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城厢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纲要(上)
一、选择题:本部分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答案的序号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1.考古发现,良渚古城周边存在大规模水利系统,河道、灌水孔排水槽,规划有致;存在众多宽大田埂纵横交错,蔓延近8万平方米:在古城核心莫角山南侧还发现了20万千克的稻谷堆积。这表明当时该地区( )
A.精耕细作农业特征已出现 B.阶级分化已经日益明显
C.早期国家形态的初步显现 D.农耕生产内部分工细化
2.东汉史学家班固在其《汉书》中品评历史人物时,把防民之口的周厉王、丧身辱国的周幽王、父狱君的周平王列“下下愚人”,而把素有“暴君”之称的秦始皇列为“中下”之人。这说明班固在治史中( )
A.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B.淡化了帝王的神秘色彩
C.评判历史人物侧重道德品格 D.揭露了专制制度的弊病
3.先秦文献载远古之时“民神不杂”,到少昊氏之时人人祭祀,导致“民神杂糅”,引发灾祸。颛顼即位后,设专职人员分管天事,促使民神异业,各司其序,从而改变了原始祭祀的泛滥。这一变化可以用于佐证在“万邦”时代( )
A.官僚系统业已初步形成 B.阶级分化促成神权垄断
C.生产发展削弱宗教权威 D.贵族政治取代原始民主
4.周代对国君的亲属关系作出诸多限制,要求国君的族人与兄弟不能以亲情之原则对待国君。此外,周代还强调“不以家事辞王事,以王事辞家事”。上述观念说明当时
A.注重维护公共政治秩序 B.宗法分封体制受到冲击
C.社会等级意识深入人心 D.儒家伦理观念影响深远
5.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对下图所体现的制度解读最合理的是( )
上图:甲骨文中的“田”字
A.农业使用青铜工具为主 B.手工业的分工细密、货币流通广泛
C.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D.有专门掌管奴隶和牲畜买卖的官吏:
6.战国时代出现“以邻为壑”“东周欲为稍,西周不敢水”的现象,导致”乱莫大于无天子”“天下定于一”的呼声日益高涨。这体现了( )
A.民族凝聚力增强 B.统一成为历史趋势
C.宗法制遭到破坏 D.秦朝建立的合法性
7.战国时期货币普遍使用,种类增多,《管子·地数篇》说:“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在现实生活中黄金、铜币、粟的比价已形成一定的比例。这说明( )
A.商品交换得到发展 B.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C.重农抑商政策出现 D.货币开始走向统一
8.先秦时期实行井田制,商鞅变法时曾采取“决裂阡陌,教民耕战”的措施。此举直接意图是( )
A.提升官吏素质 B.修造战斗装备 C.鼓励积极垦耕 D.抑制工商行业
9.春秋时期,养士之风没有得到大力提倡;战国时期,“天下诸侯方欲力争,竞招英雄以自辅翼”。这一变化的产生( )
A.反映了分封制度在逐渐瓦解 B.促进了人才流动和社会进步
C.说明军功爵制使得英雄辈出 D.体现了社会秩序的动荡不安
10.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诸子百家”之间互相诘难、批驳。各家在本质上“争”的是( )
A.国家治理的方略 B.国家最高统治权
C.国家统一的方式 D.单纯的学术问题
11.秦朝实行郡县制,推行“焚书坑儒”;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采用“黄老之学”;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采纳“独尊儒术”。材料表明秦朝至西汉中期(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B.封建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
C.封建的专制集权统治持续强化 D.中华文明的版图初步奠定
12.公元前126年十月癸酉这一天,汉河间献王诸多成年儿子同时被封为列侯(如下表),列侯所辖土地在原河间国故地。结合所学推知,他们被分封主要是因为( )
侯国名称 列侯姓名 在位时间 侯国名称 列侯姓名 在位时间
旁光侯 刘殷 前126—前117 参户节侯 刘免 前126—前80
距阳宪侯 刘匄(gai) 前126—前112 州乡节侯 刘禁 前126—前115
蒌节侯 刘退 前126—前110 平城侯 刘礼 前126—前120
阿武戴侯 刘豫 前126—前102 广侯 刘顺 前126—前112
蓋(ge)胥侯 刘让 前126—前112
A.汉高祖分封同姓诸侯王 B.汉景帝削减诸侯王封地
C.汉武帝实施“推恩令” D.汉武帝推行郡国并行制
13.《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这在关于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B.儒家思想在东汉地位显著提升
C.豪强势力影响了国家政权发展 D.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
14.甘肃武威的东汉早期墓葬中,出土了与内科、外科、妇科等相关的医学处方书籍。其中记载了三十余例处方、药物近百种,以及病状、投药方法、服药时间、禁忌等。这说明东汉早期( )
A.已建立较完整的医疗体系 B.政府重视公共卫生与疫病防治
C.中医学理论基础得以奠定 D.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经验较丰富
15.晋武帝晚年,为防止贵族、豪绅势力威胁到皇权,大封皇子为王,设法提高皇子的地位,并赋予其“统方州军事”的权力,还有意安排汝南王司马亮辅政。这些措施( )
A.缓和了民族矛盾 B.维系了西晋统治
C.阻碍了郡县制推行 D.旨在加强君主权威
16.东晋时期,司马皇族与世家大族(如琅琊王氏)建立起“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关系,“共”天下是这一时期的主流,“争”天下只是个别的特殊现象,且为整个门阀集团所不容。强大的门阀势力,成为支撑这个政权的重要柱石。这表明当时门阀政治( )
A.阻碍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激化了士族之间的矛盾
C.推动了社会的长治久安 D.客观上维护了统治秩序
17.十六国时期,大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自称“大禹之后”,北魏建立者鲜卑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裔”,建立北周的鲜卑宇文氏则称“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他们此举的用意是( )
A.学习汉晋王朝的制度文明 B.追求民族政权的合法正统
C.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 D.打破夷夏之辨的思想壁垒
18.晚唐诗人皮日休赋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作者认为隋炀帝( )
A.大兴土木穷奢极欲 B.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C.轻徭薄赋戒奢从简 D.不恤民情功过参半
19.唐代的商人中既有贩卖各种物品的大小行商,也有经营邸店、客舍、行铺、车坊的坐贾,资财雄厚的大富商虽然人数不多,但却是各地市场贸易的主宰人物。这反映了唐代( )
A.商业发展经营方式多样 B.商人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C.商业经营环境异常艰难 D.市场管理由富商垄断把持
20.唐朝时,西州(今吐鲁番)是诸国人唐的桥头堡,是兴胡麇集之所,当地汉字与多种民族语言文字并存,如吐鲁番古城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汉字文书和相当数量的藏文、回鹘文、梵文、中古波斯语、叙利亚语等非汉字文献。这从侧面反映出唐代( )
A.国家版图已基本奠定 B.中原文化受到了推崇
C.边疆内地治理一体化 D.陆上丝绸之路的影响
21.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唐代宗即着手重建国子监,并颁布诏书称:“其诸道节度、观察、都防御等使,朕之腹心,久镇方面,眷其子弟……恐干戈之后,学校尚微,僻居远方,无所咨禀,负经来学,宜集京师”。虽天灾、战乱不止,唐政府仍给予国子监大量财政支持。唐代宗这一举措( )
A.旨在利用儒学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B.体现了政府恢复教育的强烈愿望
C.适应了中央集权强化的现实需要 D.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基础不断扩大
22.“东汉之衰,宦官最名骄横。然皆假(借)人主之权,依凭城社(皇帝),以浊乱天下,未有能劫胁天子如制婴儿,废置在手,东西出其意,使天子畏之若乘虎狼而挟蛇虺(hui毒蛇),如唐世者也。所以然者非他,汉不握兵,唐握兵故也。”与汉末相比唐后期( )
A.宦官已经手握重兵 B.皇帝更加倚重宦官
C.皇帝年幼大权旁落 D.宦官控制藩镇兵权
23.在朝代更迭之际,往往会有一些士人对新生政权采取敌视态度,然而一旦看到科举复兴,看到了只要寒窗苦读,他们仍然可以金榜题名,大展宏图,由布衣而将相,这些人便沉浸在对“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不懈追求之中。这说明科举制( )
A.能够调和新旧政权之间的矛盾 B.选拔人才的标准发生变化
C.旨在消除士人对新政权的敌视 D.有利于维护新生政权稳定
24.与秦汉不同,唐代宰相是一个集体,三省的首长均为宰相,其他官员也可由皇帝指派参决大政。这反映了( )
A.中央权力加强 B.宰相制度相对完善
C.相权趋于弱化 D.唐代官僚机构膨胀
25.印度原始佛教追求涅槃,主张修行实践,不拜偶像。魏晋至隋唐期间,佛教杂糅了宗法观念和儒家思想的轮回学说变成了天理轮回、报应不爽的理论。对涅槃超脱的追求变成了对来世幸福的追求,修行实践变成了布施求福。这种变化说明( )
A.封建礼教观念受到冲击 B.隋唐统治者重视佛教
C.佛教呈现出本土化趋势 D.佛教遭受毁灭性打击
26.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上表,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
楷体汉字 执 王 臣 鼻
甲骨文
A.楷体汉字形态由甲骨文演化而来 B.楷体汉字端正平稳,结构飞舞飘逸
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27.宋真宗即位不久就沿袭传统,“赐近臣岁节宴于宰相吕端第,自是遂以为例。”之后,他还扩大了赐宴官员的范围,由原来内朝高官扩大到外朝一般官员。宋真宗做法旨在( )
A.继承传统节日文化 B.化解君相间的矛盾
C.强化官僚政治认同 D.弘扬民为邦本理念
28.《宋史》记载:“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对该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辽、西夏与宋朝的边境贸易增多 B.北宋朝廷的财政负担逐渐加剧
C.战争增多使北宋军队数量大增 D.宋仁宗已下定决心进行财政改革
29.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这一做法主要目的在于( )
A.消除郡县制度的影响 B.缓和民族矛盾
C.促进区域内协调发展 D.加强中央集权
30.如图为创作于南宋时期的《卖眼药图》。该作品( )
A.描绘了商品交易的场景 B.凸显了浪漫主义的绘画风格
C.记录了宋代中医的发展历程 D.体现了文人画的创作旨趣
二、材料分析题(31题8分、32题14分、33题18分,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一 (东汉)时三府任轻,机事(机密之事)专委尚书,而灾眚变咎(可是发生灾祸变故),辄切免公台(就严厉斥责并罢免三公)。忠(陈忠)以为非国旧体,上疏谏曰:“臣闻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故三公称曰冢宰,王者待以殊敬,在舆为下,御坐为起,入则参对而议政事,出则监察而董是非。汉典旧事(惯例),丞相所请,靡有不听。今之三公,虽当其名而无其实,选举诛赏,一由尚书,尚书见任,重于三公,陵迟以来,其渐久矣。”
——摘编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陈忠传》
材料二 东晋以后,皇帝以侍中常侍左右,经常和他们议论政事,“备切问近对,拾遗补阙”,也成为真宰相;而中书的职权又开始分割。中书根据皇帝意向,起草诏书,皇帝又用更亲近的侍从参预审议,最后成为决策。到南朝梁、陈时期,“举国机要”,都在中书;“献纳之任”,又归门下,尚书省就成为单纯的行政执行机构了。尚书、中书、门下三省的出现,把皇帝下面的最高政务核心(以丞相为首的三公),分割成为决策、审议和执行三个职能比较明确的系统,即三个官僚集团。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三公地位的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南朝后期的“三省制”。(至少写出2点,4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秦朝采用户籍制度。 在秦国及秦皇朝时期,并不是所有民户都允许单独立户,允许立户的要求:第一,必须不是商人、开客店者及赘婿、后父。第二,立籍的对象必须是土地的拥有者或是官府授田的对象。秦时除有一般的民户户籍外,还有其他不同类别的特殊户籍。民户户籍有两种:“敌秦人”和外来人。除此,还有官吏的“宦籍”,官吏子弟的“弟子籍”,有爵者的爵籍,属于王族的“宗室籍”,属于贾人的“市籍”及其他贱口的户籍等。凡列入“弟子籍”者,既有被任用为官的权利,又有某种免役的特权。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唐代前期实行的基本赋役制度是 租庸调。据《通典》记载,天宝十四年(755年)全国总人口为52 918309人,其中不负担租庸调的竟有44700 988人之多。建中元年(780年),德宗下令:“令黜陟观察使及州县长官,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其鳏寡悖独不支济者,准制放免。共丁租庸调,并入两税。”两税按户等征钱,按田亩征米粟,租庸调和其他杂税一概并入两税,即所谓“租腐杂徭悉省”,改变了过去“日输月送无休息”的情况。行两税法后,“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户籍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及其引发的赋税变化。(8分)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史料一 朝廷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何谓三冗?天下有定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日益多而无定数,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元)脱脱等《宋史》
史料二 (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民使自己富裕起来。税收只是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青苗钱破坏了富人必要的社会职能。
——【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史料三 王安石变法……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史料一中“三冗”指哪“三冗”?分别指出“三冗”给宋王朝带来的危害有哪些。(6分)
(2)史料二中王安石、司马光围绕什么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论?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争论的实质,并回答变法触犯了哪部分人的既得利益。(6分)
(3)王安石变法的措施涉及哪些领域?(至少写出4点)据史料三分析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6分)
莆田市城厢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B A C B A C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C C D D D B D A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A D C C D C B D A
二、材料分析题
31.【答案】(1)变化:君主重用身边的宠臣、侍从,将权力转移到侍中、尚书令、大司马等中朝官员手中。(4分)
(2)简评:削弱世家大族的势力;加强了皇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等。(至少写出2点,4分)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变化:根据材料“今之三公,虽当其名而无其实,选举诛赏,一由尚书,尚书见任,重于三公,陵迟以来,其渐久矣”和所学知识可知,君主重用身边的宠臣、侍从,将权力转移到侍中、尚书令、大司马等中朝官员手中。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朝时期的中国。简评:根据材料“尚书、中书、门下三省的出现,把皇帝下面的最高政务核心(以丞相为首的三公),分割成为决策、审议和执行三个职能比较明确的系统,即三个官僚集团”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及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削弱世家大族的势力、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及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等角度进行分析。
32.【答案】(1)特点:民户立户有严格条件限制;户籍类别多样;等级色彩鲜明。(6分)
(2)背景: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推行;赋役不均现象严重;国家财政收入减少。(任答2点,4分,言之成理即可)
变化:以资产为主要征税标准;征税时间固定;税收名目简化;税收对象增加。
(任答2点,4分,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并不是所有民户都允许单独立户,允许立户的要求:第一,必须不是商人、开客店者及赘婿、后父。第二,立籍的对象必须是土地的拥有者或是官府授田的对象”可分析出民户立户有严格条件限制;根据材料“秦时除有一般的民户户籍外,还有其他不同类别的特殊户籍”可分析出户籍类别多样;根据材料“除此,还有官吏的“宦籍”,官吏子弟的“弟子籍”,有爵者的爵籍,属于王族的“宗室籍”,属于贾人的“市籍”及其他贱口的户籍等。凡列入“弟子籍”者,既有被任用为官的权利,又有某种免役的特权”可分析出等级色彩鲜明。
(2)背景: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土地兼并盛行;根据材料“不负担租庸调的竟有44700 988人之多”可分析出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推行;结合所学可分析出赋役不均现象严重;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变化:根据材料“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可分析出以资产为主要征税标准;根据材料“夏、秋两税”可分析出征税时间固定;根据材料“共丁租庸调,并入两税”可分析出税收名目简化;结合所学可分析出税收对象增加。
33.【答案】(1) 危害:“冗官”造成政府行政效率低下,且财政困难;“冗兵”造成国家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低;“冗费”导致财政开支增加,不利于国家发展。(6分)
(2)问题:政府要不要“理财”。实质:祖宗之法是否可变。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6分)
(3)领域:改革涉及农业、商业、水利、赋税、基层管理、军事训练、教育等诸多领域。(任意写出4点, 4分)原因:宋代商品货币经济活跃,王安石具有前瞻性。(4分)
【详解】(1)本题是列举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宋(中国古代)。第一小问“三冗”,据所学可知,北宋中期形成了三冗和积贫积弱局面,三冗指“冗官”“冗兵”“冗费”。第二小问危害,根据所学可知,“冗官”会造成政府行政效率低下,增加政府财政负担;“冗兵”会增加政府财政负担,且士兵良莠不齐,造成军队战斗力低下;“冗费”则导致政府开支增加,不利于国家发展。
(2)本题是背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宋(中国古代)。第一小问争论,根据材料二“(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可得出双方争论的问题是政府要不要“理财”。第二小问实质,根据所学可知,双方争论的实质在于要不要变法,变祖宗之法。第三小问,根据材料二“税收只是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青苗钱破坏了富人必要的社会职能”并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3)本题是背列举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宋(中国古代)。第一小问领域,根据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涉及农业、商业、水利、赋税、基层管理、军事训练、教育等诸多领域。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三“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可得出宋代商品货币经济活跃,王安石具有前瞻性。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