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上)期中学业质量联合调研抽测高二历史试题
(分数:100分,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5分)
1. 观察下图,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嫡长子的判断。根据宗法制的内容,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正妻所生的嫡子中的大儿子,故题中③符合,故C项不合题意,正确;①虽是长子,但不是嫡子,故A项错误,排除;②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故B项错误,排除;④虽是嫡子,但不是长子,故D项错误,排除。
2. 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
A. 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 B.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C. 君主专制政治 D. 平民民主政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雅典只有公民有政治权利,而公民仅仅局限在本城邦成年男性,因此民主制的实质是少数成年男性的民主,A正确;雅典不是资本主义制度,排除B;雅典是民主制而非君主制,排除C;雅典的平民和贵族都有政治权利,排除D。
3. 我国最早提出、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外交政策或原则是
A. 一边倒政策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求同存异方针 D. 不结盟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准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B正确,ACD排除。故选B。
4. 下图是2014年山西省大同市出土的北魏石椁墓出土的彩绘陶俑再现了当时北魏人的着装,右下图是北齐文土所坐的胡床,二者共同反映出南北朝的时代特征是
A. 国家统一 B. 政权并立 C. 民族交融 D. 江南开发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左图彩绘陶俑可知鲜卑族人着汉式服装,这与“北齐文士所坐的胡床”共同体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除西晋外一直处于分裂状态,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借鉴学习,未涉及到魏晋时期政权并立局面,排除B项;北魏、北齐政权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以北,未涉及到江南开发,排除D项。
5. 王安石变法哪一措施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A. 青苗法
B. 募役法
C. 方田均税法
D. 农田水利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募役法指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级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这一举措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B项正确;青苗法是指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这使农民在耕种、收获季节不至于缺乏种子和粮食,又可免受高利贷盘剥,可见青苗法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排除A项;方田均税法有利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排除C项;农田水利法指政府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工程,工程所需费用由当地住户等出资,私家财力不足的,可向州县政府贷款,通过兴修水利,保障农业生产,排除D项。故选B项。
6. 在西方代议制中,突出体现分权与制衡原则的法律文件是
A. 英国《权利法案》
B. 美国1787年宪法
C.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 《德意志帝国宪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美国1787年宪法关于中央政府的构建: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最高司法机关归最高法院。因此B符合。A不对,英国《权利法案》强调以法律限制君权;C不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总统、议会分掌行政和立法权;D不对,《德意志帝国宪法》带有专制主义色彩。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
点评:识记型选择题这种题型是近几年高考选择题的主要题型。识记型选择题,又称概念型选择题或叙述型选择题,作为选择题中的基础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历史学科主干知识)的记忆能力,即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它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考查,如某个年代、地名、人物、机构、标志性事件等。解答这类选择题的关键是考生对教材知识的熟练掌握,否则就无从下手。
7. 1276年,元朝开始在中央设立会同馆,为远道而来朝见皇帝的四夷宾客、外国使臣、归附人、诸王、驸马提供便利条件。会同馆设立专门官员,管理海内外远道而来的宾客,并设立译使和通事,供四夷宾客、外国使臣翻译之用。这说明元朝
A. 对外交往体系完善 B. 对地方控制得到加强
C. 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D. 重视提升自身影响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得出元朝在中央设立会同馆主要掌管引见边地少数民族首领、外国使者等事宜,这说明元朝重视提升自身影响力,D项正确;对外交往体系是否完善,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A项;材料中涉及的是外交方面,没有体现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与他国的对比,不能体现国际地位如何,排除C项。故选D项。
8.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战乱,大量人口南迁,出现了大量荒废土地。北魏统治者推行均田制,男子、妇女、奴婢,耕牛,甚至一些特殊群体(孤寡老人等)都能授田。其主要目的是
A. 发挥耕牛在农业中的作用 B. 获得门阀士族的大力支持
C. 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 D. 平均分配土地和赋税负担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均田制的前提条件是国家掌握大量无主荒地,其中北魏统治者对“男子、妇女、奴婢、耕牛及特殊群体”授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C正确;A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均田制主要是为了限制土地兼并,并非是为了赢得门阀士族的支持,B排除;均田制并非是平均分配土地,D排除。故选C。
9. 下图是1955年,在新版的第二套人民币发行前夕,天津市百货公司和平路门市部花布柜的销售员正在更换商品的标价(条幅上文字为:哔叽每尺,旧币三千七百五十元,新币三角七分五厘)。据此可知( )
A. 人民币贬值情况严重 B.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已完成
C. 物价下跌的幅度巨大 D. 通货膨胀遗留影响依然可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955年,第二套人民币发行前夕,每尺布“旧币三千七百五十元”,旧币仍在使用,且贬值严重,体现了通货膨胀遗留的影响依然可见,D项正确;材料中贬值严重的是旧币,并非人民币,排除A项;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完成,排除B项;每尺布“旧币三千七百五十元”说明此时用旧币购买,物价上涨较高,排除C项。故选D项。
10.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提出了“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四项原则。2006 年以来,中非合作论坛、中阿论坛、中国—东盟论坛相继举办。这表明中国
A. 重视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 B. 外交原则随国际形势不断调整
C. 致力于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D. 始终坚持多边外交的基本原则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中非合作论坛、中阿论坛、中国—东盟论坛相继举办”可知中国重视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A正确;材料未涉及外交原则的变化,B排除;材料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无关,C排除;仅从中国重视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来看,是无法得出中国坚持多边外交的基本原则,D排除。故选A。
11. 段祺瑞自己以“三造共和”自诩。1911年,段祺瑞率前线北洋将领46人联名致电清政府吁请清帝退位。袁世凯蓄意称帝时,段祺瑞反对帝制。1917年张勋复辟,段祺瑞率兵讨伐。段祺瑞“三造共和”的目的是
A. 争权夺利 B. 维护民主 C. 复辟帝制 D. 实业救国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段祺瑞是北洋军阀的代表人物,其历史活动基本遭到历史学家的否定,所谓的“三造共和”都是服务于自己争权夺利的目的,A项正确;维护民主、复辟帝制及实业救国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12. 《通典 职官 县令》记载:“春秋时,列国相灭,多以其地为县,则县大而郡小,故《传》云:“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至战国,则郡大而县小矣。”由此可知
A 春秋时期广泛推行郡县制 B. 旧贵族血缘组织逐渐破坏
C. 秦始皇开启了集权式统治 D. 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由材料“列国相灭,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的确立有利于打破贵族政治,说明旧贵族血缘组织逐渐破坏,故B项正确;春秋时期只在部分地区推行郡县制,故A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且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一种渐进的过程,秦汉时期这一转变才逐步实现,故D项错误。
13. 洋务运动中晚期,即19世纪70年代以后,时人对科举制度各种批判言论及变通建议中,增加了新学内容。这最可能反映的是( )
A. 文官制对官员结构并未改善 B. 废除科举制才能实行文官制
C. 西方文官制度已经融入中国 D. 文官制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时人对科举制度的各种批判言论及变通建议中,增加了新学内容,与科举制度这种选官制度相对应的最可能是西方的文官制度,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文官制对清朝官员结构的影响,排除A项;文官制在废除科举制前已经萌芽,排除B项;D项说法与事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4. 周平王东迁之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沦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这一变化客观上
A. 扩大了周朝统治区域 B. 抑制了私人商业发展
C. 加速了国家统一步伐 D. 推动了士阶层的崛起
【答案】D
【解析】
【详解】“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意味着天子的权威受到了诸侯和卿大夫的挑战,宗法分封制走向崩溃,而这客观上推动了士阶层的崛起,故选D。
15. 美国的总统选举,绝大多数州实行“赢家通吃”的选举人团制度,即各州选民在总统候选人之间选择投票,在一州中超过半数的候选人即获得本州全部选举人票。总统候选人在各州所获选举人票数相加得出最终选举人票数,首先获得超过半数选举人票者将当选美国总统。美国的选举人团制度
A. 巩固了联邦政治 B. 体现了全体人民的意志
C. 违背了民主原则 D. 反映了两党政治的本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选举人团制度与单纯的总票数对比,更能体现各州本身的意愿,大州在人数上的优势有所削弱,有利于维护小州的利益,从而达到平衡各州,巩固联邦制的目的,故选A项;在“赢家通吃”的选举人团制度下,不能完全体现全体选民的意志,排除B项;尊重小州的意愿本身就是一种民主,排除C项;美国两党政治本质上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工具,而选举人团制度不能全面体现这一本质,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满分55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诗经·小雅.北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材料二 清朝前期真正开启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历史进程,消除了千百年来自“三北”(东北、北部与西北)的“边患”变成和平的边疆;把一个横行大草原的强悍的蒙古族变为能与其他各族共处的和谐民族,把一个远离中华传统文化的藏民族拉近了距离,密切了与汉满民族的关系。清代继承和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大一统”思想,以新的民族“大一统”观念为指导,较成功地解决了二千多年来困扰历代王朝的边疆“内患”问题,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至清代最后完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发展的一个大结局。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天下”所指的范畴。并结合所学,从空间角度简述秦始皇开拓“天下”的主要史实。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前期缔造空前“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原因。
【答案】(1)范畴:天下主要指王朝统治的中原区域(华夏为中心);并延伸到周边地区。史实:平定六国;收回河套地区;统一岭南;在西南夷地区开辟五尺道。
(2)消除了“三北”边患;改善蒙、藏、满、汉等民族关系;继承和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大一统”思想。
【解析】
【详解】(1)范畴:根据材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知,天下主要指王朝统治的中原区域(华夏为中心)以及周边地区。
史实:根据所学知识,秦国平定六国,实现了天下的统一;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将匈奴赶出七百余里;秦始皇派任嚣率兵统一岭南,设立南海郡;在西南夷地区开辟五尺道——秦统一中国后,为了有效地控制在夜郎、滇等地设立的郡县,秦始皇派遣将军常頞率军筑路,这条路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五尺道。
(2)根据材料“消除了千百年来自‘三北’(东北、北部与西北)的‘边患’变成和平的边疆”可知,消除了“三北”边患;根据材料“把一个横行大草原的强悍的蒙古族变为能与其他各族共处的和谐民族,把一个远离中华传统文化的藏民族拉近了距离,密切了与汉满民族的关系”可知,改善蒙、藏、满、汉等民族关系;根据材料“清代继承和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大一统’思想”可知,继承和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大一统”思想。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正式确立了宰相制度,丞相地位高,权力大。汉武帝时,鉴于宰相职权过重,就开始重用内朝近臣,到东汉时,在宫中主管收发文书的尚书,开始掌管机要,侵夺外朝相权。曹魏时,尚书台脱离少府,将办事机构迁到宫外,成为独立的中央政务机构。唐高祖设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为宰相机构,且三省分工明确。宋朝前期实行二府三司制,各自独立、互不统属,均直接对皇帝负责。元朝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置4个宰相官职:中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明朝罢中书省,废宰相,设内阁,因明朝宦官专权,内阁权力受到牵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多由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四品以上的官员担任,成为辅助皇帝的主要机构。
——摘编自李荣华《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及其实质分析》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出现了有史以来未曾有过的政党政治蓬勃兴起的景象。但民初的政党,不仅不能改变革命后混乱的社会状况,反而使政局变得更加纷乱。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经济面貌,当时的中国仍停留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清末民初的政党也不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成熟的产物。以袁世凯为首的官僚军阀集团操纵着中央政权,地方上的州县多为兵政兼行政,且都掌握在地方豪强手中,他们当然不可能去推进资产阶级的政党统治。政党之间,党争多于联合,个人恩怨超越党见,党派倾轧,内阁的频繁更迭,使民众产生了厌烦心理,从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绝大部分党员对于政党政治的知识性认识往往只是一鳞半爪,只知一些名词而不明其真正含义。
——摘编自李爱峰苏全有《发轫、争斗与失败:中国近代政党历程的反思》
材料三 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是我国政治体制模式的建立与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在民主建设方面建立了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健全,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划清党组织与政府的职权范围,明确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伴随经济改革的深化,中央逐步向地方下放了一系列权力;精简机构,转变政府职能,实行人事制度改革;我国在大力拓展基层民主的同时,还特别注重加强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制建设。
——摘编自何苑《试析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与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历史经验。
【答案】(1)特点:不断压制相权,以加强皇权;内朝官逐渐向外朝官转化;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宰相既实行分权,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
(2)原因: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和社会发展水平有限;旧的传统政治文化土壤的制约;政党本身没有严密的组织纪律和运作方式;脱离人民群众;缺乏对政党政治的科学理解。
(3)成就:行政体制不断完善;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建设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人权事业不断推进,公民权利得到保障;依法治国方略全面落实,法制更加完备。
历史经验: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把握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推进市场化改革,夯实民主建设的基础;发展民主与健全法制紧密结合;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处理好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关系;发展党内民主,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解析】
【详解】(1)特点:从材料中君权与相权变化来看,可归纳出不断压制相权,以加强皇权;从材料中丞相的地位发展来看,可归纳出内朝官逐渐向外朝官转化;从材料中丞相权力的变化来看,可归纳出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及宰相既实行分权,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
(2)原因:根据材料“当时的中国仍停留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可归纳出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和社会发展水平有限;根据材料“以袁世凯为首的官僚军阀集团操纵着中央政权,地方上的州县多为兵政兼行政,且都掌握在地方豪强手中”可归纳出旧的传统政治文化土壤的制约;根据材料“政党之间,党争多于联合,个人恩怨超越党见,党派倾轧,内阁的频繁更迭”可归纳出政党本身没有严密的组织纪律和运作方式;根据材料“从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可归纳出脱离人民群众;根据材料“绝大部分党员对于政党政治的知识性认识往往只是一鳞半爪,只知一些名词而不明其真正含义”可归纳出缺乏对政党政治的科学理解。
(3)成就:根据材料“从党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健全”可归纳出行政体制不断完善;根据材料“划清党组织与政府的职权范围”可归纳出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不断提高;根据材料“我国在大力拓展基层民主的同时,还特别注重加强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制建设”可归纳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根据材料“还特别注重加强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制建设”可归纳出人权事业不断推进,公民权利得到保障;根据材料“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可归纳出依法治国方略全面落实,法制更加完备。历史经验: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如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把握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推进市场化改革,夯实民主建设的基础;发展民主与健全法制紧密结合;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处理好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关系;发展党内民主,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进程
时期 主要法律文件(部分)
新中国成立至 20世纪50年代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
20世纪70年代 末至80年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
20世纪90年代 以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材料二 法治是目前人类能够认识到的最佳治国理政方式。回溯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法治建设改革发展之路,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保障作用,又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摘自宋婷《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法治建设成绩斐然》
请从材料一中提取相关信息分析说明材料二关于新中国法治建设的观点。
【答案】【示例一】观点:新中国法治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保障作用。
分析说明:①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改革开放后又进行了修订,宪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起到了“固根本”的作用。②80年代,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求,我国颁布了《经济合同法》等经济领域法律法规,有利于规范经济行为,起到了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稳预期”的作用。③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公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的颁布,保障了经营者和消费者权益,起到了“利长远”的作用。
【示例二】观点:新中国法治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分析说明:①20世纪50年代,《全国人大组织法》等法律文件的颁布明确了国家权力机关的构成和职责,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治理体系初步建立。②20世纪80年代,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党和国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相关经济法规的颁布,适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国家治理体系日益完善,治理能力得到不断提升。③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颁布了《商标法》等法律法规,继续加强经济立法,又颁布了《民法典》等法律文件,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以法律维护广大公民的民事权利,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解析】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上)期中学业质量联合调研抽测高二历史试题
(分数:100分,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5分)
1. 观察下图,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 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
A. 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 B.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C. 君主专制政治 D. 平民民主政治
3. 我国最早提出的、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外交政策或原则是
A. 一边倒政策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求同存异方针 D. 不结盟政策
4. 下图是2014年山西省大同市出土的北魏石椁墓出土的彩绘陶俑再现了当时北魏人的着装,右下图是北齐文土所坐的胡床,二者共同反映出南北朝的时代特征是
A. 国家统一 B. 政权并立 C. 民族交融 D. 江南开发
5. 王安石变法哪一措施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A. 青苗法
B. 募役法
C. 方田均税法
D. 农田水利法
6. 在西方代议制中,突出体现分权与制衡原则法律文件是
A. 英国《权利法案》
B. 美国1787年宪法
C.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 《德意志帝国宪法》
7. 1276年,元朝开始在中央设立会同馆,为远道而来朝见皇帝四夷宾客、外国使臣、归附人、诸王、驸马提供便利条件。会同馆设立专门官员,管理海内外远道而来的宾客,并设立译使和通事,供四夷宾客、外国使臣翻译之用。这说明元朝
A. 对外交往体系完善 B. 对地方控制得到加强
C. 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D. 重视提升自身影响力
8.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战乱,大量人口南迁,出现了大量荒废土地。北魏统治者推行均田制,男子、妇女、奴婢,耕牛,甚至一些特殊群体(孤寡老人等)都能授田。其主要目的是
A. 发挥耕牛在农业中的作用 B. 获得门阀士族的大力支持
C. 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 D. 平均分配土地和赋税负担
9. 下图是1955年,在新版的第二套人民币发行前夕,天津市百货公司和平路门市部花布柜的销售员正在更换商品的标价(条幅上文字为:哔叽每尺,旧币三千七百五十元,新币三角七分五厘)。据此可知( )
A. 人民币贬值情况严重 B.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已完成
C. 物价下跌的幅度巨大 D. 通货膨胀遗留影响依然可见
10.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提出了“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四项原则。2006 年以来,中非合作论坛、中阿论坛、中国—东盟论坛相继举办。这表明中国
A. 重视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 B. 外交原则随国际形势不断调整
C. 致力于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D. 始终坚持多边外交的基本原则
11. 段祺瑞自己以“三造共和”自诩。1911年,段祺瑞率前线北洋将领46人联名致电清政府吁请清帝退位。袁世凯蓄意称帝时,段祺瑞反对帝制。1917年张勋复辟,段祺瑞率兵讨伐。段祺瑞“三造共和”的目的是
A. 争权夺利 B. 维护民主 C. 复辟帝制 D. 实业救国
12. 《通典 职官 县令》记载:“春秋时,列国相灭,多以其地为县,则县大而郡小,故《传》云:“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至战国,则郡大而县小矣。”由此可知
A 春秋时期广泛推行郡县制 B. 旧贵族血缘组织逐渐破坏
C. 秦始皇开启了集权式统治 D. 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13. 洋务运动中晚期,即19世纪70年代以后,时人对科举制度的各种批判言论及变通建议中,增加了新学内容。这最可能反映的是( )
A 文官制对官员结构并未改善 B. 废除科举制才能实行文官制
C. 西方文官制度已经融入中国 D. 文官制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
14. 周平王东迁之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沦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这一变化客观上
A. 扩大了周朝统治区域 B. 抑制了私人商业发展
C. 加速了国家统一步伐 D. 推动了士阶层的崛起
15. 美国的总统选举,绝大多数州实行“赢家通吃”的选举人团制度,即各州选民在总统候选人之间选择投票,在一州中超过半数的候选人即获得本州全部选举人票。总统候选人在各州所获选举人票数相加得出最终选举人票数,首先获得超过半数选举人票者将当选美国总统。美国的选举人团制度
A. 巩固了联邦政治 B. 体现了全体人民的意志
C. 违背了民主原则 D. 反映了两党政治的本质
二、非选择题(满分55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诗经·小雅.北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材料二 清朝前期真正开启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历史进程,消除了千百年来自“三北”(东北、北部与西北)的“边患”变成和平的边疆;把一个横行大草原的强悍的蒙古族变为能与其他各族共处的和谐民族,把一个远离中华传统文化的藏民族拉近了距离,密切了与汉满民族的关系。清代继承和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大一统”思想,以新的民族“大一统”观念为指导,较成功地解决了二千多年来困扰历代王朝的边疆“内患”问题,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至清代最后完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发展的一个大结局。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天下”所指的范畴。并结合所学,从空间角度简述秦始皇开拓“天下”的主要史实。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前期缔造空前“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原因。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正式确立了宰相制度,丞相地位高,权力大。汉武帝时,鉴于宰相职权过重,就开始重用内朝近臣,到东汉时,在宫中主管收发文书的尚书,开始掌管机要,侵夺外朝相权。曹魏时,尚书台脱离少府,将办事机构迁到宫外,成为独立的中央政务机构。唐高祖设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为宰相机构,且三省分工明确。宋朝前期实行二府三司制,各自独立、互不统属,均直接对皇帝负责。元朝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置4个宰相官职:中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明朝罢中书省,废宰相,设内阁,因明朝宦官专权,内阁权力受到牵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多由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四品以上的官员担任,成为辅助皇帝的主要机构。
——摘编自李荣华《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及其实质分析》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出现了有史以来未曾有过的政党政治蓬勃兴起的景象。但民初的政党,不仅不能改变革命后混乱的社会状况,反而使政局变得更加纷乱。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经济面貌,当时的中国仍停留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清末民初的政党也不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成熟的产物。以袁世凯为首的官僚军阀集团操纵着中央政权,地方上的州县多为兵政兼行政,且都掌握在地方豪强手中,他们当然不可能去推进资产阶级的政党统治。政党之间,党争多于联合,个人恩怨超越党见,党派倾轧,内阁的频繁更迭,使民众产生了厌烦心理,从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绝大部分党员对于政党政治的知识性认识往往只是一鳞半爪,只知一些名词而不明其真正含义。
——摘编自李爱峰苏全有《发轫、争斗与失败:中国近代政党历程的反思》
材料三 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是我国政治体制模式的建立与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在民主建设方面建立了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健全,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划清党组织与政府的职权范围,明确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伴随经济改革的深化,中央逐步向地方下放了一系列权力;精简机构,转变政府职能,实行人事制度改革;我国在大力拓展基层民主的同时,还特别注重加强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制建设。
——摘编自何苑《试析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与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历史经验。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进程
时期 主要法律文件(部分)
新中国成立至 20世纪50年代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
20世纪70年代 末至80年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
20世纪90年代 以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材料二 法治是目前人类能够认识到的最佳治国理政方式。回溯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法治建设改革发展之路,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保障作用,又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摘自宋婷《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法治建设成绩斐然》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