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一中高二历史月考试题
(2021.10)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现代化”内涵的准确理解是( )
A.礼仪与政治分离 B.从人治到法治化
C.国家管理更趋制度化 D.为民主政治奠基
2、西周时期,一些贵族大臣可以对周王“谏议”,平民也可以对朝政发表意见或评论,平民的意向影响周王的决策。这反映出当时( )
A.贵族等级制度开始瓦解 B.原始民主传统尚存
C.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增强 D.周王失去共主地位
3图1、图2所示信息反映出中国古代( )
A.行政区划的变化 B.君主专制的加强
C.中枢权力的弱化 D.郡县制度的消亡
4、公元前756年,秦文公在鄜邑筑高台,立白帝庙,郊祭天地。随后,鲁国国君鲁惠公亦遣太宰到周,请用郊禘之礼(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和祖先的典礼)。这反映出当时( )
A.秦鲁国君相继称霸 B.周王权威震慑诸侯
C.礼乐秩序受到挑战 D.宗法关系名存实亡
5、王夫之认为商周之变和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两次政权更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曾随之发生变化。下列最能体现“周秦之变”的是( )
A.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 B.从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
C.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 D.从礼乐治国到法律治国
6、从“屏藩”愿景到“离心”现实,再到武帝集权强汉,西汉最棘手的内政问题的化解,主要是通过( )
A.设立刺史监国 B.使王国郡县化
C.推行崇文抑武 D.实施盐铁官营
7、“州”作为行政区划,在西汉时期萌芽,到东汉宣告形成。中国地方行政由原本的郡县两级制度变为州郡县三级制。东汉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是由于( )
A.王国问题得以解决 B.州刺史权力的增大
C.察举制选官的扩大 D.中央控制区域萎缩
8、长期以来,尚书本是皇宫内廷秘书,中书是在内廷管理文件之意,侍中(门下省长官)则是在宫中侍奉皇帝。到唐代,他们由内廷官一变而为政府外朝的执政官,三省掌握了以前的宰相职权。这一变化( )
A.激化了中央与地方矛盾 B.反映了官僚内部矛盾尖锐
C.标志着内外朝制度形成 D.调整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9、六部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行政机构。以下对于六部的描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各自分署,直接对皇帝负责 ②隶属于中书省 ③隶属于尚书省
A.①③② B.③②① C. ②③① D. ②①③
10、有人认为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帝国”,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隋唐是“第二帝国”,形成了新的官僚政治。出现这一转变主要是因为( )
A.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 B.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C.国家走向统一与强盛 D.藩镇割据削弱皇权
11、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12、下图是中国某朝代行政机构示意图,该朝代是(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3、元代规定行中书省为地方行政机构。行省“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高级长官由蒙古人、色日人担任,中下级官员由汉人担任。行省官员每日“早聚圆坐,参议词讼,理会公事”。据此可知,元代行省制( )
A. 扩大了对地方监察权 B. 弱化了其政权的民族色彩
C. 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 D. 有利于集思广益制定决策
1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若张居正在汉唐宋三代,那是一好宰相。依明代制度论,张居正是一内阁学士,不是政府中最高领袖,不得以内阁学士而擅自做宰相,这是明代政制上最大的法理。钱穆意在说明明代( )
A. 废除丞相违背潮流 B. 政治体制运行特点
C. 吏治败坏权臣弄权 D. 思想批判风气剧变
15、《明史》载:明景帝要易储,恐廷议时群臣反对,事前赠阁臣陈循等人白金,又派太监恫吓。这一材料说明( )
A.内阁权力制约皇权 B.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C.专制统治日益腐败 D.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16、1718年,年过六旬的康熙皇帝对人抱怨:“诸臣视朕如驾车之马,纵至背疮足瘸,不能拽载,仍加鞭策。惟从旁笑视,竟无一人怜恤,俾其更换休息者。”这反映了当时( )
A. 中央集权加强 B. 专制皇权强化
C. 社会矛盾尖锐 D. 军机大臣懒政
17、公元220年,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在地方设立中正官代替乡里评议考察人才。中正由当地出身的朝官中“德充才盛”者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以供吏部选官参考。曹丕推行的政策( )
A. 打破贵族政治特权 B. 阻断世家子弟进入仕途
C. 带有中央集权倾向, D. 完善吏部考核官员程序
18、唐代士人应举,可以“投牒自应”,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举人及第或黜落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校才能决定。这表明唐代科举制( )
A.注重家庭出身背景 B.阻碍社会阶层流动
C.促成儒学独尊局面 D.具有公平竞争特点
19、表1为唐朝科举考试考生的三种来源。由此可见,唐朝的科举考试( )
类型 来源
生徒 国家最高学府和地方州县官办学校考试合格者
乡贡 自学成才,向州县官府投牒自举并考试合格者
制举 皇帝临时下诏选拔的“非常之才”,由内外文武官员举荐者
A.继承了九品中正制的优点 B.体现了多种选拔方式的结合
C.是自上而下选拔人才的制度 D.成为读书人入仕的唯一途径
20、宋朝有这样的两个老规矩:“官员不入酒肆”、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一旦违反受到御史弹劾,不是罢官免职,就是纪律处分。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
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强化了封建中央集权
C.国家治理走向法制化 D.有利于防止官员腐败
21、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督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可见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 )
A.适应了古代专制权力强化的趋势 B. 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C.保障了监察权力机构的高效运作 D. 缓和了官员内部的矛盾
22、“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亡,但作为一场更广阔的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百日维新的“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 )
A.促进了国民觉醒 B.推翻了专制制度
C.挽救了民族危亡 D.实现了主权在民
23、学者袁刚在《国会与辛亥革命》中指出:“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当时南北双方“妥协”( )
A.避免了社会动荡进一步加剧 B.保证了民主共和的最终实现
C.促进了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 D.结束了中国固有的封建制度
24、据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统计:1906至1912年间,中国出现的新式学堂数量和入学学生人数均骤增近三倍,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民族危机加剧激发了民族意识 B.民主革命浪潮推动了思想解放
C.选官制度变革切断了传统仕途 D.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25、民国初年,各种政治力量分化组合,全国各地陆续成立了数百个号称为“党”或“会”的政党或政治派别,如“中华民国联合会”“统一党”“统一共和党”等等。民国初年党派林立反映出( )
A.不同社会阶层严重对立 B.政党政治逐渐趋于成熟
C.国民急切希望参政议政 D.统一成为时代发展潮流
26、南京国民政府1935年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其中一条规定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这一规定的实质是( )
A.加强了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 B。有利于政府选拔人才参与政治
C.调动了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D.剥夺了共产党参政议政的权力
27、边区政权建设受到各阶层关注。抗战期间,沦陷区绅士邹鲁山等参议员冒险参加苏北盐阜区第一届参议会;解放战争时期,逃亡地主纷纷返回边区,其中许多人后来还参加了政权工作。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民主革命即将走向胜利 B. 三民主义在边区全面实施
C. 统一战线政策深入人心 D. 中东部沦陷区人口的内迁
28、据调查,解放初的农村村干部多是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多是劳模、劳动积极分子,新时期选拔大学生当村官成为一个新动向。这些变化说明( )
A.宗法实俗操控农村民主选举 B.社会需求影响农村干部任用
C.经济地位决定农村干部身份 D.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日渐成熟
29、雅典城邦通过抽签产生的公民陪审团规模很大,代表不同的公民阶层,负责解释法律,认定事实,审理案件等。而在罗马,通常由专业法官和法学家进行司法解释。由此可见,在雅典城邦的司法实践中( )
A.职业法官拥有审判权 B.负责司法解释的主体与罗马相同
C.公民直接行使司法权 D.公民陪审团维护所有人的法律权益
30、托加(toga)是自由民出身的古罗马男性的主要服装。一般而音,贵族、执政官、将军多穿上等毛料、丝绸制成的紫色托加:参加选举的候选人着纯白色的托加袍:而平民所穿的托加则以毛料或者麻织物制成,多为灰色或褐色。从托加质料、服色等的差异可以说明,在古罗马( )
A.男性的社会地位遍高于女性 B.经济实力决定社会分层的状况
C.服饰具有建构身份等级的功能 D.政治活动受到着装形式的制约
31、1077年,罗马教皇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在任命主教等问题上矛盾尖锐,教皇宣布废黜亨利四世,革除其教籍,并煽动诸侯反抗亨利四世。亨利四世被迫冒着严寒长途跋涉到意大利卡诺莎城堡,极尽卑微悔过,受尽侮辱后才获教皇赦免,史称“卡诺莎之辱”。这一事件反映出( )
A.罗马教皇权力取代世俗权力 B.天主教会与专制王权相制衡
C.神权统治阻碍民族国家发展 D.封建诸侯是神权政治的支柱
32、1429年,法国圣女贞德在战前演说中说:“你们(英军)休想占领法兰西王国一寸领土。拥有法兰西的应是真正的继位者,国王查理,因为上帝要这样”。贞德的言论反映出当时( )
A.法国民众民族意识的觉醒 B.法国国王地位高于英王
C.英法两国殖民矛盾的激化 D.君权神授思想根深蒂固
33、1688年,威廉三世与其妻玛丽一起被接受为英国国王,但条件是必须接受议会通过的《权利法案》。1693年,英王威廉三世选用了4位宠臣担任了政府要职,到1698年又重新任命了新的政府成员。材料说明( )
A.英王仍实行专制统治 B.王权还没有受到限制
C.君主立宪制还未确立 D.英王仍有很大的权力
34、有学者认为“尽管大西洋把英、美、法三国永远地分隔开了,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的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这说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都体现了( )
A.对民主和人权的追求 B.民主与封建专制的斗争
C.对共和制政体的实践 D.君主立宪制的构建进程
35、1854年,英国财政部高级官员对英国文官进行了全面调查,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报告建议设立常任文官制度,包括考试、录用文官、重视文官的专业水平、提拔优秀文官等等。这一报告出台的主要原因是( )
A. 内阁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B. 工人阶级要求提高政治地位
C. 社会经济结构持续变动 D. 民众科学素养普遍得以提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36题15分,37题15分共30分)
36.(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秦汉时期的历史特征主要有如下表现:
高度集权的“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基本形成,并且经历了多次社会动荡的历史考验而愈益完备。以丞相为统领的中央王朝百官公卿制度和以郡县制为主体的地方行政管理形式逐渐完善。选官制度的进步,满足了行政体制的人才需求,也促进了社会不同等级的流动。……秦文化、楚文化和齐鲁文化等区域文化因子,在秦汉时期经长期融汇,形成了具有统一风貌的汉文化。儒学正统地位的建立和巩固,国家教育体制的逐步健全,成为适应专制主义政治需要的文化建设成就的重要标志。经历这一时期,以“汉”为标志的民族文化共同体已经初步形成。正是因为秦汉时期历史文化贡献的丰富,使得“秦”和“汉”,“秦人”和“汉人”,都长期成为代表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公认的文化符号。
——摘编自王子今《秦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两个朝代在国家治理上的主要异同。(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7分)
37.以考试来选用人才,是人类经过长期摸索探求之后做出的最佳选择。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演变简表
朝代 时间 主要制度
西周到春秋 约公元前1046-公元前476 世官制
春秋战国 公元前770——公元前221 举荐、军功授爵
汉代 公元前202——公元220 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 220——581 九品中正制
隋唐——明清 581——1912 科举制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 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以后,英、美等国已完成了工业革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迫使政府必须增加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需要增设一些新的社会管理机构和一大批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技能的管理人员参与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旧有的人事任用制度造成了结党营私、任人唯亲、贪污腐化、效率低下等弊端,不利于迅速发展起来的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西方各国在借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确立了文官考试录用制度。
——摘编自姚琦《略论西方主要国家文官考试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表格中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阶段划分的依据及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英美国家确立文官考试制度的原因及其对现代国家选拔人才的启示。(5分)曲阜一中高二历史月考试题 (2021.10)参考答案
1、选择题(每题2分,共70分)
1---5 CBACC 6----10 BBDBA 11---15 ABDBC
16---20 BCDBD 21---25 AAACC 26---30 ACBCC
31---35 CADAC
二、非选择题(36题15分,37题15分,共计30分)
36、(1)相同:秦、汉两个朝代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两个朝代都建立起选官、官员考核制度和监察制度。(4分,每点2分,其它如答“建立户籍制度”“基层建立乡里制度、什伍组织”等,可酌情给分)
不同:秦代官员选拔主要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代主要实行察举制;秦代以法治国,汉代儒法并施;汉代地方行政制度还包括王国和侯国。(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2)秦汉时期确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封建王朝所承袭;秦汉时期创立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秦汉的国家治理强化了民族认同,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进程;秦汉时期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儒学占据主流地位,儒家伦理道德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价值观的核心。(7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7分)
37、阶段划分与标准(共15分)
①商周至春秋时期:选官制度为世官制,选官的标准主要是以血缘标准为依据,实行世袭制,原因是分封宗法制的推行;②春秋战国至汉武帝统治时期:选官制度为军功爵制,选官的依据为军功大小,原因是分封宗法制遭破坏,诸侯兼并争霸战争不断,各国变法改革;③西汉武帝时期至魏晋时期选官制度为察举制,选官的依据为品德、孝廉,原因军功爵制不适应和平年代的需要,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④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九品中正制,选官的依据为门第高低,原因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壮大,地主阶级内部有士族、庶族之分;⑤隋唐至1912年为科举制,选官的依据为才学。原因是士族阶层衰落,庶族势力壮大。(10分)
(2)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政府管理职能扩大的促进;旧的人事制度弊端日益显露;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西方民主政治完善的促进。启示:人才选拔考试过程中要坚守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人才的选拔不仅要注重专业科目,而且要多方面考查;人才选拔方式的多元性和创新性,要不断完善考核内容和机制。(5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山东省济宁曲阜市第一中学2021-2022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