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份第3周
历史
一、单选题
1、1982年,国务院提出以“适应工作重点转移,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为核心的机构改革。1993年围绕规范机构类别,明确机构职责等内容,国务院组成部门由42个调整为41个,直属机构由19个调整为13个。2013年,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减至25个。这反映出我国( )
A.社会主义建设开始进入新时代 B.基本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C.改革开放推动政府的行政改革 D.通过精简机构完善基本政治制度
2、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要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在巩固存量、拓展增量、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这说明新时代的东北( )
A.已经成为引领全国科技创新的地区 B.率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C.坚决攻克脱贫攻坚战中的重重困难 D.要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重要目标
3、春秋战国时期,以陶朱公范蠡、儒商鼻祖子贡、慧眼识人的吕不韦等为代表的富商巨贾走到历史前台,带动了中国商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据此可推知,当时中国( )
A.商人成长为独立的社会阶层 B.商业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C.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形成 D.儒学兴起带动了商业的繁荣
4、下表是宋代婚俗的有关记载。这反映了当时( )
记载 出处
今世俗之贪鄙者,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至于立契云:某物若干,某物若干…… (宋)司马光《书仪·亲迎》
(北宋末年)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一婿至千余缗 (宋)朱彧《萍州可谈》
巴人娶妇,必责财于女氏,贫女至老不得嫁者 (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文集》
A.理学官方地位受到社会冲击 B.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婚俗观念
C.婚姻买卖陋俗迟滞经济发展 D.传统伦理价值观逐渐被抛弃
5、民国时期,家庭小型化后,夫妇与子女成为家庭的中心,随着男女平权的提倡,人格对等的夫妻关系逐步取代等级尊卑的父子、夫妻关系,成为家庭关系的主轴。家庭中长辈权威逐渐旁落,他们更多地受到照顾而非绝对服从,子女们开始自由选择职业、自主婚姻。民国时期的家庭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
A.原有的家长制受到冲击 B.聚族而居的状态被打破
C.外在冲击及内在变革的推动 D.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产物
6、下表为1942-1943年重庆与全国出版刊物等情况比较表。由表可知,当时( )
年份 出版期刊(种) 印刷厂(家) 书店(家) 出版图书(种)
重庆 全国 重庆 全国 重庆 全国 重庆 全国
1942 220 776 131 1311 145 1286 1292 3879
1943 250 786 225 709 149 629 1642 4408
A.国民党文化专制政策遭到抵制 B.政治中心迁移影响文化发展格局
C.文化宣传成为抗战的主要手段 D.中华民族团结抗战呼声日益高涨
7、1929年7月,中共闽西一大的《政治决议案》指出,只要不打击小商人、小手工业者,“他们对革命是同情的同年12月,中共鄂豫边区一大指出:豪绅地主的商店不没收,采用估价罚款的办法”,“对中小商人和富农经济”也“绝不能妨害”。这表明当时中共( )
A.力图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B.开辟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C.探索苏区经济发展道路 D.动员社会各界参加抗战
8、斯芬克斯最初源于古埃及神话。下表为不同地区文化中对斯芬克斯形象的描述,它反映出( )
地区 斯芬克斯形象
古埃及 长有翅膀的怪物,通常为雄性,是“仁慈”“高贵”的象征
亚述、波斯 长有翅膀的公牛,长着人面、络腮胡子,戴有皇冠
希腊 雌性的邪恶之物,代表着神的惩罚
A.古代世界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B.地理环境决定文化特点
C.中东文明与埃及文明一脉相承 D.文化现象在交流中嬗变
9、中世纪后期,市民们向君主提供财政上的支持,并充当国王的内侍、监工、账目保管人,作为回报,君主向市民提供保护,反对封建领主和主教的频繁战争和不合理的要求。这——现象( )
A.使君主成为社会诸矛盾的焦点 B.有利于促进西欧社会的转型
C.激化了封建君权与教权的矛盾 D.推动了封建庄园经济的发展
10、下表为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率的对比表。表中两个时段的数据变化反映出资本主义国家( )
国别 1950~1973年 1973~1978年
日本 14.1 1.1
西德 7.6 0.9
法国 6.1 1.3
美国 4.3 2.5
A.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 B.经济实力对比出现根本变化
C.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 D.经济调整难以克服固有矛盾
11、儒家强调“定于一”的礼乐道德秩序;法家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权力法律秩序;墨家强调“尚同”与“执一”的社会行动秩序。这可以用来说明( )
A.思想主张日益趋同 B.都主张中央集权制
C.代表相同阶级利益 D.既有争辩也有共鸣
12、宋仁宗时期,范仲淹、韩琦等文官在统帅对西夏战事期间,朝廷曾下诏将他们改任为武职性质的观察使他们都上表坚辞不受。统计数据表明,北宋宰相共有71人,其中64人为进士出身,竟无一人出身武臣。这反映出宋代( )
A.科举制度得到发展完善 B.国家政策影响士人观念
C.价值取向深受理学影响 D.官僚体制约束君主权威
13、1912年中华国货维持会致电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各省光复,服制自应议改,惟绸货滞销,军衣已颁呢制,其礼服礼冠请定国货,以准商业而堵漏厄。”这体现出中华国货维持会( )
A.利用服饰改革谋取利益最大化
B.主张服饰变革要兼顾民族产业
C.代表了守旧保守势力反对易服
D.认为服饰改革会造成国货凋敝
14、巴黎公社应该成为甚至最小村落的政治形式……设在专区首府里的代表会议,应当主管本专区所有一切农民公社事务,而这些专区的代表会议则应派代表参加巴黎的全国代表会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巴黎公社实行了直接民主 B.基层公社拥有社会管理权
C.法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D.国家政权由人民当家作主
15、378年罗马帝国皇帝瓦伦斯在与北方游牧民族哥特人的战争中丧命。继位的狄奥多西一世,在382年与哥特人缔结和约:帝国同意哥特人在巴尔干半岛北部定居,同时哥特人履行缴税与服军役的义务。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罗马人的生产方式转型 B.罗马国家统治危机加剧
C.罗马境内民族充分交融 D.人口迁徙引发政权更替
16、2020年美国大选,特朗普在传统共和党阵营乔治亚州败选,特朗普以总统的身份明确要求该州州长坎普下令立法会议推翻选举结果,但遭到坎普的直接拒绝并指特朗普此举是想转移视线。材料体现出( )
A.政党政治保障了美国选举的公正 B.联邦制有利于维系美国宪政的稳定性
C.三权分立体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D.特朗普理政能力低下导致选举的失败
17、下表为美国1952财政年度经济援助计划情况(单位:美元)。据此可知( )
地图 技术合作 一般经济援助 总额
近东和非洲 36961000 3425900 71256000
南亚 9793000 66000000 75793000
东南亚和远东 34326000 264781000 299107000
美洲国家 18000000 1680632 19680632
A.政局动荡影响对拉美的援助规模 B.美国以对外援助强化其盟友体系
C.美苏争霸重点转向争夺第三世界 D.对外援助服务于国家战略的需要
18、西汉时期的董仲舒认为,“天以天下予尧舜,尧舜受命于天而王天下。”在他看来,一代帝王取得成功并非自己的成功而是上天的旨意。他在评价周朝取代商朝的历史事件时说:“此天之所以兴周国也,非周国之所能为也。”在此,董仲舒旨在( )
A.阐释早期国家政权更替原因 B.探讨周朝取代商朝的历史必然性
C.说明汉代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D.推动儒学成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
19、下表为北宋和南宋时期政府纸币发行量情况(单位:万贯)。据此可以推断南宋时期( )
北宋日期 1023年 1072年 1094年 1098年 1102年
交子发行量 125 251 281 377 777
南宋时期 1128年 1168年 1190-1194年 1234年 1255-1258年
钱引发行量 377 4000 7000 17000 26000
会子发行量 - 2000 8000 25000 64000
A.纸币信誉存在崩溃危险 B.财政收入有明显提高
C.商品经济发生质的飞跃 D.不具备现代货币意识
20、1860年,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后,一改以往总督每年可向朝廷举荐任命本省3名府县官员的传统,连续举荐从巡抚到布政使和按察使,直到更低层级官员。各省督抚还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设立各种名目的“局”“台”“所”,所设机构仅向督抚负责。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清朝选官制度的变革 B.清政府权力结构出现了变动
C.清政府统治基础扩大 D.“内重外轻”格局逐渐形成
21、古希腊宗教是多神教,众神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导致整个神界比较“混乱”,没有形成严格的宗教教义和宗教组织,其宗教行为由一系列崇拜仪式和习俗构成,所以虔诚的雅典人不会在现实生活中制定严格的等级。材料可用来说明古希腊( )
A.多神教决定了世俗政治走向 B.民主政治形成有其文化渊源
C.民主政治带有浓厚宗教色彩 D.雅典人对待宗教非常的虔诚
22、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的宫相查理·马特实行改革,推行采邑制。接受采邑(土地)的豪绅显贵,须提供骑兵,上下结成封主与附庸的关系。领主有责任保护附庸,附庸要宣誓为封主效忠,如果附庸不履行臣属职责就要收回采邑。据此可知,查理·马特改革( )
A.标志着法国等级君主制确立 B.推动了法国封建化的进程
C.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国家形成 D.推动法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23、近代以来,不同时期对华贷款最多的国家不断变化,1840~1911年是英国,1911~1927年是日本,1927~1949年是美国,1949~1960年是苏联。对上述变化理解最全面的是( )
A.中国国家实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
B.世界上主要国家对华政策性质的变化
C.近代以来中国对外援依赖程度的变化
D.国际局势影响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24、下图为晚清阶段(局部)英国、美国、日本、德国在华的外国航运状况(吨位%),其中属于日本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二、论述题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对于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演变,不同的学者各有其看法。有学者提出,激进是中国近代思潮演进的主流;有学者把近代中国思潮演变比作一幅思潮蜂起、波澜壮阔的历史图卷;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演变与发展,始终是同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交织在一起的。有学者指出,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国近代史上一贯到底的扣人心弦的巨大思潮,是近代中国各种进步社会思潮的原动力。
——据吴雁南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1840—1949》
围绕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演变,选择材料中某一看法或者自行提出一个看法,结合相关史实,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中国以来劳模形象的演进变迁
时期 劳模形象 评选标准 评选内容 劳模结构
50年代 老黄牛 劳动竞赛 忠于职守、努力工作、踏实肯干等。 基层的产业工人或农民。
60、70年代 铁人精神 发展生产力 在“学大庆”运动中表现良好,且在生产技术创新或增收方面有突出贡献者。 知识分子也纳入劳模评选范围。
80、90年代 “当代愚公” 经济贡献和创新创造 在企业中有重大贡献者。 职业日渐多元,由最初的产业工人、农民到企业家、科学家等。
21世纪 新时代“最美奋斗者” 重视人文精神的考察,对道德品质的要求更加严格。 对社会有突出贡献,并愈加重视劳动、道德品格及精神要素。 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
根据材料,以“新中国劳动模范的变与不变”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三、材料题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所谓“富民”阶层,是中唐以来特别是宋代以来崛起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在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社会,他们主要以农业为致富的途径,但也包括以工商等其他途径致富者。宋人苏辙说:“惟州县之间,随其大小,皆有富民”。南宋叶适对富民的重要性作了最全面的阐述,他指出:“富人者,州县之本,上下之所赖也”。宋代以来,国家不断推行改革。历代改革均涉及社会和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但一般来说,均平赋役和整顿吏治始终是国家改革的两个重点。而这两者又均与“富民”阶层紧密相关。“宋王朝对农民的统治是通过户等制而实现”,而乡村组织一级头目基本都是由户等靠前的富民群体来担任。
——摘编自林文勋、杨瑞憬《宋元明清的“富民”阶层与社会结构》
材料二:原本中国古代的城市以城为主,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才出现,而明朝中后期是一个高峰。尤其是江南苏、松、杭、嘉、湖地区的许多著名市镇,都是在那时形成的。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工商集贸性质市镇的兴起,使得农业人口与手工业和商业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变化。而流向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为雇佣工人的后备队伍。城市和商业进一步繁荣,具有明显经济职能的城市在增加。到清朝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
——摘编自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富民”阶层崛起的原因并从国家发展与治理的角度分析“富民”阶层产生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变化。并从经济、思想方面等简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对中国社会转型产生的影响。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波峰、波谷反映一个周期内经济增长的最大值、最小值,一般为正值、负值。落差是一个周期内波峰与波谷的差值,反映一个周期内经济增长的幅度,通过综合比较不同时间段内经济周期的波峰、波谷、落差可以明显看出经济波动的剧烈与平缓状况。总的来说,二战结束以来,美国经济周期的波动比以前更加温和,有的学者称之为“被烫过了的曲线”(如下图)。
1886--2002年美国GDP增长率波动
——摘编自【英】麦迪森《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等
材料二:1928—1937年,苏联经济发展速度年递增16%;1917—1940年,国民收入增长了814%,年均增长率高达9.6%,而同期美国GNP只增长了68%,年均增长率只为2.3%。1981—1985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工业产值、农业产值、投资额、社会劳动生产率分别为3.2%、3.6%、1.0%、3.7%、2.7%,1986—1990年分别为1.8%、2.6%、0.5%、0.3%、2.0%,1990年分别为-4%、-1.2%、-2.3%、-19%、-3%。
——摘编自杨荣、季正矩《经济建设的成败与苏联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1917—1940年苏美两国经济均出现增长的相似因素,并对二战以来美国经济周期波动为“被烫过了的曲线”进行解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81—1990年苏联经济发展的态势及其原因。
29、【美国的扩张与新“西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03年,为了给欧洲的军事行动筹款,拿破仑向美国提出以15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整个路易斯安那领地。詹姆斯·门罗和利文斯顿大使当机立断,从拿破仑手中买下了整个路易斯安那,使美国的面积扩大了一倍多。1845年,美国总统泰勒批准兼并得克萨斯;1846年,美国总统波尔克将北纬49度以南的俄勒冈地区并入美国;1848年,他又通过美墨战争获得了墨西哥的加利福尼亚和新墨西哥两省(包括今天的加利福尼亚、犹他、内华达以及科罗拉多州的一部分)。
1900年前美国扩张
——摘编自(美)加里·纳什等《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上卷
材料二:
自18世纪末期以来,美国人在界定自身文化身份时将欧洲视为美国的对立面和文化“他者”,信奉的是“美国例外”论;在思考美国的地缘政治特性时,把欧洲视为威胁,奉行的是远离欧洲纷争和排斥欧洲影响的大陆主义。两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通过发明和传播“西方文明”与“大西洋共同体”话语,原本相互隔离和对立的北美与西欧被置于同一个地理和文化空间中,拥有共同的利益、文化遗产和价值观,新的美欧关系和对欧政策被合法化,作为文化、意识形态和安全共同体的大西洋联盟得以建立,一个新“西方”被构建出来。
——摘编自王立新《美国国家身份的重塑与“西方”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比较19世纪60年代前后美国扩张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西方”的实质,并结合所学加以说明美国是如何构建新“西方”西方的。
30、【近代以来辛亥革命纪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初年的北洋政府对辛亥革命的态度颇为暧昧迂回。1912年“双十节”,国务总理赵秉钧代表袁世凯恭读祭文,只以“时会既开,国风丕变,帝制告终,民豪聿见”数语,表现民国肇建过程,肯定诸位烈士终结帝制之功,对民族革命几乎不提。随着北伐的胜利,中国国民党逐渐取得政权。1927年《上海民众国庆纪念大会宣言》中指出,“辛亥革命至少含有两层重大的意义,其一,民族革命一部分的成功,其二,民权革命的确立……于种族革命之外,复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政治革命的新纪元”。在肯定辛亥革命具有两层意义的同时,使辛亥革命民族革命的性质之中加入了反帝内涵,这是对辛亥革命性质的一种引申。
——摘编自何广《历史上对“辛亥革命”的纪念和解读》
材料二:
1938年10月10日,周恩来发表《辛亥、北伐与抗战》一文指出,“辛亥革命前,孙先生联合了当时革命团体,如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组成了同盟会,并联络会党,联合当时咨议局立宪派中革命分子,于是有辛亥革命的成功。这是中国统一战线之最初形式”,对辛亥革命中各政治力量的联合,促成革命成功,给予充分肯定。1941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的《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称:“今年十月十日是辛亥革命的三十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应当举行热烈的庆祝与纪念。各地共产党员应向人民作广泛的解释,使每个中华民族的男女一致明白十月十日这一天……是我们伟大中华民族几千年生活中有着伟大历史意义的一天。”
——摘编自金冲及《从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在辛亥革命纪念问题上所持态度的异同点,并简要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态度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纪念辛亥革命活动中所选的宣传角度,并分析上述宣传角度的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根据材料“1993年,国务院组成部门由42个调整为41个……非常设机构由85个减少到26个”“2008年,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27个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2013年,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减至25个”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为实现简政放权,要求国家进行行政改革,说明改革开放推动政府的行政改革,C项正确;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仍在开展,并没有基本实现,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基本政治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今(中国)。“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说明东北地区实现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D项正确;东北全面振兴的关键是科技创新,说明其科技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引领全国科技创新有所夸大,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东北地区率先实现中国梦,排除B项;2021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已取得全面胜利,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制度瓦解,商业经营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以陶朱公范蠡、儒商鼻祖子贡慧眼识人的吕不韦等为代表的富商巨贾走到历史前台,B项正确;商朝已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易的商人,商人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排除A项;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形成于明清时期,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繁荣并非是由儒学兴起带动的,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题干所示为宋代婚俗的相关记载,当时婚嫁中,嫁妆多少成为重要的一项内容,且出现了富人“榜下捉婿”的现象,这些都和当时商品经济发展,人们观念发生变化有关,B项正确;当时理学处于形成阶段,理学在当时还没有被官方认可,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尽管当时婚俗出现变化,但并未迟滞经济发展,C项不符合题干主旨和史实,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民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民国时期,传统的等级尊卑关系逐渐被平等、人格对等的关系取代,子女可以自由择业和自主婚姻,这主要是由于西方文明的传入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冲击以及民国初年推行的社会习俗的变革所导致,C项正确;A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而非原因,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民国时期平等的家庭关系,而聚族而居状态被打破更强调血缘关系受到冲击,排除B项;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与民国时期的史实不符,近代中国工业发展呈现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2-1943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42年、1943年正值全民族抗战期间,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迁至战时陪都重庆,当时大量出版机构均随国民政府迁至重庆,这体现了政治中心迁移影响文化发展格局,B项正确;国民党文化专制政策遭到抵制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军事斗争是抗战的主要手段,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出版内容,无法得出中华民族团结抗战呼声日益高涨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29年7月……只要不打击小商人、小手工业者,‘他们对革命是同情的’……同年12月……豪绅地主的商店不没收,采用估价罚款的办法……对中小商人和富农经济……绝不能妨害。”可知,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在农村革命根据地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不打击小商人、小手工业者等,不断探索统治区内的经济发展道路,C项正确;1929年,国民大革命已经失败,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武装夺取政权的信息,排除B项;1929年,抗战尚未开始,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可知,斯芬克斯最初源于古埃及神话,传播开来后多个地区文化中都有斯芬克斯这一传说,但是其在不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形象和含义,从中可以看出文化现象在交流中嬗变,D项正确;古代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但各地文化各异,并非是多元一体,排除A项;B项“决定”表述绝对,排除B项;材料的重点不在于文明的一脉相承,而且一脉相承带有文化的同源性,这显然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世纪后期,市民们向君主提供财政上的支持,并充当国王的内侍、监工、账目保管人,作为回报,君主向市民提供保护,反对封建领主和主教的频繁战争和不合理的要求”可知,市民和君主相互支持,促进了中世纪王权的扩大与城市自治的兴起,有利于促进西欧社会转型,B项正确;启蒙运动前夕君主成为社会诸矛盾的焦点,排除A项;宗教改革激化了封建君权与教权的矛盾,排除C项;市民主要在城市,而庄园主要在乡村,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呈现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因此根据材料时间及数据变化可知,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难以克服固有矛盾,D项正确;材料与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无关,排除A项;当时仍然是美国一家独大,并未出现根本性变化,排除B项;材料与产业结构调整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D
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诸子百家思想的共性,无法推断出思想主张日益趋同,故A项错误;B.法家主张中央集权制,故B项错误;C.儒家代表奴隶主贵族阶级,法家代表新兴的地主阶级,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故C项错误;D.根据材料“儒家强调‘定于一’的礼乐道德秩序;法家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权力法律秩序;墨家强调‘尚同’与‘执一’的社会行动秩序。”并结合所学可知,儒家强调礼乐道德秩序的统一,法家强调法律秩序的统一,道家强调社会秩序的统一,这说明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既有争辩也有共鸣,故D项正确。故选:D。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朝时期,文官地位超过武将,文官不愿意任武职,这与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有密切关联,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宋代“重文轻武”的国策,未涉及科举制度的发展,排除A项;理学是两宋时期产生的新儒学思想,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宋代国家政策影响士人观念,未体现官僚体制约束君主权威,排除D项。故选:B。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华国货维持会”“各省光复……以准商业而堵漏厄”可知,辛亥革命促进中国服饰近代化,中华国货维持会主张服饰变革要兼顾民族产业,推动民族工商业发展,B项正确;中华国货维持会希望通过服饰变革以促进民族产业的发展,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中华国货维持会主张服饰变革要兼顾民族产业,而不是反对易服,排除C项;中华国货维持会主张通过服饰改革以促进国货的销售,排除D项。故选:B。
1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公社应该成为甚至最小村落的政治形式”、“专区首府里的代表会议,主管本专区所有一切农民公社事务”、“专区的代表会议则应派代表参加巴黎的全国代表会议”等信息,可以看出基层公社代表人民拥有社会管理权和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表明国家政权由人民当家作主,D项正确;巴黎公社是选举代表,没有实行直接民主制,A项错误;B项对材料解读不全面,排除;法国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C选项排除。故选D。
1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罗马帝国皇帝瓦伦斯在与北方游牧民族哥特人的战争中丧命”“帝国同意哥特人在巴尔干半岛北部定居,同时哥特人履行缴税与服军役的义务”可知,罗马帝国与北方游牧民族哥特人的战争中丧命,罗马帝国被迫与哥特人缔结和约,这说明当时罗马国家统治危机加剧,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罗马人的生产方式转型,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罗马帝国与北方游牧民族哥特人的战争,未体现罗马境内民族充分交融,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政权更替,排除D项。故选B项。
16、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A选项错误,政党政治事实上是会对于选举进行操纵的,不利于选举公平;B选项错误,通过联邦制下各州的分权,得以拒绝特朗普的不正当要求,此选项说法正确;C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三权分立体制被破坏的体现;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特朗普的个人执政能力。
1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美国的对外援助。A.美国的对外援助对象不仅涉及拉美地区,此项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主旨,故A错误;B.美国的盟友主要是西欧国家,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故B错误;C.材料并没有苏联的信息,故C错误;D.根据材料可知,1952年,美国援助总额中东南亚和远东地区数额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美国要在这些地区扩大其影响力,即对外援助服务于国家战略的需要,故D正确。
1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天以天下予尧舜,尧舜受命于天而王天下”可知,西汉董仲舒认为商周更替的原因是周朝得到天命的认可。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思想。材料反映了董仲舒借用商周更替的天命观点来维护汉朝的统治,构建汉代政治统治的合法性,C项正确;AB项都只是材料的表面,而董仲舒的主要目的是为汉朝统治的合法性构建理论基础,排除AB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推动儒学成为主流思想,而材料只涉及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不能得出D项结论,排除。故选:C。
19、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北宋交子发行量并不大,其价值也比较稳定;南宋时期不仅发行了两种纸币,且其发行量骤增,这远远超出商品流通的需求,纸币迅速走向贬值,因此可知政府发行纸币的信誉存在崩溃危险,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纸币发行量,与财政收入无关,排除B项;纸币发行量过大或过小与商品经济发生质的飞跃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商品经济发生质的飞跃简单来说是从物物交换发展成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排除C项;宋代纸币的发行及纸币防伪管理等措施表明,宋代具有一定的现代货币意识,排除D项。故选A项。
20、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地方督抚权力的扩大,没有涉及选官制度的变革,排除A项;材料“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后,一改以往总督每年可向朝廷举荐任命本省3名府县官员的传统,连续举荐从巡抚到布政史和按察使,直到更低层级官员。各省督抚还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设立各种名目的‘局’‘台’‘所’,所设机构仅向督抚负责”反映了曾国藩扩大了地方督抚的权力,这说明清政府权力结构出现了变动,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地方督抚权力的扩大,没有涉及清政府统治基础的扩大,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地方督抚权力的扩大,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对比,无法得出“内重外轻”格局逐渐形成排除D项。故选:B。
21、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希腊。据材料可知,古希腊的多神崇拜使雅典没有形成严格的宗教教义和宗教组织,虔诚的雅典人也未在现实生活中制定严格的等级,这使得雅典在政治上很难形成专制的局面,这说明古雅典的宗教特点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雅典民主政治形成有其历史渊源,B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宗教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宗教并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古希腊的世俗政治的形成与宗教的关联性,并不是民主政治的宗教色彩,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宗教特点和世俗政治的关系,而不仅仅是宗教信仰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22、答案:B
解析:采邑的封赏使一些农民沦为封建主的附店,促进了西欧对建土地制的发展和封建主阶级的强大,因此这次改革在政治和经济上有力地推动了法国封建化的进程,故B项正确,法国等级君主制的确立是在14世纪三级会议的召开,故A项错误。这次改革推动欧洲中世纪封君封臣制的形成,不利于中央集权制国家和民族国家的形成,故C,D两项诸误。
2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840~1911年,英国对华贷款最多,这是因为英国此时的经济实力强大,而且是最先侵略中国,企图将中国变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1911~1927年,日本对华贷款最多,这是因为欧洲国家忙于一战,为日本侵略中国提供了有利时机;1927~1949年,美国对华贷款最多,这是因为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一战的有利时机,美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强国。同时日本对华侵略,美国对国民党予以援助;1949~1960年,苏联对华贷款最多,这是因为欧美列强对新中国实行经济封锁,新中国实行“一边倒”,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同时《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苏联对华进行援助。因此,材料体现了国际局势影响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D项正确;材料为近代以来不同时期对华贷款最多的国家不断变化,未体现中国国家实力与经济发展水平,排除A项;仅凭各国对华贷款变化,无法得出世界上主要国家对华政策性质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国际局势影响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24、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阶段(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868年至1907年,外国在华航运业发展迅速。其中,英国在华航运实力居于列强首位,但其优势地位逐步下降。这一时期,美国经济发展迅速,其工业产值赶超了英法上升至世界首位,但是,其在华航运实力却呈现出下降趋势。随着明治维新的进行和在甲午中日战争的胜利,日本在华航运实力呈现出迅速增长的趋势。与此同时,德国的在华航运实力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因此,其中属于日本的是乙,甲属于英国,丙属于德国,丁属于美国,B项正确;属于日本的是乙,甲丙丁均不符合日本情况,排除ACD项。故选B项。
25、答案:示例一看法:近代中国社会思潮革新不断,激进主义思潮在演进中主流地位明显。论述:鸦片战争后,国门洞开,地主阶级经世派最先从“闭关锁国”、自我陶醉的“天朝迷梦”中惊醒,新思考萌发,他们在民族危机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支配下提出“师夷”、“制夷”的主张;开启了新经世思潮的先河。但是封建统治者的腐败和封建传统的积淀使少数先觉者的呼喊并没有引起社会广泛的注意。面对太平天国咄咄逼人的形势,在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惨败后,封建统治阶级发生了分裂。洋务思潮广泛传播,一部分地主阶级开始意识到西方科技工艺的先进,在“中体西用”的旗帜下,以“自强”、“求富”为口号进行了洋务运动,他们将西方科学技术与中国封建体制相结合,企图改变当前局势使中国迅速富强起来。甲午新败,列强瓜分,外患内忧,维新思潮与革命思潮纷至沓来,变法、新政、立宪与革命在世纪之交相继发生。一战爆发后,因复古逆流而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德赛二先生;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兴。短短八十载,“激进”的号角几乎没有停!总之,激进思潮承载了从传统继承而来的士人精神,又在新的历史转型时刻接受了外来的民族主义和进化论等思想;在民族危机的一次又一次不断刺激下,激进主义思潮产生、发展,有力地推进了民族解放和近代化进程,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实现了社会进步。示例二看法:爱国主义是近代中国各种进步思潮的原动力。论述:近代中国社会剧烈变动,各种进步思潮涌现。这些思潮是在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出现的,是为挽救民族危亡,探索国家出路,爱国主义是其兴起的根本动力。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康有为、梁启超宣传变法图存,要求变革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维新思想广泛传播并发展为政治运动。20世纪初,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孙中山等人主张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三民主义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纲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1915年,陈独秀等人发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批判封建礼教,以促进国民的觉悟。可见,各种思潮虽然具体主张不同,但都为着民族独立、国家富强,饱含着爱国主义情感。这些进步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通过材料可以看出,主要是围绕“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发展演变”而展开考生的解释素养能力。材料共有四个看法,要求任选材料中某一看法或者自行提出一个看法都可以,鉴于材料中的“看法”专业性较强,建议可以考虑自拟观点,注意“看法”简明易于论述最好。其次,明结合相关史实,予以论述。注意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具体可以参照一下如下,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就是社会思潮不断革新。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的演变,呈现出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卷,各种社会思潮或此起彼落,交相辉映;或旧潮未落,新潮又起。或蹒跚前进,或急转直下,形成人类历史上嬗变的异常景象。其复杂性和多变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思想文化变革的重要内容,主要有经世思潮和农民反封建思潮,洋务思潮,维新思潮,民主革命思潮和新文化思潮及马列主义传播,且一次比一次前进。社会思潮是思想文化变革的动态反应,不同时期的思想文化是当时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中的直接表现,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知识结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社会风尚、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其中价值观念是社会思潮的核心。等等最后,注意总结升华。如,可见,各种思潮虽然具体主张不同,但都为着民族独立、国家富强,饱含着爱国主义情感。这些进步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
26、答案:示例论题:劳模群体随时代变迁而日益多元。阐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为了巩固新生政权,调动广大工农的生产积极性,满足国家工业化、农业生产恢复的需要,党和政府动用一切力量,依托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生产运动,开展了劳模运动,劳模的群体主要来自基层的产业工人和农民。60、70年代为了恢复经济,发展生产,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广大知识分子也纳入劳模评选范围。80、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劳模群体来源多元化,强调经济贡献和创新创造,纳入了很多企业家和科学家。进入21世纪,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劳模群体是兼具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结论:综上所述,随着时代变迁,劳模群体日益多元化,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先,阅读材料,材料涉及新中国建国以来不同时期劳模形象的演进变迁,题干要求围绕“新中国劳动模范的变与不变”为主题,选定角度,拟定论题,这里从变的角度论述,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不同时期劳模的标准不同,这主要和具体的时代有关,这里选定论题:劳模群体随时代变迁而日益多元。
其次,结合事实展开论述。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为了巩固新生政权,调动广大工农的生产积极性,满足国家工业化、农业生产恢复的需要,党和政府动用一切力量,依托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生产运动,开展了劳模运动,劳模的群体主要来自基层的产业工人和农民;20世纪60、70年代,因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党和国家需要调动各阶层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不仅需要铁人精神的王进喜这样的工人,也要调动知识分子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因此知识分子也纳入劳模评选范围;20世纪80、9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发展注重实际贡献,分配方式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其中包括按生产方式分配,这一时期劳模结构上吸纳了企业家和科学家;进入21世纪,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劳模群体是兼具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最后,强调,劳模群体结构的多元化是对变迁的时代的反映,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劳模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7、答案:(1)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家不断推行改革(或回答“均平赋役,整顿吏治”也可)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科举制度的发展;作用: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成为国家控制乡村的重要力量;推动了国家改革和社会治理水平的发展。
(2)变化:市镇居民从业结构变化(或回答“居民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新的生产关系萌芽(雇佣关系或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城市的经济职能在增强;专业性市镇发展为新兴城市。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自然经济;传统重农抑商思想受到冲击(或工商皆本思想出现)市民阶层不断扩大,文化的世俗化倾向加强;要求个性解放、平等、自由的(或体现社会转型的)早期启蒙思想出现。
解析:(1)本题是原因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宋朝时期(中国)。宋朝时期“富民”阶层崛起的原因根据“在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社会,他们主要以农业为致富的途径,但也包括以工商等其他途径致富者”可知是得益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宋代以来,国家不断推行改革”可知是国家不断推行改革;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宋代商品经济繁荣,使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而科举制的发展淡化了阶层门第观念,这些都有利于“富民”阶层的崛起。根据“均平赋役和整顿吏治始终是国家改革的两个重点。而这两者又均与‘富民’阶层紧密相关”可知,富民阶层的崛起有助于推动国家改革和社会治理水平的发展;根据“‘宋王朝对农民的统治是通过户等制而实现’,而乡村组织一级头目基本都是由户等靠前的富民群体来担任”可知富民阶层的崛起成为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成为国家控制乡村的重要力量。
(2)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明清时期(中国)。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变化,根据“原本中国古代的城市以城为主,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才出现,而明朝中后期是一个高峰”可知城市的经济职能在增强;专业性市镇发展为新兴城市;根据“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工商集贸性质市镇的兴起,使得农业人口与手工业和商业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变化”可知市镇居民从业结构发生变化;根据“向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为雇佣工人的后备队伍”可知出现的了雇佣关系。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从经济的角度来说,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当时的自然经济,重农抑商思想也受到冲击;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使文化的世俗化倾向加强;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说,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当时思想的解放,要求个性解放、平等、自由的早期启蒙思想出现。
28、答案:(1)相似因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解读: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在美国主导下,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美元逐渐成为全球货币霸权的代表,并在国际金融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有利于美国经济的扩张,因此战后二十多年美国经济快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面临经济“滞胀”局面,出现生产停滞。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放松国家经济管制,减少国家干预,很快走出“滞胀”局面,经济迅速恢复并发展;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经济逐步繁荣。这一过程中,美国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幅度不是很大,经济周期的波动比以前更加温和,所以被称为“被烫过了的曲线”。
(2)态势: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直到出现负增长。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侧重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失当;经济改革的措施不当。
解析:(1)本题是对比、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前后的美国、苏联。第一问相似因素,由材料“1928—1937年,苏联经济发展速度年递增16%;1917—1940年,国民收入增长了814%,年均增长率高达9.6%,而同期美国GNP只增长了68%,年均增长率只为2.3%。”及所学可知,美国此时实施了罗斯福新政,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由此可见,两者都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第二问解读,由材料“二战结束以来,美国经济周期的波动比以前更加温和,有的学者称之为‘被烫过了的曲线’”“1886—2002年美国GDP增长率波动”及所学可知,分别从二战后初期美国主导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20世纪70年代面临经济“滞胀”局面;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等方面分析说明,例如: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在美国主导下,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美元逐渐成为全球货币霸权的代表,并在国际金融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有利于美国经济的扩张,因此战后二十多年美国经济快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面临经济“滞胀”局面,出现生产停滞。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放松国家经济管制,减少国家干预,很快走出“滞胀”局面,经济迅速恢复并发展;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经济逐步繁荣。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这一过程中,美国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幅度不是很大,经济周期的波动比以前更加温和,所以被称为“被烫过了的曲线”。
(2)本题是对比、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81年至1990年的苏联。第一问态势,由材料“981—1985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工业产值、农业产值、投资额、社会劳动生产率分别为3.2%、3.6%、1.0%、3.7%、2.7%,1986—1990年分别为1.8%、2.6%、0.5%、0.3%、2.0%,1990年分别为-4%、-1.2%、-2.3%、-19%、-3%。”可得出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直到出现负增长。第二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别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侧重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失当;经济改革的措施不当等方面分析说明。
29、答案:(1)变化:1860年以前,主要在美洲大陆扩张(或西部扩张);1900年前,在海外扩张领土。原因:内战结束后国内矛盾暂时缓和;两次工业革命增强了美国的国家实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需要扩大海外市场;美国国内扩张主义思潮的发展。
(2)实质:美国主导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联盟。说明:一战后倡导建立国际联盟;二战后推行杜鲁门主义;实施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解析:(1)第一小问概况,据材料一中1803年美国买下整个路易斯安那到1848年美国获得墨西哥的加利福尼亚和新墨西哥两省得出1860年以前,主要是向西部扩张领土;据材料一地图中1867年中途岛并入美国,1898—1899年关岛、夏威夷群岛等并入美国得出1900年前,在海外扩张领土。第二小问原因,据纲要下册第10、13课等所学,从政治、经济等角度来分得出政治—独立后统治集团奉行对外扩张政策;内战结束刺激了向西部扩张的野心;经济—工业革命增强了对外扩张实力;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不断拓展海外市场。
(2)第一小问实质,据材料二两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通过发明和传播“西方文明”与“大西洋共同体”话语,“作为文化、意识形态和安全共同体的大西洋联盟得以建立”并结合纲要下册第18课所学得出美国主导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联盟。第二小问说明,据纲要下册第14、18课所学,从外交、政治、经济、军事等角度来分析得出外交—倡导建立国际联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政治—推行杜鲁门主义;经济—实施马歇尔计划;军事—建立北约。
30、答案:(1)共同点:都肯定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统治。不同点:民权主义方面,北洋政府对民主共和政体表述模糊,南京国民政府肯定民权革命;民族主义方面,北洋政府几乎不提民族革命,南京国民政府加入了反帝的内涵。原因: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确立,以三民主义为其指导思想;对外逐步掀起改订新约运动;民族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实力上升;五四运动和国民大革命以来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2)宣传角度:统一战线、民族独立。历史意义:有利于国共两党达成政治共识,巩固国共合作关系;有利于整合抗战力量,巩固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理论的发展和成熟奠定了基础。
解析:(1)第一小问比较,共同点:据材料一“肯定诸位烈士终结帝制之功”“民族革命一部分的成功”结合所学得出都肯定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统治。不同点:据材料一“时会既开……聿见”“民权革命的确立”结合所学得出民权主义方面,北洋政府对民主共和政体表述模糊,南京国民政府肯定民权革命;据材料一“对民族革命几乎不提”“民族革命的性质之中加入了反帝内涵”结合所学得出民族主义方面,南京国民政府加入了反帝的内涵。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中国国民党逐渐取得政权”结合所学可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确立,以三民主义为其指导思想;对外逐步掀起改订新约运动;民族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实力上升等角度入手;据材料一“使辛亥革命民族革命……反帝内涵”结合所学得出五四运动和国民大革命以来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2)第一小问宣传角度,据材料二“这是中国统一战线之最初形式”“使每个……一天”结合所学得出统一战线、民族独立。第二小问历史意义,据材料二“对辛亥革命中各政治力量的联合……肯定”结合所学得出有利于国共两党达成政治共识,巩固国共合作关系;据材料二“全国各地应当举行热烈的庆祝与纪念”合所学得出有利于整合抗战力量,巩固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合所学得出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理论的发展和成熟奠定了基础。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湖南衡阳名校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12月第3周周练 历史试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