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2校联考2023-2024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青龙满族自治县2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历史试题
分值: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转型时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社会转型,历史进步 B.私有制产生的结果
C.政治专制,历史倒退 D.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2.作家矛盾在其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中提到1948年流行的一个笑谈:“在中国唯一仍在全力开动的工业是印刷钞票。”对这句话的正确认识是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果显著 B.国统区经济繁荣,货币需求量大增
C.国民政府滥发纸币,通货膨胀 D.钞票印刷业技术革新,印刷速度快
3.如果对中国古代历史作如下划分的话,那么③处最合适的是
A.青铜时代
B.帝国时代
C.郡县时代
D.大一统时代
4.“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据此可知,汉初( )
A.休养生息成效显著 B.耕作方式发生改变
C.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D.儒家仁政得以实施
5.唐代羊士谔在《忆江南旧游二首》中写道“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感叹王谢家族因文采风流、功业显著、权倾朝野而彪炳史册。材料说明:
A.东晋时期士族门阀制度发展到顶峰 B.东晋出现了分裂割据
C.皇权与相权实现合理制衡 D.魏晋时期政治得到发展
6.隋唐时期开展了大规模翻译和注解佛经的工作,不少僧人常常把佛教的思想比附儒、道,为此撰写了不少宣传中国伦理纲常的佛教经典;在僧侣队伍中还出现了很多“孝僧”“儒僧”等等。这反映出当时( )
A.佛教呈现本土化特征 B.佛教注重维护礼乐制度
C.儒道思想日益同质化 D.佛教文化有强大吸引力
7.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政治中心在北方。但当时北方的粮食生产远远不能满足京师的需要,三吴地区的粮食对隋朝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为此,隋政府( )
A.选贤任能,改革地方吏治 B.广建粮仓,营建东都洛阳
C.开通运河,实行南粮北运 D.兴兵灭陈,结束分裂局面
8.隋朝时期科举制的创立,一方面选拔了大批有能力的人当官,另一方面也将官吏选拔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上述材料反映了科举制度
A.促进了中外交流 B.加强了南北文化交流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巩固了国家统治
9.五代时期,节度使通常兼任治所所在州的行政长官,还可自行任命州县官吏。宋太祖时,由中央派遣文官任知州、知县等职。这一调整( )
A.导致北宋积贫积弱 B.削弱了科举取仕
C.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D.加强对地方控制
10.宋代苏轼曾尖锐地指出:“国家自近岁以来,吏多而缺少,率一官而三人共之,居者一人,去者一人,而伺之者又一人,是一官而有二人者无事而食也。”这种状况的出现根源于
A.宋代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举措 B.宋代科举取士人才辈出
C.五代十国遗留下众多的历史问题 D.外族入侵社会动荡不安
11.“逢场作戏”一词的历史来源,是在宋每逢市集,都有演戏活动,郊区的皇家园林在对外开放时,艺人商贩可以临时作场演戏,城内的瓦肆勾栏成为作场演戏的常设场所。“逢场作戏”的出现反映了( )
A.宋代人们生活富裕 B.理学已成为官方哲学
C.戏曲发展达到成熟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12.忽必烈改制实质是汉化、封建化,在其改制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A.任用汉人
B.设中书省
C.农桑立国
D.设行省加强中央集权
13.廷杖产生于东汉时期,但并非一种常规刑罚;到了明代,廷杖就变成了皇帝惩罚官员最常用的手段。明中期以前,“凡廷杖者不去衣,用厚棉底衣,重毡叠,示辱而已。然犹卧床数月,而后得愈。正德初年,逆瑾(官宦刘瑾)用事,恶廷臣,始去衣,遂有杖死者”。廷杖的演变反映出明朝( )
A.不畏强权的文臣风骨 B.专制皇权的急剧膨胀
C.宦官专权的政治黑暗 D.司法体系的缺失不足
14.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朝开始实行“金牌信符制”,即通过发放金牌信符,确定边疆地区与中原王朝的纳马予茶关系,三年为一周期,可以茶50万斤换马1万多匹。据此可知,这一制度( )
A.实现了对边疆直接管辖 B.推动了民族间经济交流
C.提升了边境治理的效能 D.促进了中外的文化交流
15.下图为《明中后期的国内市场略图》。据此可知,明中后期( )
A.纺织业得到较快发展 B.商品交换活跃程度较高
C.全国统一市场已形成 D.工商业发展的环境宽松
16.明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年),利玛窦到达广州,自制《万国图志》。万历三十年太仆寺少卿李之藻出资刊行,曰《坤舆万国全图》。随后一批学者绘制的《舆地山海全图》《舆地图》《山海舆地全图》《缠度图》等“世界地图”里包括五大洲在内的许多地理名称有《坤舆万国全图》的痕迹。这批地图(  )
A.冲击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B.促使统治者改变了锁国政策
C.影响当时学者看世界的视野 D.带动了中西文化的长期交流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4题,共计52分。
17.(12分)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材料二 (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人教版《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回答,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
(3)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确立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是什么?
(4)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刘芳和黄鹂产生了分歧。你同意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18.(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为中国古代中原王朝形势图
(1)观察如图,分别写出图一、图二所示中原王朝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在处理与边疆少数民族关系时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二 清前期边疆治理的部分措施
地理方位 具体措施
东南地区 ①1683年,清政府派施琅收复台湾②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布政使司
东北地区 ①康熙前期,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②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东部边界
西北地区 ①1757年击败准噶尔部②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③在蒙古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 ④1762年在新疆维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要务
西藏地区 ①清初册封达赖和班禅②1727年起开始派遣驻藏大臣 ③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清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
(2)根据材料二分析清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受到了哪些威胁?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前期边疆治理措施的意义。
19(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唐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瓷器制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无论是越窑生产的青瓷还是邢窑生产的白瓷,釉层均匀,浑厚滋润,深得世人喜爱。此时陶瓷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内需求,没有开拓国外市场,进行对外贸易的意图。之后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密切,外国使臣、学问僧、商人纷纷前来中国,唐政府也曾多次向外派遣使回访,“唐三彩”和其他精美的瓷器作为礼品,交流到各国。自九世纪前后开始,瓷器作为大宗商品远销海外。
——摘编《论唐、五代时期陶瓷手工业的成就及瓷器外销》
材料二 宋元时期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辈出。运销海外的瓷器品种几乎包括了当时所有的生产品种,其中越窑青瓷、龙泉窑系青瓷、定窑白瓷、景德镇青白瓷最受欢迎,出口量很大。外销瓷器的产地也比其摩末明显增多,福建、广东等地出现了专门生产外销瓷的窑场。瓷器外销的过程中,制瓷技术也随之外传。宋元时期朝廷设立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雍宁四年,宋太宗谴内侍八人敕书金帛,分四纲,分往海外诸国,邀请海外商户来华通商。除朝鲜和日本外,南亚、西亚等地的制瓷业也在中国的影响下先后发展起来,据史料记载,十三世纪的波斯瓷器上发现过中国式凤凰纹饰。
——摘编自任荣兴《宋元时期中国瓷器外销述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至五代瓷器外销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元时期瓷器外销的显著特点和主要原因。
20.(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垦辟,较易开垦的荒地已经开垦耕种,乾隆时期鼓励农民进一步开垦边省和内地的山头地角及河滨溪畔。高产作物,特别是甘薯和玉米的普遍种植和推广,以致成为我国南北方广大劳动人民的主要食粮之一。康熙帝时任命新辅主持河务,历时六年,使黄河、淮河尽复故道,水患顿消。由于兴修了农田水利,并且采取了精耕细作,主要农作物的单位面积的产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清代前期棉花、烟草、茶树、甘蔗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这不仅丰富了人民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十八世纪是内地农村定期集市发展的起点,也是南北海运(重新)繁荣的起点。城市的商人行会的增多和信贷组织(最初的钱庄和山西的票号)的出现,表明贸易的性质和范围都有了改变。这种私营贸易的增长也表明了商人在政府控制的盐务税之外正在积累和投放资本,要知道盐业是那时商人集中投资的目标。欧洲市场对中国的茶、丝和瓷器的需求又进一步刺激了国内贸易的商业化。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
(1)根据材料一,分析清朝前中期农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朝前中期商业繁荣发展的表现,并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态势。
参考答案:
1.C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出现,私有财产制度的出现,为国家的产生奠定经济基础;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标志着中国氏族社会基本瓦解,奴隶制社会已经确立,这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故可知AB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错误,符合题意,所以选C。
2.C
【详解】国民政府统治后期,实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滥发纸币,造成纸币贬值,故选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在20世纪30年代,排除A;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D项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
3.B
【详解】由图可知,中国古代历史划分依据是政体形式。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因此③是帝国时代,故B项正确;青铜时代是夏商周三代,故A项错误;秦朝开启了郡县时代,但这个依据是地方行政管理,故C项不符合题意;大一统时代也是开始于秦朝,但这个依据是国家统一,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根据“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可知汉朝经过前七十年的积累,物资充盈丰富,这说明汉初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成效显著,A项正确;汉朝时期耕作方式没有发生改变,排除B项;汉初物资充盈主要是得益于休养生息政策,而非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排除C项;汉初并没有实行儒家仁政,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材料“王谢家族因文采风流、功业显著、权倾朝野而彪炳史册”体现的东晋时期的士族门阀王谢家族对政权的控制,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中的信息“不少僧人常常把佛教的思想比附儒、道,为此撰写了不少宣传中国伦理纲常的佛教经典;在僧侣队伍中还出现了很多‘孝僧’‘儒僧’等等。”可知,隋唐时期的佛教融入了中国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A项正确;材料中涉及佛教吸收儒家思想文化,宣传中国伦理纲常,但是不能体现对礼乐制度的维护,排除B项;“同质化”不符合史实且材料也没有体现,排除C项;“佛教文化有强大吸引力”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为把江南粮食运到北方,解决京师粮食问题,隋政府开通运河,实行南粮北运,C项正确;选贤任能,改革地方吏治与解决京师粮食供应问题无关,排除A项;广建粮仓,营建东都洛阳与“三吴地区的粮食”吸引隋朝政府无关,排除B项;兴兵灭陈不能直接解决长安的粮食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了大批有能力的人”“官吏选拔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可见,科举制度巩固了隋朝的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 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外交流,A项错误;材料无关南北文化交流,B项错误;材料无关民族关系的融合,涉及的是隋朝的科举制度,C项错误。
9.D
【详解】据题意可知,五代时期的节度使兼任地方行政长官,可以自行任命官吏,权力较大;而宋代则派遣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这是对地方长官权力的削弱,从而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三冗”导致了北宋的积贫积弱,排除A项;这一调整与科举取士无关,也不能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排除B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苏轼描述的是宋代的冗官现象,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是宋初过度加强专制统治导致的,A项正确;科举制并不是根源,排除B项;宋代的冗官现象不是五代时期出现的,排除C项;外族入侵并不会直接引发冗官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根据材料“‘逢场作戏’一词的历史来源,是在宋每逢市集,都有演戏活动”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兴起,“逢场作戏”迎合了市民阶层的需求,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D项正确;材料无法看出宋代人们生活富裕,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理学的信息,排除B项;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汉化”“封建化”虽然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多个方面,但归根结底在经济形态上,故排除ABD,选C。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明朝时期廷杖成为皇帝惩罚官员的常用手段,而且由开始的“不去衣”廷杖发展到后期“去衣”廷杖,皇帝用廷杖打压文人士大夫,实现真正的“唯我独尊”,这是皇权急剧膨胀的显著表现,B项正确;材料仅反映文臣被廷杖,无法反映其不畏强权,排除A项;宦官专权的本质是皇权的强化,排除C项;皇帝使用廷杖惩罚官员是对司法制度的挑战与亵渎,但不能就此理解为明朝司法体系的缺失不足,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即通过发放金牌信符,确定边疆地区与中原王朝的纳马予茶关系,三年为一周期,可以茶50万斤换马1万多匹”可得出,通过“金牌信符制”规范与边境地区的贸易往来,有利于民族间经济交流,B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贸易,而不是政治上的对边疆直接管辖,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贸易,也不是体现政治上的提升了边境治理的效能,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中国内部的民族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依据材料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后期,国内长途贩运贸易的发达,反映出商品交换程度较高,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多个行业,排除A项;统一市场尚未形成,排除C项;“环境宽松”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6.C
【详解】根据材料“《舆地山海全图》《舆地图》《山海舆地全图》《缠度图》等‘世界地图’里包括五大洲在内的许多地理名称有《坤舆万国全图》的痕迹。”可知,地图的认知与中国传统观念中对世界的认知不同,从而冲击了当时国人的思想,影响当时学者看世界的视野,C项正确;地图虽然冲击了士人思想,但是并未冲击传统夷夏观,排除A项;明清一直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该政策被打破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东西文化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
17.(1)背景:政治:诸侯争霸,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瓦解。经济:春秋以来,由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关系:战争频繁,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思想:百家争鸣,思想解放。
(2)支持。因为商鞅变法奖励耕织。
(3)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4)同意刘芳的观点。理由:商鞅虽死,但变法措施已深入人心。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详解】(1)背景: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竺方面概括。可得出政治:诸侯争霸,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瓦解。经济:春秋以来,由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关系:战争频繁,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思想:百家争鸣,思想解放。
(2)根据所学可得出支持。根据“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得出因为商鞅变法奖励耕织。
(3)根据“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得出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4)根据所学可得出我同意刘芳的观点。理由:结合商鞅变法的影响可得出商鞅虽死,但变法措施已深入人心。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18.(1)图一:唐朝;图二:北宋唐:战争;设置管理机构;册封;和亲;会盟;经济文化交流
北宋:战争;和议;互市贸易
(2)威胁:①少数民族贵族的叛乱,如准噶尔部的叛乱、大小和卓的叛乱;②外国殖民者对边疆的侵略,如沙俄入侵东北;③反清势力的威胁,如郑氏集团占据台湾。
意义:促进了边疆开发,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详解】(1)名称:根据图一的“吐蕃、回纥、突厥”等少数民族可知这是唐朝;根据图二中的“西夏、辽”等少数民族政权可知这是北宋。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措施主要有战争、设置管理机构、册封、和亲、会盟和经济文化交流;北宋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措施主要有战争、和议、互市贸易等。
(2)威胁:根据材料“准噶尔部的叛乱、大小和卓的叛乱”可知是少数民族贵族的叛乱;根据材料“沙俄入侵东北”可知是外国殖民者对边疆的侵略;根据材料“郑氏集团占据台湾”可知是反清势力的威胁。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清前期边疆治理措施的意义可从开发边疆、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促进经济文化往来、推动民族融合、奠定中国的版图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19.(1)背景:制瓷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唐政府实行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
(2)特点:外销品种多,规模大;外销瓷器的产地增多;出现专门生产外销瓷器的窑厂;制瓷技术随之外传;陆路对外交往的中断。
主要原因: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海外贸易的发达;指南针应用于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政府设立专门机构,鼓励对外贸易的发展。
【详解】(1)背景:根据“随着唐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瓷器制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得出制瓷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根据“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密切,……唐政府也曾多次向外派遣使回访,“唐三彩”和其他精美的瓷器作为礼品,交流到各国”得出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唐政府实行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
(2)特点:根据“运销海外的瓷器品种几乎包括了当时所有的生产品种……出口量很大”得出外销品种多,规模大;根据“越窑青瓷、龙泉窑系青瓷、定窑白瓷、景德镇青白瓷”得出外销瓷器的产地增多;根据“福建、广东等地出现了专门生产外销瓷的窑场”得出出现专门生产外销瓷器的窑厂;根据“制瓷技术也随之外传”得出制瓷技术随之外传;根据所学可知,宋朝时期,陆路对外交往的中断。
主要原因:结合所学,可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海外贸易的发达、造船技术的进步、政府设立专门机构、政府鼓励对外贸易的发展等方面分析总结。
20.(1)原因:大量荒地开垦,耕地面积扩大,高产作物的引进,兴修水利设施,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发展,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2)表现:商品经济深入农村,农村集市发展,长途贸易繁荣,商会组织增多,信贷机构出现,私营贸易范围扩大。
评价:仍以农业为主,商业比较发达,但是由于政府的控制没有促成社会转型,已经落后于世界的潮流。
【详解】(1)根据材料“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垦辟,较易开垦的荒地已经开垦耕种”得出原因:大量荒地开垦,耕地面积扩大,根据材料“高产作物,特别是甘薯和玉米的普遍种植和推广,以致成为我国南北方广大劳动人民的主要食粮之一”得出原因:高产作物的引进,根据材料“康熙帝时任命新辅主持河务,历时六年,使黄河、淮河尽复故道,水患顿消。由于兴修了农田水利,并且采取了精耕细作,主要农作物的单位面积的产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得出原因:兴修水利设施,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发展,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2)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十八世纪是内地农村定期集市发展的起点,也是南北海运(重新)繁荣的起点”得出表现:商品经济深入农村,农村集市发展,长途贸易繁荣,根据材料“城市的商人行会的增多和信贷组织(最初的钱庄和山西的票号)的出现,表明贸易的性质和范围都有了改变”得出表现:商会组织增多,信贷机构出现,私营贸易范围扩大。第二小问评价:结合所学清朝经济发展史实得出仍以农业为主,商业比较发达,但是由于政府的控制没有促成社会转型,已经落后于世界的潮流。
【点评】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2校联考2023-2024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