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市二中 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期末检测试题
七年级历史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央视《国宝大会》“舟楫千里”节目介绍:隋炀帝开了许多新的河道,连接了原有的自然和人工河道,开通了一条北到涿郡、南到余杭的最主要的交通大动脉。该“大动脉”指()
A.赵州桥 B.大运河 C.都江堰 D.长城
2.有人说魏征敢于直言,是因为遇到了唐太宗,如果遇到了喜欢阿谀奉承的皇帝,魏征在历史上也就不出名了。这说明唐太宗哪一方面的良好政治品质()
A.虚心纳谏 B.勤于政事 C.廉洁奉公 D.心怀百姓
3.根据唐代的相关记载,很多宫中和社会上层人家的女子也常与男子共同参与骑马、射箭、打球、拔河等活动。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A.享乐之风盛行 B.经济高度繁荣
C.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D.文学艺术发达
4.陕西西安出土的唐代何家村遗址中发现的钱币,既有唐代流行的开元通宝,又有日本元明天皇铸造的和同开珎,还有波斯的萨珊银币、东罗马金币等。这一发现可用于说明唐朝()
A.货币制度混乱 B.民族交融深化
C.市镇经济繁荣 D.对外交往活跃
5.“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这是唐玄宗天宝年间的景象。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的()
A.藩镇割据 B.朝政腐败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6.《文献通考》记载:“王安石变法后,熙宁(宋神宗)十年(1077年),国家财政收入与治平(宋英宗)时相比增长了4倍……中央积蓄的钱粟,数十百巨万,作为户部的经费,可以支二十年之用”。此史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A.抑制土地兼并 B.增加财政收入
C.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D.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7.苏辙曾说:北宋和契丹“和好年深”,双方“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平息两个民族之间的战争,维持了双方长时间和平局面的事件是()
A.宋夏和议 B.澶渊之盟 C.宋金和议 D.金灭辽
8.“……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岳飞、辛弃疾在各自的词中表达的共同情感是()
A.豪迈的报国之情 B.浓郁的思乡之情
C.飘逸的山水之情 D.凄婉的惜别之情
9.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超过北方;江西的景德镇到南宋时已成为我国的制瓷业中心;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的首位,长江下游成为丰饶的粮仓。这些史实共同反映的现象是( )
A.商业空前繁荣 B.农业技术发达 C.经济重心南移 D.贸易繁荣
10.随着城市的繁荣,与唐朝不同的是,宋代市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如瓦子和勾栏,南宋临安的文化娱乐业更为发达。这一变化()
A.适应了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的需要 B.反映了宋朝人民贪图享乐之风
C.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政策的弊端 D.表明商业发展腐蚀了正统思想
11.宋太宗时,市舶岁入三十万络,英宗时六十三万络,至南宋初年则达到二百万络,呈逐年增长的势头。市舶收入在南宋初年约占财政总收入的百分之十五,仅泉州一地的市舶收入即占财政总收入的百分之二。材料反映出()
A.至南宋时,已完成经济重心的南移 B.宋代南方手工业非常繁荣,造船业尤为突出
C.宋代海外贸易十分发达 D.泉州是当时著名的国际大都市
12.这是北宋时期的一部著名史书,作者称其写此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净恶,取是舍非”,此后历代帝王以此书为“历史教科书”。该书是()
A.《史记》 B.《贞观政要》 C.《资治通鉴》D.《窦娥冤》
13.“创蒙文,同族共尊成吉思汗;奠元基,后世皆颂一代天骄。”该材料描述的人物的主要功绩是( )
A.统一蒙古 B.建立元朝 C.统一全国 D.民族交融
14.元代,大批汉人入蒙古学校读书,不少汉族官僚精熟蒙古语、取蒙古名字,蒙古语的语法、词法还渗入汉语当中,形成一种独特的“元代白话”文体。这说明当时()
A.儒学的正统地位发生动摇 B.中原文化不断扩展
C.中华文化内涵进一步丰富 D.游牧文化成为主流
15.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把中国农民战争的斗争水平推到了新的高度,这是因为( )
A.起义军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B.起义的规模巨大
C.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 D.起义军攻占北京建立政权
16.对于古代高明的政治家来说,这项工程从来不是“限制文明空间的环”。他们通过这项工程巧妙地控制、调节中原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把农业经济和游牧经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项“工程”指的是( )
A.长城 B.都江堰 C.灵渠 D.大运河
17.“脱离罗刹入乐土,自此畜牧安升平。渥巴锡汗识向背,迁莺出谷兹为荣。”诗歌反映
的历史事件( )
A.谱写了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光辉篇章 B.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
C.标志着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D.奠定了现代中国的政治版图
18.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传入中国,至清朝乾隆时期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得到推广种植。清代官员陆耀因编写《甘薯录》而被晋升为湖南巡抚,乾隆帝多次劝谕百姓种植玉米,川、楚、陕、桂等省“延山漫谷,皆种玉米”。这体现出当时()
A.玉米甘薯成为主粮 B.政府重视推广高产作物
C.人地矛盾得到解决 D.农业生产技术取得突破
19.清朝前期,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材料表明,清朝前期()
A.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发展 B.出现比较成熟、颇具规模的手工业工场
C.商帮对社会经济产生很大影响 D.手工业部门齐全、技术先进
20.如图是张明同学搜集的研究性学习材料。据此可知,其研究的主题是(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传统节日的起源
C.行省制度的创立 D.文学艺术的发展
二、材料题(共30分)
21.(6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帝曰:“……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
材料二 今我朝罢丞相,设六部……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颉颃指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总之,所以稳定。
--《皇明祖训》
材料三 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如图),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1)材料一中的“帝”指的是谁?为了削弱相权,他采纳什么方法?(2分)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1分)该皇帝还设立了什么机构监视官民?(1分)
(3)材料三中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1分)
(4)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怎样的发展趋势?(1分)
22.(6分)“大一统”的情怀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边疆治理篇】
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朕独爱之如一”说明了他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1分)
材料二:中国边疆最早确立于秦汉之际……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周平、李大龙《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以元朝和清朝为例,说明“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有哪些?(各举1例)(2分)
【抗击侵略篇】
(3)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1和图2人物和他们对维护国家统一做出的贡献。(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分)
23.(6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的特点。(2分)
材料二:北宋前期科举次数与录取人数
时期 科举次数 录取人数
宋太祖 15 188
宋太宗 8 1487
宋仁宗 13 4561
(2)材料二中北宋的科举制度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材料三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评价八股取士时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3)材料三中顾炎武的观点与材料一中杨齐福的观点是否矛盾?请说明你的理由。(2分)
24.博物馆承着历史,也传承着文化。某班开展“跟着我打卡博物馆”的主题活动,请你来参与。(6分)
材料一
材料二
科技发明统计表(部分)
年代 科技发明 (件)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件) (百分 比) (件)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摘编自《自然科学大事年表》(1975年版)
(1)材料一反映的科技成就都有哪些?(2分)
(2)材料二中图四是哪部科技巨著?据材料二概括明代科技巨著的特点。(2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1500年前后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在世界上地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方面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2分)
25.(6分)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比较)
七年级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1--5 BACDC 6--10 BBACA 11--15 CCACC 16--20 AABBD
二、材料题
21.(1)(2分)宋太祖赵匡胤 分化事权
(2)(2分)明朝;设立锦衣卫。
(3)(1分)军机处。
(4)(1分)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22.(1)(1分)开明的政策
(2)(2分)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设宣政院管辖西藏政教事务,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等。(任意一点1分)
清朝:册封班禅和额尔德尼,设置驻藏大臣管理西藏,设置伊犁将军管辖今新疆地区,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任意一点1分)
(3)(2分)明朝中期,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基本解除东南沿海倭患。
清朝初年,郑成功率军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4)(1分)政治制度、民族融合(民族关系融洽)、边疆管理、抗击外来侵略守卫边疆等。(任意一点1分)
23.(1)(2分)特点:政府主导;自由报考;公开考试;平等竞争;考试内容丰富。(言之有理,答对2点即可得2分)
(2)(2分)变化:北宋科举取士名额不断增加。
原因:采取重文轻武政策;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任1点即可)
(3)(2分)没有矛盾。理由:科举制发展到明朝时期,实行八股取士,禁锢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科技技术的发展。(只答没有矛盾不给分。)
24.(1)(2分)北宋时期,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北宋末期,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答出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即可得分)
(2)(2分)《天工开物》总结性强或内容丰富
(3)(2分)变化:在1500年之前中国科技领先世界,之后逐渐落后于世界。
原因:明清统治者实行严格的文化专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制约了科技的进步;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直接阻碍了中国跟外界的科技文化交流。(任意一点1分)
25.从开放到闭关(对外政策的变化)
明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郑和的船队到达亚非各地,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地区的友好往来。
清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明清时期,我国对外政策由开放到闭关,开放促进国家发展,而闭关导致逐步落后。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二初级中学2023-2024七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