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练习题(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练习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
1.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粮囤,烧掉其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这一战役是
A. 牧野之战 B. 长平之战 C. 官渡之战 D. 淝水之战
2.“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应是(  )
A. 刘备 B. 孙权 C. 诸葛亮 D. 曹操
3.关键战役的胜负往往对历史局势产生重要影响。以下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的是(  )
A. 长平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4.《资治通鉴》记载“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曹)操至南郡。”史料描述的是()
A. 长平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5.“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不是臣下的智力所能预见的。”(摘自《汉晋春秋》中《后出师表》的白话译文)这句话中的“臣下”所指的我国古代历史人物是(  )
A. 霍去病 B. 诸葛亮 C. 周瑜 D. 司马炎
6.《三国志》记载孙吴政权“比年(近年)以来,复远遣船,越渡大海,多持货物……浮舟百艘,沉滞津岸,贸迁有无(货物买卖,互通有无)。”材料反映了孙吴政权()
A. 大力兴修水利 B. 改善民族关系 C. 发展海外贸易 D. 开发西南地区
7.西晋的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紫色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花缎做出50里的步障。这充分说明了( )
A. 统治阶级的腐朽 B. 社会经济的繁荣 C. 制糖技术的发达 D. 丝织技术的高超
8.西晋衰落的原因包括( )
①统治集团迅速腐朽
②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③封王之间连年混战
④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压迫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9.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与下列哪一事件有着直接关系( )
A. 西晋的八王之乱 B. 三国之间互相交战
C. 西晋时少数民族内迁 D. 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10.苻坚即位以来,采纳和实施了中原汉族传统的国家礼仪,建造了明堂 (中国古代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 ,在国都南边举行祀天仪式 (汉族王朝最重要的祭典) ,躬耕籍田 (皇帝所进行的农耕活动) ,还命人举行了养蚕之礼。这些举措 ( )
A. 消除了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 B.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C. 为淝水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D. 体现了前秦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11.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它使前秦很快土崩瓦解,东晋统治局面相对稳定。这次战役是(  )
A. 巨鹿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12.两晋和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水稻种植,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并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 )
A. 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 B. 南方农业发达,经济重心南移
C. 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 D. 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
13.历史上把吴、东晋、宋、齐、梁、陈合称六朝,有一个城市相继被六朝定为都城,有“六朝古都”的美誉,它就是今天的()
A. 西安 B. 洛阳 C. 北京 D. 南京
14.东晋灭亡后100 多年间(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多次更选,先后出现四个王朝,史称南朝。其最后一个王朝是(  )
A. 陈 B. 齐 C. 宋 D. 梁
15.如图是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  )

A. 源于自然灾害 B.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C. 阻碍民族交融 D. 推动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16.《宋书》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材料反映的现象是(  )
A. 江南气候条件优越 B.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C. 江南生产技术先进 D. 江南劳动力资源丰富
17.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的有利因素有(  )
①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②江南地区是全国的经济重心③南方相对安定少战乱
④北方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8.《魏书 高祖孝文帝纪》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涉猎)。”此记载反映了(  )
A. 三国鼎立局面奠定 B. 鲜卑统治者崇尚汉族文化
C. 北方人口迁往江南 D. 西汉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19.“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的(  )
A. 说汉语 B. 穿汉服 C. 用汉姓 D. 迁都城
20.北魏迁都洛阳后规定用汉服代替鲜卑服,孝文帝从前线返回洛阳时,在街头看到有人仍穿着鲜卑服装,就斥责留京贵族和官员没有制止这种现象。这表明孝文帝
A. 注重经济发展 B. 强调保留鲜卑传统 C. 改革北魏官制 D. 坚决推行汉化措施
21.时人追忆北魏洛阳城说:“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这种变化得益于( )
A. 统一多民族国家创立 B. 文景之治局面出现
C.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D. 孝文帝改革的实施
22.古代中国是农业大国,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因此人们迫切希望制定精确的历法,以把握季节轮替、气候变化的规律,指导农业生产,而精确历法的关键之一是精确圆周率。材料突出体现了(  )
A. 中国古代科技进步与农业密切相关 B.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落后
C. 历法的制定离不开对天体的观察 D. 圆周率能直接指导农业生产
23.他是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著有《缀术》,创制了《大明历》,早在1000多年前没有珠算的条件下,第一个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这位数学家是(  )
A. 祖冲之 B. 刘徽 C. 顾恺之 D. 郦道元
24.中国的汉字构型独特,字形丰富,数量庞大,为富于个性化的书法艺术创造了条件。根据下面图片提示的相关信息,书法成为一门艺术的原因有(  )

①汉字的演变与成熟 ②历史统治者的推崇 ③造纸术的发明 ④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25.在东莞举行的“南北朝佛像珍品展”展出的14座佛像,大多是收藏在保利艺术博物馆的国家一级文物,为佛像史上巅峰之作。这些雕像证明南北朝时期广为流传的宗教是(  )
A. 佛教 B. 伊斯兰教 C. 道教 D. 基督教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
26.“东汉末年起三国”,“魏晋尽风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如图:
(1) 请分别写出材料中①和②所对应的政权名称、建立者及西晋完成统一的标志。
材料二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诸葛亮《隆中对》材料三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唐代李白《赤壁歌送别》
(2) 这两则材料与历史上哪两场战役有关?请对材料三中战役的结果和历史作用进行简要评析。
材料四三国鼎立时期,无论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百度 百科之《三国鼎立》
(3) 依据材料概括指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材料五西晋禅代,承曹魏遗产,推动农业复兴,然而不久政局动荡,内乱频仍,胡变蜂起,晋室被迫南渡,此后即倚江南为立国根本。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贮水、分洪、运水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终使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盛。
——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
(4)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江南经济力量趋于壮盛”的主要原因。
2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黄河流域数度统一,使分裂的中国实现局部统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 写出图中①②③政权的名称。
材料二: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绝对不是侥幸成功的,而是具备了一些成功的客观条件。是具备了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的优势,最终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
(2)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曹操在统一北方过程中在政治上、经济上的优势各一例。
材料三:王猛改革对前秦富国强兵,统一北方有重要影响。王猛改革的相关内容:
①地方官长分科推举名为孝悌、廉直、文学、政事的人才,上报中央;朝廷对被荐者一一加以考核,合格者分授官职;凡所荐人才名实相符者,则荐举人受赏,否则受罚。
②恢复了太学和地方各级学校,广修学宫,聘任学者执教,并强制公卿以下子孙入学。祭祀孔子,宣扬儒教。
③废除了胡汉分治之法,确立了“黎元(百姓)应抚,夷狄应和”的基因国策,诸族杂居,互相交融。
(3) 根据材料三分别概括王猛改革的措施。
(4)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另一个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你认为统一的重要条件是什么。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苻坚和苻融登寿阳城东望,见晋军布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苻坚开始有惧色,回头对苻融说:“此亦劲旅,何谓弱也!”
(1) 材料一中的“晋”史称什么?苻坚与晋军在此进行了哪一场战役?这场战役的影响如何?
材料二: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多在北方,长江以南的地区还非常落后……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水利工程被修建,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2) 材料二反映了江南地区的什么变化?分析材料一战役结果与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关系。
(3) 综上所述,你认为古代江南地区的发展可以给我们今天的国家建设提供什么启示?
29.从十六国时期到北魏,我国各民族之间既有斗争又有交往、交流与交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符)坚曰:“……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吾强兵百万,资仗如山……”“以吾击晋,校(较)其强弱之势,犹疾风之扫秋叶。”
--《资治通鉴》
材料二(符)坚与符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就敌也 !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晋书 苻坚载记》
(1) 材料一、二中蕴含着哪些成语典故?据材料一、二,概括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东晋胜利的原因。
(2) 据所学知识,淝水之战的结果对历史的发展有何影响?
材料三魏主……使群臣更论迁都利害,……尚书于果曰:“臣非以代地为胜伊、洛之美也,但自先帝以来,久居于此,百姓安之,一旦南迁,众情不乐……”帝曰:“……王者以四海为家,或南或北,何常之有?之远祖,世居北荒,平文皇帝始都东水根山,昭成皇帝更营盛乐,道武皇帝迁于平城,朕幸属胜残之运,何为独不得迁乎?”群臣不敢复言。
--《通鉴纪事本末》
(3) 材料三中“魏主”的核心论点是什么?“魏主”的观点是如何实践的?这一实践对“魏主”起了什么作用?
材料四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和《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图》
(4) 材料四中的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
1.【答案】C
2.【答案】D
3.【答案】C
4.【答案】C
5.【答案】B
6.【答案】C
7.【答案】A
8.【答案】C
9.【答案】A
10.【答案】D
11.【答案】D
12.【答案】C
13.【答案】D
14.【答案】A
15.【答案】B
16.【答案】B
17.【答案】C
18.【答案】B
19.【答案】A
20.【答案】D
21.【答案】D
22.【答案】A
23.【答案】A
24.【答案】B
25.【答案】A
26.【答案】【小题1】①魏,曹丕;②东晋,司马睿;280年,西晋灭吴。
【小题2】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式奠定了基础。
【小题3】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小题4】北方长期战乱,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北方农民大量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灌溉、贮水、分洪、运水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
27.【答案】【小题1】①蜀;②东晋;③梁。
【小题2】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广纳人才;经济上:进行屯田,增强经济实力。
【小题3】①整顿吏治,选贤任能;②兴办各级学校,提倡儒学;③胡汉交融。
【小题4】北魏;富国强兵。
28.【答案】【小题1】东晋。战役:淝水之战。影响: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小题2】变化:江南地区从非常落后到得到开发。关系:东晋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使江南地区的统治局面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小题3】和平稳定的政治局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兴修水利,保护农田,重视科技是国家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29.【答案】【小题1】投鞭断流、草木皆兵等;前秦内部不团结,前秦统治者骄傲自满,指挥失误,东晋团结对敌。
【小题2】东晋淝水之战的胜利为南方经济持续发展营造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小题3】迁都利大于弊;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迁都洛阳有利于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等。
【小题4】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第1页,共1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练习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