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巩固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南朝时期,中书省长官中书监、令地位很高,“清贵华重”,多由士族担任。但中书省的权力主要集中在地位较低的中书舍人手中。中书舍人“既总重权,势倾天下”,多由庶族地主担任。对这一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
A.三省体制初步形成 B.中央机构权力失衡
C.门阀士族逐渐衰落 D.中书权力制约皇权
2、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因素。以下对中国古代变法改革说法正确的是( )
A.商鞅变法内容之一推行郡县制
B.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潮流
C.宋仁宗起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D.张居正死后改革内容全部废止
3、魏晋南北朝时期,家传撰修淡化了《春秋》笔法,通过一些细微小事铺叙描写家族人物事迹,宣扬祖先容止风度,弘扬先祖德行功业;选材鲜活,语言生动,人物形象灵动,叙事风格有较鲜明的文学性。这反映出当时( )
A.文学日益世俗化的发展趋势 B.官修史书具有教化功能
C.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冲击 D.家族门第观念得到强化
4、钱穆先生在多种论著中谈到“北朝胜于南朝”:“(北朝)到底很快便建立起一个统一政府来。而且这一个政府,又不久便创设了许多极合传统理想的新制度……将来全都为隋唐政府所效法与承袭”。据此可知,北朝胜于南朝在于( )
A.民族交流趋势的凸显 B.自身体制的不断创新
C.皇权与世族相互依赖 D.传统儒家文化的认同
5、从公元200年到500年之间,由于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草原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这一变化( )
A.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B.造成了政权的分裂更迭
C.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加速了人口的南北失衡
6、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在内迁的少数民族中灭掉西晋的是( )
A.羌族 B.匈奴贵族 C.氐族 D.女真族
7、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北魏实现北方统一 B.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D.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8、如表所示为史书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后赵、后凉、南凉统治者的部分记述。这些记述表明( )
《晋书》 后赵石勒 勒雅好文学,虽在军旅,常令儒生读史书而听。
后凉呂光 光人其城,大飨将士,赋诗言志
南凉檀 俯檀与宗论六国纵横之规。三家战争之略,远言天命废兴,
A.民族间的矛盾得以消除 B.民族交融趋势得到增强
C.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D.南北政治文化差异明
9、下面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坐具,后引入内地,并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由此可见。敦煌莫高窟壁画所描述的历史情境,最有可能出现于( )
A.秦汉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10、西晋末年直到南朝,大量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而流亡南下,史书记载有“百官流亡者十八九”、“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从经济角度看,北人南渡( )
A.有利于民族大融合 B.形成士族专权的局面
C.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D.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
11、《宋书》记载南朝刘宋王朝发展状况:“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其反映了( )
A.江南经济发展 B.北方经济依赖南方
C.国家统一趋势 D.北方移民局面
12、东晋初,高门士族琅琊王氏当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其弟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时称“王与马,共天下”。由此可知( )
A.社会阶层的有序流动 B.东晋出现分裂割据
C.东晋门阀政治的发展 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13、十六国时期,后赵石勒(羯族)设立太学和郡国学,派官员到各地劝课农桑;前秦苻坚(氐族)按照汉法改革政治,发展经济和文化。这些做法( )
A.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B.为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C.确保北方长期稳定发展 D.进一步巩固了儒学地位
14、我国考古工作者迄今为止已在全国各地发掘出汉代冶铁遗址三十余处,有的规模宏大,面积有十余万平方米,江南地区却并未发现一处。据相关资料记载,直到西晋咸宁年间,南方的大部分地区依然是“人无牛犊”。这可用于佐证,在汉代至西晋时期( )
A.江南农耕经济较为落后 B.重农抑商政策得到执行
C.国家分裂阻碍南北交往 D.犁耕技术长期停滞不前
15、下表为东汉至刘宋,荆州地区建制沿革和户口统计表。
朝代 建制辖区 户口数 备注
东汉 7郡、117城 1399394户、6265952口 “建制辖区”时有调整,但总体范围变化不大;“户口数”为官方统计数据
西晋 22郡、176城 389548户
刘宋 45郡、209城 195821户、10827529口
(资料来源:黎虎《六朝时期荆州地区的人口》《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南北相攻,人口急剧减少 B.劳动人口的依附化
C.政权更迭,社会持续动荡 D.经济开发出现逆转
16、下列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北魏实行均田制有利于( )
实行均田制的前提:国家要掌握大量无主土地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初受田者,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课蔚除种桑五十树……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①民族之间的贸易发展
②缓解北方流民问题
③北魏统一长江南北
④黄河流域的荒地开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论述题
17、魏晋南北朝时期上承秦汉下启隋唐,虽是分裂时期,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其独特作用。图4是根据川本芳昭的著作《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绘制的思维导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一个观点,并予以分析说明。(要求观点明确、逻辑合理、表述清晰。)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古代王朝都城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下表为中国古代部分朝代都城及现今地名统计表。
朝代 都城 现今地名 朝代 都城 现今地名
商朝 殷 河南安阳 隋朝 大兴 陕西西安
西周 镐京 陕西西安 唐朝 长安 陕西西安
东周 洛邑 河南洛阳 北宋 东京 河南开封
秦朝 咸阳 陕西咸阳 南宋 临安 浙江杭州
西汉 长安 陕西西安 元朝 大都 北京
东汉 洛阳 河南洛阳 明朝 应天 江苏南京
北魏 平城 山西大同 清朝 盛京 辽宁沈阳
注释:①商代商城原在亳,今河南商丘北,公元14世纪,商王盘庚把瑚蝴壮迁址殷。②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至洛阳。
③隋唐两代均以洛阳为东都。
④1421年,明成祖朱棣把明代商嗡从应天(今南京)迁到北京。
⑤1644年,清军入关占领北京,清政府把高强郎氇归匕京,开始了对成都的统治。
阅读表格,从中分别提取中国古代王朝都城选址的两项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予以说明。(要求:信息准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对比的是中书省长官中书监、令与中书舍人在地位和权力上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朝皇帝利用庶族地主打击门阀士族,故这一现象本质是门阀势力衰落的表现,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门阀士族逐渐衰落,A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AD项;材料反映的是中书省内部权力结构,排除B项。故选C项。
2、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加快了各族的民族融合,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潮流,B项正确;商鞅变法中是推广县制,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后来秦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这不属于商鞅变法内容,排除A项;起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的是宋神宗,排除C项;张居正死后一条鞭法被保留,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为了维护自身利益,重视家传撰修,以光耀祖先事迹和家族历史,扩大社会影响力,这实际上反映了当时家族门第观念得到强化,故选D项;文学日益世俗化主要是到了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的流行,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私家撰修,而非官修史书,排除B项;材料既没有提到佛道,也无法体现儒学受到冲击,排除C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而且这一个政府,又不久便创设了许多极合传统理想的新制度……将来全都为隋唐政府所效法与承袭”可知,北朝胜于南朝的原因在于自身体制的不断创新,B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反映的是自身体制的不断创新,“民族交流趋势的凸显”、“皇权与世族相互依赖”、“传统儒家文化的认同”在材料信息中均没有体现,排除A、C、D项。故选B项。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00年到500年是我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由北方流动到南方,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A项正确;政权的更替是人口南迁的因素之一,而不是人口南迁造成了政权的分裂更迭,排除B项;南宋时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加速了人口的南北失衡,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陆续内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16年,匈奴的前赵攻入长安,俘晋愍帝,西晋灭亡,B项正确;羌族、氐族和女真族并没有灭掉西晋,排除ACD项。故选B项。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顺应了当时民族融合发展的趋势,是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B项正确;“北魏实现北方统一”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改革措施全面易行”是改革成功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是促进改革成功的个人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各民族大融合大发展时期,材料中的三位统治者吸收了中原文化,增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往。民族交融趋势得到增强,B项正确;“得以消除”说法绝对,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南北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及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丰富了汉族生活,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故B正确。秦汉时期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交往并不多,排除A。CD在魏晋南北朝以后,排除。故选:B。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晋末年直到南朝,大量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而南迁,他们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劳动力,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D项正确;“有利于民族大融合”体现的是民族关系,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士族专权局面早在曹魏时期就已经形成,排除B项;“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强调的是政治方面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分析得出江南经济繁荣,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南方经济和北方经济的关系,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朝处于分裂时期,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北方移民,排除D项。故选A项。
12、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王与马,共天下”和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期门阀士族拥有较大权力,体现了东晋门阀政治的发展,C项正确;题干并不能体现社会阶层的有序流动,排除A项;门阀政治并不是分裂割据,排除B项;东晋门阀士族拥有较大权力,君主专制弱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A
解析:后赵政权注重发展教育和农桑,而前秦政权按照汉法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文化,少数民族的上述做法有助于促进民族融合,A项正确;北魏的统一为隋唐的统一强盛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C项表述绝对,排除C项;D项与前秦的举措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4、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汉代冶铁遗址中江南地区未发现一处,而且在西晋咸宁年间,南方大部分地区依然是“人无牛犊”,这说明汉代至西晋时期江南地区农耕技术较为落后,这也说明江南农耕经济较为落后,故A项正确;材料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故B项错误;汉代、西晋时期国家均处于大一统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农耕经济较为落后,不能说明这一时期整个犁耕技术都长期停滞不前,故D项错误。故选:A。
1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东汉到刘宋,建制辖区虽然增多,但是官方统计的户数、口数都在大幅减少,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田庄经济、寺院经济发达,大量人口依附于它们,使国家的编户齐民减少,B项正确;材料是官方统计的人口数据,无法反映人口减少数,排除A项;“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不是材料中国家编户齐民的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趋向平衡,排除D项。故选B项。
1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在均田制下,国家把手中大量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对于缓解流民问题,推动荒地开垦具有重大意义,②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材料与民族之间的贸易及北魏统一长江南北无关,①③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17、答案:示例1:
观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
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局动荡;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战争频繁,在推动政权更迭的同时,也促进民族迁徙,各民族杂居生活,利于民族交融。
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制、发展经济,迁都洛阳、移风易俗;北方经济获得发展,各民族交融加速,为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
中原地区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的开发,也促进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总之,秦汉建立并巩固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然“崩溃”;然而在“崩溃”的背后,各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蕴涵了走向统一的历史文化因素。
示例2:
观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局动荡,人民渴望统一。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战争频繁,在推动政权更迭的同时,也促进民族迁徙,各民族杂居生活,促进了民族交融,这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制、发展经济,迁都洛阳、移风易俗;北方经济获得发展,各民族交融加速,为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
中原地区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的开发,也促进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总之,秦汉建立并巩固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然“崩溃”;然而在“崩溃”的背后,各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蕴涵了走向统一的历史文化因素。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先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进行归纳概括,提炼出一个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论述,符合逻辑,言之有理即可。本题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大迁徙,大开发,民族交融推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扩大”可提出观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论述时结合魏晋时期的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局动荡,少数民族在内迁过程中推动民族交融”;孝文帝改革可叙述改革的内容并从民族交融角度阐述影响;北民南迁促进南方地区开发等角度加以分析并且注意论证过程要史论结合;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升华,注意语句通顺,言之有理。
18、答案:信息一:中国古代王朝都城选址受边患(少数民族威胁)影响说明:东周将都城从镐京迁至洛阳,受西部少数民族犬戎影响;明代将都城迁至北京,以巩固边防,抵御蒙古族的入侵
信息二:便于接受先进文化需要说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便于接受中原先进文化,实现少数民族封建化;清大将都城从盛京迁往北京,便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成都的统治。
其它提示:地理环境交通因素;国家经济重心迁移;军事因素影响(凭借天然屏障,加强防卫需要)
解析: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王朝都城选址的原因分析,信息一,中国古代王朝都城选址受边患(少数民族威胁)影响,例如东周将都城从镐京迁至洛阳,受西部少数民族犬戎影响;明代明成祖时期将都城迁至北京,以巩固边防,抵御蒙古族的入侵。信息二,便于接受先进文化、巩固统治的需要,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便于接受中原先进文化;清代将都城从盛京迁往北京,便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其他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巩固练)(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