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
历史试卷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题3分)
1.黄土高原北部的石峁古城属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石峁居民利用谷物发芽和酒曲等方法,酿造出以黍、小麦、水稻、百合、芡实、野豌豆等为原料的多种酒类,其酿造方法和原料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黄河中游地区基本一致。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原始农业的多地起源 B.生产领域的专业分工
C.区域文化的传播交流 D.酿酒技术的发展成熟
2.1906年,孙中山演讲说,欧美各国“文明进步”却引起“社会革命”,“文明有善果,也有恶果……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故成此不平等的世界。我们这回革命,不但要做国民的国家,而且要做社会的国家”。据此可知,孙中山( )
A.明确提出了反帝救国思想 B.倡导实行民生主义
C.克服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D.主张摒弃西方制度
3.“直诉”是古代吏民自下而上沟通诉求的一种特殊方式。秦代“直诉”文书由御史长官代理审核,汉代内廷的尚书逐步替代外朝御史,协助天子处理“直诉”文书。这一变化的实质是( )
A.政府行政效率的提升 B.中枢权力机构的异化
C.原始民主遗风的复苏 D.君主专制权力的加强
4.屯田制是一种由政府提供土地,组织农民或士兵耕种,以解决军队给养或收取税粮的制度。三国时期的东吴推行了大规模的屯田,将屯田与水利开发并举,屯田制度与东吴政权相始终。据此可知。东吴的屯田( )
A.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B.奠定了国家统一的基础
C.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缓和了东吴内部的矛盾
5.11世纪初.潮州城中凡二十六坊……并唐时旧坊名也。居民棋布.售端直,列肆者百室,俗皆仅服,中有胡服者,盖杂契丹渤海妇女耳。由此可见,当时南州( )
A.继承了唐代的坊市制度 B.改变了金朝的市镇面貌
C.出现了民族交融的高潮 D.呈现了民族杂居的状态
6.下表为郑观应去世时间的不同历史叙述,据考证辨析最有可能是
史料采集时间 史料来源 史料内容
1979年左右 郑观应的三子郑润粢回忆 “我父死时正是我中学毕业那年,即1922年5月下旬……死时我正在他身边”。
1937年 《郑雍陌祖房谱》 “官应(郑观应的本名)公……卒于民国十年辛酉五月初七日(1921年6月12日),享寿八十。”
1921年6月15日(农历五月初十) 上海《申报》刊登郑观应亲属发布的一则讣告 “郑公陶斋,于夏历五月初九日寅时寿终,谨择于五月初十日酉时大殓……”
1921年7月19日(农历六月十二) 上海《申报》刊登郑观应亲属发布的另一则讣告 “……陶斋府君,痛于辛酉年夏历五月初九寅时,寿终于上海招商局公学驻校校董公寓……择期扶柩回籍安葬……”
A.1922年5月下旬 B.1921年6月12日
C.1921年6月14日 D.1921年6月15日
7.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军事理论的形成 B.生产方式的变革
C.政治制度的演进 D.地形地势的利用
8.在实行察举的两汉之际,还有考试这样一个辅助性的环节。到了魏晋时代,居然倒退到全凭中正官作出一个模糊评语的地步。既然不能量化考核,结果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由此可知,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 )
A.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B.减少了政治腐败现象
C.减弱了士族对政权的控制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9.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断( )
A.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 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
C.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 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
10.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
A.皇权旁落 B.相权转移
C.地方权力削弱 D.行政效率降低
11.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12.中国历代都高度重视户籍编纂工作。以下有关史实正确的是
A.汉朝由御史大夫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地方也有专人负责
B.东晋不时进行“土断”,使黄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C.隋朝建立后,命州县官进行“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
D.清朝乾隆年间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不再登记人口数量
13.春秋以后,官书已经散入民间。在这以前,由于王室垄断,书籍的阅读范围受到严格控制,到了春秋末,士阶层也已能够读到王室图书。据《史记)载,孔子“西观周室(的书籍),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这一变化( )
A.表明周王室通过礼贤下士来挽救统治 B.有利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C.说明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影响广泛 D.反映礼崩乐坏现象日益普遍
14.宋徽宗时,交子恶性膨胀,朝廷强行把交子推广到长江以北诸路,并改称“钱引”。钱引大量发行,其价值不断下降。四川地方政府允许百姓用钱引购买白绢和缴纳各种赋税。至南宋理宗时用会子收兑钱引,钱引共流通约150年。据此可知,宋代
A.南方经济的发展动荡不定 B.纸币的信用稳定难以维持
C.商品流通的规模不断扩大 D.地方割据影响货币的流通
15.1949年,《共同纲领》表述为“应以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和发展重工业为重点”。到了1953年9月,周恩来在政治协商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首先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据此推知,中国重工业从“重点”到“优先"变化的重要前提是( )
A.民主政治的逐步完善 B.新生政权的日益巩固
C.外部环境的不断改善 D.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
16.有学者对汉成帝时东海郡100余位地方长吏升职情况进行考证,其中积功升迁者74人,秀才迁者3人,以廉迁者14人,以孝廉迁者1人,以捕盗尤异迁者11人,以方正迁者2人,以为军吏十岁迁者2人,以诏书迁者5人。据此可知,当时( )
A.地方政府行政效率较低 B.诸侯有官吏任免权
C.察举制为选官主要途径 D.官员考核方式多样
非选择题(12+13+13+14=52分)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致远舰是北洋海军主力巡洋舰,1894年9月在甲午海战中沉没。战争结束后清廷颁布上谕,大力褒扬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赐谥“壮节”。
材料一 致远药弹尽,适与倭船吉野值。管带邓世昌……谓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船,则我军可以集事(成事),遂鼓快车,向吉野冲突。吉野即驶避,而致远中其鱼雷,机器锅炉迸裂,船遂左倾,顷刻沉没,世昌死之,船众尽殉。
——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1897年)(此书多参考当时的公文、电报、私人信函等)
材料二 (致远舰)被1枚重炮弹……命中了水线。总之不管怎样,它开始严重倾斜,显然是受到了重创。该舰的管带……下定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于是向一艘敌人最大的军舰冲锋,准备实行撞击。一阵重炮和机关炮弹的弹幕扫过他的军舰,倾斜更加严重了,就在即将撞上敌舰之际,他的船倾覆了。军舰从舰首开始下沉……所有舰员与舰同沉。
——镇远舰美籍雇员马吉芬的回忆(《世纪杂志》,1895年)
(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的史料价值的不同点。
材料三 2016年秋国家文物局圆满完成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任务。
此次调查,也对致远舰的破损情况有了较准确的掌握,整体保存一般,钢板、锅炉零件因爆炸而抛离原来位置,火烧情况严重。
考古发现外壳板保存完好……近艏部处发现保存完好的鱼雷引信、一些完好的弹药,均说明并未发生被鱼雷直接击沉或鱼雷舱中炮发生殉爆。
致远舰……处于北洋舰队左翼最外围的位置,也是最容易成为日军集火攻击的对象……中炮进水后……一直坚持在战场上(考古揭示出大面积的火烧痕迹)。
——摘编自《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报告》
(2)综合三则材料,说明你所能确认的历史史实。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统治者处理当时国际关系时,贯彻儒家“平天下”与“协和万邦”理想,唐太宗要“四海一家”,唐玄宗则要“存至公之道,永协和平之义”。在和平共存之指导下,唐朝与周边和平交往,“蕃汉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互市交通……彼此丰足,皆有便宜”。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顺治五年(1648年),顺治帝发布《申严海禁敕谕》,规定北自天津南至广东沿海岸线各省,一律“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交逆贼贸易者……不论军民,俱行奏闻处斩”……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听取李光第等人的建议,颁布诏令:“今海内一统,寰宇宁谧,满汉人民相同一体,令出洋贸易,以彰富庶之治,得旨开海贸易。”
——摘编自吴昊《禁海与开海——论清代前期政府海疆治策的转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外交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初对外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康熙调整政策的原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至17世纪,葡萄牙、荷兰等地商人将中国茶叶带到欧洲。随后,俄国使团和官私商队纷纷到北京进行茶叶贸易,开辟出三条中俄贸易路线。1689年,中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规定:两国人民带有往来文票的,允许其边境贸易。后来,因边境形势恶化,互市一度中断。1728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恢复了互市贸易,使得茶商聚集于张家口、库伦、恰克图等地,“万里茶道”初步形成。此后中俄边境保持长期的稳定局势,为两国贸易发展提供了条件。这一时期,输俄华茶主要来自福建武夷山,由于清政府不允许外商到中国内地采购茶叶,晋商垄断中俄茶叶贸易。
材料二2014年,习近平主席访问蒙古期间,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复兴“万里茶道”有机结合。“万里茶道”是一条以运输交易茶叶为主、拥有明确线路走向的水陆混合交通线路,最初是为满足中国西北各民族、俄罗斯乃至欧洲对中国南方茶叶的需要而开拓的国际商道,实现了南北不同经济类型的互补和民生需求,促进了沿线市镇的兴起与繁荣,实现了中国南方与北方、俄罗斯乃至欧洲思想、知识和价值观等多维度的交流与文明互鉴。其沿线留下的古茶园、村镇、纪念性建筑、古道和相关工具、器具、文献以及与茶叶种植、加工、运输相关联的茶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万里茶道”作为文化线路遗产的客观存在。活跃在茶道上的各行为主体淬炼出开放包容、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万里茶道”的存续期,正是中国从传统社会末期到近代社会转变的历史大变局时期,是中国开始融入世界体系的关键时期,也是世界从彼此封闭走向全球化的起始期。
——均摘编自黄柏权、平英志《以茶为媒:“万里茶道”的形成、特征与价值》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万里茶道”形成的原因,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万里茶道”发展的价值。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许倬云《万古江河》一书以江河流域的扩大比喻文化的进展,以八章(如下表)规模从中国文化发源的地理空间开始谈起,论及史前时期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与分合,然后再细述中国文化在不断的冲突与融合中,一步步扩大并最终进入世界体系的历程。
《万古江河》目录
章序 章名
第一章 古代以前:中国地区考古略说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黎明(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3世纪)
第三章 中国的中国(公元前3世纪~公元2世纪)
第四章 东亚的中国(公元2世纪~公元10世纪)
第五章 亚洲多元体系的中国(公元10世纪~公元15世纪)
第六章 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上篇)(公元15世纪~公元17世纪)
第七章 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下篇)(公元17世纪~公元19世纪中叶)
第八章 百年蹒跚(公元19世纪中叶~公元20世纪中叶)
选择目录中的任意一章,结合所学中国史知识,阐述该时期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要求:选择章节对应时期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1.C2.B3.D4.A5.D6.C7.B8.D9.C10.B11.A12.C13.B14.C15.B16.D
17.(1)不同点:材料一为历史研究专著,且史料来源多为一手史料(其中历史研究专著,史料来源多为一手史料)。材料二为个人回忆,为亲眼所见,但受个人局限,并不一定能够完全了解事件的真相(其中个人回忆,受个人局限,并不一定能够完全了解事件的真相)
(2)史实:舰船沉没前坚持抗战;致远舰中炮受创;想要撞击敌舰与敌同沉;出现锅炉爆炸。
18.(1)特点:①以儒家和睦、友邻思想为指导;②实行和平开放的对外政策;③经济交往发挥重要作用。
(2)变化:经历顺治时期禁海到康熙时期开海的转变(由禁海到开海的转变)原因:①统一台湾,设台湾府进行有效管理,东南沿海地区逐渐稳定;②发展沿海地区经济,恢复海外贸易的需要;③统治者对外思想的调整;④有识之士的积极推动。
19.(1)原因:政治角度: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中俄两国政府的推动;清政府加强边疆治理的现实要求。经济角度:商品经济发展;商帮发挥重大作用;民间边境贸易往来的促进;丝绸之路发展的影响。文化角度:茶文化的传播,中外文化交流;国际角度: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其他:茶叶作为商品自身的优势,西方世界对茶叶的青睐。(任答四点)
特点: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相适应;②受边境局势影响大;③政府规范管理;④依托国际条约或协定或国际法加强官方合作;⑤官方与民间互动助推;⑥分布范围广(空间广阔环境复杂)、中心突出;⑦多放射网状分布、运输路线多元(依托水陆混合交通线路运输);⑧以茶为媒多维一体(兼有经济、文化交流);⑨融入全球化;⑩存续时间长,活态存在延续至今;是复合型文化线路遗产。(任答四点)
(2)价值:(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角度)①加强对西北地区的边疆治理;②具有协同“一带一路”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时代价值。(经济和社会生活角度)①具有资源交换、互通有无的经济价值;②以茶为媒,从封闭走向全球化的历史价值;③振兴中国茶叶行业发展,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与传播角度)①利于综合开发利用茶源地资源的生态价值,丰富了文化遗产;②丰富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具备不断传承、创新发展的突出文化价值;③传承开放包容、开阔进取的精神价值;④有利于复兴中华茶文化,以茶道融入世界;⑤其合作共享、文明互鉴的文化交流价值,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任答五点)
20.示例一第三章:中国的中国。
阐述:公元前3世纪~公元2世纪,是战国至秦汉时期。这一时期,在政治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从萌发到建立;在经济上,小农经济从出现到巩固;在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独崇儒术;在民族关系上,华夏认同不断扩大到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该时期传统中国的国家体制和经济文化结构及民族格局日渐成熟,奠定了当今中国基本形态。
示例二第四章:东亚的中国。
阐述:公元2世纪~公元10世纪,是魏晋至五代隋唐时期。这一时期,在政治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从建立到成熟;在经济上,小农经济进一步发展并走向成熟;在思想文化上,佛道儒融合;在民族关系上,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在对外关系上,韩、日等国频繁至中国学习各种文化。该时期,中国儒家文明辐射东亚朝、日等,奠定了东亚中华文化圈。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2023-2024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