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1.有学者认为,春秋以前中国是个族群社会,以封地为族姓、又以族姓为地名是常见的现象;但自秦以下,族群社会被官僚帝国的编户齐民社会取代,乡村聚落的命名也就彻底的非族姓化,其名或取自“吉语”,或取自地理方位,或取自俚俗,偶有姓氏命名的,也大多与当地实际居民姓氏无关。秦以后的村落命名变化从本质上体现了( )
A.宗法观念弱化 B.专制集权强化 C.风俗观念演化 D.社会治理僵化
2.明朝中后期,苏州府下辖的钱门塘市,是一处重要的棉布集散地,有许多徽商在此租房而居,收买棉布,也就有了“钱鸣塘市”之称;同为苏州府管辖的平江镇,其经济支柱是米业,商人由湖广、江西运入大米,再由米行转卖到邻近各城镇。这表明当时( )
A.徽商是最具影响力的商人群体 B.外来农作物改变民众生活习惯
C.商业发展推动乡村城市化进程 D.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不断提高
3.“镇”最初是县城之外军事要塞的专称。宋代以后,一些镇的工商业逐渐发展起来,朝廷在那里“设官以镇防”的同时,还兼管“火禁,或兼酒税事”。到明代中叶,市与镇的分野消失,市镇成为县城以下乡村地区工商业集镇的统称。由此可知,宋代以后镇的发展( )
A.表明中央放松了对地方的军事控制 B.巩固了传统的乡村社会秩序
C.体现了政府对商业活动监管的松弛 D.便利了农村居民的物品交换
4.明清时期,遍布全国的陕商经贸活动和名目繁多的境内庙会集市不但吸引着秦腔走遍全国,而且使它深入到秦地的大小乡镇。会馆落成、神灵祭日、过年过节等都有秦腔演出,甚至同业违反行规也要罚演秦腔。这种情况表明( )
A.文化发展推动商帮形成 B.地方文化规范商业经营
C.财富增加助长奢侈之风 D.商业发展影响文化传播
5.“城市”一词是近代才使用的,中国古代典籍则较少将城与市连在一起用。杜甫在《征夫》一诗中云:“路衢惟见哭,城市不闻歌。”这里的城市,未必是现代城市的含义,可以说有城而少市,毋宁称城邑或城堡。这段材料反映了当时的“城市”( )。
A.“城”与“市”完全分离 B.偏重于政治军事功能
C.商业活动受到了严格限制 D.经济功能在不断被削弱
6.公元2世纪,罗马的道路系统儿乎遍及帝国全境,东起幼发拉底河,北达苏格兰低地,穿越不列顺、欧洲,北非、小亚细亚和阿拉伯、叙利亚及美索不达米亚的沙漠,罗马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
A.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B.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
C.消除了帝国民族间差异 D.加快了罗马城市化进程
7.福建传统民居土楼,其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这种建筑布局( )
A.不利于邻里关系 B.偏离了皇权色彩 C.加强了宗教色彩 D.体现宗法观念
8.“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上述材料反映了古人营造宫室的原因。其解读准确的是( )
A.文化习俗影响民居的建筑 B.民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C.经济发展决定民居的建筑 D.村落的兴衰决定民居建筑
9.19世纪后期,70%到90%的欧洲城市里的人都感染过肺结核,又因为饮用水的污染,使霍乱、伤寒、天花盛行。尽管187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河流污染防治条例》,1906年又颁布了《制碱等工厂管理法》,但在1952年12月,一场史无前例的毒雾还是夺走了超过12000人的生命。这一描述在客观上反映了( )
A.欧洲国家的医疗水平已经下降 B.工业文明下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
C.欧洲城市化过程中的法制仍需完善 D.工业革命与城市化导致环境被破坏
10.在欧洲,19世纪初的城市街道普遍使用鹅卵石铺路,到19世纪中期,已改用花岗石及方木块铺路,及至19世纪末发明用砖、混凝土和沥青铺路法后,欧洲各国的城市街道状况大为改观;新式自来水系统于1850年以后开始在伦敦、巴黎、柏林等城市建成,路灯制度从19世纪开始也日渐改良。上述变化主要反映了,欧洲当时( )
A.工业化进程持续推进 B.街道铺砌技术的进步
C.各国市政立法的完善 D.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11.1833年英国兴起城市公园运动,强烈建议为人口密集、居住条件恶劣的地区提供公共散步场所,以此改善下层人民的身心健康,但并未引起英国政府重视。到19世纪后半期,英国政府通过《开阔空地法案》,城市公园成为市政建设的重要内容。该现象反映了当时英国( )
A.城市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B.工人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C.城市无序扩张有所放缓 D.保护环境成为社会共识
12.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城市变革更多的属于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加上持续的社会动荡,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城市化( )
A.空间地域上分布不均衡 B.发展进程具有不彻底性
C.移植了西方城市化模式 D.城市间发展速度不平衡
13.1838年,英国议会要求在所有未来的圈地中,必须留出足够的开敞空间,为当地居民锻炼和娱乐之用。1859年,议会通过《娱乐地法》,允许地方当局为建设公园而收地方税。这表明当时英国( )
A.城市化水平相当高 B.注重改善居住环境
C.法制建设日趋完善 D.城市建设世界领先
14.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写道:“工人家庭不分男女老幼地挤在一起,在这些家庭中有四分之三只有一个房间。”《泰晤士报》群众来信中写道:“我们生活在肮脏的地方。我们没有私人厕所,没有垃圾箱,没有排水沟 ”这反映当时( )
A.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B.工业革命造成了贫富分化
C.工业建设不受政府重视 D.英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
15.伦敦的一位医生发现,在1795年和1796年这两年里,他的病人中共有246人死亡,其中死于结核病的高达77人,占总死亡人数的31.4%。此外,1839年,根据注册总处总登记官的分析,死于结核病的人口在总死亡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为17.6%。这一现象揭示出( )
A.工业革命伴生的社会问题 B.城市化发展降低了人口死亡率
C.英国政府不重视民众生命 D.公共事件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传统哲学观念中,城市与国土、国土与上天都是一一对应的。在长期对宇宙天体的认识中逐渐形成了“天圆地方”的空间形态观念,所以理想的城市是方形的。皇宫位于城市中心,南北和东西向大道将城市分割成棋盘式的街区,这一理想模式传承数千年。宋代是中国传统城市街道发展的一个分界点,里坊临街一面开满商店,酒肆……街道不但具有交通功能,还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市。明清时期,由于和山水的结合,南方市镇街道布局与水系结合成双重性的交通体系。
——摘编自《中国传统城市街道的形成与变迁》
材料二 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市是不规则的,街道狭窄且弯曲,俭朴的住宅拥挤在一起。但美丽的自然风光、多山多石的环境培养了希腊人喜爱户外活动的性格。雅典的街道尽管没有非常明确的人工规划,但形成了以庙宇和广场为主导的活泼多变的城市景观。公元前5世纪,希波丹姆在希波战争后的城市恢复建设中以几何与数理知识为蓝本,用规则的棋盘式网格构建城市框架。
——摘编自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古代中国与古希腊城市街道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古代中国与古希腊城市街道建设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以来,由于国内租界的城市化示范效应,使得政治精英和市政学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阶层,呼吁和提出改革近代中国政治体制的诉求,推进城市管理理念变革。清廷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宣布进行“新政”。其中涉及城市管理体制变革的内容主要有:城市广泛设立一种新型的承担城市管理职能的警察机构,并建立近代城市工商业经济的管理机杜商部,开始建立并初步确立相应法律体系。颁布自治章程,实行城乡分治,在各城镇实行一定程度的地方自治。章程的颁布和实施,打破了原来城乡合治的管理体制,城市管理机构的雏形在许多城市中建立起来。
——摘编自郭雪飞《传统到近代:中国城市管理理念的演变》
材料二 1951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议要点》指出,要加强党委对城市工作的领导,恢复和发展生产,改善城市人民生活。城市由多功能向以工业生产为中心转变,工业生产成为城市的主要功能。通过实行一系列城市管理彻底组织化的措施,形成了由城市单位和居民委员会等横向组织,官方化的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及其他半官方化社会团体等纵向组织构成的组织网络。区政府按照市政府机构的构成在本级设立相应部门,进行辖区内城市事务的管理工作,这种强调上下相互对口的机构设置方式组成专业性“条条”;从对上归口管理的角度,城市国营大中型企业也形成了另一种“条条”关系。
——摘编自陈松川《中国共产党城市管理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城市管理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18.自来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通商口岸之一。随着城市建筑物的增加,许多河道支流相继填没,水源减少,加之居民密集,移物堆聚,水源受到污染,致使生活用水日益困难。1875年,洋商格罗姆、立德尔、华脱司等人在上海开设供水公司,建成小型自来水厂。这是上海最早的自来水厂。1879年英国商人麦克利·沃特向公共租界的市政机关工部局提出建造自来水厂的建议,并联合上海的其他五名英国商人,在伦敦组成了“上海自来水公司筹备委员会”。1880年,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中请专利,经工部局批准,8月签订供水合约,取得了在公共租界开办给水工程的专营权。1897年中商集资在城厢开办自来水公司,取名为内地自来水厂。这是我国自办自来水厂的创始。1915年全面改造后改名为商办内地自来水有限公司。1910年两江总督李钟珏创办官商合办的闸北水电公司,自行建厂供水。浦东地区原无水厂,市民生活用水日益困难。1930年5月国民党上海市市长受社会舆论压力,被迫下令筹建水厂。1937年6月浦东烂泥渡游龙路上的水厂建成供水。
材料二 1956年,在上海市政府的规划和领导下,组建上海市自来水公司,完成了全市环流管网的排管工程,联通了各水厂间的输水管网,统一了水价,建立了供水调度系统,结束了上海历史上长期分割供水的局面。到1999年上海城市年最大供水量近16亿立方米。同时建立了水质控制监管中心,完善了水量调度中心的各种设施和信息系统,对城市供水管网实行了有效的监督和统一的调度,基本满足了城市发展的需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上海市自来水厂修建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后上海自来水事业所发生的变化,并结合变化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村落命名非族姓化,本质上体现的是中央集权加强,而非宗法观念弱化,故B项正确,A项错误;风俗观念的演化不是本质体现,故C项错误;村落命名的变化体现的是社会治理作用的逐渐加强,故D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选择C:由材料“钱门塘市,是一处重要的棉布集散地”“平望镇,其经济支柱是米业”可知,随着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市镇经济迅速发展,并进一步推动乡村城市化的进程。排除A:“最具影响力”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大米并不是外来农作物。排除D:材料并未强调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不断提高。
3.答案:D
解析:选择D: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的镇在宋代以前,以军事功能为主,宋代以后,经济功能日益凸显,到明代中叶,“市与镇的分野消失,市镇成为县城以下乡村地区工商业集镇的统称”,镇的这种变化促进了乡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便利了农村居民的物品交换。排除A:古代中央政府一直都重视对地方的军事控制,并没有放松对地方的军事控制。排除B:镇在县城以下乡村地区的发展,引起了乡村社会结构的变化,推动了传统的乡村社会秩序的改变。排除C:镇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政府对商业活动监管的松弛。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遍布全国的陕商经贸活动和名目繁多的境内庙会集市不但吸引着秦腔走遍全国,而且使它深入到秦地的大小乡镇。会馆落成、神灵祭日、过年过节等都有秦腔演出,甚至同业违反行规也要罚演秦腔”,可得出商业发展影响文化传播,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陕商经贸活动影响文化,不是文化发展推动商帮形成,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地方文化规范商业经营,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奢侈”问题,排除C项。故选:D。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杜甫在《征夫》一诗中云:‘路衢惟见哭,城市不闻歌。’这里的城市,未必是现代城市的含义,可以说有城而少市,毋宁称城邑或城堡”可知,材料中的“城市”偏重于政治军事功能,故B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经济功能是在不断增强,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6.答案:B
解析:根据“罗马的道路系统几乎遍及帝国全境,东起幼发拉底河,北达苏格兰低地,穿越不列颠、欧洲、北非、小亚细亚和阿拉伯、叙利亚及美索不达米亚的沙漠。”可得出道路的发达与畅通,有利于政令的传达,也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提高国家的行政效率,B项正确;当时是奴隶制时代,没有封建经济,排除A项;道路畅通并不是会消除民族间的差异,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罗马通向地方的道路,而不是罗马城市中的道路,与城市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B。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高低尊卑、主次分明”“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等信息可知,土楼的结构特点与建筑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宗法观念,D项正确。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人营造宫室即民居的原因是为了解决居住在山洞中“润湿伤民”的问题,说明中国古代的民居建筑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文化习俗影响民居的建筑,A项错误;经济发展决定民居的建筑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决定民居建筑的是经济发展,而不是村落的兴衰,D项错误。
9.答案:C
解析:19世纪欧洲大多数居民的健康遭受大气和水等污染影响,虽然英国有相关法令出台,但依然存在因污染引发的重大事件,说明当时环境问题严重,只有英国一国的努力不够,治理污染需要欧洲各国的努力,欧洲城市化过程中的法制仍需完善,C项正确;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不能说明欧洲国家的医疗水平已经下降,A项错误;工业文明下“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工业革命与城市化导致环境被破坏没有概括出材料主旨,D项错误。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欧洲的城市街道和城市设施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得到不断完善,A项正确。街道铺砌技术的进步只是城市设施建设的一部分,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市政立法的完善,排除C项;材料主旨强调城市化的进程,并不是强调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排除D项。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33年英国兴起的旨在要求改善下层人民生活状况的城市公园运动并未引起英国政府重视;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推进,英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文明下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日益提升,英国政府的城市治理能力也有所提升,到19世纪后半期,英国政府通过《开阔空地法案》,城市公园成为市政建设的重要内容,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工人阶级力量日益壮大,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城市无序扩张有所放缓”,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英国政府对城市公园运动的态度,“保护环境成为社会共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城市化是西方列强侵略而被动进行的,缺乏足够的内驱力,并且始终在传统与近代之间徘徊,保留大量的保守因素,发展进程具有不彻底性,B项正确。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38年,英国议会要求必须留出足够的空间,供居民锻炼和娱乐之用;1859年,议会通过《娱乐地法》,允许地方当局为建设公园而收地方税。这说明,随着英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政治民主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对日常文化娱乐生活的要求提高,注重改善居住环境,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城市化水平相当高”,故A项错误;材料只提及《娱乐地法》,无法说明法制建设日趋完善,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与其他国家比对,无法说明英国的城市建设世界领先,故D项错误。
14.答案:A
解析: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揭露了工人阶级低下的生存状况。《泰晤士报》来信进一步揭示普通人的生活条件恶劣。工业革命带来大量的劳动力缺口,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推动英国城市化的发展。然而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十分低下,A项正确;贫富分化本身就存在,并不是工业革命造成了贫富分化,B项错误;此时的工业建设受政府重视,C项错误;材料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并非城市化进程推进,D项错误。
15.答案:A
解析: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结核病死亡率在英国死亡率中占比较高,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力发展和生态环境恶化、民众生命健康遭受威胁等社会问题相伴而生,A项正确;城市化发展降低了人口死亡率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英国政府漠视民众生命,排除C项;公共事件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6.答案:(1)特点:古代中国:受“天人合一”“天圆地方”等传统哲学思想影响;体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尊卑等级;注重整体规划;受商品经济的影响。
古希腊:体现人文主义;受自然环境束缚;以几何学和数理知识为规划指南;开放性、公共性。
(2)意义:改善了城市的交通,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凸显城市政治内涵,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生态环境改善。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在中国传统哲学观念中……——对应的”“‘天圆地方’的空间形态观念”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城市街道建设受古代“天人合一”“天圆地方”等哲学思想影响;根据材料一“皇宫位于城市中心……大道将城市分割成棋盘式的街区”并结合所学可知,古代街道形成“皇权大道”和市民街巷两个体系,体现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注重尊卑等级的特点,也说明中国古代的街道是统计者自上而下建设的,体现了规划性;材料一“宋代……街道不但具有交通功能,还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市”,体现了街道建设受商品经济的影响。根据材料二“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市是不规则的,街道狭窄且弯曲”可知,古希腊街道建设符合当地自然条件,体现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材料二“美丽的自然风光……但形成了以庙宇和广场为主导的活泼多变的城市景观”结合所学古希腊相关史实可知,古希腊街道建设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特点以及街道的开放性、公共性特点;由材料二“公元前5世纪……城市恢复建设中以几何与数理知识为蓝本”可知,古希腊街道建设受数理知识的影响体现了具有科学性的特点。
(2)意义,由材料一“街道不但具有交通功能,还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市”可知,城市街道建设提供便利的交通,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由材料二“形成了以庙宇和广场为主导的活泼多变的城市景观”并结合所学雅典民主政治特点可知,庙宇和广场是公民进行政治活动的场所,所以对于城市发展来说有利于丰富城市政治生活,促进精神文明的进步;材料一中明清时期南方市镇街道布局与山水相结合的建设模式,材料二中“美丽的自然风光、多山多石的环境”所形成的公共性街道,都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人们居住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另外,结合所学可知,城市街道建设的完善也有利于加强城市管理,改善城市居住条件,并且材料一中宋代城市街道的建设着重体现了城市的交通功能和经济流通功能。
17.答案:(1)背景:①列强的入侵;②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③租界的城市化示范效应;④部分知识分子的推动;⑤清末新政的推行;⑥外国近代城市管理理念的传播。
(2)基本特征:城市建设围绕工业生产开展;形成了系统的管理组织网络
原因:工业化生产的需要:政权性质的变化:工作重心的转移。
解析:(1)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晚清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离不开列强侵略,民族危亡和中国人民奋力抗争,救亡图存的大背景的推动。根据材料“国内租界城市化示范效应”“内忧外患的压力”可知列强的入侵、租界的城市化示范效应为改革背景:材料中“政治精英和市政学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阶层,呼吁和提出改革近代中国政治体制的诉求”可得出知识分子推动的答案:从材料“建立近代城市工商业经济的管理机构一商部”可推论,进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适应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求;依据“清廷宣布‘新政’”可知是清末新政推动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根据所学可得出中国近代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受到西方管理理念的影响。
(2)第一问,由材料“城市由多功能向以工业生产为中心转变”“形成了城市单位和居民委员会等横向组织,工会、共青团等纵向组织形成的组织网络”“形成条条关系”等内容可概括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管理的基本特征。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为恢复经济发展,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尤其是工业经济发展上来,结合材料“城市由多功能向以工业生产为中心转变”可得出工业化生产对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要求;新中国建立后,我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求城市管理体制适应新政权的发展;同时,1949年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就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对城市的管理体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8.答案:(1)特点:起步晚、发展慢、规模小;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分割供水,管网不统一;外商、当地绅商、政府多种形式并存等。
(2)变化:由列强、封建官僚把持到人民政府主导;由分散供水到统一管理;管理水平、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等。
认识:民族独立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等。
解析:(1)特点:由材料“1875年,洋商格罗姆、立德尔、华脱司等人在上海开设供水公司,建成小型自来水厂。这是上海最早的自来水厂”可知,近代上海市自来水厂修建的特点是起步晚、发展慢、规模小,由材料“1879年英国商人麦克利沃特向公共租界的市政机关工部局提出建造自来水厂的建议,并联合上海的其他五名英国商人,在伦敦组成了‘上海自来水公司筹备委员会’1880年,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申请专利,经工部局批准,8月签订供水合约,取得了在公共租界开办给水工程的专营权“得出,近代上海市自来水厂的修建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由材料“1880年,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申请专利,经工部局批准8月签订供水合约,取得了在公共租界开办给水工程的专营权“浦东地区原无水厂,市民生活用水日益困难。1930年5月国民党上海市市受社会舆论压力,被迫下令筹建水厂“得出,分割供水,管网不统一;由材料“1897年种商集资在城厢开办自来水公司,取名内地自来水厂。这是我国自办自来水厂的创始。1915年全面改造后改名为商办内地自来水有限公司。1910年两江总督李钟合办官商合办的闸北水电公司,自行建厂供水”得出,外商、当地绅商、政府多种形式并存。
(2)变化:根据材料“1875年,洋商格罗姆、立德尔、华脱司等人在上海开设供水公司,建成小型自来水厂”、“1956年,在上海市政府的规划和领导下组建上海市自来水公司”得出由列强、封建官僚把持到人民政府主导,根据材料“完成了全市环流管网的排管工程,联通了各水厂间的输水管网,统一了水价,建立了供水调度系统,结束了上海历史上长期分割供水的局面”得出由分散供水到统管理;根据材料“同时建立了水质控制监管中心完善了水量调度中心的各种设施和信息系统,对城市供水管网实行了有效的监督和统一的调度”得出管理水平、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第二小问认识:结合所学民族独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得出民族独立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结合所学城市基础建设的作用得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单元专练 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一轮复习(含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