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检测练习(答案)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检测练习
一、单题
1.下列著作中,奠定中医理论基础的是( )
A.《本草纲目》 B.《黄帝内经》 C.《千金方》 D.《伤寒杂病论》
2.如图为公元前8-12世纪希腊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神庙墙壁上绘有两个吸杯。古希腊的医者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前370)认为人体内有血液、黏液、黄胆、黑胆四种体液,某种体液过多时就会致病,故需要将其从人体内吸出。这反映( )

A.古希腊借鉴中国拔罐技术 B.古希腊医学结合神话传说
C.古希腊医学理论趋向科学 D.古希腊医学充满神秘色彩
3.甘肃武威的东汉早期墓葬中,出土了与内科、外科、妇科等相关的医学处方书籍。其中记载了三十余例处方,还有药物近百种,以及病状、投药方法、服药时间、禁忌等。这说明东汉早期( )
A.已建立较完整的医疗体系 B.比较重视各种疾病的预防
C.中医学理论基础得以奠定 D.中医学已积累了一定经验
4.2015年12月8日,应瑞典诺贝尔奖委员会邀请,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用中文发表题为《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的主题演讲,向世界十次提到“中医药”。下列有关中医药知识对应准确的是 ( )
A.《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时期至西汉时期,是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B.《肘后备急方》——东晋医药学家葛洪记载了青蒿对治疗天花的治疗作用
C.《伤寒杂病论》——汉张仲景作,奠定中医临床学理论基础,其被誉为“药王”
D.《本草纲目》——是由李时珍编著政府组织颁布的国家药典,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5.西医凭借特有的消毒、化验等手段,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隔离传染源、治疗感染者、普及公共卫生,对人们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下列关于近代以来西方医学取得的重大成就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英国医生詹纳发明牛痘接种法 ②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巴氏消毒法
③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④英国生理学家威廉·哈维著成《心血运动论》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 C.①④③② D.②④①③
6.如表为有关唐代医疗情况的相关记录(部分),据表中信息可知当时( )
出处 相关记录
吕颂《为张侍郎乞人勤表》 管区内“素多瘴疠”,又“绝无医人,素乏药物,深人穷谷,无处市求,任重命轻,何可言疾。”
元稹《叙诗寄乐天书》 通州之地,“夏多阴霪,秋为痢疟,地无医巫,药石万里,病者有百死一生之虑。”
李德裕《与姚谏议书三首》 “自十月得疾,伏枕七旬,属纩者数四,药物陈,又无医人,委命信天,幸而自活。”
A.民众的卫生意识普遍淡薄 B.政府轻视医疗人才的培养
C.地方的医疗资源较为匮乏 D.常年战乱使生存环境恶化
7.清代名医徐大椿认为,医治身体就像治理天下,身体之病的形成有先天的自然因素和后天的人为因素,先天因素就像天下遭遇自然之乱须有圣贤治世方可平乱,人体的先天之病亦须服用好药、善加保养。他认为“良医之法”可“通于良相”。这反映出中国古代医学( )
A.以社会教化为主要追求 B.浸润了主流思想的理念
C.以儒家价值观为总指针 D.受到了市民文化的影响
8.明代吴又可编撰的《温疫论》是中国古代温病学说的标志性著作,如今临床医生应用其中的理、法、方、药治疗一些传染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感冒、麻疹、痢疾等,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以上材料作为直接论据,最适合用来探究的论题是( )
A.明清科技的璀璨辉煌 B.中西结合的诊治理念
C.古代医学发展的原因 D.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9.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要求全国各地在每年的5月和12月各举行一次卫生运动,运动的标语是“注意卫生是民族独立的基本条件!”“注意卫生可以强健身体!”“强身健体就是强种救国!”等。这说明了( )
A.国民卫生观念得到普及 B.政府强调卫生运动的政治价值
C.西方医学知识深入人心 D.民族独立需要健全的医疗体系
10.1950年到1952年,我国出版发行了很多动员防疫抗疫、普及卫生知识的宣传画。这些宣传画多以年画、连环画的形式出版。其画面直观,通俗易懂( )
A.推动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B.增强了人民群众卫生意识
C.提高了我国人民健康水平 D.解决了居民卫生防疫问题
11.1951年,我国建立城镇职工医保医疗体系。截至2017年,我国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超过13.5亿,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2020年,新冠疫情对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提出巨大挑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经受住了考验,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说明我国( )
①医疗卫生体系的逐步完善 ②医疗机构服务智能不断扩大
③国家治理效能的显著提高 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如图为1949—2018年中国与世界人均预期寿命数据图。这说明我国( )
A.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完善 B.大力推动医疗体系建设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中医药事业重新焕发了生机
13.互联网大数据正催生医疗产业向移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前进。在远程医疗、可穿戴设备、在线问诊预约等领域,通过信息共享,全程跟踪病人的健康信息,可以让患者享受连续的整合医疗服务。材料现象必然( )
A.转变政府职能,提高企业利润 B.降低医疗费用,扩大企业规模
C.提高消费水平,决定生活质量 D.完善医疗服务,保障民众健康
14.19世纪末20世纪初,“卫生”一词日益流行。从知识精英到一般知识分子,中国的文化论述里弥漫着讲求卫生、强身救国的主张。文化市场涌现大量的生理卫生、生殖医学的书籍和刊物,相关的广告与介绍也频繁见诸报端……《高等小学卫生教科书》(1903年)广告词言:“今亟译此类之书,以饷吾国民。凡有保种之责,而知亡国之忧者,盖令青年子弟日肆习之。”关于上文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卫生”观念承载着国家、种族意识 B.“卫生”观念的传播有利于促进现代化
C.“卫生”等观念的宣传促进维新思想的成熟 D.“卫生”观念成为商家行销的一种文化符号
15.历史上,东南地区是霍乱、鼠疫、天花、疟疾、血吸虫病等疫病的多发地区。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组织建设、宣传教育、普及服药、卫生扫除等多方面措施,基本控制了疫情。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 )
A.地域发展差异缩小 B.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
C.国家治理效能显著 D.东南开发初见成效
16.1848年,英国通过颁行《公共卫生法》,成立卫生总署;1858年创建枢密医务部;1871年成立地方政府事务部,从而最终构建出一套以地方政府为核心,辅以中央政府监督引导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这( )
A.得益于英国文官制度的最终确立
B.表明英国率先构建社会保障体系
C.从侧面表明英国地方政府的行政权力有所扩张
D.折射出转型时期的英国公共卫生状况严重恶化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撰著《西国记法》,被认为是西方传入我国的第一部医学书籍。1796年,英国乡村医生琴纳在我国人逍术的启发下,发明了牛澶接种术,后由船医皮尔逊传入中国,扩大了西医在中国的影响。随着西方文化和科技大量传入中国,1890年,李鸿章在《万国药方》序言中提出“倘学者和中西之说而会其通以造至精极微之境,与医学岂曰小补!”从此,清政府派出留学生专门学习西医,并大量翻译西方医学书籍。1892年,清末名医唐容川旗帜鲜明地提出“中西医汇通”的口号,很快得到中医药界的认同与支持……1949年建国后国家强调中西医并重,倡导中西医结合。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近代“中西医汇通”的历史原因;简析我国中医药文化的当代价值。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90年,刘瑞恒出生于天津。1906年,他获得了公费留学美国的资格,入哈佛大学读书。1915年,刘瑞恒回国,先后在上海红十字会和中国哈佛医学院工作。1918年起,担任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医师。他在提倡尸体解剖上曾做过不少努力,促进了中国病理学的进步。1924年,刘瑞恒任北京协和医院代理院长,领导开展了生命统计、传染病管理、妇幼保健、学校卫生、工厂卫生等多项工作。1929年,他代理南京国民政府卫生部部长,任职期间,督促各省市建立卫生局。
他还协助教育部设立医学教育委员会、护士教育委员会和助产教育委员会,并创办中央护士学校、中央助产学校。淞沪抗战后,刘瑞恒担任军事委员会卫生勤务部部长,负责管理军医业务。他于1939年在香港组建协和药品有限公司,并担任总经理,主持制造各种西药支援抗战。
——摘编自周川《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辞典》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瑞恒在医学上取得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刘瑞恒的主要贡献。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30年代,医界围绕“国医科学化”展开的论争,几成近代中国“中医存废之争”的巅峰。1929年国民政府中央卫生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曾任公立上海医院医务长的余岩委员提出《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该提案称,“旧医一日不除,民众思想一日不能变,新医事业一日不能向上,卫生行政一日不能进展”。《废止旧医案》获得通过,是在北伐结束后的第二年。1930年,谭延闿、胡汉民等关于设立国医馆的提案,与《废止旧医案》几乎针锋相对,却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上获得通过。1932年,中央国医馆公布《整理国医药学术标准大纲草案》,进一步加剧中医“向何处去”的论战。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生死存亡的民族危机迫使医界众多人士投身救国事业,报刊登载的相关言论渐次减少。
——据李秉奎《民国医界“国医科学化”论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国医科学化”论争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30年代“国医科学化”论争终结的原因。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宋元时期政府在疾病救助上相对积极的政策相比,人口更多、瘟疫更为频繁的明清时期变得日渐消极了。瘟疫的救疗在技术上要比饥寒的赈济复杂得多,在当时的社会医疗条件下,官方实际上难以全面担负起复杂的疫病防治责任。与之相反,日渐兴起的民间社会力量,特别是其中的乡贤,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疫病救疗活动,对维护瘟疫中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清代江南平均每年有2.44县次发生瘟疫,但在《清实录》中却鲜有反映。疫情无法“上达天听”,匿灾不报、粉饰太平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摘编自余新忠《明清以来的疫病应对与历史省思》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构建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立了覆盖城市(省、市、县)、农村(县、乡、村)的医疗预防保健三级网,使全体人民享有基本医疗保健成为可能。我国实行计划免疫制度,使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降低,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乙肝等重大疾病得到了控制,职业病和地方病的防治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摘编自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马晓伟报告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政府在疾病救助上日渐消极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现代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意义。
参考答案
1.B
2.C
3.D
4.A
5.B
6.C
7.B
8.D
9.B
10.B
11.A
12.B
13.D
14.C
15.C
16.D
17.历史原因:
①传教士的作用(西学东渐);②晚清西方文明的冲击,西方医学文化的传入;③多种形式的中西医学交流;④洋务运动的开展;⑤政府的支持和推动
当代价值:
①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②中医中药至今仍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扩大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③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
18.(1)原因:近代留学教育的发展;专业学习及长期的从医经验,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个人的家国情怀;从政提供了良好条件。
(2)评述:从事医生工作和医疗管理工作,为国人健康服务;加强解剖学建设,促进近代西医事业发展;建立公共卫生部门,推动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发展医学教育,培养人才;组建药品公司,支援抗战。
19.(1)西方近代医学的传入;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科学观念的广泛传播;知识分子的积极参与。
(2)抗日战争的爆发,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民族主义的高涨;中医自身具有合理性与科学性。
20.(1)原因:官方进行全面疫病防治的能力不足;民间力量积极参与弥补了国家救治能力不足的问题;官员粉饰太平,缺乏对民众生命的真正关怀;信息传递不畅通。
(2)意义: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凸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人民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有利于社会稳定、民族昌盛与国家富强。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检测练习(答案)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