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市2023年秋季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七年级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你将该选项代号涂在答题卡的对应题号下,每小题2分,共28分)
1. 我国拥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是旧石器时代遗址,填补了元谋人与北京人之间的空隙。该遗址属于我国( )
A. 百万年人类史范畴 B. 一万年文化史范畴
C. 五千多年文明史范畴 D. 原始农耕时代范畴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该遗址填补了元谋人与北京人之间的空隙,所以距今约百万年左右,属于我国百万年人类史范畴,A项正确;该遗址时代位于北京人之前,不可能属于一万年文化史范畴,排除B项;该遗址时代位于北京人之前,不可能属于五千多年文明史范畴,排除C项;距今 约7000多年,我国南方地区的原始农耕文化开始兴起,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文明的地区之一,与题干材料“旧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百万年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参观河姆渡遗址时说,河姆渡先民开拓了人类稻作文明史,表明浙江余姚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这反映了( )
A.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B. 手工业成为当时主要的生产部门
C. 河姆渡居民开始饲养家禽家畜 D. 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起源地之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河姆渡先民开拓了人类稻作文明史,表明浙江余姚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居民属于长江流域的居民,题干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起源地之一,D项正确;河姆渡居民不是黄河流域居民,排除A项;手工业没有成为当时主要的生产部门,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河姆渡居民开始饲养家禽家畜,排除C项。故选D项。
3.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以下材料可作为我国原始手工业发展证据的是( )
A. 北京人制作的石器 B. 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C. 农耕生活想象图 D. 曲辕犁模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是彩陶,最著名的代表是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反映了当时手工业发展的水平,B项正确;北京人会用石块、兽骨和鹿角等制作工具,采用各种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石器,手工业还没有出现,排除A项;想象图不能作为证据,排除C项;曲辕犁反映的是唐朝农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4. 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出现的华夏族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其首领被后人尊奉为“人文初祖”的是( )
A. 黄帝和蚩尤 B. 炎帝和蚩尤 C. 黄帝和炎帝 D. 尧、舜、禹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根据远古传说,黄帝和炎帝是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的杰出部落联盟首领,他们联合起来,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部落,此后他们的部落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今天华夏族的前身,因此被后人尊奉为“人文始祖”,中国人也以炎黄子孙自居,C项正确;蚩尤是炎帝、黄帝联合起来在涿鹿之战中打败的部落首领,排除AB项;尧、舜、禹是炎帝、黄帝之后根据禅让制产生的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排除D项。故选C项。
5. 西周初期,周王朝为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以保证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确立的社会等级制度是(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科举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西周初期,周王朝为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以保证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为了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以保证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而实行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这种制度是分封制,B项正确;禅让制是远古部落首领的推选制度,排除A项;郡县制是秦朝以来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C项;科举制是隋唐以来的人才选拔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6. 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精神文明的表现是甲骨文的应用,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则是( )
A. 磨制石器 B. 青铜铸造 C. 彩色陶器 D. 瓷器烧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商、西周时期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是青铜铸造业的发达,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被誉为青铜时代,B项正确;磨制石器是在原始社会时期,排除A项;彩陶艺术、瓷器烧制都不是夏商周三代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排除CD项。故选B项。
7. 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B. 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
C. 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 D. 新政治经济秩序确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后期铁农具、牛耕出现,促进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因此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新兴地主的崛起,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排除B项;新政治经济秩序确立,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8. 丹江口市正在开展守水护水行动,古代劳动人民就已经知道水的重要性。下列人物中,对水利做出重大贡献的有( )
①禹 ②齐桓公 ③李冰 ④秦始皇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①禹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治水有功;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③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①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②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②不符合题意,AD项都包含②,排除AD项;④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故选C项。
9. 中国文明社会经过长期的沉积和发酵,到战国时期出现了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造就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其中“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是指( )
A. 诸侯争霸 B. 私学兴起 C. 变法改革 D. 百家争鸣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出现了众多学派,他们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是中国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造就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D项正确;诸侯争霸是政治领域活动,排除A项;“私学兴起”是“思想大爆炸”的背景,不是其表现,排除B项,变法改革属于政治方面,不属于思想方面,排除C项。故选D项。
10. 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观察《战国形势图》,你从中可以获取哪一重要的历史信息?( )
A. 北方各国修长城主要是为了抵御秦国攻击袭扰
B. 战国七雄的名称、战国时期重要战役的地点和战役的结果
C. 战国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是秦国
D. 战国七雄中位置居南和靠东的分别是楚国和齐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战国形势图》可知,战国七雄指的是齐楚秦燕赵魏韩,巧记其具体方位的口诀为东南西北到中央。最靠东和最靠南的诸侯国齐国和楚国,D项正确;各国修筑长城是为了防御北方的匈奴,排除A项;地图体现不出战役的结果,排除B项;地图无法体现出秦国是否是最强大的诸侯国,排除C项。故选D项。
11.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 修建了秦始皇陵 B. 修建了万里长城
C. 统一了文字 D. 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据材料“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并结合所学可知,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D项正确;A项属于秦朝时期的土木工程,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修建了万里长城也是秦朝时期的巨大工程建筑,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统一文字”是秦朝时期巩固统一的文化措施,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2.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 )
A. 陈胜吴广起义 B. 黄巾起义 C. 黄巢起义 D. 李自成起义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A项正确;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排除B项;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排除C项;李自成起义发生在明朝,排除D项。故选A项。
13. 下图是某同学整理“秦统一中国”的资料卡片,其中“ ”处是( )
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是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A. 公元前230、咸阳 B. 公元前221、咸阳
C. 公元前221、长安 D. 公元前207、长安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是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B项正确;公元前221年(而不是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排除A项;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而不是长安),排除C项;公元前207是秦朝灭亡的时间,秦统一于前221年,定都咸阳而不是长安,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4. 《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懂。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针对这种状况,汉初的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
A. 严刑峻法 B. 休养生息 C. 盐铁官营 D. 重文轻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民失作业,而大饥懂。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依据所学可知,西汉建立之初,社会十分贫困,如何恢复和发展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是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任务。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主要措施有注重农业生产发展,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提倡节俭,废除一些严刑峻法等,到文帝景帝时期,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的“文景之治”局面,B项正确;汉初统治者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排除A项;盐铁专卖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经济政策,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重文轻武是宋朝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15. 观察下列两幅图片,探究下列问题。
(1)图一和图二分别是我国哪一原始居民的房屋?
(2)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的住房是图一还是图二 为什么要这样建造
(3)长江流域原始居民的住房是图一还是图二 房屋的名称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建造
(4)根据以上问题,思考一下,建造房屋样式不同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案】15. 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
16. 图一;北方冬季寒冷、干燥,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可以防寒、保暖。
17. 图二,干栏式建筑;南方气候潮湿、炎热。干栏式建筑有利于通风、防潮。
18. 气候环境
【解析】
小问1详解】
居民:由图示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和图二的房屋建筑名称分别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和干栏式房屋,它们分别是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
【小问2详解】
房屋:由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他们居住于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即图一;
原因:北方冬季寒冷、干燥,这种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可以较好的防寒、保暖。
小问3详解】
房屋:由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7 000年的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他们居住于干栏式房屋,即图二;
原因:南方地区潮湿、温热,干栏式房屋既能通风防潮,又可以防蛇虫之害
【小问4详解】
依据:综合上述材料,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房屋特点都能够很好的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所以建造房屋样式不同的主要依据是气候环境。
16. 秦国是战国七雄之一,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二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材料三
材料四 秦朝时,农民每年要将收成的2/3以上文给国家。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被征发去打仗、服劳役的有二三百万,连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许多服役的人活活累死……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材料中商君的支持者是谁?
(2)材料二中的“秦王”是指谁?他最大的功绩是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___________(写出朝代名称)。写出他确立一整套的政治制度名称。
(3)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秦朝在哪两个方面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
(4)据材料四概述导致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16. 事件:商鞅变法。推行改革:不畏强权,敢于同旧势力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支持者:秦孝公。
17. “秦王”:嬴政。朝代:秦朝。名称:中央集权制度。
18. 措施: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19. 原因:秦朝赋税沉重、徭役繁重。
【解析】
【小问1详解】
事件:依据材料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推行改革:依据材料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可知,商鞅在推行改革过程中,不畏强权,敢于同旧势力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支持者: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要求变革社会制度,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支持商鞅进行变法。
【小问2详解】
“秦王”:依据材料二“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和所学知识可知,秦王指秦始皇嬴政。朝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嬴政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名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实现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小问3详解】
措施:根据材料三图片信息和所学可知,秦朝在文化方面巩固统一的措施是统一文字,在经济方面巩固统一的措施是统一货币。
【小问4详解】
原因:依据材料四“秦朝时,农民每年要将收成的2/3以上文给国家。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被征发去打仗、服劳役的有二三百万,连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许多服役的人活活累死”可知,秦朝赋税沉重,徭役、兵役繁重,导致社会矛盾尖锐,所以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
17. 初一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们针对“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展开了充分的探究。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相关探究问题。
材料一
实物名字 实物照片 实物解释
司母戊鼎 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
铁农具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大多数在木器上套一层铁制的锋刃。在湖南、河南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
材料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材料三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②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
材料四 建于公元前3世纪,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的都江堰,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功效。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都江堰的评价
(1)小张同学收集的实物史料,结合实物介绍,你认为考古发现能证明什么?
①司母戊鼎考古发现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甲骨文考古发现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铁制农具考古发现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家学派的思想 该学派在政治上的主张是什么?
(3)材料三这些名言分别是谁说的?概括他们两人思想的共同之处
(4)阅读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100字左右)
【答案】(1) ①. 司母戊鼎考古发现,证明了商朝时期的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分工细致能够造出大型器物。 ②. 甲骨文考古发现证明了商朝文字已经出现。 ③. 铁制农具的考古发现,证明了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经出现。
(2)道家 “无为而治”
(3)孔子孟子都主张“仁”
(4)例:观点:都江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论述:都江堰的修建,充分利用了地势和河道,变害为利,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是我国先人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一个典范。两千多年以来,都江堰一直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论:综上所述,都江堰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解析】
【小问1详解】
证明:由材料“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可知,司母戊鼎考古发现,证明了商朝时期的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分工细致还能够造出大型器物;由材料“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可知,甲骨文考古发现证明了,商朝已经出现文字;由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可知,铁制农具的考古发现,证明了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经出现。
【小问2详解】
学派:由材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并结合所学可知,内容出自老子的《道德经》,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该学派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小问3详解】
人物: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剥削人民,“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共同:孔子和孟子都主张“仁”。
【小问4详解】
由材料“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功效。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可以提炼观点:都江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结合都江堰充分利益地理条件修建,以及都江堰的修建起到的作用和影响加以论述,最后得出都江堰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的结论。如:观点:都江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论述:都江堰的修建,充分利用了地势和河道,变害为利,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是我国先人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一个典范。两千多年以来,都江堰一直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论:综上所述,都江堰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丹江口市2023年秋季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七年级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你将该选项代号涂在答题卡的对应题号下,每小题2分,共28分)
1. 我国拥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是旧石器时代遗址,填补了元谋人与北京人之间的空隙。该遗址属于我国( )
A. 百万年人类史范畴 B. 一万年文化史范畴
C. 五千多年文明史范畴 D. 原始农耕时代范畴
2.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参观河姆渡遗址时说,河姆渡先民开拓了人类稻作文明史,表明浙江余姚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这反映了( )
A.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B. 手工业成为当时主要的生产部门
C. 河姆渡居民开始饲养家禽家畜 D. 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起源地之一
3.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以下材料可作为我国原始手工业发展证据的是( )
A. 北京人制作的石器 B. 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C. 农耕生活想象图 D. 曲辕犁模型
4. 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出现的华夏族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其首领被后人尊奉为“人文初祖”的是( )
A. 黄帝和蚩尤 B. 炎帝和蚩尤 C. 黄帝和炎帝 D. 尧、舜、禹
5. 西周初期,周王朝为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以保证对地方控制,扩大统治范围,确立的社会等级制度是(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科举制
6. 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精神文明的表现是甲骨文的应用,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则是( )
A 磨制石器 B. 青铜铸造 C. 彩色陶器 D. 瓷器烧制
7. 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B. 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
C. 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 D. 新政治经济秩序确立
8. 丹江口市正在开展守水护水行动,古代劳动人民就已经知道水的重要性。下列人物中,对水利做出重大贡献的有( )
①禹 ②齐桓公 ③李冰 ④秦始皇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③
9. 中国文明社会经过长期的沉积和发酵,到战国时期出现了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造就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其中“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是指( )
A 诸侯争霸 B. 私学兴起 C. 变法改革 D. 百家争鸣
10. 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观察《战国形势图》,你从中可以获取哪一重要的历史信息?( )
A. 北方各国修长城主要是为了抵御秦国攻击袭扰
B. 战国七雄的名称、战国时期重要战役的地点和战役的结果
C. 战国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是秦国
D. 战国七雄中位置居南和靠东的分别是楚国和齐国
11.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 修建了秦始皇陵 B. 修建了万里长城
C. 统一了文字 D. 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12.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 )
A. 陈胜吴广起义 B. 黄巾起义 C. 黄巢起义 D. 李自成起义
13. 下图是某同学整理“秦统一中国”的资料卡片,其中“ ”处是( )
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是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A. 公元前230、咸阳 B. 公元前221、咸阳
C 公元前221、长安 D. 公元前207、长安
14. 《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懂。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针对这种状况,汉初的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
A. 严刑峻法 B. 休养生息 C. 盐铁官营 D. 重文轻武
二、非选择题
15. 观察下列两幅图片,探究下列问题。
(1)图一和图二分别是我国哪一原始居民的房屋?
(2)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的住房是图一还是图二 为什么要这样建造
(3)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的住房是图一还是图二 房屋的名称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建造
(4)根据以上问题,思考一下,建造房屋样式不同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16. 秦国是战国七雄之一,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二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材料三
材料四 秦朝时,农民每年要将收成的2/3以上文给国家。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被征发去打仗、服劳役的有二三百万,连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许多服役的人活活累死……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材料中商君的支持者是谁?
(2)材料二中的“秦王”是指谁?他最大的功绩是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___________(写出朝代名称)。写出他确立一整套的政治制度名称。
(3)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秦朝在哪两个方面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
(4)据材料四概述导致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7. 初一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们针对“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展开了充分的探究。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相关探究问题。
材料一
实物名字 实物照片 实物解释
司母戊鼎 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
铁农具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大多数在木器上套一层铁制的锋刃。在湖南、河南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
材料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材料三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②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
材料四 建于公元前3世纪,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的都江堰,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功效。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都江堰的评价
(1)小张同学收集的实物史料,结合实物介绍,你认为考古发现能证明什么?
①司母戊鼎考古发现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甲骨文考古发现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铁制农具考古发现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家学派的思想 该学派在政治上的主张是什么?
(3)材料三的这些名言分别是谁说的?概括他们两人思想的共同之处
(4)阅读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100字左右)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2023-2024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