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第Ⅰ卷为第1页至第6页,第Ⅱ卷为第7页至第8页。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单项选择题Ⅰ:1-13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
B.《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
C.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
D.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
2.秦统一后,历代中央行政制度经历了复杂的变化,有同学就此整理了“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演变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处依次填写正确的是( )
A.①三公九卿制 ②三省六部制 ③中书省 ④军机处
B.①三省六部制 ②三公九卿制 ③军机处 ④中书省
C.①三公九卿制 ②军机处 ③中书省 ④三省六部制
D.①三省六部制 ②中书省 ③军机处 ④三公九卿制
3.在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人民审判员(担任审判员的普通公民)在法庭充当主角。他们不是“法官”,因为雅典的法庭压根就没有具备专业资质的法官,他们虽然被称为“随审员”。但却实际充当着“主审官”。据此可推知,当时雅典( )
A.法庭成为城邦权力机关 B.司法活动遵循民主原则
C.直接民主导致权力滥用 D.法学专业教育遭到忽视
4.晚清时期,法政学堂的学校数、学生数在全国各类专门学堂及高校中居绝对优势。1909年全国法政学堂达47所,学生12282人。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清政府对法制建设的重视 B.适应清末新政改革的需要
C.近代西方法治理念的影响 D.晚清救亡图存运动的结果
5.下表为曹魏到北宋《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对此表认识正确的是( )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A.国家大一统时寒门子弟入仕比例最高 B.北方地区的寒门子弟入仕比例比较低
C.九品中正制促使士族子弟入仕比例下降 D.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变化与选官制度有关
6.19世纪初,英国在政府各部设立“常务次官”及其下属的“文职服务员”,规定他们不得参加政党活动,也不与内阁共进退。这些规定说明( )
A.政党分赃现象体现民主政治流于形式 B.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政治稳定
C.英国议会改革促进民主政治渐进完善 D.民主政治发展更加关注官员职业道德
7.1913年1月,北洋政府公布了《文官任用法草案》规定“考试者所以决其将来,经历者所以重其既往,二者皆不可偏废”。同时颁布了《文官甄别法草案》,对所有未经考试任命的官员进行甄别。这些法律的颁布( )
A.废除了延续千年的科举制 B.标志近代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C.推动了现代文官制度的确立 D.确保了民国官员的德才兼备
8,秦汉的“律”“令”二者没有性质上的区别,“令”中有刑法内容。“律”中有行政制度。魏晋以后,“律”的内容开始集中于刑律,“令”则用于容纳行政法令。这表明魏晋以后( )
A.律令体系逐渐发展 B.专制王权得以强化
C.重视法律惩戒作用 D.儒学日益融入法律
9.传统乡约倡导基层群众自治。它由当地有名望的士绅倡导,乡民自愿配合,受其约束,以达到教化民众、劝善惩恶、淳化风俗等社会效果。至清代,乡约被赋予诸多行政职能,如稽查、催科等,而其教化职能被削弱。这一变化深刻地反映出清代( )
A.社会环境有一定改善 B.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加强
C.重视乡约的政治功能 D.地方政府官员尸位素餐
10.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十二铜表法》规定,在无遗嘱死亡且没有法定继承人的情况下,其遗产由宗亲继承,无宗亲时再由族亲继承 扩大了继承人的范围
B 中古时期,西欧基督教会拥有大量庄园与广袤土地,还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 维护和强化了世俗王权的统治
C 1787年美国宪法中明确警告那些扰乱社会的人,政府将创建由总统领导的联邦军,以“保障国内安宁”“提供共同防务” 取消了州政府的自治权
D 《拿破仑法典》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第537条: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法国政府用立法巩固大革命成果
A.A B.B C.C D.D
11.魏晋南北朝时期,后赵石勒设“君子营”,礼遇“农冠华族”,重用汉儒张宾等。“朝会常以天子礼乐飨其群下,威仪冠冕从容可观矣”。北魏拓跋珪吸收汉族士人,制定典章制度,按照周秦以来中原王朝规模,建立北魏朝廷。这些做法( )
A.增强了北魏政权合法性 B.加剧了民族冲突和矛盾
C.保障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D.促进了民族交往与交融
12.1648年,交战各方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和约对于一时不易解决的问题,规定了处理时应遵循的原则。例如,解决洛林问题的原则是:有关方面“应提交双方提名的仲裁人,或由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签订条约,或采取其他友好的办法来解决”。这说明,该和约( )
A.维护了德意志帝国各邦的利益 B.重视用和平商议的办法来解决争端
C.极大地提高了法国的国际影响力 D.确立了国家主权至上的国际原则
13.目前,中国在世界78个国家设有89个使领馆文化处(组),与145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的文化合作协定和近800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这些国际文化活动包括中国文化美国行、中俄文化年、中法文化年、中华文化非洲街、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中国上海国际文化艺术节、中国北京国际音乐节和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节等。这表明,文化外交( )
A.体现了中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战略 B.掀起了中国与各个大国的建交高潮
C.是中国重视发展周边关系的具体实践 D.有利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深化
单项选择题Ⅱ:14-15题,每题3分,共6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分别为3、1、1、0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14、明初西南地区的地方行政设置,除了与内地一致的府、州、县之外,还有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等行政机构。而到了清朝,此类机构的设置大大减少,如云南省就由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的50个减少到清朝雍正末年的13个。这一调整旨在( )
A.将西南地区纳入中国的版图 B.加强国家对西南地区的控制
C.实现西南与内地管理一体化 D.变革边疆地区地方管理机构
15.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等早期著作中以“托古改制”的手法提出了向西方学习、行君王立宪的主张。而根据内廷档案《故宫藏光绪二十四年内府抄本〈杰士上书汇录〉》的记载,戊戌年康有为上呈给光绪的两本变法参考《俄彼得变政记》《日本变政考》,非但不主张限制君权,反而鼓励光绪师法俄日,大张君权。由此可以得出( )
A.原始档案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B.历史研究需对多项史料进行对比互证
C.综合多种历史记录即可了解客观史实 D.通过文献研究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2.本卷共3题,共40分。
16.(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法国启蒙学者关注公民教育,认为专制国家的教育只是“培养好奴隶”,不会造就出真正的人。公民教育应由民主国家设立机构来领导与管理,以推翻教会对教育权的垄断与掌控。狄德罗认为优良的自然素质绝非贵族所独有,“天才、才能和美德出自茅屋里的要比出自宫廷里的多得难以计算”。只因在恶劣的社会制度下,民众的子女得不到合理的教育,其中的天才被埋没。在当时法国“优秀的爱国者”和“始终正直的公民”极为稀少的情况下,道德教育尤为重要。卢梭要求儿童多了解祖国,他认为只有掌握包括数学、文学等科学知识,方能逐渐成为合格的公民。这些构想为推动臣民教育向公民教育的转变提供了思想先导。
——摘编自刘春兵《思想启蒙与公民塑造——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的公民教育思想探析》
材料二 民国初期是近代中国公民教育的产生发展阶段。《临时约法》首次对公民权利作出规定,为公民教育提供了法律基础。在学习借鉴西方公民教育之初,不少学者强调“德国公民教育之思想,不可完全移植于我国”。商务印书馆和《中华教育界》等民间社会机构发表西方公民教育著作文章,顺应时代要求,自觉承担推动公民教育的重任。朱元善于1916年提出,“教育之方针自当以新国家之本质为主眼,而置重于共和立宪国民之养成”,“非实施公民教育不可”。随着西方公民教育思想的不断传入,人们提倡将民主共和精神的培养作为公民教育目标模式构建的基础,使公民教育范围扩展到社会公共生活领域。
——摘编自朱小蔓、冯秀军《中国公民教育发展观脉络探析》
(1)根据据材料一,指出启蒙思想家关于法国公民教育的主要构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提出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初期公民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特点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西方公民教育的历史启示。
17.(20分)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物 政治主张
孔子 “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老子 “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
韩非 “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
——引自《论语》《老子》《韩非子》
材料二:“贞观之治”成绩的取得,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这一政治路线的成功。以往谈及贞观之治,只是一味强调唐太宗、魏徵等人的自觉,常常忽略中国制度的重要背景。魏徵从贞观七年开始担任门下省的长官,直至贞观十七年去世,都是门下省的负责人。唐太宗与魏徵的关系,与三省制关系密切,而三省制的运行机制,更值得重视。唐朝也被称为“律令国家”,因为它把中国自汉魏以来的传统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律令制度……《唐律疏议》对古代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等的立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荣新江等《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材料三: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它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而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难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编纂民法典,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
——摘编自王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老子、韩非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指出秦汉时期治国主导思想的演变。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三省制运行机制的角度说明“唐太宗与魏徵的关系”,并概括《唐律疏议》在中外法制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新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运用唯物史观,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的必要性。
18.(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学者诺思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一书中写道:“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它们建立了一个社会,或更确切地说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制度创新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制度的变革过程,是支配人们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则、规范和惯例的进步,并改善个人、组织与其外部环境,其直接结果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各种社会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有更大提高。可见,制度创新在整个社会创新体系的运行中居于基础和保证地位。制度创新有助于政治观念更新,有助于政治结构合理化,有助于政治行为进步,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制度创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新的制度代替旧的制度,良性制度代替非良性制度,效率高的制度代替效率低的制度的过程。
——摘编自李景治《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中的制度创新》
根据材料,围绕“制度创新”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层次清楚,逻辑严密。)
田家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答案
1.D 2.A 3.C 4.B 5.D 6.B 7.C 8.A 9.B 10.D 11.D 12.B 13.A
14.B 3分 C 1分 D 1分 A 0分
15.B 3分 A 1分 C 1分 D 0分
16.(20分)
(1)构想:强调由民主国家主导公民教育:主张扩大受教育对象;以道德教育和科学知识的传授为主要内容。(任答两点,2分)
意义:推动了近代法国教育的转型;抨击了封建专制统治和腐朽的教权;反映了法国资产阶级的价值诉求;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舆论准备;对其他国家的教育发展具有借鉴作用。(任答三点,6分)
(2)特点:将西方公民教育思想与中国式公民教育紧密结合;由政府倡导,民间力量参与;具有明显的民主共和主义色彩。(任答两点,2分)
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民族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西学东渐”的影响。(任答3点,6分)
(3)启示:近代公民教育的兴起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应重视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应增强公民对国家共同体的认同感。(任答两点,4分)
17.(20分)
(1)主张:孔子主张德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韩非:法治。(3分)
演变:秦朝:法家思想。汉初:黄老无为思想。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3分)
(2)关系:唐太宗授命中书省草拟诏令;魏徵作为门下省长官进行审核并驳回不妥的诏令。(4分)
原因: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一部封建法典;礼法结合的典范;唐以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作为蓝本创制法律;古代亚洲一些国家的立法以此为鉴。(任答两点,4分)
(3)地位:基础性。(2分)必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矛盾已经转化;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地方已经滞后;依法治国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需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任答两点。4分)
18.(15分)
【示例一】
论题:政治制度创新是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
论述:在中外历史上,一定时期的社会发展进步,往往和制度创新有关。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创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有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发挥中央政府的积极作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近代西方,英国创立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美国建立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等,都符合本国国情,维护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为世界政治文明发展做出了贡献。
结论:综上可知,制度创新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同时期的制度创新都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贡献。
【示例三】
论题:理论创新是制度创新的重要条件
论述:在中外经济、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中,理论的创新是制度创新的重要条件。在中国古代,战国时期韩非的法家理论为秦始皇所采纳,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先秦儒家德化尚贤的思想奠定了察举制及科举制的理论基础,并为科举制的形成发展确立了基本模式;19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苏联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提供了理论指导;英法等国思想家追求民主、自由、法治的启蒙思想,为欧美国家建立各具特色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提供了理论支撑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斯主义强调政府干预经济,为罗斯福新政和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总之,在古今中外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理论创新为经济、政治制度的创新提供了重要条件。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天津市滨海新区田家炳中学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