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检测练习
一、单选题
1.公元前8世纪开始,古希腊在3个世纪中通过海外移民活动在沿地中海区域建立了400多个城邦,每一批殖民者到外地移民时,最重要的仪式就是从母邦的圣灶中取圣火点燃殖民地的圣灶,并且在殖民地还保存了希腊本土的公共节日和体育比赛等,这说明古希腊海外移民( )
A.扩大了城邦制度的影响 B.重视强化民族认同感
C.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D.构建了中央集权体制
2.下面为印欧人早期(公元前3000-前1000年)迁徙路线图。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的迁徙,分别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下列选项中,其中与图中“乙”处族群相关的是( )
①广泛使用了马以及马拉战车 ②制定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
③率先掌握了冶炼铁器的技术 ④首次将西亚与北非文明统一起来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3.明清时期一个有趣的语言现象是,较后开发、交通不便的西南山区及其延展地带,发展出了共通的西南官话:而开发较早、交通便捷的东南地区,却并未形成广泛共通的方言。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化整合程度 B.经济发展水平 C.移民流入数量 D.自然条件制约
4.从下面的“人口迁徙示意图”可以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C.中原人口大量迁往江南 D.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往中原
5.谭其骧先生指出:“中原人民南迁,其所由之途径,顾多可寻 时邗沟已凿,穿通江淮,故沟南端之江都及其对岸之镇江、武进,遂为山东及苏北移民之集合地。”材料最能说明( )
A.战争:地域文化演变的推力 B.集镇:古代交通发展的结果
C.交通:影响人口迁徒的因素 D.移民:江南地区开发的关键
6.公元前211年,秦始皇迁3万户到北河、榆中(今内蒙古河套与陕西交界处),使河套地区成为新垦的农业区。此外,巴蜀地区经过移民不断开垦,到汉代,出现“汉祖自汉中出三秦伐楚,萧何发蜀、汉米万船,而给助军粮”的现象。两则材料说明( )
A.移民戍边推动政治变动 B.人口流动影响经济发展
C.民族战争改变社会习俗 D.大一统促进民族大交融
7.1864年美国成立移民局,通过《鼓励移民法》,此后美国进入移民高潮。如表是1910年移民在美国的大致分布情况。据此可知( )
移民在制造业劳动力的占比 移民在建筑、运输两个行业劳动力的占比 移民在铜矿、成衣行业和铁矿业的劳动力占比
1/3以上 1/4多 2/3或更多
A.欧洲列强对美洲侵略加剧 B.美国掀起全球人口流动潮
C.美国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D.移民促进了美国的工业化
8.如表是1650—1900年间亚、欧、美、非四大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变化表(单位:%)。其中代表非洲的是( )
年份 比例 大洲 1650年 1750年 1850年 1900年
A 18.3 19.2 22.7 24.9
B 18.3 13.1 8.1 7.4
C 2.4 1.6 5.1 9.0
D 60.6 65.8 63.9 58.3
A.A B.B C.C D.D
9.英国人包令(1849—1859年在华),曾在厦门亲眼看见掠卖华工的情况“几百个苦力(华工)……胸前各自按照准备把他们送去的地方,分别打上‘C’(加利福尼亚)、‘P’(秘鲁)或者‘S’(山德维治群岛,即夏威夷群岛)等印记。”这一批华工( )
A.为提升中国一战后的地位作出贡献 B.赴加利福尼亚从事太平洋铁路建造
C.在各地形成唐人街传播着中华文化 D.自愿签署契约出国获取了巨额利润
10.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将欧洲的流行疾病带入美洲,造成了大量美洲印第安人染病身亡。造成印第安人死亡的主要是以下哪种传染病( )
A.鼠疫 B.黄热病 C.斑疹伤寒 D.天花
11.1521年,墨西哥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被称为“新西班牙”。西班牙统治者有一种洁癖式的语言理念,想要达到取代土著语言和文化,并把土著语言的使用者并入国家政治经济体系的目的。但是由于经济、人口、宗教等原因,这一时期的语言现实并不符合殖民者的理想情形,印第安语仍为全国80%的人口所使用。这说明该时期( )
A.西班牙殖民统治具有隐蔽性 B.传统观念制约墨西哥现代化
C.文化多样性发展仍长期存在 D.经济差距造成文化隔阂加深
12.1914~1920年间,美国北方的工厂开始招收外来黑人劳工,有30万到50万的非洲裔美国人告别南方乡村北上,其中芝加哥的黑人人口增加了6.5万人,底特律则新增黑人3.5万人,增幅分别达150%和600%。这一现象( )
A.是南方经济转型的必然后果 B.体现出美国种族矛盾的缓解
C.顺应了战时经济发展的需要 D.使美国黑人共同体意识增强
13.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不同阶段移民的主要来源地区也不同。如表的“?”处应该填入( )
时期 16世纪—18世纪 20世纪上半叶 20世纪下半叶
历史背景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两次世界大战 全球化进程加速
主要移民 ? 欧洲人 亚洲人和拉丁美洲人等
A.欧洲人和非洲人 B.亚洲人和非洲人 C.亚洲人和欧洲人 D.欧洲人和拉美人
14.2022年,欧盟国家共记录来自中东和北非等地的非法入境者约33万人次,比上一年增加了64%,创下2016年以来的最高纪录。此外,欧洲还收容了大量乌克兰难民。这反映出( )
A.区域人道主义危机严重 B.欧盟福利制度的效率较高
C.联合国难民署力量有限 D.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巨变
15.在现代菲律宾,超过85%的民众信仰天主教,当地华裔已普遍接受在教堂举办婚礼,但有的华裔会请佛教憎侣证婚。当地举行的庆祝妈祖(中国传统海神信仰)诞辰活动,不但会请天主教神父主持弥撒,还会在庆典的最后一晚举行天主教式的花车游街。这主要反映了( )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扩散 B.西班牙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C.现代菲律宾文化的多元性 D.全球化背景下的人口流动
16.读如图,图中反映的趋势导致美国社会( )
A.印第安文化迅速消亡 B.族群之间实现了完全的平等
C.人道主义救助的加速 D.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得到强化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初年,朱元璋下“徙民之令”,以调整全国人口,大量移民逐渐从湖南、湖北、江西等地迁徙至重庆。洪武二十年(1387),明政府又两度组织移民入渝垦田。重庆府《云阳县志》载:云阳县“邑分南北两岸,南岸之民,皆明洪武时奉敕由湖广府城使采者。大量外来移民使重庆府存在众多双籍地人士(祖籍地与居住地不一致)。明代四川省中进士的数量共1406人,重庆府占318人,其中重庆双籍地氏族中进士者有41人,占比为12.8%。丰都县的杨丑瑛科举入仕后在其家乡建平山书院,“使吾乡之秀与吾杨氏文子弟诵读其间”。清初湖广民众身次移民四川时,甚至称川人“半楚”“半潇湘”。
——摘编自黄梅《“湖广填四川”移民现象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1937年七七事变后,华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政府官员、工人、学生、难民等纷纷赶往西南大后方。以重庆为例,八年抗战中,重庆人口由战前的47万,迅猛增加到战后的124万。工人是内迁人口中的重要群体。在1937年,重庆仅有工厂42个,全人8000余人。到1940年,重庆已形成了一支以兵工、机械、冶金、煤炭、纺织、化工等产业的工人群体,总人数近20万。“重庆主要商业市场,汇集于城区武库街、督邮街、及新街口等街道的两旁。热闹情况,较上海南京路有过无不及。但人口齐集重庆市区也给市政管理及市政建设带来诸多困难。
——摘编自唐润明《抗战时期重庆的人口变迁及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时期重庆移民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抗战时期重庆移民相较于明初的新特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估计,美国独立后到 1820年间共有约25万的移民,平均每年仅有6000人左右。从1820年以后,入境移民逐年增多。据美国政府统计,19 世纪20年代移民为15.9万人,30 年代为59.9万人,40年代为171.3万人,70年代为281.2万人。1820—1880年入境移民总计1018.9万人。从移民的来源看,1820年以前,英国移民人数高居首位,而在1820年以后的60年间,德国和爱尔兰移民人数则跃居第一和第二,德国移民为305万,爱尔兰移民为282万,英国移民为92.6万,退居第三位。此外,除了北欧国家和加拿大的移民有大幅度增长外,还有约23万的亚洲移民迁入美国,其中,华人22.8万。
——据宿景祥《美国经济统计手册》等
材料二 随着美国社会排外情绪滋长,从1882年开始,美国的移民政策发生了显著变化。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以种族歧视为准绳的排斥华工法,规定:不论是熟练或非熟练的华工以及受雇于矿山的华人,在10年内不准进入美国;凡是非美国的出生的华人后裔不得加入美国国籍。在这期间,除了留学生外,其他中国移民一律禁止入境,甚至可以任意 驱逐在美国定居多年的华人。1924年又通过《移民限额法》,除继续排斥亚洲移民外,同时把欧洲每年移民总额从1910年的35万人,削减为16.4万人。
——摘编自邓蜀生《美国移民政策的演变及其动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美国移民发展的趋势。
(2)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移民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移民对19世纪美国社会发展的作用。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民”二字在清初黄宗羲等人的言论中已出现,然而并没有持续发展。到了晚清,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的“国民”观念从西方、日本输入中国之后,黄宗羲等人业已消失的声音重获新生。晚清“国民”二字内容相当宽泛,边界并不清晰,丰富而复杂,亦新亦旧,具有鲜明的过渡时代的特征。20世纪初,“国民”观虽然包含了西方“公民”观念的某些内涵:“国民”相对于社会上的特权阶层而存在,他们被劝告要发扬公民道德,并增进共同的福祉,保有国家主人翁意识;然而,中国的“国民”并不是被赋予权利、可以向国家提出某些特定国要求的个人,而是必须在国际舞台上捍卫国家权利的一群人。“国民”不像之后更适合用来指称“citizen”的“公民”或“市民”,它并不强调国家当中的个人,而是一种集体存在。
——摘编自李孝迁《“制造国民”:晚清历史教科书的政治诉求》
材料二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族群构成的国家,三个主要族群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均是来自周边大国或文明区域的移民,其国家的建立是由于族群冲突和族群政治分歧被动成就的。因此,新加坡致力于将多源流的移民社会整合成共同认同新加坡国家的国民社会,形成一套新加坡的“民族—国家”体系、新加坡人的公民认同和新加坡多元族群文化的地方性知识。国家通过威权政治体系从文化教育、意识形态、大众媒体等方面进行制度化建设,塑造共同价值观,培养国家认同。在学校、社区等场域中不断强化公民概念和国家认同,塑造“新加坡人”的概念,建构地方性知识,培养共同的价值观和国家情怀,让每一个老百姓都有国家自豪感,有与国家休戚与共的主人翁意识。
——摘编自赵泽琳《“多元”族群与“一体”公民——新加坡多元族群治理与公民意识塑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国民”概念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与新加坡塑造国民的差异及其原因。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国民塑造问题的认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西晋时,在全国设21个州,有20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的足迹。见于记载的两晋流动人口约150万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占人口输出区总数的1/2左右。其中,由秦、雍地区流出的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1/3;从并州迁到冀、豫等州的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2/3。……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为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曹文柱等著《乾坤众生》
仔细阅读材料,就“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情况,自拟一个论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B
2.A
3.A
4.C
5.C
6.B
7.D
8.B
9.C
10.D
11.C
12.C
13.A
14.A
15.C
16.D
17.(1)影响:推动重庆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文化教育进步;促进巴楚等地的文化整合;巩固明王朝统治,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2)新特点:因民族危机而引发;来源地更加广泛;涉及阶层更多。评价:促进了重庆地区的工业生产、商业繁荣和文化发展;壮大了抗日的物质基础,有利于坚持抗战;给城市管理也造成了一些困难。
18.(1)趋势:移民的总量逐步增加;英国移民总量减少,德国和爱尔兰移民逐渐成为主体; 新增亚洲移民,以中国为主;移民的构成国家趋向多元。
(2)变化:排斥亚洲移民,限制欧洲移民; 由开放移民转向严格限制移民。
作用:移民增加美国劳动力,给美国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移民的劳动促进了美国的开发,扩大了国内市场,这些都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丰富了美国的文化,有利于美国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形成相对自由开放的社会氛围。但是过多的移民,尤其是非法移民又增加了社会的一些不稳定因素,带来一些社会问题。
19.(1)特点:发展中传承;随民族危机的发展而发展;受西学影响;内容丰富,新旧杂糅;强调集体意识;强调捍卫国家权利;强调发扬国民道德。
(2)差异:中国主要从政治角度塑造,新加坡从多元角度塑造;中国塑造的目的主要是救亡图存、解放思想,新加坡是为巩固新生的多族群移民国家;中国强调集体意识,新加坡兼顾保护族群及地方意识。
原因:中国受到民族危机加深及传统思想的影响;新加坡是移民国家,族群差异性大且矛盾多。
(3)认识:国民的塑造关乎国家认同,需高度重视;根据国情,多渠道多角度地以文化为抓手,以文化共识促进政治共识;国家需要讲好民族故事,增强国民幸福感,提升综合国力。
20.示例
论题:古代人口流动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
论述:中国古代相当长的时间里,黄河流域成为经济、政治的重心,人口分布呈现北重南轻的格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政局动荡长期战乱,因此,中原人口多次大规模南迁,北重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逐渐被打破。特别是西晋八王之乱,持续时间长,破坏严重,加剧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导致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移民浪潮,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唐朝安史之乱后,北人再次大举南迁,推动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混战不已,北人继续南迁。于是,南方逐渐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也随之超过北方,南重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最终形成。古代人口的流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也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民族经济的进步发展。
综上所述,古代人口流动在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检测练习(答案)--2023-2024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