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苏省苏州市2024年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历史模拟卷(八)(答案)

江苏省苏州市2024年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历史模拟卷(八)
一、选择题
1.2023年7月,中国神话史诗大片《封神》震撼火爆于整个暑期。该神话故事创作的历史背景源于(  )
A.武王伐纣 B.涿鹿之战 C.精卫填海 D.大禹治水
2.西汉设置的西域都护府,治所在今天新疆的轮台县。西域都护府的建立打破了匈奴继续称霸西域的美梦,标志着西汉政府开始对西域实行有效的统治。材料体现出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
A.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B.扩大了西汉的统治疆域
C.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D.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
3.历史总有许多巧合。淝水之战与赤壁之战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北方统一政权南下企图统一全国、都号称百万大军、都占据绝对的兵力优势、都以失败告终。这两场大战的北方统帅分别是(  )
A.刘备、曹操 B.苻坚、刘备
C.苻坚、曹操 D.司马懿、孙权
4.很多古籍文献中都有张骞引入“胡种”的记录,如《西京杂记》载:“苜蓿原出大宛,汉使张骞带归中国。”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描述胡瓜时也讲到:“张骞使西域得种,故名‘胡瓜’。”从材料可以看出张骞出使西域(  )
A.建立了汉对西域的有效管辖
B.丰富了中原人物质生活
C.密切了汉与西域各民族关系
D.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形成
5.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写道:“秦代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汉代重在‘尊’,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这里“禁”和“尊”的共同目的是(  )
A.统一思想,加强皇权 B.以法治国,巩固统治
C.顺应自然,保障民生 D.选贤任能,反对攻伐
6.“在解决日益迫切、日益紧张的社会秩序问题时,他们有的热衷于君主在官僚机构各种权力的操纵,有的比较注重法律制度的绝对性和实用性。”以此判断“他们”是(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7.2022年9月,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项目进展会在北京发布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新成果。经过进一步探索,二里头夏代都城有了新发现,以道路和墙垣规划为多个方正、规整的功能区,形成多网格式宏大格局,确立了都邑规划布局的基础框架。这一发现(  )
A.利于了解夏朝手工业发展状况
B.代表旧石器时代城市建筑水平
C.说明社会的贫富分化日益明显
D.为研究早期国家提供重要依据
8.据如表可知郡县制和刺史制度共同的历史作用是(  )
郡县制 刺史制度
秦始皇建立郡县制,全国初分36郡,在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地方。
A.实现了国家统一 B.推动了经济发展
C.强化了中央集权 D.促进了民族交融
9.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木骨都束(今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麻林(今肯尼亚马林迪)、刺撒、祖法儿、沙里湾泥、竹步(今索马里)……凡三十余国。据材料可知此远航行(  )
A.郑和率船队远达红海沿岸
B.比欧洲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C.开创大西洋与太平洋航线
D.增进与欧美国家友好往来
10.明朝朱元璋封了25个藩王在外抵御外敌,严令藩王不得进京,结果是藩王有兵但不得进京。而清朝王爷的册封是礼仪性的,且必须居住在京城,结果是王爷无兵且不得出京,明清两朝对藩王的管制,从侧面反映出(  )
A.藩王在威胁皇权 B.分封制日渐徒有其名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宗室诸王地位的提高
11.郑和七下西洋,每一次都行至东南亚,通过赏赐当地的领袖、同当地居民贸易的方式向东南亚各国输入当时中国的物产,以瓷器、丝绸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和铁制农具等各类金属制品为主;东南亚各国也通过贸易、朝贡等方式将当地的特色物产输入中国,如犀牛角、象牙、香料、药品等。这说明郑和下西洋(  )
A.宣扬了明朝的国家威望
B.增加了明朝的财政收入
C.加强了中外之间的交流
D.促进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2.陈旭麓说:“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这一制度(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B.增强了社会的流动性
C.体现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D.得益于门阀士族的推动
13.《东京梦华录》记载:“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材料反映出北宋(  )
A.经济重心南移 B.粮食作物增产
C.海外贸易发达 D.商业贸易繁荣
14.元朝版图辽阔,针对西南地区的特点,在西南边疆设置了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等机构进行管理,并实行“土司制度”,大量任用当地土官,因俗而治。这一做法(  )
A.消除了边疆与内地的差距
B.阻碍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D.使元朝疆域不断向外扩展
15.魏征原本是太子建成下属,但是唐太宗见他才堪大任,便不计前嫌,委以重任。魏征也不负其望,刚正不阿,敢于犯颜直谏,及时诤谏匡正太宗政令的误差。据此可知,唐太宗(  )
A.用人唯贤,不拘一格 B.制定法律,宽省刑罚
C.重用酷吏,打击门阀 D.勤于政事,励精图治
16.“红军队伍星夜渡过于都河,由此踏上战略转移的征程。这一走,就是两万五千里。高山峻岭,大河险滩,草地荒原,一路战火,一路牺牲,一路播种,一路收获。”这体现了(  )
A.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
B.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
C.万众一心共御外辱的抗日精神
D.不畏艰险乐观向上的长征精神
17.1937年9月的一天,陕西省原县石桥镇的一个大坝上,一些穿着灰军服、戴着红星帽的工农红军,即将穿上国民党军队的黄军服,戴上缀有国民党党徽的黄军帽。红军脱帽换装的原因是(  )
A.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扶植伪满州国傀儡政权
B.华北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C.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D.日本全面侵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实现
18.1919年11月1日鲁迅在《新青年》6卷6号上发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提出了新型父子关系中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应该是对等的,号召先从觉醒的人开手,肩住了黑暗的闸门,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他意在(  )
A.发起文学革命 B.批判传统旧道德
C.倡导教育改革 D.传播马克思主义
19.《南京条约》第八条规定:“此后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人民交涉事件,应明定章程,英商由英国办理,内民由内地惩办。”清政府本想彰显大国风范,但并没有意识到将中国司法主权中的审判权割让出去了。可以看出当时的清政府(  )
A.在外交中体现包容的大国风范
B.对英国商人给予一定优惠政策
C.还未形成现代国家的主权观念
D.尊重英国在中国的平等司法权
20.这场战役共解放包括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全国经济中心上海,以及杭州、武汉、南昌在内的167座城市,歼灭国民党军43万余人,彻底粉碎国民党政府“划江而治”的迷梦。这场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渡江战役 D.平津战役
2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机械工业绝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大城市和太原、重庆、武汉等少数内陆城市,中原仅有一些简陋的修理业。而在“一五计划”中的156项重点工程中,机械工业占24项,其中4项落户洛阳。“一拖”等企业的建成使洛阳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机械制造业的核心基地之一。材料表明洛阳工业基地的建立(  )
A.改变了国家机械工业的布局
B.带动了当地商业服务业的繁荣
C.促进了洛阳的城市化发展
D.使洛阳成为人才产品双重基地
22.李华同学运用时间轴对中国某一时期的重大史事进行梳理,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A.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B.民族工作的有效开展
C.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入 D.外交领域的显著成就
23.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恳求身边的同志说:“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活着我没有治理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理好!”临终前提出这一要求的是(  )
A.王进喜 B.焦裕禄 C.雷锋 D.黄继光
24.著名企业家联想集团董事长柳传志曾经回忆说:“过去报纸一登全是革命。全是斗争。(1979年)我第一次看到《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如何养猪的报道,(感觉)气候真是要变了!”柳传志所感受到的“变”是指(  )
A.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B.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开展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确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25.1964年10月16日凌晨,最先照亮罗布泊地平线的不是太阳,而是一个腾空而起的巨大火球。随后,火球与地面冲起的尘柱连成一体,形成极为壮观的蘑菇云。这一场景见证了我国(  )
A.国防实力的增强 B.飞天之旅的开始
C.通信事业的发展 D.生态环境的改善
二、综合题
26.从文化和社会史的角度考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周平王东迁前后开始,“中国”的周边地区……当地的人们越来越愿意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出现主动向“华夏”靠近的趋势,结果使得蛮、夷、戎、狄地区自身也逐渐转化为“中国”。……转化的动力,都在于他们认同华夏文明是一种比他们自身原有文化更加卓越的文化形式。
——摘编自王珂《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1)依据材料一,概括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及其出现的原因。
材料二 自秦王朝建立、统一国家的出现,到真正完成统一,应历经几个时期:首先,秦始皇创建的秦王朝,乃是统一中国的开始,其统一仍停留在制度上的层次;其次,由秦至汉则是统一的继续,西汉王朝建立之后,才将统一推进到社会文化的深层,即价值观的统一。
——摘编自林剑鸣《中国古代国家统一的历史过程》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国何时完成统一大业,建立起秦朝?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通过创立哪一政治制度,实现了政治制度的统一?汉朝哪一位皇帝采取哪一措施“将统一推进到社会文化的深层,即价值观的统一”?
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为推动“文化融合”措施,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融合”的影响。
27.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休戚与共,共同推动了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获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1)阅读材料一,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指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根据材料指出这一“成熟办法”的作用。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判断图一中A和图二中B分别代表什么朝代?AB两个朝代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分别在ab两地设置了什么管理机构?
材料三:清代边疆民族治理政策的总框架是“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因其地域的广阔性,决定清代边疆政策内涵的多样性……在西藏和西南地区,又根据当地政治、历史、民族特点实行不同的措施。
——摘编自马大正《略论清代边疆政策研究》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代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所采取的措施。(任答一点即可)
(4)综合以上材料及问题,请归纳明清时期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措施有何共同作用。
28.某历史兴趣小组以“近代中国的变化”为主题展开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社会性质的变化】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一、图二所示战争的名称。在图片三后中国与帝国主义签订了什么条约,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经济生活的变化】
材料二:在内忧外患压力下,同治年间(1861﹣1875年),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发动了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科技自救运动。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指导下,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了一批近代企业。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等逐步发展起来。在此期间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而许多爱国人士也投入到“实业救国”之中,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夹缝中产生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次自救运动的口号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此次自救运动的历史地位。
材料三: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辛亥革命后…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人们竞相投资设厂,海外华侨也归国创业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的挣扎。
——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为什么会在一战期间出现“短暂的春天”。并指出严重阻碍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正常发展的因素。
【思想风俗的变化】
材料四:辛亥革命后,社会风俗和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人人讲平等”的新风气。人们之间不许称“大老爷”“老爷”“大人”,不许府署官员坐轿。男人剪了辫子,女人裹脚的也大大减少……有的从前颓废的青年向亲人表示:“中国革命成功了,我要做一个新中国的新人。”
——摘编自《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4)材料四反映出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青年说“中国革命成功了”。
材料五:从1915年开始,新文化运动在中华大地兴起。新文化运动者们认为,中国之所以危亡,民主科学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陈独秀指出,以孔子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的觉醒和社会进步。李大钊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
——摘编自杜维明《儒学创新的契机》
(5)据材料五,概括新文化运动在中华大地上兴起的原因。
参考答案
1-10 ABCBA DDCAC
11-20 CBDCA DDBCC
21-25 AABCA
26.(1)现象:春秋战国时期,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逐渐融入华夏族。原因:周边民族与汉族频繁接触,主动学习中原文化;华夏文明自身的优越性。
(2)公元前221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措施: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措施,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3)措施:说汉语、改汉姓、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促进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7.(1)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作用:获得了他们的爱戴;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2)朝代:元朝;清朝。机构:澎湖巡检司;伊犁将军。
(3)原则:多样性、因地制宜。措施:册封宗教首领,设置驻藏大臣和噶厦,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等。
(4)作用: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8.(1)战争: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条约:《辛丑条约》;变化: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口号:自强、求富;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3)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改善了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临时政府的法令激发了资产阶级创办实业的热情;抵制外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一战的发生,致使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民族工业获得了一个发展的有利空间。
因素: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
(4)变化:民主、平等意识增强。
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5)原因:封建伦理道德严重束缚了中国的近代化,导致民主科学无法实现,社会难以进步,中国陷入危亡境地。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江苏省苏州市2024年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历史模拟卷(八)(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