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中国近代史
板块二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
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大单元建构
2
大单元知识梳理
3
1
历史时序
纵横学史
4
目录
1895年
19世纪
60年代
19世纪90年代中期
1898年
6月11日
19世纪末
1900年
1898年
9月21日
洋务运动(经济)
列强侵略
探索
1868年
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61年
俄国
农奴制改革
19世纪
六七十年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马关条约》
签订
《辛丑条约》签订
抗击八国联军侵华
义和团
运动兴起
“公车上书”
20世纪初
1894年
戊戌变法(政治)
1901年
周年
130
世界
历史时序
大概念:救亡图存的艰难历程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
洋务运动内部腐败、外国势力的挤压等
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变法触动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政变
列强瓜分
中国狂潮
八国联军侵华
签订《辛丑条约》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抗击
宣告破产
扼杀
掀起
背景
大单元建构
1
知识点
洋务运动
美、日侵略台湾(2023年印次) 收复新疆(2023年印次)
中法战争(2023年印次)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30周年 《马关条约》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2022版课标:了解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了解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大单元知识梳理
1. 洋务运动
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中期
背景 (1)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使清王朝内外交困,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2)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认识到西方技术先进
口号 “自强”“求富” 学习层面 器物(西方科学技术)
目的 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
代表 人物 (1)中央:恭亲王奕? (2)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李鸿章(1823—1901)
主要内容 创办工业企业 军事工业 19世纪60年代起,以“自强”为口号,发展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四川机器局等
民用企业 19世纪70年代起,提出“求富”的主张,开办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李鸿章创办)、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建立 新式 海陆军 新式陆军 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组建新式洋枪队,采用西式兵操练兵
新式海军 19世纪80年代,初步建成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等海军,其中以北洋舰队规模最大。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
江南机器制造
总局炮厂
轮船招商局
北洋舰队“定远号”铁甲舰
主要内容 教育文化 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1862年兴办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
结果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随之破产,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性质 晚清时期封建统治集团求强求富的自救运动
地位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作用 (1)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使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尝试
(2)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局限性 只学习西方技术,不改变封建统治,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失败 原因 (1)根本原因(必然性):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只学习西方技术,未触动旧的制度和生产关系
(2)其他原因:清政府内部的腐败;顽固派的阻挠、破坏;外国势力的挤压
2. 美、日侵略台湾(2023年印次) 收复新疆(2023年印次)
中法战争(2023年印次)
美、日 侵略台湾 19世纪60年代,美国侵略台湾失败后,转而支持、联合日本侵略台湾;1874年,日本派军队进攻台湾。在英、美等国“调停”下,日本勒索清政府白银50万两后从台湾撤兵
收复 新疆 背景 (1)19世纪60年代,中亚浩罕国军事头目阿古柏率兵侵占新疆大部分地区,并得到俄、英支持;19世纪70年代,俄国出兵侵占新疆伊犁地区
(2)阿古柏的残酷统治和俄、英两国的侵略活动,激起新疆各族人民反抗
收复新疆 概况 (1)收复:1876年,左宗棠命刘锦棠收复乌鲁木齐等地区,挺进南疆→1878年,清军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清政府与俄国经过谈判收回伊犁大部分地区
(2)建省: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建立行省140周年,巩固了西北边防,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联系,维护了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
中法战争 (1)经过:1883年底,中法战争爆发→1884年,法国军舰突袭福建马尾军港,福建水师全军覆没→1885年3月,清军在冯子材率领下取得镇南关大捷,扭转了战局。但清政府下令停战,与法国签订条约,法国侵略势力伸向中国西南地区
(2)台湾建省:中法战争结束后,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立行省,加强了东南海防,强化了对台湾的治理,推动了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
3.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甲午 中日 战争 时间 1894—1895年
背景 (1)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意图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2)朝鲜:东学党起义,清政府应朝鲜国王请求派兵帮助镇压,日本也乘机出兵朝鲜
爆发 1894年7月,日本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并在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甲午 中日 战争 主要战役 平壤 战役 1894年9月,日军围攻平壤,清军将领左宝贵牺牲,平壤陷落
黄海 海战 1894年9月,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殉国;日军夺取了制海权
辽东 战役 日军入侵辽东,旅顺守将徐邦道率部抗敌失败,日军占领旅顺并制造旅顺大屠杀
威海卫战役 1895年初,日军进攻威海卫,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结果 清政府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性质 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蓄意挑起的一场侵华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
《马关条约》 签订 1895年春,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马关条约》
条款 主要内容 对中国的危害
割地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使中国的领土主权进一步丧失
赔款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和清政府的财政危机
《马关条约》 条款 主要内容 对中国的危害
通商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
设厂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影响 (1)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2)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民族 危机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契机 三国干涉还辽:《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国、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高额“赎辽费”
方式 (1)列强在中国抢夺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2)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这样,列强不但划分了“势力范围”,而且彼此协调关系,共同奴役中国
2
知识点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2022版课标: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事,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 (1)公车上书: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等发动“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宣传变法:组织学会,翻译著作(严复所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创办报刊(如《时务报》),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3)推动“百日维新”: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
康有为(1858—1927)
梁启超(1873—1929)
戊戌 变法 (百日维新) 时间 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名称由来 因1898年为农历戊戌年,故称“戊戌变法”;历时103天,也称“百日维新”
背景 (1)民族危机加剧: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和
列强掀起的瓜分中国狂潮,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2)救国思潮转变: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谋求制度变革的思潮兴起
(3)资产阶级壮大: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戊戌变法 (百日维新) 目的 救亡图存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康有为、梁启超)
学习层面 政治制度(制度层面)
开始 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主要内容 (1)政治: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2)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3)文化: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创办京师大 学堂) (4)军事: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戊戌 变法 (百日维新) 结果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捕遇害。除京师大学堂保留外,变法诏令一律废除,变法失败
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制度变革的一次尝试;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意义 (1)思想文化: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为新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2)救亡图存: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
作用
(3)政治: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有利于新兴资产阶级参与政权
戊戌变法 (百日维新) 局限性 资产阶级维新派具有软弱性,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忽视了宣传和发动下层民众,没有严密的组织
教训 在近代中国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改良的道路,以实现国家独立富强是行不通的
3
知识点
义和团运动
抗击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2022版课标: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事,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义和团运动 背景 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猖獗,激起中国人民强烈反抗
口号 “扶清灭洋”
概况 兴起(19世纪末)→发展(1900年夏,控制京津地区)→高潮
(抗击八国联军)→失败(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
义和团运动 性质 农民阶级掀起的反帝爱国运动
影响 是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出现的各种矛盾的一次总爆发,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抗击 八国 联军 侵华 时间 1900年
原因 为镇压义和团运动,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在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史实 廊坊阻击战;围攻北京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天津老龙头火车站争夺战、炮轰紫竹林租界;天津保卫战中聂士成殉国等
结果 (1)1900年8月14日,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西逃。在逃跑途中,慈禧下令剿杀义和团,并请求八国联军“助剿”,义和团运动最终失败
(2)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签订时的场景
《辛丑条约》 时间 1901年9月(农历辛丑年)
签订 清政府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签订
条款 主要内容 对中国的危害
赔款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使清政府的经济长期受制于列强;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禁止反帝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辛丑条约》 条款 主要内容 对中国的危害
毁炮驻兵 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使侵略者对清政府进行军事控制和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更加便利
划使馆界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1)使东交民巷成为“国中之国”和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2)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列强的控制之下
《辛丑条约》 条款 主要内容 对中国的危害
更改机构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便利了帝国主义通过外交途径控制清政府,侵略中国
地位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影响 (1)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 (2)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纵横学史
新课标 教学提示
近代化探索
课标表述:比较分析近代历史上的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代表人物提出的主张及活动,探讨他们对历史发展作出的努力,分析其历史局限性。
【因果联系】中国近代史上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代表人物
◆根据上述结构图,写出中国近代史上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代表人物的共同精神品质,再补充2~3位具有共同精神品质的中国近代史人物并写出反映这种精神品质的具体史实。
【答案】共同精神品质:救亡图存的探索精神,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爱国主义精神。
人物及史实:①严复: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发表《救亡决论》等文章,号召救亡图存。②鲁迅:为挽救民族危亡,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③周恩来:大革命失败后,周恩来等人不屈不挠,领导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2023新考法
新趋势 小切口
报刊视角看社会百态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近代报刊的作用。
【答案】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无产阶级路线的思想武器;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随着国内社会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及壮大出现高潮,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
新趋势 小切口
留学生是国家变革的推动者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大规模国际留学现象的出现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案】国家发展的需要和政府政策的支持;先进文明的强大吸引力;
各地区交往的加强。
谢谢观看
谢谢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5年真题子母题
命题点1 近代化探索
1. (2023成都7题)洋务运动期间,四川总督丁宝桢在成都创办了四川机器局。该企业一律不用洋人,由中国的技术人员负责生产和技术工作。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
A. 促进私营企业的发展 B.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C. 增强企业发展自主权 D. 革新生产组织形式
2. (2023绵阳21题)“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材料中“变法”发生的背景是( )
A. 鸦片战争 B. 洋务运动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
3. (2022成都11题)绘制思维导图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下列选项与下图中序号对应完全正确的是( )
A. ①近代的屈辱与抗争 ②戊戌变法 ③地主阶级 ④三民主义
B. ①近代的屈辱与抗争 ②辛亥革命 ③资产阶级 ④民主与科学
C. ①近代化的探索 ②辛亥革命 ③资产阶级 ④三民主义
D. ①近代化的探索 ②戊戌变法 ③地主阶级 ④民主与科学
4. [2020成都25(2)题8分]
【中国近代化的“火种”】
材料二 1871年,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联名上奏:“挑选聪颖幼童赴美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次年起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派了四批10岁至16岁的幼童赴美,计划留学15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首次公派留学。但是,1881年夏,清政府唯恐这些留美幼童全盘接受西方文化,对儒学孔教失去兴趣,遂将这些留美学生全部撤回。留美幼童回国后,逐渐在各领域显现出非凡的才能,如“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华大学最早的校长唐国安、民国第一位总理唐绍仪等。许多人还在对外抗击侵略的战争中奋勇当先。据统计,殉国者有8人之多。
——据《赴美留学变迁,精英化转向平民化》(《国际先驱导报》2015-06-25)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史上首次公派留学潮的出现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直接关联?(2分)清政府实施留美幼童计划的目的是什么?(2分)结果如何?(4分)
命题点2 史实与史论
5. (2021绵阳6题)“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思想。下列史实与结论逻辑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南京条约》签订 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B 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C 北洋舰队建成 中国海防近代化逐渐发展起来
D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 揭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命题点3 中国人民的反抗
6. (2023成都8题)
上图展现了近代台湾人民反日斗争的历程,这一历程反映出( )
A. 台湾军民反殖民统治的决心 B. 西方列强“以华制华”的政策
C. 台湾是中国反抗侵略的中心 D. 台湾军民粉碎了日本侵华野心
2024备考精练
1. [跨学科·地理]观察下面地图中,洋务企业分布的相似之处是( )
A. 交通便利 B. 人口稠密 C. 环境优美 D. 沿海分布
2. 1875年,清政府决定每年从海关税、沿海沿江六省厘金等税收中,提取共计约400万两白银,作为筹建海军的专项经费。由此可见,清政府( )
A. 控制白银外流 B. 筹划制度改革 C. 注重经济发展 D. 重视海防建设
3. 邓世昌的“置生死于度外”,是对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传承。他们共同体现了( )
A. 科技创新精神 B. 艰苦创业精神 C. 保家卫国精神 D. 平等自由精神
4.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材料中省略号处的论点最有可能是( )
论据 论点
战争的失败,使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甲午中日战争……
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 ——梁启超
A. 开启军事近代化 B. 破坏了社会经济
C. 促进了国人觉醒 D. 打击了清朝统治
5.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出现了一个被认为是外资兴业的时代。此前帝国主义在华投资总共不过2.3亿美元,此后到1902年,各国对华投资总额达到15亿美元。据此判断,当时( )
A. 外国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内地 B.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
C. 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 美国和日本成为侵华的主要国家
6. 1898年,四川富顺人宋育仁在成都创办《蜀学报》,分“学会讲义”“海外近事”“中国近事”“蜀中近事”等栏目,介绍先进思想,启蒙民众。当年最有可能刊载的内容为( )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维新变法思想
C. 马克思主义思想 D. 三民主义思想
7. 比较分析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对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进行了比较,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是( )
A. 阶级基础 B. 斗争方式 C. 失败原因 D. 斗争对象
8. [新课标·教学提示]
名称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内容 (部分) 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上表反映了近代中国( )
A. 师夷长技思想萌发 B.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C. 维新变法开始兴起 D. 自然经济彻底解体
全国视野·新考法
9. [大单元教学] 某历史教师复习教学时对“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先后做了如下设计: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鸦片战争(1840—1842年)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年)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中期) 戊戌变法(1898年)
调整为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鸦片战争(1840—1842年)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中期)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戊戌变法(1898年) 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年)
此教学内容设计的调整旨在( )
A. 更凸显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B. 更突出政治制度变革的意义
C. 更突出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 D. 更关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10. [项目化学习] (4分)某校901班同学围绕“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一问题进行项目化学习,请你一起参与。
【任务二】研读资料,提炼现代化内涵
第二组同学通过收集资料,阅读整理,提炼了以下两个式子。
等式:现代化=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 不等式:现代化≠西方化
(2)结合所学知识,根据“等式”提示说明英国是现代化的先行者和探索者。(2分)
(3)同学们结合“不等式”提出了“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在中国行不通”的观点。请运用近代中国在政治制度上探索现代化的一个史实加以说明。(2分)
参考答案
5年真题子母题
1. 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洋务运动期间,四川总督丁宝桢创办的四川机器局一律不用洋人,只用中国人,这一举措有利于洋务企业自主经营,不为洋人所控制,从而增强了企业发展的自主权,C 项正确。 其做法与促进私营企业发展、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革新生产组织形式无关,A、B、D 三项排除。
2. C
3. D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经济近代化”“政治近代化”“思想近代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都是近代各阶级有志之士试图挽救民族危亡所开展的自强自救运动,促进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方面的近代化,属于近代化的探索这一主题,排除A、B两项;根据题干中“康有为”“变法图强”等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戊戌变法,排除C项;根据题干中“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等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③④分别是地主阶级、民主与科学,D项符合题意。
4. 历史事件:洋务运动。(2分)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培养近代人才,维护清政府的统治。(2分)结果:中途夭折。(2分)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杰出的近代人才,他们成为了中国近代化的“火种”。(2分)
5. C
6. A
2024备考精练
1. A 【解析】根据地图信息可知,洋务企业均分布在沿海、沿江处,都有着便利的水运或海运交通,A项符合题意。
2. D
3. C
4. 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战争的失败,使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可知,其反映了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的惨败刺激了中国人民,引起了国人反思,促进了国人觉醒,C项符合题意。
5. B
6. B
7. D
8. B
9. A
10. (2)政治上,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对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经济上,英国率先开始并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2分)
(3)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推动下的一次制度变革的尝试,但最后失败。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2分,任选一个史实作答即可)
()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5 年真题子母题
命题点 1 近代化探索
1. (2023成都 7题)洋务运动期间,四川总督丁宝桢在成都创办了四川机器局。该企业一律
不用洋人,由中国的技术人员负责生产和技术工作。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
A. 促进私营企业的发展 B.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C. 增强企业发展自主权 D. 革新生产组织形式
2. (2023 绵阳 21 题)“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
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材料中“变法”发生的背景是( )
A. 鸦片战争 B. 洋务运动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
3. (2022 成都 11 题)绘制思维导图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下列选项与下图中序号对应完
全正确的是( )
A. ①近代的屈辱与抗争 ②戊戌变法 ③地主阶级 ④三民主义
B. ①近代的屈辱与抗争 ②辛亥革命 ③资产阶级 ④民主与科学
C. ①近代化的探索 ②辛亥革命 ③资产阶级 ④三民主义
D. ①近代化的探索 ②戊戌变法 ③地主阶级 ④民主与科学
4. [2020成都 25(2)题 8分]
【中国近代化的“火种”】
材料二 1871年,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联名上奏:“挑选聪颖幼童赴美国书院,学
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次年起到 1875年,清政府先后派了四批 10 岁至 16岁
21 世纪教育网()
的幼童赴美,计划留学 15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首次公派留学。但是,1881年夏,清政府
唯恐这些留美幼童全盘接受西方文化,对儒学孔教失去兴趣,遂将这些留美学生全部撤回。
留美幼童回国后,逐渐在各领域显现出非凡的才能,如“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华大学
最早的校长唐国安、民国第一位总理唐绍仪等。许多人还在对外抗击侵略的战争中奋勇当先。
据统计,殉国者有 8人之多。
——据《赴美留学变迁,精英化转向平民化》(《国际先驱导报》2015-06-25)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史上首次公派留学潮的出现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有直接关联?(2分)清政府实施留美幼童计划的目的是什么?(2分)结果如何?(4 分)
命题点 2 史实与史论
5. (2021绵阳 6题)“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思想。下列史实与结论逻辑正
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南京条约》签订 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B 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C 北洋舰队建成 中国海防近代化逐渐发展起来
D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 揭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命题点 3 中国人民的反抗
6. (2023成都 8题)
上图展现了近代台湾人民反日斗争的历程,这一历程反映出( )
A. 台湾军民反殖民统治的决心 B. 西方列强“以华制华”的政策
C. 台湾是中国反抗侵略的中心 D. 台湾军民粉碎了日本侵华野心
21 世纪教育网()
2024 备考精练
1. [跨学科·地理]观察下面地图中,洋务企业分布的相似之处是( )
A. 交通便利 B. 人口稠密 C. 环境优美 D. 沿海分布
2. 1875年,清政府决定每年从海关税、沿海沿江六省厘金等税收中,提取共计约 400万两
白银,作为筹建海军的专项经费。由此可见,清政府( )
A. 控制白银外流 B. 筹划制度改革 C. 注重经济发展 D. 重视海防建设
3. 邓世昌的“置生死于度外”,是对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传承。他们共
同体现了( )
A. 科技创新精神 B. 艰苦创业精神 C. 保家卫国精神 D. 平等自由精神
4.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材料中省略号处的论点最有可能是( )
论据 论点
战争的失败,使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
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甲午中日战争……
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
——梁启超
A. 开启军事近代化 B. 破坏了社会经济
C. 促进了国人觉醒 D. 打击了清朝统治
5.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出现了一个被认为是外资兴业的时代。此前帝国主义在华投资总
共不过 2.3 亿美元,此后到 1902 年,各国对华投资总额达到 15 亿美元。据此判断,当时
21 世纪教育网()
( )
A. 外国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内地 B.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
C. 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 美国和日本成为侵华的主要国家
6. 1898 年,四川富顺人宋育仁在成都创办《蜀学报》,分“学会讲义”“海外近事”“中
国近事”“蜀中近事”等栏目,介绍先进思想,启蒙民众。当年最有可能刊载的内容为( )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维新变法思想
C. 马克思主义思想 D. 三民主义思想
7. 比较分析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对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进行了比较,
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是( )
A. 阶级基础 B. 斗争方式 C. 失败原因 D. 斗争对象
8. [新课标·教学提示]
名称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
内容 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
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 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
(部分) 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澎湖列岛给日本 活动
上表反映了近代中国( )
A. 师夷长技思想萌发 B.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C. 维新变法开始兴起 D. 自然经济彻底解体
全国视野·新考法
9. [大单元教学] 某历史教师复习教学时对“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先后
做了如下设计: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鸦片战争(1840—1842年)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年)
洋务运动(19世纪 60—90年代中期)
戊戌变法(1898年)
调整为
21 世纪教育网()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鸦片战争(1840—1842年)
洋务运动(19世纪 60—90年代中期)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年)
戊戌变法(1898年)
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 年)
此教学内容设计的调整旨在( )
A. 更凸显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B. 更突出政治制度变革的意义
C. 更突出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 D. 更关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10. [项目化学习] (4分)某校 901班同学围绕“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
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一问题进行项目化学习,请你一起参与。
【任务二】研读资料,提炼现代化内涵
第二组同学通过收集资料,阅读整理,提炼了以下两个式子。
等式:现代化=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
不等式:现代化≠西方化
(2)结合所学知识,根据“等式”提示说明英国是现代化的先行者和探索者。(2分)
(3)同学们结合“不等式”提出了“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在中国行不通”的观点。请运用
近代中国在政治制度上探索现代化的一个史实加以说明。(2分)
21 世纪教育网()
参考答案
5年真题子母题
1. 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洋务运动期间,四川总督丁宝桢创办的四川机器局一律
不用洋人,只用中国人,这一举措有利于洋务企业自主经营,不为洋人所控制,从而增强了
企业发展的自主权,C 项正确。 其做法与促进私营企业发展、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革新生
产组织形式无关,A、B、D 三项排除。
2. C
3. D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经济近代化”“政治近代化”“思想近代化”并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这些都是近代各阶级有志之士试图挽救民族危亡所开展的自强自救运动,促进
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方面的近代化,属于近代化的探索这一主题,排除 A、B 两项;根
据题干中“康有为”“变法图强”等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戊戌变法,排除 C项;根据题干中“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等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③④分别是地主阶级、民主与科学,D项符合题意。
4. 历史事件:洋务运动。(2分)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培养近代人才,维护清政府的统
治。(2 分)结果:中途夭折。(2 分)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杰出的近代人才,他们成为了中国近
代化的“火种”。(2分)
5. C
6. A
2024备考精练
1. A 【解析】根据地图信息可知,洋务企业均分布在沿海、沿江处,都有着便利的水运或
海运交通,A项符合题意。
2. D
3. C
4. 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战争的失败,使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
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可知,其反映了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清
政府的惨败刺激了中国人民,引起了国人反思,促进了国人觉醒,C项符合题意。
5. B
6. B
7. D
8. B
21 世纪教育网()
9. A
10. (2)政治上,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对世
界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经济上,英国率先开始并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
第一个工业国家。(2分)
(3)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推动下的一次制度变革的尝试,但最后失败。 辛亥革命,推
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
主革命的序幕,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2分,任选一个史实作答即可)
21 世纪教育网()
21 世纪教育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9.中国近代史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课件+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