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重点学校2022--2023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答案)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历史期中试卷
考查范围:选择性必修三
( 卷面分值: 100分  考试时间: 100分钟 )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选择题 (本大题共 24题,每小题 2 分,共 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2022年6月,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阶段性成果发布:3号坑、8号坑发现的铜尊、铜叠等是中原殷商文化的典型铜器;3号坑、4号坑发现的玉琮来自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3号坑、7号坑、8号坑发现的有领玉璧、玉璋等在华北、华南地区都有发现。这能够佐证,中华文明具有
A.同源性特征 B.多元性特征 C.连续性特征 D.互补性特征
2.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南朝僧侣们把印度语中的“达摩”翻译成“道”,把印度语中的“涅槃”翻译成“无为”,还宣扬说有一子在寺院出家,其家族十代人都会得到解救。这表明
A.佛教呈现出本土化趋势 B.道教受到统治者的尊崇
C.儒家学说失去正统地位 D.三教并行局面开始形成
3. 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文明形成以后,经历夏、商、西周三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秦汉时期形成大一统的格局,一个强大而稳固的文明中心确立并且不断地向外辐射,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高潮。中国的稻谷、丝绸、茶叶、陶瓷、漆器、医药等源源不断地输往东南亚等地。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A.以中国为中心的文化圈日益成熟 B.中国同东南亚等地交往以物质交流为主
C.东南亚等地发展越来越依赖中国 D.中外贸易缩小了不同国家间文化的差异
4. 据考古发现,公元前1700年左右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共109行)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农人历书。就其内容(关于农作物从灌溉、耕耘到收获的全过程)而言,是一部小自耕农的农业手册。汉谟拉比时代还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这表明
A.两河流域人比较重视农业发展 B.楔形文字形成与农业发展关系密切
C.古代苏美尔人是农业的创始人 D.古代巴比伦是当时农业最发达国家
5.阿拉伯文化昌盛时期,西欧正处于文化低潮的中世纪时代。那时的西欧,在基督教文化垄断下,辉煌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几乎荡然无存,古典著作,鲜为人知。然而,阿拉伯学者却通过翻译保存了大量的希腊学术著作,并把这此著作通过拉丁文等译本,传回欧洲,弥补了欧洲文化的“断层”,点燃了欧洲智慧的火种。这表明
A.西欧奴隶制度严重影响其发展 B.欧洲文化的源头在阿拉伯文化
C.阿拉伯帝国文化交流非常频繁 D.阿拉伯帝国文化对世界贡献大
6.作为埃及著名的神庙,卡尔纳克神庙给人的感觉就是夸张,且不说塔门巨大而厚重,雕像高大而挺拔,就连多柱式大厅中的134根圆柱子,每根“盛开”的莲花大圆柱顶可以站立100余人。最神奇的要数哈特谢普苏特女王的方尖碑,碑高约29米,重约323吨,象征着女王在埃及的权威。这说明
A.古埃及统治深受宗教影响 B.神庙富甲一方,势力强大
C.古埃及人以此宣扬来世说 D.豪华的陵墓建筑备受欢迎
7.古希腊、罗马创造的灿烂古代文化,对欧洲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史实能证明这一结论的有
①柏拉图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推动欧洲科学知识系统的形成
②《荷马史诗》中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
③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开创了西方叙事体的撰史体裁
④历法改革上,凯撒时期制定的儒略历后经修订成为世界上通用的公历
①②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
8.拜占庭帝国即是东罗马帝国,信仰东正教并传承着希腊文化。14世纪时,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不断入侵,使拜占庭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及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在那里讲授希腊辉煌的历史和文化。由此可见
A.天主教文化受到批判和改造 B.奥斯曼帝国兴起使文化中心转移
C.意大利具有成熟的文化体系 D.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文化的发展
9.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高丽史》的体例分为“世家”“列传”“志”“年表”等 《高丽史》是研究朝鲜王朝历史的重要典籍
B 印度种姓制度实行职业世袭和内部通婚 种姓制度固化了社会阶层
C 日本人借用汉字的楷体笔画和草体,分别创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 日本古代文化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
D 印加人没有文字,使用结绳记事的方法用来记账或记述重要事件 古代美洲印第安人没有创造出自己的文字
A.A B.B C.C D.D
10. 美洲的印第安人,勤劳智慧,早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前就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但是,由于印第安文明大多起源于峡谷盆地和高原地区,交通不便,内部之间也交流很少,因此发展相对缓慢,在近代以前还没有达到成熟的程度。这反映了,印第安文明
A.内部之间没有任何交流 B.内部之间的战争频繁
C.发展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D.因地理环境导致衰落
11.印欧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创造了以“吠陀”为代表的古印度文化;巴尔干半岛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逐渐演变为后世的希腊人并形成了古希腊文化;印欧人迁徙到西亚形成了赫梯等王国,使得游牧、半游牧民族逐渐融入农耕生活。这说明古代印欧人的迁徙
A.对不同地区的文明产生不同影响 B.加剧了印度被征服居民的不平等
C.对古代希腊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 D.导致西亚农耕文明遭受严重破坏
12.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冲突是古代历史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游牧民族在冲突中一度取得优势,甚至消灭农耕世界的政权,改变亚欧大陆的政治版图,但在两者的冲突中,农耕世界稳步扩展,游牧世界日趋缩小是基本趋势,这是因为
A.游牧民族的军事优势在逐渐丧失 B.游牧民族不擅长对国家和社会的治理
C.农耕世界在技术和文化上的优势 D.自然地理条件对游牧民族生产生活不利
13.1850年至1870年间,中国矿工向加州政府交税累计达1亿美元,相当于美国1848年从墨西哥手中“购买”得克萨斯、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总价值的6.6倍,甚至比美国从1803年购买路易斯安那以来历次扩张所取得的全部土地的购价还要多出1.3倍。这反映出近代华工
A.为美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B.开始成为西方殖民国家的主要劳动力
C.为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开辟了新财源 D.是近代中国主动融入世界的重要表现
14.美国亨廷顿教授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1965年希望减少美国的移民的人只占美国人口的33%,1977年占42%,1986年占49%,在1990年和1993年占61%。20世纪90年代的民意测验持续表明60%或以上的美国民众赞同减少移民人数。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在这一时期美国人口增长过快,财政负担加重
B.移民增多导致美国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并严重对立
C.大量移民与美国公众在文化和生活上的冲突扩大
D.美国政府推行的歧视性移民政策的必然影响
15.2021年,联合国难民署发布了《全球趋势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有近8240万人被迫流离失所,与2019年创下历史新高的7950万人相比,又增长了近4%。全球难民人数再创新高。这表明
A.联合国难民署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B.宗教矛盾和地区冲突无法解决
C.难民问题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D.跨区域人员的自由流动已实现
16. 丝绸之路形成后,中国的四大发明、天文、历算和医药传到西亚,中国的驿站制度为波斯、埃及和俄罗斯所采用;西方各地人士东来,把波斯工艺、佛教和佛教艺术、伊斯兰和阿拉伯的星历、 医药传入中国,进而转传西亚。这说明我国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
A.促进了世界物质和精神文明交流 B.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将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维护了国际市场的稳定
17.《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是奥古斯特·雷诺阿于1866年创作的绘画作品观察作品,你可以
得到的信息有
A.当时饮茶之风停留在法国上流社会 B.饮茶对法国百姓生活有了很大影响
C.茶是中国人的发现,饮茶历史悠久 D.全球贸易网的形成促进了文化交流
18.“希腊化时代”是近代史学创造的一个概念,指从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到罗马征服东地中海地区之间希腊世界的历史(有时也从亚历山大东侵算起),这是一个希腊文化不断向东方传播即东方在希腊人统治下不断希腊化的过程。今天看来,这个理解不免简单化,是因为
A.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但不是东方文明源头
B.东方希腊化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东方罗马化的过程
C.野蛮的征服者总要被所征服地区先进文明所征服
D.希腊文化向东传播过程也是希腊文化东方化过程
19.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大党领袖提拉克提出“印度人的印度”口号以及“战斗,不要乞求”和“自由是我与生俱来的权利,我将得到它”等主张,要求英国人离开印度,并在全国赢得众多追随者。对这一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一战后英国加紧对印度的控制 B.印度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已经觉醒
C.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印度展开 D.印度民族独立斗争受十月革命影响
20.19世纪初,俄国一些贵族青年军官参加了打败拿破仑的卫国战争和以后的国外远征。他们目睹西欧资本主义生活,希望按照西欧的方式来改造国家,于是成立秘密革命组织,准备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这可以用来说明,拿破仑战争客观上
A.消除了俄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 B.指明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向
C.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D.打击了欧洲一些国家的封建制度
21.二战后,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虽使用英语或法语,但都规定以本土语言为官方语言;新加坡、韩国等有着儒家文化背景的国家,重视发扬宽容和谐、吃苦耐劳和社会为先等精神,同时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这些现象说明二战后
A.西方国家的优势地位得到加强 B.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协调统一
C.第三世界崛起改变了世界格局 D.全球化促使各国文化同质化
22.宋代的私学教育得到朝廷的赞助或默许。宋朝政府不仅允许民间独立自主地授徒讲学,还 尽可能地给予鼓励和帮助,并注意吸收和推广私学教育的经验,将之运用于官学教育之中, 此外,还常常聘请私学教育中有成就的学者到各级官学任教。这主要是因为
A.私学与官学的教学方法并无差别 B.北宋政府凭借私学维系地方秩序
C.私学与官学具有类似的教化功能 D.私学是培养士大夫阶层的主阵地
23. 辛亥革命后,大量珍贵文物以各种方式流出宫外。后来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在组织点查清宫物品时,发现清室专制复辟的企图。为杜绝这一妄想,委员会认为必须迅速成立故宫博物院。1925年,故宫博物院宣告建立,皇宫成了故宫,终于向平民百姓开放。这一行为
A.意在清算满清王室的倒行逆施 B.消除了清室帝制复辟残余
C.利于培育自由平等的公民意识 D.得益于国民大革命的推动
24.2022年11月7日,北京市文物局、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主办的“数字传承,链接未来”纪念《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50周年主题活动拉开帷幕,此活动分别展现了几代人对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保护、创新与传承的故事,同时一系列数字化成果也于当天发布。该活动旨在
A.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推动文化遗产和数字化的融合
C.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 D.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 中国古代思想内容丰富,其中关于天下国际责任观的表述,大家熟悉的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天朝上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新生社会主义国家、革命社会主义国家、最大发展中国家、负责任发展中大国六种国家身份。根据国家身份决定对外战略和国际责任原则,中国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外战略和国际责任观(见下表)。
国家身份 国际责任内容 国际责任表现①
天朝上国 天下责任、朝贡责任 ①
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维持朝贡体系责任国家救亡图存 维持越南等国主权,抗日战争、促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等
新生社会主义国家 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反对帝国主义、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 ②
材料三 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会通,构建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其中沉淀着民族的智慧、民族的价值尺度、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张岂之:《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
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3分)
指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根据材料二和所学,在表中①、②处各写出一项史实。(4分)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6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欧洲人外迁大部分是自愿的,移民的动力来自于对政治自由、人身安全和更多的社会经济机会的强烈要求。欧洲强国在军事和技术上的优势是它不断扩张的重要原因,也是引起劳动力迁移的因素之一。工业的增长刺激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和移民的发展,欧洲移民开始到达城市地区,后来渐渐移入其他国家。欧洲移民改变了一些地区的人口结构和政治版图,使生产商品在世界各个地区实现,移民家庭将新的语言带到了自己所在地区,改变了传统的世界语言区,也将世界上的许多地区联系起来。
——摘编自帕里特克·曼宁《世界史上的移民》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列强设立通商口岸后,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和新兴的工矿城市吸收了大批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形成一股新移民浪潮。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迁入城镇的城市化移民发挥了与传统移民完全不同的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城市移民中产生,成为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新角色。近代列强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以及东南沿海的人口压力.使东南沿海地区劳工出国成为海外移民的主要形式,这一迁移的过程持续、分布广泛。迁入东南亚、美洲等地的华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劳动,也充当矿工。中国移民对迁入国在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诸方面的贡献和影响,已为举世公认。
——摘编自葛剑雄《简明中国移民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9世纪中期欧洲移民和中国移民的历史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和欧洲海外移民的主要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共同作用。(5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欧洲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斯坦因西域考古记》记载“(汉朝)开始沿路建立屯戍,并把秦始皇所建以防匈奴的万里长城向西边延长出去。古长城之向西延长最初的用意自然是保护新开通的中亚大道”。《汉书·西域传》记载“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古代驻在边境上的烽火台),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资治通鉴》记载,元和元年(公元84年)十一月,北单于派人驱牛马万余头与汉商贾交易。北匈奴诸王大人前来,所在郡都设官邸接待。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能力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最终绿洲古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价值。
——据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等整编
材料三 开辟“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在于:沿线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对接,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协商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共同为务实合作及大型项目实施提供政策支持。……沿线国家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次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宜着力研究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构建区域内和各国良好的营商环境,积极同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扩大沿线国家双边本币互换、结算的范围和规模。……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摘编自《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丝绸之路贸易政策的特点。(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时空大挪移”的主要因素。(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汉代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开辟目的的不同之处(3分)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文化传播受到文化的维模功能和适应功能的影响。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在他的行动体系理论中,强调了文化子体系的功能是维模,即模式之维护的功能。文化的维模功能是社会文化的基本功能之一。由于文化的这种功能的存在,在文化传播中,维模功能使文化圈对外来文化起到了一种选择作用和自我保护作用。外来文化有利于维护本土文化模式,便容易被接受,并被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营养补充到本土文化机体中去。如果外来文化对本土的文化模式具有危害性,维模功能就会起“文化警察”.的作用,竭力阻止外来破坏性文化的侵入。同时,在文化传播中,文化适应也反映了文化的一种选择性,它与文化维模原理密切相联。当一种文化传播到另一文化圈中时,它必须适应这一文化圈的文化特色和接受能力等情况。没有这种适应,传播便不能正常进行,甚至半途夭折。实际上,在传播文化过程中,不仅外来文化要适应本土文化,而且本土文化也要适应外来文化,两者彼此相互适应,没有这种相互适应,就无法达到文化的整合。
——摘编自人人文库网《浅论文化与传播的相互影响》
依据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历史期中考试答案
考查范围:选择性必修三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 24题,每小题 2 分,共 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B A A A D A D D B C A C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A C C A B D B D B C C B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25. (13分) 【答案】(1)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3分)
(2)内涵: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2分)
史实:①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②抗美援朝(答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或万隆会议等也可)。(2分)
(3)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6分)
26.(13分)(1)背景: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市场的形成;殖民扩张的推动;交通工具的革新。(4分)
中国:列强侵略;社会动荡;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商业发展;东南沿海人口压力。
(4分)
(2)不同之处:欧洲:先进生产方式对外扩张的需要。中国:迫于生存的压力。(2分)
作用:改进生产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改变人口结构,扩大生存空间;促进文化交融,增强各地联系。(3分)
27.(14分)(1)特点:综合运用军事、行政手段提高丝绸之路贸易的安全性;发展沿线经济,为丝绸之路贸易提供物质基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中外贸易的交通条件;实施优惠性和保护性的政策,为中外贸易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允许官方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同时发展。(5分)
(2)①陆上丝绸之路受气候、地形限制;②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阿拉伯国家长期对峙;③经济重心南移;④技术的进步(造船和指南针);⑤统治者的对外开放政策;⑥新航路开辟(或地理大发现)的影响。(6分)
(3)不同之处: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主要为实现军事及政治目的,“一带一路”以经济增长为目的。(3分)
28.(12分)示例一 论题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适应推动文化的自我更新
论述: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东晋南北朝时代,佛教已经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宗教。中国人在消化佛教哲学的同时,也把儒学融入佛教,使佛学本土化。宋明时期,儒家学者又从佛学中汲取养料,产生了宋明理学。近代中国洋务运动坚持“中体西用”,主张在传统文化的框架内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挽救统治危机;维新派“托古改制”,把中国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新文化运动大胆突破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束缚,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等逐渐深入人心。
结论:文化更新需要不断地取长补短,取长补短是文化不断发展的动力。
示例二 论题外来文化传播需要适应本土文化环境才能立足
论述: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的佛教,表现出对中国原有文化圈的强烈依附和适应。在魏晋隋唐时期,佛教不断地吸收佛道思想,对自身传统作出自我改造,迎合民众的心理需要,它们与中国的儒家与道教混合在一起,对维护封建社会秩序发挥了强大的教化功能。北宋时经过儒家学者的努力,儒学吸收了佛道思想,将儒学上升到天理高度,形成理学,佛教成为中国本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此相反,随着西学东渐,基督教传入中国时,没有与中国本土文化相适应,因此在明清时期未能广泛传播,未能从总体上影响中国文化。
由此可见:外来文化的输入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如果条件不具备,文化交流就会遇到各种阻碍,外来文化只有适应当时的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才能在原有文化圈中找到永久立足点。
示例三 论题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传播有一定的选择和自我保护作用
论述: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为了维护统治,冲破传统“天朝上国”的思想藩篱,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及“中体西用”的主张,主要学习西方的技术,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甲午战争之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深入学习西方,由“器物”层面深入到“制度”层面,传播了西方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民主共和等思想,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进-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辛亥革命后,为了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资产阶级激进派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新文化运动,从思想层面向西方学习,用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荡涤人们脑海中的封建文化,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综上所述:随着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仁人志士不断深化向西方学习,改造中国的本土文化,传播了西方进步思想,促进了民众的觉醒,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重点学校2022--2023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