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城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选题(共60分)
1.(本题2分)有学者指出,“西周分封制并不只是周人殖民队伍分别占有一片东方的 故地,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
同的人群”。该学者强调的是,分封制
A. 拓展了西周的疆域
B、 加强了对东方的控制
C. 强化了周王的集权
D. 推动了各族群的交融
2.(本题2分)我们中国人自古就有“同祖同宗“认祖归宗”“寻根问祖”*“叶落归根”等民
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下列与之对应正确的是( )
A. 夏王位世袭制 B. 商内外服制
C. 周 宗 法 制 D. 周分封制
3.(本题2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重大发展。其最重要的原因是
A. 铁犁牛耕逐步推广 B. 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C. 手工业分工更细密 D. 各国纷纷兴建水利工程
4.(本题2分)孟子与梁惠王谈话,梁惠王问:“天下恶乎定 ”孟子回答:“定于一。”
梁惠王问:“孰能一之 ”孟子回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这说明孟子()
A. 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B. 倡导君主实施仁政
C。 主张和谐人际关系 D. 反对诸侯分邦而治
5.(本题2分)秦朝郡县制度之所以能够适应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
A. 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B, 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C. 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官吏不能世袭
D. 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6.(本题2分)汉武帝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下
列选项中与之不符合的是
A. 颁布“推恩令” B, 实行盐铁官营
C, 派张骞出使西域 D. 设置西域都护府
试卷第1页,共7页
7.(本题2分)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一时期的历史特征。这一时期文化领域的成就是
O 还语解决“王因问题”,加强中央集权; O 出现要车和代田法,冶铁技术进步; ○创办太学,教授儒家经典
A. 出现重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B、创造出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赋
C, 出现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D. 形成了句子长短不齐的诗——词
8.(本题2分)古老地名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映射了社会的变迁。以下是汉代河套地区 的一些县名:西河郡的美稷、广田、谷罗、饶、富昌;五原郡的田辟、宜梁、临沃;朔
方郡的沃野、广牧。据此可知,汉代()
A. 河套地区粮食作物占据主导 B. 边疆地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C. 政府重视边疆地区农业发展 D. 儒家文化传播到边疆地区并普及
9.(本题2分)东汉灭亡后出现三国鼎立局面,随后西晋虽统一全国,但不久又陷入分 裂,此后的东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这一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 )
A. 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 B. 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
C. 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 D. 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
10.(本题2分)隋唐时期在中央设中书省,元朝在中央也设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的
不 同 在 于 ( )
A. 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
B, 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设 C. 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D. 前者仅为中央决策机构,后者还是管理部分地区的行政机构
11.(本题2分)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在英文中“瓷器”(china) 一词已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唐三彩是一种瓷器
B, 中国先有青瓷后有白瓷
C. 越窑盛产白瓷
D. 中国先有瓷器后有陶器
试卷第2页,共7页
12.(本题2分)南宋统治者曾说:“市舶之利,颇助国用。”此话的含义是市舶司可以
A. 促进中外交往 B. 加强港口管理
C 、推动海外贸易 D. 增加商业税收
13.(本题2分)唐朝统治者不赞同“贵中华,贱夷狄”的政策,采取“挟九族以仁”的政
策,说明
A. 唐朝国力十分强大 B. 唐政府支持少数民族建立自己的政权
C. 唐朝民族政策比较开明 D. 唐朝依靠少数民族巩固边疆
14.(本题2分)下表是宋明两代政府钱数、银数对照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年代 钱数(贯) 银数(两)
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 48480000 57000
明代万历九年(1582年 21765.4 3704281.6
A. 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B. 经济结构发生异动
C. 封建统治秩序稳定 D. 用银代钱趋势明显
15.(本题2分)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 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些儒学家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
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
A. 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 B. 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
C. 理学强调“存理灭欲” D. 明末进步思想产生发展
16.(本题2分)元代作为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政权,巩固地方统治成为更加迫 切的任务。为此,各地军、政两方面必须密切合作,以便遇事能够迅速作出决策。在这
样的背景下,行省就成为军政合一的地方统治核心。这表明元代
A. 中央集权体制受到重大威胁 B. 地方权力分散的趋势有所遏制
C. 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政策 D. 减少了过多的地方行政区划级别
17.(本题2分)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 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 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D. 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18. (本题2分)清朝雍正帝时期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官制是()
A. 内 阁 B. 南书房 C. 议政王大臣会议 D. 军机处
19.(本题2分)明清之际,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的是
A. 李贽
B. 黄宗羲
C. 顾炎武
D. 王夫之
试卷第3页,共7页
20.(本题2分)下列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A.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稀疏出现 B.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C. 清代时整个生产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D. 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其成长
21.(本题2分)“请来各等众神仙。 ……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生平。”这首歌
谣反映的史实是
A. 洋务运动
B. 太平天国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维新变法运动
22.(本题2分)清朝前期,创建的使皇帝能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高效决策、严
格管控的制度是
A. 内阁制 B. 奏折制度 C. 厂卫制度 D. 军机值勤制
23.(本题2分)下列叙述,不符合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状况的是()
A. 引进了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
B. 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
C. 明中叶以来,社会上广泛使用白银
D. 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24.(本题2分)1841年5月,英军炮轰广州,奕山派广州知府于保纯向英军求和,并 与英方代表义律签署停战协定《广州和约》,规定“所有外省清军六日内退出广州城60
里以外,赔款600 万元。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反映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B.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C. 列强侵略势力渗透到中国内地 D. 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
25.(本题2分)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魏源“师夷长技”的具体建议是: 一战舰,二火器,
三养兵练兵之法,并由此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魏源的观点
A. 强调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B. 是对民族危机加剧的反应
C, 意在抵制西方文明的侵略 D. 为中体西用思想做了准备
26.(本题2分)“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pin)
掷黄金。”诗中“海面未收功一战”指的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7.(本题2分)开平煤矿于1881年正式投产,当年产煤三千六百余吨,大量投放市场,
获利甚厚。这反映了洋务运动时期()
A 、 军事工业的兴起 B, 民用工业的发展
C. 外国资本的进入 D, 封建经济的瓦解
28.(本题2分)清朝时期有大臣提出“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推广学校,
必自先停科举始”,中国隋唐以来的千年大法——科举制度废止的时期是
A 、 洋务运动 B. 戊成变法 C. 清末新政 D. 辛亥革命
29.(本题2分)下面是19世纪末西方某刊物登载的一幅漫画。该漫画形象地反映出
A. 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掠夺 B. 中国开始丧失领土主权
C. 清廷成为“洋人的朝廷” D. 反帝爱国运动遭到镇压
30. (本题2分)下表是辛亥革命后中国教育发展情况简表,辛亥革命后教育发展()
1910年 1912年 1912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达到13478人,是1909年 人数的三倍
学校数 量 42696 所 87272 所
学生人 数 125万 290万
A, 初步形成了严格意义上的近代教育体制
B, 推动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浪潮思潮的兴起
C, 促使我国教育迈出近代化道路的第一步
D. 有利于我国生产力解放和社会生产发展
试卷第5页,共7页
二、材料分析题(共28分)
31.(本题28分)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宰相制度居于核心地位,是连结政治制度各 部分的中心环节。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君主专制的演变伴随着宰相权力的变化。阅读
下列材利。
对料自秦至汉,丞相职责无所不统,无所不包,上至天时,下至人事,都是其 职权范困。其具体职责包括:选用官吏、勤案百官、执行诛罚……这一切大体可归纳为
两个方面, 一是用人,二是决策,这就把国家政务中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包揽了。
时料二 汉武帝以加官方式选拔官员和文学之士,让他们在内省侍从左右,他们因 随时得到天子垂询而得以参与大政。同时宫中传发书奏的尚书,也开始扩展职责、涉身 机要事务。武帝在临终前,任用外成霍光做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为内朝之主,于 是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开始成为惯例。西汉后期,丞相制开始向三公制变迁,到东汉
初年,太尉、司徒、司空等三公成了宰相,丞相的独尊已被三人分权所取代。
——摘编自张传玺、王邦维《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唐朝在遇到重大复杂的军国大事时,特殊情况下可召开百官会议讨论,它 通常受到宰相控制,宰相往往都拥有较大的决定权,但需皇帝最后批准。 ……皇帝和宰 相召开百官决策会议的目的,除了可以提供决策时的参考外,主要还是寻求整个统治集
团对自己政策的广泛支持和参与。
——以上材料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四元代的丞相很跋扈,这给朱元璋深刻的印象,使他对整个丞相制度都留下 了不好的印象。加上出生于元末中国社会底层,曾经饱受磨难的朱元璋内心深处始终克 服不了的自卑,变成对能力不凡的开国元勋们的猜忌防范,终于使他决定借胡惟庸之狱
废除丞相制度。朱元璋死后,没有丞相留下的巨大权力真空给他的后代们带来巨大的麻
烦。
——摘编自谭平《论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对明朝治官的影响》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丞相制度的设立对皇权的影响,为了限制丞相权
力,秦朝是如何设置中央官制的 (6分)
(2)据材料二,归纳汉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8分)
(3)史学家钱穆指出,唐代“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
知识,说明钱穆的观点。(7分)
(4)据材料四,概括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君权
与相权的演变趋势。(7分)
试卷第6页,共7页
三 、论述题(共12分)
32.(本题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村料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具有长期维系、不断重建的韧性,但大一统国家韧性的 特征伴随着多次制度形式的重大变迁以及大一统局面的多次崩溃。体制变革是联结制度 变迁、制度崩溃与国家韧性的动态机制。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体制变革有三种模式:以 “变”应“变”,维护政治稳定;打破低水平均衡,推动大一统国家重建;累进变革, 继承历史遗产。正是这三种模式使得大一统国家的韧性在动态变化的历史进程中,通过
不断求变才能达成的历史成就。
一一摘自赵德吴《形塑国家韧性——论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的长期延续与不断重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种体制变革模式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
充分,逻辑清晰。)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