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联盟校2023-2024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七年级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道题1分共25分)
1.被誉为“彩云之南”的云南不仅有着优美的风景、怡人的气候,更有着悠久的历史,这里曾生活着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2.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 )
A.神话传说 B.出土文物 C.学者推断 D.史书记载
3.下列哪些现象是原始农业出现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
①农作物种植②家畜饲养③聚落④磨制石器⑤城市的出现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4.为纪念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孙中山曾写下“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诗句。毛泽东也写了“聪明容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以纪念此人,两位伟人共同纪念的人物是( )
A.黄帝 B.炎帝 C.秦始皇 D.大禹
5.某考古学家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在这里,我们发掘过一座完整的土木建筑的房子,在里面发现了一些小罐罐。打开一看,竟然是小米,只是没有米瓢。”文中的“土木建筑的房子”可能是(  )
A.山洞 B.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C.砖木瓦房 D.干栏式房屋
6.下图中,原始人类建造不同构造房屋的决定性因素是( )
A.自然地理环境 B.生活习惯 C.生产工具 D.劳动技术
7.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8.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朝 B.周朝 C.商朝 D.尧舜禹时期
9.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现存最重的青铜器是( )
A.编钟 B.三星堆青铜立人像 C.四羊方尊 D.司母戊鼎
10.夏商两朝的覆亡给后世君主的启示( )
A.重视教育 B.任用贤臣,勤政爱民
C.加强国防,充实军队 D.压迫奴隶和平民
11.下列诸侯中,打着“尊天子,攘四夷”旗号,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是( )
A.晋文公 B.秦穆公 C.楚庄王 D.齐桓公
12.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弱肉强食 B.国家的数量越来越少
C.适者生存 D.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13.小明期末考试考砸了。爸爸暴跳如雷,说要“家法伺候”,爷爷慢吞吞的说:“这次考差了不全是坏事,知道差在哪儿,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相互转化嘛!”其中爷爷的言论与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主张最接近(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14.“爵通常被认为是饮酒器(如图),也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进而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材料表明该青铜器有利于我们研究商代( )
A.铸造工艺的完善 B.冶铁技术的提高
C.等级制度的严格 D.文字历史的悠久
15.西周一平民在田中劳作,关于他可能使用的农具错误的是( )
A.用石镰收割庄稼 B.用装有木柄的骨耜耕地
C.用铁制的犁耕地 D.用青铜农具进行生产
16.制作年代尺,可以更有效地学习历史。下面是小李同学复习夏、商、周朝代更迭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部分应填( )
A.盘庚迁殷 B.武王伐纣 C.西周灭亡 D.平王东迁
17.在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
A.因材施教 B.温故知新 C.有教无类 D.仁者爱人
18.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 )
A.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B.农业技术的进步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农业产量的提高
19.他被称为站在文明门槛上的一位伟人,他还具有“联盟首领”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建立者”的身份。“他”是( )
A.黄帝 B.尧 C.舜 D.禹
20.历史的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特质,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阪泉之战 ②国人暴动 ③山顶洞人的出现 ④三家分晋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①④③② D.①④②③
21.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战争是绕不过去的字眼。一下战争与其他三场不处于同一历史阶段的是( )
A.桂陵之战 B.马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城濮之战
22.山西,简称“晋”,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晋国在战国时期分裂为( )
A.韩、赵、魏 B.郑、宋、楚 C.韩、赵、燕 D.秦、齐、楚
23.在我国古老传说中,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与蚩尤部落进行了一次大战,蚩尤虽“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来帮他作战,结果还是被打败。该大战是
A.涿鹿之战 B.城濮之战 C.牧野之战 D.阪泉之战
24.为纪念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孙中山曾写下“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诗句。毛泽东也写了“聪明容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以纪念此人,两位伟人共同纪念的人物是( )
A.黄帝 B.炎帝 C.秦始皇 D.大禹
25.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26.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A.争霸战争激烈,分裂趋势加剧 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王室采取有力措施而中兴 D.霸主联合,与王室争权
27.战国时期是指( )
A.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B.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C.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D.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28.最早学会挖井的原始人类是( )
A.山顶洞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二、材料解析题
29.材料一: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地位,权位由“传贤”演化为“传子”。
材料二:商朝最后的国王,荒淫奢侈,残暴无道,使得民怨沸腾。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了西周。
材料三:新兴的周王朝以崭新的风格实行统治。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以及古帝王的后代,封他们为诸侯,由他们全权管理封地内的事物。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禹的儿子启是通过什么样的继承方式成为夏朝国王的?
(2)商朝最后的国王是谁?他的残暴导致了什么结果?
(3)材料三中周王朝实行统治的“崭新的风格”指什么制度?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4)周朝是我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朝代,存在了800年。有一件事成为西周历史的转折点,这件事情是什么?
(5)夏、商、西周都因国王的暴政或昏庸而衰亡。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卫鞅曰:“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
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请回答:
(1)文中“卫鞅”指的是谁?“孝公”指哪国国君?
(2)此次变法后,某位平民想使自己的社会地位与卿大夫……平等,那么他最合法的途径是什么?
(3)此次变法的目的是什么?守旧贵族为什么反对变法?
(4)你认为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你觉得商鞅的死值不值得?
(5)从变法中你打到什么启发?
试卷第4页,共4页
1.A
【详解】根据题干“云南”“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和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170万年前云南省元谋县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的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A项正确;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附近,排除B项;山顶洞人生活在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排除C项;河姆渡人生活在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村,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想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最直接、最原始、最准确的就是通过考古发掘出来的文物,文物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历史见证,属于第一手资料,真实可靠,B项正确;神话传说无从实证考查,不属于第一手资料,排除A项;学者推断,也只是学者个人的一种推断,不属于第一手资料,排除C项;史书记载是后人对历史的记录,不属于第一手资料,而且这些原始人类生活在史前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所以①②③④符合题意;原始农业兴起时期城市尚未出现,⑤不符合题意。所以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4.A
【详解】根据“轩辕”、“建此伟业,雄立东方”等信息可知,他们纪念的共同人物应该是黄帝,黄帝,名轩辕。A项正确;炎帝、秦始皇和大禹都与“轩辕”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5.B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小米”,结合所学可知,考古学家发掘的可能是半坡遗址,半坡人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会种植粟,B项正确;根据材料中的“土木建筑的房子”,可以确定房子不是山洞和砖木瓦房,排除AC两项;干栏式房屋是河姆渡人的建筑,而河姆渡人主要种植水稻,与材料中的“小米”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图片1处于北方,冬天防风御寒,图片2处于南方,防潮、防水、通风,这体现出不同构造房屋的决定性因素自然地理环境,A项正确;生活习惯、生产工具、劳动技术是重要因素,排除BCD项。故选A项。
7.A
【详解】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A项正确;商朝、周朝出现在夏朝之后,排除BC项;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因此只有选项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9.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商朝时期出现的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现存的最大的青铜器。故选D。
10.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夏、商的灭亡都是因为暴政,夏、商的亡国之君分别是夏桀和商纣,他们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夏桀修建了许多豪华宫室,无休止的征发百姓,强迫他们服劳役,平民和奴隶纷纷怠工,反抗桀的暴政;暴君商纣修筑豪华宫殿园林,施用炮烙酷刑,镇压人民。由此我们得知夏商的亡国是因为暴政导致的。只有任用贤者,勤政爱民,为百姓着想,构建和谐社会,才能长治久安,B项正确;“重视教育”“加强国防,充实军队”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强大,但不是夏商两朝的覆亡给后世君主的启示,排除AC项;压迫奴隶和平民,引起奴隶和平民的反抗,是夏商两朝的覆亡的原因,但不是夏商两朝的覆亡给后世君主的启示,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据所学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天子,攘四夷”为旗号,通过葵丘会盟成为首霸,D项正确;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都是齐桓公之后的霸主,排除AB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可知国家的数量在不断减少,说明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D项正确;“弱肉强食”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项;“国家的数量越来越少”属于表象,无法反映历史发展趋势,排除B项;“适者生存”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这次考差了不全是坏事,知道差在哪儿,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相互转化嘛!”可知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C项正确;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为政以德”,与题干内容“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不符,排除A项;法家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与题干内容“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不符,排除B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与题干内容“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进而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可知,题干材料中的青铜器属于商代的礼器,可以用来研究商代等级制度的严格,C项正确;单独一个青铜器无法完整展现青铜器铸造工艺的完善,排除A项;青铜器的铸造展现的是青铜冶炼业或青铜铸造业,无法用于研究冶铁技术,排除B项;商代的甲骨文可以用来研究中国文字历史的悠久,但材料未反映该青铜器有铭文,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所以西周平民不可能用铁制的犁耕地,C项错误,符合题意,选择C项;用石镰收割庄稼有可能,排除A项;用装有木柄的骨耜耕地有可能,排除B项;用青铜农具进行生产有可能,排除D项。故选C项。
16.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伐商纣王,商朝灭亡,B项正确;公元前1320年盘庚迁殷,排除A项;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排除C项;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
17.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有教无类指教育不分高低贵贱,对哪类人都一视同仁,体现出教育公平,C项正确;因材施教是指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与教育公平无关,排除A项;温故知新强调要时常温习旧的知识,与教育公平无关,排除B项;仁者爱人与教育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8.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这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它促进了社会进步,A项正确;生产工具而不是农业技术、 水利工程、 农业产量代表生产力水平,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9.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尧在年老时推举舜为继承人,舜年老后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尧舜禹之间采用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一夏朝,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具有“部落联盟首领”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建立者”双重身份的是禹,D项正确;黄帝是部落联盟首领,但不是王朝的建立者,排除A项;在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但都没有建立王朝,排除BC项。故选D项。
20.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四五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黄帝时期,黄帝与炎帝两个部落在阪泉交战,炎帝战败,从此炎黄两部落结成部落联盟。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山顶洞人距今约三万年。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故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③①②④,B项正确;A、C、D项顺序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21.D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可知,城濮之战发生在春秋时期的公元前632年,晋楚之间的争霸战争,晋军胜,而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城濮之战与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不处于同一历史阶段,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战国时期争霸战争的特点:强大的诸侯已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而是力图扩展疆域。当时的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著名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22.A
【详解】战国初年,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国,与原有的秦、楚、燕、齐,并称战国七雄,A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BCD项。故选A项。
【点睛】
23.A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距今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已经出现了部落联盟。为了扩张势力,争夺已经开放的地区,黄帝和炎帝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蚩尤部落,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24.A
【详解】根据“轩辕”、“建此伟业,雄立东方”等信息可知,他们纪念的共同人物应该是黄帝,黄帝,名轩辕。A项正确;炎帝、秦始皇和大禹都与“轩辕”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25.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青铜器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商朝时期,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是在商朝,所以答案是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灿烂的青铜文明
26.B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之间都在争夺霸权,B项正确;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争霸都是为了实现统一,而非分裂趋势加剧,排除A项;王室衰微,并没有实现中兴,排除C项;这一时期没有所谓的霸主联合的现象,排除D项。故选B项。
27.A
【详解】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始,战国时期是指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A项正确;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东周时期,排除B项;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是西周时期,排除C项;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春秋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28.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河姆渡遗址,考古学者发现了木结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D项正确;;据考古学者推断,在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木结构水井,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也就是说生活于距今约三万年的山顶洞人,不可能是我国最早会挖掘和使用木结构水井的人类,排除A项;北京人生活的时间也比河姆渡原始居民早,因此,北京人也不可能是我国最早会挖掘和使用木结构水井的人类,排除B项;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间距今约七八千年,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间是距今约六千年,时间上晚于河姆渡原始居民,而在河姆渡遗址已经发现了木结构水井,因此,半坡原始居民不可能是我国最早会挖掘和使用木结构水井的人类,排除C项。故选D项。
29.(1)方式:世袭制。
(2)商王:商纣王。结果:被周武王推翻。
(3)制度:分封制。目的: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4)事件:国人暴动。
(5)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
【详解】(1)方式:约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也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在禹统治是,他的儿子启已经有了强大的势力。禹没有用禅让的办法选择继承人,在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2)商王:根据材料二“商朝最后的国王,荒淫奢侈,残暴无道,使得民怨沸腾”和所学可知,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对外征伐,耗费国力,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残害人民。结果:根据材料二“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和所学可知,被周武王推翻。
(3)制度:根据材料三“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以及古帝王的后代,封他们为诸侯,由他们全权管理封地内的事物”可知,材料三中周王朝实行统治的“崭新的风格”指分封制,是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目的:根据所学可知,为了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进行了分封,所以分封制的目的是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4)事件: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国人”为西周、春秋时对居住于国都的人的通称,国人暴动,是公元前842年发生在西周首都镐京的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周厉王被赶走,西周历史由盛而衰,数十年后,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5)道理:根据所学可知,夏、商、西周都因国王的暴政或昏庸而衰亡,所以给我们可以明白的道理主要有: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
30.(1)卫鞅”:商鞅。诸侯国:秦国。
(2)途径:立军功。
(3)目的:富国强兵。原因:变法损害了守旧贵族的利益而遭其反对。
(4)观点及理由:成功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变法目的已达到,所以是成功的。(不成功也可,应明确合理理由)观点:商鞅的死是值得的;商鞅遭车裂的原因是得罪了贵族利益集团,导致守旧势力诬告所害。商鞅虽遭车裂,但他变法的大部分举措并没有被废止,秦惠王和他的后继者都继续实行了商鞅的新法,所以秦国的国势得以进一步发展,为后来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持否定意见也可,应明确合理理由)
(5)启发:只有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程;改革会遇到重重阻力,必须坚持不懈,有牺牲精神;改革应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要制订法律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要想让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就得要有大破大立的勇气等。
【详解】(1)卫鞅”:由材料“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因此文中的“卫鞅”指的是商鞅。商鞅主张实行变法、改革,属于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诸侯国:根据材料“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所以“孝公”指秦国的秦孝公。
(2)途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商鞅变法后,某位平民想使自己的社会地位与卿大夫平等,那么他最合法的途径是立军功。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按战场立功国家赐给田宅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这大大刺激了秦军将士在战场去努力杀敌,提高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3)目的:根据所学可知,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原因: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中一些措施,如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等,损害了守旧贵族的利益而遭其反对。
(4)观点及理由:根据所学,首先确定商鞅变法是否成功,并说明理由,如商鞅变法是成功了,理由可为: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变法目的已达到,所以是成功的。观点:根据所学,进行合理判断,概括出商鞅的死是商鞅的死值不值得,并说明相关理由即可,如值得的,理由为:商鞅遭车裂的原因是得罪了贵族利益集团,导致守旧势力诬告所害。商鞅虽遭车裂,但他变法的大部分举措并没有被废止,秦惠王和他的后继者都继续实行了商鞅的新法,所以秦国的国势得以进一步发展,为后来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5)启发:围绕“商鞅变法”,从改革的曲折性、影响、措施、人才等方面分析概括启发即可,如只有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程;改革会遇到重重阻力,必须坚持不懈,有牺牲精神;改革应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要制订法律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要想让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就得要有大破大立的勇气等。
答案第6页,共7页
答案第7页,共7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联盟校2023-2024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