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辽宁专用)04(解析版)(3份打包)

【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辽宁专用)
黄金卷04
(考试时间:75 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西周时期“田里不鬻,墓地不请”,没有土地买卖。到了战国时期,土地买卖的记载已较多,如《史记》载赵括之母言:“今括一旦为将……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这一变化说明( )
A.土地兼并现象趋向激烈 B.商品货币经济日益发展
C.封建小农经济尚未确立 D.铁器工具得到普遍使用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到战国时期。材料表明,战国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化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的记载开始出现,B项正确;土地买卖是土地兼并的前提,至于土地兼并现象是否趋向激烈,材料无法判断,排除A项;战国时期,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确立,排除C项;D项本身符合史实,但不符合材料主旨,因为材料反映的是土地制度,不是生产工具,排除D项。故选B项。
2.汉文帝执政时期,多次颁布诏令,劝课农桑,他还多次亲自参加耕作,让皇后亲自养蚕,为民示范。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经济恢复 B.增加财政收入 C.改革耕作技术 D.减轻农民负担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汉文帝执政时期,多次颁布诏令,劝课农桑,他还多次亲自参加耕作,让皇后亲自养蚕,为民示范。”可知,汉初经济凋敝,汉文帝的做法主要是为了休养生息,鼓励小农生产,促进经济恢复,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描述的信息是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没有体现增加财政收入和减轻农民负担的信息,排除B项和D项;改革耕作技术,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故选A项。
3.北宋太宗雍熙年间,赵普称邓州所辖五县“其四在山,三分居民,二皆客户”。据统计南宋淳熙年间,广州客户在总户数中占55%以上;长溪县客户在总户数中所占比例接近57%。这反映出宋代
A.封建剥削沉重 B.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C.租佃关系发达 D.客户社会地位提高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当时宋代客户比例较高,而客户的存在意味着当时租佃制较为发达,C项正确;通过客户数量无法看出封建剥削程度,排除A项;租佃制下,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看出客户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4.元曲中有很多有关体育方面的记载,下表摘录的是元曲中描写马球运动和蹴鞠运动的场景。这可以用来说明( )
材料 出处
蹴鞠场中,鸣珂巷里,南北驰名,寰中可意。……款侧金 莲,微那(挪)玉体,唐裙轻荡,绣带斜飘,舞袖低垂。 关汉卿《越调·斗鹌鹑·蹴鞠》
款款的骤龙驹,轻轻的探身躯,杓棒起,月轮孤,彩落, 晓星疏。 无名氏《阀阅舞射柳蕤丸记》
A.艺术创作提升女性社会地位 B.体育运动丰富了文学创作题材
C.女性形象在文学作品中涌现 D.元曲作品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色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蹴鞠场中,鸣珂巷里,南北驰名,寰中可意。……款侧金莲,微那(挪)玉体,唐裙轻荡,绣带斜飘,舞袖低垂”、“款款的骤龙驹,轻轻的探身躯,杓棒起,月轮孤,彩落,晓星疏”两则信息可知,元曲中有关马球运动和蹴鞠运动场景的描写,这可以用来说明体育运动丰富了元曲的创作题材,B项正确;尽管材料涉及对女性运动的具体描述,但仅据此不能说明艺术创作就一定能提升女性社会地位,排除A项;仅根据表格中对马球运动等场景的记载不能得出“涌现”,并且“女性形象”也和题干主旨不符合,排除C项;题干材料较为真实地描述了马球运动和蹴鞠运动的情景,具有现实主义的色彩,排除D项。故选B项。
5.明代沿袭元代的匠籍制度,将手工业者一律编入匠籍,隶属于官府,世代相袭。清初废除匠籍制度,官营制造局改用雇佣劳动方式进行生产。由于待遇较丰,所以工匠有着一定的劳动积极性,官营制造局生产相当稳定。这( )
A.源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反映工匠人身依附的削弱
C.推动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 D.体现官营手工业仍占主导
【答案】B
【详解】根据“清初废除匠籍制度,官营制造局改用雇佣劳动方式进行生产。由于待遇较丰,所以工匠有着一定的劳动积极性,官营制造局生产相当稳定。”可得出清代不再对工匠实行严格的管理体制,放松了对他们的人身控制,B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并不是根源,排除A项;材料与赋役制度变革无关,排除C项;当时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排除D项。故选B项。
6.1853年,太平天国仅在天京实行“圣库制度”,取消一切商业贸易,全城军民一切生活必需用品,由圣库统一供应。至1854年夏初,由于粮食供应不足,天京出现全城一律吃粥的现象,其他物资也同样供应紧张。这表明( )
A.战争加剧物资供应紧张 B.太平天国开始由盛转衰
C.绝对平均主义已难以维系 D.太平天国已废除私有制度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53—1854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太平天国在天京推行“圣库制度”后,不久就出现各类物资供应紧张的问题,说明绝对平均主义难以维系,C项正确;材料没有描述关于战争的信息,排除A项;1856年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排除B项;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也没有实行,排除D项。故选C项。
7.戊戌政变后,保守派官员陈夔龙认为慈禧“并无仇视新法之意,徒以利害切身”。英国人赫德相信改革只是被“拖延”,但不会就此断送。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则将政变视为改革的“渐进”与“激进”路线之争。这反映出当时( )
A.变法革新是大势所趋 B.保守派内部对新法产生分歧
C.变法的条件不够成熟 D.维新派拥有广泛的变法基础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8年6月11日至1898年9月21日(中国)。据本题材料“并无仇视新法之意,徒以利害切身……但不会就此断送”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论是国内的官员,还是国外的政客,一致认为变法革新是潮流,是时代的大趋势,A项正确﹔因“保守派内部对新法产生分歧”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变法革新是大势所趋”不一致,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改革的条件状况,排除C项﹔维新变法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8.鄂西会战是1943年夏日本为打击中国部队进行的一次进攻战役,但石牌保卫战成为日军西进的止点,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堡垒的标识”。《中央日报》在社论中说:“鄂西我军的大捷,确实粉碎了日寇的迷梦,……且可加紧盟军在远东战场各方的反攻。”这表明
A.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B.近代民族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C.抗战由此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D.抗战有力制约日本的世界战略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确实粉碎了日寇的迷梦,……且可加紧盟军在远东战场各方的反攻”可知,体现了中国军队在石牌的胜利阻碍了日本在中国战场的脚步,在远东整个战局来看,也是关系相当重大的一役,即抗战有力制约日本的世界战略,D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国共力量对比的变化,无法得出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的结论,排除A项;抗日战争还未完全胜利,近代中国民族革命尚未实现,排除B项;材料所述时间时期正处于战略相持阶段,因此抗战由此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的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9.1962年,全国许多正在施工的大型工业项目被紧急叫停,大中型项目比1961年减少了近一半。相比1960年,1962年的工业计划指标下降47%,其中重工业更是下降了近60%,这些做法
A.彻底纠正了经济建设的错误 B.消除了全国经济困难局面
C.突破了计则经济体制的局限 D.有利于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答案】D
【详解】材料表明政府意图减少重工业在经济计划中的比重,这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良性调整,让更多的人力、物力用以发展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业和轻工业,这一定程度上纠正了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缓和了国家经济困难的局面,D项正确;ABC项的表述都太绝对,不符合当时的史实,排除。
10.下表所示为我国1990年的若干史实。这些史实可用于说明,当时我国( )
时间 史实
8月28日至9月7日 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等项法律
9月16日、21日 国务院作出关于建立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制度的决定;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工作会议在武汉召开
11月26日 深圳隆重举行庆祝经济特区建立十周年招待会;经国务院授权、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
A.坚定不移推动改革开放 B.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方略
C.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D.科学应对国际政局变幻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等项法律”可知,1990年我国陆续颁布的一系列法律。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 以来我国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保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根据材料“国务院作出关于建立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制度的决定;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工作会议在武汉召开”可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提高了粮食产量,但为了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政府使用宏观调控手段,保障粮食供应和粮价的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改革开放进程。根据材料“深圳隆重举行庆祝经济特区建立十周年招待会”可知,政府继续推动深圳的对外开放。根据材料“经国务院授权、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可知,我国政府对资本市场的改革,推动改革开放。综合以上分析,1990年一些领域的重要表现都反映了我国继续推动改革开放的决心,A项正确;1992年我国提出依法治国方略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B、C项;材料针对的是国内事务,排除D项。故选A项。
11.如表为查士丁尼统治时期历史学家普罗科匹厄斯(约500—565)的代表作。普罗科匹厄斯被誉为是继古希腊修昔底德、波里比阿之后“垂训史观”的代表人物,这是因为他的著作( )
代表作 内容
《战争》 记述了查士丁尼时代拜占庭对汪达尔和东哥特王国的征服战争
《建筑》 记述了查士丁尼在全国大兴土木的情况,其中不乏对皇帝的溢美之词
《秘史》 记述了查士丁尼夫妇的专制统治,揭露了宫廷的黑暗和帝王将相的隐私
A.符合统治者加强专制的要求 B.勇于揭露拜占庭的黑暗统治
C.继承了古希腊人文主义史观 D.重视历史的训育和启迪作用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查士丁尼统治时期(欧洲)。根据材料“普罗科匹厄斯被誉为是继古希腊修昔底德、波里比阿之后‘垂训史观’的代表人物”可知,垂训史观重视历史的训育和启迪作用,普罗科匹厄斯的著作从正反两方面记录了查士丁尼的统治,给后人借鉴,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普罗科匹厄斯的著作从正反两方面记录了查士丁尼的统治,而非符合统治者加强专制的要求,排除A项;垂训史观不仅要求从反面记录历史,给后人以教训,还要求从正面记录历史,给后人以经验,排除B项;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思想内核,排除C项。故选D项。
12.19世纪前期,英国确立了“委托立法”制度。到19世纪后期,“委托立法”的范围日益广泛,在许多重大问题上,议会只规定一般原则,而授权内阁或某一行政部门去制定具体的施行细则,因此当时许多英国人称内阁为立法机关的“第三院”。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议会对内阁负责 B.政府行政权力膨胀
C.政治民主化完善 D.代议制度受到冲击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英国)。材料表明,19世纪后期,随着“委托立法”制度的发展,英国议会的立法权逐步为内阁所控制,议会的权力和作用缩小,行政机关的权力不断膨胀,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议会权力缩小,没有涉及议会对内阁负责,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出政治民主化完善,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体现,也不符合史实,代议制度并没有受到冲击,排除D项。故选B项。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中指出:“手的操作所要求的技巧和力气越少,换句话说,现代工业越发达,男工就越受到女工和童工的排挤。对工人阶级来说,性别与年龄的差别再没有什么社会意义了。”恩格斯曾经指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由此可见( )
A.工业化发展为女性社会地位提高创造物质条件
B.工业化消除男女社会地位差别
C.女性解放源于走出家门,参与公共事业
D.工业革命推动女权主义运动兴起
【答案】A
【详解】考点:马克思主义。材料中“现代工业越发达,男工就越受到女工和童工的排挤。对工人阶级来说,性别与年龄的差别再没有什么社会意义了”说明工业化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女性与男性一样有一定就业机会,同时降低了劳动强度,妇女可以广泛参与社会分工,即生产力发展有利于促进女性的自由与解放以及社会地位的提高,故A项正确。“对工人阶级来说,性别与年龄的差别再没有什么社会意义了”不是消除男女社会地位差别,故B项错误。C项“女性解放源于走出家门”表述错误。材料未反映女权运动兴起,故D项错误。
14.19世纪70年代,英国为获得在本土和殖民地建设铁路所需的枕木,在印度伐木的速度超过其自然恢复的速度。1878年英国殖民当局通过的《印度森林法》提出了可持续使用林业资源的理念。对此较为全面的评价是( )
A.工业时代的发展只能建立在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的基础上
B.英国为推动本国工业化和加强殖民统治而掠夺印度资源
C.英国意在将先进环保理念引入印度,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D.英国掠夺式开采印度森林资源,同时又带来先进的理念
【答案】D
【详解】英国在印度无节制的砍伐破坏了印度的森林资源,在此背景下,英国殖民当局通过的《印度森林法》提出了可持续使用林业资源的理念,这说明英国掠夺式开采印度森林资源,同时又带来先进的理念,D项正确;A项表述绝对,排除A项;B项忽视了英国提出的可持续使用林业资源的进步性,排除B项;英国意在长期殖民印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5.1927—1940年,苏联平均每年建成8座城市。新城市的建立大致经历四个阶段:建立企业——项目投产——工程竣工——城市形成。伊万诺沃州和临近地区集中了大量纺织业市镇,北方和西北形成了大量的木材加工和纸浆制造企业市镇,顿巴斯等地区则形成了煤业市镇。这表明苏联的城市化( )
A.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B.产业结构单一特征明显
C.促进了工农业平衡发展 D.有利于各区域的协调发展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27—1940年的苏联。根据材料“伊万诺沃州和临近地区集中了大量纺织业市镇,北方和西北形成了大量的木材加工和纸浆制造企业市镇,顿巴斯等地区则形成了煤业市镇。”可知,1927—1940年苏联的城市化建立在工业企业的投产上,形成了纺织业、木材加工业、煤业等类型城市,呈现出产业结构单一性的特点,B项正确;材料并涉及苏联城市化水平与其他国家的比较信息,无法得出世界领先水平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农业发展的信息,其次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苏联各区域的协调发展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16.有中国学者指出,在达到马克思主义所说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条件成熟之前,人类命运共回体的建构一定是基于主权独立和平等、不干涉内政的民族国家体系而展开的。尽管各国内部都不能在短期内建成真正的国内命运共同体,但是这并不妨碍国际社会打造一个国家之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该学者意在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
A.利于为中国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B.体现了独特的“中国智慧”
C.具有长期性、渐进性和复杂性 D.是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部分
【答案】C
【详解】依据材料“尽管各国内部都不能在短期内建成真正的国内命运共同体,但是这并不妨碍国际社会打造一个国家之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看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长期性、渐进性和复杂性的,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其对我国发展创造的良好环境,排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其建立的渐进和复杂性,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其是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部分,排除D项。故选C项。
第II卷(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山东遭受黄河水害,连续数年歉收。武帝颁布诏书,允许饥民流徙就食于江淮间并可以定居。两汉之际,中原兵争激烈,人民纷纷“避乱扬州”。从东汉至西晋初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内迁,居住在今甘肃、陕西、山西以至河北、辽宁等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唐天授二年,徙雍、同、秦等7州数十万户到洛阳,以实京都长安。自开元年间到五代宋初,全国各道、州置县计120个,其中北方20县,南方却达100县之多。南宋时,“北人过海外,是岁不还者,谓之住蕃”,有的“住蕃虽十年不归”。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清初,各种摊派、私征、预征、加征迭兴,“数省皆困”“十室九空”。康熙年间,颁布《招民填川诏》,社会经济复苏,“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乾隆初年“大市大镇,商旅辏集,行业专家,祖孙居处,大者千计,小者百十数。”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参赞大臣绰克托在描述乌鲁木齐的情景时说:“民人等移居以来,伐木采煤,养育鸡豚,竟成村落,与内地无异。”
——摘编自陈锋《清代的移民与社会经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至两宋区域人口迁移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人口迁移的特点。(6分)
【答案】(1)原因:自然灾害和饥荒发生;中原地区先进经济文化吸引;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社会发展相对稳定;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的考虑;政府组织为了弥补财库不足,人口迁移带动商业和手工业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也促进边疆经济发展。(任意3点得6分)
(2)特点:赋役沉重,人地矛盾尖锐导致人口迁移;城镇经济的发展,农村向城镇的人口迁移;政府性鼓励性移民;省内迁移或省际迁移;由东向西、由内陆向边疆的开发型移民,平原向山区的渗透型移民。(任意3点得6分)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汉武帝时期,山东遭受黄河水害,连续数年歉收”可得自然灾害和饥荒发生;根据“中原兵争激烈”可得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社会发展相对稳定;结合所学可得中原地区先进经济文化吸引;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的考虑,即政府组织为了弥补财库不足,人口迁移带动商业和手工业发展;此外,海外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边疆经济的发展。
(2)特点:根据材料“各种滩派、私征、预征、加征迭兴”可以得出赋役沉重,人地矛盾尖锐导致人口迁移;根据“大市大镇,商旅辏集,行业专家,祖孙居处,大者千计,小者百十数”可以得出城镇经济的发展,农村向城镇的人口迁移;从迁移路线可以得出省内迁移或省际迁移;从移民的方向可以得出由东向西、由内陆向边疆的开发型移民,平原向山区的渗透型移民。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1920年代末到1930年代,在中国农村经济日益走向衰落的背景下,兴起了乡村建设运动。来自救育机构,学术团体和大专院校的倡导者们,在定县,邹平、新都等地创建试验区,成立乡村小学,平民学校、夜校;改良农业,提倡副业;成立借贷处和信用合作社;设立乡村医院、卫生所等。不少乡建工作者与农民同生活,共劳动,尽量使自己“农民化”。然而,十年乡村建设运动,不仅复兴农村经济的目的没有实现,相反各实验区经济的衰落程度进一步加深。
——摘编自晏阳初《十年来的中国乡村建设》
材料二 在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里,经过经济体制改革减贫政策阶段、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政策阶段、扶贫攻坚政策阶段的努力,中国农村反贫困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的绝对贫困状况得到了很大缓解。
——摘编自吕书奇《中国农村扶贫政策及成效研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近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农村扶贫工作取得成就的原因。(7分)
【答案】(1)评价:乡村建设工作者认识到农村发展对于拯救国家的重要性;彰显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采取一系列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的发展;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制约,不可能带领中国人民走上富强道路。(每点2分,共8分)
(2)原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国家战略布局的科学精准;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革开放的推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每点2分,4点7分)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民国时期的中国。评价:根据材料“ 1920年代末到1930年代,在中国农村经济日益走向衰落的背景下,兴起了乡村建设运动”“十年乡村建设运动,不仅复兴农村经济的目的没有实现,相反各实验区经济的衰落程度进一步加深”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乡村建设工作者认识到农村发展对于拯救国家的重要性、彰显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的发展及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制约,不可能带领中国人民走上富强道路等角度进行分析。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中国农村反贫困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的绝对贫困状况得到了很大缓解”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国家战略布局的科学精准、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改革开放的推动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等角度进行分析。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率先构建了包括家庭津贴、养老、疾病、失业、伤残和死亡等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大大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此后,瑞典、挪威、芬兰、丹麦等北欧国家以及法国、德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都建成了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全民就业、社会保障和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时产生的社会和经济制度。但是,过度的社会保障,加大了国家财政支出的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使得整个社会缺乏工作动力,效率低下。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政务院颁布了《劳动保险条例》,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劳动保险法规,至1957年,“初步建成了以国家责任为主体,覆盖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生活方方面面的福利制度”。改革开放后,以城乡统筹为特征的社会福利制度取得了极大的进展。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社会福利制度从城乡分割到城乡全覆盖,努力实现对全体社会成员的福利保障。
——摘编自胡晓义《当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现代欧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影响。(10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近现代中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经验。(3分)
【答案】(1)特点:由国家及政府主导,用法律手段加以保证,以国家财政作基本保障,覆盖面广且体系健全。(任意3点得3分)
历史影响: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一定范围内改善了民众的生活,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过度的社会保障容易产生一些弊端,如加重了国家负担、助长了懒惰行为、缺乏工作动力、效率低下等。(每点2分,4点7分)
(2)历史经验:社会保障制度要与国情相结合,兼顾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要以民生为根本立足点。(每点2分,2点3分)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欧美国家。特点:据材料“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瑞典、挪威、芬兰、丹麦等北欧国家以及法国、德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都建成了福利国家”得出由国家及政府主导,用法律手段加以保证;据材料“加大了国家财政支出的负担”得出以国家财政作基本保障;据材料“英国率先构建了包括家庭津贴、养老、疾病、失业、伤残和死亡等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得出覆盖面广且体系健全。历史影响: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分析,结合所学,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一定范围内改善了民众的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据材料“过度的社会保障,加大了国家财政支出的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使得整个社会缺乏工作动力,效率低下”得出过度的社会保障容易产生一些弊端,如加重了国家负担、助长了懒惰行为、缺乏工作动力、效率低下等。
(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历史经验:据材料,欧美国家和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各有其特点,启示我们社会保障制度要与国情相结合;据材料,欧美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一定范围内改善了民众的生活,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加重了国家负担,助长了懒惰行为,启示我们兼顾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据材料,欧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一定范围内改善了民众的生活,当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努力实现对全体社会成员的福利保障,启示我们要以民生为根本立足点。
20.这是一幅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发展简图,它体现了中国近代前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发展进程。(12分)
根据简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发展。(要求: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民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并推动民主政治运动的发展。(2分)
评析:①19世纪60、7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出现了一批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②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结果失败。③22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到中国,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④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步发展,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落。五四运动标志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10分)
观点二:近代新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变革运动,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评析:①19世纪60年代,中国洋务派把林、魏“师夷”的思想加以发展和实践,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②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早期维新思想发展为康梁维新思想,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的深入开展,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③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形成了三民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了辛亥革命。革命后的政令和思潮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④五四送动促进了中国的民族党醒,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国民革命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和本国封建势力,南京国民政府收回关税主权,整顿经济秩序,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依据图示信息可知,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前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发展进程,结合当时政治、经济、思想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观点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民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并推动民主政治运动的发展。然后结合所学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对政治、思想领域的影响进行评析。也可从近代新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变革运动,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角度提出观点,然后结合近代中国新思想和变革运动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影响进行评析。【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辽宁专用)
黄金卷04·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B A C B B C A D D A
11 12 13 14 15 16
D B A D B 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2分。
17.(12分)【答案】(1)原因:自然灾害和饥荒发生;中原地区先进经济文化吸引;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社会发展相对稳定;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的考虑;政府组织为了弥补财库不足,人口迁移带动商业和手工业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也促进边疆经济发展。(任意3点得6分)
(2)特点:赋役沉重,人地矛盾尖锐导致人口迁移;城镇经济的发展,农村向城镇的人口迁移;政府性鼓励性移民;省内迁移或省际迁移;由东向西、由内陆向边疆的开发型移民,平原向山区的渗透型移民。(任意3点得6分)
18.(15分)【答案】(1)评价:乡村建设工作者认识到农村发展对于拯救国家的重要性;彰显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采取一系列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的发展;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制约,不可能带领中国人民走上富强道路。(每点2分,共8分)
(2)原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国家战略布局的科学精准;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革开放的推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每点2分,4点7分)
19.(13分)【答案】(1)特点:由国家及政府主导,用法律手段加以保证,以国家财政作基本保障,覆盖面广且体系健全。(任意3点得3分)
历史影响: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一定范围内改善了民众的生活,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过度的社会保障容易产生一些弊端,如加重了国家负担、助长了懒惰行为、缺乏工作动力、效率低下等。(每点2分,4点7分)
(2)历史经验:社会保障制度要与国情相结合,兼顾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要以民生为根本立足点。(每点2分,2点3分)
20.(12分)【答案】观点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民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并推动民主政治运动的发展。(2分)
评析:①19世纪60、7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出现了一批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②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结果失败。③22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到中国,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④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步发展,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落。五四运动标志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10分)
观点二:近代新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变革运动,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评析:①19世纪60年代,中国洋务派把林、魏“师夷”的思想加以发展和实践,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②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早期维新思想发展为康梁维新思想,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的深入开展,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③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形成了三民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了辛亥革命。革命后的政令和思潮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④五四送动促进了中国的民族党醒,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国民革命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和本国封建势力,南京国民政府收回关税主权,整顿经济秩序,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辽宁专用)
黄金卷04
(考试时间:75 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西周时期“田里不鬻,墓地不请”,没有土地买卖。到了战国时期,土地买卖的记载已较多,如《史记》载赵括之母言:“今括一旦为将……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这一变化说明( )
A.土地兼并现象趋向激烈 B.商品货币经济日益发展
C.封建小农经济尚未确立 D.铁器工具得到普遍使用
2.汉文帝执政时期,多次颁布诏令,劝课农桑,他还多次亲自参加耕作,让皇后亲自养蚕,为民示范。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经济恢复 B.增加财政收入 C.改革耕作技术 D.减轻农民负担
3.北宋太宗雍熙年间,赵普称邓州所辖五县“其四在山,三分居民,二皆客户”。据统计南宋淳熙年间,广州客户在总户数中占55%以上;长溪县客户在总户数中所占比例接近57%。这反映出宋代
A.封建剥削沉重 B.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C.租佃关系发达 D.客户社会地位提高
4.元曲中有很多有关体育方面的记载,下表摘录的是元曲中描写马球运动和蹴鞠运动的场景。这可以用来说明( )
材料 出处
蹴鞠场中,鸣珂巷里,南北驰名,寰中可意。……款侧金 莲,微那(挪)玉体,唐裙轻荡,绣带斜飘,舞袖低垂。 关汉卿《越调·斗鹌鹑·蹴鞠》
款款的骤龙驹,轻轻的探身躯,杓棒起,月轮孤,彩落, 晓星疏。 无名氏《阀阅舞射柳蕤丸记》
A.艺术创作提升女性社会地位 B.体育运动丰富了文学创作题材
C.女性形象在文学作品中涌现 D.元曲作品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色
5.明代沿袭元代的匠籍制度,将手工业者一律编入匠籍,隶属于官府,世代相袭。清初废除匠籍制度,官营制造局改用雇佣劳动方式进行生产。由于待遇较丰,所以工匠有着一定的劳动积极性,官营制造局生产相当稳定。这( )
A.源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反映工匠人身依附的削弱
C.推动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 D.体现官营手工业仍占主导
6.1853年,太平天国仅在天京实行“圣库制度”,取消一切商业贸易,全城军民一切生活必需用品,由圣库统一供应。至1854年夏初,由于粮食供应不足,天京出现全城一律吃粥的现象,其他物资也同样供应紧张。这表明( )
A.战争加剧物资供应紧张 B.太平天国开始由盛转衰
C.绝对平均主义已难以维系 D.太平天国已废除私有制度
7.戊戌政变后,保守派官员陈夔龙认为慈禧“并无仇视新法之意,徒以利害切身”。英国人赫德相信改革只是被“拖延”,但不会就此断送。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则将政变视为改革的“渐进”与“激进”路线之争。这反映出当时( )
A.变法革新是大势所趋 B.保守派内部对新法产生分歧
C.变法的条件不够成熟 D.维新派拥有广泛的变法基础
8.鄂西会战是1943年夏日本为打击中国部队进行的一次进攻战役,但石牌保卫战成为日军西进的止点,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堡垒的标识”。《中央日报》在社论中说:“鄂西我军的大捷,确实粉碎了日寇的迷梦,……且可加紧盟军在远东战场各方的反攻。”这表明
A.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B.近代民族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C.抗战由此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D.抗战有力制约日本的世界战略
9.1962年,全国许多正在施工的大型工业项目被紧急叫停,大中型项目比1961年减少了近一半。相比1960年,1962年的工业计划指标下降47%,其中重工业更是下降了近60%,这些做法
A.彻底纠正了经济建设的错误 B.消除了全国经济困难局面
C.突破了计则经济体制的局限 D.有利于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10.下表所示为我国1990年的若干史实。这些史实可用于说明,当时我国( )
时间 史实
8月28日至9月7日 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等项法律
9月16日、21日 国务院作出关于建立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制度的决定;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工作会议在武汉召开
11月26日 深圳隆重举行庆祝经济特区建立十周年招待会;经国务院授权、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
A.坚定不移推动改革开放 B.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方略
C.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D.科学应对国际政局变幻
11.如表为查士丁尼统治时期历史学家普罗科匹厄斯(约500—565)的代表作。普罗科匹厄斯被誉为是继古希腊修昔底德、波里比阿之后“垂训史观”的代表人物,这是因为他的著作( )
代表作 内容
《战争》 记述了查士丁尼时代拜占庭对汪达尔和东哥特王国的征服战争
《建筑》 记述了查士丁尼在全国大兴土木的情况,其中不乏对皇帝的溢美之词
《秘史》 记述了查士丁尼夫妇的专制统治,揭露了宫廷的黑暗和帝王将相的隐私
A.符合统治者加强专制的要求 B.勇于揭露拜占庭的黑暗统治
C.继承了古希腊人文主义史观 D.重视历史的训育和启迪作用
12.19世纪前期,英国确立了“委托立法”制度。到19世纪后期,“委托立法”的范围日益广泛,在许多重大问题上,议会只规定一般原则,而授权内阁或某一行政部门去制定具体的施行细则,因此当时许多英国人称内阁为立法机关的“第三院”。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议会对内阁负责 B.政府行政权力膨胀
C.政治民主化完善 D.代议制度受到冲击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中指出:“手的操作所要求的技巧和力气越少,换句话说,现代工业越发达,男工就越受到女工和童工的排挤。对工人阶级来说,性别与年龄的差别再没有什么社会意义了。”恩格斯曾经指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由此可见( )
A.工业化发展为女性社会地位提高创造物质条件
B.工业化消除男女社会地位差别
C.女性解放源于走出家门,参与公共事业
D.工业革命推动女权主义运动兴起
14.19世纪70年代,英国为获得在本土和殖民地建设铁路所需的枕木,在印度伐木的速度超过其自然恢复的速度。1878年英国殖民当局通过的《印度森林法》提出了可持续使用林业资源的理念。对此较为全面的评价是( )
A.工业时代的发展只能建立在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的基础上
B.英国为推动本国工业化和加强殖民统治而掠夺印度资源
C.英国意在将先进环保理念引入印度,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D.英国掠夺式开采印度森林资源,同时又带来先进的理念
15.1927—1940年,苏联平均每年建成8座城市。新城市的建立大致经历四个阶段:建立企业——项目投产——工程竣工——城市形成。伊万诺沃州和临近地区集中了大量纺织业市镇,北方和西北形成了大量的木材加工和纸浆制造企业市镇,顿巴斯等地区则形成了煤业市镇。这表明苏联的城市化( )
A.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B.产业结构单一特征明显
C.促进了工农业平衡发展 D.有利于各区域的协调发展
16.有中国学者指出,在达到马克思主义所说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条件成熟之前,人类命运共回体的建构一定是基于主权独立和平等、不干涉内政的民族国家体系而展开的。尽管各国内部都不能在短期内建成真正的国内命运共同体,但是这并不妨碍国际社会打造一个国家之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该学者意在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
A.利于为中国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B.体现了独特的“中国智慧”
C.具有长期性、渐进性和复杂性 D.是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部分
第II卷(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山东遭受黄河水害,连续数年歉收。武帝颁布诏书,允许饥民流徙就食于江淮间并可以定居。两汉之际,中原兵争激烈,人民纷纷“避乱扬州”。从东汉至西晋初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内迁,居住在今甘肃、陕西、山西以至河北、辽宁等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唐天授二年,徙雍、同、秦等7州数十万户到洛阳,以实京都长安。自开元年间到五代宋初,全国各道、州置县计120个,其中北方20县,南方却达100县之多。南宋时,“北人过海外,是岁不还者,谓之住蕃”,有的“住蕃虽十年不归”。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清初,各种摊派、私征、预征、加征迭兴,“数省皆困”“十室九空”。康熙年间,颁布《招民填川诏》,社会经济复苏,“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乾隆初年“大市大镇,商旅辏集,行业专家,祖孙居处,大者千计,小者百十数。”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参赞大臣绰克托在描述乌鲁木齐的情景时说:“民人等移居以来,伐木采煤,养育鸡豚,竟成村落,与内地无异。”
——摘编自陈锋《清代的移民与社会经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至两宋区域人口迁移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人口迁移的特点。(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1920年代末到1930年代,在中国农村经济日益走向衰落的背景下,兴起了乡村建设运动。来自救育机构,学术团体和大专院校的倡导者们,在定县,邹平、新都等地创建试验区,成立乡村小学,平民学校、夜校;改良农业,提倡副业;成立借贷处和信用合作社;设立乡村医院、卫生所等。不少乡建工作者与农民同生活,共劳动,尽量使自己“农民化”。然而,十年乡村建设运动,不仅复兴农村经济的目的没有实现,相反各实验区经济的衰落程度进一步加深。
——摘编自晏阳初《十年来的中国乡村建设》
材料二 在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里,经过经济体制改革减贫政策阶段、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政策阶段、扶贫攻坚政策阶段的努力,中国农村反贫困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的绝对贫困状况得到了很大缓解。
——摘编自吕书奇《中国农村扶贫政策及成效研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近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农村扶贫工作取得成就的原因。(7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率先构建了包括家庭津贴、养老、疾病、失业、伤残和死亡等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大大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此后,瑞典、挪威、芬兰、丹麦等北欧国家以及法国、德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都建成了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全民就业、社会保障和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时产生的社会和经济制度。但是,过度的社会保障,加大了国家财政支出的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使得整个社会缺乏工作动力,效率低下。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政务院颁布了《劳动保险条例》,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劳动保险法规,至1957年,“初步建成了以国家责任为主体,覆盖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生活方方面面的福利制度”。改革开放后,以城乡统筹为特征的社会福利制度取得了极大的进展。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社会福利制度从城乡分割到城乡全覆盖,努力实现对全体社会成员的福利保障。
——摘编自胡晓义《当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现代欧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影响。(10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近现代中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经验。(3分)
20.这是一幅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发展简图,它体现了中国近代前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发展进程。(12分)
根据简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发展。(要求: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辽宁专用)04(解析版)(3份打包)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