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楚县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每道题4分,共60分)
1. 有学者认为,早期中国从“猴山结构”的松散联邦,逐渐发展到西周的分封制,再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最终发展为秦汉中央集权大帝国。这反映出早期中国
A. 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B. 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
C. 思想由多元趋向统一 D. 宗法血缘制度土崩瓦解
2. 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变革时代,从西周的“政自天子出”变为了“政自诸侯出”,而后又相继出现了“政自大夫出”、“政自臣宰出”的现象。这表明
A 周王室统治广布四方 B. 争霸战争日益频繁
C. 分封宗法制遭到破坏 D. 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3. 秦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朝建立后汲取前代教训,为加强对天下统治而采取的措施是
A. 焚书坑儒
B. 推行郡县制
C. 统一度量衡
D 设三公九卿
4. 汉武帝之后,诸侯王不得参与朝政,王国官吏由中央政府任免,在行政制度上与郡县无异。这反映出汉武帝以后
A. 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B. 选官用官制度发生变革
C. 王国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D. 郡国并行制逐渐被废除
5. “他们因在日常生活中接近皇帝而受到宠信,又由于皇帝对外朝官不放心而有意识地把商议军国大事的权力和部分执行权交给近臣掌握。”据此判断“他们”是
A. 中朝成员 B. 三省长官 C. 三公 D. 九卿
6. 卢肇,字子发,袁州(宜春)人。在唐武宗李炎会昌三年(843年)状元及第,有奇才,以文翰知名。按当时的制度规定,政府定期举行恩科来选拔人才,卢肇及第当年的政府恩科考试方案,其可能的工作程序是
A.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
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
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
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吏部
7. 下列选官制度的标准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世官制(夏商周)→军功授爵制(秦朝)→察举制(汉朝)→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科举制(隋唐宋)( )
A. 血缘→军功→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B. 功绩→血缘→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C. 血缘→军功→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D. 血缘→军功→门第声望→品行才学→考试成绩
8.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含有胡旋舞等中亚元素。以上现象反映出唐朝文化的特征是( )
A. 兼收并蓄 B. 风格单一 C. 世俗倾向 D. 固守传统
9. 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常任文官制度法》(又称彭德尔顿法案),该法案以平等竞争为原则,规定了录用政府事务官必须经过( )
A. 公平竞争、择优录用 B. 公开考试、择优录用
C. 择优录用、素养考查 D. 综合考核、政治中立
10. 近代以来,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或民主共和政体。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相比,最明显的不同点在于
A. 实行相互牵制的政党政治
B. 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的任期
C. 君主的权力受到宪法约束
D. 议会是权力中心并事实上拥有立法权
11. 按照习惯和英国人的观点,今天的国王仍然是“一切权力的源泉”,“一切公道与荣誉的源泉”,没有国王和王权,大不列颠王国便失去了存在的依据。据此可知,当今的英国
A. 君主拥有政治上的自由 B. 体现出开明专制的特质
C. 国王拥有象征性权力 D. 议会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12. 《十二铜表法》规定:凡主张曾缔结“现金借贷”或“要式买卖”契约的,负举证之责;缔结上述契约后又否认的,处以双倍于标的的罚金。由此可知,《十二铜表法》
A. 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 体现契约与公正
C. 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是平民的胜利
13. 陕甘宁边区在第二次普选时,中国共产党把自已的代表严格控制在三分之一,创造条件让其它党派、阶层等当选,使他们得到参政议政的充分权利。这个举措( )
A.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B. 巩固了代表工农兵的苏维埃政权
C. 扩大了国民大革命的社会基础 D. 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4. 通判是“通判州事”或“知事通判”的省称,由皇帝直接委派,辅佐州政,可视为知州副职,有直接向皇帝报告的权力。通判之掌除监州外,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皆可裁决,但须与知州通签文书施行。由此可知,宋朝的通判( )
A. 独掌地方行政权 B. 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兼管行政与监察 D. 消除了分裂割据的隐患
15. 朱元璋要求乡里选人每月六次在道路上摇铃唱六句话:“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其目的是
A. 传播儒学,优抚老弱 B. 地方自治,缓和矛盾
C 宣讲乡约,监察地方 D. 教化乡里,警醒世人
二.材料分析题(每道题20分,共40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隋文帝杨坚即位后,废除九品中正制,确立了以考试选人的科举制,同时废除了由来已久的各级长官私人自辟属官的制度,一律改由中央任命。科举意为分科考试举人,其中以考儒家经典的明经和兼考诗赋、对策的进士为最重要的两科。应举者不限财产、门第,允许“投牒自举”(《旧唐书·杨馆传》)。考试一般每年举行,合格后获得任官资格,再由吏部考试,通过者正式进入官员系统。“取士不问家世”(《通志·氏族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宋朝汪洙《神童诗》,一说元朝高明《琵琶记》)。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代科举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
17. 民主与法制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是优秀的政治文化遗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罗马元老院成立立法委员会,于公元前449年颁布了《十二铜表法》,内容涉及法律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诸方面。
材料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摘自《权利法案》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摘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指出《十二铜表法》在古罗马的历史地位。
(2)材料二的内容体现了何种政治体制?
(3)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两个民族区域自治区的名称。巴楚县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每道题4分,共60分)
1. 有学者认为,早期中国从“猴山结构”的松散联邦,逐渐发展到西周的分封制,再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最终发展为秦汉中央集权大帝国。这反映出早期中国
A. 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B. 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
C. 思想由多元趋向统一 D. 宗法血缘制度土崩瓦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早期中国从‘猴山结构’的松散联邦,逐渐发展到西周的分封制,再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最终发展为秦汉中央集权大帝国。”可知,早期中国从松散联邦,逐渐发展到西周的分封制,最终发展为秦汉中央集权大帝国,说明早期中国的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早期中国政权结构的变化,而非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早期中国政权结构的变化,与思想由多元趋向统一无关,排除C项;在材料中没有描述宗法血缘制度土崩瓦解的信息,而是早期中国政权结构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
2. 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变革时代,从西周的“政自天子出”变为了“政自诸侯出”,而后又相继出现了“政自大夫出”、“政自臣宰出”的现象。这表明
A. 周王室统治广布四方 B. 争霸战争日益频繁
C. 分封宗法制遭到破坏 D. 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由于王室的衰弱,与分封、宗法、礼乐制度密切相关的世卿世禄制逐渐遭到破坏,“政自天子出”变为“政自诸侯出”,而后又相继出现了“政自大夫出”、“政自臣宰出”的现象,最后形成“主卖官爵,臣卖智力”的官僚制度,C项正确;春秋战国是王室衰微的时代,该项与题干不符合,排除A项;题干未强调战争频繁,排除B项;题干和民族融合无关,排除D项。故选C。
3. 秦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朝建立后汲取前代教训,为加强对天下的统治而采取的措施是
A. 焚书坑儒
B. 推行郡县制
C. 统一度量衡
D. 设三公九卿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认为,天下初定,如果“又复立国”会导致“树兵”“求其宁息,岂不难哉!”意思是天下刚安定,如果再分封诸侯国,会导致战争,再去平息争斗,就太难了。因此,秦始皇吸取历史教训,废分封,行郡县。所以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焚书坑儒不是秦始皇吸取分封制弊端采取的加强集权的措施;C选项错误,统一度量衡不是秦始皇吸取分封制的弊端采取的加强集权的措施;D选项错误,设立三公九卿是秦朝中央官制的内容,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4. 汉武帝之后,诸侯王不得参与朝政,王国官吏由中央政府任免,在行政制度上与郡县无异。这反映出汉武帝以后
A. 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B. 选官用官制度发生变革
C. 王国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D. 郡国并行制逐渐被废除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诸侯王不得参与朝政,王国官吏由中央政府任免,在行政制度上与郡县无异”可得出削弱了 诸侯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BD项与主旨无关,排除;C项太绝对,排除。
5. “他们因在日常生活中接近皇帝而受到宠信,又由于皇帝对外朝官不放心而有意识地把商议军国大事的权力和部分执行权交给近臣掌握。”据此判断“他们”是
A. 中朝成员 B. 三省长官 C. 三公 D. 九卿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在日常生活中接近皇帝而受到宠信”“皇帝对外朝官不放心”“交给近臣掌握”等信息可知“他们”是汉武帝时期中朝成员,A项正确;当时没有三省,排除B项;三公九卿属于外朝,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CD项。故选A项。
6. 卢肇,字子发,袁州(宜春)人。在唐武宗李炎会昌三年(843年)状元及第,有奇才,以文翰知名。按当时的制度规定,政府定期举行恩科来选拔人才,卢肇及第当年的政府恩科考试方案,其可能的工作程序是
A.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
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
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
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吏部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工作程序是先由中书省决策,再由门下省审议,最后由尚书省负责执行,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由礼部负责考试。所以选A项;B错在不是吏部进行科考,排除;三省六部的工作程序是中书省决策,到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CD颠倒顺序,排除。
7. 下列选官制度的标准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世官制(夏商周)→军功授爵制(秦朝)→察举制(汉朝)→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科举制(隋唐宋)( )
A. 血缘→军功→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B. 功绩→血缘→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C. 血缘→军功→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D. 血缘→军功→门第声望→品行才学→考试成绩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世官制的选官标准是血缘,察举制的选官标准主要是品行和才学,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是门第声望,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是考试成绩,C项正确;ABD项对应有误,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8.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含有胡旋舞等中亚元素。以上现象反映出唐朝文化的特征是( )
A 兼收并蓄 B. 风格单一 C. 世俗倾向 D. 固守传统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含有“中亚元素”,可见唐朝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征,A项正确;风格单一与题干中“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中亚元素”不符合,排除B项;题中信息并没有提及市民等有关世俗化的内容,排除C项;D项强调“固守传统”,与题干中“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中亚元素”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9. 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常任文官制度法》(又称彭德尔顿法案),该法案以平等竞争为原则,规定了录用政府事务官必须经过( )
A. 公平竞争、择优录用 B. 公开考试、择优录用
C. 择优录用、素养考查 D. 综合考核、政治中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后期,美国国会通过《常任文官制度法》规定,录用政府事务官必须经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B项正确;“公平竞争”不是《常任文官制度法》的选官方式,A项错误;素养考查不是美国《常任文官制度法》的必要方法,C项错误;综合考核、政治中立与《常任文官制度法》的规定不符,D项错误。
10. 近代以来,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或民主共和政体。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相比,最明显的不同点在于
A. 实行相互牵制的政党政治
B. 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的任期
C. 君主的权力受到宪法约束
D. 议会是权力中心并事实上拥有立法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是君主,是世袭的;而民主共和制的国家元首是选举产生,有一定的任期,因此最明显的不同点在于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的任期方面,B项正确;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都实行相互牵制的政党制度,比如英国和美国,排除A项;民主共和制下没有君主,因此这不是最明显的不同点,排除C项;议会在民主共和和君主立宪制下都有立法权,这是共同点,排除D项。故选B项。
11. 按照习惯和英国人的观点,今天的国王仍然是“一切权力的源泉”,“一切公道与荣誉的源泉”,没有国王和王权,大不列颠王国便失去了存在的依据。据此可知,当今的英国
A. 君主拥有政治上的自由 B. 体现出开明专制的特质
C. 国王拥有象征性的权力 D. 议会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今天的国王仍然是‘一切权力的源泉’,‘一切公道与荣誉的源泉’”“没有国王和王权,大不列颠王国便失去了存在的依据”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虽然英国国王没有了实权,但对英国来说国王仍然有重要的影响,国王拥有象征性的权力,故C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英国国王虽然没有实权,但对英国人来说是权力的象征,仍然有很重要的影响力,没有体现君主是否有政治上的自由问题,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开明专制下君主仍有实权,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开明专制的特点,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国王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力,没有体现议会是政治中心的问题,故D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12. 《十二铜表法》规定:凡主张曾缔结“现金借贷”或“要式买卖”契约的,负举证之责;缔结上述契约后又否认的,处以双倍于标的的罚金。由此可知,《十二铜表法》
A. 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 体现契约与公正
C. 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是平民的胜利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曾缔结……契约的,负举证之责”可知重视契约;根据“缔结契约……又否认的,处以双倍于标的的罚金”可知强调公平公正,故选B;重视和维护契约保护的不一定都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排除A;材料仅能体现重视和维护契约,不能说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不一定全是维护平民利益,排除CD。
13. 陕甘宁边区在第二次普选时,中国共产党把自已的代表严格控制在三分之一,创造条件让其它党派、阶层等当选,使他们得到参政议政的充分权利。这个举措( )
A.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B. 巩固了代表工农兵的苏维埃政权
C. 扩大了国民大革命的社会基础 D. 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抗战时期(中国)。据材料“中国共产党把自已的代表严格控制在三分之一,创造条件让其它党派、阶层等当选,使他们得到参政议政的充分权利”,可知,抗战时期,中共在敌后根据地,实行“三三制”改革,调动其他阶层积极参加,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并不是巩固了代表工农兵的苏维埃政权,排除B项;此时是抗战时期,并不是国民革命时期,排除C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1937年就已经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4. 通判是“通判州事”或“知事通判”的省称,由皇帝直接委派,辅佐州政,可视为知州副职,有直接向皇帝报告的权力。通判之掌除监州外,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皆可裁决,但须与知州通签文书施行。由此可知,宋朝的通判( )
A. 独掌地方行政权 B. 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兼管行政与监察 D. 消除了分裂割据的隐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有直接向皇帝报告的权力”“除监州外,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皆可裁决”可知,通判除了负责监察地方官员,还兼管行政,C项正确;根据材料“但须与知州通签文书施行”可知,通判并非独掌地方行政权,排除A项;宋代通过设置通判加强了对地方的管控,排除B项;设置通判无法消除分裂割据的隐患,排除D项。故选C项。
15. 朱元璋要求乡里选人每月六次在道路上摇铃唱六句话:“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其目的是
A. 传播儒学,优抚老弱 B. 地方自治,缓和矛盾
C. 宣讲乡约,监察地方 D. 教化乡里,警醒世人
【答案】D
【解析】
【详解】“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都属于儒家伦理主张,其中“和睦乡里”、“各安生理”都体现了对民众教化和警醒,故选D;朱元璋的目的是教化乡里,维护统治秩序,并不是为了优抚老弱和缓和矛盾,更不是为了监察地方,排除ABC。
二.材料分析题(每道题20分,共40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隋文帝杨坚即位后,废除九品中正制,确立了以考试选人的科举制,同时废除了由来已久的各级长官私人自辟属官的制度,一律改由中央任命。科举意为分科考试举人,其中以考儒家经典的明经和兼考诗赋、对策的进士为最重要的两科。应举者不限财产、门第,允许“投牒自举”(《旧唐书·杨馆传》)。考试一般每年举行,合格后获得任官资格,再由吏部考试,通过者正式进入官员系统。“取士不问家世”(《通志·氏族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宋朝汪洙《神童诗》,一说元朝高明《琵琶记》)。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代科举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
【答案】16. 特点:分科考试;考生不限财产、门第;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和诗赋、对策为主;一般每年举行,合格者获得任官职格。
17.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有利于社会公平意识的增长,鼓舞了士人奋发向上的学习动力;对历代封建政权的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官员选拔方式。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代(中国)。
据材料“废除九品中正制,确立了以考试选人的科举制”,得出分科考试;据材料“其中以考儒家经典的明经和兼考诗赋、对策的进士为最重要的两科。应举者不限财产、门第”,得出考生不限财产、门第;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和诗赋、对策为主;据材料“考试一般每年举行,合格后获得任官资格,再由吏部考试,通过者正式进入官员系统”,得出一般每年举行,合格者获得任官职格。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至元时期(中国)。
据材料“同时废除了由来已久的各级长官私人自辟属官的制度,一律改由中央任命”,得出加强了中央集权;据材料“应举者不限财产、门第”,得出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有利于社会公平意识的增长,鼓舞了士人奋发向上的学习动力;从对封建政权角度分析,得出对历代封建政权的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官员选拔方式。
17. 民主与法制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是优秀的政治文化遗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罗马元老院成立立法委员会,于公元前449年颁布了《十二铜表法》,内容涉及法律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诸方面。
材料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摘自《权利法案》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摘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指出《十二铜表法》在古罗马的历史地位。
(2)材料二内容体现了何种政治体制?
(3)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两个民族区域自治区的名称。
(4)概括上述三部法律文献的主要共性。
【答案】(1)第一部成文法(或罗马第一部成文法)
(2)君主立宪制
(3)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任答其中两个自治区即可给)
(4)民主与法制都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或都是优秀的政治文化遗产)(。其他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的答案可给)
【解析】
【详解】(1)依据《十二铜表法》从成文法角度回答。
(2)依据材料二《权利法案》可知是君主立宪制。
(3)结合所学从民族区域自治名称回答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2023-2024高二上学期10月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