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统编版(2019)选必一 2023-2024高二上学期历史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单元测试(答案)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唐朝蕃将普遍改写谱系、祖籍。李楷固本为契丹人,但自称是李陵后人;安兴贵本为西域胡族,却与轩辕氏搭上关系;吐谷浑王慕容氏是鲜卑人无疑,却攀上射日英雄后羿。与此同时,他们的心态、思想渐起变化,洞悉儒家教化,崇尚忠君爱国,讲究孝道文雅。这种现象说明
( )
A.中华的观念得到认同 B.少数民族加速封建化
C.各民族接受儒家思想 D.唐朝民族政策开放
2.下面为《明太祖实录》中的部分记载。据此推断,明政府实行海禁政策的目的是( )
A.防御倭寇骚扰 B.封锁日本经济 C.限制海外贸易 D.打击走私活动
3.汉文帝致匈奴书称“先帝制,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令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亦制之”,约定“匈奴无入塞,汉无出塞”,长城成为双方共同认定的边界。这表明,西汉( )
A.限制同域外的交流交往 B.华夷秩序观念已经出现
C.与匈奴的关系逐渐缓和 D.对边疆地区进行了开发
4.清朝中央政府除制定全国统一的基本法典之外,还制定了一系列适用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专门法规,如《蒙古律例》《回疆则例》《新疆条例》《钦定西藏章程》《理藩院则例》等。这说明清朝( )
A.以立法形式确定对边疆的民族政策 B.采取了因地制宜的方式管理边疆地区
C.对边疆地区各族实行多种管理制度 D.进一步巩固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5.下图是《清朝疆域图(局部)》。据图并结合所学判断,下列有关清朝的边疆管理举措对应有误的是( )
A.①地逐渐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
B.②地册封达赖和班禅,并派驻藏办事大臣等
C.③地平定准噶尔部叛乱,设立伊犁将军管理
D.④地建立都司、卫、所,对蒙古等族进行管理
6.班超出使西域,“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临大海欲度,而安息西界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闻之乃止。”《后汉书》中的这段文字记载的“大海”是指( )
A.里海 B.黑海 C.地中海 D.波斯湾
7.某次国际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恢复拿破仑战争时期被推翻的各国旧王朝及欧洲封建秩序,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战胜国重新分割欧洲的领土和领地。这次会议后建立的国际关系体系的特征是( )
A.大国协调、欧洲均势 B.法律至上、王权有限
C.全体一致、集体安全 D.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8.1853年,奥地利帝国外长忧心忡忡警告:在民族混居的地区,根据这个原则来建新国家的主张,是所有乌托邦计划中最危险的……将动摇坚固而有组织的国家秩序之基础,颠覆和混乱欧洲大陆。当时,这位外长担心的是( )
A.自由主义 B.民族主义 C.浪漫主义 D.资本主义
9.《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所有罗马帝国的选侯、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该和约( )
A.推动了罗马帝国统治疆域的扩大 B.解决了欧洲国家的领土争端问题
C.确立了国际关系主权与独立原则 D.形成了“全体一致”的法律体系
10.1618年开始的三十年战争,在德意志的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之间爆发,后欧洲各国纷纷卷入其中。最终交战双方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欧洲混战局面。这场战争被称作欧洲最后一场宗教战争,也被称为第一场国家间战争。下列行动体现为“国家间战争”性质的是( )
A.德意志境内分成新教和天主教两派 B.各方对波希米亚王位继承权的争夺
C.要把夺取的土地归还给原天主教会 D.法国积极参加新教同盟一方的战争
11.1945 年联合国成立时,有51个成员国。2012 年联合国已经有192个成员国, 其中新增的成员国绝大多数在联合国成立时还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践行 B.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C.非洲的纳米比亚获得独立 D.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发展
12.1961年4月,西藏各地乡-级基层普选开始,百万翻身农奴开始行使从来没有过的民主权利。1965年8月,西藏乡县选举工作完成,大约92%的藏区建立起了以翻身农奴和奴隶为主的基层政权。这体现的原则是( )
A.信仰自由 B.依法治国 C.改革开放 D.人民民主
13.为促进少数民族全面发展,新中国制定一系列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等。这些政策有利于( )
A.形成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 B.消除各民族间的发展差距
C.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D.推动基层自治的创新完善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请指出下图中我国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民族自治区( )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②⑤
15.下列徽标或宣传画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的徽标 “一带一路”宣传画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
A.中国深化了同周边国家友好合作的关系
B.中国推动了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C.中国促进了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D.中国开展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16.1949年10月3日,中苏正式建交,苏联成为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在此之前,开国大典时,时任“苏联驻北京总领事”的齐赫文受邀参加,但齐赫文参加大典的身份却不是“总领事”,而是国际友人。这体现的新中国外交方针是( )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另起炉灶”
C.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D.“一边倒”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代与周边民族对举时出现的“汉人”,因蕴含强烈的政治意义,并没有自然而然地成为魏晋时期“中国人”的称号。两晋十六国时期,“晋人”成为“中国人”的通称。北魏初年,出于否定“晋人”的需要,将较早置于统治下的“中州”人称作“汉人”。南北朝时期,“汉”一直是对“中州”人的他称,而非人们欣然接受的族称。唐贞观二年,礼部主客司采用“汉”“蕃”界定内地与边疆关系。高、武时期以后,因应现实政治需要,“蕃汉”一词被纳入刑律,诏令越来越多地加以采用,最高行政机构严格规定边远地区“汉官”员额。在唐朝日益广阔的边疆,“汉”被广泛用来识别内地州县民身份,具有切实政治经济利益,人们乐以自称,“汉”作为民族族称最终得以确定。
——摘编自何德章《汉族族称的出现与定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族称在唐代定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汉族称的出现与定型的认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各个民族有自己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伦理风俗,王阳明认为政府应“顺其情不违其俗,循其故不异其宜”。在面对不同人群、不同民族时,他还提出了“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教化之人”“天下如一家,中国如一人”。王阳明认为每个民族成员都可以成为贤人和圣人,“在身心上做,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他多次上书朝廷,建议对民族地区采取土官和流官并列的制度。
——欧阳辉纯《论王阳明的民族观》
材料二 欧洲民族主义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在历史中孕育的过程。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和对外扩张的逐步展开,迫切需要获得相应区域范围政治力量的保护,以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正常运转。物质的生产打破了地域的限制,精神的生产也将如影随形。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人们突破方言的限制。随着“人的解放”,他们的忠诚就由神圣的天国转移到世俗的人间。在批判封建王朝国家的斗争中,产生了民族国家即“祖国”意识,表达出对民族国家的热爱。……随着19世纪的过去,民族主义的性质起了变化,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政治体制强加于其他民族的趋向滋长起来。
——宋新伟《民族主义在近代西方的缘起和蜕变》
(1)据材料一,概括王阳明民族观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族主义在近代西方缘起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族观和民族主义的认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8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国家基本法律的形式,对民族区域自治作了全面、具体的制度性规范。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是国务院常设的民族工作部门。自设立以来,国家民委委员制不断完善。目前,有兼职委员单位32个,委员单位包括了国务院主要职能部门和涉及民族事务管理的重要单位。40年来,我国自治州和自治县(旗)的数量,分别比改革开放前增加了2个和59个,建立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数量也由原来38个增加到44个。《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要求,“各级人民政府民族工作部门对本规定的执行情况实施监督检查,每年将监督检查的情况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并提出意见和建议”。2008年,国家民委增设监督检查司。
——摘编自雷振扬等《改革开放40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我国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善的意义。
20.(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法国追随美国,拒绝承认新中国。新中国支持越南人民抗击法国的解放战争取得胜利。1954年中法两国总理首次会晤,打开了两国关系的新起点。进入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大,中法关系迎来历史性转折。当时,法国总统戴高乐想借中国力量把美国赶出亚洲,决定与新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63年,正值中法两国核武器试验最关键的时候,《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的共同声明在伦敦、莫斯科和华盛顿签署,这加速了两国接触。同时,毛泽东多次强调争取“间接同盟军”的重要性并重新解释他的中间地带思想。1964年1月,中法发布联合公报建交。
——摘编自张锡昌《影响世界格局的“外交核爆炸”》等
材料二 中法关系在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关系中展现出开创性和特殊性。1997年中法建立面向21世纪的全面伙伴关系,这是中国首次与西方大国建立新型关系。2013年中法在《联合新闻公报》中重申,两国均致力于推动多边主义和建设多极世界,推动国际秩序向着更加平等均衡的方向发展。2023年马克龙访华期间,中法签署《联合声明》,强调两国致力于为国际安全和稳定面临的挑战和威胁寻求基于国际法的建设性解决方案,寻求在多极世界里强化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国际体系。法国长期在欧盟对华政策中发挥引领作用,推动欧盟发展对华战略伙伴关系。
——摘编自孙海潮《中法关系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法关系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法建立全面伙伴关系的影响。
参考答案
1.A
2.A
3.B
4.A
5.D
6.D
7.A
8.B
9.C
10.D
11.B
12.D
13.C
14.B
15.C
16.B
17.(1)原因:魏晋以来民族交融趋势的增强;华夷观念的盛行;唐初统治政策的影响。
(2)认识:汉族族称的出现是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结果;汉族族称的出现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展现了华夏民族的凝聚力。
18.(1)内涵:尊重民族差异;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意义: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为后世处理民族关系提供借鉴
(2)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欧洲思想解运动;民族语言的形成;对国家的忠诚;资产阶级革命。
(3)认识:各民族之间应坚持平等原则;民族主义具有一定的狭隘性。
19.(1)表现:推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制化(颁布了《民族区域自治法》;通过了一系列民族区域自治方面的法律制度);加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体制机制建设(重视民族区域自治相关制度的建设;国家民委委员制不断完善);自治州和自治县(旗)的数量和涉及到的少数民族数量增加;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监督体系。(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2)意义:有利于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有利于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答出三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20.(1)变化:由敌对新中国演变为与新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原因:美苏冷战时期,双方处于不同的阵营;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抗法援越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大;戴高乐政府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毛泽东中间地带思想对法国的影响;法国国内各界人士的要求。
(2)影响:推动了中国与西方大国建立新型的外交关系;推动了世界多极化的进程;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和国际公正;推动欧盟发展对华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文明多样性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统编版(2019)选必一 2023-2024高二上学期历史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单元测试(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