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试卷(五)历史(答案)

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试卷(五)
历 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题,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一处古代人类遗址,考古人员发现了蛋壳陶器。这种陶器以胎薄、硬、黑、亮而著称于世,表明当时的居民已熟练掌握了陶土的选择、处理、成型、装窑、烧制等一系列复杂的工艺流程。这处文化遗址应该属于(  )
A.河姆渡文化  B.红山文化  C.大汶口文化  D.龙山文化
2.战国晚期的一位思想家,对秦国政治十分推崇,明确指出“法者,治之端也”,但其又强调法治应建立在礼治基础之上,是为礼治服务的。该思想家是(  )
A.孟子  B.荀子  C.邹衍  D.韩非子
3.下图为古代中国某一时期北方形势图。该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列国纷争华夏认同  B.政局动荡民族交融
C.国力强盛经济繁荣  D.国家统一版图定型
4.“虚怀纳谏”“灭东突厥”“天可汗”等关键词直接聚焦的历史人物是(  )
A.光武帝  B.唐太宗  C.唐玄宗  D.辽世宗
5.隋唐时期,科技虽然尚未形成独立体系,但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发展较为成熟。下列属于隋唐时期科技成就的是(  )
A.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B.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C.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  D.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
6.历史漫画能以幽默夸张笔法描绘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观察下图,漫画中的“红包”在当时称为(  )
A.岁币  B.岁赐  C.岁贡  D.岁金
7.中枢机构是王朝行政决策的核心,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关键所在。以下对于历代中枢机构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秦朝三公九卿——对国家事务有至高决定权
B.汉武帝设中朝——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C.隋唐三省六部——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善
D.清朝设军机处——解决皇权与相权之间长久纷争
8.下表为某同学记录的历史笔记。笔记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
政治:出现宦官专权现象
对外:戚继光抗击倭寇
思想:王阳明提出“致良知”
A.宋  B.元  C.明  D.清
9.中国近代某部著作综述世界五大洲各国史地、科技、政治制度和风俗民情,论说中国应当采取的对外政策,被称为近代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创榛辟莽”之作。该著作可能是(  )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瀛环志略》  D.《资政新篇》
10.清廷与周边亚洲国家建立的宗藩关系体系彻底瓦解,列强认为瓜分这个巨人的“遗产”的时机已经到来,便纷纷在中国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与以上现象的出现有直接关系的是(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1.历史解释要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历史解释与史料相符的是(  )
选项 史料 历史解释
A 《天朝田亩制度》:“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提出了新的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
B 《马关条约》:“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拓展了列强对华商品输出的途径
C 《辛丑条约》:“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 八国联军侵华的根本目的是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D 《临时约法》:“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为防止袁世凯专权,实际上确认了责任内阁制
12.“众弟兄,大家来听,你我下欧洲,三年有零,光阴快,真似放雕翎。……(德国王)吞欧洲,早在他心上,起祸端奥国储皇,塞国少年党,暗把他伤,滔天祸,从此开了场”,这是流传于山东的一首华工出洋歌。歌词中描绘的情形大致出现于(  )
A.晚清政府统治时期  B.南京临时政府统治时期
C.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  D.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13.它“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这一事件是指(  )
A.义和团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一二·九运动
14.“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这场革命的主要成果是(  )
A.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B.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C.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D.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5.凭证、契约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下图是一张1931年的土地分配证,它可用于研究(  )
A.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  B.边区政府的减租减息政策
C.解放区土地改革群众运动  D.新中国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16.下图是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示意图。与该图直接相关的主题是(  )
A.晚清自强运动的破产  B.民主革命进入全新阶段
C.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D.十年内战局面基本结束
17.解放战争时期,山东沂蒙老区有民谣:“最后一把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亲骨肉含泪送他上战场”。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是(  )
A.战略物资充足  B.群众基础雄厚
C.艰苦奋斗作风  D.军事战略正确
18.下图是一张见证历史的照片。照片中的空军最可能参加了(  )
A.抗日战争  B.解放战役  C.朝鲜战争  D.越南战争
19.1954年宪法“承载了近代以来中国民主建国的理想,构建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框架”,反映了过渡时期人民大众对民主、法制、自由、幸福的向往。这部宪法的颁布(  )
A.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初步建立  B.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C.标志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入新阶段  D.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理论和政策基础
20.“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目的是来求团结,不是来吵架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周恩来的这一发言(  )
A.明确奉行“一边倒”外交方针  B.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C.展现了日内瓦会议的巨大成就  D.促进中国同亚非国家关系发展
21.邓小平曾指出“建国30年来历史上的大事,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包括一些负责同志的功过是非,要做出公正评价。”落实这一意见的会议是(  )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D.中共十八大
22.在中央的一次周边外交座谈会上,我国领导人强调要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这次外交座谈会大概召开于(  )
A.1950年  B.1971年  C.1978年  D.2013年
23.波斯帝国境内有几条重要的驿道,最著名的是从小亚细亚的以弗所到帝国行政中心苏萨的“御道”。此外,从巴比伦开始的驿道有两条,分别通向波斯的波斯波利斯和中亚以及印度。其中,通向中亚的驿道,构成了丝绸之路的一部分。这表明,驿道的修建(  )
A.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B.改善了落后的交通状况
C.推动了丝绸之路开通  D.便利了经济和文化交流
24.“这个新的巨人,征服了君士坦丁堡,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新的巨人”是(  )
A.波斯帝国  B.拜占庭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奥斯曼帝国
25.“那里有爬满青藤的金字塔,有古木参天的城市废墟……奥尔梅克、玛雅、托尔特克、阿兹特克、印加……数不清的故事在密林中悄然上演”,这段描述可能出自(  )
A.《古代近东文明—古代两河文明、埃及文明、波斯文明研究》
B.《亚历山大远征记》
C.《探寻古罗马文明》
D.《黄金帝国的落日:追踪美洲古代文明》
26.启蒙思想家在政治上都反对君主专制,但也存在差异,下列思想家与主张对应正确的是(  )
A.伏尔泰——强调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制衡
B.盂德斯鸠——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衡量价值的尺度,主张自由竞争
C.卢梭——主张主权在民和直接民主制
D.康德——寄希望于“开明”君主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
27.“战争承担着一些显著的转变——殖民者转变为革命者,为了共同的事业从一个殖民地集群到一个国家邦联。”领导这场战争取得胜利的是(  )
A.克伦威尔  B.拿破仑  C.华盛顿  D.俾斯麦
28.这部著作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露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就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发展。该著作是(  )
A.《九十五条论纲》  B.《共产党宣言》  C.《宅地法》  D.《资本论》
29.一种新型的工业组织形式出现了,它创造了一种新的工作场所。在这里,工人们听从机器指挥,随机器的转动有节奏地劳动。这种现象诞生于(  )
A.早期殖民扩张时期  B.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C.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D.二战后科技革命时期
30.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刊载了一幅宣传漫画(下图),用以纪念世界史上的一次无产阶级革命。材料纪念的历史事件是(  )
A.英国光荣革命  B.法国里昂起义
C.巴黎公社革命  D.俄国十月革命
31.殖民者推行农奴制并发展种植园经济,为弥补劳动力不足,发展起罪恶的黑奴贸易。上述侵略行径发生在(  )
A.亚洲  B.非洲  C.欧洲  D.拉丁美洲
32.欧洲殖民者达成协议:“今后占据非洲大陆沿岸地区某领土后国家或即将获得这种领土的国家,以及将要承担保护权的国家,应向各国递交相关文件和声明,以便使后者在必要时申述自己的要求”。该协议表明(  )
A.抢夺非洲的矛盾得以解决  B.非洲国家的主权独立得到了承认
C.“有效占领”原则的形成  D.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33.“这不仅指亚洲人民掀起反帝反封建斗争,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更是指亚洲资产阶级从改良走上革命,走上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材料相关的事件是(  )
A.伊朗的立宪运动  B.埃及的抗英斗争
C.苏丹马赫迪起义  D.印尼民族大起义
34.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常用方法。下图是某一时期形势示意图,该图可以反映的是(  )
A.一战前的欧洲形势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C.二战策源地的形成  D.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35.《苏联史》是一部多卷本的苏联历史著作,以相对独立的历史阶段分卷,依次为:“俄国革命、国内战争、新经济政策时期、    、卫国战争……”。其中空白处应填(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苏联成立
C.斯大林模式确立  D.社会主义改革
36.某传记电影中提及几个片段,他“要让全国停摆!所有人不工作,全都停下来”,并“呼吁群众制盐”。这部电影描述的人物是(  )
A.苏加诺  B.甘地  C.克里姆  D.桑地诺
37.杜鲁门主义是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指导方针与扩张计划,是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它的出台标志着(  )
A.二战不断扩大  B.冷战正式开始  C.两极格局形成  D.美苏全面对峙
38.“他对前领导人展开全面批评,震动了社会主义国家阵营;他为大清洗中的受害者平反;积极推行农业改革,使苏联的民生经济得到改善。”文中的“他”指(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39.下图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各洲比例的变化情况。造成这种变化的时代背景是(  )
A.美苏冷战渐趋激烈  B.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C.殖民体系走向崩溃  D.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
40.新词新语源于社会的发展,映射着时代的变迁。“平台大数据”“互联互通”“虚拟社区”“共享经济”等新名词反映了(  )
A.世界多极化  B.经济全球化  C.社会信息化  D.文化多样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每题10分,共计20分。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4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史、中华文明史长期发展的历史产物,有深厚历史基础、悠久历史传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上往往并不是汉族统治者强迫少数民族“汉化”,而多是少数民族统治者执行汉化政策。此汉族已非华夏,而是许多民族融合而成的一个“混血”的新民族。
——摘编自徐杰舜、杨军《从多元走向一体与一体凝聚多元》
材料二 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是曰民族之统一。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是曰领土之统一。”改变过去那种“以四万万人受制于一人,以四大族屈服于一族”的状况,实行“人人自由,五族平等”。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三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使得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和共产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民族认同而言,正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全中国的爱国力量都使用“中华民族”来指称中国人。……抗日战争时期少数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是中华民族百年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胡岩《论中华民族的百年认同》
(1)根据材料一和图片指出“少数民族汉化”的典型案例,并说明其意义。(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先生“中华民族概念”的创新之处。(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华民族意识增强的原因,并分别说明其对当时中国时局、国家长远发展的意义。(4分)
42.某研究小组围绕“哥伦布”主题搜集了以下资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引发了一场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大交换。有学者称之为哥伦布大交换。欧洲移民漂洋过海来到新的土地生活,他们带来的小麦、葡萄、马匹、牛、猪等使得美洲食物和营养的供给快速增加;他们携带的传染病使美洲土著人口数量锐减。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茄等作物在他们的传播下也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
——摘编自《哥伦布大交换》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示意图中葡萄牙和西班牙开辟的航行路线(用图中序号表示),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动因。(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表现。(3分)
(3)材料三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相关材料。指出对该主题研究价值最大的材料,并说明理由。(4分)
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试卷(五)
一、选择题
1.D 2.B 3.B 4.B 5.D 6.A 7.C 8.C 9.B 10.C 11.D 12.C 13.C 14.B 15.A 16.C
17.B 18.C 19.B 20.D 21.C 22.D 23.D 24.D 25.D 26.C 27.C 28.D 29.B 30.C 31.D
32.C 33.A 34.A 35.C 36.B 37.B 38.B 39.C 40.C
二、非选择题
41.(1)案例:北魏孝文帝改革。(1分)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1分)
(2)创新:人民主权、五族共和、领土统一、公民自由、民族平等。(任答四点得4分)
(3)原因: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使民族危机深重。(1分)
时局:国共合作,形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战胜利。(1分)
长远发展:促进了少数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分)
42.(1)路线:③;②(1分)
经济动因: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2分)
(2)表现:人口迁移、物种交换、疾病传播。(3分)
(3)材料:哥伦布航海日志手稿。(1分)
理由:哥伦布航海日志手稿属于原始史料,有较高的史学研究价值;《哥伦布传》是间接史料,不宜作为研究的首选史料。航海日志手稿还需结合其它史料相互印证进行研究。(3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试卷(五)历史(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