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56分)本卷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遗迹,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制作各类工具 B.能够直立行走
C.已经学会使用火 D.采集植物果实
2.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是( )
A.神话 B.史书 C.传说 D.化石
3.如图所示反映了山顶洞人( )
A.懂得人工取火 B.有了审美观念
C.过着集体生活 D.掌握捕鱼本领
4.如图所示的遗存表明贾湖居民( )
A.已出现贫富分化 B.懂得了农业生产
C.最早栽培农作物 D.有原始宗教信仰
5.促使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
A.学会人工取火 B.能够建造房屋
C.原始农业的发展 D.制作和使用陶器
6.“神农氏教民播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反映了华夏文明的早期特征是( )
A.农耕文明 B.商业文明 C.宗教文明 D.游牧文明
7.他以治水造福于民而名扬天下,又以创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而名垂青史。“他”是( )
A.黄帝 B.禹 C.舜 D.启
8.夏启实施王位世袭的故事,虽然是权力的争斗,但是却在无形间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而产生了“国家”的雏形,成就了奴隶社会“家天下”的时代。据此可知,世袭制的出现( )
A.造成社会公平丧失 B.顺应历史的发展
C.开创地方行政模式 D.推动文明的出现
9.了解历史时序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如图所示年代尺中①对应的朝代是( )
A.春秋 B.战国 C.夏朝 D.秦朝
10.通过分封制度,“周人终于建立了一个拥有广袤领土的强大国家”,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地方。据此可知,分封制( )
A.强化了诸侯权力 B.扩大了统治范围
C.加速了西周灭亡 D.确立了君主专制
11.如图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览中的器物﹣﹣“利簋”图片,器内底铸铭文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此记载与《尚书 牧誓》及《逸周书 世俘》的记录相符。由此可知( )
A.文献与文物都不可相信
B.文物与文献可互相参证
C.文献记录更具有真实性
D.文物与文献同时代出现
12.如图表是汉字“鱼”字演变的简单历程,据此可知( )
甲骨文 周代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A.汉字是我国唯一的文字
B.汉字的演变由简到繁
C.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D.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
13.商周时期,工匠已准确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且能用不同的方法铸造不同用途的器具。这表明当时青铜器( )
A.生产规模宏大 B.制作工艺高超
C.象征权力大小 D.分布地域广泛
14.如图所示生产工具的出现( )
A.促进经济迅速发展 B.保证政权长治久安
C.逐渐活跃商业氛围 D.确立周王权力至上
15.如图是学习战国七雄时,小明同学制作的各国位置示意图,其中秦国的位置应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6.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这表述的是秦统一的( )
A.背景 B.过程 C.结果 D.意义
17.据图所示,秦统一后在地方上实行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皇帝制
18.如图所示的措施有利于秦朝( )
A.畅通政令 B.调配物资 C.抵御入侵 D.巩固统一
19.冯天瑜等在《中华文化史》中提到“中国封建社会文字狱迭兴,秦始皇实为始作俑者”,他这样说是因为秦始皇( )
A.焚书坑儒 B.统一文字 C.弘扬儒学 D.依法治国
20.历史事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不带任何功能性定位;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实的看法和态度。下列表述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
B.秦朝实行严刑苛法
C.连坐是指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要受到牵连
D.秦朝的暴政是其灭亡的主要原因
21.七(2)班同学们开展“图片配成语”活动,如图可搭配的成语是( )
A.退避三舍 B.围魏救赵 C.揭竿起义 D.破釜沉舟
22.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出现了一个繁荣的局面,史称( )
A.光武中兴 B.文景之治 C.贞观之治 D.大唐盛世
23.2021年考古发现,霸陵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与汉文帝遗诏中所说“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吻合。这印证了汉文帝( )
A.勤俭治国 B.勤于政事 C.善于用人 D.虚怀纳谏
24.如图所示的“经”是指( )
A.儒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道家思想
25.汉武帝在经济上采取了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等措施。此措施( )
A.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B.打击商人囤积行为
C.控制商品生产 D.稳定市面物价
26.史书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上从其计”的目的是( )
A.吸取秦亡教训 B.推行儒学教育
C.破格录用人才 D.削弱诸侯国力量
27.如表是王华同学制作的人物名片,“______”处应填入( )
姓名:____ 政治主张:“不在六艺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影响: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A.主父偃 B.董仲舒 C.商鞅 D.卫青
28.如图所示是汉代农具,以人或畜为动力,一人扶耧,可将开沟、播种、掩土三道工序一次完成。据此判断该工具主要是用来( )
A.插秧 B.播种 C.灌溉 D.收割
第II卷(非选择题44)本卷共4题,其中第29题8分,第30题12分,第31题12分,第32题12分,共44分。
29.(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春秋争霸(前770年﹣前476年)发生在奴隶社会瓦解时期,在王位衰落的同时,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几个大的诸侯之间,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教师用书
(1)根据材料,指出诸侯争霸的目的。(2分)
(2)小历同学认为“春秋争霸把人们带进了战乱,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6分)
3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都江堰水利系统从设计建造之初到近代时期的2200多年历程中,人类活动始终遵循“道法自然”的理念,形成了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水利系统,完美应用了“道法自然”的生态理念。
——摘编自颜文涛等《探索传统人类聚居的生态智慧》
(1)根据材料一,简述都江堰工程主持修建者和三个主体工程名称。(4分)
(2)根据材料二,简述都江堰水利系统遵循的理念。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都江堰工程的功能。(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都江堰工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精神。(4分)
3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先秦时期是中国传统道德教化产生的时代,是中国思想文化模式形成至为关键的时期。……在这样一个社会秩序混乱的局面之下,原来由官府垄断的专门之学逐渐散播于民间。各国君主希望得到以诸子为代表的道义力量支持,于是争相尊师礼贤。
——摘编自宋新雅《圣人之教——先秦儒家道德教化范式及其现代价值》
材料二:道家崇尚和谐的自然与人生;儒家主张用道德的力量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法家试图用法律强制构建一套合理的秩序;墨家宣扬和平友爱的理念,希望人人通过辛勤劳动获得幸福生活……殊途同归,天下和谐。这就是伟大的中华精神。
——摘编自赵世超、卫崇文《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运动》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传统道德教化产生的时期。归纳这一时期中国传统道德教化产生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思想学派及其主张。(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4分)
3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战国时期,新旧时代交替,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及在复杂的斗争中生存下去,各国都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变法。除了魏国李俚变法、秦国商鞅变法、韩国申不害改革、楚国吴起变法、齐国邹忌改革等变法活动外,赵武灵王还实施“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各国变法不同程度地实现富国强兵,推动了封建化进程。……战国初期,秦国“僻在雍州”,各诸侯强国都视秦为戎狄之邦,不让其参加会盟。在大国竞争中,秦国面对这种不利地位,不得不奋发图强,寻求变革。……秦孝公即位后,决心承继父亲革新图强,选拔人才,下令招贤,商鞅在其支持下,开始他一生最主要的活动——变法改革。最终,商鞅变法使秦国“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摘编自《史记 秦本纪》
(1)根据材料,指出支持商鞅变法的国君。(4分)
(2)阅读以上材料,任选以下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8分)
A.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国强兵。
B.改革促进社会发展。
C.先进人物推动社会进步。
2023-2024学年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56分)本卷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解答】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故选:C。
2.【解答】远古时代的化石可以通过考古发掘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况,是研究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
故选:D。
3.【解答】山顶洞人使用的装饰品反映山顶洞人有了审美观念,懂得爱美。故B符合题意;图片说明山顶洞人有了审美观念,不能说明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过着集体生活、掌握捕鱼本领,排除ACD。
故选:B。
4.【解答】贾湖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表明贾湖居民懂得了农业生产,会种植水稻。故C符合题意;图片不能说明贾湖居民已出现贫富分化、最早栽培农作物、有原始宗教信仰,排除ACD。
故选:B。
5.【解答】根据所学可知,促使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原始农业的发展,河姆渡居民最早种植水稻,半坡居民最早种植粟。故C符合题意;促使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原始农业的发展,不是学会人工取火、能够建造房屋、制作和使用陶器,排除ABD。
故选:C。
6.【解答】相传炎帝教人农耕,是中华原始农业的创始人,因此号称“神农氏”。黄帝教民养蚕缫丝,所以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农耕文明,故A正确;
故选:A。
7.【解答】相传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故选:B。
8.【解答】A.“公天下”变成“家天下”体现的是血缘和政治的联系,不能说明社会公平的丧失,排除A项。
B.本题考查世袭制。从材料中世袭制的出现“在无形间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成就了奴隶社会‘家天下’的时代”可见,世袭制的出现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中发挥过积极作用,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B项正确。
C.世袭制属于王位更替制度,不属于地方行政模式,排除C项。
D.世袭制推动文明的发展,不是出现,排除D项。
故选:B。
9.【解答】A.春秋时期指的是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B.战国时期指的是公元前476年至公元前22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C.结合所学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结束部落联盟局面,建立夏王朝,故①对应的朝代是夏朝,故C项正确;
D.秦朝是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C。
10.【解答】据题干“通过分封制度……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地方”可知,分封制扩大了统治范围。
故选:B。
11.【解答】据“器内底铸铭文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此记载与《尚书 牧誓》及《逸周书 世俘》的记录相符”可知,文物与文献可互相参证。文物与文献都是历史考证的重要途径。
故选:B。
12.【解答】由汉字“鱼”字演变的简单历程可以看出,汉字的演变由繁到简,并且前后字形有密切联系,一脉相承。ABD说法错误。
故选:C。
13.【解答】由材料“商周时期,工匠已准确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且能用不同的方法铸造不同用途的器具”可知,这主要表明了当时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B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涉及青铜器的生产规模、分布地域及其象征意义,排除ACD三项。
故选:B。
14.【解答】A.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出现及推广,有利于深耕细作,促进经济迅速发展,A符合题意。
B.材料体现不出政权长治久安,排除B。
C.材料反映的农具对农业产生影响,不能反映逐渐活跃商业氛围,排除C。
D.春秋末期出现铁制农具,这时期周王室衰微,排除D。
故选:A。
15.【解答】战国位置按口诀记:东南西北到中间,齐楚秦燕赵魏韩。秦国的位置应是D。
故选:D。
16.【解答】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始皇的功绩是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了大一统的封建集权制度。故这表述的是秦统一的结果,C符合题意;背景、过程和意义不符合题意,排除ABD。
故选:C。
17.【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秦朝实行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组织。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故C符合题意;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排除A;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首领的推选方式,排除B;秦朝的皇帝制是中央制度,排除D。
故选:C。
18.【解答】根据图片可知,题干图片反映的是统一文字和统一货币;战国时,七国的文字书写各异。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交流与发展。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这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故这些措施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故D符合题意;统一货币与国家政令的通行不符,排除A;统一文字与地方物资的调配不符,排除B;秦朝修筑秦长城抵御了匈奴的入侵,与统一文字和统一货币不符,排除C。
故选:D。
19.【解答】A.秦始皇焚书坑儒,钳制思想,摧残了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字狱的一种形势,A符合题意。
B.统一文字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排除B。
C.秦始皇坑儒,不提倡儒学,排除C。
D.材料体现不出依法治国,排除D。
故选:A。
20.【解答】历史事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不带任何功能性定位;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实的看法和态度。题干选项中ABC项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事实;D项是对秦朝的暴政的看法,属于历史观点,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21.【解答】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C项正确;退避三舍与晋楚争霸的城濮之战有关,排除A项;围魏救赵发生在战国时期,又称桂陵之战,排除B项;破釜沉舟与巨鹿之战有关,排除D项。
故选:C。
22.【解答】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故选:B。
23.【解答】题干现象说明汉文帝提倡勤俭治国。汉文帝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汉文帝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
故选:A。
24.【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讲经图,这里的“经”是指儒家经典著作,包括《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故A符合题意;汉代的“经”是儒家经典,不是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排除BCD。
故选:A。
25.【解答】结合所学可知,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基础。故A符合题意;打击商人囤积行为、控制商品生产和稳定市面物价与题意不符,排除BCD。
故选:A。
26.【解答】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推“私恩”,把王国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皇帝封这些子弟为侯,新封的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原来的王国被分成许多小侯国,实力大减弱,无力和中央抗衡,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自然对皇帝感恩戴德。汉武帝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国势力。
故选:D。
27.【解答】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加强思想统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故B符合题意;主父偃建议汉武帝实行的推恩令,属于政治方面的措施,排除A;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排除C;卫青是汉武帝时北击匈奴的主要将领,是巩固大一统的军事措施,排除D。
故选:B。
28.【解答】据“汉代农具,以人或畜为动力,一人扶耧,可将开沟、播种、掩土三道工序一次完成”及图片可知,该工具是耧车,主要是用来播种,大大加快了播种的速度。B正确;耧车是新型播种工具,不是用来插秧的,排除A;耧车是新型播种工具,不是用来灌溉的,排除C;耧车是新型播种工具,不是用来收割的,排除D。
故选:B。
第II卷(非选择题44)本卷共4题,其中第29题8分,第30题12分,第31题12分,第32题12分,共44分。
29.【解答】(1)根据材料“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几个大的诸侯之间,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可知,诸侯争霸的目的是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
(2)小历同学认为“春秋争霸把人们带进了战乱,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由是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故答案为:
(1)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
(2)不同意;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30.【解答】(1)根据材料一“都江堰示意图”及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根据材料一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主体工程是飞沙堰、宝瓶口、鱼嘴。
(2)根据材料“都江堰水利系统从设计建造之初到近代时期的2200多年历程中,人类活动始终遵循‘道法自然’的理念,形成了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水利系统,完美应用了‘道法自然’的生态理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水利系统遵循的理念是道法自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都江堰工程的功能是灌溉、防洪、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可知,都江堰工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因地制宜、科学创新的精神。
故答案为:
(1)修建者:李冰;主体工程:飞沙堰、宝瓶口、鱼嘴。
(2)理念:道法自然;功能:灌溉、防洪、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3)古代中国人民因地制宜、科学创新的精神。
31.【解答】(1)根据材料“先秦时期是中国传统道德教化产生的时代,是中国思想文化模式形成至为关键的时期。”可知,中国传统道德教化产生于先秦时期。根据材料“在这样一个社会秩序混乱的局面之下,原来由官府垄断的专门之学逐渐散播于民间。各国君主希望得到以诸子为代表的道义力量支持,于是争相尊师礼贤。”及所学可知,社会动荡,统治秩序遭到破坏;私学教育的兴起及发展;统治者维护秩序的需要;诸子百家提出了不同的主张。
(2)根据材料“道家崇尚和谐的自然与人生;儒家主张用道德的力量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法家试图用法律强制构建一套合理的秩序;墨家宣扬和平友爱的理念,希望人人通过辛勤劳动获得幸福生活……殊途同归,天下和谐。这就是伟大的中华精神。”及所学可知,题干描述了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是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孟子继承、发展儒家学说,其思想内容包括:①人性本善;②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③将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
(3)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中国传统文化仍然具有我们继承学习的优秀内容,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故答案为:
(1)先秦时期。原因:社会动荡,统治秩序遭到破坏;私学教育的兴起及发展;统治者维护秩序的需要;诸子百家提出了不同的主张。
(2)儒家。“仁”的学说;“仁者爱人”“为政以德”;人性本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仁政”学说。
(3)中国传统文化仍然具有我们继承学习的优秀内容,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32.【解答】(1)国君:依据材料“秦孝公即位后,决心承继父亲革新图强,选拔人才,下令招贤,商鞅在其支持下,开始他一生最主要的活动——变法改革”可知,商鞅在秦国国君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富国强兵的变法。
(2)依据题干要求,在ABC三个观点中任意选择一个观点解答。如选择A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国强兵。依据材料“商鞅变法使秦国‘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并结合商鞅变法及其内容和意义可知,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国君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富国强兵的变法。商鞅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这一系列措施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秦国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从一个西部边陲弱国一跃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成效最大、最为成功的一次变法,实现了秦国的富国强兵。
故答案为:
(1)秦孝公。
(2)示例:观点:A.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国强兵。
论述: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国君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富国强兵的变法。商鞅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这一系列措施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秦国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从一个西部边陲弱国一跃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成效最大、最为成功的一次变法,实现了秦国的富国强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2023-2024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