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答案
1-5CCDBB
6-10ACBBA
11-15BCDCB
16-20BDCBD
21-25CCCCC
26题
(1)名称:郡县制;(2分)
原因:吸取分封制教训,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分)
(2)措施: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体制;(1分)
作为:景帝—削减诸侯封地;平定七国之乱。武帝—颁布推恩令。(2分)
(3)特点:管辖区域大;行省权力大而不专;民族防范和控制色彩突出。(任2点得2分)
积极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得发展。(任3点得3分)
27题
(1)表现:粮食产量提高;粮食储存增加;铁农具广泛使用;耕地面积扩大; (4分)
(2)特点:种植制度改变;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 (3分)
原因: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政府重视农业发展的政策;地方官的教化治理;北方人口南迁;南方社会相对稳定,自然条件比较优越。(6分)启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3分)
1、根据考古学家的最新推测“著名的四川三星堆文化最终结束时间应该在殷墟文化中期偏后阶段,绝对年代应该距离盘庚迁都殷墟这一事件不太远。”据此判断,三星堆文化结束时的中原地区
A. 尊奉夏王为最高统治者 B. 开始推广使用青铜农具
C. 用甲骨文记录占卜内容 D. 普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2、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而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把众多的诸侯同周政权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反映出西周分封制
A.开创了中央集权的新模式 B.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
C.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 D.保障了西周的长治久安
3、“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诸侯国大多是站在政治道德角度予以攻击。这种变化表明
A.华夷文化冲突消失 B.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正式形成
C.礼乐制度完全崩溃 D.趋向统一的民族心理初步具备
4、战国时期主要变法(部分)
名称 部分措施
吴起变法 封君子孙无功者,“三世而收爵禄”
申不害变法 建立“循劳功,视次第”的因功行赏制度
商鞅变法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表中的变法运动
A.确立了郡县制 B.推动了社会转型
C.巩固了分封制 D.维系了宗法秩序
5、秦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这些举措
A.凸显了皇帝的独尊地位 B.有利于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
C.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管理 D.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
6、汉武帝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司马迁也在《史记》中首次专门为儒生列传。这反映出当时
A.儒学地位得到提升 B.官办教育开始出现
C.通史体例受到推崇 D.百家争鸣延续发展
7、下表显示了东汉中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这一现象导致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岁)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A.“七国之乱”的爆发 B.“八王之乱”的兴起
C.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D.五胡十六国局面出现
8、“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编之中。自此例一定,历代史学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材料论述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史记》 C.《汉书》 D.《九章算术》
9、诸葛亮平定南中后设立云南郡,派官员进行管理,他们带去了当时最先进的农耕技术。蜀汉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任用当地土著治理地方。这些措施
A.加速北方少数民族南迁 B.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C.开创了中央管理云南的先河 D.稳固了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
1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短暂实现全国统一的政权是
A.西晋 B.东晋 C.前秦 D.北魏
11、魏晋南北朝时期仍活动于江汉、江淮一带的蛮族,通过杂居、通婚、商业贸易往来乃至互相争斗等方式,与当地民族,主要是汉族之间产生广泛联系并相互影响,他们一起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一现象
A.反映了各民族间矛盾尖锐 B.说明民族融合有了新发展
C.摧毁了各民族的文化自信 D.不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12、东晋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描述了王羲之与谢安等官员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饮酒做诗的情景。该作品
A.印证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反映了士族专权的政治特点
C.兼具了艺术与史料价值 D.体现了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
13、东汉末年社会上流行这样一首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说明此时的选官制度
A.注重门第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 B.在事实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
C.重才轻德的选拔依据弊端渐显 D.在执行过程中标准背离了初衷
14、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中的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该制度使
A. 地方得到了有效的管理 B. 选官制度更加合理完善
C. 皇权独尊得到有力保证 D. 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15、下图为唐高宗章怀太子墓的壁画《马球图》,描绘了唐代宫廷中开展马球运动的场景。作为史料,该图可用于说明唐代
A.对外交往成效显著 B.刚劲豪迈社会风气
C.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D.宫廷生活奢靡无度
16、史学界认为“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但有学者认为这一观点有失偏颇,安史之乱后,江南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长足发展,成为全国的财政和经济的中心;唐后期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超过了唐前期。由此可知,对唐朝安史之乱的认识
A. 缺乏史料无法形成统一结论 B. 随着研究视野拓宽更趋全面
C. 受学者的主观感受影响较大 D. 只有一种观点是正确合理的
17、下表所示内容为唐朝科举制考试中考生来源的三种途径。由此可知,唐代科举制
类型 来源
乡贡 自学成才,向州县官府投牒自举并考试合格者
生徒 国家最高学府和地方州县官办学校考试合格者
制举 皇帝临时下诏选拔的“非常之才”,由内外文武官员举荐者
A. 重视应试能力 B. 限制了社会流动
C. 扩大科举规模 D. 扩大了统治基础
18、“其租庸杂徭悉省……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以尚书度支总统焉”,这段材料可以用来研究
A.魏晋租庸调制的形成 B.唐朝安史之乱的原因
C.唐朝赋税制度的改革 D.清朝土地兼并的加剧
19、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当时
A.儒学地位受到挑战 B.佛教本土化
C.三教合一局面形成 D.中外交流频繁
20、史学家钱穆认为:“论中国政治制度…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
袭”。宋代制度中最能体现“因循承袭”的是
A.派文官出任地方知州 B.实行崇文抑武方针
C.以钱财换取边境和平 D.增设机构分割相权
21、有史书称宋代“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宋人议论未定,兵已渡河”。这表明宋代
A.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尖锐 B. 文官缺乏从政经验
C. 政府行政管理弊端颇多 D. 国家财政极度困难
22、下图为画家刘松年绘于南宋初期的《晋文公复国图》(局部),描绘了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历经坎坷险阻并最终回国即位的情景。这一作品
A.反映宋人生活的艰辛 B.显示山水画的神韵意趣
C.具有强烈的政治关怀 D.反映宋代宫廷斗争激烈
23、北宋时期,茶树的栽培地区越来越广,淮南、江南、两浙、荆湖、福建及四川诸路,茶园十分普遍。淮南地区由于种茶农户众多,称之为“园户”。仅这些地区输送政府专卖机构的茶叶,每年就达一千四五百万斤。这些现象表明
A.淮南地区茶叶产量最高 B.茶税已成为政府财税主要来源
C.南方经济作物大量种植 D.政府专卖机构垄断了茶叶交易
24、《辽史》载:“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打猎)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该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大一统局面最终形成 B.猛安谋克制势在必行
C.南北面官制的合理性 D.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
25、它将中央最核心部门中书省的官员派往地方,临时行使中书省的权力,从而使中央集中
权力,又给地方官员留出可以更好发展的权力。该制度开创于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 明朝
二、材料题(2题, 共25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在以武力夺来的广袤土地上普遍建立郡县,形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行政管理体系。……“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西汉各侯国的权力较大,但经汉景帝和汉武帝的努力,诸侯国势力大为削弱。
——摘编自万昌华《论郡县制度的嬗变与实质》
材料二 元朝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出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王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力过重的弊端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摘编自孟广耀《蒙古民族通史》
(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实行的新地方行政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制度的实行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汉初地方行政制度是如何“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的?针对它的弊端汉景帝和汉武帝又有何作为?(3分)
(3)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行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5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西汉时,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落后。但到东汉时期,江南地区水稻亩产量从西汉时期的四石升至东汉时期的约六石。据考古资料显示,江南地区出土了大量东汉时期的陶罐、陶仓等物品,还有铁锸、铁锄、铁犁铧、铁镰等大量铁农具。东汉时期诸多循吏在任期间教化治理,推广农耕技术,兴修水利,极大促进了江南地区农业发展。江南人口迅速增长,垦田多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农业劳动力资源增加,越族等少数民族人民与汉族人民一样成为政府的编户齐民,增加了相互交往和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有利于共同从事劳动生产。东汉时期江南地区农业较快发展,是多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摘编自夏时华《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若干原因探述》
材料二 北宋立国后,太祖、太宗及其继承者通过强化地方官员劝农督导职责,推广优良品种,废除苛捐杂税等措施重点发展东南经济,这促使当地农业飞速发展。随着麦、粟等旱地作物在南方的推广,东南“专种粳稻”的种植制度得以改变,农作物种植范围得到扩大。东南地区农民利用平原、丘陵山区的各种不同地理条件,开辟出经济作物的专业经营区域。因东南地区民田十之八九种稻,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从而使水稻的总产量超过了粟、麦而跃居全国首位。 ——摘编自叶依能《宋代东南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农业政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东汉和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共同原因。(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