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过关检测(B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在对先秦时期古城遗址的发掘中,发现当时已有专门的排水系统,如二里头木结构排水暗沟、偃师商城石砌排水暗沟、安阳殷墟陶土排水管道、周原卵石排水暗沟等。这说明( )
A.先秦时期各地存在密切联系
B.先秦时期农业灌溉技术发达
C.先秦时期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先进
D.先秦时期居民重视对环境的改造利用
2.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居住在山洞里,即“穴居”,而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却过着定居的生活。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学会建造房屋
B.能够掘井引水
C.原始农耕经济得到发展
D.自然环境的变化
3.右面为我国某原始村落的平面复原示意图。下列关于此原始村落的评价,合理的是 ( )
A.此原始村落已经有了原始的功能分区
B.图中壕沟主要是出于灌溉目的而修建
C.图中居民点布局在区域③处更为合理
D.村落的形成是工商业发展的结果
4.明清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大量新型的工商业城市,与传统市镇相比其主要的区别是( )
A.兴起和发展的基础不同
B.城市的密度前所未有
C.城市的结构发生了变化
D.城市的规模急剧扩大
5.五代时期,房产税在一些地方已成正式税种,名为“屋税”。宋朝建立后,将“屋税”定为正税,被视为城郭赋税的主项。随着实际情形的日趋复杂,城郭赋税的征收出现了从地产物业走向综合家业评估的趋势。上述变化源于( )
A.国家赋税制度的完善
B.城市经济功能的弱化
C.重农抑商政策的质变
D.商品经济的发展
6.我国古代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从“有城无市”到“城中有市”,再到“城即市,市即城”的发展轨迹。这说明( )
A.经济的发展服从政治的需要
B.经济的发展推动城市的发展
C.古代早期没有市场概念
D.封建社会后期才出现真正的城市
7.下面为西汉长安城的平面示意图,对该图所示信息理解准确的是,西汉长安城( )
A.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的时间限制
B.市紧邻宫殿,说明政府支持商业
C.宫殿占地广阔,城市政治功能突出
D.确定了历代王朝都城的基本格局
8.下面分别是明朝末年和清朝中晚期江南地区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比例统计图。据此判断,从明朝末年至清朝中晚期该地区( )
A.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B.城市经济规模有所扩大
C.农业经济日益衰落
D.人口增速全国领先
9.下表反映了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英国的社会经济状况,据此可以推断出( )
时间 社会经济状况
1760—1830年 水渠长度增加了3倍
1850年 英国修建了大约9 654千米的铁路
1852年 英国产铁总量约为300万吨
1800—1850年 伦敦的人口增长了236%
A.工业革命促进城市规模的扩大
B.19世纪早期伦敦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C.交通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D.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10.两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开辟商埠约16处。西方市政管理模式、经济模式的传入,使这些开放在沿海、沿江的商埠最先跳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被视为城市近代化的起点。这反映出( )
A.列强殖民扩张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
B.资本主义侵略对近代中国城市化产生影响
C.中国近代化城市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最先迈入近代化的沿海城市成为列强侵华基地
11.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 ,所以“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且产生各种新问题”。上述材料中“ ”处的内容应该是( )
A.新型的工厂制度产生
B.圈地立法的推行
C.农村经济的不断衰落
D.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12.下面为1891—1911年江南地区口岸城市人口统计表。据此可知( )
(单位:人)
年份 1891年 1901年 1911年
城市 镇江 13 5000 140 000 184 000
苏州 500 000 500 000 —
杭州 700 000 350 000 —
宁波 250 000 255 000 350 000
温州 80 000 80 000 100 000
A.江南地区城市化进程呈现不平衡的特征
B.通商口岸经济发展迅速
C.苏州成为长江中下游区域中心
D.江南地区自然经济瓦解加速
13.下面是1979—1995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变化表,这反映了 ( )
年份 城镇人 口/万人 城市化率 大中城市 数量/个 小城镇 数量/个
1979年 18 495 19.99% 216 2 361
1986年 26 366 24.52% 347 10 718
1995年 35 174 29.04% 640 17 532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推广
B.乡镇企业迅猛发展
C.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
D.对外开放不断深化
14.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租界建成自来水厂,率先引进有线电报和电话,又引进了电灯。1884年,上海至南京的电报线延伸至长江中游的汉口,1899年汉口电报局兼办电话。之后重庆也引进了饮水、照明、通信等设施。这表明近代城市设施的兴办( )
A.由民族企业家主导
B.沿海、沿江与内地地区同时进行
C.与开埠通商紧密联系
D.遍及城乡,为民众所普遍接受
15.1835年,美国巴尔的摩、波士顿、纽约、布鲁克林和新奥尔良的煤气公司,为一些工厂以及少数有钱人的私人住宅提供照明。40年后煤气公司达到400多家,但街道煤气照明依然限于大城市,住在小城镇和农场的美国人仍使用蜡烛和油灯。这反映了( )
A.美国农村更注重环境保护
B.电的广泛应用使煤气照明消失
C.城市化有利于新技术的推广
D.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工业发展迟缓
16.下面反映的是2011—2015年中国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的数量变化图。从图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是中国( )
A.经过改革开放已经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B.顺利完成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
C.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呈快速增长态势
D.需要深化改革才能推进城镇化的进程
17.下面是1882年和1907年德国劳动力的分布统计图。图中的变化反映了( )
A.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
B.产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C.城市人口总数高于农村
D.工业化推动了人口流动
18.1842年,英国《劳工人口状况报告》出版,针对大城市死亡人数超过出生人数的情况,该报告提出:首先和最重要的办法,同时也是最可行的办法,就是修建下水道,移除生活场所、街道和马路上的垃圾,以及供水系统的改进。6年后,英国第一部《公共卫生法》颁布。这反映出英国城市化( )
A.降低了英国人口的平均寿命
B.逐步认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
C.直接受到工业革命的破坏
D.长期缺乏排水供水系统的建设
19.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英国政府陆续设置了济贫委员会、工厂视察员办公室、卫生总局,负责解决城市住房短缺、贫民窟密集、公共卫生设施匮乏、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此外还兴建了商店、公园、仓库、车站等公共设施。这表明( )
A.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城市化进程
B.政府实行自由主义政策
C.工业化过程中城市问题日益突出
D.城市发展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支撑
20.失地农民、无业游民(进入城市后)并没有完全依照当局、资本所设计的路径(成为雇佣工人)发展,城市的社会矛盾由此尖锐起来,动荡日益加剧,1789年法国大革命正是在经济裂变与社会矛盾加剧这一基础上发生的。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
A.城市化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
B.城市化是引起法国大革命的主要原因
C.对城市化处理不当,会加剧社会矛盾
D.法国城市化开始过早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2分,共40分)
21.站在时间的刻度上回望,更能感知时代的面貌和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艰苦抗战的岁月里,一位建筑学家在四川南溪李庄的斗室仍潜心于他所热爱的事业,奋笔写下一个学者的良知文字:
研究中国建筑可以说是逆时代的工作……自“西式楼房”盛行于通商大埠以来,豪富商贾及中产之家无不深爱新异,以中国原有建筑为陈腐。他们虽不是蓄意将中国建筑完全毁灭,而在事实上……主要城市今日已拆改逾半,芜杂可哂……雄峙已数百年的古建筑,充沛艺术特殊趣味的街市,为一民族文化之显著表现者,亦常在“改善”的旗帜之下完全牺牲……这与在战争炮火下被毁者同样令人伤心……一切时代趋势是历史因果,似乎含着不可免的因素。幸而同在这时代中,我国也产生了民族文化的自觉,搜集实物,考证过往,已是现代的治学精神,在传统的血流中另求新的发展,也成为今日应有的努力。
——摘编自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材料二 徜徉在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宛若置身于一幅大写意的清明上河图,让人体味一个商帮曾经的芳华。高耸的市楼,居于城的中央,一城风光尽收眼底。吟咏着梁思成先生的文字:街市、民居、市楼、桥梁、寺塔、城垣,等等,“它们的壮丽或它们的朴实,它们的工艺与大胆的结构,或它们的亲切部署与简单的秩序”,对于我们都是那么可爱,那么有意义。
有感于山西商人的创造力,梁启超先生曾在某一场合发言:“鄙人在海外十余年,对于外人批评吾国商业能力,常无辞以对,独至此有历史、有基础能继续发达之山西商业……有改良中国金融业之资格者……诸君一举手,一投足,非徒诸君自身利害之所系,于国民经济国家财政,且有莫大影响焉。”
——摘编自梁思成《我国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等
(1)分析指出材料一中作者所作的“逆时代”思考是什么。这位建筑学家的祈愿与思考在20世纪70年代变成了世界范围内人们的共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那些促使人们保护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历史教训。(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选择阐述:①由平遥古城的市楼,分析说明中国古代市楼角色的演变,并指出古代城市中特定商业区的名称。②梁启超认为晋商具备了“改良中国金融业之资格”的依据是什么 请用一段话简要评价晋商活动的作用。(8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是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国家。企业生产和利润的最大化成为支配企业的法则。为解决生产越多环境污染越严重的难题,英国人在立法上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规定,使企业成为环境保护的主体。议会的立法行动也促使了政府从指导思想上由原来被动地自由放任转变为在法律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干预。1848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在英国环境治理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还有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社会各个群体的不懈努力,最终所有的努力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
——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材料二 19世纪末以来,美国主要工业城市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城市运行机制的完善,加强了对垃圾、水和大气污染的治理,使城市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与此同时,联邦政府相继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土地、森林、矿产等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保护,并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园管理体系。罗斯福新政时期,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政府通过推动国会在土地、森林、江河流域和野生生物资源等方面的立法,设立一系列保护机构,如民间资源保护队、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鱼类与野生动物管理局,初步构建了美国自然资源保护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强了联邦政府在自然资源管理和开发领域的组织、协调和监督作用。同时,罗斯福政府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恢复和促进就业等社会经济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为战后美国的环保实践提供了借鉴。
——摘编自徐再荣等《20世纪美国
环保运动与环境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美两国出现环境问题的共同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英国与美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同之处。(6分)
(3)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环保措施对其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4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760年产业革命开始到1851年,英国花了90年时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基本实现城市化……1863年,伦敦开通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便捷快速的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的金融服务、优良的港口区位优势,使得伦敦这个16世纪末的欧洲贸易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到1921年,英国城市化水平已达77.2%。英国初步完成城市化用了90年时间,而从初步完成到成熟阶段用了大约70年的时间。
——马先标、燕安《世界城市化历程回顾——
兼述英国城市化的特征与启示》
材料二 1949—1978年是城市化曲折发展时期,城市化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计划时期得到恢复和发展后,出现了长期的曲折停滞,总体上,城市化的进程缓慢。1949—1978年工业化得到相对高速的发展,而城市化发展却严重滞后……1978年以来,中国城市化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改革之后的城乡壁垒被市场经济逐步打破……政府对一系列制度、政策的修改,使城乡之间劳动力、人口、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日益活跃,原有的城乡隔离状态开始有所松动。农民可以就地发展工业,建设农民城市,形成了中国自己独特的农村城市化道路。
——摘编自吴清《新中国城市化发展
相关观点辑要与评述》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中、英两国城市化的特点,并谈谈你对城市化问题的认识。(12分)
第四单元过关检测(B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在对先秦时期古城遗址的发掘中,发现当时已有专门的排水系统,如二里头木结构排水暗沟、偃师商城石砌排水暗沟、安阳殷墟陶土排水管道、周原卵石排水暗沟等。这说明( )
A.先秦时期各地存在密切联系
B.先秦时期农业灌溉技术发达
C.先秦时期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先进
D.先秦时期居民重视对环境的改造利用
答案D
2.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居住在山洞里,即“穴居”,而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却过着定居的生活。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学会建造房屋
B.能够掘井引水
C.原始农耕经济得到发展
D.自然环境的变化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故选C项;学会建造房屋、能够掘井引水和自然环境的变化都不是原始居民进行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故排除A、B、D三项。
3.右面为我国某原始村落的平面复原示意图。下列关于此原始村落的评价,合理的是 ( )
A.此原始村落已经有了原始的功能分区
B.图中壕沟主要是出于灌溉目的而修建
C.图中居民点布局在区域③处更为合理
D.村落的形成是工商业发展的结果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可知此原始村落有居民点、防卫用的壕沟、公共墓地等,这说明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功能分区,故A项正确;图中壕沟应是出于防卫目的而修建,灌溉可以依靠天然河流,故B项错误;居民点应布局在生产和生活便利的区域,而不是地势较高的地方,故C项错误;村落的形成是农业出现的结果,故D项错误。
4.明清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大量新型的工商业城市,与传统市镇相比其主要的区别是( )
A.兴起和发展的基础不同
B.城市的密度前所未有
C.城市的结构发生了变化
D.城市的规模急剧扩大
答案A
解析传统市镇主要是政治中心或者军事要地,而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发展,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大批工商业市镇,其经济功能增强,因此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兴起和发展的基础不同,故选A项;城市“密度”“结构”“规模”的变化都不是质的变化,故B、C、D三项均不是主要区别,排除。
5.五代时期,房产税在一些地方已成正式税种,名为“屋税”。宋朝建立后,将“屋税”定为正税,被视为城郭赋税的主项。随着实际情形的日趋复杂,城郭赋税的征收出现了从地产物业走向综合家业评估的趋势。上述变化源于( )
A.国家赋税制度的完善
B.城市经济功能的弱化
C.重农抑商政策的质变
D.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宋朝建立后,将房产税定为正式税种,而且成为城郭赋税的主项,并且其征收越来越呈现从地产物业走向综合家业评估的趋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商品经济发展,房子越来越显示其价值,政府正是看准了这一点,从中收取一定赋税,以充实国库,D项正确;国家赋税制度的完善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宋朝时,城市经济功能在不断增强,而不是弱化,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在当时并没有出现质变,排除C项。
6.我国古代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从“有城无市”到“城中有市”,再到“城即市,市即城”的发展轨迹。这说明( )
A.经济的发展服从政治的需要
B.经济的发展推动城市的发展
C.古代早期没有市场概念
D.封建社会后期才出现真正的城市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城市最初以政治、军事职能为主,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中出现商业活动场所,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形成“城即市,市即城”的局面,B项正确;A、C、D三项都无法在题干材料中体现,排除。
7.下面为西汉长安城的平面示意图,对该图所示信息理解准确的是,西汉长安城( )
A.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的时间限制
B.市紧邻宫殿,说明政府支持商业
C.宫殿占地广阔,城市政治功能突出
D.确定了历代王朝都城的基本格局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图示信息,可知西汉长安城宫殿占地广阔,并且长安城是西汉的都城,由此可知长安城政治功能突出,故选C项;从题干图示中,看不出城市商业活动是否受到时间的限制,排除A项;西汉时期推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从题干图示中,不能得出确定了历代王朝都城的基本格局的结论,排除D项。
8.下面分别是明朝末年和清朝中晚期江南地区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比例统计图。据此判断,从明朝末年至清朝中晚期该地区( )
A.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B.城市经济规模有所扩大
C.农业经济日益衰落
D.人口增速全国领先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图示信息,可知清朝中晚期该地区城市人口比重超过明朝末年,这表明城市经济规模有所扩大,故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题干图示信息只能反映江南地区人口空间分布的比例变化,不能说明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故C项错误;题干图示信息没有反映其他地区的人口信息,故D项错误。
9.下表反映了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英国的社会经济状况,据此可以推断出( )
时间 社会经济状况
1760—1830年 水渠长度增加了3倍
1850年 英国修建了大约9 654千米的铁路
1852年 英国产铁总量约为300万吨
1800—1850年 伦敦的人口增长了236%
A.工业革命促进城市规模的扩大
B.19世纪早期伦敦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C.交通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D.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800—1850年伦敦的人口增长了236%”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英国处于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城市规模的扩大,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人们的收入情况,不能推断出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故B项错误;修建铁路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而非人们的生活习惯,故C项错误;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故D项错误。
10.两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开辟商埠约16处。西方市政管理模式、经济模式的传入,使这些开放在沿海、沿江的商埠最先跳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被视为城市近代化的起点。这反映出( )
A.列强殖民扩张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
B.资本主义侵略对近代中国城市化产生影响
C.中国近代化城市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最先迈入近代化的沿海城市成为列强侵华基地
答案B
解析列强殖民扩张属于近代中国发生变化的外因和诱因,而非主导因素,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逐渐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兴起,这反映出资本主义侵略对近代中国城市化产生影响,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反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D项因果关系颠倒,故排除。
11.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 ,所以“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且产生各种新问题”。上述材料中“ ”处的内容应该是( )
A.新型的工厂制度产生
B.圈地立法的推行
C.农村经济的不断衰落
D.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答案A
12.下面为1891—1911年江南地区口岸城市人口统计表。据此可知( )
(单位:人)
年份 1891年 1901年 1911年
城市 镇江 13 5000 140 000 184 000
苏州 500 000 500 000 —
杭州 700 000 350 000 —
宁波 250 000 255 000 350 000
温州 80 000 80 000 100 000
A.江南地区城市化进程呈现不平衡的特征
B.通商口岸经济发展迅速
C.苏州成为长江中下游区域中心
D.江南地区自然经济瓦解加速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该时期镇江的人口增长迅速,苏州的人口几乎没有增长,杭州的人口数大幅下降,宁波和温州的人口增长缓慢,这说明江南地区城市化进程呈现不平衡的特征,故A项正确;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江南地区城市化进程不均衡,反映了经济发展速度不一致,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反映苏州的经济情况,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反映自然经济瓦解加速,故D项错误。
13.下面是1979—1995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变化表,这反映了 ( )
年份 城镇人 口/万人 城市化率 大中城市 数量/个 小城镇 数量/个
1979年 18 495 19.99% 216 2 361
1986年 26 366 24.52% 347 10 718
1995年 35 174 29.04% 640 17 532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推广
B.乡镇企业迅猛发展
C.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
D.对外开放不断深化
答案C
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农村进行的改革,与城市化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乡镇企业兴起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为了壮大农村经济实力而进行的改革,故B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率不断提高,故C项正确;题干表格主要反映了1979—1995年的中国城市化水平,与对外开放无关,故D项错误。
14.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租界建成自来水厂,率先引进有线电报和电话,又引进了电灯。1884年,上海至南京的电报线延伸至长江中游的汉口,1899年汉口电报局兼办电话。之后重庆也引进了饮水、照明、通信等设施。这表明近代城市设施的兴办( )
A.由民族企业家主导
B.沿海、沿江与内地地区同时进行
C.与开埠通商紧密联系
D.遍及城乡,为民众所普遍接受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自来水、有线电报、电话等设施在上海、南京、汉口、重庆等通商口岸先出现,故选C项;上海租界等地的城市设施建设不是由民族企业家主导的,排除A项;“同时进行”不符合史实,近代中国的城市化沿海先行,排除B项;“遍及城乡”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5.1835年,美国巴尔的摩、波士顿、纽约、布鲁克林和新奥尔良的煤气公司,为一些工厂以及少数有钱人的私人住宅提供照明。40年后煤气公司达到400多家,但街道煤气照明依然限于大城市,住在小城镇和农场的美国人仍使用蜡烛和油灯。这反映了( )
A.美国农村更注重环境保护
B.电的广泛应用使煤气照明消失
C.城市化有利于新技术的推广
D.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工业发展迟缓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美国的大城市中有多家煤气公司为街道提供照明,而小城镇或者农场却没有如此的现象,这说明城市化有利于新技术的推广,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与环境保护无关,故排除A项;电的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成就,故排除B项;D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16.下面反映的是2011—2015年中国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的数量变化图。从图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是中国( )
A.经过改革开放已经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B.顺利完成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
C.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呈快速增长态势
D.需要深化改革才能推进城镇化的进程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城镇化的发展,并未涉及工业化,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未涉及工农业转型,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增长速度下降,故C项错误;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增长速度下降,说明不能仅靠人口的转移促进城镇化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故D项正确。
17.下面是1882年和1907年德国劳动力的分布统计图。图中的变化反映了( )
A.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
B.产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C.城市人口总数高于农村
D.工业化推动了人口流动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统计图,可知1907年德国工业已经超过农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产业,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统计图,可知各产业占比虽有消长但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总数,故C项错误;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各行业的劳动力出现了不同的流动趋势,故D项正确。
18.1842年,英国《劳工人口状况报告》出版,针对大城市死亡人数超过出生人数的情况,该报告提出:首先和最重要的办法,同时也是最可行的办法,就是修建下水道,移除生活场所、街道和马路上的垃圾,以及供水系统的改进。6年后,英国第一部《公共卫生法》颁布。这反映出英国城市化( )
A.降低了英国人口的平均寿命
B.逐步认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
C.直接受到工业革命的破坏
D.长期缺乏排水供水系统的建设
答案B
解析英国政府针对大城市死亡人数超过出生人数的情况,加强城市公共卫生建设,为城市人口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这对提高人口的平均寿命有一定的作用,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修建下水道”“移除……垃圾”“供水系统的改进”“《公共卫生法》颁布”,可知英国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步认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英国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强与完善,因而英国城市化并没有直接受到工业革命的破坏,故C项错误;英国修建下水道,改进供水系统,并不能说明英国长期缺乏排水供水系统的建设,故D项错误。
19.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英国政府陆续设置了济贫委员会、工厂视察员办公室、卫生总局,负责解决城市住房短缺、贫民窟密集、公共卫生设施匮乏、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此外还兴建了商店、公园、仓库、车站等公共设施。这表明( )
A.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城市化进程
B.政府实行自由主义政策
C.工业化过程中城市问题日益突出
D.城市发展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支撑
答案C
20.失地农民、无业游民(进入城市后)并没有完全依照当局、资本所设计的路径(成为雇佣工人)发展,城市的社会矛盾由此尖锐起来,动荡日益加剧,1789年法国大革命正是在经济裂变与社会矛盾加剧这一基础上发生的。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
A.城市化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
B.城市化是引起法国大革命的主要原因
C.对城市化处理不当,会加剧社会矛盾
D.法国城市化开始过早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法国当局、资本所设计的路径并不完善,无法解决失地农民、无业游民(进入城市后)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社会矛盾由此尖锐起来,动荡日益加剧,故选C项;A项观点与史实不符;法国大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反映法国城市化的时间,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2分,共40分)
21.站在时间的刻度上回望,更能感知时代的面貌和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艰苦抗战的岁月里,一位建筑学家在四川南溪李庄的斗室仍潜心于他所热爱的事业,奋笔写下一个学者的良知文字:
研究中国建筑可以说是逆时代的工作……自“西式楼房”盛行于通商大埠以来,豪富商贾及中产之家无不深爱新异,以中国原有建筑为陈腐。他们虽不是蓄意将中国建筑完全毁灭,而在事实上……主要城市今日已拆改逾半,芜杂可哂……雄峙已数百年的古建筑,充沛艺术特殊趣味的街市,为一民族文化之显著表现者,亦常在“改善”的旗帜之下完全牺牲……这与在战争炮火下被毁者同样令人伤心……一切时代趋势是历史因果,似乎含着不可免的因素。幸而同在这时代中,我国也产生了民族文化的自觉,搜集实物,考证过往,已是现代的治学精神,在传统的血流中另求新的发展,也成为今日应有的努力。
——摘编自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材料二 徜徉在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宛若置身于一幅大写意的清明上河图,让人体味一个商帮曾经的芳华。高耸的市楼,居于城的中央,一城风光尽收眼底。吟咏着梁思成先生的文字:街市、民居、市楼、桥梁、寺塔、城垣,等等,“它们的壮丽或它们的朴实,它们的工艺与大胆的结构,或它们的亲切部署与简单的秩序”,对于我们都是那么可爱,那么有意义。
有感于山西商人的创造力,梁启超先生曾在某一场合发言:“鄙人在海外十余年,对于外人批评吾国商业能力,常无辞以对,独至此有历史、有基础能继续发达之山西商业……有改良中国金融业之资格者……诸君一举手,一投足,非徒诸君自身利害之所系,于国民经济国家财政,且有莫大影响焉。”
——摘编自梁思成《我国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等
(1)分析指出材料一中作者所作的“逆时代”思考是什么。这位建筑学家的祈愿与思考在20世纪70年代变成了世界范围内人们的共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那些促使人们保护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历史教训。(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选择阐述:①由平遥古城的市楼,分析说明中国古代市楼角色的演变,并指出古代城市中特定商业区的名称。②梁启超认为晋商具备了“改良中国金融业之资格”的依据是什么 请用一段话简要评价晋商活动的作用。(8分)
参考答案(1)“逆时代”思考:以科学精神保护中国古建筑。教训:自然灾难、战争、工业化和城市化、环境污染、生态失衡。
(2)选择阐述①。演变:起源于西汉长安,最初是管理市场的官署,后来有的演变为聚民交易的场所。名称:市。
选择阐述②。依据:晋商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私人金融机构——票号。
评价:造就了许多富商巨贾和商界精英;推动了山西经济进步;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是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国家。企业生产和利润的最大化成为支配企业的法则。为解决生产越多环境污染越严重的难题,英国人在立法上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规定,使企业成为环境保护的主体。议会的立法行动也促使了政府从指导思想上由原来被动地自由放任转变为在法律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干预。1848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在英国环境治理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还有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社会各个群体的不懈努力,最终所有的努力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
——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材料二 19世纪末以来,美国主要工业城市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城市运行机制的完善,加强了对垃圾、水和大气污染的治理,使城市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与此同时,联邦政府相继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土地、森林、矿产等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保护,并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园管理体系。罗斯福新政时期,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政府通过推动国会在土地、森林、江河流域和野生生物资源等方面的立法,设立一系列保护机构,如民间资源保护队、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鱼类与野生动物管理局,初步构建了美国自然资源保护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强了联邦政府在自然资源管理和开发领域的组织、协调和监督作用。同时,罗斯福政府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恢复和促进就业等社会经济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为战后美国的环保实践提供了借鉴。
——摘编自徐再荣等《20世纪美国
环保运动与环境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美两国出现环境问题的共同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英国与美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同之处。(6分)
(3)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环保措施对其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4分)
参考答案(1)共同原因: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企业盲目追求利润;政府实行自由放任政策;民众的环保意识较为落后。
(2)相同之处:注重环保立法;转变政府职能;发挥社会各阶层的积极作用;重视自然资源保护和城市环境治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3)影响:国家加强对经济的管理和干预,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760年产业革命开始到1851年,英国花了90年时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基本实现城市化……1863年,伦敦开通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便捷快速的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的金融服务、优良的港口区位优势,使得伦敦这个16世纪末的欧洲贸易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到1921年,英国城市化水平已达77.2%。英国初步完成城市化用了90年时间,而从初步完成到成熟阶段用了大约70年的时间。
——马先标、燕安《世界城市化历程回顾——
兼述英国城市化的特征与启示》
材料二 1949—1978年是城市化曲折发展时期,城市化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计划时期得到恢复和发展后,出现了长期的曲折停滞,总体上,城市化的进程缓慢。1949—1978年工业化得到相对高速的发展,而城市化发展却严重滞后……1978年以来,中国城市化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改革之后的城乡壁垒被市场经济逐步打破……政府对一系列制度、政策的修改,使城乡之间劳动力、人口、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日益活跃,原有的城乡隔离状态开始有所松动。农民可以就地发展工业,建设农民城市,形成了中国自己独特的农村城市化道路。
——摘编自吴清《新中国城市化发展
相关观点辑要与评述》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中、英两国城市化的特点,并谈谈你对城市化问题的认识。(12分)
参考答案特点:英国城市化进程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而推进,城市化水平较高。中国城市化在1949—1978年曲折发展,进程缓慢,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化受制度和政策影响较大,形成了独特的农村城市化道路。认识: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城市化也带来了一定的社会问题,应统筹兼顾,科学推动城市化进程。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2023年秋高中历史 第4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过关检测B卷(答案)