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浙江省嘉兴市八校联盟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2023学年第一学期嘉兴八校联盟期中联考高一年级历史学科试题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 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下图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图,图中序号与文化遗址对应正确的是( )
A. ①——龙山文化 B. ②——仰韶文化 C. ③——红山文化 D. ④——河姆渡文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的文化,④对应正确,D项正确;①为红山文化,排除A项;②为龙山文化,排除B项;③为仰韶文化,排除C项。故选D项。
2. 商周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时期,下列关于商周社会经济说法错误的是( )
A. 商周时期处于中国的青铜时代 B. 农业生产主要使用青铜农具
C. 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是井田制 D. 当时的奴隶买卖比较普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反向题。时空是:商周时期中国。商和西周时期,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商周时期处于中国的青铜时代,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商和西周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历史文献中所说的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因土地整治规则,有沟渠灌溉、道路疆界划分,形似“井”字而得名,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商周时期属于奴隶社会,奴隶买卖比较普遍,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3. 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变法运动,这些变法运动推动了社会转型,这里的“社会转型”是指( )
A. 由公天下到家天下 B. 由分裂走向统一
C. 由土地公有到土地私有 D. 由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变法运动,这些变法运动推动了社会转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变法运动,推动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D项正确;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排除A项;由分裂走向统一属于政治局势的变化,而非社会转型,排除B项;由土地公有到土地私有属于土地制度的变化,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社会转型的一部分,排除C项。故选D项。
4. 下图是秦朝的疆域图,下列不能从这幅图中直接得出的是( )
A. 秦朝疆域辽阔 B. 秦朝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 秦朝建立三公九卿制 D. 秦朝推行郡县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反向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材料中看不出秦朝中央官制相关消息,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据秦朝的疆域图可知,秦朝疆域东至东海 ,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疆域辽阔,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据秦朝的疆域图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灭掉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据“九原”“象郡”等信息可知,秦朝推行郡县制,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5. 西汉贾谊在《过秦论》中分析秦二世而亡的教训时说:“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贾谊认为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有( )
①秦王刚愎自用 ②秦王不施仁政 ③秦朝赋役沉重 ④秦朝刑法严苛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秦汉时期(中国)。根据“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得出贾谊认为秦王刚愎自用,不实行仁政;根据“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得出贾谊认为秦朝刑法严苛,①②④正确;贾谊的这段话中没有提到秦朝赋役沉重,③不符合题意,排除包含③的ABD项。故选C项。
6. 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下列汉朝哪个制度不是沿袭秦朝的( )
A. 郡国并行制 B. 三公九卿制 C. 皇帝制 D. 郡县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朝建立后鉴于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设立封国,在继承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郡国并行制,A项正确;三公九卿制、皇帝制都是秦朝时期创立的,被汉朝所继承,排除BC项;郡县制在秦朝之前就已经存在,被秦汉所继承,排除D项。故选A项。
7. 下图是现代学者绘制的汉代经济政策示意图,该经济政策是( )
A. “与民休息” B. 盐铁官营 C. 均输平准 D. 减轻赋税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汉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汉武帝时期推行均输平准政策,以排挤富商大贾势力,谋求更多的商业利润。均输具体做法是:由大农令在各郡国设置均输官,以地方所收赋税为本,根据市场需要征购当地物产,然后转运到外地出售牟利。通过这样辗转交换,最终把国家所需货物运抵京师。平准具体办法是:由大农令在京师设立平准官,接收均输货物,按照市场物价的涨落,贵时抛售,贱时收购,调节市场供需,维持物价稳定,C项正确;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A项;盐铁官营指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B项;材料所述主要是调配物资、平抑物价,与减轻赋税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
8. 在中国古代到了朝代的后期经常会出现农民起义,下列农民起义排序正确的是( )
①陈胜吴广起义②黄巢起义③黄巾起义④李自成起义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②①③④ D. ④③①②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①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秦朝末年,②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末年,③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末年,④李自成起义发生在明朝末年。时间先后顺序是①③②④,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9. 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关于两汉文化说法正确的是( )
A. 《史记》首创了纪传体断代史体裁
B. 《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C. 蔡伦发明造纸术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D. 《九章算术》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时期。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九章算术》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D项正确;《史记》是纪传体通史,排除A项;《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排除B项;蔡伦是改进了造纸术,而非发明,排除C项。故选D项。
10.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如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示意图。其中序号与政权对应错误的是( )
A ①——西晋 B. ②——东晋 C. ③——北朝 D. ④——隋朝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东魏和西魏是由北魏分裂而来的,所以③处应该是北魏,而不是北朝,C项符合题意,C项正确;统一三国的是西晋,对十六国对峙的是东晋,最终统一南北的是隋朝,①②④对应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11. 西汉时期,“(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干金之家”;南朝时期,“(江 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魏晋南北朝时 期,(南方)陶瓷、制造船等手工行业也有较大进步。南方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 )
①人口的大量南迁 ②优越的自然条件 ③高产作物大量引进 ④相对和平的环境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汉朝、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开发的原因有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此外,南方本身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发展农耕的潜力,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高产作物大量引进是在明清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12. 孝文帝通过改革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如下图)……使“胡汉统治阶级因民族不 同而引起的内部矛盾,获得解决……”。下列有关孝文帝改革举措及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 迁都洛阳,推动了北方的统一 B. 通婚姻,顺应北方民族交往交融趋势
C. 建立郡县,加强对中原的控制 D. 实行均田制,促进了游牧经济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包括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B项正确;孝文帝即位前北魏就已经完成北方的统一,排除A项;建立郡县不是孝文帝改革的举措,排除C项;均田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3.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隋唐时期则实行了科举制。两种制度的创立都( )
A. 以考试为选官的主要方式 B.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选官的权力由地方控制 D. 使人们的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作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和唐朝时期。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都把选官权掌握在中央手里,都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九品中正制并不以考试为选官的主要方式,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下选官的权力都不是由地方控制,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将门第做为选官的标准,强化了人们的门第观念,排除D项。故选B项。
14. 杜甫在《无家别》里写道:“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人,世乱各东西。……”“无家别”创作的背景是( )
A. 七国之乱 B. 八王之乱 C. 安史之乱 D. 三藩之乱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杜甫生活于唐朝玄宗年间,经历了安史之变,看到了安史之乱后,农村寂寞荒凉的情景,C项正确;七国之乱发生在汉朝,排除A项;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排除B项;三藩之乱发生在清朝,排除D项。故选C项。
15. 唐中后期实行两税法,规定:“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其租庸调、杂徭悉省。”依据材料可知唐朝两税法( )
①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②扩大了收税对象
③保证了农民较充分的生产时间 ④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及所学可知,两税法以最多的赋税为标准,这加重了百姓的负担,①项正确;根据材料“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可知,两税法扩大了收税对象,②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两税法保证农民生产时间充分的信息,③项错误;根据材料“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可知,两税法改变了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④项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16. 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领域成就突出,下列属于这一时期成就的是( )
著作或代表人物 成就
① 《齐民要术》 中国现存最早一部完整的农书
② 祖冲之 精确地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③ 《禹贡地域图》 提出了绘制地图的方法
④ 僧一行 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朝时期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一部完整的农书,①正确,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至3.1415927之间,②正确,西晋裴秀《禹贡地域图》提出了绘制地图的方法,③正确,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唐朝时期的僧一行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不符合材料时间,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7. 宋初在方镇(藩镇)取消之后,中央政府无力直接管理三百多个统县政区,于是设立路来实行间接管理,陆续在各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司,四司互不统属,长官地位相当,各自拥有独立机构和官员系统,隶属于不同的中央机构。材料主要反映了北宋初期( )
A. 创新制度加强地方治理 B. 地方行政层级划分的混乱
C.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减弱 D. 推行重外轻内的治国理念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为了管理三百多个统县政区,设路进行间接治理,又对"路"进行事权划分,这体现了制度的创新加强了对地方的治理,A项正确;材料表明宋初地方行政层级比较清晰,并不混乱,排除B项;设路之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而非减弱,排除C项;宋朝推行的是重内轻外的国策,排除D项。故选A项。
18. 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 规范地方行政 B. 防止武人干政 C. 提升军事能力 D. 削弱州府权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题干信息重点阐释了通判的建制员额、职责权限,通判的设置起到了协理政事、审核把关、权力监督及制衡等作用,有助于行政程序规范化和流程化、弥补知州(知府)不足之处、避免出现重大失误以及防止权力的滥用、误用,因此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在于规范地方行政,A项正确;“干政”是指干预朝政(中央权力),题干信息说的是地方,此外任知州的一般是文官,武官担任较少,说通判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武人,显得多此一举,B排除;通判一般都是文官,且相互制约,不能提升军事能力,排除C项﹔通判与知州一起行使州府权力,州府总体权力未变,只是分散了,削弱的不是州府,而是知州,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本题围绕宋代官职“通判”的概念展开,通过对通判的建制员额、职责权限等进行阐述,从规范地方行政的角度考查通判设置的目的,学生只有深入理解“通判”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判协政理事,任责督察),方能准确作答。本题可尝试从“副手”、“参谋”、“审核员”“监督员”等身份理解通判。(改编自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2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评析)
19. 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多样,管理今天的河北、山东、山西地区的机构为( )
A. 中书省 B. 宣政院 C. 直隶省 D. 河南江北行省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所学可知,元朝政府管理今天的河北、山东、山西地区的机构为中书省,A项正确;据所学,宣政院管理西藏即吐蕃地区,排除B项;据所学,元代并未设立直隶省,排除C项;据所学,元代的河南江北行省辖区并非今河北、山东和山西,排除D项。故选A项。
20. 有学者指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反—正—合”三个阶段的“合”。作者旨在说明行省制( )
A. 实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B. 延续了两宋时削弱地方权力的传统
C. 铲除了唐后期以来的地方割据势力 D. 加强了对地方军事和政治上的控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时期。材料“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一反一合’阶段的‘合’”,可知这里的“正”指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反”指藩镇割据下地方的自主权过大,那么“合”应为既发挥中央的集权又照顾地方分权,A项正确;B项强调的是“反”,而非合,排除B项;消除封建割据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D项强调的是“正”而非合,排除D项。故选C项。
21. 两宋时期,越来越多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来到城市、矿山、茶园、盐场,或独立经营,或做小商贩往来于城乡之间。这种变化反映了( )
A. 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B. 农耕经济的衰退
C. “抑商”政策的废除 D. 人身控制的松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两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农民脱离农业生产,从事其他行业,这是人身控制松弛的体现,D项正确;由题干中的信息“做小商贩往来于城乡之间”可知,此应为短途贩运贸易,排除A项;两宋时期,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排除B项;两宋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废除,排除C项。故选D项。
22. 宋代大量出现研究自然万物的谱录,如《梅谱》、《牡丹谱》、《海棠谱》、《荔枝谱》、《橘录》、《蟹谱》、《昆虫草木略》、《禽经》等。这一现象反映了宋代( )
A. 注重实践的务实精神 B. 格物致知的时代精神
C. 天人合一的哲学主张 D. 日益普及的自然科学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材料表明宋代大量出现研究自然万物的谱录,而程朱理学要求研究万物才能寻得理,可知这反映了格物致知的时代精神,B项正确;研究自然万物仍然属于理论,不是注重实践的务实精神,排除A项;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相互协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材料反映的是对自然界的探究,并非天人合一的哲学主张,排除C项;出现研究自然万物的谱录得不出自然科学的日益普及,排除D项。故选B项。
23. 史载:南宋时荆湖、江南与两浙,膏腴之田弥亘数千里,中原士人扶携南渡数千万人,于此足征南方经济渐起,与北方经济争衡矣。而金元战争二十年间,北方之残破尤甚,是以元人尝云江南财富占天下什七。针对上述情形,元朝( )
①重新开通大运河 ②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
③实行行省制度 ④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宋元时期中国。据材料,宋元时期,北方战乱,人口南迁,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路线,缩短了航程,①正确;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②正确;实行行省制度主要是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控制,与适应经济重心南移关系不大,③错误;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与商业发展有关,与适应经济重心南移直接关系不大,④错误;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24. 明太祖朱元璋曾多次批评元朝“主荒臣专,威福下移”,认为皇帝怠慢、中书省权重是元朝衰亡的重要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他( )
A. 废除宰相,加强皇权 B. 设置三司,分割相权
C. 设置内阁,强化相权 D. 设军机处,加强皇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朱元璋认为元朝中书省权力过重,导致元朝衰亡,明朝建立后,废除中书省,废除宰相制度,加强了皇权,A项正确;设置三司,分割相权是在宋朝时期,排除B项;明朝废除宰相,设置内阁,削弱相权,排除C项;设军机处是在清朝,排除D项。故选A项。
25. 在古代漫长的封建史中,有一些英明的君主,其执政时期,将国家建设成了一个清明、富裕、安定的国家,历史学家们根据不同的情况,将这些君王统治下的繁荣的社会冠上了治世、盛世等名号,下列的盛世、治世与其出现的背景匹配正确的是( )
A 东汉初年统治者加强集权、发展生产,社会出现繁荣景象 光武中兴
B 唐太宗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开元盛世
C 元世祖推行中原传统政治制度,兴建大都 大定之治
D 康熙、顺治、乾隆在位期间,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 康乾盛世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中国。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重视儒学。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光武中兴”,A项正确;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在他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排除B项;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排除C项;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史称“康乾盛世”,排除D项。故选A项。
26. 下图是清政府颁赐的金奔巴瓶。清朝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安定边疆,清政府采取了大量举措。与下图措施有关的地区是( )
A. 西北地区 B. 西南地区 C. 东北地区 D. 东南地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清朝时,为了加强西藏的治理,清政府制订出《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其中制定了了金瓶掣签制度,西藏位于西南地区,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27. 清朝雍正帝说:“凡士农工商,皆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这段话表明的意思是( )
A. 士为四民之首 B. 实干才能兴邦
C. 工商亦为国本 D. 农为立国之本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凡士农工商,皆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体现的是雍正帝重农抑商的思想,农为立国之本,D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农业的重要性,并不是在强调士为四民之首,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农本思想,并不是实干兴邦,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重农抑商,并不是工商皆本,排除C项。故选D项。
28. “龙场猛悟道,一反程朱理。格物即格心,孔学千古秘。颇重致良知,未解世危机。”其评价针对的思想家是
A. 王守仁 B. 李贽 C. 顾炎武 D. 黄宗羲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龙场悟道指的是王守仁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谪贬至贵州龙场,在恶劣的环境中,他日夜反思,忽然顿悟,一反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判断是非的标准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事务,因而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等,王守仁是心学集大成者。由此可知,材料中评价针对的思想家是王守仁,A项正确;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等思想家挑战正统、批判专制、提倡个性,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29. 根据《松江府志》记载:“(明朝中后期)乡村纺织,尤尚精致,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这反映了此时松江地区
A. 家庭纺织业的商品化 B. 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
C. 雇佣关系的普遍出现 D. 纺织技术的重大改进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这反映了明朝松江地区家庭纺织业的商品化,故A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小农经济逐渐解体,故B错误;材料没有雇佣关系的信息,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纺织技术的信息,故D错误。
30. 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为历代军事家所重视。但关于淝水之战的性质,学术界则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有人力主淝水之战具有兼并统一战争的性质;有人则以为淝水之战的性质应该是民族征服战争;也有人提出淝水之战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统一战争的色彩,但本质上是一场民族入侵战争;还有人认为淝水之战具有兼并统一战争和民族入侵战争的双重性质,而主要的一面是兼并统一战争。下列相关说法,合理的是
A. 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应注意吸收学术界的研究成果,避免各执一词
B. 学术争论难以厘清扑朔迷离的历史,历史的真相具有模糊性
C. 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因观点、立场不同而存在差异
D. 历史诠释需要坚守客观立场,力求规避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东晋时期。学术界对于淝水之战的性质有不同的观点,各有其合理性,表明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因观点、立场不同而存在差异,C项正确;“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说法有否定历史事实客观性之嫌,学术研究方面的百家争鸣有利于学术发展,“各执一词”并不一定都是有害的,排除A项;学术争论有利于还原历史真相,历史真相是客观的,排除B项;历史诠释不可避免地会带有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这种主观认识并不全是歪曲和无益的,排除D项。故选C项。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31小题15分,第32小题15分,第33小题10分,共40分)。
31. “治国必治边,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关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还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唐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边疆民族总体上讲是以怀柔、招抚为主,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唐王朝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朝为巩固统一对边疆各族采取的方式,并阐述这些方式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 经过康熙祖孙四代的开拓,中国疆域达到内在发展的极致。同时,中国按照自身发展的轨道滑行,国力达到了全盛。……在此条件下,清朝于北方遏制了沙俄的继续南下,且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边界;于南方,运用朝贡贸易体制把欧洲列强的权利锁定在规程所允许范围内。……这使得前中期的清朝对其疆域的最终奠定,能够从容地从学理上与法理上自我确认。
——于逢春《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明朝中后期到清朝前期中国边疆出现了与以往朝代不同的新挑战。并概述清朝前期是如何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东北疆界的。
【答案】31. 策略:军事征服(或战争);设立军政机构;册封;和亲;会盟;加强经济文化交流。
影响:①推动了与边疆民族的和平交往,促进民族交融;②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③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疆域拓展。
32. 新挑战: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活动日益频繁,葡萄牙获得澳门的租住权;荷兰和西班牙占据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沙皇俄国的势力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
概述: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唐朝时期(中国)。
唐朝为巩固统一对边疆各组采取的方式:根据“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得出是设立军政机构;根据“对边疆民族总体上讲是以怀柔、招抚为主,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得出是进行册封;和亲;会盟;根据“唐王朝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得出是加强经济文化交流;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措施还有加强军事征服。
带来的影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推动了与边疆民族的和平交往,促进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疆域拓展。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明朝中后期到清朝前期。
不同挑战:根据“清朝于北方遏制了沙俄的继续南下,且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边界;于南方,运用朝贡贸易体制把欧洲列强的权利锁定在规程所允许范围内”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活动日益频繁,葡萄牙获得澳门的租住权;荷兰和西班牙占据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沙皇俄国的势力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清朝前期划定东北疆界的外交手段结合所学可知是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时,日本、朝鲜来华的遣唐使,通过贡赐关系与中国建立了变相的官方贸易往来。海上民间贸易也日益发展。唐朝地理学家贾耽说,中国海船从广州经南海到波斯湾的巴士拉港,全程需三个月。这条航线把中国和以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为首的东南亚地区、以天竺为首的南亚地区、以大食为首的阿拉伯地区,通过海上丝绸贸易连接在一起。宋朝的泉州商人李充,就曾“自置一只,携带各种丝绸和瓷器到日本贸易”。为了管理海上贸易,从宋朝开始专门设置了市舶司,市舶司的收入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建炎二年(1128年),市舶司的收入占国家总收入的20%,“江海求利,以资国用”成为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的基本国策。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隋唐以后,陆上丝绸之路日益阻塞,海上运输逐渐兴盛。宋朝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有通往日本、朝鲜等地的东海航线,还有通往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东北非洲等地的南海航线。但从明中期开始,海上丝绸之路由盛转衰。虽然在清朝经历了短暂的复兴,却又不得不面对闭关锁国等政策并逐渐陷入了最低谷。这一时期出口的商品仍以茶叶、丝绸、土布和瓷器等为主。
——摘编自张诗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商品交流》
材料三 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期,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如明朝规定“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就“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摘编自齐涛《朝贡外交与朝贡贸易》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中国海外贸易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丝绸之路发生的主要变化及其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比较明清与唐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不同。
【答案】32. 特点:海外贸易覆盖范围广;官方贸易与民间贸易并举;设置专门管理机构;海外贸易收益较高;海外贸易以丝绸、瓷器为主。
33. 变化: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汉代以陆路为主,宋代以海路为主)。
原因: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干扰,陆上丝绸之路受阻;经济重心的南移;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运输优势明显;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34. 不同:唐宋时期政府鼓励并支持对外贸易,注重谋求经济利益;明清时期政府推行朝贡贸易,注重服务于政治动机而不计经济利益。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中国海外贸易的主要特点:根据“这条航线把中国和以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为首的东南亚地区、以天竺为首的南亚地区、以大食为首的阿拉伯地区,通过海上丝绸贸易连接在一起”得出海外贸易覆盖范围广;根据“日本、朝鲜来华的遣唐使,通过贡赐关系与中国建立了变相的官方贸易往来。海上民间贸易也日益发展”得出官方贸易与民间贸易并举;根据“为了管理海上贸易,从宋朝开始专门设置了市舶司,市舶司的收入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建炎二年(1128年),市舶司的收入占国家总收入的20%”得出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海外贸易收益较高;根据“携带各种丝绸和瓷器到日本贸易”并结合所学得出海外贸易以丝绸、瓷器为主。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宋朝时期。
宋代丝绸之路发生的主要变化:根据“海上运输逐渐兴盛。宋朝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有通往日本、朝鲜等地的东海航线,还有通往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东北非洲等地的南海航线”得出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汉代以陆路为主,宋代以海路为主)。
原因:根据“隋唐以后,陆上丝绸之路日益阻塞”并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干扰,陆上丝绸之路受阻;经济重心的南移;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运输优势明显;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小问3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唐宋、明清时期(中国)。
根据“明清时期,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并综合材料内容可知,明清与唐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不同主要是唐宋时期政府鼓励并支持对外贸易,注重谋求经济利益;明清时期政府推行朝贡贸易,注重服务于政治动机而不计经济利益。
3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是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摘自《中外历史敢要(上)》学习聚焦
材料二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社会大变革”的具体体现,并从战国时期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中分别举一代表人物说说他们的政治主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百家争鸣在思想文化领域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
【答案】(1)政治上:诸侯纷争、礼崩乐坏,新兴士阶层的崛起;经济上:铁犁牛耕的使用,社会经济的发展;思想上:私学的兴起,百家争鸣。
(儒家)孟子:仁政,荀子:隆礼重法;(道家)庄子:逍遥自由;(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法家)韩非子: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人物与观点相对应才可得分,其他人物与观点对应正确也可得分。)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对后世影响深远。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第一小问表现,根据“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当时“社会大变革”的表现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进行概括,即政治上:诸侯纷争、礼崩乐坏,新兴士阶层的崛起;经济上:铁犁牛耕的使用,社会经济的发展;思想上:私学的兴起,百家争鸣。第二小问政治主张,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有孟子,他主张仁政;荀子,主张隆礼重法;道家代表有庄子:他主张逍遥自由;墨家代表有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法家代表有韩非子:他以主张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可知,百家争鸣在思想文化领域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
【分析】2023学年第一学期嘉兴八校联盟期中联考高一年级历史学科试题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 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下图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图,图中序号与文化遗址对应正确的是( )
A. ①——龙山文化 B. ②——仰韶文化 C. ③——红山文化 D. ④——河姆渡文化
2. 商周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时期,下列关于商周社会经济说法错误的是( )
A. 商周时期处于中国的青铜时代 B. 农业生产主要使用青铜农具
C. 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是井田制 D. 当时的奴隶买卖比较普遍
3. 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变法运动,这些变法运动推动了社会转型,这里的“社会转型”是指( )
A. 由公天下到家天下 B. 由分裂走向统一
C. 由土地公有到土地私有 D. 由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
4. 下图是秦朝的疆域图,下列不能从这幅图中直接得出的是( )
A. 秦朝疆域辽阔 B. 秦朝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 秦朝建立三公九卿制 D. 秦朝推行郡县制
5. 西汉贾谊在《过秦论》中分析秦二世而亡的教训时说:“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贾谊认为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有( )
①秦王刚愎自用 ②秦王不施仁政 ③秦朝赋役沉重 ④秦朝刑法严苛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6. 西汉初年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下列汉朝哪个制度不是沿袭秦朝的( )
A. 郡国并行制 B. 三公九卿制 C. 皇帝制 D. 郡县制
7. 下图是现代学者绘制的汉代经济政策示意图,该经济政策是( )
A. “与民休息” B. 盐铁官营 C. 均输平准 D. 减轻赋税
8. 在中国古代到了朝代的后期经常会出现农民起义,下列农民起义排序正确的是( )
①陈胜吴广起义②黄巢起义③黄巾起义④李自成起义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②①③④ D. ④③①②
9. 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关于两汉文化说法正确的是( )
A. 《史记》首创了纪传体断代史体裁
B. 《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C. 蔡伦发明造纸术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D. 《九章算术》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0.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如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示意图。其中序号与政权对应错误的是( )
A. ①——西晋 B. ②——东晋 C. ③——北朝 D. ④——隋朝
11. 西汉时期,“(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干金之家”;南朝时期,“(江 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魏晋南北朝时 期,(南方)陶瓷、制造船等手工行业也有较大进步。南方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 )
①人口的大量南迁 ②优越的自然条件 ③高产作物大量引进 ④相对和平的环境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2. 孝文帝通过改革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如下图)……使“胡汉统治阶级因民族不 同而引起的内部矛盾,获得解决……”。下列有关孝文帝改革举措及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 迁都洛阳,推动了北方的统一 B. 通婚姻,顺应北方民族交往交融趋势
C. 建立郡县,加强对中原控制 D. 实行均田制,促进了游牧经济的发展
13.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隋唐时期则实行了科举制。两种制度的创立都( )
A. 以考试为选官的主要方式 B.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选官的权力由地方控制 D. 使人们的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14. 杜甫在《无家别》里写道:“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人,世乱各东西。……”“无家别”创作的背景是( )
A. 七国之乱 B. 八王之乱 C. 安史之乱 D. 三藩之乱
15. 唐中后期实行两税法,规定:“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其租庸调、杂徭悉省。”依据材料可知唐朝两税法( )
①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②扩大了收税对象
③保证了农民较充分的生产时间 ④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6. 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领域成就突出,下列属于这一时期成就的是( )
著作或代表人物 成就
① 《齐民要术》 中国现存最早一部完整的农书
② 祖冲之 精确地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③ 《禹贡地域图》 提出了绘制地图的方法
④ 僧一行 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7. 宋初在方镇(藩镇)取消之后,中央政府无力直接管理三百多个统县政区,于是设立路来实行间接管理,陆续在各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司,四司互不统属,长官地位相当,各自拥有独立的机构和官员系统,隶属于不同的中央机构。材料主要反映了北宋初期( )
A. 创新制度加强地方治理 B. 地方行政层级划分的混乱
C. 中央对地方控制减弱 D. 推行重外轻内的治国理念
18. 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 规范地方行政 B. 防止武人干政 C. 提升军事能力 D. 削弱州府权力
19. 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多样,管理今天的河北、山东、山西地区的机构为( )
A. 中书省 B. 宣政院 C. 直隶省 D. 河南江北行省
20. 有学者指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反—正—合”三个阶段的“合”。作者旨在说明行省制( )
A. 实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B. 延续了两宋时削弱地方权力传统
C. 铲除了唐后期以来的地方割据势力 D. 加强了对地方军事和政治上的控制
21. 两宋时期,越来越多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来到城市、矿山、茶园、盐场,或独立经营,或做小商贩往来于城乡之间。这种变化反映了( )
A. 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B. 农耕经济的衰退
C. “抑商”政策的废除 D. 人身控制的松弛
22. 宋代大量出现研究自然万物的谱录,如《梅谱》、《牡丹谱》、《海棠谱》、《荔枝谱》、《橘录》、《蟹谱》、《昆虫草木略》、《禽经》等。这一现象反映了宋代( )
A. 注重实践的务实精神 B. 格物致知的时代精神
C. 天人合一的哲学主张 D. 日益普及的自然科学
23. 史载:南宋时荆湖、江南与两浙,膏腴之田弥亘数千里,中原士人扶携南渡数千万人,于此足征南方经济渐起,与北方经济争衡矣。而金元战争二十年间,北方之残破尤甚,是以元人尝云江南财富占天下什七。针对上述情形,元朝( )
①重新开通大运河 ②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
③实行行省制度 ④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24. 明太祖朱元璋曾多次批评元朝“主荒臣专,威福下移”,认为皇帝怠慢、中书省权重是元朝衰亡的重要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他( )
A. 废除宰相,加强皇权 B. 设置三司,分割相权
C. 设置内阁,强化相权 D. 设军机处,加强皇权
25. 在古代漫长的封建史中,有一些英明的君主,其执政时期,将国家建设成了一个清明、富裕、安定的国家,历史学家们根据不同的情况,将这些君王统治下的繁荣的社会冠上了治世、盛世等名号,下列的盛世、治世与其出现的背景匹配正确的是( )
A 东汉初年统治者加强集权、发展生产,社会出现繁荣景象 光武中兴
B 唐太宗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开元盛世
C 元世祖推行中原传统政治制度,兴建大都 大定之治
D 康熙、顺治、乾隆在位期间,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 康乾盛世
A. A B. B C. C D. D
26. 下图是清政府颁赐的金奔巴瓶。清朝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安定边疆,清政府采取了大量举措。与下图措施有关的地区是( )
A. 西北地区 B. 西南地区 C. 东北地区 D. 东南地区
27. 清朝雍正帝说:“凡士农工商,皆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这段话表明的意思是( )
A. 士为四民之首 B. 实干才能兴邦
C. 工商亦为国本 D. 农为立国之本
28. “龙场猛悟道,一反程朱理。格物即格心,孔学千古秘。颇重致良知,未解世危机。”其评价针对的思想家是
A. 王守仁 B. 李贽 C. 顾炎武 D. 黄宗羲
29. 根据《松江府志》记载:“(明朝中后期)乡村纺织,尤尚精致,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这反映了此时松江地区
A. 家庭纺织业的商品化 B. 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
C. 雇佣关系的普遍出现 D. 纺织技术的重大改进
30. 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为历代军事家所重视。但关于淝水之战的性质,学术界则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有人力主淝水之战具有兼并统一战争的性质;有人则以为淝水之战的性质应该是民族征服战争;也有人提出淝水之战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统一战争的色彩,但本质上是一场民族入侵战争;还有人认为淝水之战具有兼并统一战争和民族入侵战争的双重性质,而主要的一面是兼并统一战争。下列相关说法,合理的是
A. 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应注意吸收学术界的研究成果,避免各执一词
B. 学术争论难以厘清扑朔迷离的历史,历史的真相具有模糊性
C. 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因观点、立场不同而存在差异
D. 历史诠释需要坚守客观立场,力求规避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31小题15分,第32小题15分,第33小题10分,共40分)。
31. “治国必治边,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关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还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唐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边疆民族总体上讲是以怀柔、招抚为主,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唐王朝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朝为巩固统一对边疆各族采取方式,并阐述这些方式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 经过康熙祖孙四代的开拓,中国疆域达到内在发展的极致。同时,中国按照自身发展的轨道滑行,国力达到了全盛。……在此条件下,清朝于北方遏制了沙俄的继续南下,且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边界;于南方,运用朝贡贸易体制把欧洲列强的权利锁定在规程所允许范围内。……这使得前中期的清朝对其疆域的最终奠定,能够从容地从学理上与法理上自我确认。
——于逢春《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明朝中后期到清朝前期中国边疆出现了与以往朝代不同的新挑战。并概述清朝前期是如何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东北疆界的。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时,日本、朝鲜来华的遣唐使,通过贡赐关系与中国建立了变相的官方贸易往来。海上民间贸易也日益发展。唐朝地理学家贾耽说,中国海船从广州经南海到波斯湾的巴士拉港,全程需三个月。这条航线把中国和以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为首的东南亚地区、以天竺为首的南亚地区、以大食为首的阿拉伯地区,通过海上丝绸贸易连接在一起。宋朝的泉州商人李充,就曾“自置一只,携带各种丝绸和瓷器到日本贸易”。为了管理海上贸易,从宋朝开始专门设置了市舶司,市舶司的收入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建炎二年(1128年),市舶司的收入占国家总收入的20%,“江海求利,以资国用”成为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的基本国策。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隋唐以后,陆上丝绸之路日益阻塞,海上运输逐渐兴盛。宋朝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有通往日本、朝鲜等地的东海航线,还有通往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东北非洲等地的南海航线。但从明中期开始,海上丝绸之路由盛转衰。虽然在清朝经历了短暂的复兴,却又不得不面对闭关锁国等政策并逐渐陷入了最低谷。这一时期出口的商品仍以茶叶、丝绸、土布和瓷器等为主。
——摘编自张诗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商品交流》
材料三 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期,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如明朝规定“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就“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摘编自齐涛《朝贡外交与朝贡贸易》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中国海外贸易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丝绸之路发生的主要变化及其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比较明清与唐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不同。
3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是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摘自《中外历史敢要(上)》学习聚焦
材料二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社会大变革”的具体体现,并从战国时期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中分别举一代表人物说说他们的政治主张。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浙江省嘉兴市八校联盟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