是专门为鼓励工商业发展制定的章程,并非官员选拔的相关规定,排除B项;据所学,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C项;据所学,洋务运动主要是在19世纪60到90年代,排除D项。
8.D【解析】清末预备立宪时,规定各省咨议局议员“由州县选举产生”,并有权“决议本省预算、决算、税法、公债等”,这明显带有民主色彩,从侧面反映了晚清由专制向民主的社会制度转型,故选D项;题干是对地方咨议局设立的相关规定,并未涉及到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问题,没法得出中央地方权力制衡的结论,排除A项;1898年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尝试对民主政治的首次实践,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题干仅是关于地方咨议局设立的相关规定,并未提到其实践的结果,不能据此得出立宪派掌握地方实权的结论,且D项说法本身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9.C【解析】据材料可知,民国以后,中国一些家庭将牌位传统写法中的“君”改为“国”,表示抛弃皇帝而崇奉民国,说明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也传播了近代民族国家观念,故选C项;“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动摇”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且“天地”“亲师”的影响仍然存在,说明儒家思想依然有较大影响,排除A项;“影响深远”不合题意,与材料“一些家庭改写为‘天地国亲师’”相悖,排除B项;“依然任重道远”不合逻辑,与材料提及一些家庭思想的进步相悖,排除D项。
10.A【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陈独秀思想,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时空观念的素养。陈独秀反对把原始儒学与后世儒学区分,指出儒学的民本主义不同于近代西方民主思想,这些做法彻底否定了传统儒家思想,这主要是因为传统儒学思想是封建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彻底否定儒学就彻底否定了封建专制统治,维护民主共和制,故选A项;当时中国已在形式上确立民主共和制,陈独秀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维护民主共和制,故排除B项;C项不是主要目的,故排除C项;彻底否定传统儒家思想不是理性认识,故排除D项。
11.C【解析】据材料“逐步动员沿海沿江工业内迁”结合抗日战争可知,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为了沿海沿江工业免遭灭顶之灾,动员相关企业内迁,这有利于保留大部分企业的基础,为夺取抗战最后的胜利奠定了经济基础,故选C项;材料中企业的内迁仅仅是布局调整,无法推动经济均衡发展,排除A项;沿海沿江工业内迁是战争时期的特殊举措,这是短期和应急措施,不能根本上改变经济重心,排除B项;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采取统制经济政策,主要是为了应对战争需要,与沿海工业内迁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排除D项。
12.A【解析】据材料“1952年下半年起……粮食……紧张”“在农村实行粮食征购,在城市实行粮食配给”等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工业化的全面展开,全国粮食购销呈现紧张形势,这反映出此时新中国的农业生产落后于工业发展,为了缓解粮食危机,并为工业化积累资金,中共中央推行统购统销政策,故选A项;统购统销是指计划收购,计划供应,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和中央对粮食实行统一管理,不只是“对粮食实行统一管理”,排除B项;1958年开始推行人民公社体制,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形势,不涉及“民主与法制”,并且1954年新中国民主与法制才初步奠定,排除D项。
13.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值显著增加,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初经济建设的史实可知,这一时期国家制定国民经济恢复策略和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导工农业生产,并取得巨大成就,故选D项;材料不仅工业取得成就,农业也取得成就,“工业化建设取得突出成果”不能完整概括题意,排除A项;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与材料中的情况不符,排除B项;1956年底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排除C项。
14.A【解析】据材料“重工业优先......公开的质疑”可知,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学界对于苏联传统经济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掀起了广泛的讨论,这一讨论有利于突破苏联模式对中国改革的束缚,故选A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排除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由从农村的群众主动探索的结果,而非这次讨论推动的,排除C项;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于1992年的十四大,排除D项。
15.D【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做法在当时服务于改革开放事业总体进程,有利于推进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故D项正确。标志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A项;1982年并不涉及国民经济调整任务,排除B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提出的,排除C项。
16.D【解析】据材料“经济体制改革......从......转向”可知,转变政府职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提出变计划经济体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政府作为国家机器属于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其职能也要适应这个变化,故选D项;材料主旨是经济体制改革对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体现了经济与政治的辩证关系原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也属于政府职能的范畴,因此不能作为政府职能转变和宏观管理体制建设的原因,排除A项;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是中国进一步改革的国际背景,但国际背景不能作为国家治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1997年,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但理论形成的时间晚于1992年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提出的时间,因此,不能成为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宏观管理体系建设的原因,排除C项。
17.B【解析】材料“八大群体组成......1999年底”可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促进了农村就业结构调整,故选B项;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吸引了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但材料中体现的是农村中农民阶层的组成结构,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无关,排除A项;国家户籍制度持续放松有利于人口的流动,但择业领域的拓宽还需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因此,国家户籍制度持续放松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属于材料中的现象而非原因,排除D项。
18.A【解析】由“一统就死,一放就乱”可得,这是之前该厂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不分导致的结果,由“各分厂被‘逼向’市场,各显其能”、“职工收入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可知,当企业离开了政府的直接管控,独自面向市场时,获得了自主经营权后的企业不断调整和改变策略,最终焕发了生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由此可知,大江厂的发展历程表明当时的城市国企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获得了明显的成效,故选A项;题干并未将国企和民企进行比较,不能得出国企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结论,排除B项;由“一统就死,一放就乱”可得,政企分开并未立即使得企业走向新生,而是面临着“反复挫折”,是由于“资产重组”、“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各显其能”等,才使得企业实现发展,所以政企分开是企业改革成功的前提条件,而不是关键环节,排除C项;由于“资产重组”、“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各显其能”等,才使得企业走出困境,获得较好的效益,所以是资产重组后被“逼向”市场,才增强了企业活力,而不是资产重组就能确保企业的活力,排除D项。
19.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体现了国家对民生的关注和支持,是社会公共保障事业进步的体现,资金主要由国家和社会承担,而且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的范围日益广泛,这些都必须建立在国民经济不断繁荣发展的基础上,故选A项;“迅速在全国各地推广开来”说明最低生活保障正在向全国普及推广,完全超出了沿海港口城市的范围,而且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主要受到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影响,排除B项;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低保制度的建立和推广只是为了保障人民的最低生活要求,排除C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初步建立,排除D项。
20.B【解析】据材料“强军战略......力量体系......军队改革”可知,体现了要着眼于贯彻新形势下政治建军的要求,推进领导掌握部队和高效指挥部队有机统一,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强军战略、力量体系,故选B项;人才强军、绝对忠诚、聚焦备战体现的是对军队建设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与材料中构建作战指挥体系和领导管理体系的信息不符,排除A项;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强调的是军队的作风,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是中国军人一直以来的精神信条,排除D项。
21.C【解析】根据材料“闽广两省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与全国主体部分经济结构差异”可知,福建广州地区的经济结构与全国主体部分存在差异,且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依然占据压倒优势,因经济结构的不同促使中央政府“一而再、再而三地将‘禁海’定为国策”侧面反映了小农经济的根深蒂固,故选C项;君主专制的强化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其与将“海禁”定为国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民间对外贸易虽以商为主,但政府实施海禁政策的直接目的并非抑制商业发展,而是防备来自海上的威胁,排除B项;明初即开始海禁,此时西方殖民者尚未东来,排除D项。
22.C【解析】据材料信息“封建制度的根基……战胜国民党反动派”可知,这是在农村进行的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土地改革,战胜国民党反动派又说明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故选C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工农武装割据时期开辟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也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但此时尚未获得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绝对优势,排除A项;陕甘宁边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政权,为了团结各阶层联合抗日,实行的是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承认地主剥削和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排除B项;1949年4月人民解放战争占领南京是从政权管理上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而推翻封建制度的根基需要废除地主土地私有的经济基础,排除D项。
23.C【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商帮的崛起,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的素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是由于以血缘宗族为起点,以地缘关系为特征的徽商等商帮的崛起,明清的区域市场联系有了显著提升,故选C项;农业的商品化趋势和新生产关系浮现(资本主义萌芽)均对传统宗族社会具有瓦解作用,故排除A.D两项;乡约的普遍推行和当时的商业发展无关,故排除B项。
24.D【解析】由材料可知,李秀成在苏州发布告示宣布的是乡民公举有才能之人为官的制度,但实际却是太平军指派地方富户、地主或原本权势之人为乡官,多以经济实力而非实际才能为标准,且存在强迫绅富上任的情况,地方治理存在一定危机,故选D项;据材料“惟两司马、伍长硬派地着中殷实者承值”可知没有赢得部分实力派的支持,且“实力派”内涵丰富,材料中涉及的只是部分群体,选项范围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由材料可知,李秀成的选官制度很理想,具有一定的公平性和进步性,但实质上却采取了主观性极强的指派乡官的方式,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地方吏治,并不能体现重视地方吏治建设,排除B项;由题干所述可知,李秀成原本“公举选乡官”的政策并没有实际推行,所以不能说选官政策符合现实需要,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25.【答案】(25分)
(1)背景:军事实力派人物拥兵自重;楚汉之争时以封王笼络人心;汉初思想家批评秦朝“非封建”;革秦之弊必行封建之制的社会舆论。(每点2分,任意两点3分)
影响:积极方面,有利于汉初政权的巩固;消极方面,地方诸侯势力强大威胁中央。(两个方面,各2分,共4分)
(2)目的:阻止义和团运动扩展至自己辖区;维护自身既得权益。(每点2分,共4分)
危害:阻滞爱国运动发展态势;维护列强侵华利益;形成地方离心倾向;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每点2分,共6分)
(3)特点:高度重视;从未中断;重视实践;不断完善。(每点2分,共4分)
积极作用:团结各族人民投身民主革命;为探寻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积累经验。(每点2分,共4分)
【解析】
(1)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一“反秦......实力派人物”得出军事实力派人物拥兵自重;据材料一“以封王为手段......为自己效力”得出楚汉之争时以封王笼络人心;据材料一“汉初......批评秦始皇‘非封建’”得出汉初思想家批评秦朝“非封建”;据材料一“批评......暴政......社会舆论”得出革秦之弊必行封建之制的社会舆论。
第二小问影响,首先,分析积极方面,据材料一“批评......‘私天下’之心的暴政”可知,汉初吸取秦亡的教训,得出有利于汉初政权的巩固;其次,分析消极方面,据材料一“诸侯王......‘僭越天子’”得出地方诸侯势力强大威胁中央。
(2)第一小问目的,据材料二“被义和团截击于京津......仇视义和团”得出阻止义和团运动扩展至自己辖区;据材料二“英国......攫取的权益......原有的意向”得出维护自身既得权益。第二小问危害,据材料一“八国联军被义和团截击......仇视义和团运动”可知,推动中外势力联合的原因之一是打击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得出阻滞爱国运动发展态势;据材料二“英国......维护......攫取的权益”得出维护列强侵华利益;据材料二“清廷......利用......他们仍固执己见”可知,在对待义和团运动的政策上,地方实力派和中央的意见相左,得出形成地方离心倾向;结合所学,从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深重的危害得出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
(3)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共中央领导”可知,通过颁布法律和中共中央领导之下进行实践,得出高度重视;据材料三“1931年......1941年......1947年”可知,从国共对峙的十年开始,包括后来的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都进行过政策性的探索,得出从未中断、不断完善;据材料三“在事实上......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得出重视实践。
第二小问积极作用,据材料三“少数民族的自决权、自由权......民族平等团结”得出团结各族人民投身民主革命;据材料三“局部实践之路......1949年12月2日改称”得出为探寻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积累经验。
26.【答案】(15分)
(1)特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建设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始终关注民生问题)。(每点2分,任意3点7分)
(2)主要内容: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鼓励按劳分配,但要与国家发展相适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农业生产自主与计划生产体制相结合;在学习西方的同时坚持社会主义不动摇。(4分,任答四点即可)
意义:为改革开放建设提供经济思想指导和借鉴;进一步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4分,任答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1)特征:据材料一“面对建国初经济混乱和基础薄弱的国情……”“又根据当时的实际国情制定了……”“坚决反对脱离实际的……”等并结合所学可知,陈云在组织经济工作和制定经济计划时坚持尊重国情及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体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据材料一“坚决反对脱离实际的……”“利用经济规律的本身来实现对物价的稳定”等并结合所学可知,陈云主张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反对脱离规律的高指标,利用价值规律恢复经济、稳定物价;据材料一“努力缩小‘剪刀差’”“发现人民群众的各种不满意……”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在统购统销政策下,陈云关注百姓利益,努力缩小差价,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过程中也十分关注群众态度,及时做出调整,其始终关注民生问题,彰显人民政权的优越性。
(2)第一小问主要内容,据材料二“鸟笼”理论并结合所学可知,陈云主张搞活经济(让鸟飞)但又主张对经济进行合理的把控(笼子里飞),体现其主张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据材料二“无论是工资、奖金还是补贴,必须遵照一定限度”等并结合所学可知,陈云主张按劳分配,比如有奖励性的奖金及津贴,但要有一定限度从而保障国家工业化的资金需求;据材料二“环境污染必须以预防为主……”等并结合所学可知,陈云坚持在环境问题上要未雨绸缪,加强宣传、监管力度,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据材料二“郊区要计划种菜,养猪要派任务……”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农业生产自主与计划生产体制相结合;据材料二“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交流时,中国不能依附……”等并结合所学可知,陈云主张在与资本主义经济交流时要坚持社会主义的独立自主,学习西方但不能动摇社会主义性质。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二陈云的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可知,陈云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紧抓时代脉搏,深刻剖析改革开放精神,主张市场与计划相结合,个人与国家相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共存,以及处理好学习西方与坚持社会主义的关系,因此他的这些思想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思想指导和借鉴,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并且其将中国具体国情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27.【答案】
示例
论题:近代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2分)
阐述:19世纪中期,随着中国国门被打开,西方文化迅速传入。面对民族危机,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掀起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分别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资产阶级激进派主张吸收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掀起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十月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寻中国问题的出路。(8分)
综上所述,中华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文化的变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历史探究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素养。据设问可知,这是一道自拟论题类开放性试题,据材料“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强大的文化主体性……主体性逐渐迷失……跌到历史低点……被贴上落后的字眼”可知,材料的主旨在于论述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故据设问“中国近代史的知识”及材料中的“随着西方文化进化论的广泛传入,中国文化被贴上落后的字眼,整个中国文化被一种迷茫凝重的气氛所笼罩”可得出论题:“近代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阐述过程中将时间定为在“近代”,将内容确定为“中华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随着中国国门被打开,西方文化迅速传入。面对民族危机,不同的阶级提出了不同主张并进行了实践,如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掀起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分别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资产阶级激进派主张吸收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掀起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十月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寻中国问题的出路。最后进行总结,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仍然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山西省吕梁市兴县友兰中学2023-2024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