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知识复习过关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 基础练(含解析)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知识复习过关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 基础练
一、单选题
1. 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一规定说明
A.使“一国两制”的实践有了宪法保证
B.各地方可以根据实际自行决定实行何种制度
C.特别行政区不必遵循国家宪法,可以单独制定法律
D.特别行政区能够行使独立主权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平反大量冤假错案,调整社会关系。到1982年底,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束,有300多万名党内外干部得到平反,数以千万计受到株连的干部和群众也由此得到解脱。材料表明
A.党的实事求是的传统得到贯彻
B.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得到保障
C.新时期民主政治制度日臻完善
D.国家长治久安的局面已经形成
3.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A.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改变了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
C.适应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
D.标志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立
4.阅读“九五”时期机电产品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速度比较图(见下图),图中数据说明“九五”时期我国(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 B.国民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革
C.加入WTO促进经济迅速发展 D.工业呈现出高质量增长态势
5.1978年9月,邓小平在视察东北三省等地时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史称“北方谈话”。他振聋发聩地指出,“四人帮”要搞的“穷社会主义”荒谬至极,我们“要一心一意搞建设”。邓小平“北方谈话”
A.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B.为农村经济改革推明了方向
C.实现了经济工作的拨乱反正
D.推动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
6.邓小平在1977年5月的一次谈话中说:“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从小学抓起,一直到中学、大学。”“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由此,我国
A.初步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基本确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C.正式颁布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D.稳步实施了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
7.1981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
A.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B.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
C.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
8.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按照其观点,可能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评价相对较高
A.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B.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9.20世纪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把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振兴中华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这些重大理论成果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对这些重大理论成果“一致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B.都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以复兴民族为宗旨
C.都是20世纪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思想武器
D.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产物
10.邓小平说:“现在我们人民,要摆脱‘左倾’个人崇拜思想,我们思想的观念要冲破旧习惯、旧势力的禁锢和束缚,从实际对象出发,要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我们当今的社会一定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这反映了邓小平主张
A.解放思想、实行党内民主 B.发展经济、健全法制
C.实事求是、探索经济规律 D.解放思想、探索发展
11.有学者指出:“正确认识一国与两制的关系,还须处理好两制间的关系。香港、内地两制之间的确存在很多差异,这些差异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短期不易消融,但又都受到宪法和基本法的保护,在一国之内长期共存。”这表明“一国两制”在实施过程中
A.求大同、存大异
B.求大同、存小异
C.模糊性、长期性
D.理想化、实践难
12.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的很多干部都会背诵恩格斯的一段话:“消灭土地私有制,并不要求消灭地租,而是要求把地租——虽然是用改变过的形式转交给社会。”以此回应远道而来的考察和质问者对深圳出租土地的质疑。这说明当时
A.改革开放缺乏权威的理论依据 B.改革开放亟需回应社会关切的理论创新
C.改革开放突破了传统的条条框框 D.改革开放是“摸着石头过河”
13.1978年,安徽小岗村18户农民率先包干到户。此后,四川、贵州、甘肃等地的包产到户也在摸索中发展。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指出,一些地区的群众要求包产到户,“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这反映了党和国家
A.决定实行农村多元化经济所有制 B.尝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顺应并肯定了群众的要求与探索 D.引导全国各地农民走向共同富裕
14.改革开放之初。陈云强调指出要根据“鸟”(经济)的需要,设计“笼“(计划)的大小,并不断地调整“笼”的尺寸,使“鸟”既能在“笼”中充分地飞翔,又不被“笼”因死。“鸟笼经济”的提出意在
A.摆脱计划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B.在计划指导下扩大市场调节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解释计划与市场的辩证关系
15.下表为“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19年)”中含“休闲”一词的报道数量及高频词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
时间 1995年之前 1995.1.1-2019.5.30
数量 403条 10268条
高频词 休闲耕地、休闲资金 休闲娱乐、休闲度假
A.经济发展影响生活方式 B.民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C.政府主导社会理念更新 D.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个村支书的工作笔记(苏寺村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山区村落。以下内容节选自该村原村党支部书记的工作笔记。)
81年12月121天召开两委扩大会议会议开始由祁凤元汇报了县委召开农业责任制代表会议和真理问题补课会的精神。赵桂枝传达了公社党委当前工作安排
82年3月23日1天讨论记录:(4)当前几项工作时间如何安排?……2.抓致富:两委队长如何本人富,在(再)代那(哪)一户的规划搞出来。3.责任制与端正党风
83年3月3日1天召开两委扩大会议……会议首先由公社武书记讲关于“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文明礼貌月”活动的意见和公社安排。大队如何制定措施。致富户和文明户怎么确定和召开座谈会。
84年4月12日半天召开两委扩大会议会议由老冯同志传达了“乡党委、乡政府就建村(村民委员会)实施方案”……讨论记录:(1)建村领导小组怎么成立?组长:张明德;副组长:冯青山;成员:姜合、崔玉海、张玉林。
——摘自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一个村支书的工作笔记》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农村改革有哪些史料价值。
三、论述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77年以来部分年份高考作文题目。
年份 高考作文题目
1977年 (河南卷)《为抓纲治国的大好形势而拍手叫好》、(西藏卷)《我的革命理想》、(上海)《知识越多越反动》
1978年 《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
1985年 以化工厂排放毒气为材料,写一封给《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
1986年 《树木·森林·气候》
1991年 描写“圆”的想象物
1994年 《尝试》
2001年 《诚信》
2002年 《要不要救一个陌生人》
2004年 《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
2009年 (江苏)品味时尚
2010年 (辽宁)讨论明星代言虚假广告的现象
(注:未注明省份的是当年全国卷题目)围绕上表材料,结合中国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A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并在多次谈话中进行了全面阐述,表明“一国两制”的理论是逐步形成和完善的, 1982年宪法关于特别行政区的有关规定,使“一国两制”合法化,即有了法律保证,A项符合题意。
2.A
材料中党和政府对“文革”及其以前的错误问题进行纠正,这说明党和政府敢于面对过去的错误,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故选A项;纠正冤假错案只是针对部分人群,无法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得到了保障,也未体现民主政治制度的问题,排除B、C两项;仅凭材料不能得出国家形成了长治久安的局面,排除D项。
3.C
从1954年到1982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都是落后的生产力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间的矛盾,并没有发生变化,故排除A项;1954年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1982年宪法则构建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没有改变基本的法律架构,故排除B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建设的目标,这两部宪法都没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建立,故排除D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无论是1954年宪法,还是修订后的1982年宪法,都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C。
4.D
“九五”时期机电产品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速度比较图,机电产品的增长速度由1996年的9.8%到2000年的36.9%,高新技术产品的增长速度由1996年的25.5%到2000年的50%,虽有曲折,但总体态势良好。所以在“九五”期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速度的增加,反映了我国工业呈现高质量增长态势,D项正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是在21世纪初,与“九五”期间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与国民经济结构无关,排除B项;2001年我国加入WTO,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5.D
根据材料“要一心一意搞建设”,这就为即将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上的转移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故D选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文化大革命”的态度,材料中邓小平否定的是“四人帮”的“穷社会主义”,没有否定整个文化大革命,故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农村经济改革,故B选项与题干无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了经济工作的“拨乱反正”,故C选项错误。
6.D
由材料“1977年5月”“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文革结束后,中共中央稳步实施了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开始着手恢复原来的考试制度,故选D;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在20世纪60年代已经初步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 新中国在1957年就已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在199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
7.A
材料中反映的外贸垄断体制、产品质量低、出口亏损三大问题,主要与当时中国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自主权,导致难以扩大出口创汇,所以党中央确立了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中心,调整国家与企业之间利益关系的国有企业改革方针,有利于解决题干中提到的三大问题。故A项正确。当时还未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没有进入到进行股份制改革的阶段。故B项错误。题干中说到的外贸企业面临的三大问题,需要从外贸企业自身出发寻找解决办法。并且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于199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建立经济特区的目的主要是吸引外资,引进吸收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不能解决题干中提到的三大问题。并且结合所学,我国广东的三个经济特区设立于1980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8.C
材料反映了西奥多·舒尔茨对小农经济的赞同。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指的是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承包生产资料和任务的农业生产形式,其基础是小农经济,由此可知,西奥多·舒尔茨可能对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评价较高,故选C;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均是废除了农业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了集体经济,故排除AB;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是在农业集体经营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故排除D。
9.B
该题主要考查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认识。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都是将外来的某种思想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其目的都是实现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故B项说法正确;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不是马克思主义,故A项错误,排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的新成果,故C项不合题意,排除;建国后的理论是与国家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故D项不合题意,排除。
10.D
从材料中要摆脱‘左倾’个人崇拜思想,我们思想的观念要冲破旧习惯、旧势力的禁锢和束缚,可以看出要求解放思想。从实际对象出发,要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我们当今的社会一定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明显可以看出是要进行探索和发展。D符合题意;材料看不出实现党内民主的要求,A排除;材料内容也没有涉及到健全社会主义法治的要求,B排除;材料除了反映要求实事求是,探索经济规律,还要求解放思想,C选项表述不完整。故选D。
11.A
材料认为,对“一国两制”的理解除了保持“大局”即认识到“一国”是大前提外,还要认识到“两制”之间存在很多差异,且还会长期存在,故在实施“一国两制”中须“求大同,存大异”,A正确。两种社会制度的差异不属于“存小异”范畴,排除B。C、D说法不符合“一国两制”方针的原则和实践,排除。
12.B
从材料信息可得出,改革开放初期人们质疑土地出租问题,说明改革开放亟需回应社会关切的理论创新,B项正确;材料与权威理论无关,排除A;C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与主旨无关,排除D。
13.C
从小岗村的率先包干到户,到中央支持包干到户,这体现出党和国家在改革进程中顺应并肯定了群众的要求和探索,故C项正确;当时农村并不是发展多元经济所有制,排除A项;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是1992年提出的,排除B项;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
14.B
“根据“鸟”(经济)的需要,设计“笼“(计划)的大小,并不断地调整“笼”的尺寸,使“鸟”既能在“笼”中充分地飞翔,又不被“笼”因死”表明陈云主张在计划指导下扩大市场调节,故B正确;“摆脱”一说太绝对,排除A;C项是1992年提出的,排除C;D项是南方谈话的内容,排除D。
15.A
本题考查新中国休闲方式的变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解读表格信息可知,1995年后中国民众“休闲”主要是指娱乐及度假,说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及理念发生变化,故选A项;材料信息不能表明民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故排除B项;C项“政府主导”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故排除D项。
16.角度信息提取史料价值材料来源材料选自一个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工作笔记。
村党支部书记是农村基层干部,作为改革的亲历者,其工作笔记是研究20世纪八十年代农村改革的一手史料。
材料内容农业责任制、抓致富、先富带后富、评选致富户等,反映了农村改革中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脱贫致富、重视经济发展的情况。可用于研究20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工作笔记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反映了20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改革情况。苏寺村的社会变迁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一个缩影。
公社、大队、乡党委、乡政府、建村等,反映了撤社建乡、村民自治的情况。可用于研究20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
真理问题补课,端正党风、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评选文明户等,反映了农村改革中加强党的领导、解放思想、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可用于研究20世纪八十年代农村改革中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本题要求就一名80年代村支书的工作笔记展开论述,研究其史料价值。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这名村支书的工作笔记记载了1981年12月到1984年4月的部分工作内容,这部分工作记载属于当事人对当时现实情况的记载,可以用来研究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农村经济改革,属于最具有史料价值的一手史料。在他的工作笔记中记载了农业责任制、抓致富、“本人富,在(再)代那(哪)一户的规划搞出来”、“致富户和文明户怎么确定”等内容,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些内容从侧面反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根据“公社党委”、“乡党委、乡政府就建村(村民委员会)实施方案”可知能够反映20世纪80年代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的相关概况。根据“真理问题补课”、“端正党风”、“开展……文明礼貌月”等内容可知能够反映当时农村改革中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所以这个工作笔记本身属于一手史料,其记载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内容可作为研究我国20世纪80年代社会改革的文献资料。
17.示例一:
论题1:高考作文题目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论述: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初期的作文题带着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浓厚政治色彩;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高考作文题既关注经济发展速度又把经济问题政治化;80年代,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环境问题受到重视;90年代,中国深化改革开放,高考作文题也开始鼓励学生创新、尝试;21世纪初,市场经济冲击下,人们关注效率、金钱、财富,诚信道德缺失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作文题目更加开放、自由,从社会层面转移到精神世界
结论: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高考作文题体现当时社会的状况。
示例二:
论题2: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
论述:1976“文革”结束,1977年,在“两个凡是”的指导下,以阶级斗争为纲,反映在高考作文题《为抓纲治国的大好形势而拍手叫好》。1978年,改革前夕经济发展落后,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人们对经济发展的渴望反映在作文题《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改革开放初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反映在高考作文题“以化工厂排放毒气为材料”和《树木 森林 气候》,体现了社会对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注。
结论: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当时的高考作文题反映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关注环境保护,体现中国现代历史的伟大转折
论题3:高考试题呈现改革开放的历史
论题4:高考作文题重视呈现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论题5:高考作文题呈现对改革开放以来主流价值观的反思
论题6:高考作文题呈现改革开放与创新的时代主旋律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首先要审清题目要求,题目的要求是:围绕表中材料,结合中国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具体做到明确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其次,认真研读材料,准确把握材料所能反映出的问题,并拟出论题;再次,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阐释论题所需要的史实,进行条理清晰的论述。具体阐释可参看示例。
示例一:
论题1:高考作文题目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论述: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初期的作文题带着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浓厚政治色彩;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高考作文题既关注经济发展速度又把经济问题政治化;80年代,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环境问题受到重视;90年代,中国深化改革开放,高考作文题也开始鼓励学生创新、尝试;21世纪初,市场经济冲击下,人们关注效率、金钱、财富,诚信道德缺失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作文题目更加开放、自由,从社会层面转移到精神世界
结论: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高考作文题体现当时社会的状况。
示例二:
论题2: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
论述:1976“文革”结束,1977年,在“两个凡是”的指导下,以阶级斗争为纲,反映在高考作文题《为抓纲治国的大好形势而拍手叫好》。1978年,改革前夕经济发展落后,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人们对经济发展的渴望反映在作文题《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改革开放初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反映在高考作文题“以化工厂排放毒气为材料”和《树木 森林 气候》,体现了社会对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注。
结论: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当时的高考作文题反映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关注环境保护,体现中国现代历史的伟大转折。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知识复习过关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 基础练(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