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一中 2023—2024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1 .仰韶文化彩陶纹饰繁丽悦目,许多图案以鱼、鸟、花瓣、叶片为主题,单一纹样逐步演 化为丰富多姿的组合图案。下图是仰韶文化复杂型鱼鸟组合图像的典型代表。这表现出
A .文明起源的多元特征 B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C .当时生存环境的稳定 D .先民社会生活的丰富
2 .《礼记·表记》记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但商代巫祝已经从图腾 神崇拜、 自然神崇拜逐步转到血缘祖先崇拜、英雄人物崇拜。如对商代兴盛做出很大贡献 的“祖乙 ”在甲骨卜辞中出现1000多次,“王梦惟祖乙 ”在卜辞中累累出现。材料旨在说明 商代( )
A .神权统治色彩浓厚 B .人文观念已经萌发
C .神权意识逐渐消亡 D .专制王权不断强化
3.《荀子·王制》中记载: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 东海则有紫紶、鱼盐焉……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史记》中记载:
陶(山东定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材料突出反映了( )
A .国内统一市场形成 B .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
C .秦国统一趋势显现 D .区域间经贸往来繁盛
4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 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这表 明( )
A .秦朝治国模式较为落后 B .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
C .秦末农民起义发展迅速 D .统一六国缺乏民意基础
5 .有学者指出,在东汉农书《四民月令》的记载中,完全看不到官方在商业交易上的存在 与作用,无论是商品交易的种类还是时间、地点,皆由商品所有者自行确定,商品交易往 往以民间立场为出发点。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
A .农学著作的丰富 B .官方贸易的消亡
C .抑商政策的废除 D .交易活动较灵活
6.安东都护府是唐朝设在东北边疆的军政管理机构。下表是部分安东都护情况表,据此推
断,安东都护府( )
高一历史试卷第 1 页 共 7 页
A . 实 现 了 边 疆 和 内 地 治 理 一 体 化
B . 有 利 于 边 疆 的 开 放 和 丝 路 畅 通
C . 满 足 多 政 权 并 立 下 的 统 治 需 求
D . 采 用 征 抚 相 济 的 手 段 管 理 边 疆
7 .《齐民要术》的序言中引用了《淮南子》的话:“圣人不耻身之贱也,愧道之不行也;不 忧命之长短,而忧百姓之穷 ”“田者不强,困仓不盈;将相不强,功烈不成 ”。这表明《齐 民要术》( )
A .代表了古代农业技术的最高水平 B .恪守求真务实编写精神
C .具有继承性和创新性结合的特点 D .渗透着浓厚的民本思想
8 . 日本元正天皇养老二年(718年)制定的《养老令》共十卷三十篇九百三十二条,与唐 令作一比较可知是从一千五百多条的贞观令中拣抄出来的。又据《续日本纪》卷二十记载, 公元8世纪中叶,天皇下诏“令天下家藏《孝经》一本,精勤诵习,倍加教授 ”。由此得出
A .大唐文化的兼收并蓄 B .对外交流丰富了日本文化
C .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性 D .中华文化是日本社会主流
9 .宋仁宗时期,范仲淹、韩琦等文官在统帅对西夏战事期间,朝廷曾下诏将他们改任为武 职性质的观察使,他们都上表坚辞不受。统计数据表明,北宋宰相共有71人,其中64人为
进士出身,竟无一人出身武臣。这反映出宋代( )
A .科举制度得到发展完善 B .国家政策影响士人观念
C .价值取向深受理学影响 D .官僚体制约束君主权威
10 .金初曾发生过大臣打皇帝屁股的事情,金太宗因“私用过度 ”,诸勋贵大臣将皇帝“扶 下殿庭,杖二十毕 ”。此后金朝大量吸收宋制,学习中原王朝威仪,到第四代皇帝海陵王时, 皇帝反而动辄以“杖之 ”威胁群臣了。这种变化说明( )
A .少数民族政权因为汉化而衰弱 B .各民族间的和平交往多于战争
C .契丹按照自己的理解改造政治 D .中原王朝的政治生态影响周边
11 .下图是唐宋时期南北方人口密度图,据此可知,该图( )
高一历史试卷第 2 页 共 7 页
A . 科 学 揭 示 了 社 会 阶 层 的 流 动 B . 准 确 呈 现 了 经 济 基 础 的 变 动 C . 客 观 上 反 映 南 方 市 场 的 扩 大 D . 合 理 解 读 了 北 民 南 迁 的 原 因
12 .在宋代,可供无常产者选择的职业较为多元:有契约制下的佃农,有小手工业者,有 商品流通领域的小商贩,甚至出现身兼数业的“多种经营者 ”,如台州郑四客,为林通判家
佃户,在农闲时经常外出做丝织品的买卖。这主要反映出宋代( )
A .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B .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C .社会经济活力较强 D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13 .在服饰上,唐代宽袍大袖,无论男女都爱着胡服;宋代则相对修身适体,尤其是女装
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襦衣、褙子的“遮掩 ”功能加强。这反映出宋代( )
A .民族交融的不断加强 B .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
C .社会重理的审美意趣 D .追求个性的思想意识
14 .1991年,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在考古中被发现,其印刷行距宽窄不一, 出现墨色深浅有差的“隔行印痕 ”,这是在木板上刻好阳文反字造成的。另外,有的字形笔
锋、形态不一,标示页码的“二 ”“四 ”等字倒置。这一发现表明( )
A .我国古代印刷术领先于世界 B .活字印刷术得到传播
C .少数民族重视发展特色文化 D .宋与西夏文化的互鉴
15 .明朝中后期,北部边疆形势日益严峻,蒙古骑兵时常袭扰劫掠边地。1571年,明朝与 鞑靼俺答汗终于达成和议,册封俺答汗等,恢复通贡关系,并同意蒙古人在大同、宣府等 边镇与汉族互市贸易,听边民自相贸易。此后,“边境休息,……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 戈 ”。这可用于说明( )
A .经济交流是蒙汉关系和谐的重要基础 B .明朝边患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C .蒙古草原地带首次纳入中原王朝版图 D .明朝树立起中央政府的权威
16.“东北 ”一词,最早出自《周礼》“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巫闾 ”。下列选项中,朝代 与东北地区设置的管辖机构或官职对应正确的是( )
A .汉朝——西域都护府 B .唐朝——安西都护府
C .元朝——宣政院 D .明朝——奴儿干都司
17. 明代松江地区民众夏季原本穿毡袜,万历年间,突然流行一种用尤敦布做的单暑袜,“远 方争来购之 ”。于是商人在郊区开办了百余家单暑袜店,“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 给筹取值 ”。这一现象( )
A .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 .改变了民众的衣着时尚
C .源于传统手工业的进步 D .有利于新生产关系发展
18 .王守仁认为“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李贽提出“夫童
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两人都( )
A .提倡格物致知 B .批判虚假说教 C .注重知行合一 D .反叛程朱理学
19 .黄宗羲认为,全国各级学校都应该通过“公议 ”的方式推选名儒担任老师,在特定的 日子,天子和各级官员还要亲临学校,就弟子之列听讲,师儒可以就其行政失误提出批评。
高一历史试卷第 3 页 共 7 页
地方官员如果倚势欺凌老儒,学校的士子可以群起而驱逐之。该观点( )
A .适应了资本主义萌芽的需要 B .揭示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危害
C .顺应了强化监察制度的趋势 D .蕴含着一些朴素的民主色彩
20 .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后,清政府保留了朝贡体制下地方督抚的交涉权利,督抚不与总 理衙门发生直接联系。此外,清政府还设立南洋大臣和北洋大臣,作为外交的“折冲 ”之 所就近处理中外事务。南北洋大臣皆可直接向皇帝上奏请旨,不必经过总理衙门。清政府 此举( )
A .增强了官员国家主权意识 B .利于不同部门加强分工合作
C .意在打破前朝的陈旧体制 D .束缚了总理衙门职能的发挥
21 .史家常用“ 内外 ”分指中央与地方,用“轻重 ”来描述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形势。历史 学家罗尔纲认为,晚清形成了“ 内轻外重 ”的局面。可用于分析这种格局的直接形成原因 和表现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 .鸦片战争 戊戌变法 B .太平天国运动 东南互保
C .洋务运动 义和团运动 D . 甲午战争 清末新政
22 .下表是春秋时期部分诸侯国兼并的史实,从侧面反映了春秋时期( )
A .楚国实力最强 B .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C .分封制完全瓦解 D .传统政治秩序走向崩溃
23 .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向“贤士大夫 ”发出招贤令,武帝时期“举贤良 ”作为一项政 治制度被确立下来。察举制下,官员的选拔依据最高统治者的诏令所规定的门类, 由中央 或地方高级官吏负责调查和引荐给中央。这表明汉代察举制( )
A .品行成为选官的唯一标准 B .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产物
C .打破世家垄断入仕的局面 D .有效保障吏治清明高效
24 .有学者在评价某一制度时指出:它是一个兼具生产、军事和行政的复合型体系,平居 佃猎,战时从征的特性助推了其民族的迅速崛起;但与中原文明交融后,在新的经济形态
冲击下,它又很快腐化,逐渐成为空壳般的组织形式。 由此可推知,该制度应是( )
A .南北面官制 B .四时捺钵制 C .猛安谋克制 D .行省制
25 .元朝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两到三个省,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
高一历史试卷第 4 页 共 7 页
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源于元朝( )
A .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 B .民族征服的特殊背景
C .治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D .地方割据势力较强大
26 .1750年,清朝废除藏王制,在达赖之下设立噶厦,管理地方行政,以四噶布伦分理政 事。1791年颁布《藏内善后章程》,明确“事无大小,均应禀命驻藏大臣办理 ”。这一制度 调整( )
A .体现出对“华夷之辨 ”的继承 B .形成了内地与边疆治理一体化
C .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 .实现了对西南地区的直接管理
27 .19世纪中期,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对量天尺(测远近)、海图、察天筒、风铳、千 里镜、显微镜、自来火等作了描述,称这些为“西洋奇器 ”。最后五卷辑录了有关地球天文 等科技知识的内容,而且还提供了很多图解和示例让中国人能够直观地了解学习。魏源的 做法( )
A .开启了“西学东渐 ”的时代潮流 B . 旨在反思中国落后的科技体制
C .丰富了洋务运动“ 自强 ”的内涵 D .是对西方列强侵略挑战的回应
28 .据下表中有关鸦片战争的三组史料信息可知( )
A .历史结论受人物视角的影响 B .历史评价缺乏客观依据
C .历史事件是多种因素的结果 D .历史解释反映历史真实
29 .洪秀全幻想着“番第 ”(列强)为上帝出力,但“番第 ”却用大炮回报了他。1860年,
英法联军在北方打击清军、压迫清廷;同时在南方协同清军与太平军作战。事实表明( )
A .中国已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列强一贯镇压中国民主革命
C .利益是列强制定对华政策的依据 D .传播基督教是列强侵略借口
30 .元朝时,福建泉州蒲寿庚“擅蕃舶利者三十年 ”,泉州被升为江浙行省南部行政中心; 明朝嘉靖时暂罢泉州的市舶司,泉州从一个国际性的港口沦为一个地方性的港口。其变化 的主要原因是( )
A .对外政策的变化 B . 白银的大量外流
C .朝贡贸易的衰落 D .丝绸之路的废止
高一历史试卷第 5 页 共 7 页
二、非选择题(5 小题,共 40 分)
31 .(20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代豪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阶层。起初,他们是民中之“ 豪 ”,首先强在其财 势,“以末致财,用本守之 ”,兼并大量田产,“与民争利天下 ”;其次强在族势,“汉代豪强 往往不只是一两个人,而是一个大宗族 ”,“雄张闾里 ”,成为离心力量,他们还恃财“买复 ”, 享受免役特权。高祖刘邦与功臣列侯们推行“ 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 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等打击豪强的政策。汉武帝继续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推行了一系 列打击豪强的政策。
材料二:列侯是仅次于诸侯王的第二等贵族爵。西汉昭宣以后,非豪强出身的列侯及其后 代通过兼并土地,经营工商业, 以及宗族势力的壮大而成为豪强;一些豪强通过军功、裙 带关系、世传经学而受封为列侯,成为豪强在“庙堂 ”中的代理人。在联合镇压了黄巾起 义后,上层列侯纷纷抛弃中央的荣位虚职,积极攫取州郡牧守的职位,企图割据一方;地 方豪强的军事力量得到迅猛发展,同时也积极投靠那些掌握地方实权的上层列侯。而后, 曹操、孙权、刘备等分别联合不同的豪强地主武装壮大了自己的政治力量。
—— 以上均摘编自秦铁柱《汉代列侯与豪强关系刍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政府抑制豪强势力的原因及其主要措施。(12 分)
(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汉代列侯与豪强之间关系的变化,分析东汉末年豪强势力发展的 主要影响。(8 分)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 分)
材料一:唐朝政府与边疆地区的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都保持着良好 关系,唐蕃之间和亲,还数次会盟,唐朝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 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元朝在岭北、辽阳、甘肃、云南等地区设置行省,实行与中原一样的管理体制, 与内地一样征收赋役。邻近内地的藏汉区,仿内地制度设立路、府、州、县。西域设置了 宣慰司,普遍任用土官,可管理由地方民族组成的土军,但朝廷也可调用土军。在南方, 委任少数民族首领,肯定其利用资源的合法性,同时官府掌握收回资源占有的权力。
——摘编自周平《中国的边疆及边疆治理》
高一历史试卷第 6 页 共 7 页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包括唐朝与元朝边疆治理的异同之处。(8 分) (2)根据材料三,归纳清朝前期经略边疆的特点。(6 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意义。(6 分)
高一年级期中考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D B D D D B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C B A D D D D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D B C B C D A C A
二、非选择题
31 .【答案】(20 分)
(1)原因:豪强势力经营商业,大量兼并土地,与民争利(2 分);隐匿人口逃避赋 税,影响政府财政收入(2 分);成为地方割据的社会基础,威胁中央集权(2 分)。 举措:抑制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2 分,如答盐铁官营、或均输平准给 1 分);将 全国划分十三州部,设刺史制度,进行巡视监察(2 分);任用酷吏,打击地方豪强
势力(2 分)。
(2)变化:从对立到合流(或从对立到身份相互转化,并走向联合)(2 分)。
影响: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爆发(2 分);成为地方割据势力,导致汉末军
阀割据局面出现(2 分);推动三国鼎立的政治局面形成(2 分)。
32 .【答案】
(1)相同:设置机构,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因俗而治、因地制宜。(每点 2 分,共 4
分。)
异:唐朝,和亲、会盟;册封;元朝,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管理。(唐朝、元朝分别答
出 1 点,每点 2 分,共 4 分。)
(2)特点:经略边疆的方式多样;对边疆民族因地制宜的管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防止内部叛乱与打击外来侵略相结合。(每点 2 分,任意 3 点即 6 分。)
(3)意义: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边疆开发;形成 了追求国家(民族)统一的价值观;形成了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基本模式。(每点 2
分,任意 3 点即 6 分。)
高一历史试卷第 7 页 共 7 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广东省龙川县重点中学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