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同盟学校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填空题(14分,每空1分)
1.(2分)如图甲所示,用刻度尺测得物体的长度为 cm。观察图乙可知,秒表的示数为 s。
2.(2分)花样跳伞队员可以在空中完成漂亮的造型,以其中一名队员为参照物,则其他队员是 的,以大地为参照物,他们是 的(以上两空均选填“静止”或“运动”)。
3.(3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诗句:“忽闻水上琵琶声”,琵琶的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比空气 (选填“大”或“小”);“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弹琴之前“转轴”是为了改变弦的松紧程度,从而改变弦发声的 ;“小弦切切如私语”是指声音的 (以上两空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小。
4.(3分)小欣打开冰箱门,发现冷冻室的侧壁上有很多霜,这是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的,这个过程中水蒸气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当他拿起湿抹布去擦时,抹布却粘在了侧壁上,这是因为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现象。
5.(2分)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会对照射到其上的光线产生 反射。我国对高楼的玻璃幕墙等采取限制性法规,是因为玻璃幕墙会发生 反射,造成“光污染”。
6.(2分)如图所示是黄昏时刻,水鸟在深度为1m的池塘上面飞行的美丽瞬间。若此时水鸟距水面2m,那么水中的“水鸟”距离水面 m;水鸟远离水面时,它的像 (选填“靠近”或“远离”)水面。
二、选择题(16分,7-12题为单选题,13、14为双选题)
7.(2分)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下列估测接近实际的是( )
A.舒适的洗澡水温度为60℃
B.我们所用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50cm
C.一块橡皮从课桌上掉到地上大约要10s
D.小明上学步行的速度约为4km/h
8.(2分)在下列几种情况下,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歼击机在空中飞行 B.蜗牛在慢慢地爬行
C.水逐渐结成冰 D.火车在轨道上行驶
9.(2分)宋代诗人陈与义有诗“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诗中描述“云不动”时选取的参照物是( )
A.两岸 B.榆堤 C.天空 D.我和船
10.(2分)如图所示的有关声现象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图中通过观察鼓面上的纸屑是否跳动可以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B.乙图中通过观察乒乓球被弹起的幅度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C.丙图中通过逐渐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可以探究“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
D.丁图中是“辽宁号”航母上的起飞引导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
11.(2分)如图所示,甲试管装酒精(酒精沸点为78℃),乙试管装水,同时放入盛水的大烧杯中,对大烧杯加热至使里面的水沸腾一段时间,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试管内的酒精和乙试管内的水都不沸腾
B.甲试管内的酒精和乙试管内的水同时沸腾
C.甲试管内的酒精先沸腾,乙试管内的水后沸腾
D.甲试管内的酒精会沸腾,乙试管内的水不沸腾
12.(2分)下列现象中与“海市蜃楼”原理相同的是( )
A.日晷上针的影子
B.皮影戏中的皮影
C.鸟巢在水中的倒影
D.筷子水面处弯折
(多选)13.(2分)甲、乙两同学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沿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两同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100m处相遇
C.前20s内,乙同学的平均速度较大
D.在0~10s内,乙同学的速度为10m/s
(多选)14.(2分)根据图中所给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是晶体、乙是非晶体
B.甲物质的熔点是232℃,乙物质的熔点是90℃
C.乙物质在15min﹣30min这段时间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D.甲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
三、画图题(4分,每题2分)
15.(2分)图中的两条光线是由同一点光源S发出经平面镜反射后形成的,请完成光路图并确定光源S的位置。
16.(2分)如图所示,入射光线与水面成30°角斜射入水中,请画出大致的折射光线。
四、实验探究题(19分)
17.(6分)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停表指针未超过一圈,每格1s)。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实验中,应使斜面保持较 (填“大”或“小”)的坡度,以减小测量 的误差。
(3)该次实验中,测得sBC长为 cm,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 m/s。
(4)对于该实验,马虎同学提出了下列三条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填写序号)。
①测AB段的平均速度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算出的速度值会偏小
②将小车拿到B点释放,测出小车从B到C点的时间,就是BC段运动时间
③AC段的平均速度等于AB段的平均速度与BC段的平均速度的和的一半
18.(6分)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观察水的沸腾。
(1)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图甲中的 (选填“A”或“B”)。
(2)在水温升高到90℃后,小明每隔1分钟观察1次温度计的示数,记录在表中,直至水沸腾,如此持续8分钟后停止读数;在第7分钟小明忘记记录数据,此时的水温应为 ℃。
时间/分钟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0 92 94 96 98 99 99 99
(3)小明观察到: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形为图乙中图 (选填“C”或“D”)。
(4)如果操作及实验器材均无问题,则分析图象可知:当地大气压 (选填“低于”、“高于”或“等于”)1标准大气压。
(5)小明发现当水沸腾时,杯口附近出现大量“白气”,“白气”是杯中冒出的水蒸气遇冷 (选填“汽化”或“液化”)形成的,该过程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19.(7分)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如下: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只完全相同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此时在白纸上记下蜡烛A和蜡烛B的位置。移动点燃的蜡烛,多做几次实验。
(1)实验过程中蜡烛B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
(2)为了便于观察,实验应该在 (选填“较亮”或“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3)为了得到更好的实验效果,现有厚度分别为6mm和2mm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选用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镜的目的是 ;
(4)实验中若移开蜡烛B,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 玻璃板观察光屏(选填“透过”或“不透过”),看不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选填“虚像”或“实像”)
(5)实验过程中,若在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无法使蜡烛A的像与蜡烛B完全重合,你认为原因可能是 。
(6)多次实验的目的是: 。
五、综合计算题(17分)
20.(7分)国庆期间,小王一家自驾去秦岭游玩,在一段平直的路面上,爸爸开车正匀速远离一座高山,鸣笛3s后听到回声,若当时汽车行驶时的速度是24m/s。求:
(1)从鸣笛到听到回声,车行驶了多远?
(2)声音传播的路程是多少?
(3)听到回声时,车离高山多远?
21.(10分)高速公路已广泛应用ETC收费系统,这种系统是对过往车辆无需停车即能实现收费的电子系统。如图乙是某高速公路入口处的ETC通道示意图。现有一辆汽车以如图甲所示的速度匀速到达收费站,所用时间t0=0.5h,到达收费站时汽车在离收费岛s1=50m的ETC通道减速,经过t1=4s减速后进入ETC收费岛,然后以6m/s的速度匀速通过长为s2=36m的ETC收费岛,不计车长。求:
(1)汽车到达收费站前匀速行驶的路程;
(2)汽车通过ETC收费岛所用的时间t2;
(3)汽车从减速开始到离开ETC收费岛全过程的平均速度大小。
2023-2024学年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同盟学校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填空题(14分,每空1分)
1.(2分)如图甲所示,用刻度尺测得物体的长度为 1.40 cm。观察图乙可知,秒表的示数为 337.6 s。
【分析】(1)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解答】解:由图知:
(1)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物体左侧与2.00cm对齐,右侧与3.40cm刻度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3.40cm﹣2.00cm=1.40cm;
(2)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5”和“6”之间,偏向“6”一侧,分针指示的时间为5min,且秒针已经转过一周;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37.6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7.6s,即秒表的读数为5min+37.6s=5×60s+37.6s=337.6s。
故答案为:1.40;337.6。
【点评】初中物理学习了很多测量工具的使用,但没有特殊说明,只有刻度尺的读数要有估读值,其它只要读到准确值即可。
2.(2分)花样跳伞队员可以在空中完成漂亮的造型,以其中一名队员为参照物,则其他队员是 静止 的,以大地为参照物,他们是 运动 的(以上两空均选填“静止”或“运动”)。
【分析】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要先选择一个参照物,分析被研究物体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如果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没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花样跳伞队员在运动过程中,以其中一名队员为参照物,其他队员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其他队员是静止的;以大地为参照物,他们相对于大地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则他们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静止;运动。
【点评】本题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属于基础题。
3.(3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诗句:“忽闻水上琵琶声”,琵琶的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比空气 大 (选填“大”或“小”);“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弹琴之前“转轴”是为了改变弦的松紧程度,从而改变弦发声的 音调 ;“小弦切切如私语”是指声音的 响度 (以上两空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小。
【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声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音调指的是声音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3)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同时响度还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距离声源越近,响度越大。
【解答】解:声音的传播速度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而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比空气中快。
弹琴之前“转轴”是为了改变弦的松紧程度,使弦的振动频率不同,从而改变弦发声的音调;
“小弦切切如私语”是指声音的响度小。
故答案为:大;音调;响度。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对声音三个特性的区分,属于基础题。
4.(3分)小欣打开冰箱门,发现冷冻室的侧壁上有很多霜,这是水蒸气 凝华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的,这个过程中水蒸气 放出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当他拿起湿抹布去擦时,抹布却粘在了侧壁上,这是因为发生了 凝固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现象。
【分析】物体由气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华,凝华要放热;
物体由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固。
根据我们对于凝华和凝固的理解来作答。
【解答】解:冷冻室的侧壁上有很多霜,霜是固体,是由冰箱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物体由气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华;
水蒸气在凝华的过程中要放热;
湿抹布上还有很多的水分,擦冰箱侧壁时粘在了侧壁上,是因为湿抹布上的水分凝固为冰所导致的。
故答案为:凝华;放出;凝固。
【点评】分析物态变化现象时,主要看物体由什么状态变为了什么状态,从而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来判断;
物态变化知识是中考必考的一个知识点,需要掌握。
5.(2分)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会对照射到其上的光线产生 漫 反射。我国对高楼的玻璃幕墙等采取限制性法规,是因为玻璃幕墙会发生 镜面 反射,造成“光污染”。
【分析】(1)如果要看见不发光的物体,那这个物体反射的光线一定要进入我们的眼睛。题干中说人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那说明这个物体反射的光线能向四面八方传播。这说明在这个物体上发生了漫反射的原因。
(2)平行光射到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等反射面时,反射光线射向同一方向,会造成光污染。
【解答】解: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表面上发生了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的缘故。
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等表面光滑,这些作为反射面的时候,都属于镜面反射,太阳光射到上面,入射光线被反射,从同一方向射出,光线很强,照到物体上会给人们的生活工作等造成很大的不便,称为白亮污染或光污染。
故答案为:漫;镜面。
【点评】此题考查漫反射和镜面反射的实例,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多积累与物理相联系的现象,将物理与社会联系起来。
6.(2分)如图所示是黄昏时刻,水鸟在深度为1m的池塘上面飞行的美丽瞬间。若此时水鸟距水面2m,那么水中的“水鸟”距离水面 2 m;水鸟远离水面时,它的像 远离 (选填“靠近”或“远离”)水面。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解答】解:已知水鸟距水面2m,则水鸟的像到水面的距离也是2m;
由于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关于镜面对称,水鸟远离水面飞去时,水鸟到水面的距离变大,像距离水面的距离也变大,即它的像远离水面。
故答案为:2;远离。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和掌握,紧扣平面镜成像原理和成像特点去分析即可比较容易地做出解答。
二、选择题(16分,7-12题为单选题,13、14为双选题)
7.(2分)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下列估测接近实际的是( )
A.舒适的洗澡水温度为60℃
B.我们所用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50cm
C.一块橡皮从课桌上掉到地上大约要10s
D.小明上学步行的速度约为4km/h
【分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数据,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最后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A、舒适的洗澡水温度略高于人的正常体温37℃,约为40℃,故A错误;
B、我们所用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20cm,故B错误;
C、一块橡皮从课桌上掉到地上大约要0.4s,故C错误;
D、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在1.1m/s=1.1×3.6km/h≈4km/h左右,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对日常生活中的速度、质量、长度、温度等进行准确的估测,是要求初中学生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平时注意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多加思考,逐渐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8.(2分)在下列几种情况下,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歼击机在空中飞行 B.蜗牛在慢慢地爬行
C.水逐渐结成冰 D.火车在轨道上行驶
【分析】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结合选项中的描述可做出判断。
【解答】解:
A、歼击机在空中飞行,歼击机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属于机械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蜗牛慢慢爬行,蜗牛的位置发生变化,属于机械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水结成冰,水的位置并没有发生变化,水发生的是物态变化,不属于机械运动,故C符合题意;
D、行驶中的火车,火车的位置在发生变化,所以行驶中的火车属于机械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机械运动是指宏观的物体发生了物理位置的变化。
9.(2分)宋代诗人陈与义有诗“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诗中描述“云不动”时选取的参照物是( )
A.两岸 B.榆堤 C.天空 D.我和船
【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
【解答】解:从诗句“不知云与我俱东”可知,相对于两岸、榆堤和天空来说,诗人与云都是向东运动的,也就是说,二者的运动状态相同,相对静止;所以诗人以船为参照物看云时,会认为“卧看满天云不动”的效果,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通过古诗句考查同学们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10.(2分)如图所示的有关声现象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图中通过观察鼓面上的纸屑是否跳动可以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B.乙图中通过观察乒乓球被弹起的幅度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C.丙图中通过逐渐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可以探究“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
D.丁图中是“辽宁号”航母上的起飞引导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
【分析】(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2)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且声速与温度有关;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4)控制噪声从三方面着手: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解答】解:A、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甲图通过观察纸屑是否跳动可以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运用了转换法,故A正确;
B、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乙图通过观察乒乓球被弹起的幅度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故B正确;
C、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丙图通过逐渐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可以探究“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故C正确;
D、“辽宁号”航母上的起飞引导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目的是防止噪声进入耳朵,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此题综合性较强,考查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等知识;结合声音产生、传播的条件,区分好声音的三个特征,可解答此题。
11.(2分)如图所示,甲试管装酒精(酒精沸点为78℃),乙试管装水,同时放入盛水的大烧杯中,对大烧杯加热至使里面的水沸腾一段时间,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试管内的酒精和乙试管内的水都不沸腾
B.甲试管内的酒精和乙试管内的水同时沸腾
C.甲试管内的酒精先沸腾,乙试管内的水后沸腾
D.甲试管内的酒精会沸腾,乙试管内的水不沸腾
【分析】(1)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能继续从外界吸热;
(2)水的沸点高于酒精的沸点。
【解答】解:在大烧杯底部加热使烧杯内的水温度升高,由于水的沸点高于酒精的沸点,所以温度首先达到酒精的沸点,由于继续加热,所以甲试管内的酒精会沸腾;而乙试管内的水温度虽然能达到沸点,但不能继续从同温度的大烧杯里的水中吸热,所以试管内的水不能沸腾。
故选:D。
【点评】解决此题要结合沸腾的条件及沸腾的特点进行分析解答。
12.(2分)下列现象中与“海市蜃楼”原理相同的是( )
A.日晷上针的影子
B.皮影戏中的皮影
C.鸟巢在水中的倒影
D.筷子水面处弯折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界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解:海市蜃楼是光在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发生的折射现象。
A.日晷上针的影子利用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故A不符合题意;
B.皮影戏中的皮影利用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故B不符合题意;
C.鸟巢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故C不符合题意;
D.筷子水面处弯折是光的折射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与光有关的现象,平时要注意多观察,多思考,并用所学光学知识去解释观察到的光学现象,这能提高我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多选)13.(2分)甲、乙两同学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沿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两同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100m处相遇
C.前20s内,乙同学的平均速度较大
D.在0~10s内,乙同学的速度为10m/s
【分析】(1)在s﹣t图象中,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平行于横轴的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2)由图象可以看出两同学在0~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且在此时相遇。
(3)由图得出,前20s内甲、乙两同学的路程、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二人的平均速度,进而比较得出大小关系;
(4)由图得出,前10s内乙同学的路程、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乙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
A、由图象可知,甲同学的s﹣t图象是一条斜线,表示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乙同学0~10s做匀速直线运动、10s~20s静止,20s后又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由图象看出两同学在15s末相遇,且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都是100m,即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100m处相遇,故B正确;
C、前20s内,甲同学的速度v甲==≈6.7m/s,乙同学的速度v乙===5m/s,所以前20s内,甲同学的平均速度较大,故C错误;
D、由图象看出乙在0~10s内通过的路程为100m,所以,v乙===10m/s,故D正确。
故选:BD。
【点评】本题考查了由s﹣t图象比较物体的速度大小、判断两物体的位置关系等内容,由图象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找出物体的路程与所对应的时间,是解题的关键。
(多选)14.(2分)根据图中所给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是晶体、乙是非晶体
B.甲物质的熔点是232℃,乙物质的熔点是90℃
C.乙物质在15min﹣30min这段时间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D.甲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
【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就是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反映在熔化图象上:晶体的熔化图象有一水平线段,该水平线段对应的温度就是晶体的熔点;而非晶体的图象呈逐渐上升趋势,没有水平线段。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是固液共存状态的;物质吸收热量、内能增加,但温度保持不变。
【解答】解:A、甲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有温度不变的过程,即甲有一定的熔点,所以甲是晶体;乙从一开始就熔化,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乙没有熔点,所以乙是非晶体;故A正确;
B、分析图象可知,乙是非晶体,没有熔点,故B错误;
C、甲物质在15min﹣30min这段时间处于熔化状态,故甲物质在这段时间处于固液共存状态,乙物质没有固定的熔点,故C错误;
D、甲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故D正确。
故选:BC。
【点评】该题以图象的形式考查了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识图的关键是找出图象中的水平线段,凡有水平线段的,说明该物质在这一过程中,虽然吸热但温度不变,对应的温度是熔点。
三、画图题(4分,每题2分)
15.(2分)图中的两条光线是由同一点光源S发出经平面镜反射后形成的,请完成光路图并确定光源S的位置。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因知,像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故可作出两条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即为像点S′,再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作出发光点S,最后完成光路。
【解答】解:首先反向延长两条反射光线交于一点即像点S′,然后做出像点关于镜面的对称点S,然后完成光路。
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是利用平面镜成像的原因和特点找到发光点的,注意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16.(2分)如图所示,入射光线与水面成30°角斜射入水中,请画出大致的折射光线。
【分析】先过入射点作出法线,根据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当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画出折射光线。
【解答】解:过入射点O作垂直于水面的法线,根据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的水中画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折射规律作图,注意作图要规范。
四、实验探究题(19分)
17.(6分)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停表指针未超过一圈,每格1s)。
(1)该实验的原理是 v= 。
(2)实验中,应使斜面保持较 小 (填“大”或“小”)的坡度,以减小测量 时间 的误差。
(3)该次实验中,测得sBC长为 40.0 cm,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 0.16 m/s。
(4)对于该实验,马虎同学提出了下列三条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① (填写序号)。
①测AB段的平均速度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算出的速度值会偏小
②将小车拿到B点释放,测出小车从B到C点的时间,就是BC段运动时间
③AC段的平均速度等于AB段的平均速度与BC段的平均速度的和的一半
【分析】(1)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通过速度公式计算出平均速度;
(2)如果斜坡的坡度太大,小车运动会过快,运动时间过短,给计时带来不便;
(3)由图可读出长度,利用v=可以计算出平均速度;
(4)①测AB段的平均速度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使所测时间偏大,根据v=可知算出的速度值的变化情况;
②根据后半段路程速度的大小进行分析;
③AC段的平均速度等于AC段的路程与AC段的时间之比。
【解答】解:(1)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通过速度公式计算出平均速度,所以实验原理是v=;
(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便于测量时间,以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
(3)由图可知,测得sBC=40.0cm=0.4m;
小车通过全程的长度:sAC=80.0cm=0.8m,小车通过全程的时间为5s;
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v===0.16m/s;
(4)①测AB段的平均速度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使所测时间偏大,根据v=可知算出的速度值会偏小,故①正确;
②若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所测的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
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故②错误;
③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值,AC段的平均速度等于AC段的路程与AC段的时间之比,故③错误。
故选:①。
故答案为:(1)v=;(2)小;时间;(3)40.0;0.16;(4)①。
【点评】本题考查“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求出平均速度。
18.(6分)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观察水的沸腾。
(1)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图甲中的 B (选填“A”或“B”)。
(2)在水温升高到90℃后,小明每隔1分钟观察1次温度计的示数,记录在表中,直至水沸腾,如此持续8分钟后停止读数;在第7分钟小明忘记记录数据,此时的水温应为 99 ℃。
时间/分钟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0 92 94 96 98 99 99 99
(3)小明观察到: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形为图乙中图 C (选填“C”或“D”)。
(4)如果操作及实验器材均无问题,则分析图象可知:当地大气压 低于 (选填“低于”、“高于”或“等于”)1标准大气压。
(5)小明发现当水沸腾时,杯口附近出现大量“白气”,“白气”是杯中冒出的水蒸气遇冷 液化 (选填“汽化”或“液化”)形成的,该过程要 放热 (选填“吸热”或“放热”)。
【分析】(1)组装实验装置时,应先调整烧杯的位置,因为烧杯的位置需要根据酒精灯外焰的高度来确定;
(2)水沸腾时,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3)水沸腾后不断有水汽化为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
(4)水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低,沸点越低;
(5)生活中看到的白气都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液化过程需要放热。
【解答】解:(1)为了利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组装实验装置时,需要点燃酒精灯,观察火焰的外焰与铁圈的位置来调整铁圈B的高度;
(2)水沸腾时,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第5min时,水就沸腾了,且沸腾时温度为99℃,故第7min时,温度应为99℃;
(3)水沸腾后不断有水汽化为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所以C图正确;
(4)水的沸点为99℃,低于标准大气压下的100℃,故此时的大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5)烧杯中有“白气”冒出,是烧杯中的水蒸气上升时,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液化过程需要放热。
故答案为:(1)B;(2)99;(3)C;(4)低于;(5)液化;放热。
【点评】此题是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实验中主要考查了液体的沸腾特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19.(7分)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如下: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只完全相同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此时在白纸上记下蜡烛A和蜡烛B的位置。移动点燃的蜡烛,多做几次实验。
(1)实验过程中蜡烛B 不需要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
(2)为了便于观察,实验应该在 较暗 (选填“较亮”或“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3)为了得到更好的实验效果,现有厚度分别为6mm和2mm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2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选用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镜的目的是 便于观察像的位置 ;
(4)实验中若移开蜡烛B,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 不透过 玻璃板观察光屏(选填“透过”或“不透过”),看不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虚像 。(选填“虚像”或“实像”)
(5)实验过程中,若在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无法使蜡烛A的像与蜡烛B完全重合,你认为原因可能是 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
(6)多次实验的目的是: 寻找普遍规律,避免偶然性 。
【分析】(1)本实验的目的是确定像的位置,而若是点燃后方蜡烛则无法分辨像与后方蜡烛的真实火焰,影响实验效果;
(2)物体射出的光线对人眼刺激越强,人眼感觉物体越亮,物体经过平面镜反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的光线越多,人眼感到物体的像越亮。在比较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射出光都对眼睛有刺激,干扰人的视线
(3)从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这一角度去分析;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要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太清晰,但是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像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4)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实像可以在光屏上呈现,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5)当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时,所成的像在桌子的上方或下方,就不能使代替的蜡烛完全与像重合;
(6)探究规律实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寻找普遍规律,避免偶然性;
【解答】解:(1)如果点燃玻璃板后方的蜡烛B,平面镜则因为光太亮而几乎无法分清镜中的烛焰是像的烛焰还是对面B的烛焰,难以确定像的位置,从而对实验造成影响,所以实验过程中蜡烛B不需要点燃;
(2)物体射出的光线对人眼刺激越强,人眼感觉物体越亮,物体经过平面镜反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的光线越多,人眼感到物体的像越亮。在比较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射出光都对眼睛有刺激,干扰人的视线;
(3)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实验时用透明玻璃代替平面镜,在察到蜡烛的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另一侧的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4)不透过玻璃板,观察光屏是否有像呈现;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实像可以在光屏上呈现,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5)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6)探究规律实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寻找普遍规律,避免偶然性;
故答案为:(1)不需要;(2)较暗;(3)2;便于观察像的位置;(4)不透过;虚像;(5)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6)寻找普遍规律,避免偶然性。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操作相关问题,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五、综合计算题(17分)
20.(7分)国庆期间,小王一家自驾去秦岭游玩,在一段平直的路面上,爸爸开车正匀速远离一座高山,鸣笛3s后听到回声,若当时汽车行驶时的速度是24m/s。求:
(1)从鸣笛到听到回声,车行驶了多远?
(2)声音传播的路程是多少?
(3)听到回声时,车离高山多远?
【分析】(1)根据汽车的速度和时间计算从鸣笛到听到回声汽车行驶的路程;
(2)根据声速和时间计算回声经过的路程;
(3)由题知,汽车匀速远离高山,则听到回声时,车离高山的距离是回声经过的路程与汽车行驶路程之和的一半。
【解答】解:(1)从鸣笛到听到回声,车行驶的路程为:s车=v车t=24m/s×3s=72m;
(2)声音传播的路程是:s声=v声t=340m/s×3s=1020m;
(3)由题知,汽车匀速远离高山,则听到回声时,车离高山的距离为:
S=。
答:(1)—从鸣笛到听到回声,车行驶的路程为72m;
(2)声音传播的路程是1020m;
(3)听到回声时,车离高山的距离为546m。
【点评】本题考查了回声测距的应用,学生要熟练掌握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的运用。
21.(10分)高速公路已广泛应用ETC收费系统,这种系统是对过往车辆无需停车即能实现收费的电子系统。如图乙是某高速公路入口处的ETC通道示意图。现有一辆汽车以如图甲所示的速度匀速到达收费站,所用时间t0=0.5h,到达收费站时汽车在离收费岛s1=50m的ETC通道减速,经过t1=4s减速后进入ETC收费岛,然后以6m/s的速度匀速通过长为s2=36m的ETC收费岛,不计车长。求:
(1)汽车到达收费站前匀速行驶的路程;
(2)汽车通过ETC收费岛所用的时间t2;
(3)汽车从减速开始到离开ETC收费岛全过程的平均速度大小。
【分析】利用速度公式分析,要注意公式中各量的对应关系,不要张冠李戴。
【解答】解:(1)由图甲知汽车到达收费站前的速度v0=90km/h,
汽车到达收费站前匀速行驶的路程s0=v0t0=90km/h×0.5h=45km;
(2)汽车通过ETC收费岛所用的时间t2===6s;
(3)汽车从减速开始到离开ETC收费岛全过程的路程s=s1+s2=50m+36m=86m,
汽车从减速开始到离开ETC收费岛全过程的时间t=t1+t2=4s+6s=10s,
汽车从减速开始到离开ETC收费岛全过程的的速度v===8.6m/s。
答:(1)汽车到达收费站前匀速行驶的路程为45km;
(2)汽车通过ETC收费岛所用的时间为6s;
(3)汽车从减速开始到离开ETC收费岛全过程的平均速度为8.6m/s。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难度中等,由于题中出现数据较多,要注意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对应关系,不要代入错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3-2024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同盟学校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