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年级11月份大联考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青海发现的距今约4000多年的马厂类型墓葬中,石斧、石锛、石凿等多是男性的随葬品,而纺轮则大多是女性随葬品。这表明当时( )
A. 经济结构趋向合理 B. 男尊女卑的习俗形成
C. 早期国家形态产生 D. 社会生产分工较明确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约4000多年前(中国)。由材料信息可知,距今约4000多年的马厂类型墓葬中,随葬品出现了男女性别的差异,这表明当时社会生产分工较明确,D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男女生产分工,不是经济结构是否合理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男尊女卑的习俗,没有对比男女社会地位,排除B项;早期国家形态产生的主要标志是夏朝的建立,排除C项。故选D项。
2. 周代各诸侯国都设有史官,开始是由周王室委派,所记材料也要送交王室保存。春秋后,诸侯国自立史官,利用自己的纪年来记载历史,他们注意选用当时有学识的人担任。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传统政治制度遭到破坏 B. 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C. 知识分子地位得到提升 D. 历史记录影响历史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由材料信息可知,各诸侯国在史官任命和记录历史等方面,主导者由西周时期的周王室变为春秋以后的诸侯王,这反映了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王势力崛起,说明传统政治制度遭到破坏,A项正确;材料只论及史官的任命情况,不是选官制度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和知识地位是否提升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历史的发展对史官的任命和历史记录中纪年方式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3. 唐朝前期政府的正赋为租庸调,另有户税和地税两种附加税,后期户税和地税在国家收入中所占比重日渐增加。这种变化折射出( )
A. 均田制逐渐瓦解 B. 人身控制的强化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社会矛盾的激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由材料信息可知,唐朝前期的附加税户税和地税到后期的比重日渐增加,而作为正赋的租庸调显然比重逐渐减少,租庸调制是和均田制配套的赋税制度,租庸调比重的减少说明均田制逐渐瓦解,A项正确;租调制的破坏逐渐导致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弱化,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材料论述的是唐朝后期税种的占比问题,无法体现社会矛盾变化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
4. 五代十国各割据政权很注意罗致和培养翻译人才即通事,后唐政府中,有的通事既通晓汉语,又通晓契丹语和突厥语,有的甚至“能四夷语、通六蕃书”。这种现象说明当时( )
A. 国家统一趋势日益加强 B. 少数民族汉化明显
C. 各政权与周边交往密切 D. 思想文化趋向繁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由材料信息可知,五代十国时期各个割据政权很注意罗致和培养翻译人才,因此有些通事能精通多种民族语言,这说明当时五代十国政权与周边交流比较密切,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统一趋势,排除A项;材料说明的是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不仅仅是少数民族汉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文化发展的程度,排除D项。故选C项。
5. 元代驿站的设置,东至鸭绿江以通高丽全境,北抵西伯利亚,南达大越,西经今甘肃、新疆远及波罗的海和波斯湾。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自安南大罗城(今越南河内)至燕京,约一百一十五驿,计七千七百余里”。这一措施( )
A. 促进了元朝疆域的不断扩大 B. 推动了对外开放的实施
C. 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D. 体现出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由材料信息可知,元代驿站的设置遍及全国各个边远地区,数量众多,里程数大,这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C项正确;材料是巩固统一的措施,不是扩大疆域的举措,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对内管理,不是对外问题,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重心南移的问题,且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完成,排除D项。故选C项。
6. 景泰四年(1453)漳州知府谢骞下令随地编甲,并把靠海的违式船只尽行拆毁;还规定小船必须朝出暮归,本地人户须朝出暮归,如暮不归即赴府呈告,有不告者,事发连坐。上述规定反映出明朝( )
A. 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 B. 地方权力得到扩展
C. 法律严苛的现象加剧 D. 社会控制手段多样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由材料“漳州知府谢骞下令随地编甲,并把靠海的违式船只尽行拆毁;还规定小船必须朝出暮归,本地人户须朝出暮归,如暮不归即赴府呈告,有不告者,事发连坐”信息可知,景泰四年(1453)漳州知府对当地的靠海地区实行了严格的管控措施,这是明朝严格海禁政策的体现,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地方政府落实国家海禁政策,不是地方权力扩展的体现,排除B项;海禁是明朝自开国以来一直实施的政策,不是法律严苛的加剧,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海禁问题,不能体现社会控制手段多样,排除D项。故选A项。
7. 刊刻于1807年至1829年的《高厚蒙求》保存了大量的西学知识,它是徐继畲撰写《瀛环志略》初稿的主要参考书之一、但1848年正式刊刻时,《高厚蒙求》却从其参考书中消失。材料说明( )
A. 传统理念束缚作用减弱 B. 晚清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C. 西学东渐促进思想更新 D. 新旧思想矛盾冲突较为尖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由材料信息可知,徐继畬在编撰《瀛环志略》的时候主要参考了刊刻于1807年至1829年的《高厚蒙求》,但等到1848年《瀛环志略》正式刊印的时候却几乎没有参考该书,这说明到1848年,由于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日益发展,国人在介绍西方的时候能利用更多更新的知识,因此以前介绍西学知识的书籍逐渐不被重视,C项正确;对西方的介绍在当时并没有真正减弱传统理念的束缚作用,排除A项;晚清社会性质根本变化是因为鸦片战争,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新思想的传播,没有体现新旧思想的矛盾冲突,排除D项。故选C项。
8. 1901—1906年间,在督抚安排下,地方新式官报的宣传方式、技术不断创新。1907年中央官报开办后,地方官报的体例、性质逐渐与其保持一致,内容上以文牍为主,减少了地方新闻等内容,由原来的“新闻纸”转变为“官文书”。上述变化表明( )
A. 新式舆论方式占主导 B. 传统政治理念根深蒂固
C. 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 D. 新政改革违背政府初衷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由材料信息可知,新政时期地方新式官报由之前呈现“不断创新的方式和技术”的特点,转变为受到中央官报的影响而趋同,这表明传统政治理念根深蒂固,受到传统中央集权体制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地方官报受中央官报的影响,据此不能得知“主导地位”的舆论方式是什么,排除A项;材料中无法体现革命形式的发展,排除C项;晚清政府的新政中存在强化中央政府权力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
9. 1942年8月《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强调在国家的性质上,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独立、统生幸福、各党合作的新中国”。这一主张( )
A. 适应了全民族抗战形势的需要 B. 为敌后抗战提供了政治理论基础
C.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D. 实现了民主党派政治立场的统一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42年(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1942年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独立、各党合作的新中国,这有利于联合当时全国各个群体,适应了全民族抗战政治局面的需要,A项正确;《论持久战》等著作是敌后抗战的理论基础,排除B项;1937年国共合作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排除C项;材料是中共的主张,而不是民主党派政治主张,排除D项。故选A项。
10. 如表是1956年陈云提出的经济政策建议。这些建议( )
工商经营方面 国家和集体是主体,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
生产计划方面 计划生产是主体,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补充。
市场方面 国家市场是主体,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
A. 吸取了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B. 开启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
C. 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框架 D. 促进了国家工业建设的迅速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由材料信息可知,1956年陈云提出的经济政策主要在三个方面解释了国家计划和市场之间的关系,这吸取了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A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基本确立,陈云的建议并非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排除B项;陈云的建议是在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框架之内进行的探索,排除C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与国家工业化建设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1. 罗马诗人贺拉斯曾说:“希腊被擒为俘虏,被俘的希腊反过来又俘虏了野蛮的征服者。”作者旨在强调( )
A. 希腊文明具有强大影响力 B. 文化先进国家军事实力弱
C. 罗马法适用范围逐步扩大 D. 希腊文明领先于罗马文明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欧洲)。由材料信息可知,罗马诗人认为,罗马用武力俘虏了希腊,但是希腊用文化征服了罗马,这强调了希腊文明具有强大影响力,A项正确。“文化先进国家军事实力弱”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罗马法的问题,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古希腊文明的强大影响力,并且古希腊亡于亚历山大帝国,“领先于罗马文明”无法体现,D项错误。故选A项。
12. 12世纪时,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建立司法令状制度,令状要求郡长调查被告的土地是否被错误处置,王室法庭要根据陪审员的答复而作出判断,以便解决土地争端问题。这使自由民纷纷越过领主法庭直接向王室法庭投诉。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英国( )
A. 法制秩序破坏 B. 国王权力加强 C. 民族意识觉醒 D. 领主权力扩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英国)。由材料“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建立司法令状制度,令状要求郡长调查被告的土地是否被错误处置……这使自由民纷纷越过领主法庭直接向王室法庭投诉”信息可知,12世纪时,英国国王建立司法令状制度后,自由民发生土地争端时往往越过地方领主直接向王室法庭投诉,这有利于国王加强对自由民的影响和控制,说明英国国王权力得到加强,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主导法庭的变化,但依然是法制秩序的体现,排除A项;材料和民族意识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领主权力削弱,排除D项。故选B项。
13. 从1815至1850年,横越大西洋的大部分货物,海运费用直线下降,每磅的运费下降了80%,1870至1900年又下降了70%,累计共下降了将近95%。这反映出( )
A. 思想解放鼓励了冒险精神 B. 地理大发现缩短各洲距离
C. 奴隶贸易降低了运输成本 D. 工业革命带来动力的变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由材料信息可知,从1815年到1900年,横越大西洋的大部分货物,海运费用累计共下降了将近95%,这主要是工业革命期间,蒸汽轮船的大量出现促进海运的发展,D项正确;思想解放鼓励了冒险精神和地理大发现是新航路开辟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B项;奴隶贸易与横跨大西洋运输成本下降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4. 如表是1914年,列强对拉丁美洲累计的投资额统计。据此可知( )
国家 投资额 份额
英国 37亿美元 43.5%
美国 17亿美元 20%
法国 12亿美元 14.1%
德国 9亿美元 10.6%
比利时、荷兰、葡萄牙等 10亿美元 11.8%
A. 拉丁美洲与列强的矛盾缓和 B. 欧洲列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 拉丁美洲经济深受西方影响 D. 美国推行门罗主义取得效果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拉丁美洲)。由材料信息可知,到1914年,西方列强主导着对拉丁美洲的投资,通过投资强化对拉美地区的经济影响,C项正确;材料是列强对拉美资本输出的表现,会进一步激化列强与拉美地区的矛盾,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欧洲列强自身经济发展程度,排除B项;门罗主义指的是美国对拉丁美洲地区的控制,材料整体反映的是西方国家对拉丁美洲的影响,与门罗主义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5. 在俄国革命早期,列宁认为社会动员工作要围绕城市工人展开,对于农民则是“间接动员”。后来列宁思想转变为“我们应该依靠群众,应该派鼓动员到农村中去”,要利用通俗小册子、图表、电影、苏维埃唱片等来传达农村社会动员内容。列宁思想的变化( )
A. 表明俄国农民受压迫最为严重 B. 得益于对俄国国情认识的深化
C. 显示出一战中俄国的损失巨大 D. 反映出当时已经形成工农联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俄国)。由材料信息可知,列宁在俄国革命期间,社会动员工作由围绕城市工人展开转变为进行农村社会动员,这得益于列宁对俄国国情认识的深化,认识到工农联盟的重要性,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俄国农民受压迫的程度,且农民受压迫最为严重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现象涉及的是俄国国内工人和农民情况,不是对外问题,排除C项;材料中列宁思想的变化有利于推动工农联盟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16. 在1999年《福布斯》杂志排出的400名超级富豪中,“电脑新贵”“软件新贵”或“网络新贵”等占有71个席位,而且不少是名列前茅的,过去在世界经济中处在显赫地位的“石油大王”“汽车大王”等已渐趋衰落。这可以佐证( )
A. 科技进步引发经济结构变动 B. 国家干预得到强化
C. 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有待变革 D. 南北不平衡性加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据题干“电脑新贵”“软件新贵”或“网络新贵”等占有71个席位,而且不少是名列前茅的,“石油大王”“汽车大王”等已渐趋衰落可知,经济增长点由传统工业转向了高新技术产业,这表明科技进步引发经济结构变动,A项正确;二战后至70年代是国家干预的黄金期,“滞胀”危机影响下,国家干预弱化,排除B项;题干并不涉及全球经济治理中的问题,排除C项;题干并未展现超级富豪的南北比例,且不符合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官印一曰“宝”,专称君主玺印,用玉或金;二曰“印”,是各官署、官员用印,三省、枢密院用银,六部以下用铜;三曰“记”或“朱记己”,用铜,尺寸略小于“印”,地方职司、诸军将校等使用。“寺观及士庶之家所用私记,今后并方一寸,雕木为文,不得私铸”。“文书有印,以示信防奸,给毁悉经省部,具有条制”。发送给其他机构的“行移文字”“若官文书脱误者,咨长官改正,其事理要切处皆用印”;中央重要部门的日常文书会专门委派官吏负责“对读印押”“点对印押”。
——摘编自邓小南《宋史研究诸层面》
材料二 “洪武十五年(1382年),始置文书半印勘合。”其制:“以簿册空纸之半,而编字号,用内府关防印识之,右之半在册,左半纸册付天下布政使、都指挥使司及提刑按察司。所司以册合其号,印文相同,则行之,谓之半印勘合,以防欺弊。”“凡诸司印信,铸印局专管铸造,如有刑削,则换给之。凡在外文移到京,悉送该局,辨其真伪。”明代文书行移勘合在军队和边远地区有行移勘合、军事勘合、调军勘合、出关勘合、宗藩勘合、通贡勘合、外国勘合等等。
——摘编自黄才庚《明代文书行移勘合制度》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代官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代文书行移勘合制度的作用。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对政务运行的认识。
【答案】(1)特点:等级严格;官印与私印并存;权威性强;防伪制度严密;禁止私铸。(任答两点即可)
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需要;雕刻技术的发展;社会文化的进步;历代治国理政经验的积累。(任答两点即可)
(2)作用:强化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有利于防止吏治腐败;有利于防止武将专权。(任答两点、言之成理即可)
(3)认识:政务运行关乎国家命运;注重保密性和效率性;方式多样,适时调整(任答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特点:据材料信息可知,君主、各官署的印都有严格的规定,体现了等级严格;据材料“寺观及士庶之家所用私记”可知,官印与私印并存;据材料“若官文书脱误者,咨长官改正,其事理要切处皆用印”可知,权威性强;据材料“文书有印,以示信防奸,给毁悉经省部,具有条制”可知,防伪制度严密;据材料“雕木为文,不得私铸”可知,禁止私铸。原因: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从皇帝到官员,从中央到地方,体现出严格的等级制度;官印不许私铸,且权威性强,体现了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需要;用玉、金、银、铜等制作官印,体现了雕刻技术的发展;同时官印的防伪制度还可以体现社会文化的进步和历代治国理政经验的积累。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代(中国)。作用:据材料“印文相同,则行之,谓之半印勘合,以防欺弊”“凡诸司印信,铸印局专管铸造,如有刑削,则换给之。凡在外文移到京,悉送该局,辨其真伪。”可知,文书行移勘合制度有利于强化皇帝对官僚体系和地方的控制,强化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据材料“凡诸司印信,铸印局专管铸造,如有刑削,则换给之。凡在外文移到京,悉送该局,辨其真伪”可知,文书行移勘合制度加强了对官僚体系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吏治腐败;据材料“以簿册空纸之半,而编字号,用内府关防印识之,右之半在册,左半纸册付天下布政使、都指挥使司及提刑按察司。所司以册合其号,印文相同,则行之,谓之半印勘合,以防欺弊”可知,在军事上能够有利于防止武将专权。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认识:据材料一二可知,政务运行中的官印制度和文书行移勘合制度都对国家政治运行起到重要的作用,反映了政务运行关乎国家命运;宋代官印的防伪措施体现了注重保密性和效率性;官印制度和文书行移勘合制度体现了政务运行中的方式多样,同时要根据不同情况适时调整。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刁莉、唐倩《近代武汉棉业的贸易与发展》(1893—1937)
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分析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分期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
趋势:中国经济与市场联系逐渐增强
阐述:传统中国手工业中的家庭手工业,主要生产模式是自产自销,只有剩余部分才会出售,流入国内市场,这是因为传统中国农村经济是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特点,与市场联系相对较少。近代中国农户生产的产品逐渐成为市场流通中的商品或者原料,不断流入国内市场甚至是国际市场,这是因为近代以后受到西方经济侵略和中国自身工业化的影响,传统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农产品成为西方机器工业生产以及本国工业的原料,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提升。总之,近代中国城乡之间的产业联动性进一步加强,推动了经济市场化的发展进程。
【解析】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中的两幅图片信息可知,武汉传统棉业主要还是以国内市场为主,而到了近代,农户及棉业与国际市场发生的联系原来越多,据此可以总结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为:中国经济与市场联系逐渐增强。阐述可结合传统中国手工业中的家庭手工业,主要生产模式是自产自销,只有剩余部分才会出售,流入国内市场,这是因为传统中国农村经济是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特点,与市场联系相对较少。近代中国农户生产的产品逐渐成为市场流通中的商品或者原料,不断流入国内市场甚至是国际市场,这是因为近代以后受到西方经济侵略和中国自身工业化的影响,传统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农产品成为西方机器工业生产以及本国工业的原料,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提升等史实进行说明。最后进行总结,近代中国城乡之间的产业联动性进一步加强,推动了经济市场化的发展进程。
19. 城市治理反映了国家的文化历史传统和政治意识形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工业化过程中,英国城市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1835年议会通过了《城市机构法》设立了各种专职的政府管理机构。184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案》来治理城市公共卫生;1868年和1875年两次通过了《工人住宅法》来解决贫民窟的问题,如利物浦市到1891年,每间房屋所住人口减少到5.68人;1870年通过了《初等教育法》,规定所有儿童均有接受初等教育的权利和义务;1844年规定13岁以下儿童每天的工作时间最多为6.5小时,1847年通过了《10小时工作日法》,1880年颁布了《雇主责任法》,规定雇主应对雇工的安全负责。此外,社会各界提出了种种改革的方案,如社会活动家埃德温·查德威克在1848—1854年领导了公共卫生改革运动。城市管理有效地推动了英国城市社会问题的初步治理,并为英国构建现代城市管理体制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李明超《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城市社会问题及初步治理》
材料二 清末北京街道改造是城市现代化和社会变革的重要环节。晚清京城街道脏乱不平的状况引起各界不满。清政府于1902年发布上谕成立内城工巡局,督修街道工程。但直到1904年4月,内城工巡局才开始改修街道,并要求“逐段前进,务令工坚料实,一律砥平”。1905年,清廷谕令设立外城工巡局,拟仿内城“参照津沪暨东西各国修路成法”。后设立巡警部,管理“所有京城内外工巡事务”。1906年,谕令将巡警部改为民政部,将路政进一步专责化。从1904年到1911年,共修整街道82条,共计耗银87.4万两。京师修路虽然波及民房众多,但因修成之路“矢直砥平,行人称便”。
——摘编自杨剑利《清末北京街道改造的兴起:论争与实践》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英国城市治理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结合材料二概况清末街道改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
【答案】(1)进步性:政府发挥社会治理的公共职能,社会力量紧密配合;提高了城市依法治理意识;涉及面广,呈现出系统治理趋势;初步缓和了社会矛盾,为英国构建现代城市管理体制奠定了基础。(任答三点即可)
局限性: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
(2)特点:政府与社会共同关注;设置专门机构管理;借鉴西方;逐步推进;成效显著。(任答两点即可)
积极影响:改变了城市面貌;便利了城市居民的生活;促进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现代化的发展;为社会变革提供了一定条件。(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
进步性:据材料一“议会通过了很多法案”“政府管理机构”“社会各界”等信息可得出政府发挥社会治理的公共职能以及社会力量紧密配合;据材料一“《城市机构法》《公共卫生法案》《工人住宅法》《初等教育法》《10小时工作日法》《雇主责任法》”等信息可得出提高了城市依法治理意识以及涉及面广,呈现出系统治理趋势;据材料一“城市管理有效地推动了英国城市社会问题的初步治理,并为英国构建现代城市管理体制奠定了基础”可得出初步缓和了社会矛盾,为英国构建现代城市管理体制奠定了基础。
局限性:据材料一“推动了英国城市社会问题的初步治理”并结合所学,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是复杂多变的且资本主义国家本质上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故近代英国城市治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末中国。
特点:据材料二“各界不满”“清政府”可得出政府与社会共同关注;据材料二“内城工巡局、外城工巡局、将巡警部改为民政部”等信息可得出设置专门机构管理;据材料二“参照津沪暨东西各国修路成法”等信息可得出借鉴西方;据材料二“从1904年到1911年”等信息可得出持续时间比较长,逐步推进;据材料二“共修整街道82条”“行人称便”等信息可得出成效显著。
积极影响:据材料二“共修整街道82条”“修成之路‘矢直砥平,行人称便’”等信息可得出改变了城市面貌以及便利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结合所学,交通便利促进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为社会变革等提供了一定条件;结合所学,对城市交通的修建促进了城市化进程,推动了城市现代化的发展。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于1651年颁布的《航海条例》、法国于1681年颁布的《海事法典》,对两国的航运业有推波助澜之功。在英法强劲的挑战之下,17世纪末期,荷兰日渐衰落,英法航运业及国力取得了长足进步。英国逐步掌握了贸易主权,走上贸易帝国之道;而重商主义及其成果为18世纪法国的商业和欧洲大陆工业强国地位奠定了基础。17世纪末法国在海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经过数场争霸战争后,在北美、中美洲以及非洲皆建立起了殖民地……最终英国于1763年彻底战胜法国成为海上霸主。
——摘编自柴彬、齐玉凤《17世纪英法海事法令与海上贸易秩序建构》
材料二 2017年1月,美国海军发布文件指出,美国是一个海洋国家,我们的繁荣直接关系到美国海军提供的海洋自由。水面部队已经做好准备应对并击败从海盗到全副武装的非国家军事行为体,再到敌国海军的威胁。全球的竞争者会试图破坏海上机动自由,方式是海洋拒止技术的部署和扩散,包括先进的反舰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整合和分层传感器系统及瞄准网络、远程轰炸机、先进的战机、潜艇、鱼雷、先进综合防空系统、电子战、网络和太空技术,以及不对称战术。这些能力旨在提高与美国军队对抗的风险,对手的目的是削弱我们的朋友和盟国对我们前沿行动能力及意愿的信心。
——摘编自张昊译《水面部队战略:重返制海》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英法两国颁布海事法令的共同作用。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析美国海军战略的特点。
【答案】(1)共同作用:推动了海外贸易、殖民扩张和争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改变了欧洲政治格局;有利于英法两国海军的发展。(任答三点即可)
(2)特点:冷战思维浓厚;保持美国海军优势;损害他国利益;维护美国霸权。(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7—18世纪的英法。据材料一“英国逐步掌握了贸易主权”“经过数场争霸战争后”等信息可得出推动了海外贸易、殖民扩张和争夺;据材料一“为18世纪法国的商业和欧洲大陆工业强国地位奠定了基础”可得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据材料一“最终英国于1763年彻底战胜法国成为海上霸主”可得出改变了欧洲政治格局;据材料一“英法航运业及国力取得了长足进步”可得出有利于英法两国海军的发展。
【小问2详解】2024届高三年级11月份大联考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青海发现的距今约4000多年的马厂类型墓葬中,石斧、石锛、石凿等多是男性的随葬品,而纺轮则大多是女性随葬品。这表明当时( )
A. 经济结构趋向合理 B. 男尊女卑的习俗形成
C. 早期国家形态产生 D. 社会生产分工较明确
2. 周代各诸侯国都设有史官,开始是由周王室委派,所记材料也要送交王室保存。春秋后,诸侯国自立史官,利用自己的纪年来记载历史,他们注意选用当时有学识的人担任。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传统政治制度遭到破坏 B. 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C. 知识分子地位得到提升 D. 历史记录影响历史发展
3. 唐朝前期政府的正赋为租庸调,另有户税和地税两种附加税,后期户税和地税在国家收入中所占比重日渐增加。这种变化折射出( )
A. 均田制逐渐瓦解 B. 人身控制的强化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社会矛盾的激化
4. 五代十国各割据政权很注意罗致和培养翻译人才即通事,后唐政府中,有的通事既通晓汉语,又通晓契丹语和突厥语,有的甚至“能四夷语、通六蕃书”。这种现象说明当时( )
A. 国家统一趋势日益加强 B. 少数民族汉化明显
C. 各政权与周边交往密切 D. 思想文化趋向繁荣
5. 元代驿站设置,东至鸭绿江以通高丽全境,北抵西伯利亚,南达大越,西经今甘肃、新疆远及波罗的海和波斯湾。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自安南大罗城(今越南河内)至燕京,约一百一十五驿,计七千七百余里”。这一措施( )
A. 促进了元朝疆域的不断扩大 B. 推动了对外开放的实施
C. 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D. 体现出经济重心的南移
6. 景泰四年(1453)漳州知府谢骞下令随地编甲,并把靠海的违式船只尽行拆毁;还规定小船必须朝出暮归,本地人户须朝出暮归,如暮不归即赴府呈告,有不告者,事发连坐。上述规定反映出明朝( )
A. 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 B. 地方权力得到扩展
C. 法律严苛的现象加剧 D. 社会控制手段多样
7. 刊刻于1807年至1829年的《高厚蒙求》保存了大量的西学知识,它是徐继畲撰写《瀛环志略》初稿的主要参考书之一、但1848年正式刊刻时,《高厚蒙求》却从其参考书中消失。材料说明( )
A. 传统理念束缚作用减弱 B. 晚清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C. 西学东渐促进思想更新 D. 新旧思想矛盾冲突较为尖锐
8. 1901—1906年间,在督抚安排下,地方新式官报的宣传方式、技术不断创新。1907年中央官报开办后,地方官报的体例、性质逐渐与其保持一致,内容上以文牍为主,减少了地方新闻等内容,由原来的“新闻纸”转变为“官文书”。上述变化表明( )
A 新式舆论方式占主导 B. 传统政治理念根深蒂固
C. 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 D. 新政改革违背政府初衷
9. 1942年8月《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强调在国家的性质上,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独立、统生幸福、各党合作的新中国”。这一主张( )
A. 适应了全民族抗战形势的需要 B. 为敌后抗战提供了政治理论基础
C.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D. 实现了民主党派政治立场的统一
10. 如表是1956年陈云提出的经济政策建议。这些建议( )
工商经营方面 国家和集体是主体,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
生产计划方面 计划生产是主体,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补充。
市场方面 国家市场是主体,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
A. 吸取了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B. 开启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
C. 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框架 D. 促进了国家工业建设的迅速发展
11. 罗马诗人贺拉斯曾说:“希腊被擒为俘虏,被俘的希腊反过来又俘虏了野蛮的征服者。”作者旨在强调( )
A 希腊文明具有强大影响力 B. 文化先进国家军事实力弱
C. 罗马法适用范围逐步扩大 D. 希腊文明领先于罗马文明
12. 12世纪时,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建立司法令状制度,令状要求郡长调查被告的土地是否被错误处置,王室法庭要根据陪审员的答复而作出判断,以便解决土地争端问题。这使自由民纷纷越过领主法庭直接向王室法庭投诉。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英国( )
A. 法制秩序破坏 B. 国王权力加强 C. 民族意识觉醒 D. 领主权力扩大
13. 从1815至1850年,横越大西洋的大部分货物,海运费用直线下降,每磅的运费下降了80%,1870至1900年又下降了70%,累计共下降了将近95%。这反映出( )
A. 思想解放鼓励了冒险精神 B. 地理大发现缩短各洲距离
C. 奴隶贸易降低了运输成本 D. 工业革命带来动力的变革
14. 如表是1914年,列强对拉丁美洲累计的投资额统计。据此可知( )
国家 投资额 份额
英国 37亿美元 43.5%
美国 17亿美元 20%
法国 12亿美元 14.1%
德国 9亿美元 10.6%
比利时、荷兰、葡萄牙等 10亿美元 11.8%
A. 拉丁美洲与列强的矛盾缓和 B. 欧洲列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 拉丁美洲经济深受西方影响 D. 美国推行门罗主义取得效果
15. 在俄国革命早期,列宁认为社会动员工作要围绕城市工人展开,对于农民则是“间接动员”。后来列宁思想转变为“我们应该依靠群众,应该派鼓动员到农村中去”,要利用通俗小册子、图表、电影、苏维埃唱片等来传达农村社会动员内容。列宁思想的变化( )
A. 表明俄国农民受压迫最为严重 B. 得益于对俄国国情认识的深化
C. 显示出一战中俄国的损失巨大 D. 反映出当时已经形成工农联盟
16. 在1999年《福布斯》杂志排出的400名超级富豪中,“电脑新贵”“软件新贵”或“网络新贵”等占有71个席位,而且不少是名列前茅的,过去在世界经济中处在显赫地位的“石油大王”“汽车大王”等已渐趋衰落。这可以佐证( )
A. 科技进步引发经济结构变动 B. 国家干预得到强化
C. 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有待变革 D. 南北不平衡性加大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官印一曰“宝”,专称君主玺印,用玉或金;二曰“印”,是各官署、官员用印,三省、枢密院用银,六部以下用铜;三曰“记”或“朱记己”,用铜,尺寸略小于“印”,地方职司、诸军将校等使用。“寺观及士庶之家所用私记,今后并方一寸,雕木为文,不得私铸”。“文书有印,以示信防奸,给毁悉经省部,具有条制”。发送给其他机构的“行移文字”“若官文书脱误者,咨长官改正,其事理要切处皆用印”;中央重要部门的日常文书会专门委派官吏负责“对读印押”“点对印押”。
——摘编自邓小南《宋史研究诸层面》
材料二 “洪武十五年(1382年),始置文书半印勘合。”其制:“以簿册空纸之半,而编字号,用内府关防印识之,右之半在册,左半纸册付天下布政使、都指挥使司及提刑按察司。所司以册合其号,印文相同,则行之,谓之半印勘合,以防欺弊。”“凡诸司印信,铸印局专管铸造,如有刑削,则换给之。凡在外文移到京,悉送该局,辨其真伪。”明代文书行移勘合在军队和边远地区有行移勘合、军事勘合、调军勘合、出关勘合、宗藩勘合、通贡勘合、外国勘合等等。
——摘编自黄才庚《明代文书行移勘合制度》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代官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代文书行移勘合制度的作用。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对政务运行的认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刁莉、唐倩《近代武汉棉业的贸易与发展》(1893—1937)
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分析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分期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19. 城市治理反映了国家的文化历史传统和政治意识形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工业化过程中,英国城市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1835年议会通过了《城市机构法》设立了各种专职的政府管理机构。184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案》来治理城市公共卫生;1868年和1875年两次通过了《工人住宅法》来解决贫民窟的问题,如利物浦市到1891年,每间房屋所住人口减少到5.68人;1870年通过了《初等教育法》,规定所有儿童均有接受初等教育的权利和义务;1844年规定13岁以下儿童每天的工作时间最多为6.5小时,1847年通过了《10小时工作日法》,1880年颁布了《雇主责任法》,规定雇主应对雇工的安全负责。此外,社会各界提出了种种改革的方案,如社会活动家埃德温·查德威克在1848—1854年领导了公共卫生改革运动。城市管理有效地推动了英国城市社会问题的初步治理,并为英国构建现代城市管理体制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李明超《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城市社会问题及初步治理》
材料二 清末北京街道改造是城市现代化和社会变革的重要环节。晚清京城街道脏乱不平的状况引起各界不满。清政府于1902年发布上谕成立内城工巡局,督修街道工程。但直到1904年4月,内城工巡局才开始改修街道,并要求“逐段前进,务令工坚料实,一律砥平”。1905年,清廷谕令设立外城工巡局,拟仿内城“参照津沪暨东西各国修路成法”。后设立巡警部,管理“所有京城内外工巡事务”。1906年,谕令将巡警部改为民政部,将路政进一步专责化。从1904年到1911年,共修整街道82条,共计耗银87.4万两。京师修路虽然波及民房众多,但因修成之路“矢直砥平,行人称便”。
——摘编自杨剑利《清末北京街道改造的兴起:论争与实践》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英国城市治理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结合材料二概况清末街道改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于1651年颁布的《航海条例》、法国于1681年颁布的《海事法典》,对两国的航运业有推波助澜之功。在英法强劲的挑战之下,17世纪末期,荷兰日渐衰落,英法航运业及国力取得了长足进步。英国逐步掌握了贸易主权,走上贸易帝国之道;而重商主义及其成果为18世纪法国的商业和欧洲大陆工业强国地位奠定了基础。17世纪末法国在海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经过数场争霸战争后,在北美、中美洲以及非洲皆建立起了殖民地……最终英国于1763年彻底战胜法国成为海上霸主。
——摘编自柴彬、齐玉凤《17世纪英法海事法令与海上贸易秩序建构》
材料二 2017年1月,美国海军发布文件指出,美国是一个海洋国家,我们的繁荣直接关系到美国海军提供的海洋自由。水面部队已经做好准备应对并击败从海盗到全副武装的非国家军事行为体,再到敌国海军的威胁。全球的竞争者会试图破坏海上机动自由,方式是海洋拒止技术的部署和扩散,包括先进的反舰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整合和分层传感器系统及瞄准网络、远程轰炸机、先进的战机、潜艇、鱼雷、先进综合防空系统、电子战、网络和太空技术,以及不对称战术。这些能力旨在提高与美国军队对抗的风险,对手的目的是削弱我们的朋友和盟国对我们前沿行动能力及意愿的信心。
——摘编自张昊译《水面部队战略:重返制海》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英法两国颁布海事法令的共同作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届上学期安徽省部分地区高三11月大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