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2023-2024上学期八年级物理期中测试(无答案)

2023年秋八年级期中物理学情问卷
(满分120分 90分钟完卷)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填写清楚.
2.所有题在答卷规定的位置作答,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卷交监考老师.
一、 选择题(4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每小题2分)
1.2022年11月29日23时08分,小明从电视上看到搭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基地发射时奔向太空的场景,他对爸爸说:“火箭点火后底部产生大量的白气可能是泡沫”,他这种说法属于(  )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D.交流合作、评估
2.下列计算过程正确的是(  )
A.7.2mm=7.2mm×10-3=7.2×10-3m
B.15m=15×106=1.5×107μm
C.2.5km=2.5km×105cm=2.5×105cm
D.3.0×106cm=3.0×106×10-2m=3.0×104m
3.小明利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cm、2.36cm、2.45cm、2.36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
A.2.36cm B.2.357cm C.2.35cm D.2.38cm
4.一物体运动了一段路程,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4m/s,后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6m/s,这个物体整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  )
A.4m/s B.4.8m/s C.5m/s D.6m/s
5.长春市“两横三纵”快速路建成后,极大地方便了市民的通行,一辆汽车正在快速路的高架桥上行驶,则(  )
A.以该汽车为参照物,司机是运动的
B.以高架桥为参照物,该汽车是静止的
C.以桥上路灯为参照物,该司机是静止的
D.以该司机为参照物,桥上路灯是运动的
6.一首古代诗词写道:“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岸上的树木 B.乘坐的小船 C.河边的卵石 D.闪动的水波
7.《吕氏春秋·察今》记录了“刻舟求剑”的典故。学习物理知识后使我们懂得,要确定剑落水的实际位置,应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岸边的树 B.舟 C.舟上的标记 D.水流
8.在某次测试中,甲、乙两车在同一道路上向东做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则(  )
A.甲、乙两车都做加速直线运动
B.两车出发前相距20m,甲比乙晚出发5s
C.在第10s时两车速度相等
D.5~10s内乙车相对于甲车向东运动
9.一辆汽车以速度v1行驶了的路程,接着以速度v2=20km/h跑完了其余的路程,如果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v=40km/h,则v1的值为(  )
A.32km/h B.50km/h C.60km/h D.80km/h
10.下列关于声现象的配对中,错误的是(  )
A.“震耳欲聋”——音调高
B.“长啸一声,山鸣谷应”——回声
C.“隔墙有耳”——固体也能传声
D.“闻其声,知其人”——发声体不同,音色不同
11.“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于2016年10月17日发射成功,这使人们对宇航员的生活和工作更为关注。他们在飞船外工作时,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对话,其主要原因是(  )
A.太空中噪声太大 B.太空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
C.太空上声音传播速度太慢 D.声音只能在地面附近传播
12.下列事例中,属于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
A.利用回声定位制成的超声导盲仪探测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物
B.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
C.通过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
D.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
13.小明假期旅游时发现一处深井,边上有“井深危险”的警示标志。他让一石头自由落向井底,用秒表测出“从石头离开手到听到石头击打水面的声音所需的时间”为0.4s,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m/s,石头下落的平均速度小于声音速度,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井的深度为136m B.井的深度为68m
C.井的深度小于68m D.井的深度大于68m
14.有一段长为18米的装满水的铁管,将耳朵贴在装满水的铁管一端,在另一端敲击一下,能听到几次声音?(已知:声音在铁、水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依次为5200米/秒、1500米/秒和340米/秒。人耳能分清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要大于0.1秒。)(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15.下列语句不涉及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
A.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B.如影随形,形影相伴
C.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D.井底之蛙,所见甚小
16.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后传播速度会变小
B.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物体在平面镜中成正立、等大的实像
D.太阳光透过教室中装满水的饮水桶出现了彩色光带,这是光的色散现象
17.雨后天晴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下面判断中正确的是(  )
A.迎着月光走,地上发亮处是水;背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水
B.迎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水;背着月光走,地上发亮处是水
C.迎着月光走或背着月光走,地上发亮处都是水
D.迎着月光或背着月光走,地上的暗处都是水
18.甲、乙两同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下面判断错误的是(  )
A.在0~10s内,甲同学比乙同学运动得快
B.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100m处相遇
C.在10s~20s内,甲同学速度为10m/s
D.在0~15s内,两同学的平均速度相等
19.下列光现象与图中廊桥倒影形成的原理相同的是(  )
A.镜花水月
B.小孔成像
C.海市蜃楼
D.立竿见影
20.《旧唐书·魏徵传》中记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其中“以铜为镜”涉及到的光现象原理是(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色散 C.光的反射 D.光的折射
21.如图所示,一束光线斜射到平面镜上,入射光线与平面镜夹角为30°,若要使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垂直,则下列操作可以实现的是(  )
A.平面镜不动,入射光线绕O点顺时针旋转15°
B.平面镜不动,入射光线绕O点逆时针旋转15°
C.入射光线不动,平面镜绕O点顺时针旋转15°
D.入射光线不动,平面镜绕O点逆时针旋转30°
22.如图所示,平面镜M直立在水平地面上,长6cm的铅笔平放在地面上且与平面镜垂直,笔尖离平面镜10cm,现铅笔以2cm/s的速度垂直平面镜向它匀速靠近,则(  )
A.铅笔的像为虚像,且尖端朝右
B.笔尖的像移动速度大于笔尾的像移动速度
C.在面镜的过程中,铅笔的像变大
D.将M逆时针转动45°,铅笔的像竖直且尖端朝下
23.某商场有一自动扶梯,某顾客沿开动(上行)的自动扶梯走上楼时,数得走了16级,当他以同样的速度(相对电梯)沿开动(上行)的自动扶梯走下楼时,数得走了48级,则该自动扶梯级数为(  )
A.22级 B.32级
C.24级 D.条件不足,不能确定
24.平面镜前有一个长为30厘米的线状物体MN,M端离镜面7厘米,N端离镜面25厘米,如右图所示。则N点的像N'到M端的距离是(  )
A.20厘米 B.30厘米
C.40厘米 D.50厘米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25.在“神舟十六号”升空的过程中,以地面为参照物,“神舟十六号”是    的;以飞船为参照物,航天员是    的。(均选填“静止”或“运动”)
26.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是唐代李白《望天门山》中的诗句,从物理学角度看,我们乘船的人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   。
27.两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甲的速度为2m/s,物体乙的速度为3m/s,则它们通过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之比为    。
28.如图甲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图甲中测得木块的长度为   。如图乙所示,秒表的读数为    s。
29.百米赛跑时,甲、乙两名运动员从同一起跑线同时起跑,某时刻的位置如图所示,运动较快的是    运动员。

(第28题图) (第29题图)
30.在同一条公路上,A汽车从甲地驶向240km远的乙地,如果前半程的速度为40km/h,后半程的速度为60km/h,则前半程耗时   h,全程平均速度为
   km/h;同时B汽车从乙地驶向甲地,如果前一半时间的速度为40km/h,后一半时间的速度为60km/h,B汽车全程平均速度为    km/h。
31.声音以    的形式向外传播。如图所示,当游客在天坛圜丘顶层的天心石上说话时,听到的声音格外响亮,这是建筑师利用声音的反射,使    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得到加强造成的音响效果。
32.雷雨天,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是因为    ,若某次闪电后3秒听到了雷声,则发生闪电的地方距离观察者约    m。
33.一门反坦克炮瞄准一辆坦克,开炮后经过0.6s看到炮弹在坦克上爆炸,再经过2.1s才听到爆炸的声音,若当时的声速是340m/s,则反坦克炮距坦克    m,炮弹的速度是   。
34.甲、乙两物体运动的路程之比为2:3,所用时间之比为3:2,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   。
35.下图是甲、乙两个物体运动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请根据图像判断,乙物体做    (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甲物体的运动速度是    m/s。甲、乙两物体同时出发,在第    s相遇。
36.某高校每天早上都派小汽车准时接刘教授上班 一次刘教授为了早一点赶到学校,比平时提前半小时出发步行去学校,走了27分钟时遇到来接他的小汽车,他上车后小汽车立即掉头前进 设刘教授步行速度恒定为v,小汽车来回速度大小恒定为u,刘教授上车以及小汽车掉头时间不计,则可判断:刘教授提前 分钟到学校,刘教授步行速度和小车速度之比v:u= 。
37.已知两物体A、B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之比是3:2,经过的路程之比是4:3,则它们的时间之比是 。另一物体C在某次运动过程中,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1,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2,全过程的平均速度为v,已知v1:v2=2:3,则v1:v= 。
三、作图题(每小题2分,共4分)
38.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
39.画出图中入射光线AO的反射光线。
(第38题图) (第39题图)
四、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22分)
40.小明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使小车从带刻度尺的斜面上由静止下滑,如图所示。
(1)该实验斜面坡度不能太大的原因是    。
(2)小车在AC段平均速度vAC=   m/s。
(3)如果不小心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4)由实验看出,小车下滑过程中是在做    直线运动(选填“变速”或“匀速”),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图    。
(5)小球在AC段运动过程中,经过时间tAC中点时的速度为v1,经过路程sAC中点时的速度为v2,则v1   v2(选填“>”“<”或“=”)。
(6)实验完成后,学习小组分别得到了小车全程的运动速度v3,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1和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2。根据学过的运动学知识可知道v1、v2、v3从大到小依次是:   。
(7)小明进一步实验测得小车斜面上运动时,前半程平均速度为v1,后半程平均速度为v2,则小车全程平均速度v3=   (用字母v1和v2表示)。
(8)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   ,理由是    。
41.如图所示,小琳将几个小纸团放在正在播放音乐的扬声器的纸盆上,她发现纸团上下不断跳动。
(1)她断开开关,让扬声器停止播放音乐,纸盆上的小纸团    (选填“还在”或“停止”)跳动。这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的   而产生的。实验中小纸团的作用是将纸盆的   ,从而便于观察。
(2)她在扬声器播放音乐时,调大音量,发现小纸团跳得    (选填“更高”或“更低”),这说明了:发声体的    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3)小琳突发奇想:若将该实验装置移到月球上进行实验,当扬声器播放音乐时,她    (填序号)
A.既能听到声音,又能看到小纸团跳动
B.不能听到声音,但能看到小纸团跳动
C.既不能听到声音,也不能看到小纸团跳动
42.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实验器材有:带底座的玻璃板、白纸、笔、火柴、光屏各一,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刻度尺,选择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目的是便于比较像和物体的
   关系;
(2)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便于   ;
(3)在竖立的玻璃板前后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   ;
(4)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像;
(5)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蜡烛A的像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同时像将   玻璃板(选填“远离”或“靠近”)。
五、计算题(共17分)
43.一列长为360m的火车匀速穿过一条长1800m的隧道,测得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108s。求:
(1)火车的运行速度。(2分)
(2)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的时间。(3分)
(3)穿过隧道后,列车继续前进,面对山崖鸣笛一声,2s后听到回声,求听到回声时距山崖多远?(3分)
44.猎人在平行陡峭的山谷里放了一枪,放枪的位置距右侧山崖340m,1.5s后他听到第一次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40m/s,求:
(1)放枪的位置距左侧山崖的距离多少米?(3分)
(2)他听到第一次回声后,多长时间才能听到第二次回声?(3分)
(3)山谷的宽度是多少米?(3分)
六.科普阅读题(每空1分,共4分)
45.阅读《眼睛和眼镜》回答问题。
眼睛和眼镜
如果有人说“年轻得了近视,老了就不会老花眼了”,你觉得对吗?
近视是由于角膜或晶状体的屈光力过强,或者是眼轴过度延长,从而导致外界光线经过眼睛的屈光系统折射之后,焦点没有能够准确的聚焦在视网膜上,而是聚焦在视网膜前,造成视网膜上投影模糊不清,引起视力下降。主要表现是看远处的东西模糊不清,看近处的事物相对清晰。
老花眼则是由于年龄因素引起晶状体弹性降低,睫状肌的调节功能减退,眼睛无法聚焦在近处的物体上,不能将近距离30cm内的细小物件和字体聚焦成像于视网膜,导致患者近视力下降,属于一种生理性的衰退现象。主要表现是看远处的事物清晰,而无法看清近处的东西。
一句话来说,“老花”涉及的是眼睛的调节能力,而“近视”指的是眼睛的屈光状态,两者发生机制本就不一样,当然不存在“有近视不老花”、“有老花无近视”这样的说法了。
如果一个人既是近视眼,又是老花眼,就要佩戴两副眼镜,这是很麻烦的事情。
现在有一款眼镜,集近视眼镜和老花眼镜功能于一身,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便利。
这款眼镜叫渐进多焦点眼镜,镜片不同区域有不同焦点、不同度数,一般分四个区域:远用区域A、近用区域B、渐进区域C、左右变形区D(也可称周边区或模糊区),如图所示。
A区,用于看清远处物体。
B区,用于看清近处物体。
C区,是一个自上而下规律变化的区域,用于看清中间距离的物体。
D区,是度数变化区域,通过该区域看东西会感到模糊,但会随着使用过程中的适应程度而逐渐改善。
有了这款眼镜,无论是在户外眺望远方,还是在家中看书学习,都不会再有更换眼镜的烦恼了。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近视眼的人眼睛不会花,这种说法是   的(选填“正确”或“不正确”)。
(2)近视眼镜属于   透镜(选填“凸”或“凹”);对光线有   (选填“会聚”或“发散”)作用。
(3)渐进多焦点眼镜A区镜片相当于   眼镜(选择“近视”或“老花”)。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2023-2024上学期八年级物理期中测试(无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