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练习
一、单题
1.《〈战国策〉书录》中写道:“仲尼既没之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兵革不休,诈伪并起。”材料可以佐证当时( )
A.战乱频繁使社会生产力倒退 B.儒家思想不再是主流思想
C.处于礼崩乐坏的社会转型期 D.宗法分封制开始遭到破坏
2.战国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这个时代各国都修筑长城,其共同职能是( )
A.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 B.保障铁犁牛耕的推广
C.在兼并战争中加强防御 D.维持七雄并立的稳定
3.秦始皇陵始建于公元前246年,前后历时39年,在其旁修陵劳役暮地中发现的一件瓦片墓志记录了死者的身份信息。以下推断较合理的是( )
墓志瓦文为小篆:“东武”指今山东武城县,“东间”为里名,“居赀”是以劳役抵偿罚款的役人,“不更”是低级爵名,“鸭”为人名。
A.由墓志瓦文可推断小篆是此时唯一通行的文字
B.由“东武”可推断该墓志不早于公元前221年
C.由“居赀”可推断秦国极力削弱六国经济实力
D.由“不更”可推断秦国军功爵制取得显著成效
4.孔子在《论语》中对尧舜极尽溢美之词;孟子则言“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墨子笔下的舜是个农夫、陶工、渔民,因贤能受到尧的赏识推举;庄子则称尧杀害长子,舜流放母弟,“不足以为德”。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
A.彼此之间攻讦不断 B.迎合统治阶级需要
C.追求理想化的政治 D.秉持不同政治立场
5.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戎狄蛮夷内徙,形成了各族交错杂处的局面。孔子认为周文化优越于其他文化,因而强调“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同时,他还认为夷狄是可以教化的,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孔子这一思想( )
A.体现民族平等思想 B.维护了周文化主流地位
C.蕴含着大一统理念 D.孕育了华夏认同的观念
6.如图为某一历史时期形势图。这一时期政治形势的特点是( )
A.分封制度开始瓦解 B.贵族政治得到巩固
C.诸侯纷纷寻求争霸 D.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7.齐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葵丘之盟,提出“尊周室,攘夷狄”,而孟子主张“用夏变夷”。这一变化( )
A.加剧了兼并战争 B.冲击了贵族政治 C.促进了民族认同 D.推动了社会转型
8.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为了皇权自身的维持,在历史的经验中找到了“无为”的生存价值,确立了无为政治的理想。这与中国古代哪家思想流派主张一致( )
A.道家 B.法家 C.儒家 D.墨家
9.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得益于此时丰厚的文化积累,在沉积和发酵了两千多年后,内部的压力已经足够大,加上适当的外部条件,就出现了春秋战国时的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下列属于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黄金时代“外部条件”的是( )
A.政治集权制度形成 B.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C.学术环境相对宽松 D.民族交融开始出现
10.有学者认为,商鞅变法的独特之处在于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削弱奴隶主阶级,并逐步发展壮大了封建地主阶级,从而改变了秦国内部的阶级结构。下列措施与之相符的是( )
A.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B.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
C.在行政上普遍推行县制 D.“废井田,开阡陌”
11.如图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 )
A.废井田开阡陌 B.文明起源 C.商鞅变法 D.诸国变法
12.在人性问题上,荀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只有礼法仁义才能“化性起伪”,使人改恶向善。这折射出荀子( )
A.背弃儒家基本主张 B.为贵族政治做辩护
C.最早提出以法治国 D.具有现实主义倾向
13.“东则太行为之屏障,其西则大河为之襟带,于北则大漠、阴山为之外蔽,而勾注、雁门为之内险,于南则首阳、底柱、析城、王屋诸山滨河而错峙……汾、浍萦流于右,漳、沁包络于左。”这则史料可用于研究( )
A.吴越矛盾迅速激化 B.齐桓公率先称霸
C.韩赵魏商业的发达 D.都江堰利在千秋
14.商鞅变法深度迎合了秦孝公“变法求强”的政治意图,法令围绕“富国强兵”展开,为秦国“图霸”服务,虽遇阻力但终获成功。据此可知,该变法获得成功得益于( )
A.旧贵族特权的消失 B.君主的肯定与支持
C.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D.社会基础稳定广泛
15.春秋时期,有思想家提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观点,该思想家亦主张( )
A.为政以德 B.相生相胜 C.小国寡民 D.隆礼重法
16.据《汉书·食货志》记载,直至战国末期,一方面有“除井田,民得卖买”的封建土地私有的现象,也有如赵括那样“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也出现了“意民之情,其所欲者,田宅也”之类的土地私有观念,甚至“中牟之人,弃其田耘、卖宅圃而从文学者”竟达“邑之半”;但另一方面,终战国之世,国有土地仍然存在,从出土的云梦秦简所提供的资料中,可以找到不少这方面的证据。上述材料表明,战国后期( )
A.土地私有制已取代国有制 B.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C.“千耦其耘”的劳作形式瓦解 D.封建土地所有制尚处于过渡时期
二、材料分析题
17.诸子百家之学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上接夏商周特别是西周时的礼乐文化,形成了“和而不同”的诸子百家之学,产生了不同的学派。后来的中华文化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之学中找到原初的基本论点,即文化基因。诸子百家之学主要围绕着“天道”与“人道”的相互关系进行讨论。所谓“天道”,泛指天地、自然的起源和法则,而“人道”则是关于社会和人自身的道理。
——摘自张岂之《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
依据材料和所学,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角度,阐释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之学。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庄子和老子都主张无为而治,老子所讲的“无为”主要是个政治概念,引申为一种治国之术,主张统治者不妄为,不扰民,清静自然。到了庄子,无为思想则以自然性和超自然性为主要特色,演绎为一种无为适性的隐逸思想。
——《浅谈老庄无为政治思想的现代意义》
王……省刑罚,薄赋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父兄,出以事其长。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孟子 梁惠王上》
材料二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摘自《管子·治国》
材料三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老子、庄子和孟子的不同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老庄和孟子思想的实质。
(2)请概括材料二反映的治国理政思想。结合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论证上述治国理政思想的实践及其作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百家争鸣”在历史上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史料给人的最突出的印象是,战争日益加剧。所以许绰云编写的统计材料乍一看显得令人吃惊:根据这项材料,公元前722—前464年的259年中,只有38年没有战争,而在公元前463至前222年的242年中,没有战争的年份不少于89年。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主观的印象比用统计学来衡量更有意义,因为后一种方法掩盖了一个事实,即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相比,战争虽然更加频繁,同时有更多的国家卷入,但规模要小得多,时间较短,也不那么激烈。
——《剑桥中国史》
材料二 战国时代,在大规模的残酷战争中,全国人民都遭受了深重的苦难。如同苏秦所说,一场大战,所有战死者的安葬、医药费用和车马武器的损失,“(天下)十年之田,而不偿也”。在人民心理都趋向于政治统一且周天子不起作用的当时,人民的愿望和思想总要有一个寄托,于是不同学派的学者提出了不同主张,墨子就说:“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天下既已治,天子又总天下之义,以尚同于天。”孟子针对当时兼并战争中“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情况,也说“定于一”,而且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荀子认为“天下归之谓王”,就是说,做到天下归心,就能完成统一的“功业”。《吕氏春秋》不但提出了建立统一的集权国家的迫切要求,同时还明确指出了“民之所走(归向)”是在建立统一的集权国家过程中“不可不察”(《功名》)的问题。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上古时代(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战争的不同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发生的影响。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列为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一组图片
材料二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什么历史史实?
(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措施的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
1.C
2.C
3.D
4.D
5.C
6.D
7.C
8.A
9.C
10.D
11.D
12.D
13.C
14.B
15.C
16.D
17.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百家争鸣”局面出现,诸子百家之学形成。
诸子百家之学主要讨论“天道”与“人道”的关系。有的重视以人为本,比如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孟子提出“仁政”说。有的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比如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自然而然,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有的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比如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有的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比如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要求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有的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比如孔子编订的《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有的主张和而不同。比如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等思想。
这一时期的诸子百家之学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18.(1)主张: 老子、庄子主张无为而治、清静自然、无为适性;
孟子主张轻徭薄赋、行“仁政”,孝悌忠信。
实质:老庄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级利益;
孟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2)治国理政思想主张:材料二提出重农抑商和富国富民思想。
实践:商鞅变法采取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的措施。
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为国家富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影响: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③形成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④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⑤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任答3点即可)
19.(1)不同:春秋时期的战争是争霸战争,目的是号令天下;战国时期的战争是兼并战争,目的是统一天下;战国时期的战争虽然卷入的国家比春秋少,但规模更大。原因: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更高,兵器制造已经由青铜器发展为铁器;铁犁牛耕的使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可以投入更多的兵力更多;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已经大大减少。
(2)给人们带来深重灾难;人们渴望统一,使思想界出现旨在实现统一的思想;周朝传统政治秩序被破坏,为富国强兵各国展开变法,进一步推动社会转型;不同阶层的人从不同角度对时局发表自己的看法,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实现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奠定基础;促进民族融合和华夏认同。
20.(1)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使用铁制农具、牛耕。
(2)历史作用:变法顺应了历史潮流;废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新兴地主土地所有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练习(答案)--2023-2024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