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练习(答案)--2023-2024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练习
一、单选题
1.《虎门条约》规定:“英商贸易处所只准在五港口,不准赴他处港口,亦不许华民在他处港口串同私相贸易。”英商“擅往他处港口游奕贩卖,任凭中国员弁连船连货一并抄取入官,英官不得争论;倘华民在他处与英商私串贸易,则国法俱在,应照例办理”。这一条款( )
A.旨在保护民族经济免受侵略 B.说明清政府对自然经济模式的重视
C.意在打击列强对华贸易行为 D.表明清政府仍旧固守闭关锁国理念
2.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一现象( )
A.源于鸦片战争中中国的失败 B.是中国实行闭关政策的结果
C.说明中国经济比印度更落后 D.反映中国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3.19世纪初,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00文;到20年代,每两银子可换铜钱1200文;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1600文铜钱才能兑换一两白银。对上述变化情况解读正确的是( )
A.白银已取代铜钱的流通功能 B.该变化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
C.此趋势将大大加重百姓负担 D.五口通商加剧银贵钱贱现象
4.下表所示为19世纪中期的部分作品。据表可知,这一时期( )
代表人物及时间 作品名称 主要内容
龚自珍(1792—1841) 《龚自珍全集》 对统治者苟安旦夕、社会风气败坏无情揭露
魏源(1794—1857) 《魏源集》 对百务废弛的国家前途表达了忧虑之情
梁廷(1796—1861) 《夷氛闻记》 对鸦片战争原因、过程和后果进行深入思考与总结
姚莹(1785—1853) 《康輶纪行》 提出警惕英国对西藏的侵略,加强沿海边疆防务
A.“向西方学习”成为共识 B.统治危机推动经世思潮的发展
C.清政府加大了舆论宣传 D.改革国内制度的呼声日益高涨
5.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道:“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这一观点( )
A.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实质 B.歪曲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C.点明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D.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6.魏源视鸦片战争后的中西关系为华夷秩序,将英国的扩张比作传统战事,认为除“兵”之外,中国一切皆胜英夷,只需学好兵工便仍能扬武功于海国,这种观念贯穿于《海国图志》的撰述宗旨。材料可用来说明( )
A.统治阶层已破除天朝上国的迷信 B.西方冲击下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C.近代中国社会思想转型的艰巨性 D.魏源初步认识到西方崛起缘由
7.在太平天国统治时期,某年湖北的一次科举考试中,不到1000人的应试者,800多人中了举人;而在安徽的科举考试中,一个县就出了30名举人。由此可知,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意在( )
A.顺应民心民意 B.优化选官制度 C.创新用人方式 D.巩固天朝政权
8.有研究者指出,受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清政府从排外走向了与西方“合作”。这一观点( )
A.表明太平天国运动决定了清廷的外交走向
B.旨在说明清廷利用列强防御太平军的进攻
C.夸大了太平天国在清廷外交中的客观作用
D.可以用来作为洋务派推行洋务运动的理由
9.1887年,张之洞向清政府提交报告,指出外国银元在广东等地流通,“民间争相行用”,建议中国通过新式机械自铸银元来驱逐外国银元。张之洞旨在( )
A.杜绝洋元在华流通 B.实现铸币工艺近代化
C.维护中国货币主权 D.扭转中外的贸易逆差
10.1890年在筹建铁厂选址时,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曾说:“大冶路远,照料不便,若建于汉阳,吾犹及见铁厂之烟囱也。”考量多方因素后,张之洞将铁厂定址于汉阳(如图所示)。汉阳铁厂的选址折射出当时( )
A.顽固势力阻挠洋务运动开展 B.汉阳成为洋务运动中心
C.自然地理因素影响区域发展 D.近代化进程的艰难曲折
11.1866年,奕 接受了赫德的建议,上奏说:“自各国换约以来,洋人往来中国,于各省一切情形日臻熟悉,而外国情形,中国未能周知,于办理交涉事件,终虞隔膜。臣等久拟奏请派员前往各国,探其利弊,以期稍识端倪,借资筹计。”这说明清政府( )
A.外交开始走向近代化 B.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
C.顽固势力异常强大 D.尝试派遣驻外使节
12.1908年,梁启超撰《王安石传》,称王安石变法为“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认为“今世欧洲诸国,其所设施,往往与荆公不谋同符”。此举意在揭示( )
A.王安石变法的超前性 B.顺应时变的必要性
C.制度变革的曲折性 D.学习西方的重要性
13.戊戌年间,光绪在《定国是诏》中强调,“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切于时务者”;梁启超在《京师大学堂章程》中说,“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不讲义理,绝无根底,则浮慕西学必无心得”。他们强调“义理”是因为( )
A.反思西学弊端成为社会主流 B.改革面临传统守旧势力阻碍
C.宣扬程朱理学符合历史潮流 D.学习西方政体成为政府国策
14.据如表可知,近代仁人志士认为制度变革的最初使命是( )
人物 著作、报刊 观点
康有为 《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者?”
梁启超 《立宪法议》 “中国究竞必与地球文明国同归于立宪,无可疑也。”
张謇 《张謇存稿》 “(宪法)亦以为非此不可救亡也。”
《东方杂志》 “故其国,君民合德,上下一心,国乌得而不富强。
《大公报》 “而横览全球,凡称富强之国,非立宪,即共和。
A.依法治国 B.完善法制体系 C.立宪强国 D.实行民主共和
15.梁启超认为,西方的强盛与“学会”有着密切的关联。他指出近代中国国民“爱国心薄弱,团结力相差”,只有“心相构,力相摩,点相切,线相交,是之谓万其涂,一其归,是之谓国”。由此可知,梁启超意在( )
A.揭示西方强大的原因 B.调整民主革命的斗争策略
C.发挥学会的凝聚功能 D.强调国民性教育的重要性
16.1900年7月14日,闽浙总督许应骙同俄、英、美、日等六国签订《福建互保协定》,提出“鉴于两江、两湖、两广及安徽等省督抚与各国驻上海领事磋商后,现已同意采取互保措施……福建省当局已决定按照两江及上述各省所达成的协议行动”。这一协定( )
A.促使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表明清政府中央权威的式微
C.是对清廷沦为洋人朝廷的回应 D.促成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一 如何应对英军入侵?当时清朝内部实际存在两种态度:一种以军机大臣穆彰阿与琦善为代表,认为英军船坚炮利,清军不是对手,主张妥协(当时曰“抚”)了结;另一种以林则徐为代表,主张与侵略者作坚决斗争。当英军兵临天津海口时,身为直隶总督的琦善,心知天津防备薄弱,害怕承担失败责任,竭力主张妥协。英军军舰只有5艘,白河口又有拦江沙封堵,大型军舰无法驶入内河,而且秋冬将届,北方即将封冻,援军和运输船皆难于北上。因此,只得将计就计,同意南下。道光帝见英军退去,如释重负,赞扬琦善“片言只语,远胜十万之师”。对于林则徐和邓廷桢,则先是申斥,随后革职查办。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 战争的失败,琦善或须负一部分的责任,但是说他战前不设备,战中节节后退,不但与事实相反,且与人情相反。英人Davis甚至说琦善的军备已尽人事天时的可能。时人及以后的历史当然不信中国反不能与“岛夷”敌,他们说中国所以败全由宣宗(道光帝)罢免林则徐而用琦善。……实则林文忠(林则徐)的被罢是他的终身大幸事,而中国国运的大不幸。林不去,则必战,战则必败,败则他的声名或将与叶名琛相等。但林败则中国会速和,速和则损失可减少,是中国的维新或可提早二十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毫无革新运动,主要原因在时人不明失败的理由。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指出琦善主张妥协的理由,概括英军撤离天津的原因。
(2)材料二中“中国的维新”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林文忠的被罢是他的终身大幸事,而中国国运的大不幸”。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科学评价历史人物。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沙俄、英国为争夺新疆,加紧勾结、控制阿古柏,新疆由此面临被分割出去的危险。正当中国西北“塞防”吃紧的时候,中国东南“海防”由于日本武力侵台也同时告急。如何决策边防?清政府内部由此发生了一场关于“海防”与“塞防”的争论。
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派认为,“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况且依清朝的力量,“塞防”、“海防”很难兼顾,所以主张“海防”为重,“塞防”为轻,移“塞防”之饷以助“海防”。
而以左宗棠为代表的一派,认为海防与塞防互为表里,缺一不可,片面强调海防而忽视塞防,势必“扶得了东边倒了西边”,到头来“西边必倒东边亦未能扶也”。新疆战略地位重要,是保蒙古进而拱卫京师的重地。所以“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两者并重”。
——据李鸿章《筹议海防折》等资料汇编
(1)根据材料概括这场争论的焦点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2)简要评述海防与塞防之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辜榷(今译独占)专利之事,为斯密氏(英国学者亚当·斯密)所深恶,诚哉其足恶也。然而有时以通国公利而论,专之愈于不专。此如创机著书诸事,各国例许专利,非不知专利之致不平也,然不专利则无以奖劝激励。人莫之为,而国家所失滋多,故宁许之。
——1901年严复
材料二 美国允许中国人将其创制之物在美国领取专利牌照云云,此时中国人岂有能创制新机在美国设厂者?不过籍此饵我允保护美人专利耳,真愚我也。所谓保护者,即禁我仿效之谓也。现中国各省局厂仿用外洋新机,仿造专利机件不少,且正欲各处推广制造以挽权利。此款一经允许,各国无不援照此约。一经批准之后,各国洋人纷纷赴南北洋挂号,我不能拒,则不独中国将来不能仿效新机新法,永远不能振兴制造,即现有之各省制造各局枪弹炮药各厂仿效外洋新法新机者,必须立即停工,中国受害实非浅鲜。……若准保护美国专利牌照,是自塞其智慧。
——1903年张之洞针对中美商约谈判给中国谈判代表的电文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严复与张之洞关于专利保护的不同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严复与张之洞有关专利保护的主张。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2年,梁启超发表《新中国未来记》,畅想了几十年后中国的面貌。学者贾立元将其视为中国科幻的起点。贾立元认为,科幻在中国的诞生是在甲午之后,中国落入“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进步的知识精英鼓呼学习西方的现代文明救国图强而形成。故他将科幻在中国的发轫定义为:以“现代”眼光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而非仅仅对技术发明的幻想。
——摘编自《专访贾立元:晚清科幻,一座纸面上的“未来博物馆”》
请根据贾立元的观点,多角度推测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中未来几十年中国的基本面貌,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不少于2个角度,史实准确,逻辑合理,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D
2.D
3.C
4.B
5.B
6.C
7.D
8.B
9.C
10.D
11.D
12.B
13.B
14.C
15.D
16.B
17.(1)理由:英军船坚炮利,清军防备薄弱。
原因:军舰少,军舰不能深入,气候变化,援军和运输难以为继。
(2)“中国的维新”: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近代化实践)。
简析:落后的封建帝国根本无力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强国(农耕文明不故工业文明)。林则徐也不能挽回失败。人们仍然寄希望于传统能臣。没有对战败进行深层次反思。
(3)运用唯物史观;全面分析,避免绝对化;客观公正,减少感情因素。
18.(1)这场争论的焦点是放弃新疆,还是收复新疆。
说明此时清廷一些官吏的国防观念由重边塞向重海疆转变。
(2)在这场论争中,左宗棠等人坚持的海防、塞防并重,必须并能够收复新疆的主张是正确的,既反映了他们的近代国防观念,更充分体现了他们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李鸿章等人重视海防,主张加强海防建设的意见是正确的,但他提出放弃新疆的主张,却是错误的。这场争论为清政府出兵和收复新疆、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从而迅速揭开了左宗棠督兵新疆的战幕。
19.(1)主张:严复主张对于机器创制、著书,要实行专利保护制度;(意思相近即可)张之洞主张不对外国人的专利实行保护。
(2)评析:洋务运动以来,中国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促进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发展。严复主张实行专利保护,认为其可以鼓励技术发明,严复的看法有一定道理,从长远来看,专利保护有利于增强国家发展潜力。基于保护国家利权、发展民族工业及推行“新政”的需要,张之洞提出不对外国人的专利进行保护,其看法也有一定道理。两人关于专利保护的主张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救亡图存、推动近代化的探索,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专利制度的推行难以有效。
20.基本面貌:通过和平手段建立民主共和国,实行一党政治,国家的工业、文化教育和宗教等发展繁荣,中国赢得民族独立国际地位提高,与外国平等友好相处。
理由: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放弃改良幻想,主张通过和平手段建立民主共和国;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新式学堂纷纷建立,梁启超期待国家经济和文化教育的繁荣发展,增强国家实力;《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国家,民族危机严重加剧,争取民族独立是梁启超政治活动的重要目标,他希望未来中国获得独立,与其他国家平等友好相处。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练习(答案)--2023-2024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