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上)八年级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每小题都有四个选项,其中有且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湖广禁烟初试锋芒,临危受命奔赴粤东,雷厉风行缴烟告捷,同仇敌忾痛击侵略。”材料赞颂的人物是( )
A.林则徐 B.左宗棠 C.关天培 D.陈化成
2.“想象不到这座宫殿有多么华美壮丽,更不能设想法军、英军把这个地方蹂躏成什么样子。”让“这座宫殿”惨遭摧毁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从下图可以看出,太平天国运动( )
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 B.在天京事变后由盛转衰
C.是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 D.有力反抗外国侵略势力
4.梁启超认为:“中国欲保其海上权力,则必须推扩水师”。洋务运动措施中与这一主张一致的是( )
A.创办军事工业 B.兴办民用企业 C.翻译外国书籍 D.建立新式海军
5.“赔款使日本成为19世纪世界最大的暴发户,用中国人民的血汗实现‘现代化’,并变成20世纪亚洲乃至全球腥风血雨的制造者之一。”“赔款”条款出自(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6.1901年后,清政府被革命人民视作“奴隶总管”、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守土长官”。这是因为( )
A.清政府利用义和团反抗外来侵略
B.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D.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7.下图所示对联赞颂的人物是
A.近代禁毒的先驱者 B.太平天国的建立者 C.公车上书的发起者 D.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8.北洋军阀内部为了权力分配而各树派系,他们利用幕僚、门客、同乡、同学、师生、姻亲和结义拜盟等关系,相互依附,进行种种争权夺势的活动。由此引发( )
A.二次革命 B.复辟帝制 C.护国战争 D.割据混战
9.新文化运动时期,钱玄同等人提倡将汉字由竖排改为横排,但市面上买不到横格纸,同时还找不到横排的印刷厂,读者反映阅读横排文字甚感不便。《新青年》自身也未实现横排。这说明( )
A.技术决定社会革新 B.文化改革始终无法赢得认可
C.印刷技术停滞不前 D.文化革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10.下图反映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可以用于形容“★”处国共关系的是( )
A.同心合力 B.水火不容 C.势不两立 D.同室操戈
11.毛泽东告诉外国记者:“1927 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当年在南昌,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孵出小鸡”指的是( )
A.成立中国共产党 B.进行了北伐战争
C.建立了人民军队 D.建立革命根据地
12.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这一根本原则和制度,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 )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古田会议 D.遵义会议
13.下图是陈树东1934年创作的《新年中的东北人民的音乐》, 对其主旨解读准确的是( )
A.抒发东北人民故土沦丧的悲痛 B.揭示东北人民抗战的艰难历程
C.展示中国民众抗战的多种手段 D.反映沦陷区中国人民热爱音乐
14.“西安事变是一次全国的胜利,虽然缓慢且伴有剧痛,但是一个统一的中国,终于在渐渐诞生。”“统一”指的是( )
A.国民政府实现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5.为了改善抗战后方棉布极缺的情况,棉花大王穆藕初发明了棉纺机,以“七七”命名, 警醒国人不忘国耻。“国耻”是( )
A.柳条湖事件 B.华北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皖南事变
16.可以作为揭露南京大屠杀真相直接证据的是( )
①1995年拍摄的电影《南京1937》 ②美国牧师约翰·马吉1937年拍摄的南京大屠杀影像
③时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约翰·拉贝的日记 ④幸存者夏淑琴的回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臧克家诗中写道:“在这里,我们用血写就了伟大的史诗!在这里,我们击退寇兵……台儿庄,一片灰烬;台儿庄的名字,和时间争长。”这个名字能“和时间争长”是因为它( )
A.打破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迷梦 B.是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胜利
C.是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胜利 D.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18.1938年,日本陆军共有34个师团,其中32个师团用于中国战场,占其陆军总兵力的94%。1945年向中国投降的日军人数超过了太平洋战场和亚洲其他战场的总和。这说明中国抗战( )
A.斗争的范围广 B.牵制日军主力 C.取得完全胜利 D.得到国际支持
19.1945年9月,毛泽东说:“我们的目标是‘和平民主’,这与蒋介石打算正相反。不过,他愿意谈,我就谈;他愿意打,我就打。反正我是延安来的客人,客随主便嘛!”他做客的地点是( )
A.瑞金 B.南昌 C.南京 D.重庆
20.“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最能体现毛泽东这一战略思想的是( )
A.孟良崮战役 B.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C.千里跃进大别山 D.渡江战役
21.“通过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农民获得了土地等生产资料,破除了迷信,实现了民主和平等。”材料描述了土地改革的( )
A.背景 B.目的 C.影响 D.性质
22.下图的军事行动( )
A.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 B.揭开了中共战略进攻序幕
C.粉碎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 D.结束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23.他是中国棉纺织业早期的开拓者,养活了几百万人,鼓舞了一批年轻人投身“实业救国”的浪潮。“他”是( )
A.张謇 B.卢作孚 C.侯德榜 D.荣德生
24.1897-1900 年,武昌的旧式书院增加了地理、数学、体育等新课程。1902年以后,又增办了小学、中学和外语、理、工、农、医、师范类高等专科学校。这反映了( )
A.清政府正式废除科举制 B.新文化运动成果丰硕
C.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 D.全国学制得到了统一
25.下图反映了近代中国( )
A.全面学习西方文化 B.社会生活新旧并存
C.民族资本主义发达 D.可以独立修建铁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这场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古人不以成败论英雄,我们也不能因这场革命的失败,而忽视它本身的光芒。
——林伯渠《荏苒三十年》
(1)请写出材料中“这场革命”的名称。
(2)你是否同意作者对这场革命的评价?请说明理由。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老的自然经济从根本上制约了中国自由思想的发展。19 世纪 40 年代后,国门洞开,外国商人为了占领市场,倾销产品,需要有关中国各方面的信息。新兴民族工商业者为发展本国市场经济,也有增加了解国内政治经济信息的需求。这时传教士和商人们把西方新思想和“新闻纸”介绍给国人。
材料二 1895年前后各地创办的重要报纸
报刊名称 创刊人物 创刊地点 刊物内容
《时务报》 梁启超 上海 发表大量政论,为变法维新呐喊
《知新报》 康有为 澳门 沟通中外信息,传播西方科技知识
《湘学报》 谭嗣同 长沙 宣传资产阶级民权思想,鼓吹实行君主立宪,走资本主义道路
《国闻报》 严复 天津 大量译载西方学说,从理论上论证变法的必要性
料三 19世纪末,随着中国报刊的迅速发展,国人救亡图存的意识被唤醒,兴起一股向西方学习、变法自强的舆论浪潮,对封建专制制度形成了猛烈的冲击,改变了闭关自守的壅塞风气。近代中国报刊哺育下形成的新知识阶层纷纷被各种新政机关所吸收,推动着官场文化更新。
——摘编自刘兴豪《报刊舆论与近代中国政治:从维新变法说起》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报刊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 1895-1898年中国报刊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报刊发展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报刊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简析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
28.某小组同学要设计一场关于近代中国革命精神的小型宣传展。他们收集了重现重大历史事件的油画和事件亲历者的话语,整理素材如下:
素材A
素材B
素材C
(1)以事件先后顺序为线索,运用以上素材布置下图展板(写出素材序号即可)。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素材A中能“把侵略者彻底消灭”的原因。
(3)请分别写出从素材B、C中感受到的革命精神内涵。
(4)依据展板设计和所学知识,请为本次宣传展撰写符合主题的结束语。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8年李大钊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高高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两年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带着共产国际的最新精神参与、帮助和推动中国的建党工作,让一些早期共产主义者得出了一致的结论:走俄国人的路。中共一大召开时,马林及时识破暗探的身份,使与会代表避免被逮捕的厄运。1933年共产国际派来的德国人李德掌握红军军事指挥权,在敌人重兵压境的情况下,他和博古主张“不放弃根据地一寸土地”等愚蠢口号,企图同装备优良的国民党军队拼消耗,使红军元气大伤。1935年遵义会议纠正了“左”的错误,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毛泽东在回顾中国共产党过去的革命历程时,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箭,必须用去射中国革命之靶。”1943年国民党进行反共宣传,叫嚣“共产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周恩来反击说“共产主义不但适用于中国,而且它经过我们党的领袖毛泽东同志的运用和发展,已经和中国民族的解放运动、中国人民的实际利益结合起来,而成为在中国土地上生根的共产主义了。”在1945年的会议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摘编自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国共产党简史》
(1)材料中“1945年的会议”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阅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围绕主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试卷第2页,共8页
1.A
【详解】根据题干“湖广禁烟初试锋芒,临危受命奔赴粤东,雷厉风行缴烟告捷,同仇敌忾痛击侵略”结合所学可知可知,该人物是林则徐,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把所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全部销毁,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A项正确;左宗棠是收复新疆的民族英雄,排除B项;关天培是在鸦片战争中坚守虎门炮台牺牲的将领,排除C项;陈化成是鸦片战争中血战吴淞口牺牲的将领,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2.B
【详解】根据题干“你想象不到这座宫殿有多么华美壮丽,更不能设想法军、英军把这个地方蹂躏成什么样子”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在1860年占领北京,并火烧圆明园,将园中的财物洗劫一空,B正确;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的侵略者是日本,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侵略者是英国、美国、法国、德帝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为首的八个主要国家,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根据图片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形势在1856年天京事变后由盛转衰,B项正确;图片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历程,没有涉及清政府的统治,排除A项;图片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历程,不能看出规模宏大,排除C项;图片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历程,没有体现出反抗外国侵略势力,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根据题干“中国欲保其海上权力,则必须推扩水师”和所学知识可知,到19 世纪 80 年代,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等新式海军初步建成,其中以北洋舰队规模最大。1885 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D项正确;创办军事工业与水师无关,排除A项;兴办民用企业与水师无关,排除B项;翻译外国书籍与水师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4月,中国议和大臣李鸿章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马关签订了《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C项正确;《南京条约》是清政府和英国签订的,排除A项;《北京条约》,包括《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是1860年清朝政府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北京分别与不列颠(英)帝国、法国、俄罗斯帝国(沙俄)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排除B项;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 11 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根据题干“1901年后”、“奴隶总管”、“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守土长官”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项正确;清政府利用义和团反抗外来侵略不能体现出清政府是奴隶总管”、“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守土长官”,排除A项;1901年后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全面控制和掠夺,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根据“辛亥革命亡帝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联赞颂的人物是孙中山,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孙中山被称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D符合题意;近代禁毒的先驱者是林则徐,A排除;太平天国的建立者是洪秀全,B排除;公车上书的发起者是康有为、梁启超,C排除。故选择D。
8.D
【详解】根据材料“他们利用幕僚、门客、同乡、同学、师生、姻亲和结义拜盟等封建关系,结合在一起,相互依附,进行种种争权夺势的活动”可得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出现了军阀混战,各派系间争斗不断,D项正确;宋教仁被杀引起了二次革命,排除A项;袁世凯复辟帝制引起了护国战争,排除BC项。故选D项。
9.D
【详解】根据材料“市面上买不到横格纸,同时还找不到横排的印刷厂,读者反映阅读横排文字‘甚感不便’”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读者仍然习惯于传统的阅读方式,对横排阅读方式具有一定的排斥性,这说明当时人们的思想还比较保守,文化革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D项正确;技术影响社会革新,而不是决定,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中推行白话文,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排除B项;材料强调人们的思想还比较保守,无法得知印刷技术的发展程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根据题干“1924-1927年”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4-1927年是国民大革命时期,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对帝国主义、北洋军阀的战争。因此,1924-1927年的国共关系是同心合力,A项正确;1927-1937年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是水火不容、势不两立、同室操戈的关系,排除BC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根据题干“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智者也没想到,当年在南昌,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运动失败,随后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建立人民军队,C项正确;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空不符,排除A项;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在南昌起义之前,而材料中国共合作已经破裂,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根据题干“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定型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田会议确定了“政治建党,思想建军”的原则,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C项正确;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没有涉及党和军队的关系,排除A项;八七会议提出了“政权是从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没有涉及党和军队的关系,排除B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没有涉及党和军队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根据题干“1934年创作的《新年中的东北人民的音乐》”和所学知识可知,由材料时间“1934年”以及漫画内容哭泣的东北人民可得出,漫画反映的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抒发东北人民故土沦丧的悲痛,A项正确;图中无法体现东北人民抗战的艰难历程,排除B项;图中无法得出抗战的多种手段,排除C项;哭泣的东北人民反映的是东北人民故土沦丧的悲痛,无法得出沦陷区中国人民热爱音乐,对主旨的解读不够精准,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根据题干“西安事变是一次全国的胜利,虽然缓慢且伴有剧痛,但是一个统一的中国,终于在渐渐诞生”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解开了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走向合作抗日的序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B项正确;1928年底“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实现形式上的全国统一,排除A项;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与题干“统一”无关,排除C项;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根据题干“七七”国耻”和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7月7日晚,驻屯北平南郊的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日方的无理要求,遭到中国驻军的拒绝。早有准备的日军悍然炮轰我军防地。驻卢沟桥和宛平城的中国守军奋起抵抗。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符合题意,C项正确;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于次日清晨占领沈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华北事变,即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国民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皖南事变是抗战期间,国民党顽固派对华中的新四军军部所发动的一次突然袭击,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顶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6.D
【详解】根据题干“可以作为揭露南京大屠杀真相直接证据的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日军占领南京后6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①1995年拍摄的电影《南京1937》,有虚构成分,不能作为南京大屠杀的直接证据;②1937年拍摄的南京大屠杀的电影胶片,是日本滔天罪行的铁证,属于第一手史料,可以作为南京大屠杀的直接证据;③拉贝在1937年记录的日军杀人暴行,是日本进行南京大屠杀的见证,属于第一手史料,可以作为南京大屠杀的直接证据;④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亲身经历了日军的暴行,属于第一手史料,可以作为南京大屠杀的直接证据。因此可以作为揭露南京大屠杀真相的直接证据是选项②③④,D项正确;ABC项都包含有①,排除ABC项。故选D项。
【点睛】
17.C
【详解】根据材料“台儿庄,一片灰烬;台儿庄的名字,和时间争长”并结合所学可知表述的是台儿庄战役,它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一场胜仗,C项正确;淞沪会战打破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迷梦,排除A项;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排除B、D项。故选C项。
18.B
【详解】根据题干“1938年,日本陆军共有34个师团,其中32个师团用于中国战场,占其陆军总兵力的94%。1945年向中国投降的日军人数超过了太平洋战场和亚洲其他战场的总和。”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反映了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大量兵力,中国成为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B项正确;斗争的范围广与题干的主旨不符,排除A项;题干没有提及中国抗战取得完全胜利,排除C项;题干信息没有体现得到国际支持,排除D项。故选B项。
19.D
【详解】根据材料中“1945年9月”“毛泽东说:“我们的目标是‘和平民主’,这与蒋介石打算正相反。”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8月,为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前往重庆与蒋介石进行谈判;10月10日,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D项正确;1945年9月毛泽东在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排除ABC项。故选D项。
20.B
【详解】根据材料“存人失地,人地皆有;存地失人,人地皆失。”体现了毛泽东灵活机动的运动战作战方法,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二十多万人,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当时在陕北的红军与敌人相比,众寡悬殊,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毛泽东、周恩来等撤离延安后,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一直转战陕北,采用灵活机动的运动战作战方法,指挥解放战争,B项正确;孟良崮战役是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山东地区与国军五大主力的对抗,歼灭国军五大主力的头牌,无法体现灵活机动,排除A项;千里跃进大别山和渡江战役都是中国共产党主动进攻,没有体现材料内容,排除C、D项。故选B项。
21.C
【详解】根据题干“通过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农民获得了土地等生产资料,破除了迷信,实现了民主和平等”和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了土地改革的影响,即通过土地改革,农民获得了土地等生产资料,翻身获得解放,也推动了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C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土地改革的背景或目的,排除A项;土地改革的目的是废除封建及半封建性质的土地剥削制度,巩固解放区政权,排除B项;土地改革具有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性质,但在题干中并没有得到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22.A
【详解】根据图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A项正确;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中共战略进攻序幕,排除B项;解放区军民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是在1948年底至1949年初的淮海战役、1949年春季的渡江战役以及同年夏季的平津战役期间,排除C项;渡江战役结束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A项。
23.A
【详解】根据题干关键词“实业救国”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诞生了一批产业工人和民族资本家,其中,张謇创立大生纱厂,主张“实业救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A项正确;卢作孚被誉为“中国船王”"、“北碚之父”,排除B项;侯德榜是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排除C项;荣德生创办申新纱厂,排除D项。故选A项。
24.C
【详解】根据题干“1897-1900 年,武昌的旧式书院增加了地理、数学、体育等新课程。1902年以后,又增办了小学、中学和外语、理、工、农、医、师范类高等专科学校。”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反映出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C项正确;清政府正式废除科举制是在1905年,排除A项;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武昌一地的情况,无法判断全国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25.B
【详解】根据题干“苏州铁路火输车公司开进吴淞”和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有火车、人力车等同时存在,体现了社会生活新旧并存,B项正确;材料图中仅体现交通等领域的新旧并存,图片无法体现近代中国全面学习西方文化,排除A项;材料图中仅体现交通等领域的新旧并存,无法看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达,排除C项;材料图中仅体现交通等领域的新旧并存,无法得出结论近代中国可以独立修建铁路,排除D项。故选B项。
26.(1)革命:辛亥革命。
(2)态度:同意。理由: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打乱了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建立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族、民权主义的斗争纲领在革命中初步实现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详解】(1)革命:根据材料“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因此,这场革命指的是辛亥革命。
(2)态度: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作者评价辛亥革命的观点充分肯定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功大于过或者辛亥革命的积极意义。我同意作者对这场革命的评价。
理由:根据材料归纳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打乱了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建立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族、民权主义的斗争纲领在革命中初步实现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27.(1)原因:外国商人需要有关中国各方面的信息;新兴民族工商业者有了解国内政治经济信息的需求;传教士和商人们的推动。
(2)表现:1895年-1898年,中国人创办的报纸大大增加,超过了外国人创办的报纸;原因:维新运动的兴起。
(3)作用:国人救亡图存的意识被唤醒;兴起向西方学习、变法自强的浪潮,对封建专制制度形成了猛烈冲击,改变了闭关自守的风气;推动官场文化更新。
(4)关系: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19 世纪 40 年代后,国门洞开,外国商人为了占领市场,倾销产品,需要有关中国各方面的信息。”可得出,外国商人需要有关中国各方面的信息,根据材料一“新兴民族工商业者为发展本国市场经济,也有增加了解国内政治经济信息的需求。”可得出,新兴民族工商业者有了解国内政治经济信息的需求,根据材料一“这时传教士和商人们把西方新思想和‘新闻纸’介绍给国人”可得出,传教士和商人们的推动。
(2)表现:根据图片可知,1840-1895年外国人创办的报纸占比大,1895年-1898年,中国人创办的报纸大大增加,超过了外国人创办的报纸;原因:根据材料二“发表大量政论,为变法维新呐喊”“宣传资产阶级民权思想,鼓吹实行君主立宪,走资本主义道路”和所学知识可知,维新运动的兴起,传播西方知识和变法图强的思想。
(3)作用:根据材料三“9世纪末,随着中国报刊的迅速发展,国人救亡图存的意识被唤醒,兴起一股向西方学习、变法自强的舆论浪潮,对封建专制制度形成了猛烈的冲击,改变了闭关自守的壅塞风气。”可得出,国人救亡图存的意识被唤醒;兴起向西方学习、变法自强的浪潮,对封建专制制度形成了猛烈冲击,改变了闭关自守的风气,根据材料三“近代中国报刊哺育下形成的新知识阶层纷纷被各种新政机关所吸收,推动着官场文化更新。”可得出,推动官场文化更新。
(4)关系: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受到冲击,人们探索新的道路,大量报刊创办促进了新的思想传播,由此,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28.(1)顺序:B——A——C。
(2)原因:国共合作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精神内涵:五四精神: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积极创新、探索科学的爱国主义精神。长征精神:坚定信念、奋斗不息的革命精神;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精神;勇往直前、无坚不催的精神;严守纪律、爱国为民的精神。
(4)结束语:五四精神、抗日精神和长征精神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们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爱国情怀。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些精神,将其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详解】(1)顺序:根据材料“侵略者他敢来,四面八方齐开战。全民皆兵,全民参战,把侵略者彻底消灭完,全民皆兵”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素材A描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场景。根据材料“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素材B是五四时北大学生在巴黎和会后喊的口号。根据材料“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风雨侵袭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素材C描述的是红军长征的场景。因此,事件先后顺序为B——A——C。
(2)原因:根据材料“侵略者他敢来,四面八方齐开战。全民皆兵,全民参战,把侵略者彻底消灭完,全民皆兵”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中“把侵略者彻底消灭”的原因有:全民皆兵,全民参战,国共合作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精神:根据素材B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精神,是指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积极创新、探索科学的爱国主义精神。根据素材C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征精神是坚定信念、奋斗不息的革命精神;是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勇往直前、无坚不催的精神;是严守纪律、爱国为民的精神。
(4)结束语: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精神是指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积极创新、探索科学的爱国主义精神。抗日精神是指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团结一致、不畏强暴、敢于牺牲等精神。长征精神是坚定信念、奋斗不息的革命精神;是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勇往直前、无坚不催的精神;是严守纪律、爱国为民的精神。五四精神、抗日精神和长征精神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们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爱国情怀。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些精神,将其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9.(1)中共七大
(2)观点: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日益走向成熟。
论述:中共一大提出要打倒资产阶级,但二大结合中国实际修改了奋斗目标,提出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建党初期以城市工人运动为重心,根据形势发展,四大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表明对中国革命有了进一步认识;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通过八七会议和六大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发动武装起义并将革命重心转移到农村,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遵义会议上妥善处理好党内矛盾和分歧;在抗日战争中提出全民族抗战路线并取得抗战的伟大胜利。
结论:中国共产党从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出发,坚持实事求是,根据时局的变化不断调整方针、政策和策略,由幼稚走向成熟。
答案第8页,共9页
答案第9页,共9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2022-2023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