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甘肃省武威市天祝一中、民勤一中、古浪一中等四校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3分)《左传》记载:(周)成王曾命齐侯“东至海,西至河,北至无埭,五侯九伯( )
A.西周疆域的空前辽阔 B.宗法制下的等级关系
C.天子特许下的征伐权 D.诸侯王的权利与义务
2.(3分)1688年光荣革命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从表面上看似乎一切都没有变,只是换了国王,没有议会就没有国王的王位。这表明英国( )
A.社会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B.君主权力仍至高无上
C.议会逐渐掌握核心权力
D.国王由议会选举产生
3.(3分)在1942年太行抗日根据地的选举中,武乡、榆社、襄垣三个县产生了598名村干部,其成员结构比例如图。由此可知( )
A.地主阶级逐渐掌握政权
B.凝聚了人民的抗战力量
C.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D.佃农缺乏抗战积极性
4.(3分)明代近80%的进士出身于非进士家族,其中43.34%的进士出身于上三代皆为平民的家庭。清代仍有37.2%进士出自平民。这反映了明清时期的科举制( )
A.提高了基层官员的地位
B.选拔人才注重实践能力
C.考试选拔程序更加公正
D.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5.(3分)1883年美国文官制度建立后,仍有许多重要官职不属于文官制度的范围。历任美国总统仍受到种种压力,要酬谢其支持者( )
A.仍有政治化倾向的一面
B.强调责任和职位的统一
C.是美国政党政治的附庸
D.政治中立原则名存实亡
6.(3分)运用时间轴,可以更好地学习历史。对下面时间轴对应各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904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
B.1905年,学堂选官制度形成
C.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取消考试制度
D.2005年,公务员考试制度确立
7.(3分)汉文帝对秦代以来的刑罚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他认为“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加蔫,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母由也”。因此( )
A.提高了平民的政治地位
B.体现了以德治国的思想
C.消除了社会潜在的隐患
D.表明法律权威地位弱化
8.(3分)18世纪,英国适用死刑的罪名竟有200余种,凡是犯有伪造文书罪、盗窃财产罪、烧毁干草堆罪的人,都会被判处死刑。这些立法( )
A.完善了君主立宪制
B.旨在保护公民私有财产
C.深受国际法的影响
D.违背了启蒙思想的原则
9.(3分)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明确了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的任务。此后一系列的社会群众活动蓬勃开展,21世纪以来( )
A.加速社会经济发展 B.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C.宣扬先进人物事迹 D.增强民众文化自信
10.(3分)元朝时,民间航海家汪大渊曾两次从泉州搭乘商船出海游历,向西远及埃及、摩洛哥、索马里、莫桑比克,所撰游记涉及国家和地区达220余个。旅行家、外交家列班 扫马从大都随商队出访波斯、亚美尼亚,先后会见罗马教皇及英国和法国等国国王。这表明中国在元朝时( )
A.航海造船技术领先世界
B.对外交往范围空前扩大
C.国家统一扩大国际影响
D.政府重视经济文化交流
11.(3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联盟在其所订立的盟约中规定了部分禁止战争;1928年的《巴黎非战公约》对废弃战争权具有重要的意义( )
A.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已实现
B.国际法的范围和作用有限
C.集体安全机制的完全确立
D.国际安全机制的不断强化
12.(3分)汉至隋五铢钱广泛流通,但钱币实际重量与书文重量脱钩,重量大约在三铢左右。唐朝废止五铢钱,通宝钱遂广泛流通开来。这表明通宝钱使用( )
A.开启了以重量命名钱币的时代
B.顺应了当时经济发展的需求
C.改变了古代铜铸币的基本样式
D.使得五铢钱的价值完全丧失
13.(3分)二战后美国实行“廉价货币”政策,大量美元涌入欧洲,同时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恶化,动摇了人们对美元与黄金固定兑换比价的信心。1960年10月,伦敦黄金市场价格猛涨,形成战后第一次美元危机。此次危机表明( )
A.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缺陷
B.英美两国争夺经济霸权
C.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D.战后国际金融秩序混乱
14.(3分)明代赋税制度“一条鞭法”,规定税收征收白银,体现了货币税取代实物税、徭役以银代役的趋向,则在此基础上彻底废止了人头税。据此可知,明清赋税改革( )
A.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地位
B.促进了信用货币推广
C.消除了人口隐匿现象
D.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15.(3分)宋代城市民间救助活动的主体包括倡导儒家仁义思想的官僚士人,倡导慈善和救济思想的佛道人员,还有以积极姿态参与各种社会救助的工商业者。这表明宋代( )
A.社会责任意识有所增强
B.儒家义理渗透较为广泛
C.官方救助体制形同虚设
D.三教合一淡化阶层差异
16.(3分)1985年,英国撒切尔政府宣布,压缩社会保障费用( )
A.有利于减少政府财政开支
B.扩大了社会保障的范围
C.说明英国已经消灭了贫困
D.有利于提高妇女的地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建国之初实行的是邦联体制,但是邦联体制在战后很快面临了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到1786年初,而各州每年向邦联政府仅上缴50万美元,只能维持政府的日常开支,币制也不统一,致使国内商品流通不畅;邦联政府无权维持军队,1786年,无兵又无钱的邦联政府一筹莫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需要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
1787年美国在费城召开了制宪会议,为美国制定了第一个治国方案——1787年宪法。宪法确立了联邦体制,联邦政府为各州的中央政府(1)最高立法机构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2)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对国会的立法有否决权。(3)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178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宪法10条修正案,印第安人和广大黑人并不能享有这些基本人权,美国的联邦制度和民主制度仍有待完善。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邦联制下美国面临的无法解决的困局。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并予以简要评价。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科举考试中,应试者的出身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才能,无论是官宦、世家之子,还是贫贱、下人之后,试卷经弥封、誊录后,除试卷所反映出来的才能高低外,亦即是说,所有的应试者均站在同一平台上参与竞争,保证了官僚阶层始终不断地有新鲜血液予以补充,从而也保证了官僚阶层的精英地位。而大量庶族寒门弟子在这种公正、平等观点的影响下,进入仕途,有的甚至还跻身高官显要
——摘编自徐红《宋朝科举制度的改革与社会价值观的演变》
材料二 中国社会进入了近代以后,人们对读书做官的思想有了新的认识。“古往今来读书做官为人生第一要务,今乃视为畏途”,许多人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也渐趋冷漠,更有视功名如敝帚的。现实生活中商业利润的巨大诱惑是那样地吸引人,以为吾等读书,皆穷困无聊,每至归咎读书”,故“凡为聪慧子弟悉为商贾,广府属各县循例考试,而应试者无不因之大减。其中人数最减少者,与考者不过八百余人,以视往岁人数众多
——摘编自杨齐福《近代士人文化心态的变化与科举制度的解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人们对科举的态度及形成原因。
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面对周边众多民族,秦、汉王朝分设典客和大鸿胪,专职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汉王朝则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了朔方、酒泉等郡。边疆之郡县,既任命汉族的官员,又封少数民族的首领为王、侯,谓之以土官治其民,边郡之税一般无定制定额,甚至可以减免,秦汉还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
——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
材料二 唐朝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它的民族政策。唐太宗以德治为主,主张对少数民族采取安抚、和亲政策,并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在平定突厥后,唐王朝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世袭其职,统辖本族人民,又被不断推广,以致羁縻府州遍布于唐王朝各边疆民族地区。
——摘编自李钦《论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民族政策的积极影响。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根据各种史料估算,整个明清时期,流入中国的美洲白银不下于4亿两,引起了物价上涨,生产利润得到了极大提高,居民将自己的手工业品拿到市场上去卖,获得更高的利润。再者因为手工工场形成了一种规模,乡村的商品经济便逐渐发展起来,这些乡村也逐渐成为地方的贸易中心。
——摘编自徐毛敏《明清江南市镇与白银资本关系研究——以苏州府、松江府为中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白银流入中国”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2023-2024学年甘肃省武威市天祝一中、民勤一中、古浪一中等四校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3分)《左传》记载:(周)成王曾命齐侯“东至海,西至河,北至无埭,五侯九伯( )
A.西周疆域的空前辽阔 B.宗法制下的等级关系
C.天子特许下的征伐权 D.诸侯王的权利与义务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分封制,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周)成王曾命齐侯”“东至海,西至河,南到穆陵,北至无埭,五侯九伯,实得征之”
【解答】“空前辽阔”从材料不能得出,故排除A;
材料(周)成王曾命齐侯”反映的是天子与诸侯的分封制,排除B;
材料(周)成王曾命齐侯”“东至海,西至河,北至无埭,实得征之”反映了天子特许下诸侯的征伐权;
题干材料没有反映诸侯王的义务,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考查了分封制,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分)1688年光荣革命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从表面上看似乎一切都没有变,只是换了国王,没有议会就没有国王的王位。这表明英国( )
A.社会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B.君主权力仍至高无上
C.议会逐渐掌握核心权力
D.国王由议会选举产生
【分析】本题近代英国政治制度演变情况,关键信息是“没有议会就没有国王的王位”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解答】由材料可知,“光荣革命”后,体现了议会对国王的制约,而是来自议会,故C正确;
A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
英国国王通过世袭产生,故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演变情况,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3.(3分)在1942年太行抗日根据地的选举中,武乡、榆社、襄垣三个县产生了598名村干部,其成员结构比例如图。由此可知( )
A.地主阶级逐渐掌握政权
B.凝聚了人民的抗战力量
C.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D.佃农缺乏抗战积极性
【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解读图示中成员结构比例,结合中共的“三三制”政策及其影响和目的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时间“1942年”和图示信息可知,反映了太行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的成员结构比例、富农进入了根据地政权,结合所学可知,这政策团结了 切抗日力量.增强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政权中的凝聚力;
图中地主阶级被纳人民主政权,不能说明封建地主阶级逐渐掌握政权;
虽然太行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的性质,但新中国成立后,故C项错误;
从图中可以看出佃农的占比较小,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抗战时期中共的民主政权建设及其目的和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3分)明代近80%的进士出身于非进士家族,其中43.34%的进士出身于上三代皆为平民的家庭。清代仍有37.2%进士出自平民。这反映了明清时期的科举制( )
A.提高了基层官员的地位
B.选拔人才注重实践能力
C.考试选拔程序更加公正
D.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影响这一考点,解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相当一部分进士出身平民这一信息。
【解答】A.材料没有涉及基层官员的相关内容。
B.题干没有涉及实践能力问题。
C.材料没有涉及选拔程序问题。
D.题干中明清通过科举入仕的人有近半数出身平民,所以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故选:D。
【点评】本题以进士出身为切入点,考查科举制的影响。考查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情况,同时考查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5.(3分)1883年美国文官制度建立后,仍有许多重要官职不属于文官制度的范围。历任美国总统仍受到种种压力,要酬谢其支持者( )
A.仍有政治化倾向的一面
B.强调责任和职位的统一
C.是美国政党政治的附庸
D.政治中立原则名存实亡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西方文官制度,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西方文官制度相关知识的把握。
【解答】美国文官制度建立之后,仍然存在总统照顾支持者而任命一些官员,A项正确;
美国总统对部分官员的任命出于谢意,因此并不强调责任与职位的统一;
美国已经建立了文官制度,因此美国的官员任命制度整体上摆脱了对政党政治的依赖,排除C项;
D项完全否定了美国文官制度的意义,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西方文官制度,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及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6.(3分)运用时间轴,可以更好地学习历史。对下面时间轴对应各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904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
B.1905年,学堂选官制度形成
C.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取消考试制度
D.2005年,公务员考试制度确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教育事业,要求学生结合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解答】结合所学内容可知,2005年我国确立了公务员考试制度;
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排除A项;
学堂选官制度形成于1904年,排除B项;
南京国民政府并没有取消考试制度,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教育事业,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7.(3分)汉文帝对秦代以来的刑罚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他认为“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加蔫,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母由也”。因此( )
A.提高了平民的政治地位
B.体现了以德治国的思想
C.消除了社会潜在的隐患
D.表明法律权威地位弱化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汉朝的统治,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汉文帝的统治措施。
【解答】汉文帝时期实行省刑罚,减轻罪行。体现了汉文帝的以德治国的思想;
材料反映汉文帝减轻刑罚,以德治国,排除A项;
“消除了”说法绝对,排除C项;
材料指出汉文帝改革刑罚制度,而不是弱化法律地位。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汉朝的统治,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3分)18世纪,英国适用死刑的罪名竟有200余种,凡是犯有伪造文书罪、盗窃财产罪、烧毁干草堆罪的人,都会被判处死刑。这些立法( )
A.完善了君主立宪制
B.旨在保护公民私有财产
C.深受国际法的影响
D.违背了启蒙思想的原则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近代西方民主政治,要求学生结合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解答】据材料可知,18世纪,体现出英国立法保护私有财产的力度加大;
保护私有财产与君主立宪无关,排除A项;
国际法的主体是国家,与材料无关;
材料没有违背启蒙思想的理性主义,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9.(3分)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明确了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的任务。此后一系列的社会群众活动蓬勃开展,21世纪以来( )
A.加速社会经济发展 B.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C.宣扬先进人物事迹 D.增强民众文化自信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明确了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的任务。此后一系列的社会群众活动蓬勃开展”及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就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明确了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此后一系列的社会群众活动蓬勃开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强调的是精神文明建设,而非物质文明建设;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宣扬先进人物事迹是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手段,C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信息不限于文化自信,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0.(3分)元朝时,民间航海家汪大渊曾两次从泉州搭乘商船出海游历,向西远及埃及、摩洛哥、索马里、莫桑比克,所撰游记涉及国家和地区达220余个。旅行家、外交家列班 扫马从大都随商队出访波斯、亚美尼亚,先后会见罗马教皇及英国和法国等国国王。这表明中国在元朝时( )
A.航海造船技术领先世界
B.对外交往范围空前扩大
C.国家统一扩大国际影响
D.政府重视经济文化交流
【分析】本题考查元朝的对外交往,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中两位旅行家的经历,结合元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中两位旅行家的经历可知,中国在元朝时,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具体的数据比较,无法得出“中国航海造船技术领先世界”;
材料只是强调对外交往的范围大,并没有涉及国际影响力;
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政府是否重视经济文化交流,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对外交往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1.(3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联盟在其所订立的盟约中规定了部分禁止战争;1928年的《巴黎非战公约》对废弃战争权具有重要的意义( )
A.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已实现
B.国际法的范围和作用有限
C.集体安全机制的完全确立
D.国际安全机制的不断强化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国际法,要求学生结合国际法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联盟在其所订立的盟约中规定了部分禁止战争;1945年缔结的《联合国宪章》则全面禁止使用武力,一战后对武力和战争做出了限制,D项正确;
国际关系民主化已实现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
材料没有体现国际法的范围和作用有限,排除B项;
“完全确立”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国际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2.(3分)汉至隋五铢钱广泛流通,但钱币实际重量与书文重量脱钩,重量大约在三铢左右。唐朝废止五铢钱,通宝钱遂广泛流通开来。这表明通宝钱使用( )
A.开启了以重量命名钱币的时代
B.顺应了当时经济发展的需求
C.改变了古代铜铸币的基本样式
D.使得五铢钱的价值完全丧失
【分析】本题考查隋唐时期商业的发展。需要掌握唐朝通宝钱流通的原因。解题的关键是对“通宝钱遂广泛流通开来”的分析,结合隋唐时期商业发展的影响解答即可。
【解答】依据题干“通宝钱遂广泛流通开来”可知,说明通宝钱使用适应了隋唐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通宝钱没有改变古代铜铸币的基本样式,仍然是圆形方孔钱。
D项中的“完全丧失”说法错误,应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对唐朝通宝钱流通的原因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3分)二战后美国实行“廉价货币”政策,大量美元涌入欧洲,同时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恶化,动摇了人们对美元与黄金固定兑换比价的信心。1960年10月,伦敦黄金市场价格猛涨,形成战后第一次美元危机。此次危机表明( )
A.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缺陷
B.英美两国争夺经济霸权
C.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D.战后国际金融秩序混乱
【分析】本题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其实质是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基本内容包括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以及实行固定汇率制度。
【解答】”大量美元涌入欧洲,同时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恶化,动摇了人们对美元与黄金固定兑换比价的信心 10月,美元大幅贬值,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点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两大国际金融机构。前者负责向成员国提供短期资金借贷,目的为保障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后者提供中长期信贷来促进成员国经济复苏。
14.(3分)明代赋税制度“一条鞭法”,规定税收征收白银,体现了货币税取代实物税、徭役以银代役的趋向,则在此基础上彻底废止了人头税。据此可知,明清赋税改革( )
A.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地位
B.促进了信用货币推广
C.消除了人口隐匿现象
D.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明朝“一条鞭法”和清代“摊丁入亩”的背景和影响分析。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明清赋税改革改变并未提高农民的政治地位,故A项错误;
赋役征银和废除人头税均与信用货币推广无关,故B项错误;
C项中的“消除了”说法绝对化,故C项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赋税改革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5.(3分)宋代城市民间救助活动的主体包括倡导儒家仁义思想的官僚士人,倡导慈善和救济思想的佛道人员,还有以积极姿态参与各种社会救助的工商业者。这表明宋代( )
A.社会责任意识有所增强
B.儒家义理渗透较为广泛
C.官方救助体制形同虚设
D.三教合一淡化阶层差异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宋明理学,考生可根据材料“宋代城市民间救助活动的主体包括倡导儒家仁义思想的官僚士人,倡导慈善和救济思想的佛道人员,还有以积极姿态参与各种社会救助的工商业者”分析。
【解答】材料反映出宋代城市民间救助活动的主体包括官僚士人、佛道人员以及工商业者,这说明宋代社会责任意识有所增强;
材料不仅涉及倡导儒家仁义思想的官僚士人,B项错误;
材料没有关于官方敕助体制的信息,C项过度解读材料;
材料虽然涉及官僚士人和佛道人员,但这一现象和三教合一无关。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宋明理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6.(3分)1985年,英国撒切尔政府宣布,压缩社会保障费用( )
A.有利于减少政府财政开支
B.扩大了社会保障的范围
C.说明英国已经消灭了贫困
D.有利于提高妇女的地位
【分析】本题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需要掌握撒切尔政府改革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撒切尔政府改革的背景解答即可。
【解答】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由于社会保障范围过大,因而为减少政府财政开支,出现了材料中的做法。
BC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对撒切尔政府改革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建国之初实行的是邦联体制,但是邦联体制在战后很快面临了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到1786年初,而各州每年向邦联政府仅上缴50万美元,只能维持政府的日常开支,币制也不统一,致使国内商品流通不畅;邦联政府无权维持军队,1786年,无兵又无钱的邦联政府一筹莫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需要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
1787年美国在费城召开了制宪会议,为美国制定了第一个治国方案——1787年宪法。宪法确立了联邦体制,联邦政府为各州的中央政府(1)最高立法机构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2)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对国会的立法有否决权。(3)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178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宪法10条修正案,印第安人和广大黑人并不能享有这些基本人权,美国的联邦制度和民主制度仍有待完善。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邦联制下美国面临的无法解决的困局。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并予以简要评价。
【分析】本题考查美国的邦联制和联邦制。第(1)题,邦联制下美国面临的无法解决的困局,考生可根据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第(2)题,美国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首先考生主要根据材料信息进行说明,然后再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价。
【解答】(1)困局:根据材料“到1786年初,美国全部债务合计超过了4200万美元,只能维持政府的日常开支”可知;根据材料“邦联政府无权制定统一关税,致使国内商品流通不畅,国家缺乏统一经济政策;在国际上无力维护本国利益,1786年,无兵又无钱的邦联政府一筹莫展”可知。
(2)变化:根据材料“美国建国之初实行的是邦联体制”“1787年美国在费域召开了制宪会议,为美国制定了第一个治国方案——1787年宪法,联邦政府为各州的中央政府”可知。简评:根据材料“宪法确立了联邦体制,按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1)最高立法机构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对宪法负责。(3)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 了宪法10条修正案,可从实践了启蒙思想;维护了国家统一;防止了专制出现:开创了共和制等方面评价其积极性,美国的联邦制度和民主制度仍有待完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故答案为:
(1)困局:邦联政府财政困难;国家缺乏统一经济政策;在国际上无力维护本国利益。
(2)变化:从邦联制转变为联邦制。简评:实践了启蒙思想;维护了国家统一;防止了专制出现;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历史局限性。
【点评】本题主要通过美国的邦联制和联邦制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科举考试中,应试者的出身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才能,无论是官宦、世家之子,还是贫贱、下人之后,试卷经弥封、誊录后,除试卷所反映出来的才能高低外,亦即是说,所有的应试者均站在同一平台上参与竞争,保证了官僚阶层始终不断地有新鲜血液予以补充,从而也保证了官僚阶层的精英地位。而大量庶族寒门弟子在这种公正、平等观点的影响下,进入仕途,有的甚至还跻身高官显要
——摘编自徐红《宋朝科举制度的改革与社会价值观的演变》
材料二 中国社会进入了近代以后,人们对读书做官的思想有了新的认识。“古往今来读书做官为人生第一要务,今乃视为畏途”,许多人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也渐趋冷漠,更有视功名如敝帚的。现实生活中商业利润的巨大诱惑是那样地吸引人,以为吾等读书,皆穷困无聊,每至归咎读书”,故“凡为聪慧子弟悉为商贾,广府属各县循例考试,而应试者无不因之大减。其中人数最减少者,与考者不过八百余人,以视往岁人数众多
——摘编自杨齐福《近代士人文化心态的变化与科举制度的解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人们对科举的态度及形成原因。
【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宋代科举制发展的特点分析概括;第二问,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人们态度、信仰体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
【解答】(1)特点:根据材料“宋代科举考试中,应试者的出身已不重要,注重才能,所有的应试者均站在同一平台上参与竞争,科举资格放开、誊录后,已无任何差别”可知;根据材料“正是这种公正和平等,从而也保证了官僚阶层的精英地位”可知;参与的群体看。
(2)态度:根据材料“随着读书做官信仰体系的崩渍,许多人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也渐趋冷漠,对科举考试日益冷漠,许多人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也渐趋冷漠,读书信仰体系崩溃,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不令读书”可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故答案为:
(1)特点:注重才能;科举资格放开;科举选拔公正平等。
(2)态度:对科举考试日益冷漠。
原因:读书信仰体系崩溃;工商业经济的发展;西方文明传入的影响。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科举制的特点、近代科举制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面对周边众多民族,秦、汉王朝分设典客和大鸿胪,专职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汉王朝则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了朔方、酒泉等郡。边疆之郡县,既任命汉族的官员,又封少数民族的首领为王、侯,谓之以土官治其民,边郡之税一般无定制定额,甚至可以减免,秦汉还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
——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
材料二 唐朝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它的民族政策。唐太宗以德治为主,主张对少数民族采取安抚、和亲政策,并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在平定突厥后,唐王朝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世袭其职,统辖本族人民,又被不断推广,以致羁縻府州遍布于唐王朝各边疆民族地区。
——摘编自李钦《论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民族政策的积极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第(1)问,需要考生掌握秦汉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措施;第(2)问,需要考生掌握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第(3)问,需要考生掌握中国古代民族政策的积极影响。
【解答】(1)主要措施:根据材料“秦、汉王朝分设典客和大鸿胪;根据材料“秦王朝在西北地区设陇西、上郡3郡、酒泉等郡”概括得出设郡而治;根据材料“既任命汉族的官员,又封少数民族的首领为王、侯;根据材料“鉴于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甚至可以减免;根据材料“为充实边郡,‘戍以充之’。”概括得出屯田戌守;采取和亲政策。
(2)主要特点:根据材料“唐太宗以德治为主,主张对少数民族采取安抚,反对对其他少数民族的歧视和奴役,主要实行安抚和和亲政策;根据材料“唐王朝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世袭其职;根据材料“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以致羁縻府州遍布于唐王朝各边疆民族地区”概括得出先试点后推广。
(3)影响: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有利于国家疆域的拓展,促进各民族的交融;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进一步形成等方面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1)主要措施:设置专门处理民族事务的机构;设郡而治;实行土流双重官制;屯田戌守;采取和亲政策。
(2)主要特点:以“德治”为主,主要实行安抚和和亲政策;给予少数民族地区较高的自治权,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3)影响:有利于国家疆域的拓展;有利于缓和各民族的矛盾;有利于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侧重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根据各种史料估算,整个明清时期,流入中国的美洲白银不下于4亿两,引起了物价上涨,生产利润得到了极大提高,居民将自己的手工业品拿到市场上去卖,获得更高的利润。再者因为手工工场形成了一种规模,乡村的商品经济便逐渐发展起来,这些乡村也逐渐成为地方的贸易中心。
——摘编自徐毛敏《明清江南市镇与白银资本关系研究——以苏州府、松江府为中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白银流入中国”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分析】本题考查了明清商业发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设问要求根据材料围绕“白银流入中国”拟定论题,并加以论证,引起了物价上涨,这样一来就驱使着更多的居民从事手工业生产”和“再者因为手工工场形成了一种规模。通过这些途径,这些乡村也逐渐成为地方的贸易中心”及所学知识可知,据此可拟定论题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与白银流入中国相互促进,新航路开辟后,导致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同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可进行论述如下:综上所述,相互促进,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棉纺织业等手工业逐渐走向成熟,也吸引了海外各国与中国进行贸易,外国向中国支付白银。白银的流入,同时。世界白银的流入对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推动了江南的市镇在原有的基础上规模逐渐扩大。
故答案为:
论题: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与白银流入中国相互促进。
阐述: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棉纺织业等手工业逐渐走向成熟,也吸引了海外各国与中国进行贸易,外国向中国支付白银。白银的流入,同时。世界白银的流入对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推动了江南的市镇在原有的基础上规模逐渐扩大。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白银流入中国与当时的商品经济发展互为因果。
【点评】本题考查了明清商业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3/11/14 16:05:34;用户:15290311958;邮箱:15290311958;学号:48861359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四校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