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福建省厦门市湖滨名校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合格)
考试时长:6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
1. 中国是远古人类重要起源地,距今约5000年且位于长江下游的文化遗址是
A. 仰韶文化 B. 良渚文化 C. 大汶口文化 D. 红山文化
2. 史书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姬姓贵族受封的主要依据是( )
A. 血缘 B. 军功 C. 品德 D. 才能
3. 春秋战国时期,主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思想流派是( )
A. 道家 B. 儒家 C. 墨家 D. 法家
4. 《汉书 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改变现状,汉初统治者采取了()
A. 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B. 打击匈奴,稳固边疆
C. 盐铁官营,统一铸币 D. 均输平准,平抑物价
5. 为了巩固“大一统”,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下列举措有助于实现儒学独尊地位的是( )
①颁布“推恩令” ②确立新的选官制度察举制 ③实行盐铁官营 ④设立五经博士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6. 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选项中属于这一时期史学成就的是( )
A. 《诗经》 B. 《论语》 C. 《史记》 D. 《九章算术》
7.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促成江南开发的主要原因是( )
A. 国家实现统一 B. 北民大量南迁 C. 赋税制度改革 D. 海外贸易拓展
8.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出现于( )。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9.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的实施( )
A. 限制了土地兼并 B. 减少了政府财政收入
C. 改变了征税标准 D. 废除了农民人身依附
10. 它在唐朝已经使用,“是古代中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其优点是深浅自如,轻便省力”。该“耕作农具”是( )
A. 耒 B. 耜 C. 曲辕犁 D. 耧车
11. 六次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的是( )
A. 空海 B. 玄奘 C. 法显 D. 鉴真
12. 1127 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两位皇帝徽宗、钦宗被俘虏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其中,“靖康”指的是皇帝的( )
A. 谥号 B. 庙号 C. 尊号 D. 年号
13. 图1和图2为不同时期的货币.其形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印刷技术的进步 B. 对外贸易的需要
C. 商品贸易的需要 D. 国家统一的推动
14. 宋人赵彦卫说:“唐人推崔卢等姓为甲族(世家大族),虽子孙贫贱皆家世所重。今人不复以氏族为事,王公之女苟贫乏,有盛年而不能嫁者,阊阎富室(民间富有人家)便可以婚侯门、婿甲科。”这种变化可说明当时( )
A. 程朱理学盛行 B. 门第观念消失
C. 商品经济发展 D. 妇女地位提高
15. “其部长日孛堇,行兵则称日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材料描述的制度存在于( )
A. 辽 B. 金 C. 宋 D. 元
16. 内阁成立后,皇帝把原来宰相拥有的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设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这反映了明朝
A. 中央直接管理地方事务 B. 通过分权举措强化君权
C. 宰相制度实际长期存在 D. 内阁成为法定决策机构
17. 密折是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上特制皮匣的奏折,外人无从得知。清朝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年,完备于雍正朝。采用密折制度,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其主要目的是(  )
A. 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B.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C. 提升官员地位 D. 鼓励官员相互告密
18. 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A. 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 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
C. 普通农户收益锐减 D. 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19. 明末清初,社会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思想家们对高度集中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下列属于顾炎武思想的是( )
A. “致良知”的理论 B. 提出“工商皆本”
C. 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0. 下面是明清时期小说读者与传播方式示意图,据此可知,明清小说
A. 直接读者均属社会上层 B. 成为当时文学的唯一体裁
C. 曲艺传播优于版籍传播 D. 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趋势
21. 明朝后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几部重要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这些著作的问世,反映出( )
A.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科技进步 B. 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C. 古代科学理论获得重大突破 D. 中国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2. 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视《南京条约》为“万年和约”,仍旧沉醉于“天朝上国”美梦中,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再次遭到西方列强的沉重打击,才开始意识到自身的落后。这表明鸦片战争( )
A. 未能实质性触动清政府 B. 惊醒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
C.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D. 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23. 《南京条约》签订后,一些有识之士积极搜集资料、编写书籍,如林则徐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寰志略》等。这些书籍的内容,主要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 )
A. 积极了解西方世界的动向 B. 主动探寻求强求富的策略
C. 全面展现救亡图存的热情 D. 着力提升民众素养的意愿
24.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进口的洋布就减少了10万匹。”这个变化说明洋务运动( )
A. 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和科技人员
B. 极大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对外国经济侵略势力的扩张起一定的抵制作用
D. 为民族工业产生奠定基础
25. 1901年2月14日,慈禧太后在《上喻》中,指示议和大臣对八国联军所属国家谈判代表,要“量中华物力,结与国欢心”。这表明清朝统治者( )
A. 坚持以和为贵的方针 B. 体现丧权辱国的心态
C. 表达公正谈判的立场 D. 实行以战促和的策略
26. 以下材料记录的历史事件是( )。
时间:1905 年 地点:日本东京 人物:孙中山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A. 兴中会成立 B.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C. 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D.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27. 从武昌起义爆发到1913年底,全国各地新成立的民间社团近700个,有政治类312个、联谊类79个,实业类72个,公益类53个,学术类52个,教育类28个,慈善类20个等。当时社团大量涌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B. 民众民主意识的觉醒
C. 《中华民国约法》颁布 D. 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28. 1912~1918年,是中国民族工业区发展的“春天”,其中发展最快的工业是
A 煤炭与钢铁
B. 铁路与公路
C. 建筑与纺织
D. 纺织与面粉
29. 《新青年》创刊时即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但其后十余年间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仍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可见,民主与科学的流行,主要是因为( )
A. 其余国家的成功经验 B. 工业文明的历史经验
C. 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D. 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
30. 标志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姿态登上政治舞台的历史事件是( )
A. 戊戌变法 B. 辛亥革命 C. 五四运动 D. 北伐战争
31. 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地点是( )
A. 上海、南湖 B. 北京、上海 C. 上海、北京 D. 北京、南湖
32. 歌谣“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北伐战争 B. 遵义会议 C. 西安事变 D. 重庆谈判
33. 1927年,毛泽东豪情满怀地创作了《西江月》,词中写道:“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国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这首词所赞颂的是( )
A. 南昌起义 B. 秋收起义 C. 百团大战 D. 平型关大捷
34. 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提出了“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等主张。这表明( )
A. 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 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C. 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 D. 国共双方达成合作抗日的共识
35. 在抗日战争初期,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是( )
A. 平型关大捷 B. 台儿庄大捷 C. 淞沪会战 D. 武汉会战
36. 著名政治家柳亚子在 1945 年为庆祝某重大历史事件而创作的一首诗中写道:“还我河山百二城,阴霾扫尽睹光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是( )
A.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B. 解放战争全面结束
C. 抗美援朝胜利结束 D. 土地革命顺利开展
37. 1947年间,陈毅同志在诗中写道“江汉飞传刘邓捷”,这一诗句所指的军事行动重大意义在于( )
A. 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B. 宣告战略决战的开始
C. 体现抗美援朝的推进 D. 标志红军长征的胜利
38. 新中国成立时,为巩固人民政权,紧迫而又必要的重大决策不包括( )
A. 土地改革 B. 稳定物价 C. 剿匪镇反 D. 三大改造
39. 1956年7月13日是一个改变中国汽车工业历史的日子,由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辆汽车CA10型解放牌卡车缓缓驶下了装配线,这体现了 ( )
A. 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B. 一五计划的重要成果
C. 三大改造取得胜利 D. 抗美援朝获得保障
40.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个成就说明( )
A. 中国打破了西方国家核垄断 B. 世界军事信息化发展加快
C. 中国科技开始引领世界发展 D. 人类社会迈进原子能时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每题10分)
4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的分封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中案。“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结合材料一、指出西周和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元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重大举措并分析其共同的积极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从西周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发展趋势
4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40年,中国以“陈腐世界的通义原则”对抗英国“现代的社会”,最终英国的大炮轰掉了千年以来中国皇帝的权威。至成同年间(1851--1875),面对“发捻交乘”的“心腹之害”,俄国“蚕食上国之志”带来的“肘腋之患”,英国“志在通商”带来的“肢体之患”“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的洋货之患,清政府举步维艰,著名学者幸鸿铭曾形容“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着)手”。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等
材料二
材料三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依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拖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摘编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凭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犹如“一丛病之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人物救亡图强的努力。他们的努力有何局限?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人民学习西方、探索国家出路历程的趋势。
4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基于此种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等……又先后创办了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 张謇通过金融融资的方法向社会招股集资,解决资本问题。张謇高度重视企业内部的立章定规。他亲自拟定的《厂约》,被章开沅教授称为中国早期民族近代企业留下的一篇重要文献。“父教育、母实业”,实业、教育是张謇提倡救国立国一个整体的两个车轮,相依相承,共同发展。1900年至1921年间,大生资本增长六倍。以此为基础,张謇发起创办了20多个股份制企业,涉及工业、农业、盐垦、冶金、面粉、造纸、交通运输、金融银行等行业,成立了我国第一个集团公司,控制资金达 2240万两。
——摘编自张绪武《大生纱厂见证封建制度的没落和现代社会的到来》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鸿章等人的主要主张。他们“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形成的运动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张謇企业制度创新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12年至1921年间推动大生资本集团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4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圆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狗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关于科举制,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①以往流行的看法认为,以科举考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了创新精神。②20世纪末叶,一些学者发现以前对科举制的看法,过于简单化。放在古代的历史上考察,它打破了社会、阶级之间不可跨越的鸿沟,使平民子弟通过苦读,也有可能成为状元、榜眼、探花。仅凭这一点,都应该为它谱上一曲赞歌。
——摘编自李伯重《八股之外》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
(2)根据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合格)
考试时长:6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
1. 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距今约5000年且位于长江下游的文化遗址是
A. 仰韶文化 B. 良渚文化 C. 大汶口文化 D. 红山文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良渚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末期的原始文明,距今约5000年左右,位于长江下游地区,B项正确;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都位于黄河流域,排除AC两项;红山文化位于东北地区,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2. 史书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姬姓贵族受封的主要依据是( )
A. 血缘 B. 军功 C. 品德 D. 才能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本题材料“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建立后推行分封制,分封对象有王族、功臣、先代贵族等,其中“姬姓”是王族,姬姓贵族受封的主要依据是血缘关系,A项正确。军功是商鞅变法的封爵依据,排除B项;品德是汉朝察举制选官的重要标准,排除C项;才能是科举制选官的重要依据,排除D项。故选A项。
3. 春秋战国时期,主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思想流派是( )
A. 道家 B. 儒家 C. 墨家 D. 法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可知,描述的是道家学派的辩证思想,A项正确;“儒家、墨家、法家”都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4. 《汉书 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改变现状,汉初统治者采取了()
A. 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B. 打击匈奴,稳固边疆
C. 盐铁官营,统一铸币 D. 均输平准,平抑物价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并结合所学可知,在秦末的大动乱、大变革之后,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实行一系列减轻人民负担,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的措施,改变了大饥馑的社会状况,A项正确;打击匈奴是汉代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排除B项;盐铁官营,统一铸币是汉代打击商人,限制商业发展并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C项;均输平准,平抑物价是打击不法商人,维护市场秩序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5. 为了巩固“大一统”,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下列举措有助于实现儒学独尊地位的是( )
①颁布“推恩令” ②确立新的选官制度察举制 ③实行盐铁官营 ④设立五经博士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可以看出是思想方面的措施,②④D项正确;推恩令是解决地方诸侯问题,盐铁官营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ABC项。故选D项。
6. 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选项中属于这一时期史学成就的是( )
A. 《诗经》 B. 《论语》 C. 《史记》 D. 《九章算术》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汉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属于西汉的历史著作,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中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C项正确;《诗经》是先秦时期的文学,不属于两汉人民创造的历史与文化,排除A项;《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排除B项;《九章算术》属于汉代的数学成就,排除D项。故选C项。
7.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促成江南开发的主要原因是( )
A. 国家实现统一 B. 北民大量南迁 C. 赋税制度改革 D. 海外贸易拓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北民南迁,北方人民的南下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从而促进了江南的开发。所以促成江南开发的主要原因是北民大量南迁,B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没有实现统一,排除A项;促成江南开发的主要原因是北民南迁,并不是赋税制度改革,排除C项;当时海外贸易没有进行拓展,排除D项。故选B项。
8.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出现于( )。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松赞干布求娶文成公主,促进了汉藏两族之间的交往,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C项正确;文景之治是指公元前180年至公元前141年的汉朝初期,在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排除A项;光武中兴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排除B项;开元盛世是指唐朝开元年间713年至741年,在唐玄宗治理下出现的盛世,排除D项。故选C项。
9.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的实施( )
A. 限制了土地兼并 B. 减少了政府财政收入
C. 改变了征税标准 D. 废除了农民人身依附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780年(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的征税标准由人丁转为资产,在一定程度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放松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项正确;两税法加剧了土地兼并,排除A项;两税法在一定程度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排除B项;两税法的实施放松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而不是废除了农民人身依附,排除D项。故选C项。
10. 它在唐朝已经使用,“是古代中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其优点是深浅自如,轻便省力”。该“耕作农具”是( )
A. 耒 B. 耜 C. 曲辕犁 D. 耧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是古代中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其优点是深浅自如,轻便省力”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代出现的这种耕作工具是曲辕犁,C项正确;耒、耜都是原始农业工具,不是古代中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排除AB项;耧车不是耕作工具,排除D项。故选C项。
11. 六次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的是( )
A. 空海 B. 玄奘 C. 法显 D. 鉴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D项正确。空海为日本僧人,排除A项;玄奘西行至天竺,排除B项;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寻求戒律,排除C项。故选D项。
12. 1127 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两位皇帝徽宗、钦宗被俘虏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其中,“靖康”指的是皇帝的( )
A. 谥号 B. 庙号 C. 尊号 D. 年号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靖康”是宋钦宗的第一个年号,也是北宋的最后一个年号,因此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13. 图1和图2为不同时期的货币.其形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印刷技术的进步 B. 对外贸易的需要
C. 商品贸易的需要 D. 国家统一的推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货币由自然货币(贝币)向人工货币(布币)转变,由杂乱形态(春秋战国布币)向统一形态(圆形方孔)转变,自然货币无法满足商品交易扩大的需要,杂乱货币不利于贸易的开展,因此为了适应商品交易的需要,货币形制发生变化,转变为圆形方孔钱。纸币出现在北宋并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较快,商品流通中需要更多的货币,而当时铜钱短缺,满足不了流通中的需要量,当时的四川地区通行铁钱,铁钱值低量重,使用极为不便。此外,宋朝政府经常受辽、夏、金的攻打,军费和赔款开支很大,也需要发行纸币来弥补财政赤字。所以货币形制从汉五铢钱转变为宋代纸币的主要原因是商品贸易的需要,C项正确;印刷技术的进步只是促进宋代纸发行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导致货币形制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对外贸易的需要不是导致货币形制变化的主要原因,只是促进形制变化的因素之一,排除B项;北宋时期国家并未完成统一,所以国家统一并不是推动宋代货币形制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14. 宋人赵彦卫说:“唐人推崔卢等姓为甲族(世家大族),虽子孙贫贱皆家世所重。今人不复以氏族为事,王公之女苟贫乏,有盛年而不能嫁者,阊阎富室(民间富有人家)便可以婚侯门、婿甲科。”这种变化可说明当时( )
A 程朱理学盛行 B. 门第观念消失
C. 商品经济发展 D. 妇女地位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王公之女苟贫乏,有盛年而不能嫁者,阊阎富室(民间富有人家)便可以婚侯门、婿甲科”体现的是财产状况成为衡量婚姻的重要标准,说明的是商品经济发展对传统观念的冲击,C项正确;程朱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中国古代社会的门第观念一直存在,排除B项;中国古代的妇女地位低下,排除D项。故选C项。
15. “其部长日孛堇,行兵则称日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材料描述的制度存在于( )
A. 辽 B. 金 C. 宋 D. 元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猛安、谋克”可知是猛安谋克制度,这是女真族的制度,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
16. 内阁成立后,皇帝把原来宰相拥有的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设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这反映了明朝
A. 中央直接管理地方事务 B. 通过分权举措强化君权
C. 宰相制度实际长期存在 D. 内阁成为法定决策机构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材料包含两方面信息:在中央,议政权和行政权分立;地方设三司,对六部负责。无论在中央还是地方,均实行分权体制,这有利于加强皇权,B项正确;中央直接管理地方事务,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A项;宰相制度在明初已被废除,排除C项;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排除D项。故选B项。
17. 密折是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上特制皮匣的奏折,外人无从得知。清朝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年,完备于雍正朝。采用密折制度,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其主要目的是(  )
A. 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B.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C. 提升官员地位 D. 鼓励官员相互告密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密折是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上特制皮匣的奏折,外人无从得知。”“采用密折制度,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可知,通过密折制度,皇帝可以通过更多途径了解官员的情况,加强对官僚机构的控制,从而强化君主专制,A项正确;密折制度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并不会扩大地方行政权力,排除B项;密折制度无法“提升官员地位”,排除C项;“鼓励官员相互告密”属于手段,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加强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A项。
18. 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A. 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 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
C. 普通农户收益锐减 D. 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说明农业和市场联系加强,这体现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故D正确;“传统粮食生产比重降低”不能说明农业生产出现衰退,故A错误;明清时期,人口大大增长,粮食需求应该加大,故B错误;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会带来农业收益的增加,故C错误。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农业 古代农业的发展 明清农业
点睛:明清社会转型是新高考的热点问题,本题考查到了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明清社会经济的转型表现有:赋税制度的调整、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高产农作物引进、租佃制盛行、人口增长、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商帮和长途贩运贸易兴盛、江南工商业市镇兴起、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朝贡贸易、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等。
19. 明末清初,社会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思想家们对高度集中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下列属于顾炎武思想的是( )
A. “致良知”的理论 B. 提出“工商皆本”
C. 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答案】C
【解析】
【详解】顾炎武是明末清初思想家,主张经世致用,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C项正确;明末思想家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的理论,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排除AD项;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排除B项。故选C项。
20. 下面是明清时期小说读者与传播方式示意图,据此可知,明清小说
A. 直接读者均属社会上层 B. 成为当时文学的唯一体裁
C. 曲艺传播优于版籍传播 D. 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趋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明清时期小说读者与传播方式示意图”可知,小说的读者有“直接读者(购买文本、转借、租赁文本)和间接读者(听书、看戏)”等方式;传播方式有版籍传播(购买文本、转借、租赁文本)和曲艺传播(听书、看戏)”等方式,这说明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趋势,D正确;据材料不能体现“直接读者均属社会上层”,A错误;B违背史实;据材料没有涉及“曲艺传播优于版籍传播”,C错误。
21. 明朝后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几部重要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这些著作的问世,反映出( )
A.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科技进步 B. 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C. 古代科学理论获得重大突破 D. 中国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传统科技进入总结时期,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几部重要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B项正确;A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中国古代科学重视经验总结,缺乏理论总结,排除C项;明清时期的中国科技开始走向落后,排除D项。故选B项。
22. 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视《南京条约》为“万年和约”,仍旧沉醉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再次遭到西方列强的沉重打击,才开始意识到自身的落后。这表明鸦片战争( )
A 未能实质性触动清政府 B. 惊醒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
C.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D. 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视《南京条约》为‘万年和约’,仍旧沉醉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可知,鸦片战争的爆发并未改变清政府的政策和观念,没有给清政府统治者造成实质性的震动,A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鸦片战争未能实质性触动清政府,并非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开眼看世界,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材料并未涉及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排除C项;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是西方列强企图获取更多的侵略权益,材料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23. 《南京条约》签订后,一些有识之士积极搜集资料、编写书籍,如林则徐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寰志略》等。这些书籍的内容,主要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 )
A. 积极了解西方世界的动向 B. 主动探寻求强求富的策略
C. 全面展现救亡图存的热情 D. 着力提升民众素养的意愿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如林则徐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寰志略》等”及所学可知,鸦片战争战败后,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先进的国人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A项正确;地主阶级洋务派探寻求强求富的策略,排除B项;此时并未出现救亡图存的热情,选项表述有误,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先进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内容,与提升民众素养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4.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进口的洋布就减少了10万匹。”这个变化说明洋务运动( )
A. 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和科技人员
B. 极大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对外国经济侵略势力的扩张起一定的抵制作用
D. 为民族工业的产生奠定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进口的洋布就减少了10万匹。”可知洋务运动对外国经济侵略势力的扩张起一定的抵制作用,C项正确;洋务运动培养了技术工人和科技人员,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不涉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排除B项;不涉及为民族工业发展奠基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25. 1901年2月14日,慈禧太后在《上喻》中,指示议和大臣对八国联军所属国家谈判代表,要“量中华物力,结与国欢心”。这表明清朝统治者( )
A. 坚持以和为贵的方针 B. 体现丧权辱国的心态
C. 表达公正谈判的立场 D. 实行以战促和的策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清朝末期。根据材料“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意思是衡量中国的物力财力,能给则给,只要能讨得各国的欢心,就是说只要朝廷平安,有求必应,这说明清朝统治者丧权辱国的心态,B项正确。清朝统治者漠视国家主权,并非坚持以和为贵的方针,排除A项;谈判中列强占据主导地位,并不公平,排除C项;清政府抱着妥协的态度,并非以战促和,排除D项。故选B项。
26. 以下材料记录的历史事件是( )。
时间:1905 年 地点:日本东京 人物:孙中山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A. 兴中会成立 B.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C. 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D.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5年(中国)。据本题材料“1905年”,“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论述的是中国同盟会的纲领,B项正确;兴中会于1894年11月24日在夏威夷檀香山创建,它是中国近代史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排除A项;湖北军政府是1911年10月11日,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取得胜利以后,建立的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排除C项;南京临时政府是中华民国于1912年1月1日成立后不久由孙中山在南京成立的一个临时管治机构,也是中华民国建国以来第一个中央政府机构,排除D项。故选B项。
27. 从武昌起义爆发到1913年底,全国各地新成立的民间社团近700个,有政治类312个、联谊类79个,实业类72个,公益类53个,学术类52个,教育类28个,慈善类20个等。当时社团大量涌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B. 民众民主意识的觉醒
C. 《中华民国约法》颁布 D. 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武昌起义爆发到1913年代,清政府被推翻,中华民国政府建立,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众民主意识觉醒,从而催生了大量民间社团的诞生,B项正确;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约法》颁布和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只是部分原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CD项。故选B项。
28. 1912~1918年,是中国民族工业区发展的“春天”,其中发展最快的工业是
A. 煤炭与钢铁
B. 铁路与公路
C. 建筑与纺织
D. 纺织与面粉
【答案】D
【解析】
【详解】1912~1918年间,大致是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D项符合题意;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工业资金不足、技术力量薄弱,无力发展重工业,而钢铁属于重工业,故A不符合题意;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先天不足,难以投资哪些投资长、见效慢的行业,如基建和建筑,故BC不符合题意。
29. 《新青年》创刊时即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但其后十余年间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仍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可见,民主与科学的流行,主要是因为( )
A. 其余国家的成功经验 B. 工业文明的历史经验
C. 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D. 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发生于辛亥革命后,先进知识分子意识到只有进行思想革命才能救中国,当时中国亟需民主、科学,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利用民主和科学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C项正确;其余国家的成功经验包含多种因素,而之所以选择民主与科学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因为这两项是当时改造中国的迫切所需,排除A项;工业文明的历史经验未必都适应改造旧中国的迫切需要,所以不是因为民主和科学是工业文明的历史经验而大力提倡,而是因为它适应了当时中国的迫切需要,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在文学方面倡导白话文,民主与科学并不是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排除C项。故选D项。
30. 标志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姿态登上政治舞台的历史事件是( )
A. 戊戌变法 B. 辛亥革命 C. 五四运动 D. 北伐战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9年(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标志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姿态登上政治舞台,C项正确。戊戌变法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排除A项;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排除B项;北伐战争是由国民革命军北进讨伐北洋政府的战争,排除D项。故选C项。
31. 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地点是( )
A. 上海、南湖 B. 北京、上海 C. 上海、北京 D. 北京、南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1921年(中共一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至8月初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现兴业路76号)和浙江嘉兴的南湖游船上召开,A项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BCD项地点错误,排除。故选A项。
32. 歌谣“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北伐战争 B. 遵义会议 C. 西安事变 D. 重庆谈判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北伐战争期间(1926-1927年间)。根据材料“打倒列强,除军阀”可知是北伐战争期间的口号,A项正确。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排除B项;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为挽救民族危亡、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毅然在临潼对蒋介石实行“兵谏”,扣留来陕督战的蒋介石的事件,排除C项。重庆谈判,是抗日战争胜利之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就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建设大计在重庆进行的一次历史性会谈,排除D项。故选A项。
33. 1927年,毛泽东豪情满怀地创作了《西江月》,词中写道:“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国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这首词所赞颂的是( )
A. 南昌起义 B. 秋收起义 C. 百团大战 D. 平型关大捷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27年,……‘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国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及所学可知,1927年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领导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此时毛泽东领导的武装力量称之为工农革命军。B项正确;1927年8月1日,周恩来、朱德等人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排除A项;百团大战发生于1940年下半年,是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略性进攻战役,排除C项;平型关大捷发生于1937年9月,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振奋了人心,增强了全国人民和各爱国武装力量坚持抗战的信心和决心,排除D项。故选B项。
34. 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提出了“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等主张。这表明( )
A. 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 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C. 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 D. 国共双方达成合作抗日的共识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抗日战争)。据本题材料“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面对国难,积极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C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争正式形成的标志是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无法得出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抗战中流砥柱的历史结论,排除B项;材料说明的是中国共产党对于抗战态度,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对中国国民党的态度作出判断,排除D项。故选C项。
35. 在抗日战争初期,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是( )
A. 平型关大捷 B. 台儿庄大捷 C. 淞沪会战 D. 武汉会战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1937年9月,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东侧伏击,歼灭日军1000多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史称“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的第一次胜利,它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A项正确;台儿庄大捷是抗日战争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排除B项;淞沪会战,使日军被迫转移战略主攻方向,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排除C项;武汉会战使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排除D项。故选A项。
36. 著名政治家柳亚子在 1945 年为庆祝某重大历史事件而创作的一首诗中写道:“还我河山百二城,阴霾扫尽睹光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是( )
A.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B. 解放战争全面结束
C. 抗美援朝胜利结束 D. 土地革命顺利开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5年的中国。根据题干关键信息“1945年”“还我河山百二城”和所学可知,该事件是对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描述,抗日战争的胜利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奠定了基础,A项正确;1949年解放战争全面结束,排除B项;1953年抗美援朝胜利结束,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土地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37. 1947年间,陈毅同志在诗中写道“江汉飞传刘邓捷”,这一诗句所指的军事行动重大意义在于( )
A. 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B. 宣告战略决战的开始
C. 体现抗美援朝的推进 D. 标志红军长征的胜利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解放战争。从材料中“1947年”“刘邓捷”可知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A项正确。1948年9月辽沈战役宣告战略决战的开始,排除B项;1950年开始抗美援朝战争,排除C项;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是长征胜利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A项。
38. 新中国成立时,为巩固人民政权,紧迫而又必要的重大决策不包括( )
A. 土地改革 B. 稳定物价 C. 剿匪镇反 D. 三大改造
【答案】D
【解析】
【详解】三大改造时间为1953-1956年,目的为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到公有制的变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巩固政权而采取的措施有土地改革、稳定物价和剿匪镇反,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39. 1956年7月13日是一个改变中国汽车工业历史的日子,由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辆汽车CA10型解放牌卡车缓缓驶下了装配线,这体现了 ( )
A. 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B. 一五计划的重要成果
C. 三大改造取得胜利 D. 抗美援朝获得保障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1956年)。根据材料“1956年7月13日是一个改变中国汽车工业历史的日子”中的时间和所学知识可知,发生在一五计划期间,B项正确;改革开放在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排除A项;三大改造是对生产关系进行改革,排除C项;抗美援朝战争在1953年已经获得胜利,排除D项。故选B项。
40.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个成就说明( )
A. 中国打破了西方国家核垄断 B. 世界军事信息化发展加快
C. 中国科技开始引领世界发展 D. 人类社会迈进原子能时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国成立后(1964年)。根据材料“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可知中国打破了西方国家核垄断,A项正确。题干和军事信息化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中国和世界对比,无法体现中国科技开始引领世界发展,排除C项;中国不是第一个发明原子弹的国家,人类社会迈进原子能时代是在中国爆炸第一颗原子弹之前,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每题10分)
4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的分封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中案。“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结合材料一、指出西周和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元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重大举措并分析其共同的积极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从西周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发展趋势。
【答案】(1)西周和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汉初地方行政制度的局限性。
制度:分封制、郡县与分封并行体制(郡国并行制)。
(2)宋元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重大举措并分析其共同的积极作用。
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元朝: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积极作用:有利于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3)概述从西周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发展趋势。
趋势: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解析】
【小问1详解】
地方行政制度:根据材料“西周时的分封是层层分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分封制;根据材料“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国并行制。
【小问2详解】
宋朝:根据材料“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等角度进行归纳;元朝:根据材料“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积极作用: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角度进行归纳。
【小问3详解】
趋势:综合题干所给两则材料的主旨并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可知,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4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40年,中国以“陈腐世界的通义原则”对抗英国“现代的社会”,最终英国的大炮轰掉了千年以来中国皇帝的权威。至成同年间(1851--1875),面对“发捻交乘”的“心腹之害”,俄国“蚕食上国之志”带来的“肘腋之患”,英国“志在通商”带来的“肢体之患”“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的洋货之患,清政府举步维艰,著名学者幸鸿铭曾形容“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着)手”。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等
材料二
材料三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依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拖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摘编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凭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犹如“一丛病之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人物救亡图强的努力。他们的努力有何局限?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人民学习西方、探索国家出路历程的趋势。
【答案】(1)列强入侵;君主专制;自然经济;农民起义。
(2)努力: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局限: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未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3)趋势:从学习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趋势。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一“ 1840年,中国以‘陈腐世界的通义原则’对抗英国‘现代的社会’,最终英国的大炮轰掉了千年以来中国皇帝的权威。”并结合所学,可从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的角度分析。外部原因方面,列强的入侵;内部原因方面,政治方面,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经济方面,自然经济占据主体地位;以及农民起义不断。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努力:结合所学,洪秀全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领导了洋务运动;康有为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局限:结合所学可从社会性质未改变、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未实现的角度分析,即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未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小问3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趋势:根据材料三“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人民学习西方、探索国家出路历程的趋势是从学习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4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基于此种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等……又先后创办了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 张謇通过金融融资的方法向社会招股集资,解决资本问题。张謇高度重视企业内部的立章定规。他亲自拟定的《厂约》,被章开沅教授称为中国早期民族近代企业留下的一篇重要文献。“父教育、母实业”,实业、教育是张謇提倡救国立国一个整体的两个车轮,相依相承,共同发展。1900年至1921年间,大生资本增长六倍。以此为基础,张謇发起创办了20多个股份制企业,涉及工业、农业、盐垦、冶金、面粉、造纸、交通运输、金融银行等行业,成立了我国第一个集团公司,控制资金达 2240万两。
——摘编自张绪武《大生纱厂见证封建制度的没落和现代社会的到来》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鸿章等人的主要主张。他们“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形成的运动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张謇企业制度创新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12年至1921年间推动大生资本集团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答案】43. 主张:学习和引进西方技术。
运动:洋务运动。 44. 表现:实行股份制;重视企业经营管理;实业、教育共同发展;创办多种形式的股份制企业。因素:辛亥革命扫除障碍;南京临时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欧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第一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清朝末期洋务运动。第一问的主张:根据材料“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可知,李鸿章等人主张学习和引进西方技术。
本题第二问是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清朝末期洋务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利用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故是洋务运动。
【小问2详解】
本题第一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华民国初期。根据材料“张謇发起创办了20多个股份制企业,涉及工业、农业、盐垦、冶金、面粉、造纸、交通运输、金融银行等行业”可知,张謇实行股份制,创办多种形式的股份制企业;根据材料“张謇高度重视企业内部的立章定规,他亲自拟定的《厂约》,被章开沅教授称为中国早期民族近代企业留下的一篇重要文献”可知,张謇重视企业经营管理。
本题第二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华民国初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扫除障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相应法律,鼓励民间兴办实业;北洋政府和日本签订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由此掀起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反帝爱国运动推动集团发展;此时适逢一战,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欧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给集团发展创造了机会。
4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圆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狗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关于科举制,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①以往流行的看法认为,以科举考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了创新精神。②20世纪末叶,一些学者发现以前对科举制的看法,过于简单化。放在古代的历史上考察,它打破了社会、阶级之间不可跨越的鸿沟,使平民子弟通过苦读,也有可能成为状元、榜眼、探花。仅凭这一点,都应该为它谱上一曲赞歌。
——摘编自李伯重《八股之外》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
(2)根据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2)示例一
赞同②的观点,科举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体现了公平与公正。
论述: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特权阶层对仕途的垄断。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与公正;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由此可见,科举制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过重大的推动作用,是好的人才选拔制度。
示例二
赞同①的认识,科举制阻碍社会发展。
论述: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为儒家经典,士人醉心功名利禄,成了专制政治的仆从,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压抑了知识分子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扼制了中国科技的发展;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局限于四书五经,实行八股取士,扼杀了创造性,摧残了人才,造成中国的落后。由此可见,科举制的考试内容、形式都受制于封建皇权,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其弊端非常明显。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汉朝、晋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用察举制进行选官,晋朝采用九品中正制选官。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时空是中国古代。首先,考生要从材料中提取观点,作者在材料中给出的有“科举考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了创新精神”和“科举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体现了公平与公正”两个观点,考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观点进行论证。结合所学知识和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要求,考生可以将观点定为“科举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体现了公平与公正”。
考生在进行论述时要从政治、文化两个方面进行论述,考生先论述科举制在政治方面所发挥的正向作用,陈述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特权阶层对仕途的垄断。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与公正,社会阶层流动畅通,缓和社会矛盾。考生接下来可以论述科举制在文化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主要是推动社会形成重视文教的氛围,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整个社会文化水平得以提升(可以以唐诗的繁荣为例)。
最后考生得出结论科举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福建省厦门市湖滨名校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