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届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38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答案)

专题复习38: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1.种植桑、枣树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诏“广植桑枣者”免税,“伐桑枣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金朝也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即使户籍少的猛安谋克也须拿出十分之一的土地种植桑枣。上述现象说明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在(  )
A.疆域拓展 B.民户管理
C.文化认同 D.政权认同
2.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
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
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 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
3.1863年,学者张斯桂在为《万国公法》所作的序言中说:“间尝观天下大局,中华为首善之区、四海会同、万国来王,遐畿勿可及已,此外诸国,一春秋时大列国也。——今美利坚教师丁韪良器译此书,其望我中华之曲体其情而俯从其议也。——则是书亦大有裨于中华用。储之以备筹边之一助云尔。”这反映了当时部分中国人(  )
A.否定传统宗藩体制 B.力主融入国际社会
C.倡导采用西方外交制度 D.主张选择性吸收国际法原则
4.下表所示为两名外国学者关于中国西藏自治区的研究成果。这可用于说明(  )
学者 结论
俄罗斯东方学家雅科夫列夫 西藏自治区自成立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前较为落后的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人口数量和人均寿命均大幅提升
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国际经济问题专家盖里雄 伊基亚拉 中国政府为西藏引入了重要的经济、政治和基础设施发展模式,使西藏成为一个享有自治权的地区,几十年来当地发生了巨变
A.新中国在西藏最先建立民族自治区 B.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C.民族平等成为民族自治的核心内容 D.西藏社会变迁完全依靠国家支持
5.2004年7月,“为中国和非洲喝彩——中华文化非洲行”活动在南非开幕。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国组派多个艺术团赴11个非洲国家访问演出。这是中国在非洲大陆首次举办的大规模、综合性中国文化活动,是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的重要举措。这一活动(  )
A.是中国重视发展周边关系的具体实践 B.掀起了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建交高潮
C.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 D.有利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深化
6.《史记》首创民族列传,包括《匈奴列传》《南越列传》等六篇专传,开创了正史为少数民族政权立传的例子。而且无论是华夏还是四夷,司马迁都把他们的祖先视为黄帝。这一叙史方式(  )
A.说明西汉开始出现华夏认同观 B.反映了当时华尊夷卑的思想
C.顺应了当时大一统的时代潮流 D.强调了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7.元朝时,民间航海家汪大渊曾两次从泉州搭乘商船出海游历,向西远及埃及、摩洛哥、索马里、莫桑比克,向东南抵达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地,所撰游记涉及国家和地区达220余个。旅行家、外交家列班 扫马从大都随商队出访波斯、亚美尼亚,先后会见罗马教皇及英国和法国等国国王。这表明中国在元朝时(  )
A.航海造船技术领先世界 B.对外交往范围空前扩大
C.国家统一扩大国际影响 D.政府重视经济文化交流
8.13世纪,以伦敦方言为基础形成的英语出现在英国官方文件中,英语开始逐渐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16世纪,法国国王签署敕令,规定法国的法律文件必须用以巴黎方言为主形成的法语撰写,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这反映出(  )
A.民族认同观念的强化 B.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
C.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D.欧洲语言的书面化
9.汉朝建立初期,封瓯越、闽越的少数民族首领为王;承认原秦朝南海郡尉赵佗自立的南越政权;放弃秦朝已开拓的西南夷地区,不设置行政机构。这些做法表明汉朝统治者(  )
A.大体承继了秦朝政制 B.依据形势调整统治策略
C.奉行“无为而治”的思想 D.重视民族的和睦与发展
10.16世纪,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17世纪,法国否定罗马教廷在法国的立法权;18世纪末,《马赛曲》被定为法国国歌。这一系列现象说明法国(  )
A.严厉打击异族文化 B.启蒙思想得到发展传播
C.民族国家渐趋形成 D.国家迅速崛起壮大
11.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围绕革命中心任务,结合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提出了实行民族自治的思想。这表明(  )
A.民族区域自治实践不断拓展 B.民族民主革命重心实现了转移
C.党内的“左”倾错误已被清除 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新成果
12.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明确载入宪法,此后历次宪法修改都坚持实行这一制度。1984年,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  )
A.有充分的法律保障 B.促进了民族关系和谐
C.促进了法治建设 D.发展了民族经济
13.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条外交方针,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创新型外交指明了方向。这些外交方针的提出主要是基于(  )
A.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及当时的国际环境 B.中国革命的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C.中华人民共和国打破美国经济、军事封锁的需要 D.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14.1969年,尼克松曾说:“考虑到将来,在我和苏联人进行对话的同时,我也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这反映出(  )
A.中国是超级大国争夺霸权的中心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美国考虑改变孤立中国的既定政策 D.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料一: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史料二:2001年2月28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决定》。……对于一贯积极主张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利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能够在基本法中鲜明地提出民族自治区域要对内实行各族居民在政治权利上的平等、对外加入全国统一的经济体系和市场,并且提出促使少数民族吸收国家主流文化的主张,不啻为一个革命性的变化。
——摘编自王柯《国民国家与民族问题——关于中国近代以来民族问题的历史思考》
(1)根据史料一,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和目的。
(2)根据史料二,分析我国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意义。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料一:贞观三年(629年),太宗派兵十万征讨东突厥,擒拿颉利可汗,东突厥十万余口尽数投降唐室,唐室将降部安置在东起幽州(今北京)、西至灵州(今宁夏灵武)的边塞地区,设置州县并任命原东突厥贵族突利、阿史那思摩两人为都督以统理之。
——摘编自傅乐成《隋唐五代史》
史料二:清对蒙古各部坚持采用政治、经济上优容与联姻通好并重的方针。其结果不仅帮助清王朝巩固了在全国范围的统治秩序,也给蒙古社会带来了安定,并为边疆地区与中原内地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交流,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1)根据史料一,概括唐代民族政策的特点。
(2)根据史料二,分析清朝对蒙古各部的民族政策及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料一:国际法没有像国内法那样集中的、有组织的强制机关——法院、警察、军队。无论是海牙的国际法院,还是《联合国宪章》规定的执行行动,都没有形成集中的、有组织的强制机构或措施。国际法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强制执行只能主要依靠各个国家本身单独的和集体的行动。
——摘编自王铁崖《国际法》
史料二:我联合国人民同兹决心: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集中力量,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
——《联合国宪章 序言》
(1)根据史料一,分析国际法的特点。
(2)根据史料二,概括《联合国宪章》的基本理念。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C 解析:根据材料“种植桑、枣树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金朝也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可知,两宋时期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也认同中原汉族政权的做法,鼓励种植桑树和枣树,体现了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故选C项。
2.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代的瓷器从广州出口,“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有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说明当时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故A项正确。
3.D 解析:根据材料“是书亦大有裨于中华用。储之以备筹边之一助云尔”可知,张斯桂认为《万国公法》对中国处理外交事务有所帮助,主张选择性吸收国际法原则,故D项正确;材料“中华为首善之区”“此外诸国,一春秋时大列国也”“望我中华之曲体其情而俯从其议也”说明张斯桂具有天朝上国观念,没有否定传统宗藩体制,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当时部分中国人力主融入国际社会,排除B项;材料只是强调选择性吸收国际法原则,而非倡导采用西方外交制度,排除C项。
4.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俄罗斯东方学家雅科夫列夫认为西藏自治区的设立,使西藏地区较之以前得到了长足发展,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国际经济问题专家盖里雄 伊基亚拉认为中国政府为西藏引入重要的经济、政治和基础设施发展模式,设立西藏自治区,推动西藏地区发生巨变。两名外国学者关于中国西藏自治区的研究成果,可用于说明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故B项正确。
5.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举办大规模、综合性中国文化活动,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故C项正确;南非等国并非中国周边国家,排除A项;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建交高潮发生在20世纪50—70年代,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与非洲国家的交往,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无关,排除D项。
6.C 解析:根据材料“无论是华夏还是四夷,司马迁都把他们的祖先视为黄帝”可知,司马迁在编写《史记》的过程中,将周边少数民族也纳入了华夏族的范畴,这符合秦汉以来大一统的前提下,各族人民不断交融的客观现实,故C项正确;华夏认同观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排除A项;材料“开创了正史为少数民族政权立传的例子”“而且无论是华夏还是四夷,司马迁都把他们的祖先视为黄帝”说明司马迁在记史的过程中给予少数民族充分的尊重,排除B项;材料中司马迁并未对西汉时期所有民族的地位予以评价,排除D项。
7.B 解析:材料通过两位旅行家的经历表明,中国在元朝时对外交往范围空前扩大,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对航海造船技术进行具体比较,无法得出中国航海造船技术领先世界,排除A项;材料只是强调对外交往的范围大,并没有涉及元朝的国际影响力,排除C项;仅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政府是否重视经济文化交流,排除D项。
8.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当时英国和法国形成了自己的民族语言,民族语言的广泛使用有利于强化民族认同观念,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自由平等思想,排除B项;仅凭民族语言的地位上升,不足以得出欧洲民族国家已经形成,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语言形成对民族认同的作用,排除D项。
9.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放弃秦朝已开拓的西南夷地区,不设置行政机构”,可知汉朝没有承继秦朝政制,而是简化了地方行政层级,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汉初政治形势的变化,不能说明统治者依据形势调整统治策略,故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汉初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没有体现治国思想,故排除C项;题干材料中的做法有利于促进民族关系的和睦与发展,故选D项。
10.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6世纪到18世纪末,法国民族意识不断增强,民族国家渐趋形成,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未体现法国“严厉打击异族文化”,排除A项;17世纪,英国出现早期启蒙思想,18世纪后期,启蒙运动达到高潮,启蒙思想倡导理性、科学,反对专制主义、教权主义,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B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法国民族国家形成的渐进性,而非国家迅速崛起壮大,排除D项。
11.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长征途中……提出了实行民族自治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征发生于1934—1936年,这一时期尚未进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故A项错误;B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党内的‘左’倾错误已被清除”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围绕革命中心任务,结合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提出了实行民族自治的思想”,可知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取得的新成果,故D项正确。
12.A 解析:题干材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明确载入宪法,此后历次宪法修改都坚持实行这一制度。1984年,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说明民族区域自治有充分的法律保障,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题干材料中并未体现,故排除。
13.A 解析: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依靠武力攫取的诸多特权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美国长期支持蒋介石集团,再加上中苏在意识形态方面具有很大的关联性,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的国际环境,从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国家长远利益的角度出发,经过慎重考虑而提出了三条外交方针,故选A项;外交方针的制定主要受国内外环境的影响,与中国的革命性质并无直接关联,故排除B项;1949年上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没有成立,故排除C项;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建立,故排除D项。
14.C 解析:A项说法错误,故排除;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订并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我也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可知美国开始考虑改变孤立中国的既定政策,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未体现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5.答案:
(1)依据: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影响。
目的: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2)意义:经济上有利于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政治上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文化上有利于加强对多元一体文化的认同。
16.答案:
(1)特点:以军事征服为基础;向少数民族首领授予官职,将他们纳入官僚系统;设置州县以加强对民族地区的管理。
(2)民族政策:采用政治、经济上优容与联姻通好并重的方针。
影响:巩固了清朝的统治,促进了民族的交融及边疆与中原地区的交流。
17.答案:
(1)特点:没有集中的、有组织的强制执行机构或措施,其强制执行依靠国家采取单独的或集体的措施。
(2)基本理念:人权、平等、和平(或重视人权、尊重人格、主张和睦相处)。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届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38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