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单元测试(含答案)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光明日报》1978年5月发表的特约评论员文章中指出:“他们(革命导师)处处时时用实践来检验自己的理论、论断、指示,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毫无偏见。”这是强调( )
A.坚持“两个凡是”的观点 B.遵循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
C.制定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D.坚定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2.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召开了许多重要会议。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一张重要会议知识卡片,卡片横线处应填写( )
时间:1978年12月18日——22日 会议:________ 意义: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七届二中全会 D.十一届三中全会
3.1982年以前新中国宪法的结构顺序为“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982年宪法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调整到“国家机构”之前。这一变化表明我国( )
A.确立社会主义原则 B.高度重视尊重和保障人权
C.探索基层民主自治 D.健全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4.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 )
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5.在1979~2010年的32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9%,2010年的经济规模是1978年的20.5倍;中国对外贸易年增长率达到了16.3%,在32年间完成了144倍的飞跃式增长。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 B.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
6.1984年6月,邓小平在分别接见香港工商界访京团和香港知名人士钟士元等时明确指出:“港人治港有个界线和标准,就是必须由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来治理香港。”这( )
A.保证了香港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繁荣 B.反映了中央政府对香港民众的高度信任
C.凸显香港推行行政体制改革的紧迫性 D.为“一国两制”方针的有效推行指明方向
7.报纸是历史的记录者和见证者之一。对如图所示报刊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有( )
①其发行日期为1979年元旦 ②标志九条方针政策正式提出
③中美关系开始走向了正常化 ④推动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以下是某同学的学习大纲,他学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一、邓小平理论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科学发展观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A.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建设历程 D.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中国方案
9.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逐步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四大思想理论成果共同的特点是( )
A.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B.与时代发展同进步
C.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D.谋求实现民族独立
10.据下图可知,我国90年代末以后(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国家注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C.中西部经济总量已超过东部 D.业已形成合理区域经济格局
11.2019年以来,教育部批准22所学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打破了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的“天花板”。2021年,国务院提出在“十四五”时期,要以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为主要任务,大力培养重点领域专业人才。由此可见,职业教育改革( )
A.标志着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更能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劳动者
C.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D.为奋进的中国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12.1990年邓小平在一次谈话时指出:“美苏垄断一切的情况正在变化。 ……苏联总还是多极中的一个,不管它怎么削弱,甚至有几个加盟共和国退出去。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中国不要贬低自己,怎么样也算一极。”从这段话可以看出( )
A.多极化萌发于20世纪90年代 B.“一超多强”的局面已经形成
C.中国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提升 D.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牢不可破
13.1982年,邓小平在致十二大开幕词中说:“中国人民珍惜自己经过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198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中国决不依附于任何一个超级大国,也决不同它们任何一方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这表明新时期( )
A.中国的外交政策日趋成熟 B.对前期外交政策进行反思
C.外交政策实行战略性调整 D.致力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14.21世纪以来中国外交在不断转型,进一步从“被动应对”向“争取主动”转变,中国对国际体系的参与由融入向塑造转变,即角色从“接受者”“应对者”向“建设者”“塑造者”转变。这一转型( )
A.表明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B.缓和了地区间紧张局势
C.开启了中国融入全球的进程 D.解决了经济的逆全球化
15.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表明当今中国( )
A.致力于加强与周边邻国合作 B.极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
C.主导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 D.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
16.中国近现代的出国考察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8年出国考察潮
时间 代表团团长 出访目的地
1978年3月—4月 李一氓 南斯拉夫、罗马尼亚
1978年3月—4月 林乎加 日本
1978年5月—6月 谷牧 西欧五国(法国、瑞士、比利时、丹麦、西德)
1978年1月—1979年2月 邓小平 缅甸、尼泊尔、朝鲜、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美国
材料二 1978年10月22日,邓小平出访日本,旋访新加坡,邓小平对新加坡的经济制度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他在第二年的一次演讲中说:我到新加坡去考察他们怎么利用外资。新加坡从外国人所设的工厂中获益。第一,外国企业根据净利所交的35%税额归国家所有;第二,劳动收入都归工人;第三,外国投资带动了服务业。这些都是国家的收入。他在1978年所看到的新加坡,为中国人要争取的最基本的成就提供了一个参考标准。在年底的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突然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让一部分城市先富起来。”他当时一口气列举了十来个城市,第一个就是深圳。1979年3月,深圳经济特区成立。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1978年出国考察潮发生的时代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就1978年出国考察潮引发的社会巨变谈谈你的认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占领香港地区共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利用两次鸦片战争的机会,武力夺占香港岛和南九龙半岛。1842年8月9日,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其第三款规定:“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及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第六款规定将南九龙半岛由永租改为割让,“并归英属香港界内”。英国占领香港的第二步,是利用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的机会,于1898年6月9日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及大小二百多个岛屿(今天统称“新界”),租期为99年。
——摘编自余绳武、杨诗浩《中英有关香港的三个条约问题》
材料二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人民从来不承认三个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成立初期,迫于国际国内形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坚持的方针是“暂时不动香港”“长期打算,充分利用”。六七十年代,党中央主张:“在条件成熟的时候,经过谈判和平解决,在未解决以前维持现状。”1981年初,邓小平指出:“香港问题已摆上日程,我们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方针和态度。”事实上,他已经形成对解决香港问题的方针和大体构想,这就是把“一国两制”原则首先用于香港通过谈判,中英签署联合公报,中国最终在1997年7月1日,实现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摘编自萧冬连《中国解决香港问题的始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中国政府应对香港问题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中国解决主权问题的因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毛泽东是最早的探索者……毛泽东在探索中的失误和挫折也为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的借鉴,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继续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探索。他第一次阐明了在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摘编自《川大学者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
材料二 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深刻揭示了我国发展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理论,是我们党科学制定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的根本依据,对于新形势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摘编自刘靖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何以进入新时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作出的贡献,并指出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判断的意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2年至2022年,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第34位上升至第11位;全社会研发经费从1万亿元增加到3.09万亿元;基础研究投入从499亿元提高到1951亿元;研发人员从年均325万人提高到600万人;高新技术企业从3.9万家增长至40万家。在量子信息、脑科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高性能装备、智能机器人、激光制造、区块链、5G等重点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聚焦种子和耕地两个关键问题,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科技创新为疾病防治、公共卫生、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更加精准而全面的支撑。科技创新的渗透性、扩散性、颠覆性作用充分显现,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和百姓生活方方面面,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发展质量和持久动力,并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更加广阔的新愿景、带来更加美好的新期待。
——摘编自张春玲、梁佳惠《科技部:2022年我国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1)根据材料,指出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的突出特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技创新对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重要意义。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A.材料中是强调实践对真理的检验,而不是坚持“两个凡是”的观点;B.从材料中“他们(革命导师)处处时时用实践来检验自己的理论、论断、指示,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毫无偏见。”可以看出是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主张遵循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C.制定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D.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到坚定社会主义的方向。
2.【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78年12月18日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D项正确。1927年召开八七会议,1935年召开遵义会议,1949年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排除A、B、C项。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调整到“国家机构”之前。说明1982年宪法高度重视尊重和保障人权,B项正确;确立社会主义原则的宪法是1954年宪法,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基层民主自治,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了法律体系里的宪法,排除D项。
4.【答案】A
【解析】结合材料“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产量,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部分地方退耕还林还牧”可知,体现的是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A项正确。这一时期仍然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排除B项;“完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1992年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1世纪初,中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排除。
5.【答案】B
【解析】1979—2010年,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进行了局部调整,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对外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是其中的具体内容,B项正确、排除D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于198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
6.【答案】D
【解析】材料中邓小平指出了“港人治港”的标准,为香港回归祖国后“一国两制”方针的有效推行指明了方向,D项正确。A项中的“保证”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当时邓小平的论述针对的是回归祖国后对香港的治理,未体现香港推行行政体制改革的紧迫性,排除C项。
7.【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9年1月1日,《告台湾同胞书》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对于推动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发挥巨大作用,①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就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提出九条方针,②错误,排除AC项;中美关系开始走向了正常化是在1972年,③错误,排除D项。
8.【答案】B
【解析】由所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中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故B项正确;题干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排除A项;毛泽东思想是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科学理论,C项错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中国方案,排除D项。
9.【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均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结合的产物,体现的是与时代发展同进步的特点,B项正确。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排除C项;D项是毛泽东思想的特征,排除。
10.【答案】B
【解析】根据柱状图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四大区域人均GDP增长率都有较大提高,并未出现严重的不平衡情况,说明国家注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B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看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供总量数据,无法得出中西部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东部,排除C项;D项内容与材料无关,排除。
11.【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2019年以来我国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致力于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专业领域人才,符合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故选C项。2021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只谈到职业教育改革,不涉及其他教育形式,无法形成比较,排除B项;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中国提供了实际的人才支持,而不是精神力量,排除D项。
12.【答案】C
【解析】材料中邓小平于1990年指出,中国不能贬低自己,要认识到自己是推动多极化趋势的重要力量,结合所学可知,邓小平这一认知是基于中国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这使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C项正确。多极化萌发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A项;1990年苏联尚未解体,两极格局尚未终结,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情况,排除D项。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中国决不依附于任何一个超级大国,也决不同它们任何一方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可得出新时期我国推行不结盟的政策,实现了外交政策的战略性调整,C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反思,排除B项;致力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是不结盟政策的具体体现,排除D项。
1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时期的中国外交积极主动,中国的角色也由“接受者”“应对者”向“建设者”和“塑造者”转变,这一转变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表明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A项正确。这一转型与地区间紧张局势的缓和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开启了”这一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解决了”表述错误,排除D项。
15.【答案】D
【解析】题干中的一系列外交活动体现了我国结伴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表明我国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故选D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致力于加强与周边邻国合作,排除A项;题干没有反映我国只是跟发展中国家加强关系,排除B项;“主导”一词表述错误,排除C项。
16.【答案】(1)时代背景:文革结束,百废待兴;计划经济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思想束缚趋于宽松;外交关系的改善;反思苏联模式的需要;西方经济发展的刺激;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2)认识:对外开放是国内经济、政治等发展的需要;重视学习与借鉴外国成功经验,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借鉴外国经验应立足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平等互惠基础上加强交流,促进共同发展。
17.【答案】(1)变化:从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到发表谈话再到和平谈判;从晚清被迫“割让”“租借”香港到建国初条件不成熟时暂维持香港现状,再到1997年最终恢复行使香港主权;从没有明确可行的解决方针到提出和践行“一国两制”。
(2)因素:国家实力尤其是经济和科技实力;国际地位和政治影响力;国际环境;领导人和人民的因素。
18.【答案】(1)贡献:领导全党进行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召开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确立了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决策;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国两制”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意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理论;为党科学制定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提供了依据;对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19.【答案】(1)特色:科技创新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核心;创新指数、科研经费、科研人才、创新企业不断增加;基础研究与尖端科技研发并举。
(2)意义:科技创新促进中国物质文明高质量发展,增强综合国力;以服务人民利益为宗旨,实现共同富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自然和谐共生;成果惠及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统编版(部编版)纲要上 第10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单元测试(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