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重庆市2023-2024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答案)

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 历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前三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巴地在商朝时被称作“巴奠(甸)”,其与殷商王朝为争夺势力范围发生了多次战争。西周时,巴族因帮助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有功而被封为亲近的姬姓诸侯之一。此后,巴国成为行政意义上的周王朝的子国,并逐渐与中原诸侯产生姻亲关系。这一变化说明
A.商朝内外服制度不利于国家管理 B.西周取代商朝源于商朝统治残酷
C.分封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D.西周解决了统治集团内部的争夺
2.孔子讲道,“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商鞅说:“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据此可知,两者主张的共同点是
A.体现地主阶级的追求 B.凸显百家争鸣的趋势
C.蕴含一定的变革精神 D.强调以周礼治国理政
3.县是秦王朝从中央到地方基层一整套国家机器中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个单位,如人民的户籍、征收的粮食都以县为单位保管,地方的武装也以县为单位编制,徭役也以县为单位征发。由此可知,秦朝的县
A.体现了专制的特点 B.主要官员均由皇帝任免
C.代表国家治理人民 D.有一套完善的考核制度
4.图1为秦敦示意图,敦为圆形,敛口,鼓腹,圈足,有盖,上为圆形把,通体饰勾连云纹和回纹。器内有铭文“轨”字,又称为“轨敦”,兼有督促与法度之意。这体现了秦朝
A.注重法律教化的日常灌输
B.百姓的生活水平明显提升
C.铜器品种与铸造技术单一
D.民本思想成为法制化核心
5.东汉一朝,皇帝例居“东宫”,皇太后皆居“西宫”。皇帝亲政和太后临朝两种状态的转换,表现为最高权力在“东宫”和“西宫”之间的切换。这一现象表明东汉
A.皇权受到外戚制约 B.社会矛盾彻底激化
C.外戚宦官交替执政 D.外戚频繁干涉朝政
【高一历史 第1页(共4页)】 ·24-190A·
6.这本书被称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它的作者被后世誉为“医圣”。这本书是
7.西晋史官陈寿所著《三国志》分别为曹操、曹丕、曹叡写了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其中《蜀书》则为刘备作先主传、为刘禅作后主传;《吴书》为孙权作吴主传,为孙亮、孙休、孙皓作三嗣主传。据此可知
A.历史由胜利者书写 B.《三国志》不属于官方正史
C.该书体例漏洞百出 D.陈寿倾向于奉曹魏为正统
8.新加坡学者王赓武等认为,“在唐宋之间,不能没有这样的一重过渡时期”“中国历史在这一时期有着很强的连续性”。下列史实最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A.藩镇割据局面在唐后期持续了100多年
B.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
C.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四个王朝定都开封
D.后周世宗清除五代积弊,为结束分裂奠基
9.唐代科举中,举子在考试前请托宣传和达官闻人荐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据宋代赵彦卫《云麓漫钞》载,“唐之举人,先藉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然后以所业投献,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盖此待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唐代科举制中的“行卷”风气
A.扩大了官吏来源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破坏了科场公平 D.打破了士族特权
10.西魏莫高窟壁画《上士登仙图》中出现了昆仑悬圃、羽人、方相氏以及四目四臂、赤身的印度恶神阿修罗王,其周围还环绕着雷、电、风、雨四神和朱雀、羽人等,显示出受楚、汉盛行的神仙方术等影响民风民俗。这说明当时
A.石窟艺术注重写实 B.儒学失去正统地位
C.政局黑暗民不聊生 D.中外文化交流加深
11.宋代,户部、盐铁、度支三个司独立掌握全国财政,地位崇高。王安石为神宗相时,提出把三个衙门重新组织起来,统一到新设立的衙门,即变法决策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材料可用于说明
A.神宗朝出现财政危机 B.王安石变法存在失败的隐患
C.王安石试图加强相权 D.北宋中枢机构行政效率低下
12.堡寨指北宋在形势险要之地构筑的防御和扼制少数民族政权进攻的军事设施;宋神宗时期,堡寨建设速度加快,到宋哲宗时期,堡寨的军事进攻能力完全发挥出来。由此推知,北宋设置堡寨最密集的地区可能位于
A.宋与西夏交界处 B.宋辽边境
C.宋与大理交界处 D.东京外围
13.蒙古灭金后,于1235年进行了第一次户口登记:“朝廷初料民,令敢隐实者诛,籍其家”“制以籍为定,互占它县以死论”。由此可知,蒙古政府进行户籍登记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限制土地兼并 C.缓和社会矛盾 D.便于赋役征发
【高一历史 第2页(共4页)】 ·24-190A·
14.表1为宋代部分时期货币收入统计表。该表反映出当时
表1
年代 货币收入总额 商税收入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2653万贯 1204万贯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 3900万贯 2200万贯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 5060万贯 879万贯
A.国家财政状况好转 B.民众生活水平提高
C.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D.商税成为第一税源
15.两宋时期,女性人才分布广泛,女子读书亦被认同。宋高宗赵构主张女子读书并说道:“女子亦不可不读(书),读书则知自古兴衰,亦有所鉴诫。”甚至连激烈反对妇女写诗的理学家们,也要求女性接受教育,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说道:“女子亦当有教。”这说明两宋时期
A.女性教育相对务实 B.三纲五常出现异化
C.男女平等观念加强 D.社会观念较为开放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 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春秋时期,各族在文化上的联系和交融,是各族在经济及政治上联系和交流的反映和升华。它表明这一时期各族的交融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地步,为汉民族的形成迈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战国时,东北方的燕国使辽河、海河流域各族逐步与华夏民族交融。 自称“蛮夷”的楚族,纵横于汉水、长江流域,成为华夏民族在南方的主要分支。西方的秦国经商鞅变法,进一步吸收、继承和发展了华夏文化,后来居上,一跃而成了华夏民族重要的分支。随着铁农具的普遍使用,适应商业发展的金属货币的广泛流通,交通的发达,城市的繁荣,华夏民族共同经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于是出现了“四海之内若一家”“天下定于一”的共同心理素质。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
材料二
西汉时期,西北边塞与匈奴累年作战。为妥善安置“四夷”,西汉多置属国,自两汉时期先后设置安定、天水、张掖等属国,此后属国制度逐渐从西北边塞扩展至东北、西南方向。属国对降附民族进行集中管理,保留其原有的社会组织,这些属国至东汉时期已陆续郡县化了。此外,针对西域与东北边疆的现实,两汉时期还设置了西域都护、长使、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以及使匈奴中郎将等边疆管理机构和职官。
—摘编自卜宪群、袁宝龙《秦汉边疆治理思想的演进历程、实践经验与教训》
材料三
表2
时间 事件
贞观九年(635年) 唐军击破控制今青海、甘肃一带的吐谷浑,吐谷浑降服于唐朝
贞观十四年(640年) 唐灭西域高昌国,设安西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南的广大地区
贞观十八年至贞观二十二年 (644-648年) 唐在西域灭焉耆,破龟兹
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 唐灭西突厥,唐朝声威跨越葱岭,到达波斯
—摘编自白寿彝等主编《中国通史(第六卷)》
【高一历史 第3页(共4页)】 ·24-190A·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重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10 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西汉边疆治理的方式及其特点。(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前期能控制西域的原因并指出其经略西北边疆地区的制度性举措。(6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中国古代对民族关系的认识。(2 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东周时期,“官学”转变为“私学”,进而发展为各种学派。各学派的创始人及主要思想家称为“子”。先秦诸子以春秋末年的孔墨显学勃兴为开端。而诸子正式形成并竞相争鸣,则在战国年间。其时之所以出现文化多元发展的盛况,至少与三个因素有关:第一,春秋战国去古未远,保有较多原始民主的遗存;第二,周天子地位下降,列国各行其是,政治多元为文化多元提供了条件;第三,正因为政治及观念的新权威尚未树立,而原始民主遗风犹存,故当年的士子普遍富有批判精神,这种犀利的社会批判精神增强了诸子学说的锐利性。
材料二
唐文化极一时之盛,表现在以博大的胸怀,如“长鲸汲百川”似的吸收异族外域文化。唐人不仅广泛接受胡乐、胡舞、胡装、胡食,使唐文化丰富多彩,富于阳刚之气,而且以空前规模吸收外域精华,外域文化如“八面来风”般涌入唐代中国,“使唐文化成为一种世界性文化”,而公元6世纪至8世纪的唐都长安,更成为一个世界性都市,其中鸿胪寺接待了七十多国外交使节,其国子学和太学也先后接纳三万余名外国留学生。隋唐文明更是向外部世界辐射,如汉字、儒学、纲常律令、科学技术、中国化佛教等都对周边乃至更远地区产生了影响。
材料三
宋代的书院制度和私人讲学,促进了文化传播和学派形成,使自由议论之风发展。别具一格的“宋学”得以形成和繁衍……在精致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之外,还有一种文化形态崛起,这就是在熙熙攘攘的商市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 宋代科技的辉煌发展是全方位的,地理学、地质学、医药学、冶金术、造船术、纺织术、制瓷术等都有辉煌的成就。这也是一个科学家辈出的时代,“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沈括“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且创见迭出。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明五千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文化“极一时之盛”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各举出一个宋代贵族世界文化和市民文化的具体例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宋代文化、科技全方位辉煌的因素。(5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张骞和他的部属,是有史以来第一批踏入更远地区的中原王朝官方使节……由此形成的丝绸之路,架起了东西方交流的桥梁,这是一条沟通东西方的政治之路、经贸之路、文化之路。汉唐之间的“丝绸之路”又可分为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和沙漠丝绸之路。在15世纪人类进入大航海时代之前的千余年间,穿越西域的沙漠之路,始终是东西方文化交流最为重要的通道。
——摘编自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高一历史 第4页(共4页)】 ·24-190A·重庆市高一历史考试参考答案
1.C2.C3.C4.A5.D6.C7.D8.D9.C10.D11.C12.A13.D14.C
15.A
16.(1)变化:各民族联系日益密切;少数民族华夏认同观念产生并加强;出现了民族统一思想。
(4分,答出两点即可)
影响: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容;为汉民族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为中央集权制统一国家的
建立提供了有利环境: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6分,答出三点即可)
(2)方式:设置属国间接管理;设置郡县直接管理;设置西域都护、长使、护乌桓校尉、护羌校
尉以及使匈奴中郎将等专门处理边疆事务的职官。(6分)
特点:方式灵活多样;中央主导,因地制宜。(2分)
(3)原因:唐朝军事实力强盛;西域诸族内部存在分裂倾向:突厥势力相对衰落:唐朝民族政
策开明,文化先进,一些少数民族主动归附。(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举措:设置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在西域设置羁縻府州。(2分)
(4)认识:中华民族起源历史悠久;民族关系和谐促进国家强盛;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7.(1)原因:
经济上:铁犁牛耕的推广(生产力的发展)。政治上: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原始民主的遗存
保留较多,各国变法运动需要人才。社会结构上:新兴地主阶级和士阶层的崛起。文化上:
学术下移(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学术自由化。(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影响:扩大了唐朝文化的影响,提高了唐朝的国际地位;密切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
系;促使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塑造了唐朝开放的风气;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6分,答出
三点即可)
(3)举例:
贵族世界文化:朱熹等理学家吸收佛道思想,推动理学走向成熟。市民文化:城市说书受到
欢迎:话本。(2分,各答一点即可)
因素:商品经济繁荣;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书院教育发达:统治者重视文化科技。(3分,
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8.示例
论题: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互鉴之路。(2分)
阐述:丝绸之路自汉武帝时期开辟以来的一千余年间一直是古代东西方之间交流的重要通
道,它不仅增进了东西方的商贸联系,也促进了古代世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与互鉴。古代
印度的佛教文化通过丝绸之路,经西域传入中原地区,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古代中国丝
绸、瓷器的出口影响了中亚、西亚、欧洲等地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风俗习惯。古代中国的造
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四大发明通过丝绸之路向西传播,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
要贡献。(8分)
总之,自汉代起,丝绸之路长期发挥着中西文明交流大动脉的作用,古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
商品、文化沿着这条路线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1页)】
·24-190A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重庆市2023-2024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